桥梁工程沉降观测实施方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

1概述 (2)

1.1工程概况 (2)

2沉降变形观测内容 (2)

2.1观测点的布置 (2)

2.2观测频次 (7)

3水准基点、工作基点的布设 (8)

3.1水准基点的布设 (8)

3.2工作基点布设 (8)

4沉降变形观测主要技术指标 (10)

5观测精度 (11)

6沉降观测实施要求 (11)

7沉降观测资料的整理及管理 (14)

8质量保证措施 (15)

8.1仪器的质量控制 (15)

8.2观测阶段质量控制 (15)

8.3质量保证体系 (15)

1概述

1.1工程概况

立交桥,全长95米,最大跨度25米,箱梁截面采用直腹式单箱双室截面。顶板宽11.5-9.0m,底板宽8.5-6.0m,梁高采用1.5m。箱梁翼缘宽度为1.5m,翼缘根部厚0.45m,端部厚0.2m;桥梁横坡为2.0%,底板平行于顶板,基础采用旋挖灌注桩。墩身结构为方形桥墩结构、桥台为一字形桥台,本工程桥墩1#、2#、4#和0#、5#桥台设置承台、墩身观测标,根据本桥的工程实际情况。墩台高度在5~6m之间。选在在每个墩台设置一个观测点,7个墩台共设置沉降观测点7个,5个承台,每个承台设置2个观测标,共设置10个,2个桥台,每个桥台,每个桥台设置2个观测标,桥台沉降观测标4个。

1.2 沉降观测细则依据的规范、技术标准

《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建筑沉降变形测量规程》(JGJ/T8-2007)

2沉降变形观测内容

鼎山大道与塔坪路交叉口立交工程跨鼎山大道立交桥的观测范围内容主要是墩台的沉降观测,梁体徐变变形、梁体变形。

2.1观测点的布置

2.1.1墩台沉降变形观测点按照《建筑沉降变形测量规程》(JGJ/T8-2007)

沉降观测点主要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承台观测标,一种是墩身观测标。承台观测标主要作用是作为首次观测的观测点,为临时观测标,当墩身观测标正常使用后,承台观测标随基坑回填将不再使用。

承台观测点布置2个,分别在左侧小里程角上与右侧大里程角上。台身观测标设置4个在台四角,桥台沉降观测标布设见附图,墩身观测标设置1个在

墩身一侧,高出地面1米.桥墩沉降观测标布设见附图。

图2.1.1 五号桥台沉降观测标布置图

图2.1.2 四号桥墩沉降观测标布置图

图2.1.3 三号桥墩沉降观测标布置图图2.1.4 二号桥墩沉降观测标布置图

图2.1.5 一号桥墩沉降观测标布置图

图2.1.6 0号桥台沉降观测标布置图

2.2观测频次

表2.2.1 墩、台沉降观测频次

观测阶段观测频次

备注观测期限观测周期(/周)

墩台施工期间/ / 设置观测点、进行首次观测

墩台施工完成至预制梁架

设前或现浇梁制梁前

全程1次/周

现浇梁桥梁体施工期间全程施工起止各一次

附属设施施工全程

荷载变化前后各一

桥梁架设完成至桥面铺设前≥6个月1次/周

对岩石地基的桥梁,一般

不宜少于2个月

桥梁路面铺设期间全程1次/天

桥梁路面铺设完成后24

0~3个月1次/月

工后沉降长期观测4~12个月1次/3月

13~24个月1次/6个月

注:墩台沉降观测时,应同时记录结构荷载状态、环境温度及天气日照情况。

3水准基点、工作基点的布设

3.1水准基点的布设

沉降监测网的建立、精度要求等应符合《工程测量规范》的要求。本段基准点是使用二等精密高程控制测量布设的水准点共4个,水准基点为勘察设计院提供布设。

3.2工作基点布设

为满足沉降变形观测过程要求,在设计院提供的水准基点间进行工作基点加密,工作基点利用CPⅠ、CPⅡ点和加密四等导线点作为工作基点共4个,工作基点的间距沿线路纵向60m左右布设。工作基点埋设按CPⅠ级控制点埋设,采用二等水准进行测量。水准基点与工作基点布设示意图见图3.1;工作基点埋设示意图见图3.2。

图3.1 水准基点与工作基点布设示意图

750

200300

400250

150

450

400

1

2

3

4

5

注:1-盖;2-砖;3-素土;4-贫混凝土;

图3.2 工作基点埋设示意图(单位:mm)

4沉降变形观测主要技术指标

根据《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有关技术要求确定沉降观测主要技术指标如下:

表.4.1 沉降变形观测网主要技术要求

等级相邻基准点高差中

误差(mm)

每站高差中误

差(mm)

往返较差、附合

或环线闭合差

(mm)

监测已测

高差较差

(mm)

使用仪器、观测方法的要求

三等 1.0 0.3 0.6√n 0.8√n

表4.2 二等水准测量精度要求(mm)

水准等级每千米水准测

量偶然中误差

M(mm)

每千米水准

测量全中误

差(mm)

限差

检测已测测段高

差之差

往返测不符值

附合路线或环线

闭合差

左右路线高差不符

二等≤1.0 ≤2.0 6√L 4√L 4√L ——注:表中L为往返测段、附合或环线的水准路线长度,单位km。

表4.3 二等水准测量仪器主要技术要求

仪器类

型视线长度前后视距差

任一测站上前后

视距累积差

视线高度数字水准仪重

复测量次数数字数字数字数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