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轨迹在控制系统校正中的应用1030

合集下载

控制系统校正的根轨迹方法

控制系统校正的根轨迹方法

控制系统校正的根轨迹方法用根轨迹法进行校正的基础,是通过在系统开环传递函数中增加零点和极点以改变根轨迹的形状,从而使系统根轨迹在S 平面上通过希望的闭环极点。

根轨迹法校正的特征是基于闭环系统具有一对主导闭环极点,当然,零点和附加的极点会影响响应特性。

应用根轨迹进行校正,实质上是通过采用校正装置改变根轨迹的,从而将一对主导闭环极点配置到期望的位置上。

在开环传递函数中增加极点,可以使根轨迹向右方移动,从而降低系统的相对稳定性,增大系统调节时间。

等同于积分控制,相当于给系统增加了位于原点的极点,因此降低了系统的稳定性。

在开环传递函数中增加零点,可以使根轨迹向左方移动,从而提高系统的相对稳定性,减小系统调节时间。

等同于微分控制,相当于给系统前向通道中增加了零点,因此增加了系统的超调量,并且加快了瞬态响应。

根轨迹超前校正计算步骤如下。

(1)作原系统根轨迹图;(2)根据动态性能指标,确定主导极点i s 在S 平面上的正确位置; 如果主导极点位于原系统根轨迹的左边,可确定采用微分校正,使原系统根轨迹左移,过主导极点。

(3)在新的主导极点上,由幅角条件计算所需补偿的相角差φ; 计算公式为:is s=︒±=(s)][G arg -180o ϕ (1)此相角差φ表明原根轨迹不过主导极点。

为了使得根轨迹能够通过该点,必须校正装置,使补偿后的系统满足幅角条件。

(4)根据相角差φ,确定微分校正装置的零极点位置; 微分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为:11++=sTp sTz KcGc (2)例题:已知系统开环传递函数: 试设计超前校正环节,使其校正后系统的静态速度误差系数Kv ≤4.6,闭环主导极点满足阻尼比ζ=0.2,自然振荡角频率ωn=12.0rad/s ,并绘制校正前后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单位脉冲响应曲线和根轨迹。

解: 由6.4)(*)(0*lim 0==→s Gc s G s Kv s 得kc=2计算串联超前校正环节的matlab 程序如下: 主函数: close; num=2.3;den=conv([1,0],conv([0.2,1],[0.15,1])); G=tf(num,den) %校正前系统开环传函 zata=0.2;wn=12.0; %要求参数 [num,den]=ord2(wn,zata); %追加系统动态特性 s=roots(den); s1=s(1);kc=2; %增益kc Gc=cqjz_root(G,s1,kc)GGc=G*Gc*kc %校正后系统开环传函 Gy_close=feedback(G,1) %校正前系统闭环传函 Gx_close=feedback(GGc,1) %校正后系统闭环传函 figure(1);step(Gx_close,'b',3.5); %校正后单位阶跃响应 hold onstep(Gy_close,'r',3.5); %校正前单位阶跃响应 grid;gtext('校正前的'); gtext('校正后的'); figure(2);0 2.3s(1+0.2s)(1+0.15s)G =impulse(Gx_close,'b',3.5); %校正后单位冲激响应 hold onimpulse(Gy_close,'r',3.5); %校正前单位冲激响应 grid;gtext('校正前的'); gtext('校正后的'); figure(3);rlocus(G,GGc); %根轨迹图 grid;gtext('校正前的'); gtext('校正后的');为使校正后系统的根轨迹能经过期望闭环主导极点,其闭环特征方程跟必须满足幅值和相角条件,即πθj j e e M Tp s Tz s Kcs G S Gc 111)(0)(0011=++=-,式中,M 0是校正前系统在1s 处的幅值,θ0是对应的相角。

控制系统的根轨迹分析与校正

控制系统的根轨迹分析与校正

程序如下:
clf;
num=1;
den=conv([1 1 0],[1 5]);
rlocus(num,den) %绘制根轨迹
axis([-8 8 -8 8])
figure(2)
r=rlocus(num,den); %返回根轨迹参数
plot(r,'-')
%绘制根轨迹
axis([-8 8 -8 8])
gtext('x')
在线交流,有问必答
Amplitude Amplitude
Step Response 1.8
1.6 System: G0
Peak amplitude: 1.64
1.4
Overshoot (%): 64.4
At time (sec): 1.44
1.2
1
0.8
0.6
0.4
0.2
0
0
5
10
15
20
Time (sec)
在线交流,有问必答
开环传递函数可表示为,
m
K * (s zi )
G(s)H (s)
i 1 n
(s p j )
j 1
系统的闭环传递函数为 (s)
G(s)
1G(s)H(s)
系统的闭环特征方程为 1G (s)H(s)0
m
K * ( s z i )

G(s)H(s) i1 n
1 式(4-8)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9.8.
在线交流,有问必答
第25页,此课件共85页哦
Imaginary Axis
Root Locus 15
10
5
0
-5

控制系统的根轨迹分析与校正

控制系统的根轨迹分析与校正
极点到根轨迹上某一点的向量相角之和。
MATLAB与控制系统仿真实践,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9.8.
在线交流,有问必答
13.1 控制系统的根轨迹法分析
MATLAB与控制系统仿真实践,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9.8.
在线交流,有问必答
13.1.1 根轨迹及根轨迹法概述
以绘制根轨迹的基本规则为基础的图解 法是获得系统根轨迹是很实用的工程方 法。通过根轨迹可以清楚地反映如下的 信息:
MATLAB与控制系统仿真实践,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9.8.
zi )
G(s)H (s)
i 1 n
(s p j )
j 1
系统的闭环传递函数为
(s)
G(s)
1 G(s)H (s)
系统的闭环特征方程为1 G(s)H (s) 0
在线交流,有问必答
13.1.2 MATLAB根轨迹分析的相关函数
MATLAB中提供了 rlocus()函数, 可以直接用于系统的根轨迹绘制。 还允许用户交互式地选取根轨迹上 的值。其用法见表13.1。更详细的 用法可见帮助文档
MATLAB与控制系统仿真实践,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9.8.
MATLAB与控制系统仿真实践,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9.8.
在线交流,有问必答
临界稳定时的开环增益;闭环特征
根进入复平面时的临界增益;选定
开环增益后,系统闭环特征根在根
平面上的分布情况;参数变化时,
系统闭环特征根在根平面上的变化 趋势等。
MATLAB与控制系统仿真实践,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9.8.
在线交流,有问必答
例2:若单位反馈控制系统的开环传递函 数为,绘制系统的根轨迹,并据根轨迹 判定系统的稳定性。

根轨迹控制实验报告(3篇)

根轨迹控制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理解并掌握根轨迹的概念及其在控制系统中的应用。

2. 学习使用MATLAB软件绘制系统的根轨迹。

3. 通过根轨迹分析,了解系统参数变化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4. 熟悉根轨迹法在控制系统设计中的应用,如稳定性分析、参数整定等。

二、实验原理根轨迹是指系统的某一参数(如开环增益K)从零变到无穷大时,系统闭环特征根在复平面上变化轨迹。

通过根轨迹,可以直观地分析系统的稳定性、过渡过程和稳态误差等性能指标。

三、实验设备1. 计算机:安装MATLAB软件。

2. 控制系统实验箱。

四、实验步骤1. 建立系统模型根据实验要求,建立系统的传递函数模型。

例如,对于一个二阶系统,其传递函数可以表示为:$$G(s) = \frac{K}{(s+a)(s+b)}$$其中,a和b为系统的时间常数,K为开环增益。

2. 绘制根轨迹使用MATLAB软件中的rlocus函数绘制系统的根轨迹。

rlocus函数的调用格式如下:```matlabrlocus(num, den)```其中,num和den分别为系统的分子和分母多项式系数。

3. 分析根轨迹(1)观察根轨迹的起始点和终止点,判断系统的稳定性。

(2)分析根轨迹的形状,了解系统参数变化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3)确定系统临界增益和临界阻尼比。

4. 验证实验结果通过改变系统参数,观察根轨迹的变化,验证实验结果。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绘制根轨迹使用MATLAB软件绘制了给定二阶系统的根轨迹,如图1所示。

![图1 系统根轨迹](https:///5Q6z8Qk.png)从图中可以看出,随着开环增益K的增加,系统闭环极点逐渐向左移动,系统稳定性提高。

2. 分析根轨迹(1)起始点和终止点:根轨迹的起始点为系统的开环极点,终止点为系统的开环零点。

(2)根轨迹形状:根轨迹呈对称形状,随着开环增益K的增加,根轨迹逐渐向左移动。

(3)临界增益和临界阻尼比:通过观察根轨迹,可以确定系统的临界增益和临界阻尼比。

基于根轨迹模型的控制系统分析与校正开题报告

基于根轨迹模型的控制系统分析与校正开题报告

大学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自动化院(系) 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12 级1202 班课题名称:基于根轨迹模型的控制系统分析与校正设计学生姓名:学号:指导教师:报告日期:2016-3-15本课题所涉及的问题及应用现状综述随着计算机仿真理论与技术的发展,目前各个科学与工程领域均已开展了仿真技术的研究。

系统仿真技术已经被公认为是一种新的实验手段,在科学与工程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动态系统计算机仿真是一门以系统科学、计算机科学、系统工程理论、随机网络理论、随机过程理论、概率论、数理统计和时间序列分析等多个科学理论为基础的,以工程系统和各类社会经济系统为主要处理对象的。

以数学模型和数字模型和数字计算机为主要研究工具的新兴的边缘学科,它属于技术科学的范畴。

计算机仿真通过对计算机输出信息的分析与研究,实现对实际系统运行状态和演化规律的综合评估与预测。

它是分析评价现有系统运行状态或设计优化未来系统性能的一种技术手段,在工程设计、航空航天、交通运输、经济管理、生态环境、通信网络和计算机集成等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计算机仿真的基本内容包括系统建模、仿真算法、计算机程序设计与仿真结果显示、分析与验证等环节。

近年来,由于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应用数学研究的进展,诸如最优控制、自适应控制、预测控制、模糊控制、人工神经网络控制、鲁棒控制等的出现,使自动控制理论又有了日新月异的发展。

控制的对象和过程自动地按照预定的规律运行。

例如使导弹能够命中目标;宇宙飞船准确地登上月球,并按预定的时间与地点返回地球;机床能够自动加工出符合一定形状与精度的零件;机器人能按一定的规律进行某种操作;化学反应器在一定的压力、温度所谓自动控制,就是在没有人直接参与的情况下,通过自动控制装置使被下反应并生产出合格的产品等,都离不开自动控制理论与自动控制技术的发展。

自20世纪40年代以来自动控制应用的领域越来越广泛,除了在航天航空技术、军事装备及部门、工业生产过程中,自动控制技术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外,目前大至世界及国家政治经济管理、能源控制、医疗卫生、地区规划、交通运输,小至人的日常生活,都离不开自动控制理论及自动控制技术的应用。

控制系统根轨迹分析

控制系统根轨迹分析

控制系统根轨迹分析控制系统的根轨迹分析是一种常用的工程方法,用于分析系统的稳定性和性能。

在控制系统设计中,了解根轨迹的特性对于确保系统的稳定性和满足性能要求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根轨迹分析的基本原理,以及如何应用根轨迹分析来评估和改进控制系统。

1. 根轨迹分析的基本原理根轨迹分析是利用系统的传递函数来描述系统在复平面上的特征。

系统的传递函数可以通过拉普拉斯变换和频域分析获得。

根轨迹是描述系统传递函数极点随控制参数变化所形成的轨迹,它反映了系统的稳定性和性能。

2. 根轨迹的特性根轨迹具有以下几个重要特性:- 根轨迹始于系统的零点,终止于系统的极点。

- 根轨迹通过传递函数的极点数目与零点数目的差值确定的角度。

当角度为奇数时,根轨迹会靠近负实轴;当角度为偶数时,根轨迹会靠近负无穷大。

- 根轨迹与实轴之间的交点表示系统的振荡频率。

3. 根轨迹分析的步骤下面是进行根轨迹分析的基本步骤:1) 将系统的传递函数表示为标准型。

2) 根据系统传递函数的分母和分子系数,确定系统的极点和零点。

3) 绘制根轨迹图,根据极点和零点的位置画出根轨迹的轨迹。

4) 分析根轨迹图,判断系统的稳定性和性能。

4. 根轨迹分析的应用根轨迹分析在控制系统设计中有广泛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稳定性分析:通过观察根轨迹图,可以判断系统是否稳定。

如果根轨迹位于左半平面,即实部小于零,则系统是稳定的;否则,系统不稳定。

- 性能评估:根轨迹的形状和位置可以提供有关系统响应速度、振荡频率和阻尼比等性能指标的信息。

例如,当根轨迹与虚轴相交时,系统存在振荡。

- 控制器设计:通过根轨迹分析,可以确定合适的控制器增益,以实现所需的系统性能要求。

- 稳定裕度分析:通过改变根轨迹的形状和位置,可以评估系统对参数扰动的敏感性,并提供稳定性裕度的指导。

根轨迹分析作为控制系统设计和分析的重要工具,为工程师提供了直观、可视化的方式来理解和改进系统的性能。

通过合理运用根轨迹分析,可以帮助我们设计出更稳定、高性能的控制系统。

根轨迹在控制系统校正中的应用1030

根轨迹在控制系统校正中的应用1030
zc = −3.9
pc = −9.4
在根据模条件:
s1 + 3 .9 K =1 s1 s1 + 2 s1 + 9 .4
求得 K = 49.6 从而得出校正器的传递函数为
C ( s ) = 4 9 .6 s + 3 .9 s + 9 .4
系统结构图为:
系统根轨迹图为:
从图中可以计算出:
M P ≈ 29%
系统开环比例系数为: 系统开环比例系数为:
49.6 × 3.9 K0 = = 10.3 < 20 2 × 9.4
如果要大幅提高开环比例系数, 如果要大幅提高开环比例系数,同时对系统动 态性能不产生太大影响的话, 态性能不产生太大影响的话,可以考虑加入开 环偶级子 本例中, 本例中,可加入如下开环偶级子
ts ≈ 1.3s
ess = 0
超调量、调节时间和稳态误差均在在要求的范 围之内。
系统的开环传函: 系统的开环传函:
1 49.6 × 3.9( s + 1) 49.6( s + 3.9) 3.9 C ( s )G ( s ) = = s ( s + 2)( s + 9.4) 2 × 9.4s ( 1 s + 1)( 1 s + 1) 2 9.4 1 10.3( s + 1) 3.9 = 1 1 s ( s + 1)( s + 1) 2 9.4
arg( s1 − zc ) − arg( s1 − pc ) − arg( s1 − 0) − arg( s1 + 2) = −π
代入数据, 代入数据,计算出 arg ( s1 − z c ) − arg ( s1 − p c ) = 4 1 °

控制系统校正的根轨迹方法

控制系统校正的根轨迹方法

控制系统校正的根轨迹方法用根轨迹法进展校正的根底,是通过在系统开环传递函数中增加零点和极点以改变根轨迹的形状,从而使系统根轨迹在S 平面上通过希望的闭环极点。

根轨迹法校正的特征是基于闭环系统具有一对主导闭环极点,当然,零点和附加的极点会影响响应特性。

应用根轨迹进展校正,实质上是通过采用校正装置改变根轨迹的,从而将一对主导闭环极点配置到期望的位置上。

在开环传递函数中增加极点,可以使根轨迹向右方移动,从而降低系统的相对稳定性,增大系统调节时间。

等同于积分控制,相当于给系统增加了位于原点的极点,因此降低了系统的稳定性。

在开环传递函数中增加零点,可以使根轨迹向左方移动,从而提高系统的相对稳定性,减小系统调节时间。

等同于微分控制,相当于给系统前向通道中增加了零点,因此增加了系统的超调量,并且加快了瞬态响应。

根轨迹超前校正计算步骤如下。

(1)作原系统根轨迹图;(2)根据动态性能指标,确定主导极点i s 在S 平面上的正确位置;如果主导极点位于原系统根轨迹的左边,可确定采用微分校正,使原系统根轨迹左移,过主导极点。

(3)在新的主导极点上,由幅角条件计算所需补偿的相角差φ; 计算公式为:is s=︒±=(s)][G arg -180o ϕ (1)此相角差φ说明原根轨迹不过主导极点。

为了使得根轨迹能够通过该点,必须校正装置,使补偿后的系统满足幅角条件。

(4)根据相角差φ,确定微分校正装置的零极点位置; 微分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为:11++=sTp sTz KcGc (2)例题:系统开环传递函数:试设计超前校正环节,使其校正后系统的静态速度误差系数Kv ≤4.6,闭环主导极点满足阻尼比ζ=0.2,自然振荡角频率ωn=12.0rad/s ,并绘制校正前后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单位脉冲响应曲线和根轨迹。

解:由6.4)(*)(0*lim 0==→s Gc s G s Kv s 得kc=2计算串联超前校正环节的matlab 程序如下: 主函数: close; num=2.3;den=conv([1,0],conv([0.2,1],[0.15,1]));G=tf(num,den) %校正前系统开环传函 zata=0.2;wn=12.0; %要求参数 [num,den]=ord2(wn,zata); %追加系统动态特性 s=roots(den); s1=s(1);kc=2; %增益kc Gc=cqjz_root(G,s1,kc)GGc=G*Gc*kc %校正后系统开环传函 Gy_close=feedback(G,1) %校正前系统闭环传函 Gx_close=feedback(GGc,1) %校正后系统闭环传函 figure(1);step(Gx_close,'b',3.5); %校正后单位阶跃响应 hold onstep(Gy_close,'r',3.5); %校正前单位阶跃响应 grid;gtext('校正前的'); gtext('校正后的'); figure(2);0 2.3s(1+0.2s)(1+0.15s)G =impulse(Gx_close,'b',3.5); %校正后单位冲激响应 hold onimpulse(Gy_close,'r',3.5); %校正前单位冲激响应 grid;gtext('校正前的'); gtext('校正后的'); figure(3);rlocus(G,GGc); %根轨迹图 grid;gtext('校正前的'); gtext('校正后的');为使校正后系统的根轨迹能经过期望闭环主导极点,其闭环特征方程跟必须满足幅值和相角条件,即πθj j e e M Tp s Tz s Kcs G S Gc 111)(0)(0011=++=-,式中,M 0是校正前系统在1s 处的幅值,θ0是对应的相角。

控制系统中的根轨迹分析与设计

控制系统中的根轨迹分析与设计

控制系统中的根轨迹分析与设计控制系统是现代工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涉及到各个领域的应用,从机械工程到化学工程,从航空航天到电力系统。

控制系统的设计和分析对于系统的稳定性和性能至关重要。

在控制系统中,根轨迹分析和设计是一种常用的方法,它能够帮助工程师评估和改进系统的性能。

根轨迹是一个闭环系统的极点随着控制器增益变化而形成的运动路径。

通过根轨迹分析,我们可以得到有关系统性能和稳定性的重要信息。

根轨迹分析可以帮助我们确定控制器的增益范围,以确保系统稳定。

此外,根轨迹还可以提供关于系统的阻尼比、峰值时间和超调量等性能指标的信息。

在根轨迹分析中,我们需要首先确定系统的传递函数。

传递函数是一个数学模型,它描述了输入和输出之间的关系。

常见的传递函数形式包括一阶系统、二阶系统和高阶系统。

一阶系统的传递函数形式为G(s) = K/(sT+1),其中K表示系统的增益,T表示系统的时间常数。

对于二阶系统,传递函数形式为G(s) = K/(s^2+2ξω_ns+ω_n^2),其中K 表示系统的增益,ξ表示系统的阻尼比,ω_n表示系统的自然频率。

在根轨迹分析中,我们还可以利用极点和零点的特性来确定系统的性能。

极点是传递函数的根,它们决定了系统的稳定性。

当极点位于左半平面时,系统是稳定的;当极点位于右半平面时,系统是不稳定的。

零点是传递函数的分子根,它们决定了系统的频率响应。

通过分析极点和零点的位置,我们可以确定系统的性能,并设计适当的控制器。

根轨迹分析的结果可以用于系统的设计和优化。

在设计控制系统时,我们可以根据根轨迹的形状和位置来调整控制器的增益和参数。

通过改变控制器的增益,我们可以移动根轨迹,使系统的稳定性和性能得到改善。

此外,根轨迹还可以用于确定合适的控制策略,例如比例控制、积分控制和微分控制。

除了根轨迹分析,我们还可以利用根轨迹设计方法来设计控制系统。

根轨迹设计方法是一种基于根轨迹分析的控制器设计方法。

通过在根轨迹上确定一个所期望的闭环系统极点的位置,我们可以确定控制器的增益和参数。

根轨迹校正实验报告

根轨迹校正实验报告

根轨迹校正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观察系统的根轨迹,对系统进行校正,以达到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快速性和精确性要求。

二、实验原理1. 根轨迹根轨迹是指在极坐标系下,由系统特征方程的根在复平面内的运动轨迹。

2. 根轨迹的性质- 当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中,理论上根轨迹的起点是传递函数零点的位置。

- 根轨迹对称于实轴。

- 根轨迹总是从系统的零点出发,逐渐趋向于系统的极点。

3. 根轨迹设计的基本要求- 所有根轨迹应该位于左半平面。

- 根轨迹的密度越大,系统的稳定性越好。

- 根轨迹与虚轴的交点个数为系统开环传递函数的极点数与零点数之差。

- 根轨迹经过的区域越小,系统的快速性越好。

三、实验步骤本次实验使用了MATLAB软件进行根轨迹校正实验,具体步骤如下:1. 给定开环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并画出其对应的零极点分布图。

通过观察零极点的位置,确定系统的初始根轨迹起点。

2. 使用MATLAB的rlocus函数,绘制出开环根轨迹。

通过该函数,我们可以根据系统传递函数的特点,得到根轨迹的形状。

3. 根据根轨迹的形状和性质,校正系统。

可以通过调整控制器的参数或改变系统的结构等方式,来使根轨迹满足系统的要求。

4. 经过多次调整和校正,得到符合要求的根轨迹。

通过观察根轨迹的形状和分布,判断系统是否稳定、快速和准确。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经过根轨迹校正,我们得到了一条符合要求的根轨迹。

通过分析根轨迹的形状和性质,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系统的稳定性由于根轨迹位于左半平面,且大部分根轨迹较为密集,因此系统的稳定性较好。

没有根轨迹位于右半平面,避免了系统的不稳定性。

2. 系统的快速性根轨迹的起点与旁边的极点较近,根轨迹与虚轴的交点附近也没有极点,因此根轨迹经过的区域较小。

这意味着系统的快速性较好,能够快速响应输入变化。

3. 系统的准确性根轨迹与实轴的交点个数与系统的极点数与零点数之差相符,说明系统的准确性较好。

这样的根轨迹设计使得系统能够准确响应输入信号,实现精确控制。

控制系统的根轨迹分析

控制系统的根轨迹分析

控制系统的根轨迹分析引言控制系统是现代工程领域中应用广泛的一个重要概念,它用于调节和控制系统的输出,以使其达到预期的目标。

在控制系统设计中,根轨迹分析是一种重要的工具,用于评估系统的稳定性和性能。

本文将介绍控制系统的根轨迹分析方法,包括其基本原理、应用范围以及如何使用根轨迹分析改进控制系统的性能。

根轨迹分析原理根轨迹分析是一种基于系统传递函数的频域分析方法,它用于研究系统在不同参数情况下的稳定性和性能。

根轨迹是系统传递函数极点随参数变化而形成的轨迹图,通过观察根轨迹可以得到系统的稳定性、阻尼比、过渡过程和稳态误差等性能指标。

根轨迹分析基于以下原理: - 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取决于系统传递函数极点的位置,当极点全在左半平面时,系统是稳定的。

- 控制系统的阻尼比可以通过观察根轨迹的形状来判断,当根轨迹越接近实轴,阻尼比越小,系统的过渡过程越激烈。

- 控制系统的稳态误差可以通过观察根轨迹的最后一段来判断,当根轨迹趋于无穷远时,稳态误差为零。

根轨迹分析步骤根轨迹分析一般需要经历以下几个步骤: 1. 给定系统的传递函数,通常是一个比例控制器和一个被控对象的组合。

2. 将传递函数的分子和分母分别表示为多项式的形式。

3. 根据系统传递函数的阶数,求解其特征方程的根。

这些根即为根轨迹的起始点。

4. 在复平面上绘制出根轨迹的起始点以及随参数变化而形成的轨迹。

5. 根据根轨迹的形状和位置,判断系统的稳定性、阻尼比和稳态误差等性能指标。

根轨迹分析的应用根轨迹分析在控制系统设计中有广泛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系统稳定性评估:通过观察根轨迹的位置,可以判断系统是否稳定。

如果根轨迹全在左半平面,则系统是稳定的。

2. 控制器设计:根轨迹分析可以帮助工程师选择合适的控制器参数,以实现系统的稳定性和性能要求。

3. 系统性能优化:通过分析根轨迹的形状,可以判断系统的过渡过程、阻尼比和稳态误差等性能指标,从而优化系统的性能。

MATLAB在控制系统根轨迹校正中的应用

MATLAB在控制系统根轨迹校正中的应用

正 。sool 图形 化 工 作 界 面使 设 计 工 作 得 以简 it 的 s o
化。而相关的计算 由 M T A A L B自动完成。并且可 以用 s o o 的 L I I WE itl so TV E R随 时观 察设 计 结果 , 直 到得到满意 的校正 装置 。
2 MA L B的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s o工 具 TA i s
2008年第2期贵州电力技术总第104期matlab在控制系统根轨迹校正中的应用贵州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徐东飞5514171引言在设计控制系统时如果要求的是时域形式的则采用根轨迹法来进行设计和校正是很有效的
维普资讯
20 0 8年 第 2期
《 贵州 电 力技 术 》
泛 应用于数 值分析 和计算 、 工程与科 学绘 图 、 控制 系 统设计 与仿真 、 数字 信号处 理 、 通讯 系统设计 与仿真
等领域 儿 引。 MA L B中包含 的控制 系统工具 箱 以方便 的 图 TA 形 用户界 面 ( U s 实 现 了 控制 系统 分 析 、 G I) 设计 、 建 s ool 动 后 尚 需 导 人 系 统 的 模 型 。选 择 it 启 s o
“ i ” 单 的“m ot选 项 , 行 系统 模 型 的导 人 。 Fl 菜 e Ipr ” 进
选择 “m o ” 项后 , 出“ 人 系统 数 据 ” 话框 Ipr 选 t 弹 导 对
如下 图所示 :
模 等工作 。在控 制 系 统 工具 箱 so o 中可 以根据 itl so
波 特图 、 轨迹 图 、 科 尔 斯 图对 控 制 系统 进 行 校 根 尼
的传 递 函数 ,
此两行命 令运 行后 , 在 M T A 将 A L B的 w rsae okpc 中建 立两个类 型 为 fb c 的对象 。其 中 , 象 G即 oj t e 对 为上 述的传递 函数 。

线性控制系统的根轨迹分析法

线性控制系统的根轨迹分析法

PART 01
引言
线性控制系统简介
线性控制系统是由线性微分方程描述 的一类控制系统,其特点是系统的输 出和输入之间存在线性关系。
线性控制系统广泛应用于工程领域, 如航空航天、化工、电力等,用于实 现各种控制目标,如稳定性、快速性 和准确性。
根轨迹分析法的定义和重要性
根轨迹分析法是一种通过分析线性控制系统闭环极点的变化来研究系统性能的方法。
系统校正与改进
通过根轨迹分析,可以找到系统性 能不足的原因,进而对系统进行校 正或改进设计。
PART 04
根轨迹分析法的限制和挑 战
参数变化对根轨迹的影响
01
参数变化可能导致根轨迹的形状和位置发生变化,从而影响 系统的稳定性和性能。
02
参数变化可能使系统从稳定状态变为不稳定状态,或反之。
03
参数变化可能影响系统的动态响应,如调节时间和超调量。
分析系统动态特性
通过根轨迹分析,可以了 解系统在不同参数下的动 态特性,如超调和调节时 间等。
控制系统性能优化
1 2 3
优化系统性能指标
通过调整系统参数,利用根轨迹分析优化控制系 统的性能指标,如减小超调量、缩短调节时间等。
提高系统抗干扰能力
通过根轨迹分析,可以找到提高系统抗干扰能力 的参数设置,使系统在受到扰动时仍能保持良好 的性能。
分支性
当参数变化超过一定阈值 时,根轨迹可能出现分支, 表示系统出现多解或不稳 定。
PART 03
根轨迹分析法的应用
控制系统稳定性分析
判断系统稳定
通过根轨迹分析,可以判 断线性控制系统的稳定性, 即系统在受到扰动后是否 能恢复稳定状态。
确定系统临界状态
根轨迹分析可以确定系统 临界状态,即系统在某一 特定参数下从稳定状态变 为不稳定状态。

根轨迹法应用 -回复

根轨迹法应用 -回复

根轨迹法应用-回复根轨迹法应用:从原理到实际应用案例解析根轨迹法是一种重要的控制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通过绘制系统极点随参数变化而形成的轨迹来分析系统的稳定性、动态特性和稳态误差。

它广泛应用于工业自动化、航空航天、电力电子等领域的控制系统设计与优化中。

本文将从根轨迹法的基本原理、步骤和实际应用案例等方面进行详细解析,希望能为读者加深对这一方法的理解。

一、根轨迹法的基本原理根轨迹法基于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通过绘制系统特征根(极点)的轨迹来分析系统的稳定性和响应特性。

控制系统传递函数通常表示为G(s)=N(s)/D(s),其中N(s)和D(s)分别为系统的分子多项式和分母多项式。

根轨迹法的基本原理是:对于特定的参数范围,控制系统的特征根随参数变化而移动,并形成一条曲线,称为根轨迹。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通常关注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和响应速度。

根据根轨迹的形状,我们可以判断系统是否稳定,以及系统的过冲、振荡、超调量等动态特性。

通过调节参数,我们可以改变根轨迹的形状,从而优化系统的性能。

二、根轨迹法的步骤采用根轨迹法进行控制系统分析与设计需要以下步骤:1. 确定系统的传递函数。

根轨迹法适用于线性时不变系统,因此需要先将非线性元件近似为线性元件,以得到系统的传递函数。

2. 根轨迹绘制。

绘制根轨迹需要以下步骤:a. 确定系统的极点和零点。

将系统传递函数的分母和分子多项式进行因式分解,得到系统的极点和零点。

b. 确定根轨迹起点和终点。

根轨迹的起点和终点分别为系统的极点和零点,通过分析传递函数的分子和分母多项式来确定。

c. 绘制根轨迹曲线。

通过改变参数的取值范围,将参数代入系统的传递函数,得到特征根的位置,绘制根轨迹曲线。

3. 根轨迹分析。

根据根轨迹的形状和位置,可以得到以下信息:a. 稳定性判断。

若根轨迹全部位于左半平面,则系统稳定;若根轨迹与虚轴交叉,则系统不稳定。

b. 动态特性判断。

根轨迹的形状与动态特性有关,如振荡、过冲量等。

根轨迹法应用 -回复

根轨迹法应用 -回复

根轨迹法应用-回复根轨迹法是一种用于分析和设计控制系统的常用方法。

它通过观察系统特征根的轨迹来评估系统的稳定性、动态响应以及对外部干扰的抑制能力。

本文将介绍根轨迹法在控制系统中的应用,并逐步解释其原理和步骤。

1. 什么是根轨迹法?根轨迹法是一种通过绘制系统特征根在复平面上的轨迹,评估和分析控制系统性能的方法。

通过观察根轨迹的形状、位置和分布等特征,我们可以得出有关系统稳定性、过渡过程和稳态误差等方面的信息。

根轨迹法可以帮助工程师优化控制系统的设计,以满足所需的性能指标。

2. 根轨迹法的原理是什么?根轨迹法基于系统的传递函数,即开环传递函数。

我们可以通过将系统的传递函数进行因式分解,得到其特征多项式的形式。

然后,通过求解特征多项式的根,即特征根,得到系统的特征根。

3. 如何绘制根轨迹?要绘制根轨迹,我们需要首先确定系统的传递函数,并将其写成标准形式。

然后,我们可以对系统传递函数的特征多项式进行因式分解,并求解特征多项式的根。

接下来,我们可以根据根的虚部和实部的取值范围,绘制根轨迹的大致形状。

一般而言,根轨迹是在复平面上存在的一条曲线,它可以是一条封闭曲线、一条实轴或者一条虚轴。

具体地,我们可以使用以下步骤绘制根轨迹:1) 指定一组控制器增益的取值范围。

这些增益的取值将对应于根的位置和分布。

2) 将控制器增益代入系统的传递函数,并求解特征多项式的根。

3) 根据求得的根的位置和分布,将其绘制在复平面上。

4) 随着控制器增益的连续变化,重复步骤2和步骤3,直到我们覆盖了整个增益范围。

5) 根据绘制的根轨迹,分析系统的稳定性、动态响应等性能指标。

4. 根轨迹法的应用有哪些?根轨迹法在控制系统的分析和设计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应用:系统稳定性分析:根轨迹法可以帮助我们判断系统是否稳定。

如果根轨迹的所有点都位于左半平面,则系统是稳定的。

如果根轨迹上有点位于右半平面,则系统是不稳定的。

动态响应分析:根轨迹法提供了关于系统的过渡过程和动态响应的信息。

控制系统根轨迹应用

控制系统根轨迹应用

控制系统根轨迹应用根轨迹法是一种用于控制系统分析与设计的有效方法。

通过观察系统根轨迹的形状和位置,我们可以对系统的稳定性、响应速度以及性能进行评估和优化。

本文将介绍控制系统根轨迹应用的原理、步骤以及实际案例,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该方法。

一、根轨迹法原理根轨迹法是利用开环传递函数的零点和极点信息来描述系统根轨迹的方法。

在复平面上,系统根轨迹与系统的极点和零点之间的关系密切相关。

根轨迹上的每一个点,都是系统极点的轨迹,表明系统在此处的稳定性、响应速度等性能。

二、根轨迹法步骤1. 确定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在应用根轨迹法之前,需要先获取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

开环传递函数是表示系统输入与输出关系的函数,通常呈现为一个多项式的比值形式。

2. 求解系统的极点和零点根据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可以求解系统的极点和零点。

极点和零点的数量和位置对于系统的稳定性和性能有重要影响。

3. 绘制根轨迹根据系统的极点和零点,可以绘制系统的根轨迹。

根轨迹通常表示为一条或多条曲线,反映了系统在不同极点和零点配置下的稳定性和响应特性。

4. 分析根轨迹特性通过观察根轨迹的形状和位置,可以评估系统的稳定性、响应速度以及性能。

例如,我们可以通过根轨迹分析来决定增益的合适取值,以达到系统性能的要求。

三、实际应用案例为了更好地理解根轨迹法的应用,我们以控制系统的位置环为例进行说明。

假设有一个控制系统,其开环传递函数为G(s) = K / (s+1)(s+2)。

我们希望通过根轨迹法来评估和设计该系统。

首先,我们求解系统的极点和零点。

根据开环传递函数,可以得到系统的零点为0,极点为-1和-2。

接下来,我们绘制根轨迹。

根据根轨迹的定义,我们可以确定系统在复平面上的轨迹。

在该例中,根轨迹呈现为一条从零点0开始,向左下方逐渐趋于极点-1和-2的曲线。

通过分析根轨迹的形状和位置,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系统的稳定性:根轨迹没有进入右半平面,因此系统是稳定的。

控制系统的根轨迹分析实验报告

控制系统的根轨迹分析实验报告

控制系统的根轨迹分析实验报告控制系统的根轨迹分析实验报告引言:控制系统是现代工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可以帮助我们实现对各种物理过程的自动控制。

而根轨迹分析作为一种重要的分析方法,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系统的稳定性和动态响应特性。

本实验旨在通过根轨迹分析方法,对一个控制系统进行分析,并得出相应的结论。

实验目的:1. 学习根轨迹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和步骤;2. 通过实验分析,了解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和动态响应特性;3. 掌握如何根据根轨迹分析结果进行控制系统设计和优化。

实验步骤:1. 实验准备:a. 搭建好控制系统实验平台,包括传感器、执行器和控制器等;b. 确定实验所需的输入信号和采样频率。

2. 数据采集:a. 将输入信号输入到系统中,并采集输出信号;b. 通过数据采集设备将输出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

3. 数据处理和分析:a. 使用MATLAB等软件,将采集到的数据导入,并进行根轨迹分析;b. 根据根轨迹图,分析系统的稳定性和动态响应特性。

实验结果与讨论:通过根轨迹分析,我们得到了系统的根轨迹图。

根轨迹图是描述系统极点随控制参数变化而轨迹的图形,可以直观地反映系统的稳定性和动态特性。

根据根轨迹图,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系统的稳定性:根轨迹图上的点都位于左半平面,则系统是稳定的;若存在点位于右半平面,则系统是不稳定的。

2. 系统的阻尼比:根轨迹图上的曲线越靠近实轴,则系统的阻尼比越小;曲线越远离实轴,则系统的阻尼比越大。

3. 系统的自然频率:根轨迹图上的曲线越接近原点,则系统的自然频率越小;曲线越远离原点,则系统的自然频率越大。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对控制系统的一些优化建议:1. 若系统不稳定,在根轨迹图上找到导致不稳定的点,并调整控制参数,使其移动到左半平面,从而提高系统的稳定性。

2. 若系统的阻尼比过小,可能导致系统的动态响应过度振荡,可以通过调整控制参数来增加阻尼比,从而减小振荡幅度。

3. 若系统的自然频率过大,可能导致系统响应过快,可能引起过冲或不稳定,可以通过调整控制参数来减小自然频率,从而改善系统的响应特性。

根轨迹法应用

根轨迹法应用

根轨迹法应用
根轨迹法是分析和设计线性定常控制系统的图解方法,使用十分简便,特别是在进行多回路系统的分析时,应用根轨迹法比用其他方法更为方便,因此在工程实践中获得了广泛应用。

根轨迹法不仅用于分析系统的稳定性,而且是设计控制系统的一种简便而实用的工具。

因为系统的稳定性由系统闭环极点唯一确定,而系统的稳态性能和动态性能又与闭环零、极点在s平面上的位置密切相关,所以根轨迹图不仅可以直接给出闭环系统时间响应的全部信息,而且可以指明开环零、极点应该怎样变化才能满足给定的闭环系统的性能指标要求。

此外,用根轨迹法求解高阶代数方程的根,比用其他近似求根法简便。

最终可由增益的取值范围判断系统的稳定性。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需了解根轨迹法的应用,建议查阅自动化技术方面的专业书籍或咨询该领域的专家。

根轨迹校正设计以及通用代码实现

根轨迹校正设计以及通用代码实现

根轨迹校正设计根轨迹校正设计是根据给定的时域指标(峰值时间、调整时间、超调量、阻尼比、稳态误差),计算出相对应的主导极点,再将系统的传递函数的闭环主导极点配置到系统的极点的位置,达到设计要求的性能指标。

如果系统的极点不在期望的极点上,就需要增加额外的零点或者极点校正环节,将系统的闭环极点配置到期望的主导极点上,这个过程称为根轨迹校正设计。

1.理论计算依据(1)二阶系统标准闭环传递函数为G(s)=Y(s)U(s)=ωn2s2+2ζωn s+ωn2其中:ζ为阻尼比,ωn为自然圆频率。

其对应的调整时间为:t s=3.5ζωn超调量公式为:M p=e−πζ/√1−ζ2如果已知超调量可以计算阻尼比:ζ=√log e2(M p)π2+log e2(M p)(2)根据超调量和稳态时间计算,系统的闭环主导极点,计算阻尼比相对复杂,因此可2.根轨迹校正步骤(1)根据要求的系统性能指标,计算主导极点s1的期望值,绘制根轨迹曲线,观察期望主导极点的位置,判断原根轨迹是否通过期望的闭环极点。

如果不在需要加入校正环节。

(2)确定校正环节零点的方法:可直接在期望的闭环极点位置下方(或在前两个实数极点的左侧)增加一个相位超前的实数零点。

(3)确定校正环节极点的方法:可利用极点的相位,使得系统在期望主导极点上满足根轨迹的相角条件,通过几何作图来确定零极点的位置,其步骤:1)过主导极点A与原点做直线OA,过主导极点A做平行线PA;2)平分OA和PA两线夹角线AB,以AB为平分线以φ/2为夹角,分别画出AC和AD 的线段,其中C 点为极点-P ,右边交点D 为零点-Z ,如下图所示:图 根轨迹校正零极点方法3) 根据期望的闭环极点,计算校正相角:φ=-180°-∠Go(s1)4) 利用校正相角、期望极点相角值计算校正环节的零点Z 和极点P ,由期望极点到原系统零极点的距离积计算校正环节的放大系数Kc,得到超前环节的传递函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期望的闭环极点位置图
如果该被控对象只使用比例控制器, 如果该被控对象只使用比例控制器,并 形成如下闭环系统: 形成如下闭环系统:
R(s)
+

_
e(s)
K
G(s)
Y(s)
其根轨迹如下图所示: 其根轨迹如下图所示:
从以上根轨迹图分析可知,仅使用比例控制器不能 满足系统性能的要求。
可见要使系统的根轨 迹通过期望的闭环极点, 就必须在左半平面加入开 环零点,使得根轨迹整体 向左偏移,同时对于实际 的物理系统,没有纯粹的 零点,所以,要同时加入 一个开环极点。
所以,不能精确的计算出期望的闭环极点,只 能初步确定一对闭环极点使系统先镇定,然后 在对其进行修正和优化。 现初步设定期望闭环极点为:
S1,2 = −8.1197 ± 10.8262i
这对极点至少可以使系统镇定。
如果仅使用比例控制器
R( s)
+

_
e( s )
K
G(s)
Y (s)
其根轨迹为
显然必须加入开环零、极点,按照根轨迹设计的基 本步骤可确定出,校正器的传函为:
K ( s − z1 )( s − z 2 ) L ( s − z m ) = −1 ( s − p1 ))( s − p 2 ) L ( s − p n )
角条件
∑ arg(s − z ) − ∑ arg(s − p ) = ±π (2k + 1)
i =1 i j =1 j
m
n
模条件 m
K

j =1
arg( s1 − zc ) − arg( s1 − pc ) − arg( s1 − 0) − arg( s1 + 2) = −π
代入数据, 代入数据,计算出 arg ( s1 − z c ) − arg ( s1 − p c ) = 4 1 °
作图法
A
Im
× S1
×
PC
B
ZC -2
×
O
×
Re
由此确定: 由此确定
根轨迹设计举例
现给出某一被控制对象的传递函数为:
1 G (s) = s ( s + 2)
现要求设计一个控制器C(s)和该被控对象G(s)形成 闭环系统, 并满足系统的性能指标要求。
调节时间: 调节时间:
t s ≤ 1.5s (2%)
最大超调量: M P ≤ 30% 最大超调量: 开环比例系数: 开环比例系数: K 0 ≥ 20
一些说明
在以上的系统综合过程中,均是在理想的环境 பைடு நூலகம்进行的,并未考虑一些限制因素,比如工艺流程, 滞后因素、环境干扰因素、模型误差因素、测量误 差因素、执行器的限幅和非线性因素等等,在实际 系统中均是影响系统性能的重要因素。 在后续的课程中,大家还会学习到最优控制、 鲁棒控制、抗滞后的一些策略和不依赖于精确模型 的模糊控制和神经网络控制等等方法。 以后的课程将更加精彩!

i =1 n
s − zi s− pj
=1
典型系统的根轨迹
根轨迹校正的主要任务
研究的主要的问题是, 研究的主要的问题是,当所希望的闭 环极点(尤其是闭环主导极点) 环极点(尤其是闭环主导极点)不在原根 轨迹上时,怎样选择合适的校正装置, 轨迹上时,怎样选择合适的校正装置,使 得根轨迹在合适的增益下通过期望闭环极 从而获得满意的性能。 点,从而获得满意的性能。
single inverted pendulum
The transfer function:
Φ( s) 0.02725 = 2 V ( s ) 0.0102125s − 0.26705
2.6683 G ( s) = ( s − 5.114)( s + 5.114)
利用根轨迹图进行系统镇定
给定被控对象为: 给定被控对象为:
β ≤ cos −1 0.3 ≈ 72o
由调节时间: 由调节时间:
ts =
4
ζωn
≤ 1 .5 s
8 ξωn ≥ 3
为了使系统性能有一定的裕度, 为了使系统性能有一定的裕度,取
β = 60 , ξωn = 3
o
因此,选定期望的闭环主导极点为: 因此,选定期望的闭环主导极点为:
S1,2 = −3 ± 3 3i
s +1 s + 0 .0 1
并形成完整的超前——滞后校正器:
141.7(s + 6.87) s +1 C(s) = s + 26.63 s + 0.01
再次验证系统的抗干扰能力
加入偶极子后的仿真图
系统响应图
加入超前—滞后校正器后系统根轨迹图
计算机辅助设计
ϕc / 2
A Im
ϕc ×
S1
ϕ/2
即是要加入一个校正装置: 即是要加入一个校正装置:
s − zc C (s) = K s − pc
关键是确定开环零点 z c和开环极点 p c的位 置及对应的根轨迹增益 K ,使得系统根轨 迹通过期望的闭环极点 S1,2 。
期望闭环极点 件,既是 :
s1 要在根轨迹上,就必须满足角条 要在根轨迹上,
ts ≈ 1.3s
ess = 0
超调量、调节时间和稳态误差均在在要求的范 围之内。
系统的开环传函: 系统的开环传函:
1 49.6 × 3.9( s + 1) 49.6( s + 3.9) 3.9 C ( s )G ( s ) = = s ( s + 2)( s + 9.4) 2 × 9.4s ( 1 s + 1)( 1 s + 1) 2 9.4 1 10.3( s + 1) 3.9 = 1 1 s ( s + 1)( s + 1) 2 9.4
ϕ
B ZC -5.114
×
PC
×
O
×
×
5.114
Re
Play the video
控制器的参数优化
目前已经有多种方法进行控制器参数优化, 比如单纯形法、动态规划、遗传算法、蚁群 算法等。
通过两个例子,我们发现设计校正器的一些 关键步骤: 立足于被控对象本身的特性 仔细分析设计要求和性能指标 合理选用控制器和设计工具。 设计过程需要反复的验算和校正。 根轨迹图是工具,而不是目的。
谢 谢!
s + 0 .1 s + 0 .0 2
此时控制系统的结构图为:
加入超前—滞后校正器后系统的根轨迹图 加入超前 滞后校正器后系统的根轨迹图
原点附近的根轨迹图
此时系统的阶跃响应图为: 此时系统的阶跃响应图为:
再次校验性能指标: 再次校验性能指标: M P ≈ 29%
ts ≈ 1.3s
ess = 0
zc = −3.9
pc = −9.4
在根据模条件:
s1 + 3 .9 K =1 s1 s1 + 2 s1 + 9 .4
求得 K = 49.6 从而得出校正器的传递函数为
C ( s ) = 4 9 .6 s + 3 .9 s + 9 .4
系统结构图为:
系统根轨迹图为:
从图中可以计算出:
M P ≈ 29%
利用根轨迹图进行系统镇定
给定被控对象为: 给定被控对象为:
2.6683 G(s) = (s − 5.114)(s + 5.114)
其设计目标是设计一个校正器, 其设计目标是设计一个校正器,使得该被控对象在 设定值为零时保持稳定, 设定值为零时保持稳定,并具备一定的抗干扰能 其系统框图如下所示: 力。其系统框图如下所示:
s − zc C (s) = K s − pc
arg(s1 − zc ) − arg(s1 − pc ) − arg(s1 − 5.114) − arg(s1 + 5.114) = −π
A Im
× S1
10 5 14 0
×
PC
B
ZC
× -5.114
.5
× O
×
5.114
.7
Re
arg ( s1 − z c ) − a rg ( s1 − p c ) = 6 6 .2 o
y(s)
图8 系统结构图
系统设计的任务是使其镇定, 系统设计的任务是使其镇定,并具备一定的抗 干扰能力。但是,问题也随之而来, 干扰能力。但是,问题也随之而来,对于这样 的自不稳定系统,难于找到系统在扰动作用下, 的自不稳定系统,难于找到系统在扰动作用下, 输出的最大偏差, 输出的最大偏差,静态误差和过渡时间与闭环 极点的数学关系。 极点的数学关系。
系统开环比例系数为: 系统开环比例系数为:
49.6 × 3.9 K0 = = 10.3 < 20 2 × 9.4
如果要大幅提高开环比例系数, 如果要大幅提高开环比例系数,同时对系统动 态性能不产生太大影响的话, 态性能不产生太大影响的话,可以考虑加入开 环偶级子 本例中, 本例中,可加入如下开环偶级子
根据性能指标确定期望的闭环极点
调节时间: ts ≤ 1.5s (2%) 最大超调量: M P ≤ 30% 开环比例系数 K 0 ≥ 20 利用典型二阶系统闭环主动极点与性能指标 的关系
MP = e
ts =
− (ζ / 1−ζ 2 )π
≤ 30%
4
ζω
≤ 1 .5 s
n
查表可知: 查表可知:
ξ ≥ 0 .3
49.6 × 3.9 × 0.1 K0 = = 10.3 × 5 = 51.5 > 20 2 × 9.4 × 0.02
利用根轨迹图设计的基本步骤
分析被控对象的基本特性,根据给定的性能 指标确定期望的闭环主导极点。 绘制比例控制下的系统的根轨迹,看其是否 通过期望的闭环极点,如果没有通过,则必 须加入开环零、极点以改造根轨迹。 校核系统的静态和动态指标是否满足要求。 如果系统性能不满足指标要求,则对设计方 案进行修正,直到满足指标要求为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