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水库提前蓄水方案的优化选择

合集下载

三峡水库航运优化调度蓄水方案研究

三峡水库航运优化调度蓄水方案研究
1 汛末 蓄水 对上 游 河段 航运 条件 影 响分 析
变 动 回水 区具 有 水库 和 河道 的双重 特 点 , 其 蓄水 后 的泥 沙淤 积对 于航 运 至关 重要 。三峡 枢 纽试 验性 蓄 水 以来 , 泥沙 问题 对 于航 道 影 响 日益 明 显 , 主 要体 现 在 常年 库 区上段 和 变动 回水 区 中上段 。具 体有 两 个 方 面: 一 是 常年 库 区上 段 蓄水 以来 泥沙 淤 积严 重 , 部 分河 道 河床 底部 高 程抬 高对 航 道条 件造 成影 响 ; 二 是变 动 回水 区 中上 段 虽 然 在试 验 性 蓄水 期 间主 航道 并 未 出现大 范 围 的 累积性 淤 积 , 但 在 部分 区域 如 青 岩 子 、 桃 花
岛右槽人 口、 郭家沱等部位出现累积性淤积现象。通过对 比三峡水库蓄水前后重庆河段的泥沙冲淤与蓄水 的关系 , 可得 出以下结论 , 天然情况下 , 汛后 9月中旬至 l 2 月中旬为该河段走沙期 , 年 内泥沙的冲淤基本平 衡; 水 库 蓄水 后 , 改 变 了天 然 走 沙 使 得 每 年走 沙 时 间 推 迟至下一年度的枯季消落期 。从减少变动 回水区浅滩泥沙淤积 , 避免消落期冲刷不及 的角度出发 , 对三峡水 库 的蓄水 期 运用 , 应 协调 考 虑汛 后走 沙 问题 。
水 变动 区 河段 淤积 的 不利 影响 . 提 高对 坝 下 河 段 浅 滩 的 冲 刷 效 果 , 并 保 证 三 峡 水 库按 时 蓄 满 。
关键词 : 三峡枢纽 ; 蓄 水; 长江航运 ; 优 化 调 度
中 图分 类号 : U 6 9 2 . 4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1 6 7 1 - 9 8 9 1 ( 2 0 1 3 ) 0 3 — 0 0 5 9 — 0 4

三峡水库综合利用调度关键技术研究与实践

三峡水库综合利用调度关键技术研究与实践

[收稿日期] 2011-05-12[基金项目] “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08BAB29B08);水利部公益性行业专项经费项目(200801035)[作者简介] 刘丹雅(1954—),女,湖南新田县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水利水电规划、水库调度等方面的研究;E-mail:liudanya@cjwsjy.com.cn三峡水库综合利用调度关键技术研究与实践刘丹雅,纪国强,安有贵(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武汉430010)[摘要] 为全面提升三峡工程的综合利用效益,三峡水库蓄水以来对规划设计的水库调度方式进行了优化研究与实践。

文章对其关键技术进行分析总结,主要有协调防洪、发电、航运、供水和生态等多目标需求的技术、调度风险控制技术、调度决策优化技术、编制调度规程以规范调度工作等。

通过分析以寻求不断完善三峡水库综合利用调度方式的路径,力求实现三峡工程效益最优,成为环境友好且对社会公益性贡献突出的跨世纪宏伟工程。

[关键词] 三峡水库;综合利用;优化调度决策;风险控制[中图分类号] TV69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1742(2011)07-0066-041 前言三峡工程具有防洪、发电、航运和枯期向下游补水等巨大的综合利用效益,其水库调度运用是实现这些效益的重要手段。

三峡水库正常蓄水位为175m,有防洪库容221.5亿m3,兴利调节库容165亿m3,具有年调节能力。

三峡水库蓄水运用以来,为提前、高效、全面发挥三峡工程的综合效益,实现蓄水175m的目标,结合水库蓄水运用的实践,开展了一系列水库调度运用方案的深入研究和优化工作以及调度规程编制工作,为三峡工程的科学调度运用提供了技术支撑,对推进三峡工程全面发挥效益起了重要作用。

2 三峡—葛洲坝梯级调度规程编制2003年6月三峡工程开始蓄水至135m,实现围堰发电及通航,这标志着三峡工程从勘测设计、建设走向运用且逐步发挥效益的阶段。

三峡工程八大焦点问题透视

三峡工程八大焦点问题透视

三峡工程八大焦点问题透视泥沙淤积情况怎样?西南大旱和三峡工程真有关系吗?……兴建20年、枢纽成功运行10周年,暨连续4年成功实现175米蓄水之际,新华社记者走进国务院三峡办、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中国工程院、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等单位,向权威专家请教,并走访了三峡坝区、库区及下游多个地方,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资料,试图梳理解读笼罩在“三峡工程”上的是是非非的焦点问题。

焦点一:泥沙淤积埋大坝?泥沙淤积问题是三峡工程最主要的技术问题之一。

面对泥沙问题,三峡水库采用“蓄清排浑”的方法,即在汛期时加大排水量使浑水出库,在枯水季节大量蓄积清水,以此减少泥沙在水库内的淤积。

近年研究表明,三峡水库泥沙入库量呈现不断减少的趋势。

根据中国工程院2013年《三峡工程试验性蓄水阶段评估综合报告》,自三峡水库开始蓄水以来(2003年至2012年),入库年均水量变化不大,但入库年均沙量为2.03亿吨,为1990年前均值的42%。

175米试验性蓄水以来,三峡水库上游来沙减少趋势仍然持续,2009年至2012年的年均入库悬移质输沙量为1.83亿吨,仅为1990年前均值的38%。

三峡工程试验性蓄水阶段性评估项目组组长、原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沈国舫院士认为,三峡入库泥沙量减少,一方面是因为上游不断实施水土保护工程,水土流失局面得到很大改善;另一方面,三峡上游新建了一系列水库,对泥沙有一定拦截作用。

他表示:“今后,随着三峡上游新建各大水库的蓄水拦沙和上下游水库的联合调度,三峡水库的泥沙淤积总体会进一步缓解,三峡水库可以在100年内维持200个亿的库容量。

”目前,三峡水库已蓄水运用10年。

2009年以来三峡水库采取提前蓄水、中小洪水调度、汛限水位上浮等优化调度措施后,年均淤积沙量仅为论证阶段预测值的45%,防洪库容的淤积好于初步设计阶段预测水平。

2012年,三峡水库采取了库尾减淤调度、沙峰调度措施,进一步减少了库尾及库区泥沙淤积,有利于水库更长时间保持有效库容。

长江三峡水库枢纽调度优化研究

长江三峡水库枢纽调度优化研究

长江三峡水库枢纽调度优化研究长江三峡水库的建设成为了中国乃至世界上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工程。

随着其建设的逐渐完善,长江三峡水库枢纽调度优化的研究因此而展开,这是全球水力发电领域的一大研究难题。

长江三峡水库枢纽调度优化旨在通过最优控制来获得最佳水资源利用效果,如实现旱涝季节国家用水需求的合理分配、确保生态环境水质的稳定保持、增强控制水位进行洪水预警和防范等。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必须进行调度优化,即根据长江三峡水库枢纽水能存储特性进行水位控制策略的优化。

目前,调度优化主要涉及到两个方面:一是适应变化的环境、满足广泛需求的水资源供应与各类工程的需求;二是对水库枢纽的运营模式进行分析与调整,以求效益的最大化。

因此,调度优化问题包括调度算法、调度规律、调度时间等的综合考虑。

从调度的理念出发,水库枢纽及其管理机构应继续推进以水量为中心的操作模式,并逐渐将其扩展至以生态、航运、渔业、灾害监测、水质监测等为中心的多方面操作,以实现长江三峡水库枢纽的综合治理。

为了实现长江三峡水库枢纽调度优化,必须依据长江三峡水库特点开展相应的研究。

目前,调度规律、调度时间、配合水库运行等都已经成为长期研究的内容。

在研究中,采用了优化模型、计算机仿真、概率分析、生态学、经济学和生产力手段等方法,以及长江三峡水库运行实例的观测以及相关数据分析,以求得最佳的长江三峡水库枢纽调度方案。

长江三峡水库枢纽在挖掘水能、调度用水、防洪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国家生态建设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推进,长江三峡水库枢纽的调度优化研究将成为探讨长江水域及其流域生态、经济、社会等协调发展模式的重要基础。

在未来,长江三峡水库枢纽调度优化的研究将面临更高的挑战,同时也将为其管理部门提供更加有效、稳定、可持续的水资源调度策略,从而使得长江三峡水库枢纽真正成为长江流域水资源利用的“活”库、可持续发展的支撑点。

长江上游梯级水库群蓄水方式初步研究

长江上游梯级水库群蓄水方式初步研究

长江上游梯级水库群蓄水方式初步研究丁毅;傅巧萍【摘要】长江上游干支流将建成一大批库容大、调节能力好的梯级水利枢纽,可发挥规模巨大的综合利用效益.为尽可能满足蓄水期间上下游对水资源的不同需求,在各水库规划设计的蓄水调度原则和方式的基础上,从达到水库设计蓄满率和尽可能提高蓄水期间下泄流量,以及统筹调配流域水资源、兼顾上下游的角度综合考虑,对长江上游梯级水库群的蓄水调度方式和调度模型进行了初步研究,提出了长江上游梯级水库群蓄水调度的建议方案.为确定上游梯级骨干水库蓄水调度模式、统筹各水库蓄泄关系,提供了切实的指导意见.【期刊名称】《人民长江》【年(卷),期】2013(044)010【总页数】4页(P72-75)【关键词】梯级水库调度;蓄水方式;调度模型;长江上游【作者】丁毅;傅巧萍【作者单位】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处,湖北武汉430010;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处,湖北武汉43001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V697长江流域集中了全国35%的水资源、50%的技术可开发水能资源,是中国水资源配置的战略水源地、水电开发的主要基地。

同时,长江流域洪涝灾害严重,历来是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

为了兴利除害,长江干流及主要支流规划了以三峡水库为核心的一批调节作用大、综合利用效益好的控制性水库,总调节库容近1370亿m3,其中防洪库容约770亿m3,其规模之大,堪称世界第一。

梯级水库蓄水直接关系到其综合利用效益的发挥。

长江流域控制性水库主要集中在长江上游地区,这一区域具有水文同步性,水库蓄水时间集中在6~10月,这些控制性水库除兴利外,一般还承担有防洪任务,防洪库容与兴利库容完全结合。

为协调好水库蓄水与枢纽工程安全、防洪、兴利、生态保护等关系,保障梯级水库综合效益的发挥,本次规划中对长江上游梯级水库群蓄水方式进行了初步研究。

1 研究范围长江上游支流众多,洪水与径流组成十分复杂,且各干支流水库开发任务不同,目标存在多重化,因此,水库群蓄水调度是一个十分复杂、庞大的系统工程。

三峡水库蓄水方式的优化设计研究

三峡水库蓄水方式的优化设计研究

关键词: 蓄水 方 式 ; 化 设 计 ; 峡 水 库 优 三

要: 着 科 学 技 术 和 社 会 经 济 的 发 展 以 及 自然 条 件 的 变 迁 .初 步 设 计 制 订 的 三 峡 水 库 运 行 方 式 已 经 不 能 随
适 应 要 求 。 为 此 , 析 比 较 了 7种 来 水 条 件 在 不 同 蓄 水 方 式 下 的 三 峡 电 站 电量 , 合 考 虑 防 洪 、 运 、 网运 分 综 航 电
第3 5卷第 1 2期
2 0 年1 0 9 2月
水 力 发 电
文 章编 号 :5 9 9 4 (0 9)2 0 6 — 3 0 5 — 3 2 2 0 1— 0 1 0


-_ 一Βιβλιοθήκη 峡水 库 蓄水 方式 的优化设 计研 究
刘 志 武 , 继 顺 , 正 风 张 鲍
( 中国长江 电力股份 有 限公 司, 湖北 宜 昌 4 3 3 ) 4 13
Ab ta t sr c:Wi h e h ia n o i — c n mi d v lp n n h h n e n n t r lc n i o s h p r t n l t t e t c n c la d s co e o o c e eo me ta d te c a g s i a u a o dt n ,t e o e ai a h i o s h me o h e r e s r or d cd d b rlmia y d s n h s b e n be t e e n .Af r tk n n o c e f T r e Gog s Re ev i e i e y p ei n r e i a e n u a l o me td ma d g t a i g i t e a c u t t e e n d o o d c n rl a iai n p w r g i o e a in n oh r ,t e o r e e ain u d r c o n h d ma s f r f o o to,n vg t , o e r l o d p r t a d t e s h p we g n rt s n e o o df r n mp u dn c e t u o o d t n r n l z d n h p i z t n o tr so a e s h me a e i e e t i o n i g s h me wi 7 r n f c n i o s a e a a y e ,a d te o t a i n wae t r g c e r f h i mi o p e e td r s n e .On t i b ss h tr i o n i g t n t r so a e p o r m a e su y c mp e e sv l n t e h s a i,t e s t mp u dn i a me a d wae t rg r g a c n b t d o rh n iey i h f tr . u u e

如何为水库运用选择合格的汛限水位

如何为水库运用选择合格的汛限水位

如何为水库运用选择合格的汛限水位目前我国的水库数量有数万座,但大型水库仅占据300多座,其中长江三峡水库、四川都江堰工程举世闻名。

但因某些原因,造成了这些水库的兴利效益与水资源利用率很低。

本文根据我国水库目前存在的问题及改善措施做出研究,以期水库在后期蓄水能带来实际的经济效益。

标签:水库运用;合格;汛限水位1、我国基本水情的特殊性1.1河流水系复杂,南北分布不均我国地势的分布情况呈三级阶梯状,山丘高原众多,地形比较复杂。

江河众多,水系支流多,依据河流水系可分为长江、黄河、淮河、海河、松花江、辽河、珠江等七大江河干流及其支流。

我国河流水系南北分布不均衡,南方比北方的河网密度大,水量丰富。

北方地区的河流多为季节性河流,河流沙量较多,水量较少。

同时,河流的上游地区河道狭窄,冲刷现象严重;中游地区及下游地区河道相对平缓,河段淤积严重,有的甚至会形成地上河现象。

1.2水资源空间分布失调,人均占有量少由于我国人口众多,人口与水资源关系复杂。

我国的水资源占据世界第六位,总量达到2.84万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28%,约为2100立方米。

从水资源的空间分布来看,降水主要集中在汛期,变化较大,地表径流最大达到十倍以上。

我国北方地区的国土面积占全国的64%,耕地占60%,人口占46%,而水资源仅占全国的19%,成为我国水资源供需最匱乏的区域。

我国由于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的影响,水资源情势发生巨大变化,北方流域的支流总量减少13%.总体上看,我国水资源条件严重匮乏,特别是时空分布不均,增加了水资源的开发难度。

1.3人为破坏水资源现象严重,水生态环境脆弱我国因气候特殊、地貌条件及人为因素对水生态环境的破坏,成为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土壤侵蚀占全球的20%。

在居民的总体素质方面我国还处在偏下阶段,保护水资源方面没有较强的意识,不合理的生产建设活动,严重破坏了水生态环境。

此外,我国的部分国土面积为干旱半干旱地区,降雨少,蒸发量大,植被覆盖面积低,尤其是西北干旱地区,以塔里木河、黑河为主的河流受人类活动的干扰十分严重,恢复难度大。

小型水库初期蓄水方案策划方案

小型水库初期蓄水方案策划方案

小型水库初期蓄水方案策划方案嘿,各位小伙伴,今天我们要聊的是小型水库初期蓄水方案策划,这是一个技术活儿,但我保证让大家听起来轻松愉快,就像喝杯下午茶一样自在。

一、项目背景咱们先聊聊背景。

我国水资源丰富,但分布不均,所以建水库成了调节水资源的一个重要手段。

小型水库作为大中型水库的补充,对于缓解地区水资源紧张、保障农业灌溉、提高抗旱能力等方面都有着重要作用。

那么,小型水库的初期蓄水就是关键一步,就像给水库穿衣服,得量身定做。

二、项目目标1.确保水库安全:初期蓄水过程中,要确保水库大坝、溢洪道等设施的安全,不能有半点马虎。

2.合理调配水资源:蓄水要充分考虑上下游、左右岸的用水需求,实现水资源的最优配置。

3.提高蓄水效率:初期蓄水时间有限,我们要在短时间内完成蓄水任务,提高蓄水效率。

三、策划方案1.调查研究(1)收集资料:了解水库所在地的气候、水文、地质、生态环境等基本情况。

(2)现场踏勘:实地查看水库大坝、溢洪道、渠道等设施,了解工程现状。

2.制定蓄水计划(1)确定蓄水时间:根据当地气候、水文条件,选择最佳蓄水时间。

(2)计算蓄水量:结合水库容量、上下游用水需求,计算蓄水量。

(3)制定蓄水方案:包括蓄水顺序、蓄水速度、蓄水过程中的监测和调整等。

3.实施蓄水(1)准备工作:对水库大坝、溢洪道等设施进行检查、维护,确保安全。

(2)蓄水过程:按照蓄水计划,逐步提高水位,注意监测水位、流量等参数。

(3)应急处理:遇到突发情况,如降雨、洪水等,及时调整蓄水方案,确保安全。

4.监测与评估(1)水位监测:实时监测水库水位,确保水位在安全范围内。

(2)水质监测:定期检测水库水质,确保水质达标。

四、项目风险与应对措施1.水库安全风险:加强监测,及时发现隐患,采取措施消除。

2.水资源调配风险:加强与上下游、左右岸的沟通协调,合理调配水资源。

3.时间风险:加强项目管理,确保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蓄水任务。

4.环境风险:注重环境保护,采取措施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水利部工作人员在水库蓄水调度中的算法和决策依据

水利部工作人员在水库蓄水调度中的算法和决策依据

水利部工作人员在水库蓄水调度中的算法和决策依据在水库蓄水调度中,水利部工作人员需要运用科学的算法和合理的决策依据,以确保水库的蓄水与供水任务的平衡,以及最大限度地发挥水资源的效益。

本文将介绍水利部工作人员在水库蓄水调度中所使用的算法和决策依据。

一、算法在水库蓄水调度中,水利部工作人员运用以下几种算法:1.1、优先级调度算法:优先级调度算法是指根据不同水库的用水需求和供水任务的紧迫程度,确定优先进行蓄水的水库。

这个算法的核心思想是根据不同水库的供水能力和供水需求来调整水库的蓄水量,以确保供水任务的完成。

1.2、水量平衡算法:水量平衡算法是指根据历史水文资料以及预测水文情况,对水库的入库和出库水量进行计算和控制。

该算法通过准确预测降雨情况、水文过程等,综合考虑水库的蓄水容量和下游供水需求,实现水库蓄水和出水的平衡。

1.3、动态规划算法:动态规划算法是一种优化决策方法,通过划分多个阶段和状态,确定每个阶段的最优蓄水量,从而实现整体的最优调度。

该算法能够在复杂的水情变化中找到最优的蓄水和供水方案,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二、决策依据水利部工作人员在水库蓄水调度中,需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决策依据:2.1、水资源状况:水利部工作人员需了解水库所在地区的水资源状况,包括降雨情况、河流径流情况、水库蓄水量等。

通过综合分析这些数据,可以判断水库蓄水和供水任务的紧迫程度,从而调整蓄水量。

2.2、下游供水需求:水利部工作人员需要根据下游的供水需求来确定水库的蓄水量和出水量。

通过与下游供水单位沟通,了解下游的用水需求,从而做出合理的决策。

2.3、水库特性和限制条件:每个水库都有其特定的水量容纳能力和限制条件。

水利部工作人员需要考虑水库的蓄水能力、泄洪能力以及相关的技术指标,根据这些限制条件来确定水库的蓄水方案。

2.4、生态环境保护:水利部工作人员需要充分考虑生态环境保护的因素,遵循生态优先、保护优先的原则。

他们需要评估蓄水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影响,确保蓄水调度不会对生态环境造成重大的影响。

面向新时期新需求的三峡水库运行方案研究

面向新时期新需求的三峡水库运行方案研究

2024年4月水 利 学 报SHUILI XUEBAO第55卷 第4期文章编号:0559-9350(2024)04-0379-10收稿日期:2023-08-24;网络首发日期:2024-04-25网络首发地址: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11.1882.TV.20240423.1117.002.html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长江联合基金项目(U2340205);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2022YFC3202801);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科研项目(0799254)作者简介:郭生练(1957-),教授,挪威工程院外籍院士,主要从事水文水资源研究。

E-mail:slguo@whu.edu.cn面向新时期新需求的三峡水库运行方案研究郭生练1,王 俊1,谢雨祚1,钟斯睿1,胡 挺2,李 帅2(1.武汉大学水资源工程与调度全国重点实验室,湖北武汉 430072;2.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流域枢纽运行管理中心,湖北宜昌 443133)摘要:本文回顾三峡水库设计洪水、特征水位、运行方案变化调整过程,综述三峡水库运行调度关键技术研究进展和分析来水来沙变化情况。

分别采用最可能洪水地区组成法和非一致性洪水频率分析两种途径,推求考虑上游水库群调蓄影响的三峡水库运行期设计洪水及特征水位。

结果表明:近10年三峡入库泥沙量比初设成果减少了84.4%,宜昌站水文情势IHA-RVA综合指标为74%、发生了重度改变,三峡水库运行期1000年一遇7~15d洪量减少了约81.5亿~142.8亿m3,初设确定汛限水位的主要制约因素(防洪、泥沙)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原单站设计洪水及确定的三峡水库175-155-145m运行方案,已无法满足新时期水资源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新需求。

建议把三峡水库运行方案调整为175-160-155m,主汛期水位在155~160m区间动态控制运行,长江中下游梅雨结束后应考虑提前蓄水,8月底蓄至163m左右,9月底蓄至165m,10月底蓄满。

三峡枢纽水库运行调度

三峡枢纽水库运行调度

三峡枢纽水库运行调度
张曙光;周曼
【期刊名称】《中国工程科学》
【年(卷),期】2011(013)007
【摘要】三峡枢纽自2003年初步蓄水以来,工程建设进度、库区移民安置、地质
灾害治理等较初步设计有所提前,泥沙淤积情况明显好于预期,三峡枢纽提前实现了
分期蓄水目标.同时,随着运行条件的变化,三峡水库在汛限水位浮动、中小洪水调度、提前蓄水等方面进行了优化调度尝试,取得了较好的防洪、抗旱、航运、供水、生
态等综合效益.尤其是2010年,汛期三峡水库实施了中小洪水调度,拦蓄洪量达到266亿m3,洪水资源利用充分;汛末采取了蓄水与汛期防洪运用相结合的方式,进
一步利用汛末洪水资源,首次实现了175 m蓄水目标,枢纽开始全面发挥正常运行期的综合效益.
【总页数】5页(P61-65)
【作者】张曙光;周曼
【作者单位】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湖北宜昌443002;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湖
北宜昌44300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V61
【相关文献】
1.水库水力排沙运行调度及提高排沙效率的实用工程措施——以合水水库绕库排沙系统为例 [J], 程禹平;刘画眉;何书琴
2.乌拉泊水库、红雁池水库联合运行调度的思考 [J], 舒朴诚;何兴梅
3.三峡枢纽拦蓄今夏迄今最大洪水水库水位创新高 [J],
4.气候变化对三峡水库运行调度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J], 王方方;鲍正风;许浩
5.大黑汀水库低水位运行调度分析 [J], 赵恩灵;赵建河;刘兵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三峡水库汛前消落期优化调度方式研究

三峡水库汛前消落期优化调度方式研究
研 究消落期调 度方式 主要针对 多年调节 能力水 库 的水 库消 落 问题【1 】, 2 而对于 三峡 水库枯期调 度方式 的研究 也主要是 同 绕 三峡汛后蓄 水的 问题 , 因此 , 有必要在 初设规 定 的汛 前消 落期调度方式基 础上 , 重新对 三峡消落期优化调 度方式进行
分析研究 。
0 引言
长江三峡水利枢纽位于湖北 省宜 昌 斗坪镇 , 控制 流域
面 积 10万 k 约 占长 江 流 域 总 面 积 的 5 %。 峡 坝 址 多 年 0 m, 6 三
般情况下于 6 0日消落到防洪限制水位 。 月 4 m 2 三 峡 水 库 汛 前 消 落 期 优 化 调 度 方 式研 究
1 97 9
1 L 2 6 4 105 6 .5 148 6 .9 198 5 .7
1i2 6 .6
l 4 95
1 5 95 1 6 95 l 7 95 l 8 95
1 8. 3 5 7
11O 6 .2 1 4 7 5 . 124 6 .8 l .2 51 7 l 0. 2 6 6
发 电效 益 , 时提 高三 峡 水 库 的航 运 和 生 态 补 水 效 益 。 同
5月初 水位 年 份 5月初 水位 年 份
104 6 .2
12O 5 .5 1 8. O 4 9 140 6 .4
5月初水 位
187 6 .0
目前 , 针对水库 消落期优 化调度方 式 的研究不 多 , 内 国
三峡工程初 步设计报告 规定 初期运 行期 三峡水库 汛前
l 9 95
16 9 0
l 61 9
1 6. 4 51
1 0. 2 6 8
18 90 1 81 9 18 92 18 93 18 94 18 95 18 96 18 97 18 98 18 99

三峡水库汛期“蓄清排浑”动态运用方式初探

三峡水库汛期“蓄清排浑”动态运用方式初探
表1为三峡水库入库朱沱北碚武隆沙量变化给出了不同统计年份不同月份的日均输沙量第35卷第7期长江科学院院报vol35no72018年7月journalofyangtzeriverscientificresearchinstitutejul2018三峡大坝秭归巫山奉节云阳忠县丰都涪陵长寿重庆江津巴东江陵嘉合川大洪河龙溪河乌江渠溪河龙河小江磨刀溪汤溪河梅溪河大宁河黛溪沿渡河清港河香溪河九湾溪木洞河綦江葛洲坝常年回水区变动回水区图1三峡水库库区干支流河道及水文站位置fig1mainstreamandtributariesandhydrologicalstationsinthethreegorgesreservoir表1三峡水库入库朱沱北碚武隆沙量变化table1changesofinboundsedimentatstationsofzhutuobeibeiandwulonginthethreegorgesreservoir项目日均输沙量万t4月5月6月7月8月9月10月11月12月510月79月全年多年平均7942016443233525272013027216341111019611970年150710182533447402102016033289461149019561990年10057019950339431289013027259404134019912002年652301493813221845901403018629796020032013年3012060246146125310100191041735402012年231204635210317128020071182096002013年2038233323411201006681273502014年21221349446543130629521502015年143226202818620704172288项目日均含沙量kgm34月5月6月7月8月9月10月11月12月510月79月全年多年平均01605111719016413105601800613316410719611970年02908013422820518406902000716720713619561990年02006813922119215406501800615619012719912002年01303010116415010904902000711614409420032013年0060

2020年三峡水库的正常蓄水位、防洪限制水位、枯水期最低消落水位

2020年三峡水库的正常蓄水位、防洪限制水位、枯水期最低消落水位

作者:败转头作品编号44122544:GL568877444633106633215458时间:2020.12.13三峡水库的正常蓄水位、防洪限制水位、枯水期最低消落水位点击量:963 回复数:0 举报人杰地不灵发表于 2011-05-17 13:32:37三峡水库有三个特征水位:正常蓄水位、防洪限制水位和枯水期最低消落水位(见图7)。

水利水电工程中的水位均为海拔高程,故在书写时均不再注明"海拔高程"四个字,三峡水库的水位采用的是以上海吴淞口海平面为零点的"吴淞高程"。

图7三峡水库三个特征水位示意图一、正常蓄水位三峡水库在正常运用情况下,为满足兴利除害的要求而蓄到的最高蓄水位叫做正常蓄水位。

初步设计阶段,长江委在可行性研究阶段确定的 "一级开发、一次建成、分期蓄水、连续移民"建设方案及最终正常蓄水位为175米的基础上,又重点研究了172米、175米、177米三个方案。

正常蓄水位愈高,防洪、发电、航运等综合效益愈大,但水库淹没及移民数量愈大,泥沙淤积愈难处理,投资愈多,对库区生态与环境的不利影响愈大。

三个正常蓄水位方案的比较结果符合上述规律,但没有大的本质差别。

考虑到175米正常蓄水位方案是论证阶段经有关专家组、有关部门和地方反复研究,一致推荐的,又经国务院三峡工程审查委员会审查通过并经国务院批准的,因此,初设阶段仍推荐采用175米正常蓄水位方案,相应的三峡水库总库容为393亿立方米。

二、防洪限制水位水库在每年汛期允许兴利蓄水的上限水位叫做防洪限制水位,也叫汛期限制水位,也是水库在汛期防洪运用时的起调水位。

在同样的正常蓄水位条件下,防洪限制水位愈低,防洪库容愈大,使防洪调度有更大灵活性;对水库排沙愈有利,从而对库尾回水变动区航道也有利;但减小了汛期的发电水头,对发电不利。

初设阶段,长江委也在可行性研究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140米、145米、150米三个方案。

三峡水库汛后提前蓄水方案研究

三峡水库汛后提前蓄水方案研究
彭 杨 李 义 天 谢 葆 玲 赵 明登
( 汉 大 学 水 沙 科 学 教 育 部 重 点 实 验 室 ,武 汉 武 40 7 ) 3 0 2
摘 要 :本 文 研 究 了 三 峡 水 库 汛 后 提 前 蓄 水 方 案 。 采 用 一 维 恒 定 流 不 平 衡 输 沙 数 学 模 型 计
理 调 度 , 接 关 系 到 工 程 综 合 效 益 的 发 挥 。 在三 峡 工 程 规 划 设 计 阶 段 , 直 水库 蓄 水 时 间 定 为
每年 1 0月 1日。但 长 江 来 水 来 沙 条 件 复 杂 , 机 性 大 , 照 原 设 计 方 案 , 1 随 按 自 0月 1日起 蓄 水 、0月 末 蓄 至 15 这 一 计 划 并 不 是 每 一 年 都 能 实 现 的 。 例 如 ,9 6~17 1 7 m, 14 9 6年 的 3 0
的 。 即 使 泥 沙 淤 积 对航 运 的 影 响 有 所 加 重 , 可进 行 经 济 比较 , 证 提 前 蓄 水 所 增 加 的 发 也 论
电效 益 是 否 能 补 偿 航 运 的 损 失 。这 便 是本 文 的 主 要 研 究 目的 。
2 三 峡 水库 汛 后 提 前 蓄 水方 案水 库 淤 积 过程
水 时 间 的 确 定 , 多 的考 虑 了库 尾 变 动 回水 区泥 沙 淤 积 对 航 运 的影 响 。实 际 上 , 些 局 部 较 有 地 段 的 碍 航 只 是 特 殊 年 份 的 特 定 时 段 发 生 , 于小 概 率 事 件 。 因此 , 清 什 么样 的 来 水 来 属 弄 沙 条件 下 可 以提 前 多 少 天 蓄 水 而 又 不影 响航 运 、 能 取 得 更 大 的 电 能 效 益 是 非 常 有 意 义 还

三峡工程采用的方案

三峡工程采用的方案

三峡工程采用的方案1. 水利水电方案三峡水利水电方案是三峡工程的核心部分,主要包括大坝、水库、发电站和输电线路。

三峡大坝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水电工程之一,主要用于发电、船闸、防洪和提供水资源。

大坝采用混凝土重力坝结构,坝体由主坝和辅助坝组成,主坝长2335.05米,最大坝高185米,最大坝址宽115米,总投资约为250亿元。

水库的总库容量为229.5亿立方米,发电站共有三台主机,总装机容量为18300兆瓦,年发电量可达880亿千瓦时。

输电线路总长度达1586公里,分别于安康、秦州及重庆接入500千伏输电网。

这些水利水电设施的实施,对保障中国西南地区的电力供应起到了重要作用。

2. 船闸方案三峡工程的船闸方案是为了解决三峡大坝隧洞以及水位差异过大而导致的江河交通拦阻问题。

船闸是一种通过船闸机制,通过调节水位实现船舶的上升或下降,从而保障江河交通畅通的水利设施。

三峡工程的船闸共有五道,其中东、中、西部船闸规模最大,用于大型船只通行,东闸总长280米,净跨170米,净高约23米,中闸总长280米,净跨170米,净高约23米,西闸总长280米,净跨170米,净高约23米。

东、中、西船闸可以分别容纳3000吨级、10000吨级、500吨级船舶,满足了江河交通运输需求。

3. 防洪方案三峡工程的防洪方案主要包括水库调度、泄洪设计、河道整治等。

(1)水库调度:三峡水库的调度是根据季节、气候和水文情况灵活调整,以保证水库蓄水和泄洪的协调运行。

在黄河、长江上游等流域出现大型洪水时,三峡调节水库的出洪对下游防洪起到一定的减压作用。

(2)泄洪设计:三峡大坝共有23孔泄洪梯湾,是全世界最大型、最先进、最安全的设计。

23孔泄洪梯湾最大出洪流量逾39万立方米每秒,有效减少了下游长江中游防洪能力,满足大江大河治理战略需求和世界地球环境变化趋势。

(3)河道整治:三峡工程实施后,江河经过梯级开发后形成了一片长11亿亩,鱼须环绕,清水奔流的优美景色。

三峡水库蓄水期长江中下游水文情势变化及对策

三峡水库蓄水期长江中下游水文情势变化及对策

三峡水库蓄水期长江中下游水文情势变化及对策王俊;程海云【摘要】三峡工程于2009年8月通过正常蓄水(175m水位)验收,标志着三峡工程将进入正常运行阶段,全面发挥防洪、发电和航运等综合效益.三峡水库正常蓄水运行后,将改变长江中下游水文情势,水文情势的变化也将带来一定的次生影响.结合三峡水库2009年试验性蓄水情况,分析了三峡水库蓄水期长江中下游出现异常低水位的成因,初步揭示了三峡水库正常运行后长江中下游水文情势的变化规律,并对降低三峡蓄水对中下游的影响等相关对策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期刊名称】《中国水利》【年(卷),期】2010(000)019【总页数】4页(P15-17,14)【关键词】三峡水库;蓄水;长江中下游;水文情势;对策【作者】王俊;程海云【作者单位】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430010,武汉;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430010,武汉【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V123一、三峡水库蓄水运用原则及近年蓄水情况三峡水库正常蓄水位175 m,汛期防洪限制水位145 m,枯季消落最低水位155m,相应防洪库容221.5亿m3。

按照国务院批准的三峡试验性蓄水期现行调度方案(《三峡水库优化调度方案》,2009年10月):汛末水库兴利蓄水时间不早于9月15日;蓄水期水库水位实行分段控制,9月25日水位不超过153 m,9月30日水位控制在156~158 m之间,10月底可蓄至汛后最高水位;蓄水期控制坝前水位上升速度,逐步减小下泄流量,10月下旬蓄水期间,一般情况水库下泄流量不小于6500m3/s。

2003年三峡工程进入围堰发电期,汛期按135 m水位运行,枯季按139 m水位运行。

2006年汛后三峡工程进入初期运行期,汛后水位抬升至156 m,汛期按144~145 m运行。

2008年汛后,三峡水库开始实施试验性蓄水,9月28日开始蓄水,11月 10日库水位最高蓄至172.80m。

2009年汛后,三峡水库从9月15日继续试验性蓄水,起蓄水位146.25 m,10月1日水位蓄至157.93 m,11月1日水位蓄至170.98 m,11月24日水位蓄至最高171.41m,相应库容距水库蓄满差35.6亿m3。

三峡水库汛末抗旱蓄水方式优化设计

三峡水库汛末抗旱蓄水方式优化设计

t h e i mp o u n d me n t d u i r n g t h e l f o o d r e c e s s i o n p e io r d o f t h e T h r e e Go r g e s R e s e r v o i r i s p r o p o s e d u n d e r t h e c o n s i d e r a t i o n o f s t a b i l i -
t h e T h r e e G o r g e s Re s e r v o i r f o r d r o u g h t r e l i e f d u i r n g t h e l f o o d r e c e s s i o n p e r i o d i s c a r r i e d o u t . Mo r e o v e r ,a n i mp r o v e d mo d e o f
水方 案 并通过 典型 年蓄 水调度 过 程进行 检验 。研 究成果 可为提 高干旱条 件 下长 江流域 水 资 源控 制 运行
水平提 供科 学的理 论依 据 。 关键 词 :三峡 水库 ;抗 旱调度 ;汛末 蓄水
中 图分 类 号 :T V 6 9 7 文 献 标 识 码 :B 文 章 编 号 :1 0 0 0 - 0 8 6 0 ( 2 0 1 5 ) 0 1 一 O l l O . 0 5
Opt i mi z e d d e s i g n o f i m po u ndi n g mo d e o f Thr e e Go r g e s Re s e r v o i r f o r dr o ug h t r e l i e f d ur i ng lo f o d r e c e s s i o n pe r i o d

三峡提前蓄水后宜昌流量变化分析

三峡提前蓄水后宜昌流量变化分析

0 引 言
为了更好地 发挥 三峡 水库 的综合 效益 。 峡水库 提 三 前蓄水 成为水库 优化 调度 的重 要方 向之一。按照三峡水 库 初设 调度方案- , 4 水库汛期 6 月 维持15 防洪限制 J 9 4m 水位运用, 在每年的1 月 1 开始蓄水, 月底水位升高 0 日 1 0 至1 运 行。1 7n 5 2月至 翌年 4月底库 水 位按 保证 出力要 求运行 , 并逐渐降落, 以增加下游流量和电站出力, 但控 制枯季水位消落最低高程不低于1 , 5 m 以保证水库变动 5 回水 区航道 水深 。根 据 已有研 究L , 1 提前 蓄水 的调 度 ∞J 方式是 将原设 计蓄水时 间 由 1 月 1日提前 至 9 。 0 月 根据 提前时间不同 , 为提前 1 d 可分 0 蓄水 ( 蓄水时 间为 9 2 月 o 日)提前2 蓄水 ( 、 o d 蓄水时间为 9 1 月 0日)提前3 蓄水 、 o d ( 蓄水时间为9 1 等多种方案。国内已有学者对提 月 日) 前蓄水带来的防洪、 发电、 航运等方面的影响进行了初步 的研究 , 如彭杨 等针对 三 峡水库 不 同提 前蓄水 方案初 步 估算 了其洪灾风险率【 ; 1 李义天等 提 出了三峡水 库 9 月 分旬蓄水的方式, 可以较好的应对提前蓄水后特大洪水 的可能威胁L 。在 保证 防洪 安全 的前 提下 , 3 J 三峡 提前 蓄 水, 改变 了水 库蓄满状 况 , 不仅 可以增 发 电量 , 而且还 将
A s at a dO eaa s te a rm onm n ctio eTr ogs e r i( Gt ,l hn o bt c:Bs it r】 h t pu d et oc n o t he G r s v r T r t ca f r e l h l o f w ei ,f fh l t e eR eo ) l e

三峡水库的正常蓄水位、防洪限制水位、枯水期最低消落水位

三峡水库的正常蓄水位、防洪限制水位、枯水期最低消落水位

三峡水库的正常蓄水位、防洪限制水位、枯水期最低消落水位点击量:963 回复数:0 举报人杰地不灵发表于 2011-05-17 13:32:37三峡水库有三个特征水位:正常蓄水位、防洪限制水位和枯水期最低消落水位(见图7)。

水利水电工程中的水位均为海拔高程,故在书写时均不再注明”海拔高程”四个字,三峡水库的水位采用的是以上海吴淞口海平面为零点的”吴淞高程”。

图7三峡水库三个特征水位示意图一、正常蓄水位三峡水库在正常运用情况下,为满足兴利除害的要求而蓄到的最高蓄水位叫做正常蓄水位。

初步设计阶段,长江委在可行性研究阶段确定的”一级开发、一次建成、分期蓄水、连续移民”建设方案及最终正常蓄水位为175米的基础上,又重点研究了172米、175米、177米三个方案。

正常蓄水位愈高,防洪、发电、航运等综合效益愈大,但水库淹没及移民数量愈大,泥沙淤积愈难处理,投资愈多,对库区生态与环境的不利影响愈大。

三个正常蓄水位方案的比较结果符合上述规律,但没有大的本质差别.考虑到175米正常蓄水位方案是论证阶段经有关专家组、有关部门和地方反复研究,一致推荐的,又经国务院三峡工程审查委员会审查通过并经国务院批准的,因此,初设阶段仍推荐采用175米正常蓄水位方案,相应的三峡水库总库容为393亿立方米.二、防洪限制水位水库在每年汛期允许兴利蓄水的上限水位叫做防洪限制水位,也叫汛期限制水位,也是水库在汛期防洪运用时的起调水位。

在同样的正常蓄水位条件下,防洪限制水位愈低,防洪库容愈大,使防洪调度有更大灵活性;对水库排沙愈有利,从而对库尾回水变动区航道也有利;但减小了汛期的发电水头,对发电不利。

初设阶段,长江委也在可行性研究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140米、145米、150米三个方案.140米方案虽有246亿立方米防洪库容,但汛期发电量约损失30~38亿千瓦时,机组出力降低约9%.150米方案,在水库运行初期对库尾泥沙淤积影响不大,但随着水库运用时间的延长,高于145米方案,重庆河段的累积性淤积将增加,工程整治措施的难度有所增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角度对三峡水库运行初期的蓄水方式和蓄水时机 选择进行了研究;邓金运[6]等计算了三峡水库的泥沙 淤积,认为考虑泥沙淤积的9月份分旬蓄水能进一步 降低可能的防洪风险。刘心愿等 采用三峡水库汛期 分期方案,将蓄水时间提前至汛末期,综合考虑上下 游防洪、发电、通航和蓄满率等要求,建立了多目标 蓄水调度模型;以上研究从不同的角度对三峡水库汛 末提前蓄水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试图建立适 应于所有来水情景下的蓄水调度规则、调度图或调度 函数,没能利用蓄水开始前已有的水情信息,视来水 情况灵活的制定提前蓄水方案。鉴于上述问题,本文 提出了一种新的提前蓄水方案优化选择方法,即借助 条件概率分布和随机抽样方法,实现了已知8月下旬 不同来水情景条件下,9月份入库流量的随机生成, 并建立了提前蓄水方案优选模型,通过考虑风险和效 益的综合评价体系,计算并分析了8月下旬不同来水 情景下,三峡水库9月份提前蓄水方案的优化选择。
月份随机入库流量序列。建立了提前蓄水方案优选模型,计算并分析了 8 月下旬不同来水情景下,三 峡水库 9 月份提前蓄水方案的优化选择。研究结果表明:若 8 月下旬来水为丰水,则 9 月下旬起蓄, 月底均匀蓄水至 166 m,较原设计方案,在不增加防洪风险的前提下,多年平均发电量可增加 1.57 亿 kW·h (1.46%),弃水量减小 10.72 亿 m3 (12.89%);若来水为平水,则 9 月中旬起蓄,月底均匀蓄水至 166 m,较原设计方案,在不增加防洪风险的前提下,多年平均发电量可增加 3.45 亿 kW·h (3.40%), 弃水量减小 22.59 亿 m3 (34.19%);若来水为枯水,通过加强实时监测,则可进一步提前至 9 月上旬起 蓄,月底均匀蓄水至 166 m,较原设计方案,在基本不增加防洪风险的前提下,多年平均发电量可增
显著性检验 Pearson Kendall Spearman
[7]
t n 2 r
1 r2
(1)
式中: n为样本数。 当统计量t的显著性概率p < 0.05时, 说明两个变量间相关性显著,用“*”表示;当p < 0.01 时,说明两个变量间相关性非常显著,用“**”表示。 本文从三峡水库 1882~2010年这 129年历史入库 流量资料中,选择每年 8 月下旬洪量 (w8) 和 9 月份洪 量 (w9) ,构成联合观测值系列并计算其相关性,结 果列于表 1。从表 1中可以看出,对于 8月下旬洪量和
[5] [4]
水库开始蓄水的时间不早于 9 月 15 日, 案》 )中规定, 9 月 30 日视来水情况,可蓄水至 158.0 m。每年在制 定面临年份的提前蓄水方案时,提前蓄水期的来流过 程是无法准确得知的, 但后汛期[9]初期(8 月下旬)的已 知水情信息,可以做为判断提前蓄水期来水大小的重 要依据。研究思路为,利用 8 月下旬的已知不同来水 情景,通过条件概率分布和随机抽样方法,随机生成 给定来水情景下蓄水期具有不同发生概率的入库流 量过程,从而为风险分析和控制提供数据支持。
9月份洪量,三种显著性检验方法均可通过, 二者具
有非常显著的相关性,故选择其构建联合分布是合 理的。
Table 1. Test of significance for the flood volume in the last teen days of August and September 表1. 8月下旬和9月份洪量序列显著性检验
2.1. 相关性检验
衡量事物之间或变量之间线性相关程度的强弱, 并用适当的统计指标表示出来,这个过程就是相关分 析。 本文采用Pearson、 Kendall和Spearman三种常用的 采用统计量t进行显著性检验, 方法计算相关系数r[10]。 计算公式如下:
建立了蓄水调度函数的神经网络模型,从系统优化
Copula函数 Clayton Frank Gumbel-Hougaard θ值 0.75 2.60 1.37 OLS 值 0.0175 0.0217 0.0236
2.2. 基于 Copula 函数的联合分布
2.2.1. 二维 Copula 函数
Copula 函数是定义域为[0, 1], 均匀分布的多维联
加 5.50 亿 kW·h (6.12%),弃水量减小 19.18 亿 m3 (51.89%)。 关键词:三峡水库;提前蓄水;蓄水方案;优化选择
1. 引言
三峡工程规划设计阶段,拟定的蓄水调度规则 为:每年10月1日从145 m起蓄,10月31日蓄水至正常 然而随着长江上游一批大型梯级水库 蓄水位175 m[1]。 以及调水工程的建成,蓄水期间水库的入库流量势必 明显减少,同时中下游地区工业、农业和生态等的用 水需求也在呈不断增加的趋势,三峡水库蓄水期间的 供需矛盾日益凸显[2],因此汛末提前蓄水是提高水库 综合利用效益的必然选择。 汛末提前蓄水的开始时间和蓄水方式的选择,已 成为水库蓄水策略研究的热点。彭杨等[3]研究了不同 蓄水方案下三峡水库的防洪风险、发电以及上下游航 运效益的变化情况,进行了三峡水库汛末蓄水时间与 目标决策的研究; 李义天等 提出了9月份分旬控制蓄 水的方案,试图找到一种既能提高水库的综合效益, 又能有效解决防洪安全问题的蓄水调度方式;刘攀等
Journal of Water Resources Research 水资源研究, 2013, 2, 157-164 doi:10.12677/jwrr.2013.23023 Published Online June 2013 (/journal/jwrr.html)
三峡水库提前蓄水方案的优化选择*
李 雨,郭生练,李天元,周研来
武汉大学水资源与水电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武汉 Email: liyuwhu@ 收稿日期:2013 年 3 月 27 日;修回日期:2013 年 4 月 12 日;录用日期:2013 年 4 月 21 日

要:应用 Copula 函数构建了联合分布及条件概率分布,通过随机抽样方法模拟得到三峡水库 9
Abstract: A joint distribution function and conditional probability distribution of this samples using copula was built and inflow series in September were obtained by stochastic simulation method. Furthermore, a refill operation optimization model of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was established in this paper to derive the optimal refill scheme.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optimal refill scheme depends on the reservoir inflow in late August. In the wet year, refill begins in late September with storage level reaching 166 m on September 30 linearly. Comparing with designed scheme, the scheme can generate extra about 1.57 × 108 kW·h electrical energy (by 1.46%) and save 10.72 × 108 m3 water resources (by 12.89%) annually without increasing the flood control risk; In the normal year, refill begins in middle September with storage level reaching 166 m on September 30 linearly. Comparing with designed scheme, the scheme can generate extra about 3.45 × 108 kW·h electrical energy (by 3.40%) and save 22.59 × 108 m3 water resources (by 34.19%) annually without increasing the flood control risk; In the dry year, refill begins in early September with storage level reaching 166 m on September 30 linearly by strengthening real-time monitoring. Comparing with designed scheme, the scheme can generate extra about 5.50 × 108 kW·h electrical energy (by 6.12%) and save 19.18 × 108 m3 water resources (by 51.89%) annually without increasing the flood control risk. Keywords: Three Gorges Reservoir; Early Refill; Refill Scheme; Optimal Selection
Optimal Scheme of Early Refill Operation for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Yu Li, Shenglian Guo, Tiany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an Li, Yanlai Zhou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Water Resources and Hydropower Engineering Science, Wuhan University, Wuhan Email: liyuwhu@ Received: Mar. 27th, 2013; revised: Apr. 12th, 2013; accepted: Apr. 21st, 2013 Copyright © 2013 Yu Li et al. This is an open access article distribut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License, which permits unrestricted use, distribution, and reproduction in any medium, provided the original work is properly cite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