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讲教案-物质世界和实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
一、课程性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论体系及其基本内容的重要课程,是普通高等学校对大学生系统进行思想理论教育的一门必修课程,是大学生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知识的主渠道。二、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完整地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以及科学社会主义的基础知识,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从而帮助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社会历史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培养和提高他们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对社会主义的信心和对共产党的信任,增强其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自觉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打下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
三、教学方法
本课程的教学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原则,结合当前的现实,课程教学力求关注现实给马克思主义提出的一系列问题。采用课堂讲授、多媒体课件、讨论、自学等教学方法和形式。
四、面向专业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是全校四年制本科各专业的公共政治理论课,是高等学校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教学的必修课。
五、考核方式
课程考试实行平时与期末相结合的方法。期末进行书面开卷考试,占课程总成绩的70%,平时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30%,平时成绩主要由中期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20%)、平时作业成绩、读书笔记或论文成绩、课堂考勤成绩(占总成绩的10%)等组成。
六、教材选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0年修订版,本书编写组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6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
<一>主要内容:
1、哲学的基本问题
2、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社会的实践性
<二>教学时数:2学时
<三>教学内容:
问题导入:
“给我物质,我就用它造出一个宇宙来!”这是德国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的名言。就康德整个一生来说,它不是唯物主义者,但是,他在1755年发表《宇宙发展史》概论时却站在唯物主义立场上喊出这样一个响亮的口号。物质是整个宇宙的内容,它充斥于宇宙的每一个角落,存在于宇宙的过去、现在和将来。马克思主义用科学的实践观点,论证了世界的物质性,提出了世界统一于物质的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的科学世界观,这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有效地改造世界的立足点和出发点。
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人类生存于世界之上,早就对这个世界产生了兴趣。在谋求物质生活资料以维持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长期实践中,人类不断探索着物质世界和人类自身的种种奥秘,古往今来的哲人也不时发出这样的疑问:世界到底是什么?人与世界的关系怎样?世界是否统一?世界统一于什么?这也是马克思主义首先要回答的问题。
(一)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
1、世界观
自然界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按其自身的规律不断地自发演化,形成了其发展的多样性。而人类的产生使自然界的演化发生了新的飞跃。人通过劳动使自己从自然界中分化出来,形成了人类社会,世界从此有了自然与社会的区别。显然,从世界演进的过程看,自然界是先于人类而存在的,是人类社会产生、发展的前提和物质基础。
我们知道,人类要生存,要发展,就要同周围的客观世界发生种种关系,首先要同自然界打交道,进行变革自然界的物质生产活动,以解决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衣、食、住等物质生活资料。为了进行生产人们又必须结成社会关系,相互之间进行交往。在此基础上,还进行着政治、思想等各种社会活动。在这些活动中,人们开始接触个别事物和现象,逐渐形成了对各种具体事物和现象的看法和观点。随着实践的不断深入、视野的不断开阔和认识的不断深化,就由认识具体事物扩大到认识事物的一般本质及其相互联系,进而升华为一定的世界观。所谓世界观就是人们对于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诸如世界的本质是什么?世界上的事物是不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人和周围世界的关系如何? 人的本质是什么?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都具有这样或那样的世界观。
当然,世界观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总是存在于人们观察和处理具体事物的态度和方法之中。一般地说,在实践中运用已经形成的世界观去观察、分析和解决各种问题时也就表现为方法论。所谓方法论,就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没有和世界观相脱离的孤立的方法论,也没有不具备方法论意义的纯粹的世界现,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相应地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正是由于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才使抽象的哲学理论能够指导人们的思想和行动,使哲学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自然界有风雨雷电,社会有治乱兴衰,人生有吉凶祸福,人们用一定的观点去分析它,用一定的态度去对待它,用一定的方法去处理它,就是用世界观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动。具有不同世界观的人,对自然界、社会和人生的各种问题的观察、采取的态度和方法是不同的。
何谓哲学?
哲学一词,在古希腊文中,是由“爱”和“智慧”这两个词组成;在汉语中“哲”这个词是聪明、智慧的意思,中国古代把聪明而有智慧的人称为哲人,所以,中国近代以来,就把关于智慧的学问称作哲学。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人们普遍具有的世界观往往是自发的、零散而不系统的,没有上升到理论形态。哲学以理论的形态对世界观问题做出系统的回答
和必要的论证,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或者说,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哲学研究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最一般的规律;自觉按照这种最一般的规律来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动,这就是方法论。
2、哲学基本问题
世界上的事物纷繁复杂、千姿百态,但归纳起来无非两大现象: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人类的活动也是多种多样、各具特色,但归纳起来无非两件事情: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由此看来,人的一切现象和活动,都不能不涉及客观和主观、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自从人类从自然界分化出来并产生意识以来,人们对于世界、对于人和世界的关系问题虽然做了种种不同的解释,彼此进行着激烈的争论,但斗争的焦点归根到底集中在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即哲学的基本问题上。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对于人的实际活动中普遍存在的人与世界关系本质的哲学升华。
关于哲学的基本问题,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的哲学家们虽未能明确地提出并加以科学的表述,但曾做过不少有益的探求。
早在远古时期,由于生产力极为低下,科学知识极度贫乏,对自然和人类自身的特性、构造和规律等的了解都极其有限,人类赋予大自然以神奇超人的力量,从而形成万物有灵论、“物活论”等原始宗教观念,并把人自身的精神活动看作是一种可自由寄居游离于肉体的灵魂的活动。这样,远古人类对神和世界的关系、灵魂和肉体的关系等问题的思考,就成了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的史前形态。在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曾经提出物质原理与理性原理的对立;中世纪以后人们从神学迷信中觉醒,明确提出世界是神创造的呢,还是从来就有的?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家费希特曾指出:唯物论与唯心论的争论,本质上是自我与事物哪一个是第一性的问题;黑格尔认为,思维与存在的对立是哲学的起点,这个起点构成哲学的全部意义;费尔巴哈指出:“神是否创造世界,即神对世界的关系如何,这个问题其实就是关于精神对感性、一般或抽象对实在、类对个体的关系如何的问题……这个问题是属于人类认识和哲学史上最重要又最困难的问题之一,整个哲学史其实只在这个问题周围绕圈子”。
哲学基本问题的提出及其内容的确定,是由恩格斯来完成的。恩格斯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思维和存在两范畴也可以表述为精神和物质、主观和客观。
(1)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方面——思维和存在何者是第一性,何为世界的本原的问题——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凡是承认物质第一性、思维第二性,物质是世界的本原、意识是物质的产物的,就是唯物主义;反之就是唯心主义。
第二方面——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又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凡是认为我们的思维能够反映存在,世界是可被认识的,思维与存在、精神和物质世界能够达到一致,这就是可知论。凡是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