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前的中国铁路老照片
中国铁路发展史概述(PPT 41张)
第一部分:蹒跚起步(1876-1911) 第二部分:步履维艰(1911-1949) 第三部分:奋发图强(1949-1978) 第四部分:改革创新(1978-至今)
第一部分
蹒跚起步
1876-1911
制作人:信号
中国铁路起步于清政府统治日渐
衰落、国家遭受外国列强侵略的半殖
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充满了屈辱、 辛酸和曲折,在时间上也比世界上最 先使用铁路的国家晚了半个多世纪。
一、数量少、分布偏。全国2万多公里铁路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能
1万多公里。偌大的西北、西南只有1000多公里,仅占全国铁路的6%左右
二、标准杂、质量差。英、德、比、法、俄、日、美等国把五 标准都搬到中国。列强把本国陈旧、落后的设备高价卖给中国 线路病害多,行车安全得不到保障。
三、管理分割、经营落后。各铁路局各自为政、各行其是,不 路实行一种规章制度、一套管理方法,也使车站和机务、工务 重复,行车费用和员工人数增多,给旅客、货主乘车、运货带
铁道
铁路建设
• 成渝(成都-重庆)铁路、宝成(宝鸡-成都)铁路、包兰(包头 路、京原(北京-原平)铁路。1959年9月15日,新北京站落成交 该站是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而建设的北京十大建筑
抗美援朝中的铁路运输保障
•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兵团 程总队、铁路志愿援朝大队陆续入朝,执行铁路保障任 血和生命铸造了一条“打不断、炸不烂的钢铁运输线”
铁路技术装备的发展
• 从1952年中国第一台蒸汽机车在 四方铁路工厂诞生,到1988年12 月大同机车工厂停止生产蒸汽机车 为止,36年间共制造各种型号蒸 汽机车9787台。
• 1958年大连机车车辆所成功研制 出中国第一台主型内燃机车。同年 研制第一台电力机车
中国铁路历史发展史
中国铁路历史发展史
1.建设初期(1909年-1949年)
京张铁路是中国的第一条铁路,连接了当时的首都北京和张家口。
此后,中国陆续建设了许多重要的铁路线路,包括京沪、京广、京九、成昆等。
这一时期的铁路建设主要由西方列强控制,用于满足它们的经济和军
事需求。
2.解放战争时期(1949年-1978年)
3.开放时期(1978年-至今)
随着开放的推进,中国的铁路行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政府放
宽了铁路行业的市场准入条件,鼓励私人投资和企业参与铁路建设和运营。
1984年,中国成立了中国铁路总公司,负责铁路的规划、建设和监管。
此后,中国大力推进高铁建设,成为世界上高铁里程最长的国家。
近年来,中国的高铁发展迅猛。
2024年,中国首次实现了时速350
公里的高速列车运行。
2024年,中国开通了世界上第一个时速超过300
公里的商业运营高铁线路,京沪高速铁路。
中国高铁发展的同时,传统铁
路网也在不断扩大和完善。
如今,中国的铁路网覆盖了全国大部分地区,连接了国内各个城市和
区域。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铁路市场,铁路技术和设备也不断更新
和进步,准时率和安全性也得到了持续提高。
总结起来,中国铁路历史发展经历了从建设初期到解放战争时期,再
到开放时期的三个阶段。
中国铁路行业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从小到大、从
弱到强,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中国铁路的发
展不仅改变了国内的交通方式和人们的生活,也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中国从绿皮火车到高铁的发展史
中国从绿皮火车到高铁的发展史一、绿皮火车时代(早期铁路运输阶段)(一)起步与初步发展(晚清 - 新中国成立初期)1. 晚清时期- 1876年,中国土地上出现了第一条营业性铁路——吴淞铁路。
这是英国商人为了方便运输货物和人员而修建的,虽然铁路全长仅约14.5公里,但它标志着中国铁路运输的开端。
这条铁路在建成不久后就被清政府赎回拆除。
- 随后,清政府在洋务运动的推动下开始自主修建铁路。
1881年建成的唐胥铁路是中国自己修建并保存下来的第一条铁路,最初为了运输开平煤矿的煤炭,铁路全长约9.7公里,采用的是1.435米的标准轨距,当时的机车和车辆都比较简陋,速度也很慢。
2. 民国时期- 这一时期,中国铁路建设在军阀割据和战争的影响下,发展缓慢且不均衡。
一些铁路干线如京汉铁路(1906年全线通车,连接北京和汉口)、津浦铁路(1912年全线通车,连接天津和浦口)等在外国势力的参与下建成。
但铁路建设缺乏统一规划,并且在战争期间遭受严重破坏。
3. 新中国成立初期- 新中国成立时,铁路里程少、布局不合理且技术装备落后。
当时的铁路主要集中在东北和东部沿海地区,广大的中西部地区铁路稀疏。
绿皮火车成为了这一时期铁路运输的主要代表。
这些绿皮火车大多是蒸汽机车牵引,车厢内部设施简单,座位是硬长椅,速度较慢,一般时速在30 - 60公里左右。
例如,当时运行在一些支线上的列车,从一个小县城到另一个县城可能需要几个小时甚至半天的时间。
(二)大规模建设与发展(新中国成立后 - 改革开放前)1. 铁路建设高潮-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大力开展铁路建设。
“一五”计划期间(1953 - 1957年),新建了宝成铁路(1956年建成,连接宝鸡和成都)、鹰厦铁路(1957年建成,连接鹰潭和厦门)等重要铁路干线。
宝成铁路是新中国第一条工程艰巨的铁路,它穿越秦岭、大巴山等山脉,建成后改变了“蜀道难”的局面,加强了西南地区与内地的联系。
- 到1978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5.17万公里,比新中国成立初期有了大幅增长。
中国人民铁路发展史
• 这一时期咸阳的商业组织可以说门类齐全, 分工精细; 城市
人口规模大增, 外来移民增多,居民生活水平也有了相当大 的的提高。 改变。
• 城市不仅在物质上, 而且在精神上较传统时代都有了明显的
第三部分
奋发图强的中国铁路
1949-1978
铁路概况
•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
举步维艰的铁路进程
• 整个铁路事业的发展既缓慢又畸形,既设备杂乱又管理落后。综合起来,大致有三: • 一、数量少、分布偏。全国2万多公里铁路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能够维持通车的仅有1万
多公里。偌大的西北、西南只有1000多公里,仅占全国铁路的6%左右。
• 二、标准杂、质量差。英、德、比、法、俄、日、美等国把五花八门的铁路标准都搬到中国。列强
把本国陈旧、落后的设备高价卖给中国。设备质量差,线路病害多,行车安全得不到保障。
• 三、管理分割、经营落后。各铁路局各自为政、各行其是,不仅导致一条铁路实行一种规章制度、
一套管理方法,也使车站和机务、工务、电务等设置重复,行车费用和员工人数增多,给旅客、货 主乘车、运货带来诸多不便。
铁路不仅仅只是铁路
青藏铁路在多年冻土、高 寒缺氧、生态脆弱三大世界性 难题攻关上取得重大成果,创 造了一流的冻土工程技术、一 流的卫生保障和一流的生态环 境保护,实现了建设世界一流 高原铁路的宏伟目标。2008年, “青藏铁路工程”荣获国家科 技进步特等奖。
4.28事故,2008年4月28日4时41分, 胶济铁路列车相撞事故已造成72人死亡, 416人受伤。
路矿权利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赎回粤汉铁路为发端, 要求收回清政府已经出让给外国列强的路权,创办商办铁路 公司,“保中国自主之权利”,自筹资金修筑铁路。
中国火车百年发展历程
中国火车百年发展历程化骨龙2005-11-9, 09:30 AM中国有铁路始于清朝末期。
然而清政府腐败、保守、专制,唯祖宗之规是从,不肯接受新生事物。
他们把修建铁路、应用蒸汽机车视为“奇技淫巧”,认为修铁路会“失我险阻,害我田庐,妨碍我风水”,因而顽固地拒绝修建铁路。
1876年7月3日,由英、美合谋,由英国在华的代理人——怡和洋行——背着清政府诡称修建从吴淞到上海的一条“寻常马路”,擅自在中国的土地上修建的中国第一条营业性铁路上海吴淞铁路建成通车了。
随后,清政府出银28.5万两,分3次交款赎回这条铁路并予以拆除。
(图为1876年7月3日吴淞铁路通车典礼上的英国制造的“天朝”号蒸汽机车)1879年,洋务派首领李鸿章为了将唐山开平煤矿的煤炭运往天津,奏请修建唐山至北塘的铁路。
清政府以铁路机车“烟伤禾稼,震动寝陵”为由,决定将铁路缩短,仅修唐山至胥各庄一段,胥各庄至芦台间开凿运河,连接蓟运河,以达北塘海口;为避免机车震动寝陵,决定由骡马牵引车辆。
然而用骡马牵引车辆根本不能发挥出铁路应有的效用,1881年唐胥铁路通车时,中国工人凭借时任工程师的英国人金达的几份设计图纸,采用矿场起重锅炉和竖井架的槽铁等旧材料,试制成功了一台0-3-0型的蒸汽机车。
这就是中国历史上制造的第一台机车。
(图为1881年中国制造的第一辆“非常设计的”“极其奇形怪状的”蒸汽机车)另有一种说法是,中国第一辆火车是当时任唐胥铁路总工程师的英人薄内的夫人仿照乔治·斯蒂文森制造的英国著名的蒸汽机车“火箭号”而造成的,并把它命名为“中国火箭号”。
可是中国工人却在机车两侧各刻一条龙,于是就把它叫做“龙号”机车。
由于照片上可以清楚地看到Rocket ofChina(中国火箭)的字样和龙的标记,所以后人一直认定这就是中国制造的第一台机车。
但是从遗留下来的图片中我们可以看到这台机车设计规范、制造精良,怎么能和由废旧料制造的“怪物”等而观之?(图为“中国火箭号”机车)2003年,研究中国铁路的英国人彼得·克拉什发现了一张金达与“中国火箭号”合影的照片。
老北京人曾坐着火车逛二环!珍贵的百年前北京铁路旧影!
老北京人曾坐着火车逛二环!珍贵的百年前北京铁路旧影!为解决北京粮食和煤炭运输问题,1915年6月,在京张铁路局副总工程司陈西林的主持下,京师环城铁路开工建设,并于同年12月竣工,1916年1月1日正式通车。
这是中国第一条城市铁路,全长12.6千米,建有4座车站,不仅提高了物资的流通速度,而且也极大地方便了旅客的出行。
1954年7月,北京铁路管理局封闭了环城铁路的4座车站。
1971年8月,环城铁路被全部拆除。
这条环城铁路线共存在了55年零7个月,取而代之的是1984年9月开通的北京地铁2号线。
西直门环城与京绥干路接轨处。
左侧列车的上方隐约可见西直门城楼。
西直门车站是京师环城铁路与京绥铁路的换乘站。
1916年1月,京张铁路与张绥铁路合并后,改称京绥铁路,当时尚未全线通车。
德胜门车站。
照片是1916年环城铁路刚通车时由北向南拍摄的德胜门车站。
左边白色建筑是德胜门车站,车站右侧的白色城墙是瓮城拆除后的痕迹,再往右是德胜门城楼。
车站对面被围墙围起来的地方则是存放货物的货场。
德胜门是北京内城九门之一,明代将健德门改为德胜门,意为“以德取胜”。
德胜门车站是京师环城铁路上最初设置的站点之一。
东直门车站旋桥及马路围墙。
照片中的白色建筑为东直门车站,车站右侧白色城墙为瓮城拆除留下的痕迹,再往右便是东直门城楼(东面)。
东直门车站附近水关为排水口之一。
安定门马路道口及车站。
照片是从安定门箭楼上往东南方向拍摄的。
照片左侧的白色建筑为安定门车站,车站右侧的白色城墙为拆除瓮城留下的痕迹,白色城墙右侧是安定门城楼的一部分。
明初将元大都的安贞门南移,改称安定门,寓意“天下安定”。
安定门也叫生门。
安定门箭楼曲阶及道口马路。
照片中最高的建筑为安定门箭楼(南面),箭楼下的建筑为真武庙。
北京内城九座瓮城中,有七座内建有关帝庙,只有德胜门、安定门内建有真武庙。
京师环城铁路在修建的过程中,瓮城被拆除,没有城墙的箭楼两侧边缘用阶梯状的矮墙装饰,照片右侧可见错落有致的蹬道。
100年前的汉口,住在京汉大道以外的人都被称为“外码”
100年前的汉口,住在京汉大道以外的人都被称为“外码”100多年前的汉口,还没有京汉大道,只有京汉铁路。
上世纪90年代时,京汉铁路改线作废,在原址上改建京汉大道。
所以今天我们要说的,其实是老京汉铁路。
100多年前京汉铁路通车,汉口辉煌一时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准备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京汉铁路,当时称芦汉铁路(卢沟桥——汉口)。
汉口非常幸运地成为了这条铁路线的南端终点。
1906年4月1日,京汉铁路全线正式通车。
▼湖广总督张之洞督办修建京汉铁路修建芦汉铁路在当时的中国是一个浩大的工程,因为这个浩大工程的施工和通车,扩大了汉口市区,促进了汉口工业和商业发展。
这条铁路给汉口带来的影响,无法估量。
▼100年前的列车时刻表,终点站“汉口大智门”字样清晰可见从那时开始,汉口的城乡区域以京汉铁路为界自京汉铁路修建后,铁路边的各类棚子大量增加。
许多河南、江西、黄陂、孝感、大悟等地的“铁道游击队”扒火车来到汉口,就在铁路两边打个简易的棚子安家。
在汉口的近代历史上,铁路就是一道分界线,把市区的繁华与市郊的破败区分开来,在京汉铁路沿线,老一辈人都有铁路内和铁路外的概念:铁路内才是真正的汉口市区,铁路外都是贫困之人的居所。
铁路无形中成为了汉口的一道贫富分水岭。
到80年代,汉口的夏季还有这样的现象:铁路线内的老汉口,是没有蚊子的,蚊子都在铁路外。
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铁路内的老城区,经过多年的建设,特别是租界区,十分重视下水道设施及各项卫生设备的建设,夏天经常卫生消毒,市民也因此养成了良好的卫生习惯。
而铁路外,大都是由湖塘和泥沼填平的土地,本身蛇蝇滋生,加上贫民区卫生设施简陋,蛇蝇乱发便是当然的。
▼1837年,当时的汉口女性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些住在铁路外简易棚子里的外来人,各自施展自己的谋生手段,由棚子改成板皮房子,又改成砖瓦房,年复一年,最终由移民成为地道的汉口人。
汉口城区的扩大,汉口城市的发展,都是从这些棚户区开始向外辐射的。
中国火车头大全,据说好多铁路人都认不全!
中国"火车头"大全,据说好多铁路人都认不全!中国铁路机车的演变史即是一部新中国的发展史从一贫如洗到四方朝贺有过困难、走过弯路所有的一切都成为中国铁路走在世界前列坚实的脚步一张张老旧照片是几代铁路人百折不挠、勤劳奋进的勋章今天带您翻阅中国铁路机车的发展历程由于本文图片较多,请耐心等待流量党建议先收藏后再仔细阅读,土豪随意蒸汽机车&内燃机车人民型蒸汽机车人民型蒸汽机车,现用代号RM。
机车全长23252毫米,构造速度每小时110公里。
模数牵引力177千牛,轴式2-3-1。
1958年起由四方工厂试制生产,1966年停止生产,共制造258台。
上游型蒸汽机车上游型蒸汽机车又称为上游型工矿用小型蒸汽机车。
1960年在唐山诞生,代号SY。
机车全长21519毫米,构造速度每小时80公里,模数牵引力204千牛,轴式1—4—1。
前进型蒸汽机车前进型蒸汽机车是中国第一种自主设计的干线货运机车。
1956年9月诞生于大连,当时各项技术指标均达到蒸汽机车的先进水平。
机车全长26063毫米,构造速度每小时80公里,模数牵引力324千牛,轴式1—5—1。
原称和平型(代号HP),后定名为前进型,现用代号QJ。
1988年停止生产,共制造4708台。
建设型蒸汽机车1956年,大连机车车辆厂对解放型蒸汽机车改进设计,于1957年7月试制成功,机车出厂时,毛泽东**曾亲自登乘。
经改进后的蒸汽机车命名为“建设型”,车型代号JS,并于同年9月投入批量生产,成为中国铁路干线货运用主型机车。
胜利型蒸汽机车国产胜利型蒸汽机车是四方厂于1956年制成的客运机车,于1959年停产,期间共计生产了151台。
国产胜利型干线客运蒸汽机车投人运用后,使长途直达旅客列车扩大了编组,客车数量由9辆增至13辆,取得了很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和平型蒸汽机车代号HP的和平型蒸汽机车,是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大功率蒸汽机车。
轴式为1-5-1,机车与煤水车全长26023毫米(联挂4轴煤水车),机车空重 119.29吨,轮周功率2191.8千瓦,构造时速80公里每小时。
11张国家书馆珍藏的京张铁路老照片
11张国家图书馆珍藏的京张铁路老照片京张铁路为詹天佑主持修建并负责的中国第一条铁路,它连接北京丰台区,经八达岭、居庸关、沙城、宣化等地至河北张家口,全长约200公里,1905年9月开工修建,于1909年建成,时间不满四年。
是中国首条不使用外国资金及人员,由中国人自行设计,投入营运的铁路。
这条铁路工程艰巨。
现称为京包铁路,以前的京张段为北京至包头铁路线的首段。
青龙桥车站西上下火车同时开行由南望景:这张照片显示了青龙桥车站西侧沿京张铁路线行驶的两列火车。
照片前景上的火车是一列货车。
第二列火车是客车,但火车头后面一节运有货物。
青龙桥车站:这张照片没有标题,但它显示位于京张铁路线上的青龙桥车站的正面。
车站正立面上题有“青龙桥车站”。
康庄车站:这张照片没有标题,但它显示了位于京张铁路线上的康庄车站的景观。
三堡32号斜桥适过火车景:这张照片显示了京张铁路上三堡的一座斜桥。
一列货运列车正在通过桥梁。
居庸上关30号桥:这张照片显示了京张铁路上居庸上关的一座桥梁。
从照片上可以看到桥下干涸的河床和一支骆驼商队。
五桂头山峒北口34号桥适过火车景:这张照片显示了五桂头隧道的北口,该隧道是京张铁路线上开凿的四条大隧道之一。
隧道口的正立面以中文写着“五桂头山洞”。
在桥梁铁轨上可以看到一列正开过的货运列车。
三桥子村28号桥:这张照片显示了京张铁路上三桥子村的一座桥梁。
这是一座单拱小桥。
四桥子29号桥由西望景:这张照片显示了京张铁路上四桥子村的一座桥梁。
这是一座单拱小桥。
照片中的这座桥是从西边拍摄的。
四桥子29号桥由东望景:这张照片显示了京张铁路上四桥子村的一座桥梁。
这是一座单拱小桥。
照片中的这座桥是从东边拍摄的。
桥壁上的是带有广告的招贴。
居庸上关由南望景:这张照片显示了居庸上关的南面景色和京张铁路的轨道。
从照片上可以看到五个人正在铁轨上工作。
八达岭峒井通风楼:这张照片显示了一个圆形通风大楼,位于京张铁路线八达岭隧道的隧道竖井上方。
回顾中国铁路百年发展史,你了解多少?
回顾中国铁路百年发展史,你了解多少?一百五十年前,铁路被清朝统治者视为破坏风水的“奇技淫巧”。
而如今的铁路,作为“国民经济命脉”展开了史无前例的跨越式发展。
从0.5公里的“展示铁路”到“八纵八横”的铁路交通网构建完毕,从“龙号”机车到时速350公里的高速列车,再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标准动车组“复兴号”,中国铁路发展史,见证了一个国家的百年巨变。
中国铁路的开端吴淞铁路以英国怡和洋行为首的英国资本集团擅自修建的铁路,翌年清政府赎回拆除。
吴淞铁路是一条从上海闸北向北通到吴淞口的窄轨轻便铁路,长14.5公里,在中国以至世界铁路上颇有名气,因为它是出现在中国的第一条营运铁路。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清政府以官款按吴淞铁路原线路走向再建淞沪铁路,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建成通车。
唐胥铁路是中国自建的第一条标准轨运货铁路。
光绪五年 (1879年) 清政府允准开平矿务局出资修建一条自唐山至胥各庄的运煤铁路,并聘矿务局英籍工程师金达 (C.W.Kinder) 监修。
因守旧势力反对,未果。
次年矿务局复请修建获准。
1881年5月开工兴建,11月完工,为单线轻便铁路。
开始时用驴马拖拉跑车,第二年开始使用机车曳引。
光绪十一年 (1885年) 开始从胥各庄向芦台庄附近的阎庄延展,次年完成,长30余公里,称唐芦铁路。
又次年延至天津,增长80余公里,称津沽铁路。
龙号机车中国第一辆火车是当时唐胥铁路总工程师的夫人仿照英国著名的蒸汽机车“火箭号”造成的,并把它命名为“中国火箭号”。
因为中国工人在机车两侧各刻一条龙,于是把它叫做“龙号”机车。
京张铁路是中国人自行设计和建造的第一条干线铁路。
由中国杰出的工程师詹天佑负责设计和修建。
1905年10月2日动工,1909年10月2日通车。
京张铁路“中隔高山峻岭,石工最多,又有7000余尺桥梁,路险工艰为他处所末有。
中国自办京张铁路的消息传出之后,外国人讽刺说建造这条铁路的中国工程师恐怕还未出世。
广三铁路逝去的旧时回忆
广三铁路逝去的旧时回忆(组图)2012-03-02 09:17:00来源: 大洋网-广州日报(广州)举报广三铁路三水站如今成为很多摄影爱好者外拍的场地。
广三铁路的铁轨中长满了小草。
站房已经破败不堪。
文/潘慕英图/陈枫清光绪二十四年旧广三铁路三水站至三水西站段,昔日,那长长的铁轨像一条蜿蜒的小河通往远方,人们在这里出发或归来,或去见许久未见面的亲人,或去看看那大都市的新奇面貌,或去购买东西回小镇上贩卖。
如今,这段铁轨上锈迹斑驳,铁路上早已长满了初春刚发的嫩绿的小草,历经百年,这段5.25公里的铁路似乎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安详地静候春天的来临。
昔坐着“牛卡”上广州“咔啦咔啦……”火车缓缓停下,清晨的阳光洒落在印着“三水河口站”五个字的站牌上,一个小男孩一路从月台奔跑过来,拉着妈妈急匆匆上了车,铁路的另一头连着他在广州的亲人们。
出生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铁路工人刘先生赶上了旧广三铁路最繁华的时期,那时粤西、粤北通向广州的主要通道就是广三铁路,从广州运来三水的货物经水路运向粤西、粤北各地。
回想起那一幕刘先生笑得像个大男孩一样纯真,他对广三铁路有着浓厚的感情。
那时的三水南站到处都是人,候车室里、月台上、车站里满满的都是人。
每逢节假日还要加开一种棚车,因为那种车厢用来运牛的,所以也叫它“牛卡”。
刘先生经常是搭“牛卡”去广州,“车上什么都没有,只有一个围栏围了起来,人们就坐在地上。
里面没有窗户也没有坐椅,一坐就是三小时。
”人少的时候还可以坐上绿皮车,当时人们叫绿皮车“客卡”,搭‘客卡’可就好玩多了,可以看看窗外的青山绿水,看着看着,广州就到了。
今锈迹斑驳人迹罕至沿西河路往河口方向前行几分钟,铁路路轨逐渐映入眼帘,三水南站就到了,历经百年岁月,如今的它被隐藏在路边两排茂密的大树背后。
车站里没有一位旅客,只有一座座“破铜烂铁山”和“沙石泥土山”,等着运到外省。
河口车站的主体建筑,米黄色的两层楼房贴上了“危房勿进”的红色大字,刺眼得让人难受。
老照片里的唐山火车站
⽼照⽚⾥的唐⼭⽕车站1901年的唐⼭⽕车站。
2021年,是中国第⼀条⾃建国际标准轨距铁路——唐胥铁路通车140周年。
始建于1881年的唐胥铁路起始站——唐⼭站,是中国铁路最⽼的⽕车站。
清光绪年间,“洋务运动”中,清政府在唐⼭市⼤城⼭南侧的乔屯镇开办了开平矿务局。
为了把煤炭运往最近的北塘海⼝装船运出,解决煤炭运销问题,开平矿务局于1881年6⽉9⽇,动⼯修建了胥各庄⾄唐⼭之间的⼀⼩段铁路——唐胥铁路。
1881年6⽉30⽇,唐胥铁路开始铺设钢轨,采⽤每⽶15公⽄的轻轨。
唐廷枢聘请来的英国⼯程师⾦达极⼒主张修铁路⼀定要采⽤国际上通⽤的1435毫⽶标准轨距。
标准轨距的说法是由最先使⽤铁路的英国提出的,后来被越来越多的国家采⽤,成为国际通⾏的筑路标准。
修铁路必然建车站。
1881年11⽉8⽇唐胥铁路开始通车运营后,在⼩⼭西北侧建起了⼀座⽕车站,当时只有两条线路、三间房屋,每天运煤⼋九百吨,它也被称作中国第⼀座⽕车站。
1907年的唐⼭⽕车站。
1907年,由于当初开平矿务局盲⽬开采地下煤炭,造成了铁路路基塌陷。
为了保障⾏车安全,车站被搬⾄1公⾥外,也就是现如今唐⼭南站的位置。
建于1907年的唐⼭⽕车站,外观酷似皇冠,设有候车室、售票室和⾏李房,这座2层的典型英式建筑,承载着当时唐⼭客运与货运的重要任务,成了当时汇集⼈流、物流的最繁忙的地⽅。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唐⼭站被⽇军占领,唐⼭站历史上曾有4任⽇本站长。
从1907年⾄1975年,这座⽼站先后经历了4次较⼤规模的改扩建,但站址没有动迁。
1966年,唐⼭站从左侧天桥处改建了⼀个旅客出站⼝,使⽤⾯积有所增加。
1976年地震前的唐⼭⽕车站。
1975年,随着旅客列车的增加和旅客客流不断增长的需要,唐⼭站全部拆除,重新建了唐⼭站,站房⾯积⽐以前扩⼤了近⼀倍。
1976年春季竣⼯,谁知还没有正式投⼊使⽤,1976年7⽉28⽇在唐⼭⼤地震中,唐⼭站整个站舍变成⼀⽚废墟。
1983年11⽉15⽇,地震后在原址重建的唐⼭⽕车站开始建成交付使⽤。
中国的火车站老照片
北京青龙桥火车站青龙桥火车站是京包铁路(原京张铁路)上的一个小火车站,位于北京市境内,建于1908年,这是中国人自己修建的第一条铁路和火车站。
长辛店火车站京广线上的铁路车站,位于北京市丰台区长辛店镇,建于1899年。
清华园火车站遗址清华园火车站建成于1910年,最初是京张铁路上的一个火车站。
当年京张铁路清华园火车站站房上有由詹天佑先生亲笔题写站名。
原清华园火车站位于当时清华大学东门附近,60年代已停止使用。
清末京张铁路修通后的北京西直门火车站站内场景(1908年)平绥铁路西直门站,现在叫做北京北站,现在主要发送京郊短途旅客列车。
北京北站是詹天佑修筑的京张铁路南端起点,是中国人自己修建的第一座火车站,其候车室、过路铁桥等都是国家重点文物。
北京火车站(北京站)北京火车站的历史可追溯到公元1901年(清光绪二十七年),原址位于正阳门瓮城东侧(老车站商城所在地),始建于1901年,建成于1903年,旧称“京奉铁路正阳门东车站”。
历史上曾沿用前门站、北京站、北平站、北平东站等站名。
1949年9月30日改称“北京站”至今。
现在的北京站是六十年代十大建筑之一。
正阳门火车站正阳门车站建于1906年,全称京奉铁路正阳门东车站旧址,俗称“前门火车站”。
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前门大街东侧,正阳门箭楼东。
是中国铁路早期车站建筑的代表之作。
在北京20世纪初修建的火车站中正阳门车站保存的最完好,现存基本完整,是北京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现为“北京铁路博物馆”。
天津火车站1877年,为了运输煤炭修建一条唐山到北塘的铁路,1880年10月正式开工,全长9.67公里,1881年11月8日通车,命名“唐胥铁路”。
1887年唐胥铁路延修至芦台,1888年展筑至天津,全长130公里,命名为“津唐铁路”。
天津火车站1892年5月,将该站西移“半里许”(约500余米)在季家楼、火神庙两村附近(即1987年天津站改建前址)建成了一定规模的车站。
移址后的车站,因地处海河东岸“老龙头”地区,故俗称“老龙头”火车站;进入上世纪初,因“庚子兵变”车站被毁,翌年(1902年)原址重建了更加完善的车站,命名为“天津紫站”,并在车站广场中央构筑“老龙头”纪念碑一座(后拆除)。
故宫博物院藏京张路工撮影
故宫博物院藏《京张路工撮影》1909年,第一条由中国人自主设计建造并投入运营的铁路一一京张铁路开通,《京张路工撮影》作为一部记录京张铁路工程的摄影集,拍摄了这条铁路各工程段的桥梁、隧道、车站、水塔、停车场、制造厂和铁路材料厂,各类型机车、车厢等情况,并收录了工程验收、清官员赴张家口观成、南口庆祝茶会及通车典礼等场景影像资料。
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国家博物馆、北京市档案馆、中国建筑图书馆、詹天佑纪念馆、上海图书馆、广州詹天佑故居、台湾历史博物馆均藏有该摄影集。
2002年,《京张路工撮影》作为48件珍贵档案文献之一入选“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工程”,并被载入首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
少为人知的是,故宫博物院也藏有一部“撮影”,与其他馆藏相比,故宫所藏这部相册颇有自身特色,其独特的装帧形式和影像选取方式,不仅丰富了“撮影”的版本流传情况,还进一步加深了我们对京张铁路系列照片的认识。
一、故宫博物院藏《京张路工撮影》概况故宫所藏《京张路工撮影》(以下简称《撮影》)相册,原藏于懋勤殿,分上下两卷,含12寸影像168张,其中上卷85张,下卷83张,照片长27厘米,宽21厘米。
相册为八开横向右开本,封面以如意云纹黄绫装裱,嵌以镀银铜牌,上题“京张路工撮影上卷”“京张路工撮影下卷”,各照片以黄绫装裱。
两相册各装入一如意云纹函盒,上贴黄绫签,写“京张铁路形胜图上函”“京张铁路形胜图下函”。
这种装潢,与社会上流行的照相影集颇为不同,处处体现着皇家气派,形成了当时宫中特有的装帧形式。
《撮影》有简本和全本两个版本,精简版收录工程照片56张,当年主要送给次要工程人员,现藏于国家博物馆。
从数量上来看,中国建筑图书馆所藏的《撮影》有照片183张,北京市档案馆所藏《撮影》有178张,而故宫所藏则有168 张。
从内容上来看,各家所藏《撮影》的照片内容及排列略有不同,如国家图书馆所藏《撮影》系关冕钧之子关祖章旧藏,卷首未收邮传部徐世昌等官员肖像,直接从詹天佑、关冕钧照片开始的;北京市档案馆及中国建筑图书馆所藏《撮影》,则收录了邮传部尚书徐世昌,侍郎沈云沛、汪大?甑男^瘛9使?所藏照片是从“阜成门工程局客厅”开始,未收入“阜成门外工程局”以及徐世昌、沈云沛、汪大?辍⑰蔡煊印9.孛峋?等人的照片。
老照片里的京山铁路老站牌
老照片里的京山铁路老站牌京山铁路,北京到山海关的铁路,因为山海关旧称“榆关”,所以也叫过京榆铁路。
这段铁路的前身是1881年建成的中国第一条运营铁路——唐胥铁路,后来1887年展修到芦台,1888年展修到天津,1894年唐山到山海关通车,1897年从天津又修到了北京的马家堡(永定门附近)。
这条铁路是华北通向东北的要道,在继续修往奉天(今沈阳)时,它又成为“关内外铁路”的重要部分,约1901年前后它的起点就到了前门火车站(图一、图二)。
作为一种西方先进技术的进入,它同时伴生了一些现代品,老照片便是一类。
本期我将多年搜集到的部分京山铁路老站牌的老照片发出来,给大家欣赏一下。
图一北京车站(1902年)图二北京车站(时间同上接近)图一、图二是当年北京车站的景象,里面的站牌横向是用韦氏拼音拼写的地名“PEKING”,竖向立柱上写的是汉字“北京车站”。
图一的拍摄时间大概是1902年,应该是位于前门的火车站建成不久,图二的景物与图一相近,只是略有增加路灯等小的变化,拍摄时间距图一不会很远。
这两张老照片中,图一是从一种双片的“立体照片”中截取的一张,图二则是一张老明信片。
两张图片中都有外国军人的身影,也验证了照片拍摄于“庚子事变”之后不长的时间里。
图三廊坊车站(时间同上接近)图三是廊坊车站,照片的图像不是很清楚,但是站房和停着的列车还是能分清的,它的站牌形式与前两张差不多,韦氏拼音的“LANGFANG”配以竖写的“廊坊车站”。
照片上隐约可见站台、站房高于周围的土地,除了洋式的站房近旁并无其它大点的房子了,从图左侧看出去似有空旷的原野和树林。
说起来廊坊这个地方很有意思,记得七十年代经常要路过这里,印象中其车站比照片上也大不了多少。
九十年代初期在那里参加过一个会议,虽然有众多央企坐镇,城市的感觉仍然还像一个县城。
后来得知,所谓“廊坊”当年只是一个小村子,可能是修筑铁路时按规定的距离需要在此设站,从此演绎了一段有趣的沿革故事,廊坊由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成为一个小镇;小镇的初步繁荣,当然也关乎铁路车站的缘故,吸引被水淹的县城(安次)迁移到此;进而由于天津和河北行政区划的变动,这里竟成了河北省天津地区(听起来别扭吧)行署所在地;廊坊也由镇而县级市再逐步晋为地级市,当年辖制它的安次县,竟变成了它的一个市辖区,就这样一个铁路末等小站成就了一座城市。
中国铁路发展史ppt课件
抗美援朝中的铁路运输保障 •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同年11月6日起,中国人民志愿军
铁道兵团、铁道工程总队、铁路志愿援朝大队陆续入朝,执行铁 路保障任务,用鲜血和生命铸造了一条“打不断、炸不烂的钢铁 运输线”。
38
中国铁路网络骨架形成期(1953~1978)
• 首先经历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从1953年至1957
22
第二部分
步履维艰的中国铁路
1911-1949
23
民国至新中国成立时期铁路的发展历程
• 辛亥革命后,从1911年至1949年这38年内,修建铁路的技术力量较晚清 时期有着较为明显的进步,但依旧呈现出相当畸形与缓慢的发展局面。 24
日本入侵时期对于铁路资源的掠取
25
中 国 自 己 的 铁 路
32
陇海铁路通车对咸阳城市化的影响
• 该线的通车, 为关中经济发展提供了便利的运输条件, 使咸
阳的区位优势明显增强, 对咸阳城市化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
响。
• 它不再仅是传统的贸易集散地, 近代工业生产的区域中心功
能明显增强。
• 这一时期咸阳的商业组织可以说门类齐全, 分工精细; 城市
人口规模大增, 外来移民增多,居民生活水平也有了相当大
工。
• 1932年中国政府决定修建芜湖至孙家埠铁路,后又建筑芜湖至南京段。 • 1933年浙江省地方政府为沟通钱塘江两岸交通拨款兴建钱塘江桥,桥址在杭州闸口,为公路、铁路两用桥。
1937年9月完成。
• 1934年中国政府为将淮南煤矿所产煤炭运至长江边,决定修建从田家庵至裕溪口铁路,称为淮南铁路,于
1935年完成通车。
• 1912年中国政府与比利时签订陇秦豫海铁路借款合同,建成一条横贯东西的铁路干线,称为陇海铁路。 • 1929年中国政府派鸿勋主持修建粤汉铁路的株洲至韶关段,于1936年完工。从此,自武昌至广州的粤
被遗忘的晚清铁路传奇:它才是我国铁路史上真正的多项首创者
被遗忘的晚清铁路传奇:它才是我国铁路史上真正的多项首创者坊间五千年:来自四邻八坊、涵盖上下五千年的奇谈史趣,文化及旅游话题铁路的出现,是我国几千年交通历史的重大转折,然而,在一缺资金二缺技术的晚清时期,我国铁路的建设一直是一波三折,在缔造了历史的同时也留下了众多遗憾。
早年间我国自主修建的铁路:京张铁路:1905年修建,1909年通车,全长约200公里,指挥及总工程师:詹天佑谈及我国早期的铁路建设,人们多会自豪地说起京张铁路,因为它是由中国人(广东南海人詹天佑)自行设计、中国政府出资修建的第一条铁路。
遗憾颇多的首条清代官方自主铁路:京张铁路可是在自豪之外,人们还是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京张铁路用的虽是中国人的设计、中国人的资金、以中国人为总指挥,但其背后的资金来源还是离不开袁世凯与英国人的努力斡旋。
可以说,没有英国人的首肯,袁世凯也筹不到铁路的建设费用(从京奉铁路的运营余利中筹款,而京奉铁路是中英联营的,英国人拥有实权)。
后来粤汉铁路、川汉铁路的修建也是沿用了这样的筹款方式,外国人就利用清政府的财政困难进行要挟,迫使清政府签订了大量铁路借款合同,由此引发了“保路运动”。
京张、粤汉、川汉铁路的主权上虽然都属于我国,但由于当中涉及的利益纠纷太多,实际上也为清朝的覆灭埋下了了巨大的火药桶。
个碧石铁路:1915年修建,1936年通车,全长约177公里,工程师:尼复礼士、吴澄远、李庆余等今日的个碧石铁路已作为旅游观光线路局部运营再谈及我国“最早的民营铁路”,许多人会说是云南的“个碧石”铁路(个旧-碧色寨-石屏)。
个碧石铁路确实是由云南人民自筹资金、自主修建和经营,但其中还是少不了法国工程师尼复礼士及其工程团队的巨大功劳。
在个碧石铁路开工之前,由于我国尚缺乏山地铁路的勘察和建设经验,其中的“个碧段”就是聘请法国人勘查修建的,有了前面的经验后,之后的一段才开始完全由中国人自主修建。
潮汕铁路:1904年修建,1906年通车,全长39公里,工程师:詹天佑,由日本公司承包建设1906年通车的民营潮汕铁路显然比个碧石铁路更早,可惜它是日本公司所承建的。
正太铁路:相约百年风云后
正太铁路线路图正太铁路,是山西省第一条铁路,从1904年修建至今,已然走过110年的历史。
从窄轨到准轨,从单线到复线,从蒸汽到电化……百多年间,在这条绵延240多公里的晋冀大动脉上,有过多少时事沧桑,有过多少风云际会,它当年的灼灼风姿今又何在……2014年春天,河北省石家庄市收藏人王律从天津拍卖会上拍得一册名为《正太铁路》的法文版影集,为我们展现了正太铁路修建和通车早期的景象,也引领我们对正太铁路进行历史的追寻。
老照片,追溯百年前历史记忆《正太铁路》影集为法文版,于1913年由法国巴黎昂贝尔公司出版,八开版本,红色布质封面,版权页注明出版时间和出版公司名称,没有定价和印数,也没有摄影人姓名。
有专家推测此影集可能是法国政府内部资料,由多名摄影者共同完成。
影集用铜版纸印刷,共193页,收录照片80幅,包括幅地图。
影集前言为《山西省简介》,概略介绍了山西省地理位置、地貌形势、土地面积、人口密度、土壤类型、农作物种类矿产资源、盐田产量、商业贸易及未来发展前景等。
80幅图片中,除3幅地图外,其余大多是正太铁路修建All Rights Reserved.了然,标注有正太铁路全程243公里34个车站位置和法语名称,以及铁路沿线的河流走向。
正太铁路车站海拔图》为纵向地图,详细记录了正太铁路的海拔测绘数据,起点石家庄海拔最低,仅为71.05米;铁路经过太行山车站时,海拔上升至1074.60米;到达终点太原时,海拔回落至799.00米。
有关石家庄的照片有27幅,包括石家庄火车站外景、石家庄大石桥、正太铁路总机厂(今石家庄车辆厂)及其锯木厂和井陉县的天长镇、显圣寺、凌霄塔、层霄路交通、工程技术、文物名胜、自然环境、民俗风情等场景,这些珍贵的历史照片,承载了许多重要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极具史料价值。
如《华北地区铁路图》所标注的晋冀豫省界,与现在的明显不同,对研究清末民初华北地区铁路发展和行政区划变革具有重要意义。
正太铁路机车照片,车身上有“大清铁路总公司”和“正太”字样的标牌,展示了110年前中国铁路初兴时期蒸汽机车的风貌,显然它还是一件“舶来品”。
中国火车百年发展历程
———————————————————————————————— 日期:
中国火车百年发展历程
中国火车百年发展历程化骨龙
2005-11-9, 09:30 AM
中国有铁路始于清朝末期。然而清政府腐败、保守、专制,唯祖宗之规是从,不肯接受新生事物。他们把修建铁路、应用蒸汽机车视为“奇技淫巧”,认为修铁路会“失我险阻,害我田庐,妨碍我风水”,因而顽固地拒绝修建铁路。1876年7月3日,由英、美合谋,由英国在华的代理人——怡和洋行——背着清政府诡称修建从吴淞到上海的一条“寻常马路”,擅自在中国的土地上修建的中国第一条营业性铁路上海吴淞铁路建成通车了。随后,清政府出银28.5万两,分3次交款赎回这条铁路并予以拆除。(图为1876年7月3日吴淞铁路通车典礼上的英国制造的“天朝”号蒸汽机车)1879年,洋务派首领李鸿章为了将唐山开平煤矿的煤炭运往天津,奏请修建唐山至北塘的铁路。清政府以铁路机车“烟伤禾稼,震动寝陵”为由,决定将铁路缩短,仅修唐山至胥各庄一段,胥各庄至芦台间开凿运河,连接蓟运河,以达北塘海口;为避免机车震动寝陵,决定由骡马牵引车辆。然而用骡马牵引车辆根本不能发挥出铁路应有的效用,1881年唐胥铁路通车时,中国工人凭借时任工程师的英国人金达的几份设计图纸,采用矿场起重锅炉和竖井架的槽铁等旧材料,试制成功了一台0-3-0型的蒸汽机车。这就是中国历史上制造的第一台机车。(图为1881年中国制造的第一辆“非常设计的”“极其奇形怪状的”蒸汽机车)另有一种说法是,中国第一辆火车是当时任唐胥铁路总工程师的英人薄内的夫人仿照乔治·斯蒂文森制造的英国著名的蒸汽机车“火箭号”而造成的,并把它命名为“中国火箭号”。可是中国工人却在机车两侧各刻一条龙,于是就把它叫做“龙号”机车。由于照片上可以清楚地看到Rocket ofChina(中国火箭)的字样和龙的标记,所以后人一直认定这就是中国制造的第一台机车。但是从遗留下来的图片中我们可以看到这台机车设计规范、制造精良,怎么能和由废旧料制造的“怪物”等而观之?(图为“中国火箭号”机车)2003年,研究中国铁路的英国人彼得·克拉什发现了一张金达与“中国火箭号”合影的照片。通过比较,可以看出这张照片上的“中国火箭号”与中国保存的那张照片上“中国火箭号”有明显地不同之处:机车的烟囱一个细而高,一个粗而矮;机车两侧水柜前,一个有鞋形块,一个没有;司机室上,一个是№1的标记,一个是圆形标记……由于年代的久远,资料的缺少,中国制造的第一台机车之谜依然扑朔迷离,一时难以真相大白。(图为英国人彼得·克拉什提供的金达与“中国火箭号”合影的照片。)目前中国铁道博物馆收藏着一台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机车,由于它机身上有一个大大的“0”字,人们便把它称为“0号”机车。专家考证后认为唐胥铁路通车后,“1882年,又从英国购来两台小型的0—2—0式(只有两对动轮)机车(称0号),参加运行。”被认为是中国进口的第一辆机车。(图为中国现存最古老的“0号”机车)自1881年建成唐胥铁路至1911年清政府垮台的30多年间,是中国铁路的首创阶段。这一阶段内,清政府由于洋务派和国内有志之士的不断建议和提倡,不但改变了修建铁路会“失我险阻,害我田庐,妨碍我风水”的认识,而且接受战争失败的教训,又进而从加强海防上认识到“铁路开通可为军事上之补救”,终于确定兴建铁路的方针,建立铁路公司,开始有筹划地修建铁路了。30多年时间里,中国的18个省市修筑了铁路计9137.2公里。这些铁路有的是官办,有的是商办,有的是官商合办,还有一部分是中外合办,或者干脆就是外国人修的。(图为在唐胥铁路上运行的运煤的机车)历史的车轮驶进中华民国,铁路建设的状况有所改观。南京临时政府在其成立之初设有交通部,又先后成立中华全国铁路协会和中国铁路总公司。从1928年开始执政的南京国民党政府,在其长达20余年的统治中,虽然制订了大规模发展铁路的计划,并一度设立铁道部统管全国铁路事业,但建成的铁路并不多。全国铁路缺干少支的状况,在国衰民穷、连年战争的情况下,一直未得改变。到1949年,中国可统计的机车有4069台,分别出自9个国家的30多家工厂,机车型号多达198种,难怪人称中国是“万国机车博物馆”。据现在可以查到的资料,从英国进口的有1892年制造的Double,Bershire型(比谢尔式)机车等从美国进口的有1897年制造的American型机车等。(图为美国造 1897年制造的American型)(图为美国造1907年生产的PLl颇勒1型)来自日本的机车有1936年制造的Decapod型机车等。(图为日本1936年制造的Decapod型)(图中机车为日本1934年生产,该号车是日本川琦重工株式会社专为中日战争生产的产品,又称亚细亚号)(图中机车为日本造1937年生产)(图中机车为日本造1927年生产)(图中机车为日本造1929年生产)从比利时进口的机车有1901年制造的6-wheelSwitcher型(六轮式)机车等。从德国进口的机车有1910年制造的10-wheel,Compound型(复合式)机车等。从法国进口的机车有1902年制造的Mogul型机车等。从俄国进口的机车有1909年制造的8-wheelSwitcher型(八轮式)机车等。从捷克进口的机车有1936年制造的Prairie型(草原式)机车等。从瑞士进口的机车有1939年制造的Consolidation型(团结式)米轨机车等。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铁路运输事业的迅速发展,对机车的需要日益增加,自行制造机车是当务之急。由于当时的铁路牵引动力还是蒸汽机车,机车的制造即从蒸汽机车起步,沿着仿制旧型,改造旧型,进而自行设计新型机车的道路,循序渐进。1952年7月,四方机车车辆工厂制造出新中国第一台蒸汽机车定名为解放型,代号JF。构造速度80km/h,全长(机车加煤水车)22634mm。这种机车随后成批生产,到1960年停止生产时,共制造了455台。1956年四方机车车辆工厂试制出第一台胜利型客运蒸汽机车,代号SL。构造速度110km/h,全长(机车加煤水车)22618mm。这种机车到1959年停止生产时,共制造了151台。1956年,大连机车车辆工厂在解放型机车的基础上,又进行现代化改造,设计了建设型干线货运蒸汽机车,代号JF,并于1957年试制出第一台。该机车性能有了较大地提高,达到较先进的水平。构造速度85km/h,全长(机车加煤水车)23337mm。建设型到1988年止,共生产1916台。1957年,大连机车车辆工厂对胜利型机车进行现代化改造,设计了人民型蒸汽机车,代号RM,并于1958年由四方机车车辆工厂试制生产。该车构造速度110km/h,全长(机车加煤水车)23252mm。建设型到1966年停止生产,共制造258台。1956年9月,中国自己设计的第一台蒸汽机车终于试制成功。当时定名为和平型。“文化大革命”期间又改为反帝型,后再改为前进型,代号QJ。该车轴式1-5-1,构造速度80km/h,全长(机车加煤水车)29180mm。前进型到1988年停止生产,共制造4708台,是中国货运主型蒸汽机车。年,大连机车车辆工厂设计了工建型工矿及调车用蒸汽机车,代号GJ1958年,济南机车厂设计并制造了跃进型调车用蒸汽机车,代号YJ。1960年,唐山机车车辆工厂设计并试制出第一台上游型工矿用蒸汽机车,代号SY。由于性能良好,经济适用,结构可靠,受到普遍欢迎,到目前为止共生产1600多台。机车全长21519(21643)mm,构造速度80km/h,轴式1-4-1。上游型机车还出口到美国作为旅游用车。1960年,由大同机车工厂设计,长春机车工厂试制成功了星火型地方铁路用蒸汽机车,代号XH。随着对机车运力需要的不断增大,蒸汽机车已不能满足我国因经济蓬勃发展而导致的对运力的需求。内燃机车的发展摆上日程。中国第一台自己制造的内燃机车是1958年大连机车车辆工厂仿照前苏联ТЭ3型电传动内燃机车试制成功的。它就是“巨龙”号电传动内燃机车,后经过改进设计定型,命名为东风型并成批生产。同年,北京二七机车厂试制成功“建设”号电传动内燃机车。戚墅堰机车车辆厂也试制成功“先行”号电传动内燃机车,但这两种车都没有批量生产。四方机车车辆工厂也于1958年开始设计,1959年试制成功中国第一台液力传动内燃机车,当时命名为“卫星”号,代号NY1。后经过长期试验和多次改进,定型为东方红型,于1966年成批生产。中国设计制造的内燃机车目前已形成“北京”、“东方红”和“东风”三个系列,质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北京型是二七机车工厂1970年开始试制,1975年批量生产的四轴干线客运内燃机车。机车标称功率1500kW,最大速度120km/h,车长15045mm,轴式B-B。东方红型内燃机车的型号较多,有东方红1型、东方红2型、东方红3型、东方红4型、东方红5型、东方红6型、东方红7型、东方红21型等东方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百年前的中国铁路老照片
百年前的中国铁路老照片,肯定你没看过老照片(清末民
初的中国铁路) 1905 年京张铁路开工时的詹天佑。
詹天佑是我国最早的铁路工程师,生于1861 年,广东南海人。
1872 年考取幼童赴美留学生,1881 年毕业于耶鲁大学土木工程系铁路专修科。
1905 年至1909 年以总工程师身份主持修建了著名的京张铁路。
民国成立后,任北京政府交通部技监、粤汉川铁路督办等职。
京张铁路竣工典礼所用专车。
鉴于京张的战略地位,清政府曾事先对觊觎已久的英、俄两国声明,此路修筑“只用华款、华员自造,不允他国承造” 。
因而从筹资、勘测到设计和施工,京张铁路完全由国人独立完成。
京张铁路竣工典礼上的扎彩牌楼和龙旗。
经过四年的艰苦施工,1909 年全长201.2 公里的京张铁路接受了邮传部三堂验收,并在南口举行了盛大通车典礼,当时参加典礼的中外来宾有一万多人。
邮传部官员与詹天佑等人在京张铁路竣工典礼时的合影。
1906 年,清政府批准设立邮传部,下设船政、路政、电政、邮政和庶务五司。
修筑铁路相关事宜均属路政司管辖。
京张铁路的南口机车房。
根据大型机车运营之需,京张铁路
修筑时即在南口等地设置了机务设备及机车维修工厂。
京张铁路京西站三家店车站。
京张铁路起点车站——广安门
车站。
京张铁路西直门站停车场。
西直门车站为京张铁路南端的大站,由詹天佑设计,于1906 年开始建造。
京张铁路竣工后,首先由验道专车进行试验运行。
片中验道车上满载修筑铁路的工人和技术人员。
车前合影的技术人员中左一为
詹文彪、右三为詹天佑。
京张铁路青龙桥车站在八达岭南约
1.5 公里处,是京张铁路线上的一段艰巨工程。
为解决青龙桥地段坡大弯急,火车爬不上去、转不回来的难题,詹天佑创造性地运用了折返法,设计了“人”字形线路,成功解决了问题。
京张铁路途经居庸关山洞北口。
这是京张铁路修建过程中的难关。
其路段包括居庸关、八达岭、五挂头、石佛寺等四个隧道工程,总长1645 米,其中居庸关隧道长367
米。
詹天佑率领工程技术人员克服资金少、设备差等困难,顺利完成了居庸关隧道工程。
京张铁路宣化府车站。
京张铁路门头沟车站。
为解决机车用煤,京张铁路专门修筑了门头沟煤矿支线。
京张铁路在康庄段的水塔和火车房。
京张铁路康庄停车场景象。
由于京张铁路施工难度大,詹天佑把全线施工分为三段:丰台到南口为第一段,南口到康庄为第二段,康庄至张家口为第三段。
图片所摄正是第二段终点康庄。
京张铁路线上的摩格尔机车。
在京张铁路南口关沟段修建过程
分之一的最大坡度,这是山区铁路少有的大坡
道线路。
为使机车顺利通过,最初采用了摩格尔机车双机牵引。
适应山区线路的北英机车。
詹天佑选定京张线路最大坡
度的同时注意机车类型的选择。
经向美国从事机车制造的同学洛德咨询,购置了英国北英公司机车,并于1908 年运达关沟段工地。
京张铁路先后共购进4 台北英机车。
京张铁路
马力机车。
考虑到京张线的山区路段特点,詹天佑从美国鲍德温工厂购进世界新型机车,其额定牵引力为42000 公斤,为当时亚洲最大马力的机车;竣工当年又购进美国赉玛厂制造的3 台山道机车与谢式齿轮传动立缸机车。
京张铁路线上使用的播德威机车。
京张铁路上的守车车厢。
守车是指货车的最后一节车厢,这里存放列车供应品并提供货车是否顺利运行;同时守车也是列车员记录货物装卸的临时办公室。
京张铁路竣工典礼上使用的头等花车。
花车专用于接待贵宾,讲究内部设计装潢,由一般客车车厢改装而成。
信号。
当列车运行时,守车中的司闸员可从车窗观看到整列京张铁路修建中的运碴车。
碴车属铁路货车的一种,是用于铁路隧道、地下矿山等工程掘进的运碴设备。
这是清末专门用来运猪的车厢,厢体四面的木板之间空隙较大,便于牲畜
中部设置车门,结实耐用。
清末纵贯新宁县全境的新
宁铁路竣工典礼。
新宁铁路由广东新宁华侨绅商陈宜禧于
1906 年集资兴办,1909 年4 月首先在新宁县境内通车,长约50 余公里;此段铁路的铁轨、枕木及铁板由美国进口;火车头、车厢由德国制造,除此之外,全部由华人设计和建筑。
1920 年新宁铁路最后全线通车,通车里程133公里。
新
宁县内通车庆典之日,宁阳铁路公司门前挤满了前来观看热 闹的民众。
新宁铁路逐段竣工后,人们在宁城车站前同火车 合影。
新宁铁路的兴修带动了沿线的富庶繁荣,如大泽、司 前、公益、大江、台城、斗山等圩镇,均因新宁铁路而兴盛; 台山、新会、江门迅速兴建了机械、电力、造纸、制糖等现 代化工厂,文化、教育事业也随之发展起来。
新宁铁路员工 与机车的合影。
人们在新宁铁路公益车站与火车头合影。
清 末修筑新宁铁路的同时,还先后建成公益、北街两个码头和
有工人子弟学校、 《新宁铁路月刊》 、新宁铁路电话局等附属 单位。
清末民初的北京火车站。
全称为京奉铁路正阳门东车 站,位于前门大街东侧,始建于 1903 年,1906 年正式启用。
从清末至 1958 年北京新火车站建成前,前门东车站一直是 北京最大的火车站, 时间长达半个世纪。
1903 年火车通进北
年年底, 从南北两端同时开工, 1906 年 4 月 1 日全线竣工通 车,全长 1214 公里。
俄国势力范围下的“牛庄”铁路。
庄本指今辽宁省海城市牛庄镇,但鸦片战争后英国官员到此 考察后,认为营口比牛庄的航运条件好,便强行将牛庄港开 在了营口,由于条约定稿已无法更改,英国人便将营口称作
庄(营口)港 1861 年 4 月 3 日开埠,此后规模迅
公益机器厂、 牛湾船坞以及宁城印刷厂等一批附属工程,并
京城时的情景。
清末京汉铁路局建筑外观。
京汉铁路于 1898 庄,致使营口港在世界航海史上以牛庄港之称延用了 70
多年。
速扩大。
清末民初已成为俄国的势力范围。
俄国列强控制下的满洲铁路。
俄国在建成西伯利亚铁路后,于1898 年强行在中国修建满洲里至绥芬河的中东铁路和哈尔滨至大连的南满铁路。
清末胶济铁路上的青岛车站。
1899 年由德国独家修筑和经营的胶济铁路在青岛正式开工,1904 年6 月1 日,青岛至济南的干线以及张店至博山、淄川至洪山支线,全长共计440.7 公里的胶济铁路全线建成通车。
从照片中看青岛车站的外观完全是一座欧式建筑。
正在修建中的津浦铁路黄河大桥。
津浦铁路北段自京奉铁路天津总站以南两路接轨处起,至山东韩庄,长626 公里;南段自韩庄至浦口,长383
公里。
两段分别于1908年7月和1909年1月开工,1911年
完成铺轨。
济南津浦路上的跨桥。
1908 年清政府屈服于英、德列强的压力,同意由英、德承办津镇铁路(天津至镇江)并签定了借款合同。
同时将津镇铁路改为津浦铁路,全长
1009 公里。
津芦铁路在北京地区铺轨的情景。
1895 年清政府拨款修建了天津至卢沟桥的铁路,简称津芦铁路。
这是修建津芦铁路时工人在北京的哈德门铺轨的情形。
沪宁铁路线
的标准站房。
沪宁铁路自上海至南京。
1905 年4 月开工,
1908 年竣工,历经三年,全长311 公里。
1917 年,交通部第一次铁路实习生试验及格授予证书留念。
民国交通部成立初期,针对中国铁路人才匮乏的现状,专门组织了铁路人才的培训、考核等具体工作。
1917 年汉粤川铁路线上的岳州停车场及机车房。
1918 年9 月建成汉粤川铁路湘鄂段,即武昌至长沙之间365 公里的铁路,将两湖地区连为一体。
汉粤川铁路线使用的巴尔德温大机车。
1917 年的汉
粤川铁路总公所。
民国成立后,孙中山先生提出“全国铁路网建设”的宏伟规划,同时提出将原计划修建的川汉、粤汉两条铁路合并成立汉粤川铁路公司。
1911 年建造的汉口大智门火车站。
1889 年清政府向列强借款兴建了北京卢沟桥至汉口的芦汉铁路,并于1901 年从卢沟桥延展至北京前门车站。
1906 年北京至汉口铁路全线通车,定名为京汉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