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大学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融合的实践及其启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英国大学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融合的实践及其启示

摘要:仅从专门设置的通识教育课程视角度来理解通识教育是不全面的,还必须从理念层面深入解读。英国大学通过正式或非正式的方法,在整个课程及其教学过程中渗透通识教育的理念,如注重联合专业的设置、注重导师辅导和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注重可迁移技能的培养等,这些都有利于广义通识教育的实现。英国大学通识教育的经验启示我们,通识教育实施宜用减法而非加法、加强联合专业的设置、在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上贯彻通识教育的理念。

关键词:英国大学;通识教育;专业教育;融合;启示

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也称为“普通教育”)是现代关国大学的产物,当前我国大学的通识课程实践主要以学习美国为主。如果我们把关注的目光投向美国以外的欧洲,通识教育则是另外一番图景。例如,在英国的大学教育中,我们并不容易见到有形的专门的通识课程,但如果因此而否定其通识教育的存在,是不符合英国大学教育的历史和当前的实践的。

一、专业教育:实现通识教育的另一种思路

现代大学的通识教育根植于古希腊自由教育(Liberaleducation)的传统,是对这一传统的延续和改造。在19世纪以前,自由教育思想虽然经历了多次演变,但就其最直接的语境看,它把教育当做解放人的心智,使人的知识、能力和见解等免于狭隘的教育过程。到了19世纪,面对西方民主政治、经济和科技发展的挑战,高等教育从社会的边缘逐渐走向社会的中心,此时自由教育若不拓宽内涵,仍然面向少数人,排斥某些为谋生所需的专门训练,就会导致某种不适应。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为了确保对自由教育进行重新思考所需的灵活性,一些人把自由教育这一古老称呼还给传统主义者,同时打出了普通教育的旗号”。

透过对通识教育的历史考察,可以看出通识教育这一概念不断地处于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它的内涵不断得到丰富:教育对象从面向少数自由人到面向全体学生,教育目的从单纯理性的目的到对整体人的关注、到对社会的关注,教育内容从对职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排斥到对其一定程度的认可。通识教育把自由教育和专业教育有机地结合为一体,反映出对历史传统的传承和对社会发展需要的适切性。迄今为止,虽然尚未有一个公认的、规范性的通识教育的定义,但通识教育实质上包含了两重内涵:一是指非专业教育部分,主要表现为专门的通识课程;二是指一种教育理念和教育观,这一层面上的含义与自由教育基本对等。

在明确了通识教育的历史与内涵之后,循着通识教育之“自由教育”这一历史渊源,我们就不难理解当前欧洲和美国大学两种不同的实施通识教育的思路。香港学者张灿辉曾经指出,美国大学的通识教育课程与欧洲大学的博雅教育课程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视通识教育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且是主修科和副修科的补充课程;又认为每个学生都有些共同的基本的知识必须学习。但后者则否定

此一共同课程的有效性,认为通识教育的目标,并不是仅仅透过几个特别设计的学科便能达成,而是必须透过正式或非正式的方法,将通识教育课程结合到整个大学的学术活动里。可以说,欧洲大学虽然没有明确设置专门的通识课程,但同样在精神上继承了源自古希腊的自由教育传统。

在德国,那种现代美国意义上的通识教育并不存在,至于这其中的缘由,张灿辉认为“可能是因为德国大学课程本身开放性很高,大部分课程是公开让学生自由参与和选读。除正规课程以外,德国大学多安排不同的演讲和课程,以供学生学习,称之为studium generale”。德国大学的课程设置通常集中于学生所选择的一个专门的科目,有时候也会要求辅修科目,例如要求主修经济的学生辅修法律课程,要求主修哲学的学生辅修历史课程。除此之外,学校通常不会强迫学生们接受更多的通识教育。他们是否去学习学校要求以外的知识完全取决于他们自己的意愿。在德国学者休伯(L.Huber)看来,通识教育不仅不应该脱离学习者的专业领域,而且应当从其所在领域开始:第一,在专业学科中应当探索一些可作为范例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它们不仅可以运用于专业领域,而且同样能够运用于相关领域;第二,可以把专业领域的主要方法理解为相关学科领域的研究方法的变式;第三,那些通常不是很明确的范式,即通常联系几门学科的基本假设和方法论,应该得到更多的确认。应该说,德国大学里专业领域的学习更多地渗透了科研的要素和精神,充分体现了历史上的德国大学“教学与科研统一”的传统与精神。对于这一点,英国剑桥大学前副校长阿什比曾经给予了这样精辟的解读:“德国人相信参加研究工作本身就是通才教育,当学生注视着教授探索新知识时,就可以领悟一些新颖的思维方法。”

英国大学与德国大学有着同样的思路。虽然英国大学并未在具体的学科上对通识教育进行限定,甚至通识教育课程这一名词也没有出现,但是通识教育的内容并未消失。只是在他们看来,把多种文化科目系于专业学习之中,比任凭学生在诸多科目中杂乱无章地选修好。在英国历史上,很多学者对通识教育秉持一种非常广泛的视野,承继了阿诺德、纽曼、赫胥黎等人有关自由教育的思想,关注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以及探索精神的培养。例如,在怀特海看来,“并没有一门课程只给学生普通陶冶,而另一门课程只给专门知识。为了普通教育目的而学习的学科,也就是专门地去学习的专门学科……你不能把一件无缝的学问外套割裂开来”。哲学家亚历山大认为,通识教育指的是“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而不是指教导学生选修哪些学科”。重温和思考这些经典人物有关通识教育的思想和精辟言论,对于我们今天实施通识教育是非常具有启发和指导意义的。秉持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整合的观念,可以一定程度上帮助我们超越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之争,从而建立起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机制,化解当前通识教育的困境。

二、在专业教育中实现通识教育:英国大学个案分析

从某一角度看,英国的高等教育是非常专门化的。无论是从大多数学生还是从学科的自我认同抑或大学组织的角度看,学科始终是最主要的。然而,英国人形成了对通识教育独特的理解,从阿诺德的自由教育到20世纪90年代以来英国所关注的一般能力和可迁移技能,这种理解始终长盛不衰。在英国当代有关通识

教育的研究中,英国学者斯科特(P.Scott)的观点最具有代表性。他认为英国历史上存在五种类型的通识教育。第一种类型是传统形式的自由教育,这在英国表现为对精英教育的青睐;第二种类型是通识教育,这在北美极为普遍,其在英国的古典形式是苏格兰的普通学位;第三种类型是国民教育(popular education),这在英国一开始与工人教育紧密相关,之后与成人教育和大学推广运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第四种类型是跨学科教育(i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