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金融危机与港元保卫战共21页

合集下载

东南亚金融风暴和香港金融保卫战

东南亚金融风暴和香港金融保卫战

东南亚金融风暴和香港金融保卫战一.事件介绍有人说, 1997 年在席卷东南亚国家的那场金融风暴中所损失的财富可能已超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所遭受的经济损失。

曾被世人誉为“亚洲奇迹”的东南亚国家在这场无情的金融风暴中受到重挫。

在短短的几个月中, 他们的货币暴贬、经济瘫痪、企业倒闭、社会恐慌,无辜的人民遭受着前所未有的经济灾难。

1997年7月份以来的一场金融风暴从高经济增长的泰国旋起,席卷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尼、新加坡、台湾、香港……。

金融风暴象每年这个时候袭击这个地区的台风一样猛烈,不断冲击泰国铢、菲律宾比索、马来西亚林吉特、印尼盾和新加坡元、港元。

这种金融市场脆弱的影响一步步呈“多米诺骨牌”效应:捷克克朗、波兰兹罗提已受影响,南非兰特、巴西雷亚尔都未幸免。

日本贬值幅度30%—50%,加剧了持续六七年的银行危机。

据统计: 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东南亚各国1998年GDP的增长率分别是:印尼-15.7% ,泰国-9.6% ,韩国-5.5% ,马来西亚-6.2% ,菲律宾-0.5%。

在这场金融风暴中,股市的下跌最大达到了54.48 %,货币的贬值甚至高达56.78 %。

东南亚金融危机不仅对亚洲经济造成严重的损失,而且还波及到世界整体的发展。

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1998年全球经济增长速度从411%下跌到211%。

一场危机始于亚洲,震惊了全球。

二.事件回顾(一)泰国货币危机全面爆发并迅速波及整个东南亚金融市场1.危机爆发前的泰国经济东南亚的这场金融风暴起源于泰国。

事实上,由于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出口几乎降为零,房地产过热,经常项目赤字高,泰国金融市场1996年起就不太景气。

当年,泰国经常贸易项目赤字高达国内生产总值的8.2%,为了弥补大量的经常项目赤字和满足国内过度投资的需要,外国短期资本大量流入房地产,股票市场,泡沫经济膨胀,银行呆账增加,泰国经济已显示出危机的征兆.1997年以来,由于房地产市场不景气,未偿还债务急剧上升,泰国金融机构出现资金周转困难,并且发生了银行挤兑的事件.2.索罗斯抛售泰铢掀起风暴1997年2月,以美国金融投机家乔治.索罗斯为首的国际金融投机商掀起了一股抛售泰铢的风潮,引起泰铢兑换美元汇率大幅波动。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危机从泰国开始,20世纪90年代,虽然泰国经济发展很快,但其中有很大隐忧,金融市场亦出现了虚假繁荣,加之其金融监管、汇率政策都存在严重问题,这才给了国际金融炒家乘虚而入的机会。

1997年1月份,以乔治·索罗斯为首的国际投机商开始对觊觎已久的东南亚金融市场发动攻击,开始抛售泰铢,买进美元。

泰铢直线下跌。

其目的很明确:搅乱东南亚金融市场,以图混水摸鱼,狠捞一笔。

而东南亚一些国家房地产、外汇储备、金融市场管理的混乱与失控,给投机者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会。

1997年5月份,国际货币投机商开始大举沽售泰铢,兑美元汇率大幅下跌。

1997年7月2日,泰国央行被迫宣布实行浮动汇率制,放弃长达13年之久的泰铢与美元挂钩的汇率制。

当天,泰铢重挫20%。

1997年7月29日,泰国央行行长宣布辞职1997年8月5日,泰央行关闭42家金融机构。

邻国新加坡元兑美元的汇率也是持续下跌。

1997年10月20日,国际炒家开始移驾国际金融中心香港,香港股市开始下跌。

10月21日,香港恒生指数下跌765点,22日则继续了这一势头,下跌了1200点。

23日,对于港元前景的担忧使香港银行同业拆借利率节节上扬,21日仅为7%左右的隔夜拆息一度暴涨300倍。

在这种市场气氛下,港股更连续第四次受挫,下跌达10%。

第二阶段:1997年11月24日,韩元暴跌。

投资者疯狂抛售韩元抢购美元,汇价跌至1139:1,股市从8月初跌破600点心理大关以来,创出488点的新低。

外汇储备由1997年初的335亿美元降至1997年10月底的305亿美元,与此同时其外债总额达到1000亿美元。

其中短期外债650亿美元,到年底应付外债本息200亿美元。

韩国的对外信用已经荡然无存。

一场金融危机终于成为现实。

第三阶段:1998年初,印尼金融风暴开始1998年2月16日,印度盾同美元比价跌破10000:1,至此新元,马币,泰铢,菲律宾比索同样开始下跌。

97亚洲金融危机

97亚洲金融危机

一是资本结构不合理
国的银行存款有1/4是消费性存款,1/4是房地产存款, 这类存款难以发生收益,银行坏账添加。据世界银行
二是信贷投向结构不合理 判定,1996年泰国放款机构的不良存款占其存款规模 的10%,达155亿美元,1997年银行的坏账相当于泰
三是外资结构不合理
国GDP的9%。三是外资结构不合理,由于中临时资本 市场不兴旺,外资多以短期资本方式流入。1995年流
泰国政府在汇率效果上反响缓慢,日后终铸成大 错。
第八页,共30页。
危机(wēijī)前传的铺垫
让国际炒家寻觅(xúnmì)到攻击 对象
实体经济 汇率政策
在 具 体 问题
银行出险大量 国际短期
的呆账坏账金 融体系运转出
现问题
投机资本 大量融入
出口受阻 外汇储备
不足
非生产
外债迅速 领域 资产
增加
泡沫
严重
埋下了祸根
第十四页,共30页。
泰铢陷落(xiànluò)
• 总攻 • 1997年一月,索罗斯、罗宾逊、摩根斯坦利等对冲基
金,一方面在现货市场用从外资银行借来的钱兜售泰铢, 一方面买入泰铢对美元期货(qīhuò)合同,一方面在股市兜 售蓝筹股,同时融券放空,泰国股市应声大跌,一方面大 手笔买入期指空单。 • 反响愚钝,惊慌失措的泰国政府2月14日在现货市场 卖出泰铢,买入远期合同,以期可以把利率推低,泰国政 府卖出泰铢,推波助澜,使得泰铢对美元减速暴跌〔这正 中索罗斯下怀,由于索罗斯也在拼命卖泰铢,而且还在借 入大批泰铢卖出〕2月14日半夜,泰铢跌至26.18,这是 1986年12月以来的最低点

乘美国股市骚动、日元汇率继续下跌之际,国际炒家对香港发起新一轮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

金融危机十项注意
1:不要辞职,不要换工作,不要转行,不要创业; 2:多备份几个自己可以去的公司职位; 3:不主动要求老板涨工资,裁员往往从工资高的裁起; 4:多帮朋友留意工作机会、多介绍,轮到自己找工作时,
才会有朋友帮你; 5:存钱、买国债,或者双币存款,别买股票; 6:每月给父母寄钱,经济不好,越穷的人越不好过; 7:危机的后期最难过,现在还没开始,别觉得自己很强; 8:别离婚; 9:就算还没感觉危机,也应该日子紧着过,用以前70%的
原因分析
1997年7月2日,亚洲金融风暴席卷泰国,泰 铢贬值。不久,这场风暴扫过了马来西亚、新加 坡、日本和韩国等地。打破了亚洲经济急速发展 的景象。亚洲一些经济大国的经济开始萧条,一 些国家的政局也开始混乱。那么,亚洲金融风暴 爆发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在观看了关于亚洲金融风暴的一系列报道和自 己的研究之后,我找到如下几方面的原因:
世界经济因素主要包括:
(1)经济全球化带来的负面影响。经济全球化是 世界各地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但由此而来的 负面影响也不可忽视,如民族国家间利益冲撞加 剧,资本流动能力增强,防范危机的难度加大等。 (2)不合理的国际分工、贸易和货币体制,对第 三世界国家不利。在生产领域,仍然是发达国家 生产高技术产品和高新技术本身,产品的技术含 量逐级向欠发达、不发达国家下降,最不发达国 家只能做装配工作和生产初级产品。在交换领域, 发达国家能用低价购买初级产品和垄断高价推销 自己的产品。在国际金融和货币领域,整个全球 金融体系和制度也有利于金融大国。
1997年金融危机的爆发,有多方 面的原因,我国学者一般认为可以分 为直接触发因素、内在基础因素和世 界经济因素等几个方面。
直接触发因素:
(1)国际金融市场上游资的冲击。在全球范围内大约 有7万亿美元的流动国际资本。国际炒家一旦发现在 哪个国家或地区有利可图,马上会通过炒作冲击该国 或地区的货币,以在短期内获取暴利。

1998年.港元保卫战

1998年.港元保卫战

1998年:港元保卫战当时,要准确地判断局势已经很难,更何况手中掌握的还是香港市民的血汗钱,曾荫权当时彻夜难眠,堂堂男子汉几度静夜落泪,叶约德承受压力之大可以想见。

曾荫权:酣战之中多次夜半饮泣1998年8月5日至7日,国际货币炒家发动了继97年10月以来对港元的第四度大规模冲击。

短短三日抛出近460亿港元(60亿美元)沽盘,港元受到自建立联系汇率以来最大规模的狙击,来势比97年10月更凶更狠。

但香港金融管理局沉着应战,不以挟息回击,而灵活使用外汇储备,抛出美元,大量买进港元,迫使国际货币炒家受损而退。

西方舆论:香港成了国际投机家的"自动提款机"金融大鳄:索罗斯港元与美元的联系汇率制度实施至今已有15年之久,它以1美元兑7.75港元的汇率与美元挂钩。

1997年10月23日,香港联系汇率制度首次受到国际金融炒家狙击。

他们大量直接抛售港币以兑换美元。

香港银行同业拆息一度飚升到300%,恒生指数和期货市场指数下泻1000多点。

此一役,炒家们共抛售了400多亿港币,在证券市场获利数十亿港元。

尝到了甜头的投资者继续玩弄同样的手段。

1998年1月、5月,相同的一幕一次又一次在香港上映。

西方舆论戏称,香港成了国际投机者的"自动提款机",他们一旦缺钱花了,只需在这个提款机上按几个钮。

尽管香港凭借充裕的外汇储备保住了联系汇率,但在高利率的影响之下,经济付出了高昂代价,利率居高不下,股市下跌了50%以上,楼市下跌了50%以上,经济元气大伤,至今未愈。

当年首季香港经济负增长2.8%。

进入夏季,国际炒家热炒"人民币贬值"的谣言,"项庄舞剑,意在沛公,香港乃沛公也。

人民币贬值势必沉重地打击香港的联系汇率制。

这一信息更加刺激了香港的股市和汇市。

加之纽约股市回软,日跌幅一度达299点,并将继续下滑;日本新政府回天无力;香港上市公司陆续宣布中期业绩,不利消息接踵而至,国泰公司50多年来首次亏损,太古、汇丰利润大幅下跌;香港市场上谣言四起,风声鹤唳,令投资者惶恐不安。

历史钩沉——1998年金融危机保卫战

历史钩沉——1998年金融危机保卫战

历史钩沉——1998年⾦融危机保卫战A股在短短⼏个交易⽇内频频重挫,跌幅之⼤史上罕见。

“灾情”引发多个部门接连发布多重利好消息紧急救市。

此情此景堪⽐1998年深陷亚洲⾦融危机的⾹港。

当年,⾯对国际投机资⾦的⼤规模沽空⾏动,⾹港政府打出多套组合拳,最终击退空头,成功保住⾹港⾦融市场。

兴业证券⾸席策略分析师张忆东整理了相关资料,⼀起来回顾1998年那场⾹港⾦融保卫战。

⾹港1997-1998年股灾背景当时的东南亚国家在外汇储备尚不充分的条件下过早地放开了资本项⽬管制,但同时仍然实⾏着固定汇率制。

再者这些国家的经济基本⾯存在⼀定缺陷。

这给了索罗斯等国际炒家以可乘之机,并开始押注各国放弃固定汇率制。

在国际超级的攻击下,各国相继放弃固定汇率制。

索罗斯有了成功经验后,开始将⽬标转向经济基本⾯更好的⾹港。

1997年10⽉第⼀次股灾:顾此失彼,稳住汇市但牺牲了股市先来看看国际投机资⾦如何整体布局、意欲对港股发动攻击。

从1997年5⽉开始,以索罗斯为⾸的炒家们设计了⼀个连环计,即通过外汇市场、股票市场和期货市场的互动作⽤,利⽤现货和期货两种⼯具,多⽅设下陷阱。

整个狙击过程为⼀个三部曲。

第⼀部是预备期,炒家们低息借⼊港币,作为弹药,并在期货市场上抛出港币,同时沽空期指;第⼆部是造市期,⼀旦外围市场出现有利于炒家的机会,便⼤肆散布谣⾔,疯狂抛售港元,迫使港府"挟息",造成恒⽣指数暴跌,甚⾄借货抛空股票;第三部是收获期,当恒⽣指数暴跌时,空头合约平仓,炒家们带钱离去。

1997年10⽉22⽇,国际炒家开始对⾹港全线出击, ⼤举沽空港股和港汇。

⾦管局在市场上抛售美元吸纳港元。

同时,⾦管局推出加息措施,最优惠利率由8.75%提⾼到9.5%,隔夜拆息率由9%提升⾄300%。

上述这些措施稳定了汇率,但仍未能阻⽌股市⼤幅下跌。

10⽉22⽇到10⽉28⽇,恒⽣指数下跌了3343.2点,跌幅达27%。

港股市值累积损失达7000亿港元。

东南亚金融危机与香港金融保卫战

东南亚金融危机与香港金融保卫战

东南亚金融危机与香港金融保卫战一、97年金融危机爆发前的东南亚经济在1994年12月墨西哥金融危机以后,一些经济学家就指出东南亚可能发生金融危机,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克鲁格曼(P·Krugman )指出,东亚奇迹并不是来源于总生产能力的增长,而是由于过度的投入、过高的投资、过速的资本流入、过量的人工资本输出,这种模式下形成的所谓“经济奇迹”是不会长久的。

1995年9月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刘遵义(Larry·Lau)、1996年8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经济学家戈尔斯坦(M·Goldstein)都指出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可能会发生金融危机。

遗憾的是这些中肯的意见并未受到有关国家的重视,经济问题未能得到有效、及时地解决,经济不平衡现象愈演愈烈。

因美元对日元升值不已,使得与美元挂钩的泰铢强劲,导致泰国贸易账户恶化。

同时,被地产市场泡沫掩盖的泰国银行体制坏账问题十分严重。

泰国经济高度依靠外资特别是日本资本的大量流入,刺激了股市和地产市场上扬。

日本经济衰退,亦严重影响到泰国。

一方面日资大量撤出泰国,另一方面,泰国对日本的贸易出口大幅减少,贸易账户更趋恶化。

外贸赤字持续上升。

其他东南亚国家也大致相同,EIU Country Report,1996年、1997年为预测数。

1996年时,光在曼谷就有相当于200亿美元的房子卖不出去,房地产价格的崩溃其实无可避免。

令人担忧的是,房地产相关的贷款占据银行业贷款总额的50%。

到1997年,一半以上的房地产相关贷款是坏账!银行的房地产贷款坏账从1990年的770亿铢猛增到1996年的1420亿铢。

马来西亚吉隆坡的办公楼宇的空置率达 25%,还有大量的在建项目。

同时,东南亚各国的外债迅猛增长,短期外债比重过大。

二、金融危机的爆发1997年5月,国际货币投机商(主要是对冲基金及跨国银行)开始大举沽空泰铢,对冲基金在期市沽空泰铢的远期汇率,而跨国银行则在现货市场纷纷沽售泰铢。

案例 1998年8月港元汇率保卫战

案例  1998年8月港元汇率保卫战

案例三 1998年8月港元汇率保卫战一、外汇投机的基本路径外汇投机成功的基本条件,是投机资本的雄厚、信息拥有量的优势、优越的战略地位和投资者的“群羊效应”。

攻击性的外汇投机者已经不再像传统意义上的投机者那样简单地仅仅使用即期或远期交易赚取汇率价差,而是会利用立体投机来实现其冲击目标。

这种投机的最大特点是全方位投机,不仅运用各种金融工具投机,还充分利用中央银行的防御手段做再投机,从而形成立体投机。

国际投资基金的货币冲击基本路径是:一是在现货币市场上利用即期外汇交易抛空某个货币。

该冲击货币主要来自于以下渠道:(1)从当地银行贷款;(2)从离岸金融市场融资;(3)出售当地资产;(4)从当地的股票托管机构借入股票并抛空,以换取该货币。

二是在远期外汇市场上利用远期合约借银行之手制造某货币贬值压力。

投机者可以与银行签订大量的远期合约,卖出该货币。

由于远期外汇交易没有缴纳保证金的硬性规定,完全由银行根据交易对象的不同信用情况自行决定,因此,交易成本很低。

对银行来说,接到卖出本币远期合约后,为了规避率风险,必须卖出本币现货来换取美元,以便进行结算。

这样无疑会改变现货市场供求关系,给本币带来贬值压力。

待本币贬值后,投机者可以在空头远期前签订一个多头远期合约作对冲或按照空头远期合约交割,中间的汇率差就是投机者的投机利润。

三是投资者利用金融(衍生)工具投机。

如果受冲击货币走势按照投机者的预期变动的话,投机者可以利用各种金融(衍生)工具直接赚取汇率价差,如空头期货合约、看跌期权等。

四是利用中央银行的防御投机。

如果作为被冲击货币实行的是固定汇率制度,中央银行有义务捍卫货币币值的稳定。

因此不管是投机者刻意抛售本国货币,还是银行为保值而抛售本币,只要本币有大幅度贬值的迹象,中央银行就有义务采取相应措施维护本币。

而中央银行一般采取的措施是直接入市买入被抛售的本币,以平衡市场供求关系,或间接的抬高本币利率以抬高投机者的融资成本。

案例分析亚洲金融危机与港元保卫战PPT课件

案例分析亚洲金融危机与港元保卫战PPT课件
其后,港府主力扫高汇丰、中国电信、和黄等重要恒指 成分股与炒家硬碰;仅收市前15分钟以内,就有83亿港元 股份易手,在港府力守下,港股全日升88.57点,以7923 点收市;
8月28日,在国际市场影响下,港股低开50余点,抛售 盘蜂拥而至。
15
为使恒指维持在7800点,港府严阵以待,整个上午,指 数在7800点以上窄幅波动。下午,抛盘仍然不断,但政府 已基本控制大市,恒生指数最终以7829.74点收市。
不详
8月期指好仓 9月期指淡仓
40000张 100000张
盈亏[亿元] 1.5 0.83 0.23 0.58 0.6 0 5 14
18
2.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港府干预行动的疑点:
✓港府干预名为捍卫联系汇率,但却在股市、期市大动手 脚。实际资料显示,港府抽紧银根,汇市接盘已经达到了 打击炒家的目的,似乎没有必要在股市和期指市场冒险;
若联系汇率制度被冲破,港币有即时贬值30%或以上的 可能,炒家将手上等值400亿港币的美元换回港币可获30%, 即120亿港币的利润;
若港府捍卫联汇制,必然以外汇基金接下沽空的港币, 从而导致利率上升,结果股票市场大跌,期指也大跌。假 恒指下挫3000点,那么50000张淡仓合约可挣75亿港币, 再加上现货市场收益,可获利至少100亿港币。
✓逼短线客平仓,进行主力决战
8月14日,港府与炒家的战幕正式拉开。首先高调入市 扫入蓝筹股,逼迫短线沽空客平仓,集中精力与国际炒家 决战。当日,港股劲升564点,升幅逾8%。收市报7224.69 点。誓言恒指将跌至5500点而在6500点狂沽期指的炒家被 迫离场。
13
8月20日,港府利用日元回稳的有利条件,于上午扫货, 加上市场其他程式买盘入市搏短线反弹,刺激恒指上升 260点,直逼7900点。是日,港府主要策略包括在现货市 场集中买入汇丰、香港电讯及和黄等大蓝筹股;在期货市 场开始买入9月期指;

1997亚洲金融危机ppt课件

1997亚洲金融危机ppt课件
• 1998年初,印尼金融风暴再起,面对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国 际货币基金组织为印尼制定的对策未能取得预期效果。
• 1998年2月11日,印尼政府宣布将实行印尼盾与美元保持固定汇率的 联系汇率制,以稳定印尼盾。遭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及美国、西欧的 一致反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扬言将撤回对印尼的援助,印尼陷入政 治经济大危机。
11
对中国的影响 对亚洲其他国家的影响 对世界的影响 教训和启示
12
对中国的影响
13
•房地产开发投资为例
14
•对香港经济的影响
股市:1997年10月20日,香港股市开始连续多日的下跌,恒生 指数由上周收盘的13601点一泻到23日的10426点,短短4天里 下降3175点。
15
3
发展过程
• 第一阶段
• 1997年7月2日,泰国宣布放弃固定汇率制,实行浮动பைடு நூலகம்率制,引发一 场遍及东南亚的金融风暴。
• 1997年8月,马来西亚放弃保卫林吉特的努力。一向坚挺的新加坡元 也受到冲击。
• 1997年10月下旬,国际炒家移师国际金融中心香港,矛头直指香港联 系汇率制。台湾当局突然弃守新台币汇率,加大了对港币和香港股市 的压力。
7
1.东亚模式中出口替代战略的缺陷 在东亚发展模式中,其产业定位与发展战略方面上是以劳 动密集型产业为最优发展产业,其推行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 战略,甚至有些国家还大量引进外部发达国家的资本。出口 替代战略曾经使得亚洲大多数国家实现了经济的繁荣与成功, 但是这一战略模式有着一定的缺陷。出口替代战略是指着重 发展出口导向工业,从而使工业品代替初级产品成为出口的 主要项目。然而,这一战略会使国家经济对于外部具有很严 重的依赖性。
8

第六章 亚洲金融危机与香港

第六章  亚洲金融危机与香港

28日,特区政府和炒家的格斗白热化。炒家疯狂地抛售汇 丰和香港电讯等蓝筹股,力图压低恒生指数。港府则一手 接下各蓝筹股的沽盘。到收市时,恒指仅小跌93点,以 7829点收市,成交量达790亿港元。 在整个救市行动中,香港政府共动用外汇基金约1180亿 港元,炒家们终于铩羽而归。据称,美国国际大炒家索罗 斯在香港汇市和股市的投机炒作中,损失约8亿美元。 至1999年7月,香港股市回升至14000点以上。原财政司 司长曾荫权在2001年宣布,经过大约32个月的努力,特区 政府不仅已经收回当时投资的1100多亿港元,而且目前还 持有1000多亿港元的股票。
图为恒生指数周K线图
图为恒生指数月K线图
2.楼市大跌: 金融危机导致股市暴跌,香港楼市也遭受重创一路下跌, 到非典时期累计跌幅已达65%,一下子退回到10年前的水 平。在这次的经济寒潮中,受伤最重的是臵业者。楼价大 跌,令不少业主变成了“负翁”,炒楼失败破产,甚至有 有人跳楼自杀。一位投资者1997年高峰期以400万港元买
2.第二阶段: 1998年1月至1998年7月 1998年初,印尼金融风暴再起,面对有史以来最严重 的经济衰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为印尼制定的对策未能取 得预期效果。2月11日,印尼政府宣布将实行印尼盾与美 元保持固定汇率的联系汇率制,以稳定印尼盾。此举遭到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及美国、西欧的一致反对。国际货币基 金组织扬言将撤回对印尼的援助。印尼陷入政治经济大危 机。2月16日,印尼盾同美元比价跌破10000∶1。受其影 响,东南亚汇市再起波澜,新元、马币、泰铢、菲律宾比 索等纷纷下跌。直到4月8日印尼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就一 份新的经济改革方案达成协议,东南亚汇市才暂告平静。
(三)第三役:1200亿打败索罗斯 这时,恒生指数已从1997年8月的16000多点跌至6600 点。1998年8月14日,在掌握了炒家在外汇市场上用完了 “弹药”,联系汇率受攻击的压力减小后,特区政府立即 将枪口对准了股市这个主战场,通过多家证券公司,大手 吸纳蓝筹股,在当天港股80亿港元的成交额中,仅外汇基 金就占了40亿港元。恒生指数一洗颓势,飚升564点。19 日,特区政府再度入市,以近40亿港元的资金大手扫货, 恒生指数再升411点。24日,特区政府又一次出击,动用 50亿港元,大幅推高大市,恒生指数再涨317点,逐步向 8000点逼近。

香港金融保卫战

香港金融保卫战

谢谢观看
香港金融保卫战
金融战争
01 概况
03 评价
目录
02 经过 04 思考
基本信息
香港金融保卫战是一场不见硝烟的“战争”。1997年下半年,对冲基金在亚洲各国和地区发起了连番狙击, 并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使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和地区几十年来积存的外汇一瞬间化为乌有,由此 引发了二战后对这些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各层面冲击最巨的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1998年6-7月间,索 罗斯把矛头对准了港元,开始有计划地向香港股市及期市发动冲击。
评价
评价
1998年8月的香港金融保卫战,震动海内外,有人称之为世纪之战。香港金融保卫战的成功,不仅使自己化 被动为主动,大大提高了抵御亚洲金融风暴的能力,而且香港敢对国际大鳄说不,要求金融正义,为发展中国家 和地区自立自强、防范金融风险,保障金融安全树立了可贵的经验和范例,博得了海内外的赞许。
对香港金融保卫战的评价主要是围绕两个层面展开,其一是对香港的汇率制度本身的评价;其二是对向来奉 行“积极不干预”自由政策的政府大举入市行动的评价。
由于经济体系的独特性,为了稳定香港的经济与金融市场,香港实行的是汇率制度,即以7.8港元兑换1美元 的比例盯住美元的制度。对于这种汇率制度,业界一直存有争议。反对者认为,由于无法保证香港与美国经济发 展的完全同步性,美元与港元的固定比率始终存在一个投机的空间,在投机者长期攻击下,这种制度的消亡在所 难免。而赞成者认为,香港的汇率制度始建于1983年。当时由于中英香港问题谈判受阻,引发市场出现大量抛售 港元、收购美元的现象,港府出于保护港元汇率,维护港人对香港未来信心而建立。历史也证明,在汇率制度下, 香港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而且更重要的是,香港有实行汇率制度的条件:香港一贯奉行谨慎财政政策;香港有 着庞大外汇储备;香港经济体系灵活,能够应对适度的经济波动;香港金融体制稳定,监管审慎以及香港有内地 蓬勃发展的经济后盾的强力支持等等。

香港汇率保卫战案例分析

香港汇率保卫战案例分析

《国际金融》案例分析题目:香港汇率保卫战案例分析学生姓名乔宇星学号201431056院系经济管理学院专业金融硕士年级2014级1.案例背景1997年7月,亚洲金融风暴爆发。

美国著名金融家索罗斯旗下的对冲基金运用索罗斯独创的反射理论,在亚洲各国和地区发起了持久的连番狙击,并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使这些国家和地区几十年来积存的外汇一瞬间化为乌有。

1997年10月下旬,在亚洲金融风暴中获取巨利的国际炒家索罗斯将目标转向香港,先后于1997年10月、1998年1月、6月和8月四次阻击港汇、港股和恒指期货市场以图获取暴利。

与此同时,特区政府在这三大市场上与国际投机者展开了顽强的对抗港币实行联系汇率制,所谓联系汇率制,就是一种货币发行局制度。

根据货币发行局制度的规定,货币基础的流量和存量都必须得到外汇储备的十足支持。

换言之,货币基础的任何变动必须与外汇储备的相应变动一致。

它是香港金融管理局首要货币政策目标,在联系汇率制度的架构内,通过稳健的外汇基金管理、货币操作及其他适当的措施,维持汇率稳定。

联系汇率制度的重要支柱包括香港庞大的官方储备、稳健可靠的银行体系、审慎的理财哲学,以及灵活的经济结构。

因此,香港的联系汇率制有自动调节机制,不易攻破。

但港币利率容易急升,利率急升将影响股市大幅下跌,这样的话,只要事先在股市及期市沽空,然后再大量向银行借贷港币,使港币利率急升,促使恒生指数暴跌,便可象在其他国家一样获得投机暴利。

自1997年10月以来,国际炒家4次在香港股、汇、期三市上下手,前三次均获暴利。

1998年7月底至8月初,国际炒家再次通过对冲基金,接连不断地狙击港币,以推高拆息和利率。

很明显,他们对港币进行的只是表面的进攻,股市和期市才是真正的主攻目标,声东击西是索罗斯投机活动的一贯手段,并多次成功。

2.案例及其分析(1)案例国际炒家根据之前的炒作经验,为8月份在香港的外汇、股票现货和恒生指数期货三个市场上炒作做了周密的准备。

1998年香港金融保卫战

1998年香港金融保卫战

三、博弈双方主要操作工具、机制 和手法
• 1997年10月—1999年11月,港府与国际炒 家进行4次交锋 • 国际炒家狙击香港主要是在三个领域兴风 作浪: • 一是货币现货及期货市场 • 二是证券现货及期货市场 • 三是传媒领域
对冲基金在香港的战术
借入 港元 卖出港元 购入美元 借出 美元
港元对美元 汇率贬值 股市 下跌
香港联系汇率制度
• 是指将香港本地货币与美元挂钩,按照1美元兑7.8港 元的固定汇率进行港币发行与回收的一种货币制度。 • 港币由汇丰、渣打和中银三家指定的商业银行发行。 • 根据香港法律,在联系汇率制度下,发钞银行需要向 香港金融管理局交付美元,换取负债证明书;将美元 拨入外汇基金账户,用以作为发行纸币的依据;再按 照香港财政司规定的固定汇率发行等值港币。 • 其他银行(在香港称作持牌银行)以同样的汇率向发 钞银行存入美元,并获得等值港币。 • 在回收港币时外汇基金、发钞银行和持牌银行之间也 按1:7.8的固定汇率进行反方向操作。
金融危机一年后各股市指数的变化
指数 马来西亚 泰国 新加坡 香港 印尼 日本 1/7/97 闭市 30/6/98 闭市 跌幅 1078.9 527.3 1981.3 15196 731.6 20175 455.6 267.3 1066.7 8543 445.9 15830 57% 49% 46% 45% 39% 21%
• 挟着东南亚大胜的余威,以索罗斯为首的国际炒家在1997年10月23日,他们 首次冲击香港市场,造成香港银行同业拆息率一度狂升至300%,恒生指数和 期货指数下泻1000多点,大获而归。 • 10月风暴过后,炒家多次小规模狙击港元,利用汇率、股市和期市之间的互 动规律大肆投机,将香港戏称为他们的“超级提款机”。港府虽然在1998年 初和年中击退了炒家们狙击港元,守住了汇市,股市却一路狂泻,经济也跟 著陷入衰退。 • 为什么炒家在汇率上一无所获,还是一而再的进场抛售港币?---每一次港币 受到冲击,利率就上升,这势必打击到原已非常低沉的香港经济,股票市场 就应声而跌。 • 通过精心策划,索罗斯等炒家在1998年七月底八月初开始大规模狙击港 元的行动。 – 一方面利用日元疲软大肆散布人民币要贬值的谣言,动摇投资者对港元的 信心; – 另一方面在外汇市场大手抛出投机性的港元沽盘, – 同时在股市抛售来压低恒生指数,以及在恒指期货市场累积大量淡仓, • 指望在汇市、股市和期市相关连的市场上大获其利。 – 在八月份,量子基金已累积40亿美元的远期港元沽盘,占未来远期合约的 六成。在特区政府入市干预之前的19个交易日内,恒生指数急挫2000多 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二、港元保卫战 1.六次战役 ✓2019年7月18日——投石问路; ✓2019年8月——初试牛刀; ✓2019年10月——大举进攻; ✓2019年1月——持续骚扰[这四次金融大鳄满载而归]; ✓2019年6月——持续骚扰; ✓2019年8月——官鳄对决[面五次的汇、期、股市沽空中,炒家均从市场 拆借港币,狙击汇市,同时扯高利率,这使他们承担了 高额的利息成本支出和在汇市的亏损。
6
自2019年3月,利用市场暂时稳定和利率回落,炒家 积极收集港币,特别是在4、5月间趁港币利率低时,从市 场大量拆入港币。同时为了避免承担高额利息损失和牵制, 他们还改在债券市场发债和掉期筹集资金等。通过这样的 方法锁定利息支出,炒家就避免了高息的惩罚,利率再高, 只会导致香港经济受损,股票现货和指数期货市场下跌。
8月6日,市场因信心不稳定以7254点收市,全天跌去212 点;
8月10日,港股跌破7000点,11日破6800点,8月13日跌 至6544点,创5年半以来新低。炒家扬言要将恒生指数质低 至4000点[6000点是心理关口,一旦跌破,将导致香港经济 万劫不复]。
10
C.股市与股指期货市场决战
为打击炒家,港府根据《外汇基金条例》所赋予的权 力,于8月14日利用外汇基金,高姿态大举买入恒指成分 股[尤其是大的蓝筹股],同时在股指期货市场做多,购入 10000张合约。从是日开始至8月28日,共10个交易日,港 府与炒家展开了决战
8月6日,港府再以新招接纳了100余亿港币沽盘,连续 二日,接纳近400亿港币。炒家无功而返。
9
✓结果
炒家进一步大力抛空股市现货和期货,还利用中国水灾、 日本和香港经济低迷等利淡消息,在伦敦和其他金融中心 制造和散布人民币与港币贬值论调,拼命质低恒指。使港 股两周之内跌去1200点,港府与炒家对抗的主战场也从汇 市转到了股市;
3.三个阶段
✓东盟四国,即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危 机;
✓新加坡、台湾和韩国货币贬值;
✓香港金融风暴及由此触发的2019年国际金融动荡,这是 亚洲金融危机的高潮和转折点。
4.特点
✓并发症:货币贬值与股市暴跌[表1];
✓传染性:泰国至印尼,然后传染到马来西亚,新加坡等 ✓需援助:需IMF贷款
✓逼短线客平仓,进行主力决战
8月14日,港府与炒家的战幕正式拉开。首先高调入市 扫入蓝筹股,逼迫短线沽空客平仓,集中精力与国际炒家 决战。当日,港股劲升564点,升幅逾8%。收市报7224.69 点。誓言恒指将跌至5500点而在6500点狂沽期指的炒家被 迫离场。
11
8月20日,港府利用日元回稳的有利条件,于上午扫货, 加上市场其他程式买盘入市搏短线反弹,刺激恒指上升 260点,直逼7900点。是日,港府主要策略包括在现货市 场集中买入汇丰、香港电讯及和黄等大蓝筹股;在期货市 场开始买入9月期指;
8
✓港府策略转变——出乎炒家意料之外
在炒家计谋未售之前,港府已摸清楚其套路,掌握了 其三市联动策略。于是港府放弃使用外汇基金承接,改用 政府储备吸纳港币[由于储备兑换为港币之后仍然回流到 银行体系,使港币资金未被抽紧,避免了利率急升的危机]
✓双方争斗
8月5日,炒家抛售港币,港府以财政储备接盘,据估计, 香港政府大约动用了近230亿港币,两大发钞银行也接下 30亿港币。
若联系汇率制度被冲破,港币有即时贬值30%或以上的 可能,炒家将手上等值400亿港币的美元换回港币可获30%, 即120亿港币的利润;
若港府捍卫联汇制,必然以外汇基金接下沽空的港币, 从而导致利率上升,结果股票市场大跌,期指也大跌。假 恒指下挫3000点,那么50000张淡仓合约可挣75亿港币, 再加上现货市场收益,可获利至少100亿港币。
其后,港府主力扫高汇丰、中国电信、和黄等重要恒指 成分股与炒家硬碰;仅收市前15分钟以内,就有83亿港元 股份易手,在港府力守下,港股全日升88.57点,以7923 点收市;
1
表1 亚洲主要货币汇率和股市变动情况
2
✓泰国首先向IMF求援,获得由IMF牵头,包括WB、ADB 等七个国家和地区提供的172亿美元紧急贷款,据估计仍 差230亿美元; ✓印度尼西亚先后获得400亿美元信贷和80-90亿美元的双 边信贷; ✓菲律宾 获得10亿美元稳定资金; ✓韩国由IMF牵头先后提供583亿美元的贷款
B.汇市争斗
✓炒家四市轮番抛售——2019年7月底8月初,日元持续下 跌,美国股市高位回落,国际炒家利用这一良机在世界四 大市场[纽约、伦敦、悉尼和香港]轮番抛售港币。
7
8月5、6两日,国际投机者在港汇市场共抛出近400亿 港币,同时在汇、股和期三市沽售港币、股票和期指。同 时,他们还在股票市场抛空港股现货,并在此前后在恒生 指数期货市场沽空大量的期指合约。意图有二:
✓拉锯相持
8月25日,港府挟高隔夜拆息至15厘,迫使部分炒家大 手低价出售美电套现港币以交收。市场估计炒家损失在 1600-2000万港币;
总体而言,8月21日至26日,港府与炒家处于相持不下 阶段,至26日大市以港府努力而以7864点报收。
12
✓结算惨胜
8月27日,决战前夕,俄罗斯金融危机引发全球股票市 场下挫,同日纽约股市下挫200点,欧美股市跌幅均在3% 以上,新兴市场更有下跌8%,亚洲股市全面报跌;港市开 市半小时内,多空双方成交30亿港币;
炒家同时在股票现货市场和期市获利。
5
B.心理攻防
利用周遍经济体崩溃的事实和全球金融市场不稳定 气氛,在各市场散布谣言,进一步夸大市场不稳定因素, 反复强调经济发展中可能出现的不合理因素,促使各种 谣言“自我实现”[self-fulfillment]。 上述策略连环相扣,屡试不爽。 3.2019年8月决战 A.炒家拆借策略的变化
A.三市联动
✓股市抛空;
✓股指期货市场抛空;
✓汇市抛售港元;
结果:抛售港币冲击港元汇率,导致港币对美元贬值, 汇率下跌,通过联汇制下的美元均衡流动机制[见外汇市场 与RMB升值问题部分]和套利机制使港府推动港币利率上升, 而利率上升则导致股票市场下跌,从而恒生指数下挫,最 终也导致股票指数期货市场下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