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社会工作的心理学知识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年社会工作心理学知识理论
----有关老年人的心理学理论
在人的整个生命历程中,生理和心理的变化是两个重要且不可分割的环节,而且生理和心理这两个要素是相辅相成、相互作用的,生理因素会影响人的心理过程,心理情境也会反过来影响人的生理健康。
由于年龄的关系,大部分的社会工作者自身都不可能有老龄化的经验,然而作为老年社会工作者,必须明白老年人的各种感受与需求,才能更好地为老年人提供服务。
关键词:老年社会工作心理学更年期
一、老年人个体的心理老化理论
在心理学研究中,个体的心理老化主要是从个体变化和个体与社会的关系两个领域进行研究。
前者包括摹本理论、行为学说等,后者包括脱离学说和适应学说等理论。
(1)摹本理论
老年时期表现出青少年时期的特质的摹本现象称为摹本理论。
该理论认为,老化现象作为成熟期后所表现的变化是发育期的一种复制。
也就是说,在老年期中所表现出来的个体的某些特征在其发育期时就已经得到了表现,而且这些特质在发育期后仍然得以保留,并一直持续到了老年期。
(2)行为学说
行为学说认为,伴随着个体年龄的增加,感觉、知觉、认知功能、精神运动功能、记忆、思考、学习能力、感情以及综合性格的适应性等都会发生一定的变化,而这些变化从年龄来看对人的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
也就是说,个体的老化可以从其行为的变化中表现出来。
对此结论,行为学说给出了相应的解释,认为当感觉、知觉功能随年龄的增
加而衰退时,个体从周围获取信息的能力会迅速减退,这给个体带来的影响就是感觉到自己生活的环境变得狭窄。
加之老年人学习兴趣、好奇心减退等原因,影响了老年人与环境的互动,容易进一步地造成老年人的非活动行为。
(3)脱离学说
脱离学说强调的是从个体的角度来观察个体与社会间的相互关系发生变化的状况。
该理论认为,随着年龄的增加,老年人在社会中与他人的联系越来越少,关系也越来越弱,最终造成了个体与社会的相互脱离。
这样的过程所造成的老化就是脱离理论强调的要点所在。
脱离学说对个体与社会间关系减弱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在日常生活中老年人与他人交往的数量及相互的作用发生了变化,不仅交往的人数减少,而且与他人接触的频度和时间也减少了。
第二,老年人与他人相互作用的方式和性质发生了变化,造成了人际关系的变化。
第三,老年人的性格变化表面化,如孤独、自我封闭等性格的倾向越来越严重。
(4)适应学说
适应学说是以人的适应性为基点的理论。
该理论认为,老年期的主要变化是人际关系的变化,而且老年期是自信心和自尊心最容易受到威胁和伤害的时期。
在现代社会,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得年轻人的优势容易被发挥出来;相对而言,老年人由于年龄的增大,生理机能、心理适应能力等各方面的降低都会对老年人造成不利影响,这也是造成老年人自尊心减弱的主要原因。
“适应”这一概念在人际关系上有两个目的:其一,人际交往的增多会减轻其不安感;其二,从他人那里得到的积极反馈可以增强其自信心与自尊心。
因此,老年社会工作者就要帮助老年人尽量减少与他人或其他社会群体的分离,增加人际交往,杜绝自我封闭的生活方式,并在服务过程中通过积极反馈等方式,增强老年人的自信心与自尊心。
二、老年人心理及人格类型理论
(1)人生回顾理论
人生回顾理论是布特勒(Butler)在1963年创立的。
他认为老年人已经认识到自己时日无多而接近死亡,因此在心理上产生了“人生回顾过程”,反映在其人格特征上就是一种怀念往事的现象。
老年人回顾往事的方式包括与亲朋好友或年轻人谈论往事;怀念自己的家乡,回顾自己童年时期家乡的生活及文化等。
回顾往事既有其正面的作用,也有其负面的影响,社会工作者要适当加以控制,既要充分发挥其正面的效应,又要适当抑制负面的影响。
(2)老年人格类型理论
美国学者莱卡德(Recichard)、利夫森(Livson)和彼得森(Peterson)按人格的调适状况将老年人分为成熟型、摇椅型、防卫型、愤怒型和自怨自艾型五种,其中的成熟型、摇椅型和防卫型被认为是人格调适良好的类型。
成熟型的老年人从幼年到中年一般事业有成,能够正确认知自己和社会。
对于退休和老化等各种问题能够泰然处之,既不悲观也不退缩,既不过于进取也不过于防卫。
摇椅型的老年人属于消极依赖、不拘小节型。
这种类型的老年人满足于既成
的事实,认为老化并不恐惧,退休是一种责任的解脱,正好不为工作烦恼而可以安享晚年,对于社会活动一般漠然处之。
防卫型的老年人性格刚强,有独立见解。
这类老年人防卫心很强,固执刻板,年轻时勤奋努力,重视事业方面的成就与贡献;年老退休时最不能适应,一般依赖于各种社会活动保持自己的活力和独立性,以消除对衰老的恐惧。
愤怒型的老年人一般在年轻时没有什么事业成就,甚至可能有失败的经历,因此到年老时会时常感到年龄的威胁和悲哀,会将自己失败的原因归咎于环境而对他人与社会满腹怨言,愤世嫉俗,甚至与别人发生冲突,从而导致自己情绪方面的失衡和生理方面的疾病。
自怨自艾型的老年人在年轻时期的事业也没有什么成就,而将责任都归咎于自己,埋怨自己少壮不努力而虚度终生,认为自己是一个凄凉的失败者,只有死亡才能解脱。
因此,这种类型的老年人始终处于一个心理郁闷、沮丧和消沉的心境中。
当然,这五种类型并不能全部代表老年人的人格类型,更多的老年人表现出的是混合型的人格类型,老年社会工作者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然后进行相应的心理辅导。
(3)生命周期理论
埃里克森(Erikson)在1961年创立了生命周期理论。
该理论认为人生发展有八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认同危机,成功地解决了这个危机个性发展就顺利,解决失败则个性某些方面的发展就不完全或困难。
也就是说,每个阶段个体的人格就是在积极解决这些认同危机中不断发展的。
在第八个阶段,老年期的发展特征是自我完整性与绝望感。
在人生的最后阶段,老年人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对自己的一生进行回顾,如果在成年期有一些事业的成就,对家庭和社会有贡献,他就会对自己的一生感到满足,从而会产生人生是完美的感觉;如果在年轻时虚度了岁月而一事无成,他就会经常回想自己所走错的路而认为错失了许多的良机,到了老年期也就更无机会重新发展,就很容易陷入到一种绝望的情绪之中而悲观消沉、孤独。
生命周期理论较为重视健康的成熟和适应,它认为人格的发展除了受到某一阶段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之外,还受到过去的人生经验与过程的影响。
因此,老年人其人格、行为的表现,反映了他们过去的生活经验、现在生活的调适以及对将来的期望。
这就要求老年社会工作者在对那些悲观失望类型的老年人进行心理辅导时,提高他们正向的自我认知和自尊,改变其自我概念,以提高其生活的满意度。
(4)皮克的人生后半期七阶段发展论
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加,其人格和社会性会逐渐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变化。
研究发现,老年人的这一变化过程是一步一步渐进的。
美国老年心理学家皮克在针对老年人的人格与社会性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人生后半期七阶段发展论”。
皮克的人生七个阶段不是依据年龄来划分的,而是根据人的社会心理特征来划分的,并且在每一发展阶段,人的心理都要经历一次转化。
皮克的这一理论为老年人保持心理协调,顺利度过晚年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标准。
第一阶段:尊重智慧胜过体力。
进入中年期的人们,往往更加重视并充分利
用自己的经验与智慧来适应社会的需要。
中年人不再倾向于依赖体力有效地工作。
阅历是中年和老年人最大的财富。
第二阶段:社会的人际关系胜过两性间的人际关系。
伴随着年龄的增长,中老年人往往不再把异性作为性的对象,而是作为朋友对待,并努力发展新的、更具深度的人际关系。
中老年人在这一阶段,会更看重知己的价值。
第三阶段:情绪的淡漠胜过情绪的丰富。
进入这一阶段后,中老年人对于社会上的热门话题、人物、活动开始缺乏兴趣,很少参与,而是把注意力较多地转向了自己的内心世界。
第四阶段:心理上的刻板胜过随和性。
经过几十年生活,老年人逐渐形成起来的对外界事物的态度已经比较固定,他们对自己的看法也相当固定,已形成了一套比较模式化的行为方式。
因此,这一阶段的老年人开始在心理上有闭锁的倾向,对于新理论或新思想不易接受。
因而,这一时期需要老年人努力保持心理上的随和性和开放性,要有勇气并努力探索新思想和新观念,并保持这种勇气以有利于适应老年期的生活。
第五阶段:关心自己胜过关心工作。
在进入老年期后,老年人离开工作岗位进入到了退休生活,开始变得更加关心自己,并对自己形成了新的评价标准,这个评价的价值是单纯地以自己的为人为依据的,而与工作的业绩无关。
第六阶段:关心身体健康胜过关心心理健康。
人到了老年期,由于体力的衰退,身体健康经常出现问题,于是老年人往往会十分关心自己的生理健康,而对于自己的心理健康就显得注意不够。
因此,这一阶段老年人应注意提醒自己尽力摆脱以身体健康为中心的想法,增加社会交往,以充实自己内心的心理生活,这样才能感受到晚年生活的真正乐趣。
第七阶段:以自我超脱来战胜对死亡的恐惧。
随着年龄的进一步增长,老年人会逐渐感受到死亡的逼近,这时老年人特别容易产生恐惧感。
因此,老年人一定要以自我超脱的态度来看待并坦然面对死亡,只有这样才能愉快而有尊严地度过生命的最后阶段。
老年人要做到“自我超脱”,可以通过继续为社会作贡献来实现,如帮助他人、加强友谊等,让自己度过一个充实的老年,以摆脱对死亡的恐惧。
三、更年期理论
更年期是人生由中年向老年的过渡阶段。
这个时期个体生理机能急剧变化、生活内容极大变化,心理状态也可能产生激烈震荡,个体会体验到种种冲突、矛盾和不适。
这段时期充满了曲折,调适不当甚至会引起家庭纠纷,带来疾病,危及生命。
更年期的心理变化
(1)更年期综合症
多见于女性,又称绝经期综合症。
出了更年期生理机能变化以外,在心理状态上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心理活动障碍,如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敏感、多疑、烦躁不安、容易紧张激动,有的人在情绪激动时甚至会出现癔病样抽搐、痉挛、气紧、昏睡等症状。
更年期综合症的发病率在10%左右,多数情况下随着时过境迁,这种反应情绪应会自动减退,症状也会逐渐消失。
只有少数人的症状特别严重,一直进一步发展为更年期忧郁症或更年期妄想症,影响健康与正常生活,需要进行治疗。
(2)更年期忧郁症
多见于女性,起病缓慢,病程一般持续半年以上,常有某些精神因素诱导,以抑郁焦虑、紧张不安的情绪障碍为主要临床症状。
患者思维、艳言语和行为并不迟钝,只能也良好。
但终日惶惶不安,担心家人遭遇不幸;或自责自罪,伴有消极自伤行为;或产生贫困妄想和虚无妄想。
如能及时治疗预后良好。
(3)更年期躁郁症
患者在特定情境下,产生的情绪活动过分高涨或过分低落的状况。
当其情绪高涨时显出躁狂症状,或表现为持久而强烈的喜悦、兴奋,自制力显著减弱;或口若悬河,自吹不绝;或稍不如意使暴跳如雷,詈骂不止。
当其情绪低落时则显出忧郁症状,或表现为兴趣索然、动作迟缓,满面愁容;或因自责自罪及其联想而消极厌世。
该症状以昼轻夜重为特点。
更年期躁狂或抑郁可能单独反复发作.也可能交替反复发作,及时治疗预后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