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社会工作的心理学知识基础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年社会工作心理学知识理论

----有关老年人的心理学理论

在人的整个生命历程中,生理和心理的变化是两个重要且不可分割的环节,而且生理和心理这两个要素是相辅相成、相互作用的,生理因素会影响人的心理过程,心理情境也会反过来影响人的生理健康。由于年龄的关系,大部分的社会工作者自身都不可能有老龄化的经验,然而作为老年社会工作者,必须明白老年人的各种感受与需求,才能更好地为老年人提供服务。

关键词:老年社会工作心理学更年期

一、老年人个体的心理老化理论

在心理学研究中,个体的心理老化主要是从个体变化和个体与社会的关系两个领域进行研究。前者包括摹本理论、行为学说等,后者包括脱离学说和适应学说等理论。

(1)摹本理论

老年时期表现出青少年时期的特质的摹本现象称为摹本理论。该理论认为,老化现象作为成熟期后所表现的变化是发育期的一种复制。也就是说,在老年期中所表现出来的个体的某些特征在其发育期时就已经得到了表现,而且这些特质在发育期后仍然得以保留,并一直持续到了老年期。

(2)行为学说

行为学说认为,伴随着个体年龄的增加,感觉、知觉、认知功能、精神运动功能、记忆、思考、学习能力、感情以及综合性格的适应性等都会发生一定的变化,而这些变化从年龄来看对人的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也就是说,个体的老化可以从其行为的变化中表现出来。

对此结论,行为学说给出了相应的解释,认为当感觉、知觉功能随年龄的增

加而衰退时,个体从周围获取信息的能力会迅速减退,这给个体带来的影响就是感觉到自己生活的环境变得狭窄。加之老年人学习兴趣、好奇心减退等原因,影响了老年人与环境的互动,容易进一步地造成老年人的非活动行为。

(3)脱离学说

脱离学说强调的是从个体的角度来观察个体与社会间的相互关系发生变化的状况。该理论认为,随着年龄的增加,老年人在社会中与他人的联系越来越少,关系也越来越弱,最终造成了个体与社会的相互脱离。这样的过程所造成的老化就是脱离理论强调的要点所在。

脱离学说对个体与社会间关系减弱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在日常生活中老年人与他人交往的数量及相互的作用发生了变化,不仅交往的人数减少,而且与他人接触的频度和时间也减少了。第二,老年人与他人相互作用的方式和性质发生了变化,造成了人际关系的变化。第三,老年人的性格变化表面化,如孤独、自我封闭等性格的倾向越来越严重。

(4)适应学说

适应学说是以人的适应性为基点的理论。该理论认为,老年期的主要变化是人际关系的变化,而且老年期是自信心和自尊心最容易受到威胁和伤害的时期。在现代社会,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得年轻人的优势容易被发挥出来;相对而言,老年人由于年龄的增大,生理机能、心理适应能力等各方面的降低都会对老年人造成不利影响,这也是造成老年人自尊心减弱的主要原因。

“适应”这一概念在人际关系上有两个目的:其一,人际交往的增多会减轻其不安感;其二,从他人那里得到的积极反馈可以增强其自信心与自尊心。因此,老年社会工作者就要帮助老年人尽量减少与他人或其他社会群体的分离,增加人际交往,杜绝自我封闭的生活方式,并在服务过程中通过积极反馈等方式,增强老年人的自信心与自尊心。

二、老年人心理及人格类型理论

(1)人生回顾理论

人生回顾理论是布特勒(Butler)在1963年创立的。他认为老年人已经认识到自己时日无多而接近死亡,因此在心理上产生了“人生回顾过程”,反映在其人格特征上就是一种怀念往事的现象。老年人回顾往事的方式包括与亲朋好友或年轻人谈论往事;怀念自己的家乡,回顾自己童年时期家乡的生活及文化等。回顾往事既有其正面的作用,也有其负面的影响,社会工作者要适当加以控制,既要充分发挥其正面的效应,又要适当抑制负面的影响。

(2)老年人格类型理论

美国学者莱卡德(Recichard)、利夫森(Livson)和彼得森(Peterson)按人格的调适状况将老年人分为成熟型、摇椅型、防卫型、愤怒型和自怨自艾型五种,其中的成熟型、摇椅型和防卫型被认为是人格调适良好的类型。

成熟型的老年人从幼年到中年一般事业有成,能够正确认知自己和社会。对于退休和老化等各种问题能够泰然处之,既不悲观也不退缩,既不过于进取也不过于防卫。

摇椅型的老年人属于消极依赖、不拘小节型。这种类型的老年人满足于既成

的事实,认为老化并不恐惧,退休是一种责任的解脱,正好不为工作烦恼而可以安享晚年,对于社会活动一般漠然处之。

防卫型的老年人性格刚强,有独立见解。这类老年人防卫心很强,固执刻板,年轻时勤奋努力,重视事业方面的成就与贡献;年老退休时最不能适应,一般依赖于各种社会活动保持自己的活力和独立性,以消除对衰老的恐惧。

愤怒型的老年人一般在年轻时没有什么事业成就,甚至可能有失败的经历,因此到年老时会时常感到年龄的威胁和悲哀,会将自己失败的原因归咎于环境而对他人与社会满腹怨言,愤世嫉俗,甚至与别人发生冲突,从而导致自己情绪方面的失衡和生理方面的疾病。

自怨自艾型的老年人在年轻时期的事业也没有什么成就,而将责任都归咎于自己,埋怨自己少壮不努力而虚度终生,认为自己是一个凄凉的失败者,只有死亡才能解脱。因此,这种类型的老年人始终处于一个心理郁闷、沮丧和消沉的心境中。

当然,这五种类型并不能全部代表老年人的人格类型,更多的老年人表现出的是混合型的人格类型,老年社会工作者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然后进行相应的心理辅导。

(3)生命周期理论

埃里克森(Erikson)在1961年创立了生命周期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生发展有八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认同危机,成功地解决了这个危机个性发展就顺利,解决失败则个性某些方面的发展就不完全或困难。也就是说,每个阶段个体的人格就是在积极解决这些认同危机中不断发展的。

在第八个阶段,老年期的发展特征是自我完整性与绝望感。在人生的最后阶段,老年人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对自己的一生进行回顾,如果在成年期有一些事业的成就,对家庭和社会有贡献,他就会对自己的一生感到满足,从而会产生人生是完美的感觉;如果在年轻时虚度了岁月而一事无成,他就会经常回想自己所走错的路而认为错失了许多的良机,到了老年期也就更无机会重新发展,就很容易陷入到一种绝望的情绪之中而悲观消沉、孤独。

生命周期理论较为重视健康的成熟和适应,它认为人格的发展除了受到某一阶段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之外,还受到过去的人生经验与过程的影响。因此,老年人其人格、行为的表现,反映了他们过去的生活经验、现在生活的调适以及对将来的期望。这就要求老年社会工作者在对那些悲观失望类型的老年人进行心理辅导时,提高他们正向的自我认知和自尊,改变其自我概念,以提高其生活的满意度。

(4)皮克的人生后半期七阶段发展论

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加,其人格和社会性会逐渐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变化。研究发现,老年人的这一变化过程是一步一步渐进的。美国老年心理学家皮克在针对老年人的人格与社会性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人生后半期七阶段发展论”。皮克的人生七个阶段不是依据年龄来划分的,而是根据人的社会心理特征来划分的,并且在每一发展阶段,人的心理都要经历一次转化。皮克的这一理论为老年人保持心理协调,顺利度过晚年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标准。

第一阶段:尊重智慧胜过体力。进入中年期的人们,往往更加重视并充分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