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学第五章地壳演化简史讲课稿

合集下载

地壳演化简史概要

地壳演化简史概要

第一节:概述
根据不同岩层所含化石的出现顺序确定地层相对顺 序的原理称为化石顺序律。这一原理是法国吉罗-苏拉威 1777年首先发现的,但由于当时的欧洲处于水成论和火 成论激烈争论的年代,所以这一原理并没有受到重视。 1796年,英国的史密斯独立的提出了“ 每一岩层都含有 其特殊的化石, 根据化石可以鉴定地层顺序” 的论断, 并成为这一原理的实践者。但是他两所确立的化石顺序律 还只是经验性的,直到1859年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 确立了生物进化论,才赋予化石顺序律以科学性。生物进 化不可逆性和阶段性的规律与化石顺序律的结合,奠定了 生物地层学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概述
对地层的科学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是丹麦学者斯泰诺 N 。他在《天然固体中的坚质体》(1669)一文中,论述了 地层、山脉的形成过程,并提出了地层学的重要基础原 理——地层层序律,具体包括:
a、叠置律,地层未经变动时则上新下老; b、原始连续律, 地层未经变动时则呈横向连续延伸并逐 渐尖灭; c、原始水平律,地层未经变动时则呈水平产状。
第一节:概述
欧洲人对化石和地层的细致观察始于文艺复兴时期。 意大利著名画家、科学家达.芬奇将贝类化石和现代贝类 进行比较,得出化石是过去生物遗体的正确结论。在其 《笔记》一书“地球和海”一章中,反复论述了是地壳 运动把含有生物化石的岩层抬升到高处。 科隆纳F区分了化石的保存类型,并将化石分为陆生、 海生两大类。在持化石生物成因观点的学者中,不少人 将化石与诺亚洪水联系起来。英国的伍德沃德J在《地球 自然历史初探》(1695)中提出全球性洪水造成大部分生 物死亡,化石就是它们的遗体。这种“洪积说”观点曾 为人们普遍接受。
第一节:概述
时代单位(宙、代、纪、世)相对应的地层单位 (宇、界、系、统),如太古宙形成的地层称太古宇,古 生代形成的地层称为古生界,寒武纪形成的地层称为寒武 系,早、中、晚寒武世形成的地层分别称为下、中、上寒 武统…… 各个地质时代单位都标有英文字母代号,宙(宇) 的符号采用两个大写字母,如太古宙(宇)的代号为AR; 代(界)的代号也是两个字母,但第一个字母大写,第二 个字母小写,如古生代(界)的代号为Pz; 纪(系)的 代号都是采用一个大写字母,如奥陶纪为O,志留纪为S 等等,这些代号都是各自英文名称的缩写。

第5章地壳演化简史

第5章地壳演化简史
原始水平率——地层未经变动时则呈水平状态。 原始水平率——地层未经变动时则呈水平状态。 岩层是由古老沉积物演化而来的 地层未经变动时则呈水平状态 7.1 ×108 钾 表 × 铀 235U 铅 207Pb 同位素地质年龄40K5—1)Ar 1.5×109 氩 40 地质年代表( 306, 地质年代表(P—306, 化石层序律” “化石层序律” 238U 206 Pb 生物演化特征 14C 4.5×109 碳 × × 可按照地层的顺序判别地层的顺序 5.7×103 铀 铅 氮 14N 构造活动事件 由老到新,由低级到高级, 由老到新,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遥感学院
2011/5/28
5
第二节 地壳历史的研究方法
一、地层的划分与对比
二、岩相古地理分析
也称沉积相 沉积相):沉积岩形成时的成岩环境。 岩相(也称沉积相):沉积岩形成时的成岩环境 三、构造历史分析 ):沉积岩形成时的成岩环境。 岩相分析的主要依据 岩相分类: 岩相分类:化石可指示环境,重塑古地理特征 生物化石:化石可指示环境, 生物化石 : 四、地层系统 海相:滨海相、浅海相、半深海相、深海相、 海相:滨海相、浅海相、半深海相、深海相、非正 岩性特征结构、构造:颜色、粒度、磨圆、 岩性特征结构、构造:颜色、粒度、磨圆、构造 常海相。 常海相。 有代表性的特殊矿物: 有代表性的特殊矿物: 海陆过渡相:三角洲相、 海陆过渡相:三角洲相、泻湖向 海绿石——较深浅海环境 如:海绿石——较深浅海环境 陆相:残积、坡积、洪积干燥环境 湖积、沼泽沉积、 陆相:残积、、石盐——干燥环境 湖积、沼泽沉积、 石膏、石盐—— 、冲积、 石膏坡积、洪积、冲积、 风积、冰川沉积、冰水沉积、洞穴堆积。 风积、冰川沉积、冰水沉积、洞穴堆积。 白云岩——咸化海 咸化海、 白云岩——咸化海、泻湖环境

第五章 地壳地幔演化

第五章 地壳地幔演化

岩石圈是各种岩石组成的地圈,其上界是地球固态表明,下界位于上地幔B层的软流圈顶面。

由于软流圈顶部界面深度变化较大,使得岩石圈厚度的变化也较大。

岩石圈是跨越地壳和上地幔的固态地圈,在莫霍面以上为上岩石圈,在莫霍面一下为下岩石圈。

+板块(大纲)板块构造理论,地球表面是由漂浮在软流圈之上的岩石圈板块镶嵌而成的,全球总共有七大板块(欧亚板块、南极板块、北美板块、南美板块、太平洋板块、非洲板块和澳洲板块)。

板块的边缘是由洋脊、俯冲带、转换断层或内陆挤压带等连结起来。

板块的面积处于变化中,扩散边界(如洋脊)导致大洋岩石圈生长,聚合边界(如以海沟为标志的俯冲带)则导致大洋岩石圈消减。

+地壳类型(大纲)1定义:指具有相似地质特征和地球物理特征的地壳区段2主要划分:1 地盾地壳稳定部分2 克拉通地壳稳定部分,有沉积岩3 古生代造山带代表中等稳定的构造活动条件4 中生代~新生代造山带具有不稳定构造活动条件5 大陆裂谷系以断层为边界的谷底6 火山岛火山成因,与俯冲带无关7 岛弧以地震和火山作用为特征,与俯冲带有关8 海沟俯冲带开始的标志9 大洋盆地地壳稳定部分,有深海沉积物10 洋脊构造不稳定11 边缘海盆沉积物来自大陆或岛弧12 内陆海盆与岛弧无关+岩浆系列(07考)1定义:指一系列侵位于地壳之内或喷出于地表之上的一组密切相关的岩浆类型,而岩系往往指具有某些共同化学属性的所有火山岩组成。

2划分:其划分可根据岩石的碱性程度划分为碱性系列、非碱性系列(拉斑玄武岩系列、钙-碱性系列)。

每一岩浆系列中可以形成不同的岩石,它主要取决于原岩的不同程度的部分熔融和岩浆形成之后的晶体、流体的分离作用等。

如果在一个系类中同时出现长英质和镁铁质占优势的岩石,则称为双峰系类(双峰模式)。

3三种基本岩浆系列特征拉斑玄武岩系列一种分布最广、含少量或不含橄榄石的玄武岩钙-碱性系列火山岩地体中以安山石为主,深层岩地体中以花岗闪长岩占优势,以及少量的拉斑玄武岩、流纹英安岩(或它们相同成分的侵入岩石)碱性系列一种含橄榄石的玄武岩,相对富碱性元素原始地壳指地球上主要由岩浆作用生成的最初的固态表面。

自然地理学地壳的演变

自然地理学地壳的演变
1第五节地壳的演变?1地质年代?11相对年代法或古生物地层法?12绝对年代法?13与地球演变有关的几种地质年龄?2地壳演化简史?21太古代?22元古代?23古生代?24中生代?25新生代21地质年代?11相对年代法或古生物地层法?相对年代法主要根据岩层的沉积顺序按地层剖面中的上新下老及整合与不整合相互关系和古生物化石按生物进化的阶段性和不可逆性找出标准化石和生物群体进行对比和划分

1.3 与地球演变有关的几种地质年龄

地球上发现的最早的生物化石是非洲东 南部的类蓝藻化石和杆状细菌微化石, 其年龄分别为32×108—34×108年和 30×108—31×108年,由此可见,在 30×108年前地球上便出现了早期的生命 形式——原核生物。
1.3 与地球演变有关的几种地质年龄

2.4 中生代
中生代各地都有强烈的造山运动,欧洲有旧阿 尔卑斯运动,美洲为内华达运动和拉拉米运动, 中国为印支运动和燕山运动。这时褶皱、断裂 和岩浆活动都极为活跃。 在我国东部形成一系列华夏式隆起与凹陷,许 多有色金属和稀有金属矿床的形成都与这时的 岩浆活动有关,在断陷盆地中也形成煤、石油 和油页岩等矿物。我国大陆的基本轮廓也在这 时建立起来。

1.3 与地球演变有关的几种地质年龄

现在地壳中存在的最古老的岩石为格陵兰西南部的阿尔 曹库正片麻岩,年龄为3980±170Ma(Rb-Sr法)或 3620±100Ma(Pb法测定)。 这表明,在30×108—40×108年之前地球就已经有了质 轻的花岗岩地壳。 通过铅、锶等同位素蜕变规律推算,有的认为地壳的年 龄约为45.6×108年。 近来根据陨石、月岩(壤)和地壳古老岩石所测定的数 据估算也发现,它们的年龄大致在46×108年左右。 由此认为,地球的年龄即原始地球形成的时间一般要比 地壳的年龄为早,大致为50×108—70×108年。

《地球的形成与演化》 说课稿

《地球的形成与演化》 说课稿

《地球的形成与演化》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地球的形成与演化》。

一、说教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地球的形成与演化”是地质学中的重要内容,对于学生理解地球的历史、自然环境的演变以及人类与地球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学习这部分知识,学生能够建立起对地球科学的整体认识,培养科学思维和探索精神。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了解地球形成的主要假说和证据,掌握地球演化的主要阶段和标志性事件,理解地球内部结构和地质作用对地球演化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图片、分析资料、小组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地球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环保意识,增强学生对地球家园的热爱和责任感。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地球形成的假说、地球演化的阶段和标志性事件、地球内部结构和地质作用对地球演化的影响。

2、教学难点理解地球演化的复杂过程和地质作用的机制,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地球的形成与演化现象。

二、说教法(一)讲授法讲解地球形成与演化的基本概念、理论和知识,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有初步的了解。

(二)直观演示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直观地展示地球的内部结构、地质现象和演化过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知识。

(三)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四)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地质案例,加深学生对地球演化过程和地质作用的理解,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说学法(一)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查阅资料,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共同探讨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三)探究学习法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进行假设和推理,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关于地球的纪录片片段,展示地球的美丽和神秘,引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地球的形成与演化。

地质学第五章地壳演化简史

地质学第五章地壳演化简史

第四节:早古生代 (Pz1)
三个主要稳定核心
中国早寒武世古地理略图
• 华北地台 • 扬子地台 • 塔里木地台
第四节:早古生代 (Pz1)
加里东运动对中国的影响
首先,在晚奥陶世华北形成广大古陆。 柴达木地块和阿拉善地块对接;扬子地台与华北地台部 分对接,稳定地区进一步扩大。 特别是位于扬子地台和华夏地块之间的东南部活动带, 二者对接碰撞,形成一条宽广的加里东造山带。
二、时间标尺的建立
地球历史年龄以及相对时间标尺的建立,主要要靠地质 学三大基础理论的建立,才得以实现。 a、“地层三定律”——斯泰诺(丹麦) b、“大地质旋回”的理论——赫顿(丹麦) c、 “化石顺序定律”—— 史密斯(英)
喜马拉雅山 构造阶段


燕山构造阶段

印支构造阶段

海西构造

阶段
加里东构 造阶段
一、地层学理论的建立
地层即地壳上部成带状展布的层状岩石或堆积物,是地 壳演化历史的物质记录。
人类对于地层的感性观察与认识可以追溯到古代希腊、 中国和阿拉伯世界,其共同的特征是把陆地高山上岩层中所 含的化石, 作为“ 沧海桑田”海陆变化的证据。
一、地层学理论的建立
对地层的科学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是丹麦学者斯泰诺 N 。他在《天然固体中的坚质体》(1669)一文中,论述了地 层、山脉的形成过程,并提出了地层学的重要基础原理—— 地层层序律,具体包括: a、叠置律,地层未经变动时则上新下老; b、原始连续律, 地层未经变动时则呈横向连续延伸并逐渐 尖灭; c、原始水平律,地层未经变动时则呈水平产状。
第五章 地壳演化简史
主要内容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地壳历史的研究方法 第三节:前寒武纪 第四节:早古生代 第五节:晚古生代 第六节:中生代 第七节:新生代

地质学基础地壳演化简史教案

地质学基础地壳演化简史教案

第五章地壳演化简史[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地史的争论方法;生疏地壳历史的进展挨次和分期阶段。

重点:各地史阶段中的大地构造演化、古地理、古生物的重大大事;难点:我国地史上发生的重要构造运动及其对我国自然地理的影响。

第一节概述一、地层学理论的建立二、时间标尺的建立其次节地壳历史的争论方法一、地层的划分与比照〔一〕地层的划分的依据所谓地层是在地壳进展过程中形成的各种成层岩石的总称,包括变质的和火山成因的成层岩石在内。

地层既然具有时代的概念,所以地层就有所谓上下或老关系,这叫做地层层序,也就是相当于一本书的页次。

假设地层没有受过扰动,愈处于下部的地层时代愈老,愈处于上部的地层时代愈,叫做正常层位。

前面已经讲过,这种上下老的关系叫地层层序律。

划分地层的主要依据如下:1、沉积旋回和岩性变化对于一个地区的地层进展划分时,一般是先建立一个标准剖面。

但凡地层出露完全、挨次正常、接触关系清楚、化石保存良好的剖面就可以做为标准剖面。

地层中的沉积旋回特别是陆相地层,不肯定都是很清楚的。

这时,就可以依据岩性来划分地层。

岩性变化在肯定程度上反映了沉积环境的变化,而沉积环境的变化又往往与地壳运动亲热相关。

因此,依据岩性把地层划分成很多单位,根本上可以代表地方性的地史进展阶段。

2、岩层接触关系岩层之间的不整合面是划分地层的重要标志。

任何类型的不整合〔平行不整合和角度不整合〕都代表岩层的不连续现象,反映了地理环境的重大变化。

3、古生物〔化石〕上述方法只能确定各组地层间的界限和相对老关系。

假设确定各地层时代则必需依据地层中所含的生物化石。

但凡保存在地层中的地质时期的生物遗体〔如动物骨骼、硬壳等〕和遗迹〔如动物足印、虫穴、蛋、粪便、人类石器等〕都叫化石。

但是,并不是全部古生物都能保存下来成为化石。

首先,生物本身具有硬壳、骨骼等不易毁坏的硬体局部简洁形成化石。

其次,生物死后必需尽快地被沉积物所掩埋,这样才能避开氧化腐烂或者被其他动物所吞食。

第5章 地壳演化简史

第5章 地壳演化简史

四、地层系统 地层的划分和对比问题已如前述,由于地层
划分的目的、根据和适用范围不同,地层划 分系统可有两类:一是区域性或地方性的, 以岩性变化为主的地层划分,称为岩性地层 分类系统,地层单位为群、组、段等;一是 国际性的、全国性或大区域性的,以时代为 准的地层划分,称为年代地层分类系统,地 层单位为宇、界、系、统、阶等,与其相对 应的地质时代为宙、代、纪、世、期等。
地质年代单位 年代地层单位
宙 宇
代 界
纪 系
世 统
期 阶
时 带
(三)、地质时代单位 地质时代单位是从年代地层单位(它们都代
表地层的实体)概括抽象出来的时间概念, 所以年代地层单位都有一个层型,作为比较 研究的根据。组成地壳的全部地层(从最老 到最新)所代表的时代称地质时代,不同级 别的年代地层单位所代表的时代,称地质时 代单位。形成一个宇的地层所占的时间称为 宙;形成一个界的地层所占的时间称为代; 形成一个系的地层所占的时间称为纪;形成 一个统的地层所占的时间称为世;形成一个 阶的地层所占的时间称为期。
(二)地层的对比 地层的划分是指对于一个地区的地层进行时代的划 分,而地层的对比是指不同地区的地层进行时代的 比较。地层对比既然首先是地质时代的对比,而地 质时代的划分和确立,则首先必须以古生物化石为 根据。生物演化是不可逆的,又是阶段性的,每一 个生物的种属在地球上只能出现一次,不可能有任 何重复;因此,每一个生物种属只能出现在一定地 质时代的地层里。地层的划分和对比的原则和方法, 主要是根据生物地层学和岩性地层学的原理,也是 传统地层学的普遍性原理,不过这只是对沉积地层 纵向堆积作用的划分原则。
指示特殊岩相的化石或化石群,称指相化石 或指相化石群。标准化石和指相化石结合起 来,是确定地层时代、岩相和重塑古地理环 境的重要依据。

地壳的演化与发展简史PPT48页

地壳的演化与发展简史PPT48页

年代地层系统单位






地质年代单位






• 现代的地质年代表不仅按时代的早晚顺序进行地质年代编年, 而且加上世界各地不同时代岩层放射性同位素年龄测定的数据, 其分年分阶段更为精确(表3.13)。
二、地球上生物的演化与发展
(一)生命起源与过程
1、生命起源的孕育条件
• 原始大气圈和水圈的形成,是生命起源的孕育 条件。

(4) 新生代——被子植物时代
• 新生代,由于强烈的地壳运动和年青山地的形成, 全球气候分带明显。棵子植物已退居次要地位, 代之而起的是被子植物大发展,故称被子植物时 代。被子植物种子为果实所包裹,其繁殖和生长 更能适应陆地上不同的气候和多变的地形。如杨、 柳、桦及各种果树等。此外,裸子植物的松柏类 依然繁茂,显花植物及草本植物也得到大发展。
地壳的演化与发展简史
41、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42、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 43、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44、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 45、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 当勉励 ,岁月 不待人 。
• 第四节 地壳的演化与发展简史
• 地球形成以来,已有46亿年的历史。在这漫长 的时间里,地球曾经历了许多重大和复杂的变 化。研究人类社会的历史,有文物可考、文字 可查,而地球本身也有它自己的特殊“文物” 和“文字”来记载它的历史,这就是留存在地 壳中的地层、古生物化石和各种各样的构造变 动遗迹。因此,根据地层、化石和构造变动遗 迹,应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和方法进行研究,就可正确地恢复地壳的地质 发展历史。
• →元古代开始,藻类植物大发展,海洋中开始出现最原始动物,地球上生物结束 了演化的萌芽状态(图3.84)

《地表形态的演化》 说课稿

《地表形态的演化》 说课稿

《地表形态的演化》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地表形态的演化》。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地表形态的演化”是高中地理必修一的重要内容。

通过对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地球表面形态的形成和变化过程,为后续学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等内容奠定基础。

(二)教材内容本节课主要包括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以及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等内容。

教材首先介绍了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塑造作用,如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等。

接着阐述了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主要表现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改造作用,如风、流水、冰川、海浪等外力作用所形成的各种地貌。

最后,讲解了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揭示了地壳物质在内外力作用下不断运动和变化的规律。

二、学情分析(一)知识基础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对地形、地貌等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对于地表形态形成和变化的原因及过程认识还不够深入。

(二)学习能力高中生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分析和推理能力,但对于抽象的地理概念和复杂的地理过程的理解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三)学习兴趣学生对自然界的神奇现象往往充满好奇,对地理学科有一定的兴趣,但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因为知识的枯燥和难度而产生畏难情绪。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说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学生能够理解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并能绘制简单的示意图。

3、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常见地貌的形成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图片、视频等资料,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信息提取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

(完整PPT)地壳演化简史

(完整PPT)地壳演化简史
有些是在广阔的陆表海中沉积形成。陆表海又 称内陆海,深度小于200m,沉积分异明显, 如有海侵海退,沉积旋回也比较清楚。
(3).半深海相和深海相 即相当于大陆坡及海盆底地带。
深海沉积物少含或基本不含有陆屑物质,以 各种碳酸盐岩为主。 现代深海沉积有较多的由具有灰质和硅质硬 体的微小浮游生物遗体堆积而成的生物软泥, 及铁锰结核。铁锰结核的物质来源可能与海 底火山喷发以及海底地下含矿热水喷出有关。
(2).浅海相
海面到深200m左右的浅海区,相当于大陆架 上的海洋部分。
波浪作用减小,阳光充足,底栖生物繁盛,沉积物 以陆源细碎屑物质、化学和生物化学沉积物质为主, 富含生物遗体。
一般为:砂岩→页岩→泥灰岩→石灰岩。常夹有Al、 Fe、Mn等胶体沉积,以及磷块岩等生物化学沉积 而成的矿产。有时含特有的鲕状结构;生物化石种 类多而且丰富。
岩相——指反映一定沉积环境的岩性特征,包括矿物 组成、化学成份、粒度大小、分选性、磨圆度和结构、 构造等。
生物相和岩相都反映了沉积岩形成时的沉积环境,如浅海三 叶虫页岩相标志了岩性是页岩,内含三叶虫化石,其代表的 沉积环境是浅海。
沉积相分为:海相、陆相、(海陆)过渡相。
1. 海相沉积
滨海相、浅海相、半深海相和深海相。 此外还有非正常海相。
沉积旋回
华北燕山区中、上元古代地层剖面 长城群下部为砂页岩,上部 为白云岩; 蓟县群以石灰岩为主,顶部 为页岩; 青白口群下部为页岩、粉砂 岩,上部为白云岩。
2. 地层接触关系
地层间的不整合面是划分地层的重要标志。
任何类型的不整合,都代表地层的不连续现象,反 映了地理环境的重大变化。
两大沉积旋回之间存在着不整合面,根据不整合面
生物是从简单向复杂,从低 级向高级发展的,生物演化 既具有不可逆性,又具有阶 段性。

5地质培训第五讲地壳运动与板块构造PPT课件

5地质培训第五讲地壳运动与板块构造PPT课件
它是在大陆漂移学说、海底扩张学说的基础上发展 起来的。
大陆漂移学说
海底扩张学说
板块构造学说
二、大陆漂移学说
魏格纳从的大西洋两岸大陆边缘可以拼接起来的现象着手, 搜集了大量地质构造、古气候、岩石和化石等资料,研究 了它们的相似性之后,提出了大陆漂移假说。
大陆漂移有那些证据?
1.大陆拼合
大西洋两侧(南 美洲与非洲)的 拼合。
第五讲 地壳运动与板块构造
☆ 地壳运动; ☆板块构造;
第一节 地壳运动
一、地壳运动的概念
地壳运动是指由内动力引起地壳(或岩石圈)的 岩石变形、变位的机械运动。
岩石圈自形成以来,一直处于持续不断地运 动中,但运动速度通常是十分缓慢而不易被人们 直接察觉出来,只有当构造运动引起岩石发生断 裂、应力突然释放导致比较强烈的地震时,才易 被人们觉察到。
2、以重视水平运动的重要性和主导性的“板 块构造”学说。
板块构造学说是从“大陆漂移 说”→“海底扩张说” → “板块构造学说” 发展演化过来的, “板块构造学说” 现在仍 在不断发展完善,例如“地体构造”的提出、 “板块构造”由海洋构造而进一步重视大 陆构造等就是不断发展的例证。
地壳升降运动的
证据
五、地壳水平运动的主要证据
1、岩层受到水平侧向挤压形成褶皱或逆断层
逆断层
侧向挤压形成褶皱
2、受到水平的拉伸就会形成裂谷(如红海东非大裂谷)或正断层
正断层
3、受到水平方向的剪切、扭为就会形成 平移断层及各种扭动构造。
第二节、板块构造学说简介
1912年德国科学家魏格纳受南美和非洲大陆海 岸线形态极其相似启发,再结合在古生物、地层、 地貌和构造等方面的对应证据,提出了“大陆漂 移”假说,但由于未能阐明大动漂移的动力学机 制而未被重视;

第5章地壳演化简史2

第5章地壳演化简史2
因此地史中地壳构造活动性相对微弱整体上大面积缓慢升降呈现广阔的平原台地或陆架浅海的地区是地壳上相对稳定的构造类型的代表区域而地壳构造活动性十分活跃发生迅速大大幅度升降呈现高峻山脉山涧盆地或海域中的岛弧海沟边缘海面貌的地区则是地壳显著活动的构造类型的代表区不论地壳运动的表现形式如何它们都会在沉积物的各种特征中留下记录
全球各地虽然发生过长时间的地壳运动,也经历了 长时间的风化,剥蚀,搬运和沉积外力地质作用,但并未 发生填平补齐导致的地形夷平,高低分异更趋强烈。这 说明,遭受侵蚀和接受沉积的地区在不断的发生迁移和 易位。 因此,地史中地壳构造活动性相对微弱,整体上大面 积缓慢升降,呈现广阔的平原,台地或陆架浅海的地区是 地壳上相对稳定的构造类型的代表区域 ; 而地壳构造活动性十分活跃,发生迅速大大幅度升 降,呈现高峻山脉,山涧盆地或海域中的岛弧,海沟,边 缘海面貌的地区则是地壳显著活动的构造类型的代表区 域.
全球泥盆纪古地理图
中国泥盆纪古地理图
(三)岩相分析的主要依据 3 特殊矿物 有些矿物是在一定环境下形成的,可以起指示相 作用。例如海绿石代表较深浅海环境;石膏、石盐等 代表干燥环境;白云岩(指形成于古生代以后者)并少 含化石往往代表咸化海或泻湖环境,等等。 此外还可以用地球化学等方法确定沉积环境。不 管用什么方法,都必须进行综合分析,切不可机械照 搬上述标志。
(二)主要沉积环境的特征
1 海相沉积;2 过渡相沉积;3 陆相沉积 以沉积环境特征、沉积物、化石为主掌握。
(三)岩相分析的主要依据 在不同环境下形成具有不同生物化石、岩性特征和 结构以及特殊矿物成分的沉积物;反过来说,沉积物中 不同的生物化石、岩性特征和结构以及特殊矿物成分往 往指示不同的形成环境。现在综合叙述如下: 1 生物化石 化石可以用来指示古地理环境。例如珊瑚化石指示 清澈温暖的浅海环境 ( 现代珊瑚生活要求:水温 20℃左 右,水中没有混杂的泥沙,水深不超过50~70m);破碎 的贝壳指示滨海环境;植物化石往往指示陆相环境,而 不同的植物又反映不同的气候,如苏铁表明气候湿热, 而银杏表明气候温和等。凡代表特殊地理环境,且指示 特殊岩相的化石或化石群,称指相化石或指相化石群。 标准化石和指相化石结合起来,是确定地层时代、岩相 和重塑古地理环境的重要依据。

地球的演化说课稿

地球的演化说课稿

地球的演化说课稿
地球是我们生存的家园,它经历了漫长的演化过程。

本课将介绍地球的演化过程,包括地球的形成、板块构造、火山活动和气候变化等方面。

地球的形成:
地球是在46亿年前形成的。

当时,一个巨大的分子云开始缩小并旋转。

这个分子云由氢、氦和其他轻元素组成。

当分子云缩小到足够小的体积时,引力开始发挥作用,使得分子云中的物质聚集在一起。

这些物质逐渐凝聚成原始地球,经过数百万年的形成,地球终于形成了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样子。

板块构造:
地球的地壳是由几块大而薄的板块组成的。

这些板块在地球表面不断移动,造成地震、火山喷发等自然灾害。

板块构造是地球演化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火山活动:
火山活动是指地球表面的火山喷发和熔岩流动等现象。

火山活动对地球环境有很大的影响,它们可以释放大量的二
氧化碳和其他温室气体,导致全球气温升高,甚至引发气候变化。

气候变化:
气候变化是指地球气候系统的变化。

全球气温升高、极端天气事件增多等都是气候变化的表现。

气候变化是由人类活动引起的,如过度使用化石燃料、森林砍伐等。

总之,地球的演化是一个复杂而又精彩的过程。

我们需要更加深入地了解地球的演化过程,保护我们的地球家园。

地壳的演化史的说课稿

地壳的演化史的说课稿

地壳的演化史的说课稿地壳的演化史的说课稿说教材(包括创思点)(一) 本节教材的地位:本节是对全章的总结,它与前面所学的地壳运动、地质构造、海陆变迁、岩浆活动、沉积岩特征的关系密切,学生在学习前面知识之后具有怎样的综合利用能力、创新能力,在本节均能得到反馈。

(二) 本节教材的特点:由于学生对地层、化石缺乏感性认识加上学生对化石形成过程不做说明,教材基本上是各种事件与结论的堆砌,规律与原理分析很少,内容显得枯燥,各地质年代发生的重大事件显得多而乱,学生难以掌握,所以一定要让学生课外、课内充分参与、充分思考,否则难以使学生真正理解、掌握。

研究地壳演化史的重要意义是本节的思想教育点。

抓住该教育点,宣传科普知识,让学生明确新陈代谢是宇宙万物的普遍规律。

创思点)▲对化石的地质学意义的研究是培养学生地理学科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及创造性想象能力的教育点,也是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的结合点。

对地壳演化史各重大事件的演变规律的研究是培养学生发现能力、探究能力以及学会分析整理信息能力的绝好教育点。

通过补充介绍云南澄江化石群的发现及意义,培养学生向权威挑战的精神,同时也宣传生物进化的最新科研动态。

(三) 本节教材的重、难点分析:预期重点:化石的地质学意义及地壳演化史中各时代发生的重大事件及其先后顺序。

其依据是<<中学地理教学大纲>>。

预期难点是:化石的概念和化石的形成及各时代重大事件的记忆。

其依据是教材对化石仅做简单阐述,并未对化石的形成做进一步阐述,而各重大事件多且学生不易发现其中规律。

重、难点的调控:根据本节课前的5分钟练习情况的反馈临时调整讲课的重、难点及时间安排。

依据是:由于学生课前预习及资料收集处理情况只能在上课时得到反馈,而教师的教学内容及重、难点时间安排必须充分符合学生的学习实际,故教师应根据学生已掌握的知识情况作随机调整。

(四) 教学目标:1、德育目标:激发创新意识,培养科学精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 市 与 环 境 科 学 院㊣黄昆
二、时间标尺的建立
地球历史年龄以及相对时间标尺的建立,主要要靠地质 学三大基础理论的建立,才得以实现。 a、“地层三定律”——斯泰诺(丹麦) b、“大地质旋回”的理论——赫顿(丹麦) c、 “化石顺序定律”—— 史密斯(英)
城 市 与 环 境 科 学 院㊣黄昆
喜马拉雅山 构造阶段
统(Series)………………世(Epoch)
城 市 与 环 境 科 学 院㊣黄昆
二、时间标尺的建立
地质年代表记法
新生包含三四纪,六千万年喜山期。 中生白垩侏罗三,燕山印支两亿年。 古生二叠石炭泥,志留奥陶寒武纪。 震旦青白蓟长城,海西加东到晋宁。
城 市 与 环 境 科 学 院㊣黄昆
冥古宙
城 市 与 环 境 科 学 院㊣黄昆
第五章 地壳演化简史
主要内容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地壳历史的研究方法 第三节:前寒武纪 第四节:早古生代 第五节:晚古生代 第六节:中生代 第七节:新生代
城 市 与 环 境 科 学 院㊣黄昆
第一节:概述
地壳的发展历史简称地史。地球表面有广阔的大洋、起 伏的大陆、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千差万别的动植物群落, 如此丰富多彩的自然环境都是地球发展演变的结果。
城 市 与 环 境 科 学 院㊣黄昆
第二节:地壳历史的研究方法
一、地层的划分与对比 (一)地层划分的依据
所谓地层是在地壳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各种成层岩石的 总称,包括变质的和火山成因的成层岩石在内。从时代上讲, 地层有老有新,具有时间的概念。地层和岩层这两个名词相 似,但岩层一般是泛指各种成层岩石,而不必具有时代的概 念。
城 市 与 环 境 科 学 院㊣黄昆
一、地层学理论的建立
对地层的科学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是丹麦学者斯泰诺 N 。他在《天然固体中的坚质体》(1669)一文中,论述了地 层、山脉的形成过程,并提出了地层学的重要基础原理—— 地层层序律,具体包括: a、叠置律,地层未经变动时则上新下老; b、原始连续律, 地层未经变动时则呈横向连续延伸并逐渐 尖灭; c、原始水平律,地层未经变动时则呈水平产状。
“巨虫时代”石炭纪 城 市 与 环 境 科 学 院㊣黄昆
二叠纪植物群落
城 市 与 环 境 科 学 院㊣黄昆
城 市 与 环 境 科 学 院㊣黄昆
侏罗纪“恐龙时代”
城 市 与 环 境 科 学 院㊣黄昆
白垩纪海陆分离 城 市 与 环 境 科 学 院㊣黄昆
第四纪
城 市 与 环 境 科 学 院㊣黄昆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燕山构造阶段

印支构造阶段

海西构造

阶段
加里东构 造阶段
城 市 与 环 境 科 学 院㊣黄昆
晋宁运动 吕梁运动 阜平运动
二、时间标尺的建立
地质年代单位
时代地层单位
地质时代单位
宇(Eonthem)…………宙(Eon)
界(Erathem)………… 代(Era)
系(System)……………纪(Period)
太古宙
城 市 与 环 境 科 学 院㊣黄昆
震旦纪遗留下来的地貌 城 市 与 环 境 科 学 院㊣黄昆
三叶虫化石
城 市 与 环 境 科 学 院㊣黄昆
奥陶纪海底样貌 城 市 与 环 境 科 学 院㊣黄昆
志留纪
城 市 与 环 境 科 学 院㊣黄昆
泥盆纪邓氏鱼 城 市 与 环 境 科 学 院㊣黄昆
层对比是指不同地区的地层进行时代的比较。在地层对比的基 础上才能了解广大地区地史发展过程的共性和异性,才能具体 认识地层区域性特征,了解地层空间分异的情况。
城 市 与 环 境 科 学 院㊣黄昆
第二节:地壳历史的研究方法
城 市 与 环 境 科 学 院㊣黄昆
第二节:地壳历史的研究方法
二、岩相古地理分析
城 市 与 环 境 科 学 院㊣黄昆
一、地层学理论的建立
地层即地壳上部成带状展布的层状岩石或堆积物,是地 壳演化历史的物质记录。
人类对于地层的感性观察与认识可以追溯到古代希腊、 中国和阿拉伯世界,其共同的特征是把陆地高山上岩层中所 含的化石, 作为“ 沧海桑田”海陆变化的证据。
城 市 与 环 境 科 学 院㊣黄昆
各种沉积物和沉积环境之间都有密切的内在联系。因此根据沉积环境 可以把沉积地层分为海相、过渡相和陆相三类。

河流相、湖沼相

冰川相、沙漠相
海陆 过渡相
海相
三角洲相、泻湖相、
滨海相、浅海相、 次深海相、深海相、非正
常海相
城 市 与 环 境 科 学 院㊣黄昆
第二节:地壳历史的研究方法
(二)、岩相分析主要依据 1、生物化石
第二节:地壳历史的研究方法
地层划分的主要依据:
1、沉积旋回和岩性变化 2、地层接触关系 3、古生物(化石)
城 市 与 环 境 科 学 院㊣黄昆
第二节:地壳历史的研究方法
1、沉积旋回和岩性变化
对一个地区的地层进行划分时, 一般是先建立一个标准剖面。凡是地 层出露完全、顺序正常、接触关系清 楚、化石保存良好的剖面就可以作为 标准剖面。如果是海相地层,往往表 现出岩相由粗到细又由细到粗的重复 变化,这样一次变化称一个沉积旋回, 也就是每一套海侵层位和海退层位构 成一个完整的沉积旋回。
第二节:地壳历史的研究方法
3、古生物(化石)
凡是保存在地层中的地 质时期的生物遗体(如动物 骨骼、硬壳等)和遗迹(如 动物足印、虫穴、蛋、粪便、 人类石器等) 都叫化石。
更新世的猛犸象化石
城 市 与 环 境 科 学 院㊣黄昆
第二节:地壳历史的研究方法
(二)地层的对比 地层划分是指对一个地区的地层进行时代的划分,而地
珊瑚化石指示清澈温暖的浅海环境。 2、岩性特征和结构
红色岩层指示氧化环境;黑色页岩并含黄铁矿指 示还原环境; 3、特殊矿物
海绿石代表较深浅海环境; 石膏、石盐等代表干 燥环境。
城 市 与 环 境 科 学 院㊣黄昆
第二节:地壳历史的研究方法
(三)、岩相分析的原则——现实类比方法 1、自然界演化的不可逆性 2、时间因素 3、沉积物的后生变化
城 市 与 环 境 科 学 院㊣黄昆
第二节:地壳历史的研究方法
2、地层接触关系 地层之间的不整合面是划分地层的重要标志。任何类型
的不整合(平行不整合和角度不整合)都代表岩层的不连续现 象,反映了地理环境的重大变化。
城 市 与 环 境 科 学 院㊣黄昆
第二节:地壳历史的研究方法
城 市 与 环 境 科 学 院㊣黄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