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二则》教学设计(两套)
《消息二则》教学设计
《消息二则》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掌握阅读、理解和分析新闻报道的能力;2. 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判断力;3. 提高学生的写作和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1. 标题:《消息二则》;2. 消息一:科学家发现新型病毒;3. 消息二:政府发布环境保护政策。
教学步骤:引入:1. 教师向学生介绍新闻报道的重要性和方式,引发学生对新闻的兴趣。
2. 教师展示《消息二则》的标题,并向学生提出问题:“你们认为这两则消息可能是关于什么内容的?”鼓励学生猜测和猜测原因。
阅读与理解:3. 学生阅读《消息二则》中的消息一,并回答相关问题,如“科学家发现了什么新型病毒?”“这个病毒会对人类和社会产生什么影响?”4. 学生阅读《消息二则》中的消息二,并回答相关问题,如“政府发布了什么环境保护政策?”“这个政策对环境和人们的生活有什么意义?”5. 学生与同桌合作,交换答案并共同讨论。
分析与评价:6.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和评价《消息二则》中的报道,帮助学生理解新闻报道的结构和特点,如标题的吸引力、事实的客观性和观点的中立性。
7. 学生小组讨论,共同评价这两则消息的报道质量,并总结出新闻报道所需具备的要素。
写作与表达:8. 教师鼓励学生根据阅读和分析的经验,选择一个感兴趣的新闻事件,撰写一则新闻报道。
9. 学生互相交换新闻报道,互相评价并提出改进建议。
总结与反思:10. 教师促使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总结出新闻报道的关键要点和写作技巧。
11. 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讨论自己的进步和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的方法和目标。
扩展活动:12. 学生可以选择进一步调查和研究他们感兴趣的新闻事件,并做一份深入报道。
第1课《消息二则》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八年级语文(上册)主备教师:审核:消息二则(《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消息二则》是八上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为毛泽东同志于1949年4月22日撰写的两则消息。
统编教材设置了四个活动探究单元。
此单元是本套教材的第一个活动探究单元。
活动探究单元的学习主要通过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让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建构属于自己的、有机的知识结构,获取较多的直接知识,并形成相应的语文能力。
活动探究单元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组织教学内容,此单元的三个学习任务分别是新闻阅读、新闻采访和新闻写作。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时候并没有接触新闻,甚至也没有积累新闻的知识,所以这节课要引导学生初步积累了新闻文体常识,了解到相关新闻体裁。
在学习的过程中,要让学生明确新闻的真实性、准确性、时效性等关键要素,还要了解不同新闻体裁的特点,比如消息的结构、语言及情感上的独特。
学习上是有一定难度的。
但是,因为生活中学生对新闻并不陌生,而且本单元的课文都有旁批,所以通过自读、小组合作及教师指导,完成课文阅读的难度并不太大。
“活动·探究”单元的阅读活动,应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以速读、跳读为主要阅读方法为辅。
课前要让学生了解并积累有关新闻的知识,学习阅读新闻的方法,养成阅读新闻的习惯,关注社会和新闻本身的发展。
课中:交流展示,合作探究。
情境导入5分钟同学们,随着社会的变迁和时代的向前发展,我们的生活也越来越丰富多彩,在现实生活中你们都是通过哪些方式来了解世界的风云变幻、国家的政治策略以及群众的街头巷议呢?学生观看图片,请同学说说自己平时都是从哪些途径获取新闻的,两三人即可。
以图片的形式,引入课文,吸引了学生的兴趣。
文本研读30分钟1.指导学生了解新闻题材,积累有关新闻的知识2.介绍写作背景学生明确以下知识点什么是新闻?新闻,是指报纸、电台、电视台、互联网等媒体经常使用的记录与传播信息的一种文体。
新闻的分类:从广义上说,新闻包括消息、通讯、新闻特写、报告文学等。
第1课《消息二则》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消息二则》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消息的要素以及结构,理清文章内容、层次。
2.体会本文语言准确、简洁、情感鲜明的特点。
3.理解渡江战役的规模与意义,感受作者的情感和立场。
【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1)梳理消息的结构,明确各部分的作用。
(2)品味消息语言的准确性和简洁性。
2.教学难点:(1)理解渡江战役的意义,体会作者的情感。
(2)学习消息的写作手法,尝试进行消息写作。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当今信息时代,我们每天都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消息。
那么,什么是消息呢?消息是一种常见的新闻体裁,它用简洁明了的文字,及时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毛泽东同志撰写的两篇消息——《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感受消息的独特魅力。
二、知识备查1.作者简介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笔名子任。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政治家,诗人、书法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
2.背景介绍1949 年初,淮海、辽沈、平津三大战役结束,我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取得胜利已成定局。
国民党反动派赶紧派人前往北京和谈,以争取时间部署兵力。
在对长江防线经过三个月的苦心经营后,1949 年 4 月 20 日,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国内和平协定》上签字,谈判破裂。
4 月 21 日,毛泽东和朱德立即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于该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
22 日 2时,新华社播发了毛泽东撰写的消息《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报道了中路军战况。
22 日夜,毛泽东又写了这则全面报道前线最新战况的新闻稿——《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三、字词把握1.请同学们朗读下列词语,注意字音和字形。
溃退(kuì tuì)泄气(xiè qì)督战(dū zhàn)要塞(yào sài)业已(yè yǐ)摧枯拉朽(cuī kū lā xiǔ)锐不可当(ruì bù kě dāng)2.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第1课《消息二则》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消息二则》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掌握消息这一新闻体裁的基础知识,了解其写法特点。
2、依托情境活动,从新闻六要素、结构和特点方面熟知文本。
3、通过揣摩品味新闻语言的特点,把握作者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感情和立场。
【教学重点】1、掌握消息这一新闻体裁的基础知识,了解其写法特点。
2、依托情境活动,从新闻六要素、结构和特点方面熟知文本。
【教学难点】通过揣摩品味新闻语言的特点,把握作者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感情和立场。
【教学资源】PPT、多媒体【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我校新闻社于近期发布了一条纳新消息:请有意向加入新闻社的同学前往学生活动中心进行面试。
面试流程为根据《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两则新闻作品进行相关问题的考核,考核内容为新闻四维能力测试:1、新闻素养——新闻知识我知道2、审稿能力——新闻稿件我来审3、点评水准——新闻内容我讲解4、播报技巧——新闻消息我会播考核形式:个人问答和小组合作通过面试考核即可成为新闻社实习生。
接下来,请各位选手以最昂扬、最自信的姿态做好准备,期待各位的精彩表现!二、新闻素养——新闻知识我知道第一环节的面试主要考察同学们的新闻素养,即对新闻知识了解的程度,该环节为个人问答。
请默读课本第2页和第17页关于新闻要素和消息特点的文字,标记出需要积累的新闻相关知识。
思考以下问题:①新闻是什么?②常见的新闻体裁有哪些?③新闻的“六要素”“五结构”“三特点”分别是什么?明确:①新闻的定义:新闻是指新近发生或变动的事实信息,一般为受众所关注,经传播者选择,借助各种符号载体及时传播;也指新闻体裁,广义包括消息、通讯、新闻特写等,狭义专指消息。
②新闻的体裁:消息、通讯、新闻特写、新闻评论、人物专访、调查报告等。
③新闻的“六要素”“五结构”“三特点”三、审稿能力——新闻稿件我来审第二环节的面试主要考察同学们的审稿能力,即能否依据新闻相关知识对新闻稿件进行甄别、审核。
第1课《消息二则》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消息二则》教学方案第2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体现在消息中的情感与立场。
2.把握课文的新闻要素,理清写作思路,品味本文语言准确、凝练及情感鲜明的特点,欣赏新闻写作的艺术。
3.掌握消息这一新闻体裁的基础知识,了解其写法特点。
4.培养学生关注实事的意识,帮助学生养成阅读新闻的习惯。
【教学重点】1.把握课文的新闻要素,理清写作思路,品味本文语言准确、凝练及情感鲜明的特点,欣赏新闻写作的艺术。
2.掌握消息这一新闻体裁的基础知识,了解其写法特点。
【教学难点】1.把握课文的新闻要素,理清写作思路,品味本文语言准确、凝练及情感鲜明的特点,欣赏新闻写作的艺术。
2.培养学生关注实事的意识,帮助学生养成阅读新闻的习惯。
【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上节课我们了解到,渡江战役中人民解放军势如破竹,两天时间百万大军中的大部已经渡过长江。
这两则消息为我们报道这大好消息的同时极具可读性,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再读课文,分析课文语言,感受新闻写作的艺术。
设计意图:勾连旧知,导入新课,让两节课顺利衔接起来。
二、夯实基础1.复习巩固(1)教师提问:消息的六要素是什么?预设:“五个W和一个H”,即who(何人)、whɑt(何事)、when(何时)、where(何地)、why(为何)和how(如何)。
(2)教师提问:消息一般由什么结构构成?预设:标题、电头(消息头)、正文(包括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3)教师提问:消息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预设:时效性强、真实客观、篇幅较短。
设计意图:通过提问巩固上节课所学的关于消息的文常知识。
过渡:上节课我们布置了一项作业,让大家比较两则消息并试着从消息的结构方面总结两则消息的异同,记录在表格中。
下面请大家把自己的发现说一说。
三、问题探究(一)自主探究一1.探究任务从消息的结构方面比较两则消息的异同,记录在表格中并说一说从它们的不同点中你对战况发展有什么了解。
展示表格:标题电头(消息头)正文导语主体2.探究方法(1)根据消息的结构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划分层次,梳理出和表格对应的部分。
教学设计一:《消息二则》
教学设计一:《消息二则》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新闻的特点和结构。
2.掌握消息的六要素。
3.学会分析消息的语言特点。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消息的结构和六要素。
2.难点:分析消息的语言特点。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展示一些新闻图片或视频,引出新闻的话题。
2.讲解新闻的特点和结构
(1)新闻的特点:真实性、时效性、准确性。
(2)消息的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3.分析《消息二则》
(1)找出消息的六要素。
(2)分析消息的结构。
(3)体会消息的语言特点。
4.课堂讨论
(1)讨论消息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2)交流如何阅读和分析消息。
5.总结
总结新闻的特点、结构和消息的六要素,强调语言特点。
6.作业布置
(1)阅读一篇新闻,分析其结构和六要素。
(2)写一则简短的消息。
《消息二则》教学设计(两套)
《消息二则》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第1课时《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教学目标】1.把握课文的内容和消息结构特点。
(重点)2.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感情。
(重难点)【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949年4月21日,中国发生了一件决定未来走向的大事。
这节课,让我们共同学习课文《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了解那个重要时刻。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整体感知,把握文体特点提问1:反复朗读课文,勾画出这则消息中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
明确:时间:二十一日,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芜湖、安庆之间;人物:三十万人民解放军;事件:渡过长江。
提问2:参看课文批注,思考:如果你要把这一消息迅速告知身边的人,你会怎样说?如果你要把这一消息比较完整地告知身边的人,你会怎么说?如果你要把这一消息具体地告知身边的人,你会怎么说?你的告知的方式和消息的哪些部分相对应?明确:迅速告知: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完整地告知: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具体地告知: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
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
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
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迅速告知对应消息标题;完整地告知对应消息导语。
具体地告知对应消息主体。
提问3:标题、导语、主体三者具有什么关系?明确:标题、导语、主体三者叙说的都是同一事件,但在具体程度上有不同。
这种特点就是人们常说的消息文体的金字塔结构。
这是消息的性质决定的:把最重要的内容最迅速地让人们了解。
提问4:电头有什么作用?明确:告诉人们消息的来源,增加可信度。
目标导学二:品读语言,体会作者情感提问5:朗读课文,说一说朗读的基调是什么。
初中初一语文上册《消息两则》教案、教学设计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两则新闻的优缺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合作交流能力。
-情感态度引导:通过对新闻事件的讨论,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课后拓展:鼓励学生关注时事新闻,撰写新闻评论,提高语文素养。
(一)导入新课(500字)
在课程开始时,我将以一则引发社会广泛关注的新闻事件视频作为导入,例如关于环境保护的话题,让学生通过观看视频了解事件的背景和基本情况。视频结束后,我会提出一系列问题,如:“同学们,你们对这则新闻有什么看法?”“新闻中提到的环境问题对我们生活有什么影响?”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关注时事新闻,激发他们对新闻知识的兴趣,从而自然导入新课《消息两则》的学习。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新闻阅读和分析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阅读作业:请学生自行选择一篇新闻,认真阅读并分析其结构、语言特点和报道角度。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关注新闻的标题、导语、主体等部分,思考新闻是如何传递信息和反映现实的。
2.写作作业:根据所学新闻知识,尝试撰写一篇新闻稿。可以选择以下两种方式之一:
1.激发学生兴趣,引导他们关注新闻,培养时事意识。
2.重视对学生阅读、分析、评价新闻能力的培养,提高语文素养。
3.注重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提高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4.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使学生掌握新闻的基本知识,提高阅读和分析新闻的能力,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4.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激发学生对时事新闻的关注和探究兴趣。
部编语文八年级上《消息两则》语文教学设计
部编语文八年级上《消息两则》语文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消息两则》选自部编语文八年级上册,包含了两篇新闻报道。
第一则报道是我国成功发射北斗导航卫星的消息,第二则报道是我国科学家在量子通信领域取得的新突破。
这两则消息体现了我国在科技领域的重大成就,对于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科学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通过阅读这两篇新闻,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信息提取和理解能力,增强语感。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新闻阅读能力,他们对时事新闻感兴趣,愿意主动关注和了解国家的发展动态。
但学生在理解新闻报道的专业术语、分析新闻价值等方面还存在一定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理解新闻的基本特点,引导学生学会从新闻报道中提取关键信息,提高他们的新闻阅读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闻的基本特点,学会从新闻报道中提取关键信息;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学生分析新闻、理解新闻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关注国家发展、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新闻的基本特点,如何从新闻报道中提取关键信息;2.难点:新闻专业术语的理解,新闻价值的分析。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现实生活中的新闻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他们的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3.案例教学法:以两篇新闻报道为例,让学生在具体案例中掌握新闻阅读的方法。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新闻报道的相关背景资料,教学课件;2.学生准备:预习新闻报道,了解新闻的基本概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我国北斗导航卫星发射成功和量子通信领域新突破的新闻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国家科技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分发新闻报道文本,让学生自主阅读,了解新闻的基本内容。
同时,教师巡视课堂,解答学生的疑问。
3.操练(15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析新闻报道中的关键信息,如新闻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等。
八上语文消息两则教案(3篇)
第1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两则消息,使学生了解新闻的基本要素,掌握新闻的写作技巧,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阅读、合作探究、课堂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时事,增强社会责任感,培养良好的新闻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新闻的基本要素、新闻的写作技巧。
2. 教学难点:如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培养良好的新闻素养。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简要介绍新闻的定义和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学生分享自己了解的新闻,为课堂讨论做准备。
(二)自主阅读,了解新闻要素1. 学生自主阅读两则消息,了解新闻的基本要素。
2.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新闻的五个要素: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三)合作探究,分析新闻写作技巧1.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析两则消息的写作技巧。
2. 各小组汇报交流,教师点评。
(四)课堂讨论,提高阅读理解能力1.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3. 教师总结,引导学生掌握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方法。
(五)拓展延伸,关注时事,培养新闻素养1. 学生分享自己关注的时事新闻,讨论如何提高新闻素养。
2.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大事,树立社会责任感。
(六)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新闻的基本要素和写作技巧。
2. 学生回顾所学知识,分享自己的收获。
四、作业布置1. 阅读一篇新闻,尝试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其写作技巧。
2. 撰写一篇简短的消息,练习新闻写作。
五、板书设计八上语文消息两则一、新闻的基本要素1. 标题2. 导语3. 主体4. 背景5. 结语二、新闻的写作技巧1. 突出重点,简明扼要2. 结构严谨,层次分明3. 语言生动,富有感染力4. 事实准确,有说服力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学习两则消息,使学生了解了新闻的基本要素和写作技巧,提高了阅读理解能力。
在课堂讨论环节,学生积极参与,分享了自己的观点,培养了良好的新闻素养。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消息二则》教案2篇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消息二则》教案2篇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消息二则》教案2篇教案1一、教材简析:第一课两则消息选自《毛泽东新闻作品集》(新华社出版2014年版)。
两则消息分别刊载于1949年4月22日、24日《人民日报》。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初步学会运用新闻的基本知识写新闻,体会新闻的特点。
【2】学习新闻写作中将感情蕴含其中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1】赏析课文简明、准确、精炼的语言【2】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
3.情感、态度、价值观【1】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到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2】认识中国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创造了人类战争的伟大奇迹,认识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
珍惜革命成果,珍惜我们现在的生活。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赏析课文简明、准确、精炼的语言难点: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到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四、教学方法运用默读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相结合的方法。
五、教学用具本文是一篇标准的新闻模板,可以利用多媒体辅助,进行实播引导学生进入意境。
六、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播放百万雄师横渡长江相关纪录片段,解说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拒绝签订和平协定。
4月21日凌晨,人民解放军即执行统帅毛泽东同志“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在西起九江的湖口,东至江阴,长达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发动了渡江战役,国民党*惨淡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一触即溃。
23日晚,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宣告国民党*政权的覆灭。
这两则消息就是毛泽东同志当时满怀豪情写的全面报道前线战况的新闻稿,给全国人民和全军将士以极大的鼓舞,对于瓦解敌军斗志,鼓舞我军士气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二)检查预习略(三)整体感知,自主探究。
1.自由朗读课文,找出记叙的六要素。
【1】学生自由朗读第一则消息,从中圈出记叙的六要素。
【2】明确:人物:人民解放军30万大军时间:从20日午夜——21日地点:芜湖、安徽之间起因:发起渡江战役经过: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
第1课《消息二则》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第1课《消息二则》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消息两则》教学设计本课因为是同学们第一次接触到新闻内容,所以参照温儒敏老师的教学设计先设置一个导入的“走进新闻”版块,让同学们对什么是新闻、不同主体立场对新闻报道的影响以及新闻的社会作用有个大概的认知;第二部分再正式走进文本教学走进新闻参照温儒敏老师的教学设计第一课先要建立同学们对新闻的认知设计以下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大概了解新闻是什么,怎么样的内容可以被称为新闻2、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没有新闻会怎样,体会新闻的社会作用3、引导学生感受不同新闻主体视角下,对同一新闻时间的报道也是不同的,让同学们体会不同的视角、主体立场对新闻报道的影响。
一、引介新闻,建立认识1.关于新闻的定义(摘自教参):(1)教师出示八种中外新闻学界对新闻的定义,请学生结合自己剪选的新闻谈一谈个人对新闻定义的理解。
(1)新闻是新近报道的事情。
(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已故院长弗兰克·莫特)(2)新闻就是广大群众欲知、应知而未知的重要的事实。
(中国著名新闻记者范长江)(3)对一个足以引起读者兴趣的观念或事情,在不违背正确原则下所做的最新报道,皆为新闻。
(美国西北大学教授卡迪斯·D.麦道高)(4)新闻是对事实或意见的及时报道,此等报道对于相当多的人而言,具有兴趣或重要性,或兼而有之。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教授米切尔·查莱)(5)闻就是把最新的事实、现象在最短的时间内连续地介绍给最广泛的公众。
(德国柏林大学教授道比法特)(6)新闻是根据自己的使命对具有现实性的事实的报道和批评,是用最短的时距有规律地、连续地来进行广泛传播的东西。
(日本新闻学者小野秀雄)。
(7)新闻是报道或评述最新的重要事实以影响舆论的特殊手段。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甘惜分)(8)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
(美国著名报人查尔斯·丹纳)【明确】明确:新闻是经由新闻媒介传播的、为广大受众所关心的、新近发生的事实或情况的信息。
初中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消息二则》教学设计
初中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消息二则》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消息二则》是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的第一课。
本课包含了两则新闻报道,分别是《中国共产中央委员会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决定》和《对于目前时局的宣言》。
这两则消息是中国共产在抗日战争时期的重要文献,对于理解中国共产的抗日政策和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于历史知识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中国共产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政策和战略,可能还缺乏深入的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消息的内容出发,理解其中的智慧和战略意图。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阅读和分析两则消息,使学生了解中国共产的抗日政策和战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团队协作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两则消息,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在抗日战争中的重要作用,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通过阅读和分析两则消息,使学生了解中国共产的抗日政策和战略。
2.难点:理解消息中的智慧和战略意图。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和理解消息内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合作学习: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共同分析和解读消息,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探究学习: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消息背后的和战略问题,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师需要提前阅读和分析两则消息,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和资源。
2.学生准备:学生需要预习两则消息,对消息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简单的提问,引导学生回顾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两则消息的来源和背景,然后呈现两则消息的内容。
3.操练(1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两则消息,理解消息的内容和意义。
教师在课堂上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强烈推荐】《消息二则》优秀教案设计2篇
《消息二则》最新优秀教学设计2篇《消息二则》优秀教学设计篇一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消息的基本结构,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等五部分,明确各部分在消息中的作用。
学习《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两篇消息中简洁、准确、生动的语言表达,体会新闻语言的特点。
能够准确概括消息的主要内容,提取关键信息。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默读、朗读等方式,提高学生快速阅读和理解消息文本的能力。
引导学生分析消息的结构和内容,学习作者组织材料、安排层次的写作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开展小组合作探究活动,让学生在交流讨论中加深对消息的理解,提高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人民解放军在解放战争中的英勇无畏、锐不可当的气势,体会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所具有的历史意义,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消息的结构特点,理解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学会分析消息的结构。
品味消息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其准确、简洁、生动的特点,如对战争场景的描写、对数字和动词的运用等。
理解两篇消息所报道的事件内容及意义,感受人民解放军的英雄形象。
2、教学难点体会消息中作者的立场和情感倾向,如何通过客观的报道传达出对人民解放军的赞美和对战争胜利的喜悦之情。
让学生理解消息这种新闻体裁在反映重大历史事件时所发挥的独特作用,以及如何迅速、准确地向读者传递信息并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诵读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5 分钟)播放一段关于解放战争时期的历史影像资料,展示人民解放军英勇作战的场景,如百万雄师过大江的壮观画面等,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情感共鸣,然后提问学生:“同学们,你们知道在解放战争中还有哪些具有重大意义的战役吗?这些战役又是如何被报道和传播的呢?”由此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课文——《消息二则》,让学生对消息这种新闻体裁有初步的认识和期待。
消息二则 部编版初二上册语文第1课《消息二则》课文原文及教案精选8篇
消息二则部编版初二上册语文第1课《消息二则》课文原文及教案精选8篇消息二则篇一教学目标1、在阅读过程中认识5个生字“冈、蝴、蝶、耀、颊”。
积累7个词语“春装、山冈、蝴蝶、雀跃、沉睡、照耀、面颊”。
2、按要求预习课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能说文章说的春天的消息;用合适的方式理解词语“盼望”、“爱怜”、“雀跃”的意思。
3、体会春天来到时人们欢快的心情以及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继续学习预习课文。
在读通课文,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能结合自己对春天的感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熟读成诵。
在学文的同时能选用合适的方式理解词语“盼望”、“爱怜”、“雀跃”的意思。
教学媒体春天图片课前学生准备1、收集有关描写春天的诗歌。
2、预习作业(1)读通课文,读准生字、新词的字音。
(2)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理解下列词语:盼望、爱怜、雀跃。
教学流程一创设情景,引人新课1、看画面,说景象。
(1)出示描绘春天景象的画面。
(2)按“春天到了,什么怎么样了”的方式说说春天的景象。
(3)说说:你对春天的感受。
2、春天是个值得赞美的季节,很多诗人都写过关于春天的诗歌。
谁能把你所知道的描写春天的诗歌读给大家听?预习反馈:诵读《咏柳》、《春夜喜雨》……3、今天我们还要来学一首描写春天的诗歌。
出示课题:1、春的消息齐读课题(理解题目中“消息”的含义)二初读诗歌,了解大意1、自由读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分节朗读诗歌,学习字词。
(1)纠正字音,重点指导:“冈”的读音是第一声,“颊”的读音是jiá。
完成多音字练习。
piǎo()jīn()tǔ()漂禁吐piào()jìn()tù()(2)掌握字形,重点指导“耀”和“颊”的字形3、通读全文,边读边想:你知道了哪些春天的消息。
读后交流。
三反复诵读,体味诗蕴1、轻声读诗歌,圈出诗中所描写的春天的景物。
交流:描写了哪些景物?要求学生连贯地说一说。
板书:春风春水小鸟蝴蝶雏菊枝头的绿苞明丽的阳光田野里的小草2、再读课文,想想:为什么选择这些景物?通过这些景物,你能感受到什么?交流、小结:作者描写了春风、春水;小鸟、蝴蝶;雏菊、枝头的绿苞;明丽的阳光、田野里的小草,因为这些都是春天到来时最具特点的景物,使人感受到春天是充满生机的。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课《消息二则》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课《消息二则》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消息二则》是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的第一课,本课包含了两篇新闻报道。
第一篇报道是《精彩的奥运会开幕式》,主要介绍了奥运会开幕式上的精彩瞬间和我国运动员的表现;第二篇报道是《我国成功发射嫦娥五号探测器》,主要介绍了嫦娥五号探测器的发射过程和意义。
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理解新闻报道的基本特点,如真实性、及时性和客观性,以及新闻报道的格式和结构。
通过学习这两篇报道,学生可以了解新闻报道的基本写作技巧,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新闻阅读能力,他们对时事新闻比较感兴趣,能够通过阅读新闻了解社会发展和国家大事。
但部分学生对新闻报道的格式和结构还不够了解,写作能力有待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新闻报道的基本特点和格式,能够阅读和分析新闻报道。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合作和讨论,提高学生提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关注时事、了解国家大事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新闻报道的基本特点和格式。
2.教学难点:新闻报道的写作技巧和分析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相关新闻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2.案例教学法:分析《消息二则》中的具体实例,让学生了解新闻报道的写作技巧。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新闻报道的特点和结构,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分析能力。
4.写作练习法: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进行实际操作,提高写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提前准备好相关新闻视频、PPT等教学资源。
2.学生准备:预习《消息二则》,了解新闻报道的基本概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奥运会和嫦娥五号探测器的新闻视频,引导学生关注时事新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两篇新闻报道,让学生阅读并了解新闻报道的基本格式和结构。
初中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消息二则》教学设计(本校公开课)
初中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消息二则》教学设计(本校公开课)一. 教材分析《消息二则》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的一篇新闻报道。
这篇课文主要包括两条新闻:一条是关于我国成功发射载人飞船的报道,另一条是关于我国在国际比赛中获得金牌的报道。
这两条新闻报道了我国在科技体育领域取得的重大成就,旨在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自豪感强的情感。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新闻阅读能力,对新闻报道的基本格式和特点有所了解。
但他们在分析新闻报道的角度和深度方面仍有待提高。
此外,学生对我国科技体育成就的认识程度不同,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加以引导和拓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新闻报道的基本格式和特点,提高新闻阅读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新闻、评价新闻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自豪感强的情感,增强民族凝聚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新闻报道的基本格式和特点,以及如何分析新闻、评价新闻。
2.难点:新闻报道的角度和深度分析,以及对我国科技体育成就的深入了解。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法: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理解新闻内容,掌握新闻格式。
2.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分析新闻报道的角度和深度,提高评价新闻的能力。
3.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相关新闻视频,营造真实情境,增强学生对新闻的感知。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课本。
2.课件:新闻报道的基本格式和特点,以及相关新闻视频。
3.作业:课后新闻评论写作,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新闻。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新闻报道的基本格式和特点,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两条新闻。
2.呈现(1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新闻内容,掌握新闻格式。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新闻报道的角度和深度,评价新闻的价值。
教师参与讨论,引导学生在分析新闻时关注事实、观点、来源等方面。
消息二则教案
《消息二则》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消息的特点、结构和要素。
- 学会阅读消息,能够准确把握消息的主要内容和主旨。
- 掌握消息的写作方法,能够撰写简单的消息。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阅读和分析消息,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 通过写作练习,锻炼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和写作技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时事的意识,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 激发学生对新闻写作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新闻素养。
- 通过对优秀消息的学习,感受新闻的力量和价值,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 消息的特点、结构和要素的掌握。
- 消息的阅读和写作方法的指导。
2. 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准确把握消息的主旨和关键信息。
- 如何培养学生的新闻敏感性和写作创新能力。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消息的相关知识和写作方法。
2. 阅读法:引导学生阅读消息文本,分析消息的特点和结构。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对消息的理解和看法。
4. 写作法:安排学生进行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5. 多媒体教学法: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消息案例,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新闻视瓶或展示一则新闻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
提问学生:你们平时是通过什么渠道了解新闻的?新闻有哪些特点和作用?引导学生思考,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消息。
(二)讲授消息的相关知识1. 消息的特点(1)真实性:消息必须真实可靠,报道的内容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2)时效性:消息要及时报道新近发生的事情,具有很强的时效性。
(3)简短性:消息的篇幅一般较短,语言简洁明了,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传达主要信息。
(4)客观性:消息要客观地报道事实,不带有主观色彩。
2. 消息的结构消息通常由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部分组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消息二则》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第1课时《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教学目标】1.把握课文的内容和消息结构特点。
(重点)2.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感情。
(重难点)【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949年4月21日,中国发生了一件决定未来走向的大事。
这节课,让我们共同学习课文《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了解那个重要时刻。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整体感知,把握文体特点提问1:反复朗读课文,勾画出这则消息中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
明确:时间:二十一日,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芜湖、安庆之间;人物:三十万人民解放军;事件:渡过长江。
提问2:参看课文批注,思考:如果你要把这一消息迅速告知身边的人,你会怎样说?如果你要把这一消息比较完整地告知身边的人,你会怎么说?如果你要把这一消息具体地告知身边的人,你会怎么说?你的告知的方式和消息的哪些部分相对应?明确:迅速告知: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完整地告知: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具体地告知: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
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
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
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迅速告知对应消息标题;完整地告知对应消息导语。
具体地告知对应消息主体。
提问3:标题、导语、主体三者具有什么关系?明确:标题、导语、主体三者叙说的都是同一事件,但在具体程度上有不同。
这种特点就是人们常说的消息文体的金字塔结构。
这是消息的性质决定的:把最重要的内容最迅速地让人们了解。
提问4:电头有什么作用?明确:告诉人们消息的来源,增加可信度。
目标导学二:品读语言,体会作者情感提问5:朗读课文,说一说朗读的基调是什么。
抽生朗读,大家评议。
明确:朗读的基调应该高亢豪迈、充满胜利的喜悦和对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的赞美。
提问6:默读勾画,哪些词语最能体现作者的感情倾向?明确:对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的歌颂:“英勇的、万船齐放、直取、突破、占领、进击、英雄式的、坚决地、不到二十四小时、即已。
”“英勇的、英雄式的、坚决地”直接赞美人民解放军英勇无畏;“万船齐放、直取、突破、占领、进击”等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解放军英勇善战,行动果敢,进军迅速,战果辉煌;“不到二十四小时、即已”说明时间短,战果大,从而表现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
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嘲讽:“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一正一反,对比鲜明,感情强烈。
提问7:试着用播音员播音的方式,把这则消息读给全班同学听。
学生激情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我三十万大军导语: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胜利南渡长江三十万人渡过长江英勇善战(标题) 主体时间:二十日午夜至二十一日进军迅速地点:芜湖、安庆之间人物:人民解放军三十万大军事件:渡过长江第2课时《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学目标】1.掌握新闻的相关知识,把握新闻内容及结构特点。
(重点)2.学习课文语言准确精练、详略得当、叙议结合的特点。
(难点)3.探究我军胜利的原因,感悟正义战争的强大力量。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你们都是通过哪些方式来了解世界的风云变幻、国家的政治策略以及社会的奇闻趣事的呢?(学生回答广播、网络、电视、报刊以及他人的传话等,教师引出新闻。
)新闻缩短了你、我、他之间的距离,让我们足不出户便可了解国内外时事,获取各种信息。
好的新闻是可以穿越时空,供人们品读与回味的。
今天,让我们来共同研读另一篇来自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佳作,一起重温那段荡气回肠、青春激扬的硝烟岁月。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朗读新闻,整体感知提问1:快速朗读新闻,整体感知课文,用简明的语言说说新闻报道的内容。
明确:《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的时间、地点和战况,指出了战局的发展趋势,分析了敌败我胜的原因。
表现了我军战士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
提问2:再读新闻,理清新闻的六要素。
明确: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的长江战线事件发生的原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
经过:三路大军横渡长江。
结果:突破长江防线,占领南岸广大地区。
提问3:找出这则新闻的标题、电头、导语和主体,分清主体部分的层次,概括各层层意。
明确: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电头: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十二时电导语:从“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至“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主体:从“二十日夜起”至课文最后。
第一层(从“二十日夜起”至“已渡过三十万人”):写中路军渡江的时间、地点、人数。
第二层(从“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至“不起丝毫作用”):写西路军渡江的情况,并加以评价。
第三层(从“汤恩伯认为”至课文最后):写东路军渡江的情况。
目标导学二:合作探究,研读思考提问4:分组讨论:主体部分为什么按“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的顺序叙述?明确: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所以先写。
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军抵抗甚为微弱,而东路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所以中、西两路军合写在前,东路单写在后。
详写东路激战,文势也涌起高潮。
提问5:三路大军的渡江情况,哪路详写?哪路略写?为什么要这样安排?明确:中路军写得简略,是因为新华社在此前已经有关于中路军的详细报道,此处简略交代即可转入下文。
西路军写得稍详,是因为渡江正在进行中,有些事情需要交代,如“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
已渡过的“正向南扩展中”,预示了战役的前景。
东路军写得最详,因为它所遇抵抗“较为顽强”,胜利来之不易,故作详细报道。
不仅较具体地写了战斗情况;而且更详尽地写了战果。
三个层次写得有同有异,有详有略,统一中有变化,避免了重复雷同。
目标导学三:深入文本,品味语言提问6:请学生就语言的准确性,在课文中选例分析。
生甲:例句:二十日夜起,……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
明确:“突破”准确表现了战斗过程(如用“越过”则不准确,因为“越过”的对象是静态的,表现不出战斗经过)。
“渡至”准确表现了水战进军的特点(用“到达”则太泛)。
“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时限明确,准确表现了神速的特点(如用“共”,则时限不明,一般化)。
“至发电时止”,时间比“现在”更为确切。
用“余部”这一军事术语比用“剩下的”更为准确得体。
生乙:例句: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明确:用“歼灭”及“击溃”而不是笼统地说“消灭”和“打垮”;对“要塞”用“控制”,说明江阴要塞已为我军所用;对“长江”用“封锁”,说明不准船只自由通航;对“铁路线”用“切断”,说明我军堵住了敌人从铁路逃跑的退路。
词语搭配准确有力,恰切表明我军锐不可当的气势。
生丙:用词准确还表现在对某些概念的适当限制上,如西路军所遇之抵抗是“甚为微弱”,而东路军所遇之抵抗则“较为顽强”,这就非常恰切地表现了敌我双方较量的程度,既不一味地夸大自己,也不一味地贬抑敌人,用词恰到好处。
提问7:请学生就语言鲜明生动、富于感情色彩的特点,在课文中选例分析。
生甲:“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充满嘲讽蔑视的语气,嘲讽汤恩伯过高估计东面防线的巩固程度,过低估计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不料”一词既可见敌人狼狈,又可见我军神勇,感情色彩鲜明。
生乙:“百万大军”“一千余华里”气势豪迈,排山倒海;“冲破”“横渡”“突破”,胜利豪情,激动人心;我军的“英勇善战,锐不可当”与敌军的“纷纷溃退,毫无斗志”,赞扬与藐视之情,对比鲜明。
【板书设计】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路军首战告捷 叙(略) 衔接紧密西路军所向披靡 叙议结合 (详) 过渡自然东路军遭遇抵抗较为顽强 叙 (详) 结构严谨语言特点 1.准确、简明、凝练、概括性强2.鲜明、生动、富于感情色彩【教学反思】《1、消息二则》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消息相关知识。
认识消息体裁的特点。
了解消息的六要素,把握消息的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目标:1、把握消息的内容及结构特点。
2、体会本文语言准确、情感鲜明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了解解放战争中我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力阻顽敌的精神以及人民必胜、正义必将战胜邪恶的历史规律。
【教学重点】:1、理解消息内容,把握战争的主题。
2、把握消息的特点,重点把握消息的结构,了解导语的作用。
【教学难点】:理解主体部分各层次间的关系【教法学法】:讨论法,点拨法合作探究法,延伸拓展法。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一、导入图片展示渡江战役图片渡江战役示意图二、预习展示根据你的课外预习,说说你了解的消息的有关常识:1.定义2.种类3.特点4.要素5.结构三、展示学习目标1、掌握消息的特点、结构形式等有关知识。
2、根据所学消息的知识理清内容、要素、结构,体会语言的真实准确。
3、感受学习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四、消息的有关知识:(一)、消息的概念:消息是新闻的一种,广义的新闻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等。
狭义的新闻也叫消息。
消息是一种报纸文体,指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本文就是一篇报道及时的消息。
(二)、消息的三个特点:传播性真实性时效性(三)消息的结构消息的结构有五部分:1、标题(分为:正题、引题、副题)2、导语3、主体4、背景5、结语。
1、标题:高度概括已经发生的消息事实。
必须简明、准确地概括消息内容,帮助读者理解报道的事实。
一般包括引题、主题、副题。
正题(也叫主题):概括与说明主要事实和思想内容。
引题:提示消息的思想意义或交代背景,说明原因,烘托气氛。
副题:提示报道的事实结果,或作内容提要。
2、导语:是消息的第一段或者第一句话。
是消息中最主要的事实,是最重要、最有影响力的材料,是本则消息报道的价值所在。
导语的要求:一是要抓住事情的核心,二是要能吸引读者看下去。
3、主体:是消息的主干部分。
承接导语之后,对导语作具体全面的阐述,具体展开事实或进一步突出中心,从而写出导语的所概括的内容,表现全篇消息的主题思想。
应按“时间顺序”或“逻辑顺序”写作,但仍然要先主要的、再写次要的。
4、背景:是新闻事实发生的历史条件或现实环境。
5、结语:是消息的最后一段落或最后一句话。
(四)消息固定的格式“倒金字塔结构”:由主到次地组织内容,高潮在前,即把最重要的信息放在消息的最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