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使”字句的语义分析

合集下载

从语义层面看“使”和“令”作为使令动词的差异

从语义层面看“使”和“令”作为使令动词的差异

“N1+V1+N2+V2”的结构,句法结构相同。
“令”字本义就是发布命令,也就是上级对下级的指
本文主要从分析总结“使”和“令”不同语义入手, 示。例 (5) 中是道光皇帝对督抚的命令,例 (6) 虽然没有
找出“使”和“令”在使令句式中使令用法的差异,以便 出现主语,但我们可以推断主语是政府或者规章制度,都
“小丑的表演使我笑了”,在感情的表达上显得有些矛盾,
通过分析“使”和“令”的不同语义,我们可以看到
“使之”。“使得”之后常常是一个明确的结果,如例 (10)
三、结语
中,艾滋病细胞结合有个明确的结果,就是这些免疫细胞
“使”和“令”都是现代汉语中常用的使令动词,它们
失去了抵抗病菌的能力,跟上文说的“使”后面往往有一 的使令用法常常令人困惑。上文首先分析了“使”和“令”
个具体的结果相符,“使之”后也常常加“成为”,这也跟 的不同语义,“使”和“令”都有表示具体行为意义的语
(9)“文革”十年对教育造成的灾难,使我国人才年龄
思。“使”字“使用,使唤”的含义是其特有的。
出现了一个大的断层。
2. 致使
例 (9) 中,陈述了“文革”的灾难造成了人才年龄出
(3)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使教育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 现断层这一现象,没有个人意志。“使”的前面往往是原
崭新的阶段。
因事件,后面往往是结果事件,所以“使”的主语很多时
从语义层面看“使”和“令”作为使令动词的差异
唐 雯 四川大学 文学与新闻学院
摘要:现代汉语中有许多具有使令意义的动词,其中 我意识到自己的生活是多么的贫乏,所以我去意识到自己
“使”和“令”作为常见的使令动词具有其特殊的意义和 的生活是多么的贫乏,很明显在逻辑上不通的,“去意识”

使字的词性辨析

使字的词性辨析
二、 对介词说的否定 “ 确实有一些特点接近介词, 使” 如不能带“ 、了” 着”“ 、 “ , 过”不能重叠等。主张介词说有一定的道理, 而且在语感 上也可以接受。我们姑且把“ 看成是介词, 使” 那么在“ 十 N' 使+ 冲+ V', 这一句式中, N', “ 使+ 是介词短语作状语修饰 V, 这样得出的一些结论则与整个句法特征存在着悖论。 I, 介词短语有很强的独立性, 位置比较灵活, 可整块移
(3)家境的贫寒, 使他从小就领略了人间的忧愁。(张平 《 姐姐》 ) (4)她使水变成奶茶, 使奶子变成黄油。(张承志《 绿
夜》 ) 两例移位后, 语义发生改变, 句子不成立:
语前 词“ 具有使令意义, 起一 结果。胡 一动 使” 能引 定的 ④ 裕树
主编的教材也认为“ 是兼语句中具有使令、 使” 促成意义的动
关键词:“ ’词性;辨析 使, ; 中图分类号:H042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官
文章编号: 1672-3325(2006)02-0035-03
( 1' )我熟哇, 在地面上, 你们可知底哇! (2' )他的内兄由西洋回来, 得了博士, 正在这个时候。 而“ N', 使十 独立性不强, 有很强的粘着性。在“ + 使十 N'
在“ +使十 Z+ V’ N' N 这一句式中, 的词性存在较大 “ 使” 争议, 有动词说、 介词说、 连词说等。而其中以动词说、 介词
说争论较为激烈。 动词说主要以黎锦熙、 丁声树、 王力为代表。黎锦熙认 为“ 是“ 使” 交涉人事” 类外动词, 可以带宾语, 宾语后常再带
N V"结构中, 后面必须有动词表示 N Z+ “ 使” 2发出的动作, 位

现代汉语语法的五种分析方法

现代汉语语法的五种分析方法

现代汉语语法的五种分析方法一、词法分析方法词法分析方法主要研究汉语中各种词类的构成、意义和用法,以及单词的形态变化规律。

它通过对词类、构词法、词义、词型变化规律等的研究,分析单词的构造和使用规律,从而理解句子的结构和语言表达的方式。

词法分析方法是语法研究最基本的方法,是其他语法方法的基础。

二、句法分析方法句法分析方法主要研究汉语中句子的构成、句子成分的排列顺序、句子结构的范式以及句子在语言中的功能等问题。

通过句法分析可以揭示句子的各个成分之间的关系,以及句子的内部结构和语序的规律。

句法分析方法主要包括短语结构语法分析和依存句法分析两种。

三、语义分析方法语义分析方法主要研究汉语中的词义、句义以及上下文对语义的影响等问题。

通过对词汇的义项、义体系的分类和构建、句子的义理解析等研究,揭示语言表达中的含义和信息传递方式。

语义分析方法可以帮助理解句子的意义和人们在交流中的意图。

四、语用分析方法语用分析方法主要研究汉语中语言行为和交际行为的规律,包括语言行为的目的、意图、社会因素对语言行为的影响,以及话语之间的关系和交际规则等。

通过语用分析可以了解句子的使用背景、语言行为的目的以及说话人的意图等,从而准确地理解和使用语言。

五、文体分析方法文体分析方法主要研究汉语的不同文体在语法和语言表达上的差异和特点。

它通过对文体的特征、结构和语言风格等的研究,揭示不同文体的特点和使用规律。

文体分析方法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不同文体的表达方式,从而提高我们在不同场合中的语言运用能力。

总之,这五种分析方法可以相互协作,可以全面地揭示汉语语法的各个方面,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使用汉语。

“使”字句事件结构的语义分析

“使”字句事件结构的语义分析

龙源期刊网
“使”字句事件结构的语义分析
作者:吴平
来源:《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03期
[摘要]“使”字句的事件结构由表致使关系的和表描述结果的两个原子事件组成。

前一个事件中的谓词“使”不但决定了该事件的致使性质,而且使得“使”字句的整个句式表示的是致使性质的事件结构。

“使”字在事件结构中可以有颗粒度或粗或细两种描写方式。

前者强调对“使”字语义的概括性,后者突出“使”字的词汇特征。

实际书面语语料中出现的“使”字句可归纳为两种基本句法格式,但是这两种格式可以在语义上一致性处理为表致使的事件结构。

“使得”句可以看做是“使”字句的变体形式,因此,“使”字句事件结构的描写方式也适用于“使得”句的情况。

运用新戴维森分析法来描写“使”字句的事件结构,不仅能够准确、规范地刻画出“使”字语义内容及整个“使”字句的句式语义,而且丰富了传统逻辑描写自然语言的手段。

[关键词]“使”字句;事件结构;新戴维森分析法。

现代汉语语法的语义分析

现代汉语语法的语义分析

时间 施事 处所
与事 动作 数量 受事
第四,句法结构关系和语义结构关系之 间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可分为一对多和 多对一两种关系。
一对多:句法关系
①看医生 ②写文章 ③写毛笔 ④吃米饭 ⑤吃食堂 ⑥排电影票 ⑦打双打 ⑧起五更 述宾 述宾 述宾 述宾 述宾 述宾 述宾 述宾
语义关系 动作行为 + 施事 动作行为 + 结果 动作行为 + 工具 动作行为 + 受事 动作行为 + 处所 动作行为 + 目的 动作行为 + 方式 动作行为 + 时间
如: 我 吃 饱了。 “饱”不是指向动语“吃” ,而是指向主 语“我”;
1、补语的语义上可以指向多 种句法成分,它可以指向主语、 谓语动词、宾语,还可以指向 其他成分。
①我吃饱了。
②老王喝酒喝醉了。
③ 他穿好衣服出门去了。 ④ 这个问题我一定记得牢牢的。
⑤我们已经打扫干净教室了。 ⑥ 他摔断了腿。 ⑦ 她把鞋跟穿掉了。
相匹配时,就产生了语义指向上的模糊现象,造成歧义。
比较: ① 他在火车上写字。
② 他在黑板上写字。
(2)、有些句子的歧义运用语义指向来解释 则比较方便。
③ 三个人就抬起了五百斤。
④ 外语就考了八十分。 ⑤他每月才挣二百来块钱。
⑥ 三个人才抬起五百斤。
(3)、有些歧义现象,可以从定语的语义指 向上去理解。 ① 三位学生家长
各家经常提到的主要语义关系。
1. 施事:句子中动词表示的动作行为的发生 者或状态的主体。 2. 受事:句子中动词动作行为、运动、变化 等的承受者。 3. 与事:动词所表示动作行为的间接对象。 表示给予、索取、服务类的动词常带与事。 如: 他(施事)给 我(与事)一本书(受事)。

现代汉语构词中使动用法及意动用法研究

现代汉语构词中使动用法及意动用法研究

现代汉语构词中使动用法及意动用法研究
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是现代汉语构词的两种重要方式。

使动用法是指通过在动词前加上一个使字,使其成为一个使动词,表示“使……动作”的意思。

例如,“使劲”、“使唤”、“使命”等。

意动用法是指通过在动词前加上一个意字,使其成为一个意动词,表示“有意识地……”的意思。

例如,“意识”、“意愿”、“意图”等。

这两种构词方式在现代汉语中广泛应用,为我们表达思想、交流信息提供了便利。

同时,它们也反映了汉语词汇的丰富性和灵活性。

在研究这两种构词方式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构词规律: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的构词规律是什么?它们的构词方式有哪些特点?
2.语义分析: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的语义是什么?它们的语义特点有哪些?
3.语用分析: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在语用上有哪些特点?它们在不同
语境下的使用有哪些差异?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现代汉语的构词方式,提高我们的语言运用能力。

现代汉语典型致使结构句法语义研究

现代汉语典型致使结构句法语义研究

现代汉语典型致使结构句法语义研究摘要:本文首先界定了现代汉语典型致使结构为含有显性致使标志词“使”、“令”、“让”和“叫”的结构。

然后笔者在制图理论框架下对汉语典型致使结构进行了句法树图的精细化刻画,得出现代汉语典型致使结构的句法衍生结构为[IP[DP][I’[I][OuterAspP[DP][OuterAsp’[OuterAsp][vP[DP][v’[vCAUSE][CP[DP][C’[C][IP[DP][I’[I][InnerAspP[DP][InnerAsp’[InnerAsp][ApplP[DP][Appl’[Appl][VP[DP][V’[V[VW[DP][V’[V[?][Affix]][?W[DP][?’[?]]]]][ (PP)]]]]]]]]]]]]]]]]]。

最后,笔者基于词汇分解理论和双事件理论对现代汉语典型致使结构进行了语义诠释,得出现代汉语典型致使结构的语义可解读为λP λe1(∃e2)P(e2)& CAUSE(e1,e2),意即现代汉语典型致使结构的语义可解读为致使事件导致结果事件。

笔者望该研究得出的句法衍生图和语义诠释模型同样能够适用于汉语变异型致使结构,这是该研究需进一步研究的方向,亦是对现代汉语致使结构感兴趣的读者研究的突破口。

关键词:现代汉语;典型致使结构;句法;语义1.汉语典型致使结构的界定按照认知语言学的基本观点,致使结构是对现实世界中典型致使事件的概念化。

日常生活中的基本行为,比如开窗、关门,就是一事物引起另一事物发生变化的动态事件,被认为是典型的致使事件。

映射到语言中可以用N1(cause)造成了N2发生某种变化(change),从而产生了某种结果(result)来表示。

范晓(2000)将致使结构分析为四个部分:(1)致体,(2)致使,(3)使体,(4)结果体。

如果把致体记作A,“致使”记作“sh”,“使体”记作B,结果体记作C,则致使结构或致使句的模式为:A shB 发生C 或:A+使+B+C致使(sh)指A和B之间的一种致使关系。

论“使”字的词性

论“使”字的词性

论“使”字的词性论”使”字的词性口陈伟[摘要]在”N.+使+N.+V”句式中,”使”是动词还是介词存在较大的争议.本文分别从对其是介词的否定,正面立论及”使”所经历的语法化过程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论证,从而得出结论:”使”具有动词的一般特点,是具有使令意义的动词.[关键词]使动词介词语法化在”N+使+N2+V”这一句式中,”使”的词性存在较大争议.其中以动词说,介词说的争议较为激烈.动词说主要以丁声树,王力为代表.丁声树认为”使”是兼语式里头常用的动词.①王力把”使”看作递系式中的动词,”使+ N”为初系.②介词说主要以张静,范晓为代表.张静主编的《新编现代汉语》认为”使”字是跟”把”“被”相对应的介词.”使”字引出的词语应是状语,”使”字没有动词的特点比某些介词还要虚,应划为介词.@范晓也以为”使”与“被”,”把”相同,都是介词.④一,对介词说的否定“使”确实有一些特点接近介词,如不能带”着”“了”“过”,不能重叠等.主张介词说有一定的道理,而且在语感上也可以接受.我们姑且把”使”看成是介词,那语言放学研?么在”N-+使+N.+V”这一句式中,”使+N”是介词短语作状语修饰V,这样得出的一些结论则与整个句法特征存在着悖论.1.介词短语有很强的独立性,位置比较灵活,可整块移动位置.(1)我在地面上熟哇,你们可知底哇!(老舍《(上任》)(2)正在这个时候,他的内兄由西洋回来,得了博士.(老舍《听来的故事》)例(1),例(2)的”在地面上”,”正在这个时候”移位后,句子大意不变:(1’)我熟哇,在地面上,你们可知底哇!(2’)他的内兄由西洋回来,得了博士,正在这个时候.而”使+N”独立性不强,有很强的粘着性.在”N.+使+N.+V”结构中,”使”后面必须有动词表示N2发出的动作, 位置比较固定,不能随便更换位置.(3)家境的贫寒,使他从小就领略了人问的忧愁.(张平《姐姐》)(4)她使水变成奶茶,使奶子变成黄油.(张承志《绿夜》两例移位后,语义发生改变,句子不成立:(3’)?家境的贫寒,从小就领略了人问的忧愁,使他. (4’)?她变成奶茶,使水;变成黄油,使奶子.2.句子的状语是附加成分的一种,主要对句子结构关系起修饰限定作用和语义上的完足作用.从这种意义上说,句子对介词短语依赖性不大.例如:(5)因为这个,他的经验所以比一般人的都丰富,有许多可听得故事.(老舍(《听来的故事》)(6)在白天,他不大谈武艺与往事,他的世界已被狂风吹了走.(老舍《断魂枪》)如果介词短语去掉,句子基本的结构语义变化不大:四,系词”是”与’’be”的差异作为表意文字的汉语和表音文字的英语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同样作为系词的”是”和’’be”之间也存在很大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汉语”是”字在形态上具有单一性,没有形态变化,也不能充作粘附性助词,甚至某些情况可以在形式上隐含,即省略,如:池塘里净是红鲤鱼,这句话里的”是”可以省略.英语’’be”有稳定,系统的形态变化,其具体形式有:am,is,are,was,were,been,正是因为e”具有规范化,系统化的形态变化,使得其广泛地参与句法构架,参与语态,时态和语气的形成;2.汉语”是”可以具有多种转换形式,是非常活跃的句法转换手段,”是”是一个不以形态变化而以语序来实现其转换功能的功能词英语’’be”的句法功能比较单一,一般用在系表结构中.用于构筑动词时,体形态时,只是一种功能符号,但不可或缺;3.汉语”是”能受其它词修饰,而英语|’be”不能受其它词修饰,如:我们为人民而死,就是死得其所;Whenwedieforthepeop1e,itiSaworthydeath.五,系词”是”与”be”的翻译方法从语义上说,英语”be”比汉语”是”要简单些,除了有”存在”这个实义外,几乎都只起联接成分的作用,它的职能就是引导主语的表述者,在这种情况下,英汉翻译中的“是”与”be”是基本对应的.英语中的”be”不能受修饰,而汉语中的”是”可以受修饰,遇着汉语带修饰成分的“是”可以采取”避开法”翻译,如:人总是要死的;Al1 menmustdie.采取这种”避开法”翻译有两种形式:1.完全意译;2.把修饰语挪动位置或者换一种说法.汉语和英语习惯不同,因此在翻译含有”是”和’’be”的特殊句子时,应按各自的语言习惯进行转换,如:汉语中表示确认或判断作用的”是”字句一般翻译成被动式或加上情态助动词的句式以及Itbe+形容词句式,而零位主语”是”字句一般转换成加形式主语”It”的句式.参考文献:【1】郭锡良.关于系词”是”产生的时代和来源论争的几点认识,《王力先生纪念论文集》,商务印书馆,1990 【2】吕淑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商务印书馆,1999 【3】A.J.Thomson,A.V.Martinet.APractiCa1Eng1ish Grammar【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6【4】任学良.汉英比较语法【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0(陈齐林,南昌大学中文系)2006.03(5’)他的经验所以比—般人的都丰富,有许多可听得故事. (6’)他不大谈武艺与往事,他的世界已被狂风吹了走.而在”N+使+N.+V”结构中,”使+N”与整个句子语义关系密切,是句子表达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一旦去掉,句子的语义就会发生改变:(7)他们只使我们心跳,使我们彼此有的谈论,使我们成了电影狂.(老舍《阳光》)(8)小人的天赋,就在于能熟练地使谎言和谣言编制得合乎情理.(余秋雨历史的暗角)看它们省略过后的情况:(7’)?他们只心跳,彼此有的谈论,成了电影狂.(8’)叫,人的天赋,就在于能熟练地编制得合乎情理.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介词说只重视了”使”的部分语法特点和形式特征.如果把”使”看作是介词,”使+N”的语法特征与介词短语的句法表现存在相悖的地方,会带来语法理论体系的矛盾和应用上的迷惑,有较大的语法上的负效应.那么把”使”看作是动词会不会更好呢?二,”使”的动词特点下面我们根据词类划分的意义,句法功能标准,结合所搜集的语言事实的分析,来看一下在”N+使+N.+V”结构中,”使”是否具有动词的基本特点:1.能表达具体的词汇意义.”使”有使令意义,与后面表示的动作有语义上的关联,存在意义上的因果或承接关系.(9)这些又使我看不起他,暗骂他,嘲笑他.(丁玲莎菲女士El记》)(10)也许,正是这些突然而至的不幸和恐惧,使平淡流逝,机械循环的日子凝聚起来.(张辛欣《疯狂君子兰》)我们还可以利用句子之间词语的替换来证明”使”具有词汇意义.”使”在书面上,有时直接用在动词的前面.@来看以下两组句子:(11)a严格掌握政策,不使发生偏误.b严格掌握政策,不允许发生偏误.(12)a保证质量,使合于规定标准.b保证质量,能够合于规定标准.a,b两句表达的意义基本相同,”允许”“能够分别可以替换”使”.由此可以看出”使”字的意义是具体而实在的,”使”具有词汇意义.2.能作句子谓语.”使+N”不是一个在句中仅起修饰或限定作用的修饰语,而是和其后的V共同组成谓语,表达完足的语义.(13)那雪花使她感到非常新鲜,她那年轻的心充满了欢乐.(宗璞《红豆)(14)他使我对于成功或失败都感觉到淡漠,使我心中平静.(老舍《听来的故事)由以上例子可以看到,”使+N”和V共同作全句的谓语,N和”使+N”构成主谓关系.例(13)”雪花”作”她”的主语,”她”又是”感到”的主语.同样例(14)中的“他”作”我”的主语.另外,”使”还可以直接用在动词前面,单独作谓语.20003如前面例(11),例(12).3.能受否定副词的修饰.”使”前面加”不”或”没有”表示否定意义.(15)他是个阳光,给我光明,而不使我摸到他.(老舍《阳光)(16)他明白了一些教育界的黑幕,这没有使他消极,他更成天和学生们在一起.(丁玲《一个真实人的一生记胡也频)4.能受其它副词的修饰.特别是能受时间副词的修饰,时间副词只能放在”使”的前面,而并不能放在V前面.这恰恰能说明”使”动作性,”使”在句中做谓语.(17)那情景几乎使我忘记自己生活在哪个世纪,默默地想着人类遥远而漫长的历史.(史铁生《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18)但是,被扭曲的历史和残酷的现实,却使我感到:无耻更无畏,无知加无耻方是大智大勇.(舒展《论无耻)例(17),例(18)中的”几乎”“却”分别修饰”使”.(19)马同志的行为已经使他的心凉了些,原来浪漫的人也不过如此.(老舍离婚)例(19)中”已经”修饰”使”,不能放在”凉了些”前面.(19’)?马同志的行为使他的心已经凉了些,原来浪漫的人也不过如此.由以上的论证可以看出,在”N+使+N.+V”结构中,“使”作为动词的特点更鲜明,具有动词的一般特点,更符合整个句法特征,也与整个语法理论体系相适应.三,”使”的语法化过程在历史的不断发展中,许多词语都经历了语法化过程语法化过程包括词的虚化过程,有实词向虚词转化,实词向较虚的实词转化和虚词向更虚的虚词转化等几种情况.不同的词语虚化程度不同,有的虚化得深,有的虚化得浅.同一个词语在充分完成语法化进程之前也会经历不同的阶段,产生不同的用法.我们只能大致推断它们虚化开始的时间,所经历的语法化的不同阶段,从而拟定它们的语法状貌.介词大都由动词虚化而来.在动词向介词演变过程中,虚化程度不一,有的彻底虚化为介词,如”由”“从”等.有的虚化程度不深,只是具有了介词的部分特点,仍属于动词,具有动词的一般特点.”使”就是这一类词.本文我们只简单提及一下”使”在”N+使+Nz+V”结构中的虚化情况.“使”的本义是”派遣”“支使”.先秦时期,”使”大多表示”派遣”“命令”,动作性强,具有典型的动词特点.(20】请京,使晷之,谓之京城大叔.(《左传,隐公元牟))) (21)寡君不忍,使群臣请于大国,无令与师淹于君地.(《左传?成公元年》)汉代以后,”使”由意义实在,动作性强的’’’派遣”“命令”义开始虚化为动作性不明显,意义有所虚化的”致使”义.不过”使”表示”派遣”“命令”义的情况仍居多数,”致使”义居少数.(22)汉王使鄙生说豹,不下.(《史记?淮阴侯列传》)(23)方今之务,莫若使民务农而已矣.(((汉书?食货志上》)(24)夫饰外以华众,厚葬以鬲真,使归者不得至,化者不得变,是使物各失其所也.(((汉书?杨王孙传》) (25)能使愚者喜笑眷慕,乐而不能去也.(唐?柳宗元((愚溪诗序》)例(22),例(23)中的”使”都表示”命令”.例(24),例(25)中的”使”则表示”致使”义.明代,”使”字虚化范围进一步扩大,”致使”义用于大多数场合,”派遣”义的使用频率大为下降.(26)今日之事,何不使我得早处囊中以苟延残喘乎? (明?马中锡(《中山狼传》)(27)又着实的称赞秦钟的人品行事,最使人怜爱.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八回》)以上例子中的”使”已经虚化为了”致使”义.“五四”以后直到现代,”使”基本上都表示”致使”的意义.从先秦到现代,”使”虚化的范围不断扩大,虚化程度也不断加深.不可否认,从虚化角度讲,它确实具有介词的部分特点,这也是介词说合理的部分.但是从它语法化的整个进程看,它的虚化程度仍不彻底,还没有完全虚化为介词,仍是表示使令意义的动词,具有动词的基本特点.至于“使”以后是否继续虚化,成为真正的介词,那就要看语言及社会的发展情况.四,结语在”N+使+N.+V”结构中,我们已经从三个方面证明“使”是具有使令意义的动词,这样归类更有理论和事实方面的依据,也更有利于汉语语法教学.在现代汉语词语中,确实存在有两可状态的情况,即有语放学研一些词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词类的特点,似乎把它们归为哪一类都不妥当.人为绝对地对它们归类,不符合科学的精神,也不符合语法研究的目的.我们应采取灵活变通的方法,从句法分析和现代语言应用的角度,试着分析词语归类后所产生的利弊及其语法效应,取其最符合历史发展脉络,语法负效应最小,最利于语法分析的情况.注释:①丁声树.现代汉语语法讲话【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9.P119②王力.中国现代语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P92—94⑦张静.新编现代汉语(修订本)【M】.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P403—404④中国语文杂志社语法研究和探索(五)【c】,语文出版社,1991.P147—148⑤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P494—495参考文献:【1】王力.汉语语法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 【2】胡裕_树,范晓.动词研究【M】.河南大学出版社,1995. 【3】邢欣.现代汉语兼语式【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4】王励.”使”的词性归属【J】.上海师范大学,1994,(4):148~152.【5】赵冰波.论”使”字的介词词性【J】.河南教育学院,1994,(1):82~89.(陈伟,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语法研窕口许嘉璐在现代汉语研究中,最为活跃,成果最为丰富的领域是语法研究.近20年来,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范围不断扩大,理论研究得到加强,对语言事实的调查和描写也取得了很大成绩.龚千炎认为:”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1979)对我国80#-语法研究中几乎所有问题作了一个总~Jt-i~,并指出了今后研究的方向,是一部承先启后之作,对80#-代语法研究的发展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朱德熙现代汉语语法研究》(1980)运用层次,变换等多种方法,深入,细致地分析了汉语语法现象,结构分析与语义分析结合得也颇为出色,它使汉语语法研究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我们不妨说,是这两位先生在思考了50年代以来的语法研究情况后,通过这两部着作为后来者的探索和创新铺下了坚实的基石,近20年来的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就是在两位先生的带领和启迪下不断发展的.现代汉语语法学界一向是务实的,即重视对语言事实的描写和解释.近年来的研究保持了这一传统,同时又有所发展,这就是在描写解释语言事实时尝试着使用从西方引进的方法,并进行一些理论的探讨.例如,转换生成语法,50年代后期出现后,几次修正形成了几个阶段,而其每个阶段的代表作都有中译本出版,并得到较系统的评介.相应地,也有用其不同阶段的理论方法研究现代汉语的论着发表.在现代汉语研究中,如何看待和解决对西方语言学理论方法的模仿与根据汉语的实际进行创新的关系问题,越来越突出.引进他山之石是需要的,但更重要的是结合汉语的实际吸收消化基于别的语言事实建立起来的理论方法中于我有用的部分,使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最后形成有中国气派的汉语研究理论和方法.(选自《语言文字学及其应用研究》许嘉璐陈章太主编,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12月第1版)2oo8.o3。

现代汉语致使义表达研究

现代汉语致使义表达研究

现代汉语致使义表达研究王振来;苏莹莹【摘要】致使是人类语言中普遍存在的一个语义范畴,同时也是哲学和认知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汉语表达致使义主要有“使”字句表达致使义、“把”字句表达致使义、“被”字句表达致使义、某些动结式表达致使义、使动用法表达致使义和致使动词表达致使义6种类型,在横向比较的基础上,分析出它们在表达致使意义上的区别,并从认知和语用的角度解释“使”字句成为典型致使结构的原因,旨在对致使义的内涵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Causation is a universal semantic category in human languages, and is also an important task that philosophy and cognitive psychology work on. We will make a comparison on the six grammar structures of causation, analyse the differences on the significance of expressing the causation. Reasons why the sentence pattern with "shi" has become typical sentence pattern of causative construction will be revealed from the cognitive and pragmatic perspectives, which can give us a clear understanding of this causation.【期刊名称】《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2(035)001【总页数】4页(P108-111)【关键词】致使义;表达;类型;“使”字句【作者】王振来;苏莹莹【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国际教育学院,辽宁大连116029;辽宁师范大学国际教育学院,辽宁大连11602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109.4致使是人类语言中普遍存在的一个语义范畴,同时也是哲学和认知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语法 句法中的语义分析 句法中的语义分析 现代汉语课件

语法 句法中的语义分析 句法中的语义分析 现代汉语课件

设置语境
• 设置语境的方法来加以分析: a.我买了一件毛衣,她又买了一件毛衣。
• (“又”语义指向“她”) b.她已借了一件毛衣,她又买了一件毛衣。
• (“又"语义指向“买") c.她已买了两件毛衣,她又买了一件毛衣。
• (“又”语义指向“一件”) d.她已买了一件皮衣,她又买了一件毛衣。
• (“又”语义指向“毛衣”)
句法关系与语义关系
• 句法关系是句法关系,语义关系是语义关系, 这两者可能一致,也可能不一致。例如: (1)小李吃了/苹果吃了 (2)吃饭了/来人了
• 同一个动词与不同的名词性词语搭配就可 能产生不同的语义关系。
• 例如: (1)吃面条(动作受事)吃大碗(动作工具) 吃食堂(动作处所) 吃大户(动作依据)
• (2)妈妈在包衣服(施事动作受事) 他们在包饺子(施事动作结果) 外头包牛皮纸(处所动作材料) 礼品包小包(受事动作方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同一个名词性词语,与不同的谓词搭配也 可能产生不同的语义关系。
• 例如:买毛衣(动作受事)
织毛衣(动作结果) 打人(动作受事)
来人(动作施事)
语义指向
• 语义指向是指句法结构中的某一成份跟其 他成份之间在语义上的联系。这种语义联 系同句法关系有时一致,有时不一致。
• 例如: (1)月亮渐渐升起来了。 (2)妈妈高兴地点点头。
• 语义指向可以合理地解释句子成份之间的 关系。例如: (1)王冕死了父亲。(王冕的父亲死了) (2)苹果吃了三个。(苹果中的三个吃了) (3)孩子被奶奶抱进了大门。(奶奶抱孩子]进 了大门) (4)奶奶哭瞎了眼睛。(奶奶哭+奶奶的眼睛瞎 了)
语义特征
• 词语中符合某种组合选择的有区别性特征 的最小语义成份就是语义特征。例如,“揉” 这一动词要求与之搭配的受事词语必须具 有[+固体]、[+柔软]这样的语义特征,“衣服 ”、“皮肤”、“面团”同时儿有[+固体]、[+柔 软]这两个语义特征,因此可以同“揉”这一 动词搭配(“揉衣服、揉皮肤、揉面团”),但“ 泉水”不具备[+固体]这一语义特征,“石头”不 具备[+柔软]这语义特征,因此它们不能与动 词“揉”相搭配(“+揉泉水、揉石头")。

现代汉语中的词义辨析与语义分析

现代汉语中的词义辨析与语义分析

现代汉语中的词义辨析与语义分析现代汉语作为一门相对复杂的语言,拥有丰富多样的词汇,这些词汇往往存在着相似或者相同的词义,而能够准确地辨析这些词义并进行恰当使用的能力,对于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现代汉语中的词义辨析进行探讨,并结合语义分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些词汇。

一、词义辨析的基本概念与重要性词义辨析是指对语言中具有相似或者相同词形、词音形式的词语,通过细致入微的思考分析,准确判定彼此的意义差异。

在现代汉语中,很多词汇往往存在着多种意义,例如"学习"一词,既可以表示获取知识的过程,也可以表示模仿学习他人的行为。

能够准确地进行词义辨析对我们的语言表达非常重要,它有助于避免用词不准确、语意不清等问题。

在语言交流中,准确把握词义辨析是避免歧义、保持沟通效果的关键之一。

比如,我们谈论到"心情"时,可以使用"愉快"、"开心"等词语来描述积极的心情,使用"烦躁"、"沮丧"等词语来描述消极的心情。

只有准确使用这些词汇,我们才能够让对方更好地理解我们的表达,避免产生误解或者理解偏差。

二、词义辨析的方法与技巧1. 上下文理解法上下文理解法是指通过分析句子或者篇章的语境,来推测词语具体的词义。

当我们遇到一个生词或者陌生词时,可以通过理解句子或者篇章的逻辑关系、表达意图等来推测该词的具体意义。

例如,在一篇文章中出现了"发明"一词,我们可以通过理解句子的内容和语境,猜测其可能的意义是指某种创造性的创新行为或者新颖的事物。

2. 词语辨析法词语辨析法是指通过对词语的具体词义进行对比分析,以准确理解其差异与使用。

在现代汉语中,词语之间往往有着微妙的差别,只有通过仔细的辨析才能够准确使用。

例如,"勇敢"与"大胆"两个词,都表示一个人无畏困难,面对挑战的精神,但是"勇敢"更强调从容不惧,而"大胆"则更强调冒险与果断。

现代汉语“使”字句的语义分析

现代汉语“使”字句的语义分析

现代汉语“使”字句的语义分析本文结合认知理论对“使”字句的语义结构进行分析,指出“使”字句表层句法结构是致使义深层语义结构的“直接映射”;并对“使”字句的语义特征进行考察,发现绝大部分“使”字句具有[-动态性]、[-自主性]和[+已然性]的特征。

标签:“使”字句“致使” [-动态性] [-自动型] [+已然性]本文所说的“使”字句是指带有“使”字且表示致使意义的句式,如“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使”字句是现代汉语中表达“致使”意义的典型句式,语法学界对此看法基本上一致。

下面我们将尝试着结合认知理论进一步探讨“使”字句是如何表达“致使”意义的。

程琪龙认为,致使语义结构可以分解为:致使者、致使方式、致使对象及其变化的倾向。

致使过程始于致使者,致使者影响致使对象使其变,变化倾向可以有结果,也可以没有结果。

那么,“使”字句是如何体现“致使”语义的呢?“她的话使三位老者的心立刻都缩紧。

”(老舍《四世同堂》)此例中,主语“她的话”对应于致使语义结构中的“致使者”;宾语“三位老者的心”对应于“致使对象”,在“致使者”的影响下出现某种变化或状态;“老者的心立刻都缩紧”对应于“致使倾向”,表明一种变化。

在“使”字句中,我们看不到具体的“致使方式”。

谓语动词“使”是一个虚化的动词,它只表示致使者对致使对象施加了某种抽象的影响,并不指出具体的致使方式。

这句话中的原因事件可以描述为“她的话对三位老者的心施加影响”,结果事件为“三位老者的心立刻都缩紧”。

从认知语法的观点看,人们在经验结构中所形成的语义范畴,要在语法结构中得到反映。

也就是说,句法结构不是任意的,而是具有一定程度的“象似性”。

所谓“象似性”就是指“某一语言表达式在外形、长度、复杂性以及构成成分之间的各种相互关系上平行于这一表达式所编码的概念、经验或交际策略”。

①通过观察我们发现,“使”字句的句法结构成分对应于致使情景的构成要素,“使”字句句法成分的序列对应于致使情景要素的序列,原因事件和结果事件的先后顺序对应于人们经验结构中的先后顺序。

现代汉语语法的语义分析

现代汉语语法的语义分析
添加标题
01
时间 施事 处所 与事 动作 数量 受事
添加标题
03
状语 主语 状语 状语 谓语 定语 宾语
添加标题
02
第一、结构关系和构成成分不同。
句法结构的成分为句法成分:主语、谓语、述语、宾语等,成分之间的结构关系是主语—谓语、述语—宾语等。 语义结构的成分为语义成分:动作行为、性质状态、施事、受事、工具、处所等,结构关系为动作—受事、施事—动作等。
PART ONE
语义上的关系虽然要在句法平面上得到映射,但映射的结果却是语义结构和句法结构之间表现出不平衡性,它们之间有时一致,有时不一致。
请分析:
她非常聪明。
1
我买了许多新书。
2
她光吃菜,不吃饭。
3
他吃了饭就工作。
4
既然如此,那么我们在作层次分析时,无须受语义上的约束(不是不顾意义),从语义上来看组合层次。 “四川北路”,语义理解为“北四川路”。
6
定语中心语
7
时间 施事 处所 与事 动作 数量 受事
8
PART ONE
第四,句法结构关系和语义结构关系之间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可分为一对多和多对一两种关系。
看医生 述宾 动作行为 + 施事 写文章 述宾 动作行为 + 结果 写毛笔 述宾 动作行为 + 工具 吃米饭 述宾 动作行为 + 受事 吃食堂 述宾 动作行为 + 处所 排电影票 述宾 动作行为 + 目的 打双打 述宾 动作行为 + 方式 起五更 述宾 动作行为 + 时间
方位:表示动词动作行为发生、出现的处所、位置等。 妈妈在家里给女儿准备嫁妆。 时间:表示动词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 我们明天电话联系。

“使”“令”由使派义到致使义转化的语义因素

“使”“令”由使派义到致使义转化的语义因素

“使”“令”由使派义到致使义转化的语义因素
李永;赵玉
【期刊名称】《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22(35)2
【摘要】“使”“令”致使义的用法,是由使派义经使役义发展而来的,其语法化受同一句子结构中另一个谓词和句首名词的影响。

共现谓词的弱动作性、状态性、非主动性及非自主性是其重要的促变因素,句首成分施事性的弱化和话题化的增强也促成了这种变化。

同时,“使”“令”的语法化还受到自身微观语义的影响。

由于句内成分语义条件的变化,“使/令”字句在现代汉语中不再具有使派义和使役义,成为了表致使范畴的典型句式。

【总页数】7页(P116-122)
【作者】李永;赵玉
【作者单位】唐山师范学院文学院;华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1-09
【相关文献】
1.论汉语中表致使义的复合使动和结果补语结构
2.致使义动结式动词带宾语结构的语义分析
3.语义内涵抽象表达功能扩大——《世说新语》抽象致使义兼语句试析
4.形态语素和句式类型影响中国英语学习者\r习得英语致使义语素的实证研究\r——以表达致使义和状态义的英语心理谓词的中介语表现为例
5.形态语素和句式类
型影响中国英语学习者习得英语致使义语素的实证研究——以表达致使义和状态义的英语心理谓词的中介语表现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致使义把字句的句法语义语用分析_郭燕妮

致使义把字句的句法语义语用分析_郭燕妮

的 把 可 看作虚 化 的动词 其理 性意 义 相 当于 使


,
致 使义 把字 句是 处 置 义 把字 句功 能扩 展 的

结果
, ,

我 们认 为这 种说 法从 历 史的 角 度考 虑 问题 是符 合 语 言发 展 的 事 实 的
,
,
我 们要 讨 论 的

是 这 种把 字句 与 受事 类把 字 句 比较 起 来 在 结 构上 具 有 哪 些 特 征 整 个 句 式 表 达 什 么 样 的 语
,



,
动作行 为对 受事 有所 处 置 即施 加某 种影 响
,



但 是随着

语 言 的 发 展 和研 究 的 深 入 人 们 发 现 不 少 把 字宾 语为 非 受 事成 分 的 把 字 句 用处 置 概念 不 好


解释

” 于 是 蒋 绍愚 ( 1 5 9 7 1 9 9 9 ) 邵 敬 敏 ( 2 0 0 5 ) 等方 家 在 此 基 础 上 提 出 了 致 使 说
使 义 把字 句仍 然有不 适 应 的 地 方
首先
, “

如 果 将 致使 义 把 字 句 的 句 法 格 式 抽 象 为 把 +
, “

NP+ V P
把 字前 经 常 不 出 现 起 因 或 者起 因 根 本不 可 知 ; 其 次
V
,

,
把 字 后 的 名词
,

N
并不 受 把 字
N
结 构 中动 词
,


现代汉语语法分析的五种方法

现代汉语语法分析的五种方法

现代汉语语法分析的五种方法1.依存句法分析法依存句法分析法是一种基于句子中词与词之间依存关系的语法分析方法。

它关注句子中词与词之间的依存关系,即词语之间的修饰、补充和关联关系。

依存句法分析法通过构建依存关系树来描述句子的结构。

这种方法能够较好地解释句子的语义和句法关系。

2.短语结构句法分析法短语结构句法分析法是一种基于短语结构的语法分析方法。

它关注句子中的短语结构,即短语的组合和层次结构。

短语结构句法分析法通过构建短语结构树来描述句子的结构。

这种方法能够较好地解释句子的组合和层次结构。

3.范畴语法分析法范畴语法分析法是一种基于范畴的语法分析方法。

它将句子中的词语和短语分为不同的范畴,并通过规则来描述它们之间的关系。

范畴语法分析法通过构建范畴语法树来描述句子的结构。

这种方法能够较好地解释句子的范畴和语义关系。

4.统计语法分析法统计语法分析法是一种基于统计模型的语法分析方法。

它通过对大量语料库进行统计分析来学习语法规则和句子结构。

统计语法分析法可以使用各种机器学习算法,如隐马尔可夫模型、条件随机场等。

这种方法能够较好地解释句子的概率和结构。

5.语义角色标注法语义角色标注法是一种基于语义角色的语法分析方法。

它关注句子中的谓词和与之相关的论元之间的语义角色关系。

语义角色标注法通过标注谓词和论元之间的关系来描述句子的结构。

这种方法能够较好地解释句子的语义角色和语义关系。

以上是现代汉语语法分析的五种常用方法。

每种方法都有其独特的优势和适用范围,可以根据具体需求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语法分析。

随着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的不断发展,语法分析方法也在不断演进和完善。

现代汉语使役句的语义分析

现代汉语使役句的语义分析

二、 分析 “ ” 句 的 语 义 结 构 , 点 在 于 弄 使 字 重 清 x和 Y在 “ ” 句 的语 义 结 构 中充 当何 种 角 使 字
色 。本 着这一 目的 , 面 的分 析将 从 两 个 方 面进 下 行: 首先 立足 于 “ ・ ” x, Y z看 然后 再 分 别 从 x 和 z的角 度观 察 Y。
而对 开展 这一 句式 的句 法分析 以及 这一 句式 的教 学提 供语 义方 面 的根据 。
分析 式使役 句 。例 如 : ( ) 凉 的海风 使 我 的心 情 顿 时变 得 舒 畅起 1清
来。
按照 句子 的表层 结 构 ,使 ” “ 字句 可 以分解 成 三个 部分 。拿 例 ( ) 说 , 的构 成 成 分 即 可分 1来 它
学提 供 语 义 根 据 。
[ 中图分类号 ] H 4 . 16 3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10 -45 2 0 )40 4 -5 0 76 2 ( 06 0 - 90 0


本 文 讨论 的对 象是 以“ ” 使 为标 记 构成 的
有助 于揭 示 “ ” 句在 语 义 方 面 的成 句 条件 , 使 字 进
基于这一背景本文拟从语义人手对使字句的内部构成作一全面考察希望这一工作能够有助于揭示使字句在语义方面的成句条件进而对开展这一句式的句法分析以及这一句式的教学提供语义方面的根据
维普资讯
第3 2卷 第 4期
2 o 年 7 月 06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 ( 学社会科学 版) 哲 J f uhuN r a U i( hl oh n oi cecs dt n .o zo om l n. P i sp yadS—a Si — io X o cl ne E i

汉语“使”字句英译分析——以致使主语为出发点

汉语“使”字句英译分析——以致使主语为出发点

2172020年06期总第498期ENGLISH ON CAMPUS汉语“使”字句英译分析——以致使主语为出发点文/陈 熙【摘要】致使概念存在于绝大多数的语言中, 是人们对现实世界因果关系的认知结果, 它是指,某实体发生某种情况不是自发的, 而是受某种致使主体的作用和影响而引发的。

“使”字句是现代汉语中表达致使意义的一个常用句型,典型的致使句由“致使主体+使+致使客体+致使结果”构成。

本文以“致使出体”为出发点,通过比较不同“致使主语”句子的不同翻译,对汉语“使”字句的英译做出归纳和总结。

【关键词】“使”字句;英译;致使主语【作者简介】陈熙(1992-),女,河南郑州人,郑州商学院教师,硕士,研究方向:商务英语。

的研究仍有重要启发价值。

邢欣(2004)归纳出了“使”字句的特点:1.主语以无生命的名词、动词、形容词居多(包括以这些词为中心的名词性短语);2.第二个谓语常常是表感知、心理的动词(即带小句宾语的动词),不及物动词(包括不带收拾宾语的动词),形容词等;3.可进行句式变换。

二、例句翻译分析在引言中,作者提到过,致使主体是致使行为发生和存在的基础,在这一章中,就以不同致使主体为分类标准,通过比较分析,探讨句子的不同翻译。

1.致使主体为人,致使主体与客体不一致。

这种句型通常为比较简单直观的“使”字句,由于“使”的动作是人直接出的,力度比较强,翻译这种句子时,常常把汉语句子中的主要成分转化为英语的谓语动词,少数情况下也可以翻译成:“make”句型。

例1:我使他很生气。

(王宪生,2013,88) I enraged him. 引言“使”字句是汉语句法的重要构成部分,在书面和口语表达中都占有重要地位。

然而汉语为主动型语言,英语为被动型语言,在科技英语、法律英语中,被动句大量存在。

因此在将汉语“使”字句翻译成英语时,需要再三斟酌语态问题。

这就需要译者经过大量研究分析,如何成功地将汉语致使句翻译为英语致使句,在表达出恰当语义的同时,又不失掉英语的原本语言特征。

跨层结构“使得”的词汇化及其他

跨层结构“使得”的词汇化及其他

跨层结构“使得”的词汇化及其他现代汉语中有两个“使得”。

“使得1”表示“可以使用、能行”,“使得2”表示“引起一定的结果”。

文章重点分析“使得2”的发展线索,认为“使得2”是历史上跨层结构“使得”词汇化的产物,是句法、语义、语音共同作用的结果。

句法环境的改变是其词汇化的动因,组块心理和重新分析则是其词汇化的认知机制。

文章在余论部分还简要区分了“使得1”与“使得2”,“使”与“使得”。

标签:使得2 词汇化动因认知机制一、引言“使得”是现代汉语中比较常用的一个动词,《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对该词的注释如下:[使得]1动1可以使用:这支笔~使不得?2能行;可以:这个主意倒~。

[使得]2动(意图、计划、事物)引起一定的结果:科学种田~粮食产量有了大幅度提高。

在以上两种意义中,“使得1”来自“使”的“支配、支使;用”义;“使得2”来自“使”的“让、致使”义。

本文主要讨论“使得2”(后文“使得”均指“使得2”)的词汇化过程及其相关问题。

据可查语料,“使”和“得”连用最早见于《周易》:(1)故其象为夬决其履,虽使得正,亦危道也。

“使得”在上文中意为“使之得到正”,与《现代汉语词典》中的注解迥然不同。

由此可见,“使得”经历了由古代汉语到现代汉语的历时变化。

“使得”组合在古汉语语料中的用法不胜枚举。

从结构上看,“使”与“得”并不是一个层次上的语法成分,二者构成的是跨层结构。

“跨层结构”的名称来自吴竞存、梁伯枢(1992),不在同一层次上的两个成分在发展过程中跨越原有的组合层次,彼此靠拢,逐渐凝固,最后组合成为一个新的结构体,这种新的结构体可称之为“跨层结构”。

本文即以“跨层结构”理论为基础,旨在理清“使得”的发展变化脉络。

二、“使得”词汇化的历程“使”和“得”在古汉语中是两个各具实义的单音词。

《汉语大词典》:[使]让,致使。

《诗·郑风·狡童》:“维子之故,使我不能餐兮。

”[得]得到,获得。

《诗·周南·关雎》:“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现代汉语使动用法研究

现代汉语使动用法研究

现代汉语使动用法研究
说到汉语使动用法,便会使大家联想到古文中的“使”字,它形式上的表现形式和古代的“使”字有着很多相似之处。

而现代汉语中的使动用法也受到古代影响,但是由于历史的发展,在新的语言环境中,汉语使动用法也发生着变化。

因此,以《现代汉语使动用法研究》为题,要想更好地了解和分析现代汉语使动用法的特点,对其形式、功能、结构和语义的研究分析将会是一个重要的话题。

汉语使动用法的概念源于古代,在古文中,使字是表示一种命令或令牌意义的词汇,而在现代汉语中,使动用法指将一个介词“使”加上一个表示动作的词,形成一个固定的结构,表示某人或某物让某人或某事发生的意思,它在现代汉语中具有重要的语法功能。

现代汉语使动用法在句法意义上主要表示“使,让,叫,请”等概念,比如“他使我紧张”就表示“他让我变得紧张”的意思;而在语义上则表示主动者和被动者之间的动作关系,比如“他使我受苦”中,他就是主动者,而我就是被动者。

在现代汉语使用中,使动用法的形式有很多种。

比如,在句子中可以使用几种不同的句式,比如完全句式、省略句式、介宾句式等。

此外,使动用法在句法形式上也有各种不同的表示方式,比如可以使用陈述句、祈使句等。

另外,现代汉语使动用法还可以用来表达不同的语义,比如表示让步、感叹、禁止、警告、警告、嘲笑等。

因此,现代汉语使动用法在不同情况下都具有不同的语义。

总之,汉语使动用法是一种重要的语法结构,它的具体形式、功能和语义也有所不同,因此,要想更好的理解现代汉语使动用法的特点,就需要进一步探究关于它的形式、功能和语义等方面的内容,希望本文对此有所帮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汉语“使”字句的语义分析
本文结合认知理论对“使”字句的语义结构进行分析,指出“使”字句表层句法结构是致使义深层语义结构的“直接映射”;并对“使”字句的语义特征进行考察,发现绝大部分“使”字句具有[-动态性]、[-自主性]和[+已然性]的特征。

标签:“使”字句“致使” [-动态性] [-自动型] [+已然性]
本文所说的“使”字句是指带有“使”字且表示致使意义的句式,如“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使”字句是现代汉语中表达“致使”意义的典型句式,语法学界对此看法基本上一致。

下面我们将尝试着结合认知理论进一步探讨“使”字句是如何表达“致使”意义的。

程琪龙认为,致使语义结构可以分解为:致使者、致使方式、致使对象及其变化的倾向。

致使过程始于致使者,致使者影响致使对象使其变,变化倾向可以有结果,也可以没有结果。

那么,“使”字句是如何体现“致使”语义的呢?
“她的话使三位老者的心立刻都缩紧。

”(老舍《四世同堂》)此例中,主语“她的话”对应于致使语义结构中的“致使者”;宾语“三位老者的心”对应于“致使对象”,在“致使者”的影响下出现某种变化或状态;“老者的心立刻都缩紧”对应于“致使倾向”,表明一种变化。

在“使”字句中,我们看不到具体的“致使方式”。

谓语动词“使”是一个虚化的动词,它只表示致使者对致使对象施加了某种抽象的影响,并不指出具体的致使方式。

这句话中的原因事件可以描述为“她的话对三位老者的心施加影响”,结果事件为“三位老者的心立刻都缩紧”。

从认知语法的观点看,人们在经验结构中所形成的语义范畴,要在语法结构中得到反映。

也就是说,句法结构不是任意的,而是具有一定程度的“象似性”。

所谓“象似性”就是指“某一语言表达式在外形、长度、复杂性以及构成成分之间的各种相互关系上平行于这一表达式所编码的概念、经验或交际策略”。


通过观察我们发现,“使”字句的句法结构成分对应于致使情景的构成要素,“使”字句句法成分的序列对应于致使情景要素的序列,原因事件和结果事件的先后顺序对应于人们经验结构中的先后顺序。

因此我们可以说,“使”字句表层句法结构是致使义深层语义结构的“直接映射”。

从以上的分析还可以看出,“使”字句因为虚化了致使方式,只是表示致使者对致使对象施加了某种抽象的影响,把焦点放在受影响后的人或事物所表现出的结果或状态,整个句式语义呈现出相对静止的状态。

所以如果我们把“使”字句的句法结构概括成“A使B+C”,那么“使”字句的句式语义可以概括为:因为A的影响,B出现了C所描述的变化、结果或状态。

它表达的是一种因果致使关系。

对“使”字句所表现出的语义特征进行考察,我们发现绝大部分“使”字句具有[-动态性]、[-自主性]和[+已然性]的特征。

一、“使”字句的[-动态性]
“使”字句的[-动态性]主要体现在V1“使”和补语V2上。

现代汉语“使”字句中的“使”是一个意义虚化的动词,它只表示一种抽象的致使意义,并不表明具体的动作行为。

因此,“使”字句描写事物之间的致使关系,表现出相对静止的状态。

整个句式语义呈现[-动态性]的特征。

我们在考察“使”字句的结构特点时发现,补语V2位置上出现的动词中,性状动词、心理经验动词占了不小的比例,而这些词都是表示状态的;关系动词表示属性,也是静态的;动作性较强的动作动词或动词性短语在补语V2位置上出现时,往往前面有状语、后面有结果补语或趋向补语,从而表现出一定的结果义、变化义或状态义,动作性大大减弱。

这也使整个句式表现出[-动态性]的特征。

二、“使”字句的[-自主性] “使”字句的〔-自主性〕主要体现在“使”字句的主语和补语V2上
我们在考察“使”字句的结构特点时发现,“使”字句的主语一般是复杂结构,可以是某个事件、某种情况、某种言行、某种特征,很少是有生命的事物或人。

既然是无生命的,当然就不具有自主性了,它们对宾语N2的作用只能是一种无意识的影响。

根据马庆株的划分标准,补语V2中的性状动词、遭受经验动词、心理经验动词以及一些表示变化结果义的动作动词都属于非自主动词,这些动词在补语V2中占了相当大的比例。

至于动作动词中的自主动词以及感知经验动词虽然属于自主动词,但它们在句中出现时一般都带上表示动作完成的“了1”或补语,从而使自主性大大降低。

例如:
(1)平时,他的衣服很不讲究,不但使人看不出他是侯爷,而且也看不出他是票友。

(老舍《四世同堂》)
(2)他的热心绝不会使他侵犯了校长或任何教员职员的职权。

(老舍《四世同堂》)
例(1)中的“看”虽然是自主动词,但在句中是以可能式述补结构出现,整个述补结构是非自主的;例(2)中的“侵犯”是自主动词,但带上表示完成的“了1”,自主性就模糊了。

三、“使”字句的[+已然性]
“使”字句的[+已然性]主要表现在补语上。

补语位置上的性状动词、关系动词和心理经验动词无所谓完成,只要表现出这种状态就可以视为已然发生;表示变化义或带有结果义的动词本身也可以表现出已然的特征,因此在“使”字句中可
以单独出现,如:
(3)爬墙的危险,与举动的奇突,使她兴奋,勇敢,而又有点惧怕。

(老舍《四世同堂》)
(4)她的热诚与努力,颇使晓荷感动。

(老舍《四世同堂》)
(5)谦虚使人的心缩小。

(老舍《四世同堂》)
(6)五分钟的热气能使任何人登时成为英雄。

(老舍《四世同堂》)
例(3)中的性状动词“兴奋”和“勇敢”以及关系动词“有”,例(4)中的心理经验动词“感动”,例(5)中表示变化义的动词“缩小”,例(6)中带有结果义的动词“成为”都可以单独出现在“使”字句中,表示一种已然的状态或结果。

当然,这些动词后面也经常出现表动作完成的“了”、表示过去曾经有过这样事情或状态的“过”、各种表情态的状语以及表情态或结果的补语,使整个句式的已然性特点更加明显。

例如:
(7)革命已经俨然使他成为一个人物了。

(路遥《平凡的世界》)
(8)这使他这个副总指挥多少有点不光彩。

(路遥《平凡的世界》)
(9)这个影子使他的心扩大了一些,宽大了一些。

(老舍《四世同堂》)
(10)我的怒火突然使我变得异常兴奋。

(张贤亮《绿化树》)
例(7)中表示变化义的动词“成为”前加上状语“俨然”表示一种情态,句末的“了2”主要是肯定时态出现了变化,有成句的作用;例(8)中的关系动词“有”前加上状语“多少”表示程度;例(9)中表示变化义的动词“扩大”“宽大”后加上补语“一些”表示程度;例(10)中的“得”字补语表示一种情态。

因为只有已经发生了的事情或已经实现的状态才会表现出情态、程度或结果,因此以上的“使”字句都具有已然性的特征。

上述几类动词之外的动词,其本身不能表示出已然的特征,因此不能单独出现在“使”字句中,必须在动词之后出现表动作完成的“了”、表示过去曾经有过这样事情或状态的“过”、各种表情态的状语或者表情态或结果的补语,使整个句式呈现出已然性的特点。

例如:
(11)他们的死亡不仅损失了他的金钱,而且使他看到更大的危险。

(老舍《四世同堂》)
(12)这使我的心头掠过一丝无名的恼恨。

(张贤亮《绿化的树》)
(13)这倒使他们一时没有说什么话。

(路遥《平凡的世界》)
例(11)中的动作动词“看”后加上趋向补语“到”,表示动作达到目的或有了结果,这类趋向补语在语料中出现很多;例(12)中的动作动词“掠”后加上动态助词“过”,表示发生过的事情;例(13)中的动作动词“说”后加上否定副词“没有”,用来否定已经发生的事情,使整个“使”字句也呈现出已然的特征。

去掉这些表示已然的补语、动态助词和否定副词,这些动词就不能在“使”字句中出现。

“使”字句之所以具有[+已然性]的特征,也是由“使”字句的句式语义决定的。

“使”字句是现代汉语中表达致使意义的典型句式,表示的是“致使者对致使对象施加影响,使致使对象发生某种变化或表现出某种结果或状态”这样一个客观事实。

既然致使对象在致使者的影响下发生了某种变化或出现了某种结果状态,自然就具有了已然的特征。

注释:
①张敏.汉语语言学与汉语名词短语[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参考文献:
[1]程琪龙.致使概念语义结构的认知研究[J].现代外语(季刊)(第24卷),2001,(2).
[2]张敏.汉语语言学与汉语名词短语[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3]沈家煊.句法的象似性问题[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3,(1).
[4]范晓.论“致使结构”[A].语法研究和探索(十)[C].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魏会平,河南科技大学文法学院中文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