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问题设计的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问题设计的研究

一、课题提出的原因:

初中化学是一门启蒙学科,由于本学科在初中阶段只在初三开设,可以说,刚开始学习这一学科时,同学们的学习热情都很高。但过一段时间后,部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降低、开始出现厌学现象,从而导致两极分化现象。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师对学生学习化学的动机激活不够。没有精心设计充满思想,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学习的方向,没有让学生通过动手、动脑等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导致学生没有问题意识。因此,有效的化学课堂教学设计是我们不得不思考的一个问题。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目的:现代的课堂教学提倡的是师生互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设计的一系列的问题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交流讨论,进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意义:通过有效问题的设计,既能检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的程度,又能发展学生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三、课题研究的对象、内容、方法

研究对象:九年十班、九年十一班学生

研究内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问题设计的研究

研究方法:

(一)理论研究:收集典型的教学视频加强对化学课堂教学有效问题设计的认识。

(二)实践探索:在正确理论的指引下,在所教班级进行探索实践。

(三)完善总结:通过课堂实践不断总结完善模式。

四、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6年3月)进行如下工作:

随堂听课,归纳总结自己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加强对课堂有效教学设计的认识,制订了课题研究方案,明确了研究方向。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6年4月-2016年5月)集中进行化学课堂有效教学设计的研究。

1、通过课堂教学中设计的一系列问题进行课堂实践验证。

2、对课题研究的过程性材料和阶段性研究成果材料进行收集、整理。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5年6月末)进行了以下主要工作:

1、收集、整理课题研究的材料。

2、对前期进行的各项研究进行总结,撰写课题结题报告。

五、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案

研究问题:本课题主要研究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教学设计的实践和应用。通过研究明确有效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和精神实质,探索总结出一套符合自己课堂教学的有效教学设计的新思路。

研究方案:

(一)创新课堂教学问题设计。

(1)教学设计中尽量设计一些有深度、讨论价值较大的问题。由若干个子问题,引申为综合问题。

例如未知混合物成分的探究:生石灰常用作食品的干燥剂,久置的生石灰里可能含有氧化钙、氢氧化钙、碳酸钙三种物质中的一种或几种(假设久置的生石灰中不再含有其它成分)。为了探究久置的生石灰的成分,可以进行以下的探究活动。设计实验问题时,先取样于烧杯中(将样品的质量固定为某一值),加入足量的水,充分溶解,过滤。到这一步时,需要在下面设计的子问题是:①生石灰可以做干燥剂的原因是什么?②加入足量的水说明了什么?③过滤后得到的滤渣中加入稀盐酸有气泡产生说明了什么?学生通过此类

子问题可以得出的结论是滤渣是碳酸钙。接着进一步进行探究滤液B的成分,它是由氧化钙溶于得来的,还是氧化钙和氢氧化钙的混合物溶于水得来的,还是全部都是氢氧化钙溶于水得来的。设计此问题时,将滤液分成2份,一份加入过量的碳酸钠溶液得到混合物C,另一份先滴加无色溶液,再滴加过量的稀盐酸得到混合物D,将混合物C和混合物D混合过滤,可以得到一定质量的滤渣E和滤液F。在此过程中需要进行的设计的子问题是:④先滴加无色酚酞试液,再滴加过量和稀盐酸后所观察的实验现象是什么?⑤将混合物C、D 全部倒入一个洁净的烧杯中混合,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一定质量的滤渣和红色的滤液F,向滤液F中滴加氯化钙溶液观察有白色沉淀产生,则滤液F的溶质中一定含有的是物质是什么,还可能含有什么物质?此问题学生可以从滤液是红色入手,可以推出原溶液中一定不含稀盐酸,一定呈碱性,反应后的溶液中的溶质的成分探究既要考虑生成物还是考虑反应物是否有剩余,因为在滤液F中加入氯化钙后能产生白色沉淀,可以得出滤液F中一定含碳酸钠,同时一定含有碳酸钠和氯化钙的反应的生成物氯化钠,又由于在另外一份氢氧化钙溶液中加入的稀盐酸的量不确定,不能确定稀盐酸是否和氢氧化钠完全反应,因而可能含有氢氧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的生

成物氢氧化钠。最后在确定滤液B成分时,可以从滤渣着手,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合反应前后元素的质量不变,只要求出C和D混合后所得滤渣中钙元素的质量与滤液B中钙元素的质量是否相等。如果相等即可以确定某一定质量的生石灰样品的成分。

(2)利用类比法设计问题。

例如在学习第七章酸碱盐时,给出无标签的三种无色溶液氢氧化钠、稀盐酸、氯化钙如何确定是溶液的酸碱性,学生可以借助指示剂中紫色石蕊试液来判断,也可以利用pH试纸来判断,由此可以导出无试剂签别,这样可既复习的旧的知识又引入了新的知识。

(二)注意问题情境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1)利用趣味性的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在探究物质的燃烧条件时,可以通过设计烧不坏的手绢这个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通过观察火焰熄灭后的实验现象。思考为什么手绢会烧不坏呢?如果把酒精的浓度改变了,手绢是否能烧坏?在此情境下引入新课,必定会有较好的效果。

(2)从现实生活入手,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潜能。通过生产、生活中的化学问题创设问题情境。

例如:讲到材料问题时,可以问问学生有没有小时候淘气玩火

把头发烧焦的,头发烧焦后有什么气味,由此可以导出蛋白质的鉴别方法。通过此类现象将学生带入化学的世界,让学生在快乐中掌握更多的化学知识。

六、预期研究成果:

通过有效的教学设计,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并敢于发表意见,让师生间的情感产生共鸣,从根本上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每个学生都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