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身心发展特点及教育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总结归纳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总结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a51e1f47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50ecc1b.png)
学习心理
学习心理是教育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 分,主要研究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 策略、学习动机等方面的心理特点和 规律。
教育法律法规
教育法律法规概述
教育法律法规是国家制定和颁布的有关教育的法律、法规和规章 的总称,是保障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作为教育领域的基本法律,规定了我国教育的性质、方针、任务、 管理体制等,是制定其他教育法规的依据。
班级组织活动的类型
班级组织活动包括主题班会、文艺比赛、体育比赛、社会实践等形 式,可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点进行选择。
班级组织活动的实施
班级组织活动需要精心策划和组织,要注重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同时要注意安全和效果。
少先队工作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少先队组织的性质和 任务
少先队是中国少年儿童的群众组织, 是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的学校,是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的预备队。少先队的根本任务是引导 少年儿童有爱心,养成良好的道德行 为习惯,增强国家意识、科学意识、 劳动意识、审美意识,锻炼强健体魄 ,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和为集体服务 的能力。
学习评价与反馈
教师需定期进行学习评价和反馈,帮助学生了解自身学习状况和进步 情况,及时调整学习方法和策略,促进学业发展。
03
班级管理
班级管理基础
01 02
班级管理的概念
班级管理是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采用一定的手段措施,带领全班 学生,对班级中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实现教育 目标的组织活动过程。
教育学研究方法
教育学研究方法包括文献研究法、 调查研究法、实验研究法、个案研 究法等,是进行教育研究的基本手 段。
教育心理学基础知识
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与特点王海英
![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与特点王海英](https://img.taocdn.com/s3/m/7085f277700abb68a882fb16.png)
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与特点王海英(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一、小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1.小学生身体发育的规律和特点(1)身体生长发育6~9岁儿童体格发育基本上是平稳的,身高平均每年增长4~5厘米,体重平均年增长2~3.5公斤。
10岁以后,随着青春期的到来,体格发育进入快速增长阶段。
这时身高男孩一般每年可增长7~9厘米,个别可长10~12厘米;女孩一般每年可增长5~7厘米,多的可长9~10厘米;体重每年可增长4~5公斤,有的可增加8~10公斤。
这一时期儿童的骨骼有机物和水分多,钙、鳞等无机成分少,所以骨骼的弹性大而硬度小,不易发生骨折,但容易发生变形。
肌肉虽然在逐渐发育,但肌肉的力量和耐力都比成人差,容易出现疲劳。
学龄儿童的心率约为80~85次/分,明显低于新生儿时的约140次/分和学龄前儿童时的90次/分左右;这时儿童的肺活量也明显增加,对各种呼吸道传染病的抵抗力也增强。
(2)脑和神经系统的发育儿童到6岁时脑重约1200克,此时,左右大脑半球的一切传导通路几乎都已形成,所以当身体受外界刺激后,可以很快的速度准确地传到大脑皮层的高级中枢。
大脑皮层间增加了暂时联系的可能性,条件反射也比较容易建立。
7~8岁大脑继续发育,脑重约1400克,已接近成人脑重。
同时神经细胞的体积增大,细胞分化基本完成,许多新的神经通路出现。
此时大脑额叶生长迅速,其运动的正确性、协调性得到发展;大脑的抑制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加强。
9~14岁小学生脑的重量增加不多,主要进行着细胞内部结构与机能复杂化的过程。
神经的联络纤维在数量上大大增加,联络神经元的结构和皮层细胞结构机能在迅速发展和形成。
这是联想的、推理的、抽象的和概括的思维过程的物质基础,也说明这一阶段神经系统的发育特别是脑的发育在机能上进一步成熟。
2.小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1)小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是一个逐渐的数量不断积累和在此基础上出现质变的过程。
教师资格《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核心考点——个体身心发展
![教师资格《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核心考点——个体身心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163338e4a300a6c30d229f56.png)
教师资格《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核心考点——个体身心发展(一)概念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
不断发生变化的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人的身心发展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生理的发展,也称为身体的发展。
个体身体的发展包括机体的正常发育和体质的增强两个方面。
机体的正常发育包括身体各个器官、各个系统的健康成长,它是个体体质增强的条件和主要内容;而体质的增强又有助于机体的正常发育。
二者相互促进,相互联系,在实际活动中融为一体。
二是心理的发展。
指人的精神方面的发展,包括认知和意向两个方面的发展。
认知的发展指感知、记忆、思维等方面的发展:意向的发展指需要、兴趣、情感、意志等方面的发展。
人的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是紧密相连的,生理的发展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心理的发展也影响着生理的发展。
(二)人的身心发展的特殊性1.人是社会的人。
人是在社会环境中发展的在社会环境中,不仅存在着与每个个体有不同性质、不同联系程度的各类群体,而且还存在着人的创造物和各种创造性工具。
个体的人只有参与社会实践,才能生存与发展。
才能发挥自己的潜力,并转化为现实的发展。
2.人的身心发展具有功能性人具有认识和改造外部世界的能力,这已经使人超越动物界。
人还有认识和改造自己的能力,人具有自我意识,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人,具有规划自己的未来和为未来的发展创造条件的能力。
人的能动性能否较好地发挥,是一个人的发展能否达到较高水平的重要因素。
(三)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1.几种不同理论(1)内发论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即:人类个体的心理发展完全是由个体内部所固有的自然因素预先决定的,心理发展的实质是这种自然因素按其内在的目的或方向而展现的。
外部条件只能影响其内在的固有发展节律,而不能改变节律。
内发论观点又称自然成熟论、预成论、生物遗传决定论等。
2021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之“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2021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之“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https://img.taocdn.com/s3/m/78f46eb2c850ad02df804148.png)
2021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之“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本文为考生介绍教师资格证笔试《教育知识与能力》高频考点之“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一、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从出生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变化的过程,是个体随着年龄的增长,在相应环境的作用下,整个反应活动不断得到改善,日趋完善、复杂化的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教育的直接目的是促进人的身心发展,人的身心发展包括生理的发展和心理的发展生理的发展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机体的正常发育,即指身体的结构形态(包括各系统、各器官)的健全发展;另一方面指体质的增强,即指生理机能的增强,包括各器官系统生理机能增强。
心理的发展包括认知和社会性的发展等多方面。
其中,认知发展是指儿童青少年的注意、观察、记忆、想象、思维与学习等方面的成长与进步。
人格与社会性的发展是指儿童青少年的性格、道德品质、自我意识、社会行为的成长与转变。
个体的身心发展遵循着一些共同的规律,这些规律会制约我们的教育工作。
我们要遵循这些规律、利用这些规律,才可以使教育工作取得良好的效果,反之,则可能事倍功半,甚至挫伤学生。
二、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一)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发展的顺序性,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顺序儿童从出生到成人,他们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过程,具有一定的顺序性。
比如,身体的发展从上到下,从中间到四肢,从骨骼到肌肉。
心理的发展由机械记忆到意义记忆,由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由一般情感到复杂情感。
因此,我们在向年轻一代进行教育时,必须遵循着由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等顺序逐渐前进。
做题技巧题干中出现“从……到……”、“先……后……”、“由……到……”等字眼,一般都是指某方面的发展具有先后顺序,所以体现的也是顺序性规律。
总结,常见的可以体现顺序性规律的内容如下“欲速则不达”、“拔苗助长”、“揠苗助长”等。
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与教学工作应对
![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与教学工作应对](https://img.taocdn.com/s3/m/16bb20c5f524ccbff0218403.png)
注意的稳定性,易受新奇刺激的吸引,注意 保持的时间短暂,约为20分钟,注意范围比 较狭小,不善于分配自己的注意力,不善于 根据活动任务把注意力从一件事情主动转移 到另一件事情上。
小学儿童的学习兴趣是促使儿童自觉从事学 习活动的一种重要的推动力,是一种特殊的 学习动机。
小学生的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结构逐步完 善。儿童到了6~7岁时,脑重约1280克,已 接近成人脑重的90%,以后增长缓慢,9岁 时约1350克,到了12岁约1400克,基本上 和成人一致。
随着儿童大脑皮层的发育生长,儿童脑的兴 奋过程和抑制过程也逐步趋向平衡,觉醒时 间长,睡眠时间缩短。
条件反射形成呈现出时间缩短、潜伏期较短 和比较容易巩固的特征,使孩子能更好地接 受外界刺激,更好地支配、控制自己的行为, 为儿童活地掌握左右概念。在 老师的帮助下,逐渐学会进行比较、分析、 观察事物的特点发现各部分的关系及部分与 整体的关系,揭示事物的内在联系。
逐渐能将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到规定的学习内 容上,并保持一段时间,中年级的学生迅速 转移注意力的能力逐渐提高。
已经能够在初步的判断、推理,较为自觉地 调节,论证自己的思维过程。
求知欲主要表现为提问、探索、摆弄物体; 美感容易受事物外部的特征吸引,对美的体 验仅仅与事物的具体形象相联系。
还不善于真正的学习活动,要使儿童能把学 习当作是一种有目的、有系统的专门活动来 对待,关键在于发展儿童心理的有意性和自 觉性。
要向学生提出明确的学习任务,如指出作业 的具体要求是什么、应当记住什么等;
孩子的呼吸频率随着年龄增长而递减。
一般而言,6~9岁的儿童,男孩为23~24 次/分,女孩为25~26次/分,到了10~13 岁,男女孩都为19~20次/分,而14岁以 后基本上和成人一样,每分钟16~18次。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学霸笔记-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第四章教育目的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学霸笔记-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第四章教育目的](https://img.taocdn.com/s3/m/207f8e20ce2f0066f4332270.png)
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第一节人的发展概述一、人的发展的概述1、概述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变化过程。
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发展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2、包括方面(1)生理的发展(2)心理的发展二、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动因:推动因素记忆口诀:内有四尔董孟弗,外出墨荀洛华生(一)内发论(遗传决定论)1、孟子:性善论2、弗洛伊德:性本能推动人的发展(性本能包含两方面:生存和繁衍,如:找对象生孩子)3、威尔逊:基因复制4、格赛尔:成熟机制双生子爬楼梯实验:较成熟的时期学习更好5、高尔顿:《遗传的天才》能力由遗传得来6、霍尔:“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7、董仲舒:人性三品说(二)外铄论(环境决定论)1、墨子:素丝说“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2、荀子:性恶论“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3、洛克:白板说4、华生:一打婴儿论“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三)多因素相互作用论(共同作用论)辐合论三、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单选、重点)(一)遗传1、概念:遗传是个体发展的生理基础和物质前提2、作用(简答)记忆口诀:差生成(1)提供可能(内部可能性)(2)遗传素质的成熟制约身心发展的过程及年龄特征格赛尔提出(3)遗传素质差异对人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3、错误观点:遗传决定论(二)环境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1、构成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2、作用(简答)记忆口诀:科技小猪(1)提供多种可能(外部可能性)(2)积极与消极影响(3)人在接受环境和作用时的主观能动性3、错误观点:环境决定论(三)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1、主导作用(已考简答)(1)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2)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3)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2、特殊作用(独特作用)(简答)记忆口诀:归家寄腌菜(1)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做出社会性规范(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3)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4)学校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四)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已考简答)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
小学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小学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25267217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b38e668.png)
小学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小学教育心理学是指对小学生在学习、生活、心理方面产生的影响进行研究的学科。
学习小学教育心理学,可以更好地了解小学生的思维、情感、行为等,从而更好地指导教育实践。
以下是小学教育心理学的一些复习资料。
一、小学生发展心理特征1. 身体发育特征:小学生身体发育迅速,大小运动技能逐渐成熟,耐力与力量提高,但还存在一些差异。
男生多数较女生高,但在有些方面如灵活度、肢体协调方面却不如女生。
2. 思维发展特征:小学生在思维方面开始进入综合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发展阶段。
他们的注意力会更加专注,记忆力及联想能力也随之提高。
在问题解决方面,他们会更多地运用逻辑思维。
同时,还会表现出好奇、探索、快乐等情感特征。
3. 社会发展特征:小学生在这一阶段,开始具备社会交往能力。
他们更容易与同龄人进行交流,也能逐步了解不同年龄的人群。
此外,他们还会逐渐掌握社会观念、价值观念等方面的知识。
二、小学生学习心理特征1. 学习兴趣特征: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生变化。
在这其中,一些社会化因素则会对小学生的学习产生影响。
2. 学习认知特征:小学生的学习认知特征包括注意力、记忆力、思维能力和智力水平等。
在学习中,他们会表现出观察能力、思考能力、集中力、记忆力等多方面的认知特征。
3. 学习态度特征:小学生具备积极乐观的学习态度。
他们期待成功、饱受挫败时仍充满信心,偏向把失败解释为外部因素等。
三、教育调节小学生心理特征的原则1. 注意针对性和有效性:教育活动的形式、内容、模式固然重要,但是否针对性突出和有效依然是教育实践中的关键因素。
2. 强化过程与内在动力:强化过程是指以积极的方式去引导小学生内在学习动机的过程。
3. 适度的端正、快乐的心态:适当的开始和结束、适度的竞争、有利于自我控制及取得成就感,排除心理上的障碍,是保证小学生身心健康的必要前提。
以上是小学教育心理学的一些复习资料。
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可以根据这些心理特征和原则进行教学设计,更有利于促进小学生的健康成长。
小学教育关键期是由于身心发展具有
![小学教育关键期是由于身心发展具有](https://img.taocdn.com/s3/m/032f397a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04d84db.png)
小学教育关键期是由于身心发展具有
一、小学教育的关键期特点
小学教育是儿童成长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其关键期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儿童身心发展方面。
在这个阶段,儿童的身体不断发育壮大,同时也在认知、情感、社交等方面有了许多重要的变化。
这个时期的儿童极为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他们对学习、社会交往等方面都有着特殊的需求和特点。
二、身体发展方面
小学教育的关键期中,儿童的身体发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在这一阶段,儿童的身体处于快速生长的阶段,因此需要得到充足的营养和锻炼,以确保身体的健康发展。
此外,小学生活的规律性也对身体发展起着重要作用,良好的作息习惯和饮食习惯可以帮助儿童更好地成长。
三、认知发展方面
在小学教育的关键期,儿童的认知发展也处于一个重要阶段。
他们开始建立起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学会使用逻辑思维,培养各种学科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这个阶段的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儿童的思维能力、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在认知发展上有更好的表现。
四、情感和社交发展方面
小学教育的关键期还包括了儿童的情感和社交发展。
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形成自己的个性特点,建立起各种情感和社交关系。
学校和家庭对儿童的情感和社交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应该给予他们足够的支持和指导,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情感认知。
五、教育的关键意义
小学教育的关键期在于身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支持和指导,可以帮助他们奠定良好的学习基础和健康的心理状态,有助于其未来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和学习。
因此,教育者和家长都应当重视小学教育的关键期,给予儿童足够的关爱和支持,共同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点汇总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点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b41ad50a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01d546b.png)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点汇总考点第一章教育基础第一节教育与教育学我国古代的小学教育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1.教育具有鲜明的等级性2.教育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服务3.教育过程是通过对儿童管制、灌输来进行的,具有一定的刻板性和专制性。
教育的形态:P41.家庭教育2.社会教育3.学校教育:是教育的主导形态。
三种教育形态的功能整合: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有着各自的目的、地位、作用和特点,同时他们也有各自自身难以克服的局限性。
这就需要三者之间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实现三种教育力量的整合,提高教育的整体效益。
三种教育力量的整合,有利于教育在时空上的相互衔接,有利于整个教育在方向上的高度一致,有利于加强各种教育的互补作用,完成教育的整体效应。
P5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偏向;2.教育是通过专门培训出来的教师所进行的活动,对学生的作用力比较强;学校教育能对其他各种环境因素加以控制,选择有利于青少年发展的因素,克服和排除那些有利于青少年发展的因素。
P5学校教育主导作用的实现,必须通过学生自身的积极活动:1.教育者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组织学生参加有利于身心发展的活动;教育者要争取社会力量的配合,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P61教育目的的作用:1.规范作用:规范了人才培养目标和学校的教育方向;规范了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规范了教师的教学行为;④规范了学校管理。
2.激励功能;3.选择功能;4.评价功能:教育目的既是一个国家人才培养的质量规格和标准,同时也当然是衡量教育质量和效益重要依据。
P8小学教育的培养方针是根据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目的任务和学龄初期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提出来的。
20世纪后的教育的特点: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的信息化小学生的身心发展:1.小学生的记忆的主要方式是形象记忆。
教育学知识点个体身心发展规律
![教育学知识点个体身心发展规律](https://img.taocdn.com/s3/m/398d4b01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8f52eea.png)
教育学知识点个体身心发展规律
个体身心发展规律是指人在成长过程中,身体和心理各方面的发展有
一定的规律性。
教育学研究了这些规律,以指导教育实践,促进个体全面
发展。
以下是个体身心发展规律的几个主要知识点。
1.发展规律的时序性:个体身心发展的各个方面具有一定的时序性。
例如,身体的发育在早期比智力的发展更为迅速;而在儿童期,智力发展
超过了身体的发展。
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的发展逐渐趋于稳定,而智力、情感、社交能力等方面则继续发展。
2.发展规律的连续性:个体身心发展的各个阶段之间存在连续性。
即
前一阶段的发展建立在前一阶段的基础上,并为后一阶段的发展提供条件。
例如,婴儿期的协调能力发展为幼儿期的大肌肉协调能力,进而为学龄前
儿童的精细运动能力发展奠定基础。
3.发展规律的个体差异性:个体之间在身心发展的速度和程度上存在
差异。
有些个体在一些方面的发展较快,而在另一个方面的发展较慢。
这
些差异可能与遗传、环境等因素有关。
教育上应充分考虑个体的差异,根
据其能力和需求进行个性化教学。
4.预测发展规律的标志性指标: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可以通过一
些标志性指标来预测或评估。
例如,年龄、身高、体重可以用来评估个体
的身体发育情况;智力测试、学业成绩可以用来评估个体的认知能力等。
5.发展规律的可塑性:个体身心的发展受到遗传和环境的双重影响。
适当的教育干预可以促进个体身心的发展。
例如,通过提供适宜的教育环
境和丰富多样的学习经验,可以促进儿童的认知、语言、社交等能力的发展,提高他们的智力水平。
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096b88a3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b736d57.png)
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1. 引言小学生时期是儿童发展的关键时期,对他们的身心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了解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对教育者和家长来说非常重要。
本文将讨论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并探讨这些特点对他们学习和生活的影响。
2. 身体发展在小学生时期,儿童身体发展迅速。
他们的骨骼和肌肉在这个阶段变得更加健壮和灵活。
此外,他们的运动协调性和体力也在不断提高。
这是他们发展运动技能和培养体育兴趣的关键时期。
因此,在小学阶段,应该积极提供各种运动机会,培养他们的体育素养。
3. 认知发展小学时期是儿童认知发展的重要阶段。
他们开始具备抽象思维能力,能够逐渐理解和运用抽象概念。
他们的注意力和记忆力也得到显著改善。
在这个阶段,他们能够更好地处理信息,运用逻辑思维解决问题。
这对于他们学习各种学科知识非常关键。
4. 社交发展小学生时期,儿童开始与同龄人进行更加深入和复杂的交往。
他们开始形成友谊,并学会在集体中相互合作和交流。
他们的社交能力和情感认知也在这个阶段得到发展。
因此,家长和教育者应该提供各种机会,帮助他们培养良好的社交技巧和情绪管理能力。
5. 情绪发展小学生时期,儿童情绪发展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
他们开始更加明确地表达自己的情绪,但也可能会出现情绪波动和情绪障碍。
他们对他人的情感有着更加敏感的觉察,并开始构建自己的情感认知。
因此,教育者和家长应该给予他们充分的情感支持和引导,帮助他们正确处理情绪。
6. 性格发展小学生时期,儿童的性格也在悄然塑造中。
他们开始显示出自己独特的个性特点,并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此时,家长和教育者应该给予他们积极的引导,帮助他们建立积极健康的人格。
7. 知识和技能发展小学生时期,儿童开始接触和学习各种学科知识和技能。
他们逐渐掌握阅读、写作、数学等基本技能,并开始学习其他学科知识。
此时,应该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和适龄的学习环境,促进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8. 总结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涵盖了身体、认知、社交、情绪和性格等多个方面。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及能力》知识点归纳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及能力》知识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55d0a803453610661fd9f425.png)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第一章教育基础第一节小学教育的发展及其特点一、小学教育概述(一)小学教育的概念现代教育学定义“小学”为学龄儿童(6-12岁)接受初等教育所设的学校,属于基础教育的一部分,现分为初级小学、高级小学、完全小学、中心小学以及实验小学五种类型。
我国传统教育阶段的划分只有小学和大学两级,小学也称蒙学。
蒙学以学习儒家经典为主,着重儿童认知和行为处事的训练。
(二)小学教育的任务根本任务:打好基础二、我国小学教育的历史与发展据记载,我国小学产生于殷周时代。
(一)古代的小学教育(先秦至鸦片战争)特点:1、具有鲜明的等级性2、教育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服务3、教育过程是通过对儿童的管制、灌输来进行,具有一定的刻板性和专制性。
(二)近现代的小学教育(鸦片战争至新中国成立)四个标志性事件1、1878年,张焕纶所创办的上海正蒙书院内附设的小班,是我国近代小学的开端。
2、南洋公学外院是中国近代意义上最早正式成立的公立小学堂(1897年,盛宣怀创办的南洋公学分为四院,其中的外院即为小学,是我国最早的公立小学堂。
)3、1904年清政府颁布了《癸卯学制》,该学制第一次系统构建了以小学堂、中学堂、大学堂为主干的学校教育体系。
将小学正式纳入义务教育的范畴。
(清政府1904年颁布了《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设立了初等小学堂,学制五年,人学对象为7岁儿童,同时规定初等小学教育为义务教育,这是我国历史上首次实行义务教育的开始。
)4、到了1912年,“中华民国”教育部改小学堂为小学校。
四个学制1、壬寅学制,中国首次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
2、癸卯学制,中国开始实施的第一个近代学制(实行新学制的开端)。
3、壬子癸丑学制,男女同校,废除读经并改学堂为学校,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
4、壬戌学制,以美国学制为蓝本的六三三学制。
它是我国小学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其影响一直持续到1949年。
(三)当代的小学教育1、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开始推行九年制义务教育,标志着我国的义务教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小学教招知识点总结
![小学教招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8fdab489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ad6ee3d.png)
小学教招知识点总结一、教育心理学知识点:1. 学习理论学习理论是教师在实践教学中需要了解和掌握的重要知识。
其中,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在外界刺激下形成的反应,强调外部环境对学习的影响;认知学习理论则注重学生如何加工信息和构建知识结构,强调内部心理过程对学习的影响。
2. 思维发展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不同年龄段学生的思维特点和能力水平是不同的。
例如,幼儿期的思维发展主要表现为感性思维,逐渐向逻辑思维过渡;小学生的思维逐渐发展到具体操作水平,能进行简单的推理和判断。
3. 学生心理特点小学生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阶段,他们的认知、情感、社会交往等各个方面都有相应的特点。
教师需要了解这些心理特点,为教学设置合理的目标和方法。
4. 学习动机学生的学习动机对其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有重要的影响。
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采取相应的教育措施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教学方法知识点:1.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所在,教师需要清楚地明确教学目标,因材施教,科学设计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果。
2. 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内容,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年龄和学科特点合理选取教学内容,做到既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又关注学科前沿知识的引导。
3. 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途径和手段,教师需要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进行灵活运用。
4. 教学手段教学手段是教学方法的具体实施方式,包括黑板、幻灯片、多媒体课件等各种教学工具,教师需要灵活运用这些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5. 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对学生学习情况和教学效果的检查和评价,教师需要采取科学的评价方法,全面了解学生的学情,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三、教育技术知识点:1. 教育信息化教育信息化是现代教学的重要技术手段,教师需要掌握基本的教育信息技术知识,能够利用多媒体技术开展教学活动。
2. 电子教案制作电子教案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需要能够制作合适的电子教案,以提高教学效果和效率。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笔记重点与考点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笔记重点与考点](https://img.taocdn.com/s3/m/eb1b27c9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8118c2c.png)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笔记重点与考点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科目二重点与考点《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一、新课程改革1.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学生观(1)学生是发展的人。
(2)学生是独特的人。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2.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观1)新课程倡导的教师角色:(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研究和发展的促进者。
(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3)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2)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强调尊重、赞赏(2)在对待教学关系上,强调帮助、引导(3)在对待自我上,强调反思(4)在处理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时强调合作。
3.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学观(1)教学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研究者为中心”。
(2)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研究"。
(3)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向“重结论重过程”转变。
(4)教学从“关注主体”向“关注人”转变。
第二,后进生的教育(1)关心热爱与严格要求相结合。
(2)培养和激发研究动机。
(3)善于发掘后进生身上的“闪光点”,增强其自心和集体荣誉感。
(4)根据后进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对症下药。
(5)持之以恒对后进生进行教育。
三、班级突发事件1.班级突发事件处理的原则(1)教育原则(2)客观性原则(3)有效性原则(4)可接受原则(5)冷处理原则2.班级突发事件处理的方法(1)沉着冷静面对(2)机智果断应对(3)公平民主处理(4)善于总结引导1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科目二重点与考点四、教育机智。
教育机智是指教师能根据学生新的特别是意外的情况迅速而正确地做出判断,随机应变地及时采取恰当而有效的教育措施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1.道德素养教师的道德品质体现在对事业、对学生、对集体、对自己的态度上。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第七章 身心发展特点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第七章 身心发展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b70c10de2cc58bd63186bd85.png)
(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 的培养人的活动 (2)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 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 展的各种因素
小结: 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
遗传是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
环境是人的发展的制约条件
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主观能动性是人的发展的决定作用
案例分析
这些孩子真是傻子吗?
今年秋季开学不久,类似学校通知新生家长为孩子做 “智育测验”的事件屡有发生。 家住老西门附近的一位刘姓家长反映:她的女儿从小娇 生惯养,并由外祖父母领管,因女儿未进过托儿所和幼儿园, 刚进校后,对学校生活感到既新鲜又陌生,有着一种难以言 表的好奇感,加上女儿生性文静,不喜欢和同学说话和玩, 班主任老师见她整日闷声不响,就对家长说:“我看你女儿 脑子不灵活,有些傻,你最好带她去做一次测试。”
{ 心理的发展:人的心理活动特点及能力的
发展
童年期儿童生理发展的主要特征 童年期是生理发展相对稳定与平衡的时期,身高、体重、 肌肉的强度和耐力、肺活量的增长都相当均匀。 童年期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 1.观察 教师应引导儿童从知觉事物表面特征发展到知觉事物的本 质特征。 2.注意 小学生的有意注意不断发展,但无意注意仍起着作用,需 要教师及时提示和提出要求。 3.记忆 小学生记忆的主要方式是形象记忆。要注意运用直观教学, 使记忆系统化。
“出淤泥而不染”、“同流而不合污”、 “威武不能屈”
教育意义
教育需要非常重视对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学校教育主导作用的实现,必须通过学
生自身的积极活动。学生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是其自身发展的动力。
4.学校教育及作用
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教育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环境,学校把改造过的自 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社会意识形态等因素,经 过有目的的选择和提炼,按照人的发展特点,以系 统化的形式作用于学生,对人的影响巨大而深远。
儿童心理学小学知识点总结
![儿童心理学小学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1678a2a0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069eb18.png)
儿童心理学小学知识点总结一、儿童心理发展1. 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儿童心理发展是指儿童在生理和心理上的成长过程。
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1)全面发展:儿童的心理发展是全面的,包括感知、认知、情感等多个方面的发展。
(2)阶段性:儿童的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阶段性,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具有不同的心理特点和发展特点。
(3)多样性:儿童的心理发展具有多样性,不同儿童在心理发展上存在差异。
2. 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阶段包括:幼儿期、学龄前期和学龄期。
每个阶段的儿童都具有不同的心理特点和发展特点。
(1)幼儿期:幼儿期是指出生后到六岁之间的阶段。
在幼儿期,儿童的认知能力和语言能力得到快速发展,同时也在情感、社交和个性等方面出现显著变化。
(2)学龄前期:学龄前期是指六岁到入学前的阶段。
在学龄前期,儿童开始逐渐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和自理能力,同时也开始建立自我意识和社会交往能力。
(3)学龄期:学龄期是指入学后的阶段。
在学龄期,儿童的认知、情感和社会交往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并开始形成自己的人格和价值观。
3. 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儿童心理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教育因素。
(1)遗传因素:遗传因素对儿童心理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在儿童的心理发展过程中,遗传因素决定了儿童的智力、性格、情感等方面的特点。
(2)环境因素:环境因素包括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
良好的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对儿童的心理发展有积极的影响,而不良的环境则会对儿童的心理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3)教育因素:教育因素包括教育方式和教育内容。
合理的教育方式和优质的教育内容对儿童的心理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儿童心理特点1. 感知和认知特点儿童的感知和认知能力是他们心理发展的重要方面。
在感知和认知方面,儿童具有以下特点:(1)感知能力较强:儿童对外界的刺激非常敏感,能够迅速捕捉并反应出外界的信息。
(2)认知能力逐渐成熟:儿童的认知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成熟,能够认识到更加复杂和抽象的事物。
小学教资教育知识与能力必背考点
![小学教资教育知识与能力必背考点](https://img.taocdn.com/s3/m/b5857aed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dcce784.png)
小学教资教育知识与能力必背考点教师资格证考试迫在眉睫,教师资格证考试栏目为大家分享“小学教资教育知识与能力必背考点”,希望对考生能有帮助。
想了解更多关于教师资格证考试的讯息,请继续关注我们网站的更新网。
小学教资教育知识与能力必背考点考点1教育与社会的发展1.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2)生产力水平制约教育结构的变化。
(3)生产力水平制约教直的内容和手段。
2.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权。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道德的内容。
3.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教育的政治功能)(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2)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3)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
考点2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1)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的教育。
(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这也是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
(6)素质教育要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并渗透于教育的各个方面。
考点3教育制度的影响因素(制定教育制度的依据)(1)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3)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4)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外国学制的影响。
考点4学校教育对人的身心发展的作用1.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
(2)学校教育是通过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2. 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主要表现(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
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及教育策略
![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及教育策略](https://img.taocdn.com/s3/m/17ae7617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a733745.png)
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及教育策略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重视,但人们研究和认识较多的是中学生和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则关注不够,认识不足。
大量事实表明,小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也有诸多问题,并时时影响着小学生们的健康成长。
在日常生活、学习中,许多小学生的心理问题都是潜在的,往往容易忽视,如果教师、家长和小学生没有充分的思想认识和积极的态度,往往就使得问题堆积,小问题变成大问题,轻问题变成重问题,甚至浮现不良事件。
在现代社会,身与心健康的人才干称之为一个健康的人,所以,小学教育必须重视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一、小学生的主要特点:(一)感知、注意、记忆的特点。
小学生从笼统、不精确地感知事物的整体渐渐发展到能够较精确地感知事物的各部份,并能发现事物的主要特征及事物各部份间的相互关系。
小学生的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且常与兴趣密切相关。
小学生的记忆最初仍以无意识记、具体形象识记和机械识记为主。
(二)想象、思维的特点。
小学生的想象从形象片断、含糊向着越来越能正确、完整地反映现实的方向发展。
低年级的小学生,想象具有摹仿、简单再现和直观、具体的特点,到中高年级,他们对具体形象的依赖性会越来越小,创造想象开始发展起来。
小学生的思维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但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具有很大成份的具体形象性。
(三)情感的特点。
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生的情感也逐渐变得更加稳定,丰富、深刻了。
低年级小学生虽已能初步控制自己的情感,但还常有不稳定的现象。
到了小学高年级,他们的情感更为稳定,自我尊重,希翼获得他人尊重的需要日益强烈,道德情感也初步发展起来。
(四)意志的特点。
小学生的身体各器官、系统都生长发育得很快,他们精力旺盛、活泼好动,但同时因为他们的自制力还不强,意志力较差,所以遇事很容易冲动,意志活动的自觉性和持久性都比较差,在完成某一任务时,常是靠外部的压力,而不是靠自觉的行动。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点小学教育的基本特点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点小学教育的基本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42882251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8f52ed7.png)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点小学教育的基本特点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点小学教育的基本特点小学教育,小学教育专业坚持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有较高思想素养、宽厚基础知识、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和管理水平、良好综合素质,能适应小学教育改革、发展需要的具有现代教育观念和创新精神的小学教师为培养目标。
接下来店铺为大家编辑整理了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点:小学教育的基本特点!【小学教育的基本特点】(一)小学教育的特点1.教育对象的特殊性(1)小学生的身心发展①童年期是生理发展相对稳定与平衡的时期,身高、体重、肌肉的强度和耐力、肺活量的增长都相当均匀。
②刚入学的儿童感知觉都处于较低水平,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和在教育教学中的不断强化训练,感知觉逐步得到发展和提高。
小学生的有意注意不断发展,但无意注意仍起着一定作用,低年级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
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观察事物缺乏兴趣、系统性。
小学生在观察中常注意一些感兴趣的、新鲜的东西,而忽略主要的东西。
小学生记忆的主要方式是形象记忆。
对低年级儿童而言,直观形象记忆发展较好,因此,教学中要注意运用直观教学:思维发展的基本特征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向以抽象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思维缺乏自觉性、灵活性。
小学生的道德感较为模糊,常依靠教师的评价来衡量事物的好坏,小学生的理智感大多和具体事物相联系。
(2)小学生的发展可能性小学生生理和心理的发展处于一个尚未完全成熟、相对不稳定、尚未定型的阶段,这是小学阶段成为受外界教育影响的良好时期,也是具有最大发展可能性的时期。
小学教育使得小学生发展的可能性逐渐变成现实性,使他们逐渐变成社会化的人。
(3)小学生的能动性和主动性在小学阶段,小学生的自我主体意识比学龄前有了新的发展,他们的独立自主意识、主动性、积极性都有所提高,产生了新的兴趣和动机。
儿童不是消极地接受环境和教育的影响,而是在不断的积极活动中主动进取,并在这个过程中获得成长和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身心发展特点及教育一、小学生即童年期儿童的主要特征(一)童年期儿童生理发展的主要特征童年期是生理发展相对稳定与平衡的时期,身高、体重、肌肉的强度和耐力、肺活量的增长都相当均匀。
童年期的儿童骨骼增长较快,但骨化尚未完成,因此,小学生的骨骼富有弹性,但不坚硬,易弯曲变形。
尤其是脊椎的软骨成分丰富,骨盆骨化尚未完成。
童年期儿童肌肉含水分相对较多,含蛋白质、脂肪、糖和无机盐较少,富有弹性,而肌力较弱,容易疲劳,但恢复快。
大肌肉、上肢肌发育较早,小肌肉与下肢肌发育较迟。
小学生心肌纤维较细,心脏功能较差。
(二)童年期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1.观察力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观察事物缺乏兴趣、缺乏系统性,常注意一些感兴趣的、新鲜的东西,而忽略主要的东西。
教师应引导儿童从知觉事物表面特征发展到知觉事物的本质特征。
小学生观察力的发展经历三个阶段:(1)认识“空间联系”阶段,儿童可以看到各对象之间能够直接感知的空间联系;((2)认识“因果联系”阶段,儿童可以认识对象之间不能直接感知到的因果联系;(3)认识“对象总体”阶段,儿童能从意义上完整地把握对象总体,理解图画主题。
其中小学低年级儿童大部分属于前两个阶段:小学中年级儿童大部分属于认识“因果联系”阶段;小学高年级儿童大部分属于认识“对象总体”阶段。
2.注意力小学生的有意注意不断发展,但无意注意仍起着作用。
低年级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需要教师及时提示和提出要求3.记忆力小学生记忆的主要方式是形象记忆。
对低年级儿童而言,直观形象记忆、逻辑记忆的发展占优势,因此,教学中要注意运用直观教学,并使记忆系统化。
4.思维能力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阶段,思维缺乏自觉性、灵活性,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较差。
小学生在概念获得方面尚有困难,因为概念的形成需要经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过程。
所谓抽象思维,就是掌握概念,并运用概念组成恰当的判断、进行合乎逻辑的推理的思维活动。
5.情感儿童入学后,学校不断向儿童提出新的要求,从而情感的倾向性、深度、稳定性及效能各方面都发生r变化。
但小学生的道德感是比较模糊的,经常依靠教师的评价来衡量事物的好坏,而且小学生的理智感大多是和具体事物相联系的。
6,自我意识儿童自我意识包括对自己的感知以及对自己情绪、意志的自我意识。
对自己感知方面,有自我观察和自我评价等;情感、情绪方面,有自爱、自尊、责任感和义务感等;意志方面,有自制、自我纪律、自我调节等。
小学低年级儿童独立评价自己能力相对较差。
中年级开始逐步学会把自己的行为和别人的行为加以比较来评价自己的行为。
教师与父母对儿童活动的及时评价以及言行的潜移默化对儿童自我意识的形成有重大作用。
(三)童年期儿童的学习特征1.低年级儿童难以深刻理解学习的意义低年级小学生对学习的价值不甚了解,对学习和游戏也难以分得很清楚。
教师应尽快让学生习惯r新的生活制度,使儿童认识到学习不完全是游戏,而是一次认真的工作,学习能知道很多有价值的东西。
2.学习动机是希望得到老师的称赞、父母的夸奖对小学生而言,努力学习的目的就是希望获得老师的表扬,所以,他们对老师怎样对待他,对他的学习有什么反应十分敏感。
分数,带有教师的评价,所以,学生很快就了解到分数的作用,取得高分就成为小学生的学习动机。
3.学习兴趣与习惯低年级学生对学习过程的形式感兴趣,而对学习内容和结果的兴趣相对较弱,学习习惯也还没有完全形成,对学习的常规也缺乏足够的了解。
教师应善于利用这一点安排教学过程。
4.对学习结果的重视随年龄而增长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逐渐重视学习的结果。
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常常和自己对成绩的满足感的体验联系在一起。
这种满足感是伴随着教师的称赞、夸奖而增强的。
因此,教师需要对学生多鼓励,这对良好的学习态度的形成非常重要。
二、小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一)概念和意义1.概念学习方法指导(简称学法指导。
,它是指教育者通过一定的途径对学习者进行学习方法的传授、诱导、诊治,使学习者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并灵活运用于学习之中,逐步形成较强的自学能力。
简言之,学法指导即教学生学会学习,或者说是教育者对学习者的学习方法的信息进行的一种反馈控制。
2.意义(1)学法指导是培养跨世纪的一代创造型人才的需要。
我们正处在科技迅速发展的时代,知识的更新日新月异。
人们只有具备获取新知识和新能力的自学能力,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才不至于落后,才能为社会的发展作一份贡献。
因此,世界各国为了培养开拓型、创造型的人才,都在进行教育改革,都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2)学法指导是教学方法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当前,教学方法改革的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就是教法改革与学法改革相结合,以研究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作为创建现代教学方法的前提,寓学法于教法之中,使教法学法化,把学法研究的着眼点放在纵向的教法改革与横向的学法改革的交融处,真正体现教与学双边活动的有机统一(3)学法指导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的核心因素。
学习方法的知识,是学生知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能力结构的重要成分。
法国数学家笛卡儿说过:“具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所以,学法指导,就是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活学生的思维。
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提供和创造必要的条件。
((4)学法指导是促使学生发挥内因作用的有效措施。
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要接受信息,理解、消化知识,并不断发展能力。
主要是要靠学生自己这个内因的努力,而教师的学法指导正好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充分发挥内因作用。
总之,教师采取各种形式,就是要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积极地动El、动手、动脑,主动地进行学习和探讨。
(二)学法指导的原则学习方法指导的原则,是指在实施学法指导过程中,指导者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
1.针对性原则针对性原则就是要针对学生的实际特点和实际问题,对症下药地指导。
这是学法指导的最根本的原则。
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有如下几点:首先,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
比如,小学生知识水平有限,思维水平低,注意力不能持久,学习技能不很熟练。
因此,指导要具体、生动、形象,多举典型事例。
侧重于具体学习技能培养,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其次,针对学生的学习类型差异。
学生的学习类型大致可分为四种:(1)优良型:“双基”扎实,学风踏实,学习有法,智力较高,学习成绩稳定在优秀水平;((2)松散型:学习能力强,但不主动。
风不够踏,实,“双基”不够扎实,学习成绩不稳定;((3)认真型:学习刻苦认真,但方法较死板,能力较,基础不够扎实,成绩上不去;((4)落后型:学无兴趣,不下功夫,底子差,方法谈不上,能力弱,成绩差,处于“学习用学习方法;对第二类,主要解决学习态度问题;对第三类,主要解决方法问题;对第四类,主要解趣、自信心和具体方法问题。
第三,针对学生的学习环境和条件。
学法指导一方面要努力为学生创设良好的物质环境和条件另一方面又不能过分强调物质环境的作用。
从实际出发,对条件好的学生,要激励他们珍惜优越充分利用条件,发展更大的主观能动性;对条件差的学生,要鼓励他们克服困难,在逆境中前进。
2.整体性原则这一原则是指在指导过程中,要注意学习方法与其他学习和整个心理活动的有机联系。
从学习法不当的成因中,我们不难看出。
要想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需要从多方面进行指导和训练。
提高学生对学习方法重要性的认识、对学习特点的认识、对自身状况和条件的认识,要激发学生的习动机。
增强学生的意志力等。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从根本上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所以在行指导时,要把学习方法放在一个大的背景中考虑,不能为方法而方法。
只有坚持整体性原则,才能指导更加有效、准确、持久。
3.实践性原则这一原则是指在学习方法指导过程中,必须要以学生的学习实践活动为基础,仅从理论上解释是远远不够的。
例如,要使学生学会科学的记忆方法,就必须在讲解记忆方法的基础上,进行大的练习与训练;要使学生提高阅读效率,就必须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在大量的阅读实践中掌握读方法。
渗透性原则这一原则是指要把学习方法指导渗透到整个教学过程中,渗透到各科教学中,使学生通过具体学习活动掌握科学方法。
学习方法的不当大多数与教学过程有关,是由教学过程引起的,因此,教师课堂教学中,要把传授知识与传授学习方法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讨也学到方法。
当然,粗条件的学校在渗透的同时,也可开设专门的学习方法指导课。
(三)小学生学法指导主要内容和方法;1.指导学生制订学习计划如果想要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必须订立学习计划。
计划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习的成败。
教师要每一个学生都明白计划对于学习的意义。
计划的内容包括目标与任务、完成目标的具体措施、时间排与力量分配等。
在学习上,既要有长期规划,又要有近期安排。
长期规划是从整体上根据主客观情确定阶段学习的目标和重点,一般以一个学期为宜。
近期安排要具体到每周每日的学习,这一周要成什么任务,学习多少小时,以什么为重点,都要有详细明确的安排。
每天晚上睡觉前要对当天所做的事情作一个简要的回顾,看是否完成了既定的目标;同时对第二天要做的事做好细致的安排,即先什么、后做什么、复习什么科目、看什么等。
如果每天花十分钟做这项工作,期坚持下去,定会获益匪浅。
2.指导学生科学运筹时间指导学生运筹时间应注意几下几点:(1)要指导学生善于抓住学习的最佳时机也就是说,要把时问和心境、生理变化等因素结合起来考虑。
同样的时间,由于心理状态不同,学习效果也不一样。
心境平和的时候,学习效率高;情绪波动时,学习效率低。
另外,在一天的周期内,人体的生理机制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并相应地影响人的各种能力。
我们如果按这种规律合理安排学习生活,就可以高效率地利用时间。
如早晨用于背诵外语,下午学习轻松一点的科目,晚上用来攻克难题,往往都会取得较好的效果。
另外,每个人的生物节律不同,要把握自己的生物节律。
充分加以利用。
(2)要指导学生充分利用间隙时间中小学阶段的学习是非常繁忙的,成天有背不完的书、做不完的习题,许多学生会觉得时间不够用。
教师可以让学生做个时间统计表,每天把做各项事情的时问一一加以记录。
学生就会惊异地发现:有许多时间不知不觉消耗在无所事事之中,既没有学习,也没有娱乐,甚至没有休息。
这些间隙时间成为生命的空白点。
怎样利用间隙时间呢?方法多种多样。
如在口袋中放一些英语单词卡片,有空就拿出来读一读;与同学边走路边讨论问题;等人等车的时间,回忆一下今天所学的知识等等。
3.指导学生学会阅读学生以学习间接知识为主,因此,较多时问是与书本打交道。
阅读是获得书本知识的基本方法,指导学生学习,特别要重视阅读方法的指导。
4.指导学生学会观察科学的观察方法是人们在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自然现象或社会现象进行考察的一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