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药增加水溶性
水溶性药物制剂的开发与应用
水溶性药物制剂的开发与应用在医药领域,水溶性药物制剂的研发与应用一直备受关注。
水溶性药物制剂能够更好地满足患者的需求,具有良好的药效和生物可用性。
本文将探讨水溶性药物制剂的开发与应用,从药物溶解度的影响因素、改进药物溶解度的方法、水溶性药物制剂的种类以及其应用场景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药物溶解度的影响因素药物的溶解度是指在单位溶媒中能溶解的最大药物量。
药物溶解度对药物的吸收、分布和生物利用度具有重要影响。
药物溶解度受多个因素影响,其中包括药物的化学性质、晶型、颗粒大小、晶格结构以及介质的特性等。
了解这些影响因素,对于开发和应用水溶性药物制剂具有重要意义。
二、改进药物溶解度的方法针对药物溶解度低的情况,研究人员提出了多种改进溶解度的方法。
其中包括固体分散体制剂、晶型转变、溶剂辅助制剂等。
固体分散体制剂是将药物分散于惰性载体中,提高其表面积,从而增强了溶解度。
晶型转变是通过改变药物的晶型结构,使其具有更好的溶解性能。
溶剂辅助制剂是将溶解困难的药物与适当的溶剂配伍,提高药物的溶解度。
三、水溶性药物制剂的种类水溶性药物制剂主要包括溶液剂型、胶体溶液剂型和固体分散体制剂等。
溶液剂型是将药物直接溶解于溶剂中,常见的有注射液、口服液等。
胶体溶液剂型是指药物以胶体形式存在于溶剂中,常见的有凝胶剂、胶囊剂等。
固体分散体制剂是将药物固态分散于惰性载体中,常见的有颗粒剂、饮片剂等。
四、水溶性药物制剂的应用场景水溶性药物制剂的应用场景广泛,特别适用于需要快速发挥药效、需要高生物利用度以及对药物剂量准确性要求较高的情况。
例如,在急救领域,注射液是最常用的水溶性药物制剂,可以快速发挥药效,迅速救治患者。
在口服用药中,水溶性药物制剂可以增加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并减少不良反应。
此外,在针剂制剂中,胶体溶液剂型被广泛应用于缓释药物的制备,能够提高药物的稳定性和控释性能。
总结:水溶性药物制剂的开发与应用对于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具有重要意义。
新药研究中的前药原理
新药研究中的前药原理
刘剑峰;徐文方
【期刊名称】《药学研究》
【年(卷),期】2005(024)002
【摘要】前药具有改变药物的理化性质,提高生物利用度,增加水溶性,减少不良反应,定位到达靶器官等特性.前药保持或增强原药的药效,同时又克服了原药的缺点.本文主要综合前药原理在新药设计中的典型实例,介绍前药原理的应用规律.
【总页数】6页(P99-104)
【作者】刘剑峰;徐文方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药学院,济南,250012;山东大学药学院,济南,25001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914.2
【相关文献】
1.前药原理与新药设计 [J], 王淑月;王洪亮
2.前药原理在抗肿瘤药物研究中的应用 [J], 曾祎华;沙莹
3.前药设计原理及其临床应用 [J], 李敏
4.聚乙二醇前药设计原理与应用研究进展 [J], 滕再进;马荔;王志强
5.前药原理在药物研究中的应用与进展 [J], 杨楠;石磊;杨慧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新药开发的基本途径与方法
OH O
O
O O
43
1.6 消除苦味的前药
苦味是一化合物溶于口腔唾液中,与味 觉感受器苦味受体产生相互作用之故
克服苦味的方法
– 制剂上的糖衣法,胶囊 – 制成具有生物可逆性的结构衍生物
药物的水溶性很小,因此在唾液中几乎不能溶解, 故无苦味的感觉
44
1.6 消除苦味的前药:无味奎宁
利用奎宁分子中的羟基使其成为碳酸乙 酯,由于水溶性下降而成为无味奎宁
– 寻找该先导化合物系列衍生物中的最佳化合 物
– 系列设计
4
二、先导化合物的发现
1、从天然资源 2、以现有的药物 3、用活性内源性物质 4、利用组合化学和高通量筛选
5
1、从天然资源得到先导
植物;微生物;动物
6
大家有疑问的,可以询问和交流
可以互相讨论下,但要小声点
7
All available anticancer drugs, 1940s-06/2006, by source (N ) 175). Journal of Natural Products, 2007, Vol. 70, No. 3 8473
RO
OR'
雌 二 醇 R=R'=H 雌 二 醇 二 丙 酸 酯 R= R' =COCH2CH3
雌 二 醇 庚 酸 酯 R=HR'=CO(CH2)5CH3
雌 二 醇 戊 酸 酯 R=HR'=CO(CH2)3CH3
雌 二 醇 苯 甲 酸 酯 R=HR'=COC6H5
疗效作用部位 刺激 刺激-效应关系
治疗作用 13
2.1 用药物的副作用开发新药
药物的毒副作用可能对另一种疾病有治 疗作用
第十六章 新药研究概论
第十六章新药研究概论新药研究是一个涉及多种学科和领域的系统工程,构建化学结构是创制新药的起始点。
这里新药是指新的化学实体(new chemical entities, NCE)。
药物分子设计(molecular drug design)是新药研究的主要途径和手段。
药物分子设计可分为两个阶段,即先导化合物的产生(lead discovery)和先导化合物的优化(lead optimization)。
这两部分是有机地交互联系在一起的,属于药物化学研究范畴。
先导化合物(lead compound)又称原型物,简称先导物,是通过各种途径或方法得到的具有某种特定生物活性并且结构新颖的化合物。
先导物虽具有确定的药理作用,但因其存在的某些缺陷,如药效不够高,选择性作用不够强,药代动力学性质不合理,生物利用度不好,化学稳定性差,或毒性较大等,并非都能直接药用,但可作为结构修饰和结构改造的模型,从而最终获得预期药理作用的药物。
一、先导化合物的产生途径和方法(一)从天然生物活性物质中发现先导物从天然的植物、微生物、动物和内源性活性物质中发现先导物占有重要位置,常能发现新的结构类型。
临床上使用的多种药物,例如抗生素类、维生素类、生物碱类、甾体激素类等药物等都是从天然资源中提取、分离、鉴定出的活性成分。
目前,从天然资源中更多是从植物中分离有效成分,仍是寻找新药的重要途径。
例如我国发现的抗疟新药青蒿素(Artemisinin)。
20世纪50年代,疟疾的化学治疗由于找到了氯喹(chloroquine)等有效药物,使疟疾的传染得到了有效控制,但是20世纪60年代初,恶性疟原虫对氯喹产生了耐药性,寻找新型的抗疟药成为世界性的问题。
我国学者在20世纪70年代从中草药黄花蒿(青蒿)中分离出青蒿素,与临床上正在使用的抗疟药结构类型不同,为倍半萜类化合物。
青蒿素对耐氯喹的恶性疟原虫感染的鼠疟有效。
青蒿素是从天然生物活性物质中发现先导物,虽然可以作为新型抗疟药用于临床,但是存在生物利用度低和复发率高的缺点,对其进行结构优化,将青蒿素用硼氢化钠还原,得到双氢青蒿素(Dihydroarteamisinin)比青蒿素疗效高一倍,双氢青蒿素的甲基化产物蒿甲醚(Artemether),鼠疟筛选表明抗疟活性强于青蒿素10~20倍。
使药物加快溶解的方法
使药物加快溶解的方法
增加药物溶解度的方法如下:
1、制成可溶性盐:如难溶性弱酸和弱减性药物,可加入相应酸碱度的化学试剂,制成盐增加其溶解度。
2、引入亲水基团:通过引入亲水基团,来增加难溶性药物在水中的溶解度。
3、加入助溶剂:加入助溶剂与药物反应生成复合盐或络合物增加溶解度,常用的助溶剂有碘化钾、氯化钠、苯甲酸钠、水杨酸钠、对氨基苯甲酸钠等。
4、使用混合溶剂:主要通过形成氢键,来增加介电常数、增加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
常用的有乙醇、山梨醇、甘油与水等。
5、加入增溶剂:通过加入表面活性剂形成胶束来增加难溶性药物溶解度。
药物溶解度(solubility)是药物的一种物理性质。
固体及少量液体物质的溶解度是指在一定的温度下,某固体物质在100克溶剂里(通常为水)达到饱和状态时所能溶解的质量(在一定温度下,100克溶剂里溶解某物质的最大量),用字母S表示,其单位是“g/100g水(g)”。
中药药剂新剂型研究进展
中药药剂新剂型研究进展首先是纳米药物运载系统。
纳米技术可以将中药制成纳米颗粒,增加药物的溶解度和生物利用度,提高药物在体内的稳定性和可控性。
许多研究表明,纳米药物载体可以促进中药的生物利用度,延长中药在血浆中的半衰期,提高药物的稳定性和溶解度。
例如,利用纳米技术制备的复方黄连素纳米颗粒可以明显改善黄连素的溶解度和生物利用度,提高抗菌活性。
其次是口腔贴剂。
传统中药剂型中,口服剂型存在药物直接经过胃肠道而受到低酸度和酶的破坏,导致药物的生物利用度低。
因此,研究人员开始研究开发口腔贴剂,将中药直接粘附在口腔黏膜上,通过丰富的血管和淋巴系统吸收,提高药物吸收速度和生物利用度。
例如,利用口腔黏膜贴剂制备的复方中药可以显著提高药物吸收速度和生物利用度,提高治疗效果。
第三是水溶性中药注射剂。
水溶性中药注射剂是中药注射剂研究的一个新领域。
与传统的乳剂注射剂相比,水溶性中药注射剂具有溶解度高、药物迅速释放、药效强等优势。
例如,利用水溶性中药注射剂制备的当归注射剂,在治疗贫血方面具有较好的疗效。
最后是透皮给药系统。
透皮给药系统是一种非侵入性给药方式,可将药物通过皮肤直接输入到循环系统中。
传统中药制剂由于药物成分复杂、黏稠度高等因素限制了其在透皮给药系统中的应用。
近年来,研究人员利用纳米技术、微孔技术等方法,开发了一系列透皮给药系统。
例如,利用纳米技术制备的当归透皮贴剂可以提高药物透皮吸收速度,增加治疗效果。
总之,中药药剂新剂型的研究进展正在为中药的疗效和药物吸收速度提供了新的机会。
从纳米药物运载系统到口腔贴剂、水溶性中药注射剂和透皮给药系统,中药药剂新剂型的研究将为中药研究和应用带来新的突破。
药物化学第2章 新药研究的基本原理与方法题库
第2章新药研究的基本原理与方法选择题每题1分
第2章新药研究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填空题1每空1分
填空题2 每空1分
填空题3每空1分
第2章新药研究的基本原理与方法概念题每题2分
第2章新药研究的基本原理与方法问答与讨论题每题6分
前列腺素E2(PGE2)为结晶固体,但室温稳定期短,几个月内可迅速分解,不稳定因素是C-11位羟基易在酸性条件下,发生消除反应生成前列腺素A2(PGA 2) 这也是其口服无效的主因。
请设计两种较为稳定的衍生物。
举例说明根据受体结构进行药物分子设计
HIV蛋白水解酶催化机理
根据催化机理设计的HIV蛋白水解酶抑制剂
第2章新药研究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合成/代谢/反应/设计题每题6分。
改善难溶性药物溶解度的方法
增加难溶性药物溶解度的方法摘要:对目前提高药物溶解度方法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加入增溶剂、加入助溶剂、使用复合溶剂、调节溶液pH值等增加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的方法关键词:难溶性;增溶剂;助溶剂;药物如何增加难溶性药物溶解度是目前药剂学研究的一个热点。
在药物筛选中,很多体外药理活性很高的药物为难溶性药物,要制成适合的溶液剂,必需设法增加其溶解度。
使用混合溶剂或加入增溶剂、助溶剂等经典方法可以提高药物的溶解度。
除此之外,脂质体技术,包合物技术和嵌段共聚物技术等新技术也都可以有效增加药物溶解度,并越来越多地运用到制剂工作中去。
1合成水溶性前体药物前药是在口服后经体化学或酶代,能释放出有药效活性的代物或原药的化合物。
药物通过修饰成酯或进行分子结构修饰形成以共价键结合亲水性大分子的前体药物,可增加难溶性药物的水溶性。
药物与无机酸成酯可显著改善其在水中的溶解性,进而改善其生物利用度和提高疗效。
ErnstBinderup等[1]合成了抗癌药CHS828的水溶性前体药物EB1627,实验结果表明EB1627在pH7. 4和pH5. 5时的溶解度分别比CHS828提高240倍和600倍以上,从而使其可以制备成注射液等制剂。
依托泊苷为一抗癌药物,难溶于水,影响其临床应用, Chabot等[2]比较了其磷酸酯前药与原药在人体的吸收,发现无论在高剂量( >100mg·kg- 1)或低剂量( <100mg·kg- 1)下,前药较之原药的生物利用度皆有约19%的提高。
Yoshimi等[3]的研究表明在难溶性药物分子中引入亲脂基团,药物脂溶性增加的同时,水溶性降低,并不能改善吸收;但此时若再引入氨基酸分子制备成水溶性前药,药物的吸收可显著增加。
2调节pH值通过调节溶液pH值而增加可解离的(弱)酸性或(弱)碱性药物的解离度是一种简单有效的常用增溶方法之一。
对于弱酸性药物常用碱或有机胺与之成盐,如氢氧化钠、乙二胺、三乙醇胺等;对于弱碱性药物常用无机酸或有机酸等与之成盐,如盐酸,硫酸、磷酸、抗坏血酸等。
增加药物溶解度的方法与影响溶解度的因素
增加药物溶解度的方法(1)2009-08-20 18:53 【大中小】【我要纠错】导读:本部分主要讲述执业药师考试中关于增加药物溶解度的方法的知识,其中涉及溶解度、增溶、成盐等知识。
有些药物由于溶解度较小,即使制成饱和溶液也达不到治疗的有效浓度。
例如碘在水中的溶解度为1:2950,而复方碘溶液中碘的含量需达到5%。
因此,将难溶性药物制成符合治疗浓度的液体制剂,就必须增加其溶解度。
增加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是药剂工作的一个重要问题,常用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制成盐类一些难溶性的弱酸或弱碱药物,其极性小,在水中溶解度很小或不溶。
若加入适当的碱或酸,将它们制成盐类,使之成为离子型极性化合物,从而增加其溶解度。
含羧基、磺酰胺基、亚胺基等酸性基团的药物,常可用氢氧化钠、碳酸氢钠、氢氧化钾、氢氧化铵、乙二胺、二乙醇胺等碱作用生成溶解度较大的盐。
天然及合成的有机碱,一般用盐酸、醋酸、硫酸、硝酸、磷酸、氢溴酸、枸橼酸、水杨酸、马来酸、酒石酸等制成盐类。
通过制成盐类来增加溶解度,还要考虑成盐后溶液的pH、溶解性、毒性、刺激性、稳定性、吸潮性等因素。
如:新生霉素单钠盐的溶解度是新生霉素的300倍,但其溶液不稳定而不能用。
二、增溶作用增溶是指某些难溶性药物在表面活性剂的作用下,在溶剂中溶解度增大并形成澄清溶液的过程。
具有增溶能力的表面活性剂称为增溶剂。
被增溶的物质称为增溶质。
每1g增溶剂能增溶药物的克数称增溶量。
对于水为溶剂的药物,增溶剂的最适HLB值为15-18.1、增溶机理表面活性剂之所以能增加难溶性药物在水中的溶解度,是因为其在水中形成“胶束”的结果。
胶束是由表面活性剂的亲油基团向内形成非极性中心区,而亲水基团则向外共同形成的球状体。
整个胶束内部是非极性的,外部是极性的。
由于胶束的内部与周围溶剂的介电常数不同,难溶性药物根据自身的化学性质,以不同方式与胶束相互作用,使药物分子分散在胶束中,从而使溶解量增大。
如非极性药物可溶解于胶束的非极性中心区;具有极性基团而不溶于水的药物,在胶束中定向排列,分子中的非极性部分插入胶束中心区,极性部分则伸入胶束的亲水基团方向;对于极性基团占优势的药物,则完全分布在胶束的亲水基团之间。
简述增加药物溶解度的方法
简述增加药物溶解度的方法
增加药物溶解度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 选择合适的溶剂:选择一种适合药物的溶剂,可以提高药物的溶解度。
例如,选用pH值与
药物相适应的缓冲液作为溶剂,或者选择具有高溶解度的有机溶剂。
2. 物理改性:通过改变药物的物理形态来提高溶解度,如制备药物的固体溶液、胶体或纳米颗
粒等。
这些形态改变可以增加药物与溶剂之间的接触面积,促进药物分子从固体中释放出来。
3. 添加增溶剂:将一定量的增溶剂加入溶液中,可以提高药物的溶解度。
增溶剂可以是有机溶
剂或易溶于水的有机物,如醇类、甘油、聚乙二醇等,它们与药物分子形成溶剂-溶质复合物,有助于药物的溶解。
4. 使用表面活性剂:表面活性剂能够降低溶质与溶剂之间的表面张力,促进溶质的分散和溶解。
通过添加适量的表面活性剂,可以提高药物的溶解度。
常用的表面活性剂包括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乙烯醇、十二烷基硫酸钠等。
5. 超声波处理:超声波具有机械、热和化学效应,它可以破坏药物的晶格结构,增加药物与溶
剂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药物的溶解度。
6. pH调节:某些药物在酸性或碱性条件下易溶解,因此可以调节溶液的pH值来提高药物的溶解度。
例如,对于一些弱酸性药物,可以通过调节溶液的pH值使其以游离酸的形式存在,从
而提高其溶解度。
需要注意的是,增加药物溶解度时,要根据具体的药物性质和应用需求选择合适的方法,并进
行合理的实验设计和优化。
增加药物溶解度的方法
增加药物溶解度的方法首先,选择适当的溶剂是增加药物溶解度的关键。
一般来说,极性溶剂对极性药物的溶解度较好,而非极性溶剂对非极性药物的溶解度较好。
因此,在选择溶剂时,需要根据药物的性质来选择合适的溶剂,以提高药物的溶解度。
其次,改变药物的晶型也是一种有效的增加药物溶解度的方法。
药物的晶型对其溶解度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可以通过改变晶型的方式来增加药物的溶解度。
例如,通过溶剂结晶法、溶剂蒸发法等方法可以改变药物的晶型,从而提高药物的溶解度。
另外,使用表面活性剂也是增加药物溶解度的常用方法。
表面活性剂可以降低药物与溶剂之间的界面张力,促进药物分子与溶剂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增加药物的溶解度。
因此,在一些特定情况下,可以考虑使用表面活性剂来增加药物的溶解度。
此外,通过改变药物的粒径大小也可以增加药物的溶解度。
一般来说,药物的粒径越小,其比表面积越大,与溶剂的接触面积也就越大,从而增加了药物与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提高了药物的溶解度。
因此,可以通过粉碎、乳化、分散等方法来改变药物的粒径大小,从而增加药物的溶解度。
最后,调整溶剂的温度也是增加药物溶解度的一种有效方法。
一般来说,温度越高,溶剂的溶解度也就越大,因此可以通过加热的方式来增加药物的溶解度。
当然,在实际操作中需要注意控制好温度,避免药物的失效或者溶剂的挥发等问题。
综上所述,增加药物溶解度的方法有很多种,可以根据药物的性质和实际情况来选择合适的方法。
通过选择适当的溶剂、改变药物的晶型、使用表面活性剂、调整药物的粒径大小和调整溶剂的温度等方法,可以有效地增加药物的溶解度,从而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药效。
希望以上内容对您有所帮助。
兰州大学网络教育《药物设计学》课程考试考前辅导资料
《药物设计学》课程考试考前辅导资料第二部分考试相关概念、知识点归纳名词解释:(1)受体:是细胞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生物大分子成分,能识别周围环境中极微量的某些化学物质,并与之结合,引发生理反应或药理效应。
(2)组合化学:是将一些基本小分子构建模块(如氨基酸、核苷酸以及各种各样的化学小分子)通过化学或者生物合成的手段,将他们系统地装配成不同的组合,由此得到大量具有结构多样性特征的分子,从而建立化学分子库的方法。
(3)创新药物:通常是指新研制的临床医疗中尚没有的药物品种,其中包括新剂型、新用途、新作用机制和新化合物,可以为临床医疗提供新的具有治疗作用的药物。
(4)药物筛选:就是对可能作为药用的物质进行初步药理活性的检测和试验,以求发现其药用价值和临床用途,为发展新药提供最初始的依据和资料。
(5)竞争性抑制剂:具有与底物相似的结构,通常与正常的底物或配体竞争酶的结合部位,形成无活性的酶-抑制剂复合物,减少酶与底物作用。
(6)靶向药物:指利用对某些组织细胞具有特殊亲和力的分子作载体,与药物偶联后将其定向输送到作用的靶器官部位的一种药物设计方法,是前体药物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以受体与配体特异性结合为基础的。
(7)苗头化合物:苗头是指对特定靶标或作用环节具有初步活性的化合物。
(8)脱靶效应:某些药物对特定的治疗靶标之外的酶或受体产生的抑制作用会诱导产生不同程度的毒副作用。
(9)分子靶向性治疗:以肿瘤细胞过度或特异性表达的某些标志性分子为靶点,选择针对性的阻断剂,有效干预受该标志物分子调控并与肿瘤发生密切相关的信号传导通路,从而抑制肿瘤生长、发展和转移。
即增加特异性、选择性,避免一般化疗药物的无选择性、毒副作用和耐药性。
(10)定向筛选:是以特异生物活性为指标,针对先导物优化研究的衍生物,以期找到生物活性更优的先导物。
没有先导物的发现,定向筛选就没有根据。
(11)基于结构的药物设计:SBDD,以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为手段,其方法分为基于靶点的直接药物设计和基于配体的简介药物设计两类,运用受体学说和分子识别原理,设计对受体进行调控的先导物,或根据已有药物作用力大小和构效关系判断来推测新化合物的药效,达到发现活性分子的目地。
难溶性药物的制剂增溶技术及应用
难溶性药物的制剂增溶技术及应用1. 引言1.1 难溶性药物的制剂增溶技术及应用难溶性药物是指在体内难以溶解的药物,常常导致药效不佳或者吸收不良的情况。
为了克服难溶性药物的缺陷,制剂增溶技术应运而生。
制剂增溶技术旨在提高难溶性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增强药效,改善药物的稳定性和可控性。
难溶性药物的制剂增溶技术主要包括纳米化技术、固体分散剂的应用和微乳液制剂的制备技术。
纳米化技术能够将药物制备成纳米级粒子,增加其表面积,提高其溶解度。
固体分散剂则是通过将药物固定在分散剂上,增加药物的溶解度。
微乳液制剂是一种新型的药物释放系统,能够提高药物在体内的稳定性和生物利用度。
难溶性药物的制剂增溶技术在药物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它可以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降低药物在体内的毒性,减少药物的剂量,提高药效。
未来的研究方向应该集中在提高制剂增溶技术的稳定性和可控性,拓展更多的应用领域,进一步推动难溶性药物的临床应用。
制剂增溶技术的快速发展将为临床医学带来革命性的变革,为患者提供更加安全有效的药物治疗方案。
2. 正文2.1 难溶性药物的特点难溶性药物是指在水或其他溶剂中溶解度非常低的药物。
这类药物在体内的吸收速度较慢,生物利用度低,需要大剂量使用才能达到治疗的效果。
难溶性药物常常伴随着生物利用度低、波动性大、溶出速度慢等问题,给药的方式和频率受限制,甚至可能影响治疗效果。
难溶性药物的特点主要包括:(1)生物利用度较低,药效延迟;(2)溶解速度慢,使药物在体内停留时间较长;(3)药物浓度波动大,难以维持在治疗范围内;(4)需要较大的剂量才能发挥治疗效果;(5)对制剂的要求高,需要通过增溶技术提高溶解度和生物利用度。
难溶性药物的这些特点使得研究人员不断努力寻求有效的增溶技术,以提高药物的溶解度和生物利用度,从而更好地发挥药物的治疗作用。
在接下来的正文部分,我们将介绍常见的增溶技术及其在难溶性药物制剂中的应用。
2.2 常见的增溶技术常见的增溶技术包括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
药物新制剂研究进展
药物新制剂研究进展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医疗设备的不断创新,药物新制剂的研究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这些新制剂以其快速、有效、安全的特点,为人们的生活、健康和生产生活带来了福利。
本文将探讨药物新制剂的研究进展,以期进一步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并让人类更好地掌握健康生活的方式。
一、胶束制剂胶束制剂是一种相对于传统药物制剂而言的新型制剂,采用以药物为核心、疏水性表面活性剂为外包层的胶束结构,利用其良好的水溶性和生物相容性,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配制精度。
胶束制剂的研究发展源远流长,而近年来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突破。
例如,以人造神经元为核心的脑胶质瘤治疗研究,利用胶束制剂,通过靶向性输送技术,将药物精确地输送至瘤细胞附近,准确地治疗肿瘤。
二、脂质体制剂脂质体制剂也是近年来研究比较广泛的一种新型制剂。
其基本原理是以脂质为载体,将药物包裹在其中,通过改变脂质体的荷电、表面活性剂和分子大小等因素,可改变药物在生物通道中的行为和作用。
此种制剂在药物输送、溶解和吸收方面都有显著优势。
脂质体制剂是一种非常适合应用于皮肤和黏膜等部位的药物输送系统。
通过新型的脂质体技术,可以提高药物治疗的效果,减少不必要的副作用。
三、纳米药物纳米药物是一种采用纳米技术制造而成的药物,利用纳米材料的小尺寸、大表面积和形态可控性等特点,可以增加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例如,针对癌症的纳米药物,由于其高度特异性的药物靶向性和抗癌纯度,与传统药物相比具有更好的肿瘤治疗效果。
还有一些特殊的纳米材料,如纳米磁性材料和纳米染料,它们可以参与人体内的生物反应过程,起到诊断和治疗作用。
四、生物下降药物生物下降药物是一种新型的生物治疗,常用于抗体、蛋白质、DNA等生物大分子的药物治疗。
其研究以基因治疗为核心,通过基因控制生物大分子的表达,进而改变生命过程及其所依靠的物质,起到治疗人体疾病的作用。
然而,这种新型制剂研究尚处于不断发展和完善的阶段,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实验。
药物的增溶与助溶
实验二药物的增溶与助溶一、实验目的1.掌握增溶与助溶的基本原理与基本操作。
2.了解影响药物增溶与助溶的因素。
3.熟悉常见的增溶剂与助溶剂。
二、实验原理增溶与助溶是药剂学中增加水中难溶性药物溶解度的常用方法。
增溶是指某些难溶性药物在表面活性剂的作用下,在溶剂中的溶解度增大并形成澄明溶液的过程(因形成胶束而增溶)。
具有增溶能力的表面活性剂称增溶剂,被增溶的物质称为增溶质。
对于以水为溶剂的药物,增溶剂的最适HLB值为15~18。
常用的增溶剂为聚山梨酯类和聚氧乙烯脂肪酸之类。
药物的增溶作用受诸多因素影响,如:增溶剂的性质、增溶质的性质、增溶温度、增溶质的加入顺序等。
助溶是指难溶性药物与加入的第三种物质在溶剂中形成可溶性络合物、复盐或缔合物,以增加药物在溶剂中的溶解度的过程。
这第三种物质称为助溶剂。
助溶剂可溶于水,多为低分子化合物,形成的络合物多为大分子。
常用的助溶剂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某些有机酸及其钠盐,如:苯甲酸钠、水杨酸钠、对氨基苯甲酸等;另一类是酰胺类化合物,如:尿素、乙酰胺等。
因助溶机制较复杂,许多机理至今尚未清楚,因此,关于助溶剂的选择尚无明确的规律可循,一般只能根据药物的性质选用与其能形成水溶性的分子间络合物、复盐或缔合物的物质。
大黄素(C15H10O5,M=270.24)为橙色针状结晶,几乎不溶于水,易溶于乙醇、NaOH 水溶液中,微溶于乙醚、氯仿、苯。
碘(I2,M=126.904)常温下为紫黑色,有光泽的固体。
碘微溶于水,易溶于乙醇、乙醚、甘油等有机溶剂。
大黄素三、实验内容(一)增溶剂对难溶性药物的增溶作用A.聚山梨酯-80及其加入顺序对大黄素增溶的影响。
1.操作(1)取蒸馏水50ml烧杯于100ml烧杯中,加大黄素80mg,反复搅拌玻璃棒2min,放置约20min,观察并记录大黄素的溶解情况。
(2)取蒸馏水50ml于100ml烧杯中,加Tween-80 0.5g,天平搅拌均匀后,加大黄素80mg,反复搅拌2min,放置约20min,观察并记录大黄素的溶解情况。
增加药物在制剂中溶解度的常用方法
增加药物在制剂中溶解度的常用方法
药物在制剂中的溶解度对于药效的发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如何增加药物在制剂中的溶解度成为了制药工程领域中的热门研究方向。
下面是一些常用的增加药物在制剂中溶解度的方法。
1. 粉碎法:通过将药物颗粒粉碎成更小的颗粒,增加药物的表面积,从而提高药物在制剂中的溶解度。
2. 溶剂选择法:选择适当的溶剂来溶解药物,然后与其他药物和辅料混合制成制剂。
例如,选择水作为溶剂可以增加许多药物的溶解度。
3. 添加助溶剂:添加助溶剂,如乙二醇、聚乙二醇等,可以显著提高药物在制剂中的溶解度。
4. 调节pH值:通过调节制剂的pH值来增加药物在制剂中的溶解度,例如将制剂的pH值调节到药物的最佳pH范围内。
5. 离子型选择:根据药物的离子型选择合适的制剂,如选择酸性药物时选择碱性制剂,选择碱性药物时选择酸性制剂,可以提高药物在制剂中的溶解度。
总之,选择合适的方法可以有效地增加药物在制剂中的溶解度,从而提高药效,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 1 -。
药物剂型中的水溶性与脂溶性研究
药物剂型中的水溶性与脂溶性研究药物剂型的设计和研究是药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工作,其中水溶性和脂溶性是两个关键的物化特性。
本文将探讨水溶性和脂溶性对药物剂型性能和药物体内行为的影响,并介绍一些常见的研究方法和实际应用。
一、水溶性的研究水溶性是指药物在水中的溶解度和溶解性质。
水溶性是药物吸收和传输的基础,直接影响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药物治疗效果。
因此,针对药物的水溶性进行研究十分重要。
1. 水溶性的测定方法目前常用的测定药物水溶性的方法主要有溶解度测定法和负荷法。
溶解度测定法包括旋光仪法、pH度量法和荧光光谱法等;负荷法则通过测量药物在一定条件下的溶解度,来评估其溶解度的比较大小。
2. 水溶性对剂型性能的影响药物的水溶性直接关系到药物剂型的生产和性能。
在制剂设计中,充分考虑药物的水溶性,可以选择合适的辅料和工艺,使剂型溶解度良好,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二、脂溶性的研究脂溶性是药物在不同脂质介质中的分配和溶解性质,也是一项重要的药物特性。
药物的脂溶性决定了其在生物膜上的渗透和吸收,影响药物在体内的分布和代谢。
1. 脂溶性的测定方法常见的测定药物脂溶性的方法包括油/水分配系数法、高效液相色谱法和荧光法等。
这些方法通过测定药物在油和水两相之间的分配情况,来评估药物的脂溶性。
2. 脂溶性对剂型性能的影响脂溶性主要影响药物的渗透性和吸收性。
在制剂设计中,针对药物的脂溶性特点可以选择合适的载体和辅料,增强药物的渗透和吸收能力,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
三、水溶性与脂溶性的关系药物的水溶性和脂溶性往往并非完全独立,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的相互作用。
一些药物既具有良好的水溶性,又具有一定的脂溶性,有利于在体内的吸收和分布。
而一些药物可能在水中溶解度较低,但在脂质介质中有较高的溶解度和渗透性。
综上所述,药物剂型中的水溶性和脂溶性是药学研究中重要的考虑因素。
对药物的水溶性和脂溶性进行准确的研究,可以为制剂设计和药物疗效提供重要的依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难溶性药物溶解度的提高方法有:
1.调节PH
2.应用助溶剂
3.应用增溶剂
4.应用混溶剂
5.制备水溶性前体药物
6.制备包合物
7.制备脂质体
8.制备微球或纳米粒
9.制备微型乳剂
10.改变药物的晶形
11.制备固体分散体
12.形成传荷络合物
例如:制成包合物
环糊精对橙皮素增溶作用的研究
引言
橙皮素(Hesperetin,分子量302. 3,分子式C16H14O6,结构式如图,是一种广泛存在于植物花及果实中的黄酮类化合物。
为类白色粉末,有特殊气味。
不溶于水,易溶于甲醇、乙醇、丙酮等有机溶剂,熔点227.5℃。
橙皮素具有抗肿瘤、抗炎、抗氧化及保护心血管等药理作用。
目前橙皮素的制剂开发及应用很少,市场上有含有橙皮素的复方片剂。
橙皮素不溶于水,导致溶出速度慢,生物利用度低,所具有的生物活性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应用。
环糊精呈中空圆筒状,其孔穴开口处为亲水性,而空穴中央为疏水性。
这种结构使得环糊精成为良好的增溶载体。
但是由于βCD本身固有溶解度低(18.5mg.mL-1),限制了它在药学领域中的应用。
对βCD进行结构修饰,得到的衍生物,如HPβCD和(SBE)7mβCD,使得βCD的物理化学性能得到改善。
制法:
1.环糊精与橙皮素相溶解度的测定
配制一系列不同浓度的环糊精溶液置于50 ml容量瓶中,其中βCD溶液的浓度范围为0~0.016 mol.L-1,HPβCD和(SBE)7mβCD溶液的浓度范围为0~0.05mol.L-1。
分别加入过量的橙皮素原料药,将悬浮液在37℃,120 r·min-1条件下振摇7天。
达到平衡后用0.45μm 微孔滤膜过滤,取续滤液适当稀释后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药物浓度,并计算橙皮素在不同环糊精浓度中的溶解度。
以环糊精的浓度为横坐标,橙皮素的浓度为纵坐标,绘制相溶解度曲线。
2.橙皮素包合物与物理混合物的制备
称取适量橙皮素加入无水乙醇,60℃下磁力搅拌使其完全溶解,慢慢滴入环糊精饱和水溶液,保持60℃l h,室温下继续磁力搅拌24 h。
用0.45 μm微孔滤膜抽滤,将沉淀物于40℃干燥,研细后过100目筛即得橙皮素与环糊精的包合物。
按摩尔比1: 1将橙皮素分别与各种环糊精在研钵中混合均匀,过100目筛即得橙皮素与环糊精的物理混合物。
3.包合率的测定
精密称取制备的橙皮素包合物30 mg置于100 ml容量瓶中,加1%SDS充分溶解,定容至刻度,摇匀。
精密吸取1 ml上述溶液置于10 ml的容量瓶中,用1%的SDS溶液定容,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浓度,并按下式计算其包合率。
包合率(%)=〔包合物重量×包合物中药物的含量/投药量〕×100%
4.溶出度的测定
称取橙皮素、橙皮素与环糊精的物理混合物以及橙皮素与环糊精的包合物适量(相当于橙皮素15 mg ),按照《中国药典》2005年版二部溶出度测定第二法(桨法),以900 ml 1%的SDS溶液为释放介质,温度(37.0±0.3 ) ℃,转速50 r·min-1,分别于2, 5, 10. 20, 30 min取样5 ml,并及时补充同温等量释放介质,用0.45μm微孔滤膜过滤,取续滤液,适当稀释后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橙皮素浓度,根据标准曲线计算累积溶出度。
结果:
1.橙皮素在不同浓度SDS中的溶解度
橙皮素在不同浓度SDS中的溶解度如图4-3所示。
橙皮素的溶解度随着SDS浓度的增大而增加。
当SDS浓度在1.0%时可满足溶出测定时的漏槽条件,因此选定1.0%的SDS溶液为溶出介质。
2.环糊精与橙皮素的相溶解度
橙皮素一βCD、橙皮素一HPβCD和橙皮素一(SBE)7mβCD体系的相溶解度曲线分别示于图4-4, 4-5和4-6。
由图可知,在研究范围内,橙皮素的溶解度随着溶液中各种环糊精浓度的增加而增加。
橙皮素在βCD, HPβCD和((SBE)7mβCD溶液中的相溶解度曲线均符合AL型,即药物与环糊精形成摩尔比1: 1的包合物。
由下式计算稳定常数:
K1:1 =slope/[So X (1-slope)]
So是橙皮素在37℃时不存在环糊精时的溶解度,slope是斜率。
橙皮素与βCD, HP βCD 和(SBE)7m βCD 包合后的稳定常数分别为2.73×103M -1,6.75×103 M -1,和1.90×104 M -1橙皮素与(SBE)7m βCD 包合的稳定常数最大,而与βCD 包合的稳定常数最小。
由此可见,橙皮素最易于与(SBE)7m βCD 形成包合物。
表4-5, 4-6, 4-7列出了不同环糊精浓度时橙皮素的溶解度数据。
橙皮素原料药在37 0C 时的溶解度很小,仅为(5.30士0.44)μg ·ml -1,而βCD, HP βCD 和(SBE)7m βCD 包合在环糊精的溶解度范围内可使药物溶解度分别增加到(2.30±0.20) ×102μg.mL -1,(2.45±0.08) ×104μg ·mL -1,和(2.89 ±0.28) ×104 μg ·mL -1。
βCD 可将原药增溶42倍。
HP βCD ,(SBE)7m βCD 可使药物溶解度分别增加了4621倍和5451倍。
因此,三种环糊精均可大幅度增加橙皮素的溶解度,HP βCD 和(SBE)7m βCD 比βCD 具有更强的增溶效果,(SBE)7m βCD 增溶效果最佳。
3.包合率
橙皮素与βCD, HP βCD 和(SBE)7m βCD 的包合率分别为102.2%,87.4%和
83.9%。
橙皮素与βCD 的包合率最高,在三种环糊精中的包合率均在83%以上。
4.溶出度
橙皮素原料药、橙皮素与环糊精的物理混合物以及橙皮素与环糊精的包合物在37℃时的溶出曲线见图4-7。
橙皮素的溶出很慢,在30 min 时累积溶出仅为39.0%。
橙皮素与环糊精的物理混合物改善了橙皮素的溶出速率,在30 min 时累积溶出度均在54%以上。
各种环糊精包合物大幅度的提高了橙皮素的溶出速率,30min 时累积溶出度均达到85%以上,其中HP
βCD和(SBE)7mβCD包合物中橙皮素累积溶出度在95%以上。
与βCD相比,HPβCD和(SBE)7mβCD具有更强的增溶效果。
小结
本处方系统地测定了橙皮素在甲醇、乙醇、正丁醇、丙酮和水中的溶解度,考察了橙皮素在HPβCD和(SBE)7mβCD中的相溶解度,用共沉淀法制备了橙皮素与这三种环糊精的包合物,并将它们与橙皮素原药,以及橙皮素与环糊精的物理混合物的溶出性能进行了比较。
结果表明三种环糊精均能显著提高橙皮素的溶解度和溶出速率,HPβCD和(SBE)7mβCD比βCD具有更强的增溶效果,
(SBE)7mβCD增溶效果最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