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释道专题研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程树德《论语集释》:文行忠信,此夫子教人先后浅 深之序也。文者,《诗》《书》六艺之文,所以考圣 贤之成法,识事理之当然,盖先教以知之也。知而后 能行,知之固将以行之也,故进之于行。既知之又能 行之矣,然存心之未实,则知或务于誇博而行或出于 矫伪,故又进之以忠信。忠发于心而信周于外,程子 谓发己自尽为忠,循物无违谓信。天下固有存心忠实, 而于事物未能尽循而无违者,故以信终之。
❖ “天命”观念源于原始宗教,原本关注吉凶、历年 (历指政权的长短,年指寿命的长短)问题,周公赋 予“天命”以道德的内容,从而在道德上建立人与天 的关系。孔子进一步将“天命”视为人之为人的性, 强调天命与性的合一。子思对这一问题展开具体阐述。
(《论语》8.7)
❖ 弘毅:强毅。伟大人格的建树不是凭一时的勇敢、意气, 而是从小处做起的长期锤炼的结果。孟子“养气”讨论 的也是这个道理。
❖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 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有便 佞,损矣。” (《论语》16.4)
❖ 友:名词、动词。便:pián。交友之道
❖ 徐复观认为《中庸》原本分为两篇,从开头至“哀公 问政”前段“道前定,则不穷”为上篇,此后为下篇。 上篇出于子思,下篇是上篇思想的发展,出于子思门 人。(《中国人性论史》)上篇主要解决孔子的伦常 之教及性与天道的关系。“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 修道之谓教” 不仅是全书的主旨,也是儒学的总纲领。 “天命之谓性 ”针对前者,“率性之谓道 ”针对后 者。
❖ 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 斯可矣。”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 见有恒者,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 为泰,难乎有恒乎。” (《论语》7.26)
❖ 约:贫困。个人操守-执政者。
❖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 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儒家
❖ 儒家治国
❖ 《礼记·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 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 其意者,先致其知(郑《注》:知,谓知善恶吉凶之所终始 也)。致知在格物(郑《注》:格,来也。物,犹事也。其知于 善深则来善物,其知于恶深则来恶物。)。物格而后知至,知 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 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 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
❖ 入世与出世的分野
❖ 儒家秉持经世、治世、济世的精神热情,采取积极 “入世”的有为姿态,具有强烈的现实性特征。道 家则采取避世、忘世这样的超世态度,强调一种无 为的精神,因而具有超现实的特点。佛家选择出世 方式,建构一种空无的精神,具有非现实的特点。 入世有为、超世无为、出世空无分别体现了儒道佛 三家文化的各自特征,人们现实地吸取三者的优势, 形成“儒家治国、道家治身、佛家治心”的格局。
❖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 《论语·微子篇 》
❖ 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 “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 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 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 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 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 世之士哉!”櫌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 “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 丘不与易也。”
❖Hale Waihona Puke Baidu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
矣。” (《论语·雍也》)
❖ 邢昺《疏》:“中,谓中和。庸,常也。鲜,罕也。 言中和可常行之德也,其至极矣乎!”
❖ 徐复观:“所谓庸是把‘平常’和‘用’连在一起, 以形成新内容的。《说文》三下用部:‘庸,用 也。’…… ‘庸’者指‘平常地行为’。因此‘平常 地行为’实际是指‘有普遍妥当性的行为’而言。 所谓‘平常地行为’,是指‘随时随地为每一个所 应实践所能实现的行为’而言。……表明了孔子乃 是在人人可以实践、应当实践的行为生活中,来显 示人之所以为人的‘人道’,这是孔子之教与一切 宗教乃至形而上学断然分途的大关键。 ”(《中国 人性论史》)
❖ 儒家修身的两面性
❖ 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犹自得, 自得其乐)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 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 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
❖ 儒家修身
❖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论语》7.25)
❖ 邢昺《正义》:文谓先王之遗文。行谓德行,在心为 德,施之为行。中心无隐谓之忠。人言不欺谓之信。
《大学人文与乡土教育》系列讲座 ——儒释道与中国文化传统
❖ 教材内容
❖ 儒家类:《论语》十则、《好学·力行·知耻》、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齐桓公伐楚》、 《报任少卿书》、《世说新语》三则、《曾国 藩家书》三则;
❖ 道家类:《老子》四则、《山木》;
❖ 释家类:《行由品》
❖ 儒释道与传统文化
❖ 文化的核心包含价值观念与思维方式两个层面,中 国传统文化是指中国传统农业社会基础上产生的文 化。中国传统文化侧重于社会和人生问题的探讨, 以追求人的内心世界以及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 自然之间的和谐与平衡为最高目的。中国传统文化 是由多部分组成,但一般说来,在秦汉以前,儒墨 道法四家笼罩了全部文化思想;唐宋以后,成了儒 道佛三家。
❖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 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 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论语》
16.7)
❖ 得:贪得,一作“满足”解。《淮南子·诠言训》:
“凡人之性,少则猖狂,壮则暴强,老则好利。”
❖ 孔子的道德论,一方面把西周的宗教观还原 为人类的心理要素,把道德贯注在春秋以来 的仪文上;一方面把道德的标准当作君子的 至极理想。这两种倾向在战国儒学中分化为 两派:一是荀子学派,一是思孟学派。《中 庸》提倡一种中庸之道,其主旨在于人性的 修养,即人们应该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 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达到至善、 至诚的理想人格,从而建构一种“致中和天 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境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