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架式教学理论
支架式教学理论在初中语文自读教学中应用研究
![支架式教学理论在初中语文自读教学中应用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9774db06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688beeb.png)
支架式教学理论在初中语文自读教学中应用研究支架式教学理论在初中语文自读教学中应用研究引言: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语言沟通能力、思维能力和文化素养的重要途径。
然而,当前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在自读教学方面,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较低,学习效果不佳。
因此,本文将借鉴支架式教学理论,探讨其在初中语文自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旨在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学习效果。
一、支架式教学理论概述支架式教学理论又称为“脚手架教学”或“启发性指导”,是由美国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的。
该理论认为,教师可通过提供一定的指导和支持来帮助学生完成高于他们目前能力水平的任务或活动,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二、初中语文自读教学现状分析在当前初中语文教学中,自读教学是一种重要的评价方式。
然而,一些学生在自读时,常常面临阅读理解能力差、学习兴趣不高等问题。
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1.学生对自我学习能力缺乏自信心,不善于独立思考;2.学生阅读速度慢,阅读方面的技巧缺乏;3.学生对课文内容没有深入的理解,难以把握文章的核心意义;4.学生缺乏足够的背景知识和阅读材料。
以上问题导致学生记忆力差、理解力差,无法真正掌握语文知识和技能。
三、支架式教学在初中语文自读教学中的应用1.引导学生建立学习目标:教师可以在自读前明确目标,并告诉学生实现目标的具体步骤,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2.提供合适的阅读材料: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阅读材料,包括文学作品、报刊杂志等,既满足学生的兴趣,又能扩大学生的阅读面。
3.提供支持和指导:教师在学生自读过程中可以提供一定的支持和指导,例如,指导学生使用读书笔记、标记重点句子、找出关键词等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文。
4.鼓励学生自主思考:教师可以提问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引导学生通过自我思考和探索来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思维。
5.提供及时反馈:教师可以在自读结束后及时给予学生反馈,指出学生的优点和不足,并给予相应的改进建议,以促进学生对自读的认识和反思。
简述支架式教学理论
![简述支架式教学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9e5350c0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1feacc1.png)
本论文为提纲式论文,简单扩充就可以成为一篇完善的论文。
欢迎你使用!
简述支架式教学理论
介绍
支架式教学是一种重要的教育理论,旨在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和自我发现,启发他们的思考和培养自学能力。
它是一种基于学生学习兴趣和个体差异的教学策略,鼓励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发掘知识,探索问题。
原理
支架式教学的原理基于学习者的认知发展和社会文化背景。
教师扮演的是学习指导者的角色,鼓励学生逐渐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和自主学习的习惯。
具体来说,支架式教学通过建立一个支撑学习的框架、鼓励学生参与决策和探索以及认知引导等多种手段,帮助学生掌握适用的学习策略,使学生更有效地获取知识。
应用
支架式教学适用于各种教育场景,包括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等。
在不同的场景中,支架式教学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操作方法。
在小学教育中,教师可以通过开启思考,引导互相合作的方式来创造一个支持性的环境,在此基础之上进行学习。
而在大学教育中,教师可以通过开展辩论、研究项目等活动,培养学生发掘有效学习策略的能力,以及扩展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科热情。
结束语
支架式教学理论的实现需要配合教学实践,教育环境和学生个体差异。
尽管不同的场景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方式,但在任何情况下,教育者都应尝试鼓励学生思考,主动探索,并尽可能地构建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化教育模式,以获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支架式教学理论在数学复习课中的应用-精选文档
![支架式教学理论在数学复习课中的应用-精选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147d1764aef8941ea66e051c.png)
支架式教学理论在数学复习课中的应用1支架式学习理论的概念及其理论基础“支架”(scaffolding)原意是建筑行业中的“脚手架”,这里用来比喻对学生问题解决和意义建构起辅助作用的概念框架。
“支架式”教学是通过提供一套恰当的概念框架(conceptual framework)来帮助学习者理解特定知识,建构知识意义的教学模式。
借助该概念框架,学习者能够独立探索并解决问题,独立建构意义。
①简而言之,通过支架(教师的帮助)把管理学习的任务逐渐由教师转移给学生自己,最后撤去支架。
2利用支架式理论,推进小学数学复习课的有效教学该案例的学习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六下《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
教师是从教多年经验丰富的一名优秀教师。
2.1确定最近发展区通过前测学生已经认识了这六种平面图形,并知道它们的名称和各自的特性,也会计算能够计算六种图形的面积。
该课的复习重点是理解和掌握平面图形周长、面积计算方法;应用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难点是建立完整的知识网络图,进一步体会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
基于以上分析,教师确定学生最近发展区为:学生已有的发展水平是学生掌握了简单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公式,学生的潜在发展水平就在回忆再现平面图形的相关知识的基础上,整理相关知识,形成知识网络,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并能在利用转化的思想解决一些比较综合性的数学问题。
2.2支架搭建――围绕当前的学习主题,按“最近发展区”的要求建立背景支架。
本节课教师提供的支架为:支架第一层:根据提纲要求学生自学(让学生围绕5个问题独立探索、整理知识、沿着支架逐步攀升);支架第二层:小组合作,建构网络,内化知识(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最终完成对知识系统整理);练习(撤去支架)2.3支架式学习展开教师根据搭建的支架指导学生开展学习活动,具体学习过程如下:2.3.1联系实际,引入课题。
课件出示学校操场平面图,师:要想知道操场有多大就是求什么?生:想知道操场有多大就是求操场的面积。
scaffolding teaching theory
![scaffolding teaching theory](https://img.taocdn.com/s3/m/c7c0b02c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0b77860.png)
scaffolding teaching theory
“Scaffolding teaching theory”,又称“支架式教学理论”,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它源于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Lev Vygotsky)提出的“最近发展区”(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理论。
该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需要教师提供适当的支持和指导,以帮助他们逐步达到独立学习的水平。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扮演着“支架”的角色,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帮助和支持,引导他们主动探索和学习。
“Scaffolding teaching theory”包括以下几个主要环节:
1. 搭建支架:教师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支持和指导,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学习内容。
2. 进入情境:教师引导学生进入相关的学习情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3. 独立探索:学生在教师的支持下,开始尝试独立探索和解决问题。
4. 协作学习:学生之间进行合作和交流,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习效果。
5. 效果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以便调整教学策略和提供进一步的支持。
“Scaffolding teaching theory”强调教师的指导作用和学生的主动学习,旨在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种教学方法在教育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尤其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批判性思维和合作能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支架式教学实践(3篇)
![支架式教学实践(3篇)](https://img.taocdn.com/s3/m/062310b7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c4.png)
第1篇一、引言支架式教学作为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我国教育界逐渐受到重视。
支架式教学强调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一种互动关系,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帮助,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逐步提升能力。
本文将从支架式教学的定义、理论基础、实施步骤及案例分析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支架式教学的定义与理论基础1. 定义支架式教学(Scaffolding Instruction)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帮助,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逐步提升能力。
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扮演着“支架”的角色,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使学生能够独立完成任务。
2. 理论基础支架式教学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儿童的发展存在一个最近发展区,即儿童在成人的指导下能够独立完成的学习任务,与在独立活动中完成的任务之间的差距。
支架式教学正是基于这一理论,通过教师的引导,帮助学生跨越最近发展区。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认为学习是在一定社会文化背景下,通过人与环境的互动而实现的。
支架式教学正是基于这一理论,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3)合作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社会互动的过程,通过与他人合作,学习者能够更好地理解知识、提升能力。
支架式教学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共同进步。
三、支架式教学的实施步骤1. 确定教学目标支架式教学的第一步是确定教学目标,明确教师希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达到的能力水平。
2. 分析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和能力,分析其最近发展区,以便提供合适的支架。
3. 设计支架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教师设计相应的支架,包括问题、任务、资源等,以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
4. 实施教学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同时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适时调整支架。
5. 评价与反思教学结束后,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并反思支架式教学的实施效果,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借鉴。
支架化教学理论
![支架化教学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83680253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b660e38.png)
支架化教学理论介绍支架化教学理论是一种教学方法,旨在提供学生研究新知识和技能的支持和指导。
这种教学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将研究的内容结构化,并根据学生的先前知识和技能水平,逐步引导学生理解和应用新的研究内容。
通过提供一个稳定的研究框架,支架化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自信,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研究目标。
原则1. 给予适当的支持和指导:支架化教学的关键是了解学生的研究需求和能力水平,然后提供适当的支持和指导,以帮助他们逐步掌握新的研究内容。
这可能包括直接教学、示范、引导问题和提示等方式。
2. 提供清晰的研究目标和评估标准:在支架化教学中,明确的研究目标和评估标准对于学生的研究非常重要。
学生应清楚知道他们要研究什么,以及如何评估他们自己的研究成果。
3. 依据学生的先前知识和经验:支架化教学应该建立在学生已经具备的知识和经验之上,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新的研究内容。
这可以通过回顾先前的研究内容、提供相关案例和实例等方式来实现。
4. 鼓励合作研究和互动:在支架化教学中,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研究和互动非常重要。
学生可以通过合作分享知识、讨论问题和解决挑战,提高他们的研究效果。
实施步骤1. 了解学生的研究需求和能力水平。
通过诊断测试、学生访谈等方式,了解学生的知识和技能背景,以便为他们提供适当的支持。
2. 设计研究任务和教学材料。
根据研究目标和学生的先前知识,设计具有结构化支架的研究任务和教学材料,以帮助学生逐步掌握新的研究内容。
3. 提供支持和指导。
在研究过程中,根据学生的研究进展,提供适当的支持和指导,帮助他们克服难题,理解和应用新的研究内容。
4. 鼓励合作研究和互动。
通过小组活动、讨论和合作项目等方式,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研究和互动,促进彼此之间的研究和理解。
5. 评估学生的研究成果。
根据研究目标和评估标准,评估学生的研究成果,提供及时的反馈和指导,帮助他们改进研究效果。
结论支架化教学理论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自信心。
简述支架式教学理论
![简述支架式教学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314ba2b4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aea46af.png)
简述支架式教学理论【摘要】支架式教学理论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通过在学习过程中为学生提供支持和引导,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文章从支架式教学的定义、特点、原则、实践方法和优势等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说明了该教学方法的重要性和实用性。
支架式教学理论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增强学习效果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通过采用支架式教学理论,学生可以更好地适应不同的学习环境和需求,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为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关键词】支架式教学理论, 教学方法, 学习支架, 指导性学习, 学习过程, 学习者发展, 教学优势, 学习效果, 教学理论意义, 教育发展。
1. 引言1.1 支架式教学理论概述支架式教学理论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旨在帮助学生建立起自主学习的能力。
支架式教学理论强调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支架,以帮助他们掌握知识和技能。
在支架式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帮助学生逐步掌握学习的方法和技巧。
支架式教学理论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和自主学习,倡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仅是被动接受知识,更要主动思考和探索。
支架式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造力。
通过支架式教学,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知识,提高学习成绩,增强自信心和自我管理能力。
支架式教学理论是一种基于学生发展需求的教学模式,旨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习效果和质量。
支架式教学的核心思想是通过建立丰富多彩的学习环境和积极有效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在学习中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实现自我提升。
2. 正文2.1 支架式教学的定义支架式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通过在学习过程中给予学生适当的支持和帮助,帮助他们逐步掌握知识和技能。
支架式教学强调师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扮演着引导者和支持者的角色,通过设定明确的学习目标和提供适当的学习资源,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和发展自主学习能力。
支架式教学论文六篇
![支架式教学论文六篇](https://img.taocdn.com/s3/m/cfa52128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10b9d.png)
支架式教学论文六篇支架式教学论文范文1【关键词】支架式教学理论;学校;语文教学;应用支架式教学理论是形象的比方,这种教学理论起源于维果斯基的最近进展区理论,是将学习的人目前的学问水平和学习力量作为学习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上,引领学习的人向更高的目标前进,就像在脚手架上一步一个阶梯似的不断往上去。
脚手架学习理论让学校语文教学变的更高效。
一、支架式教学理论在学校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一)点燃学习热忱学校时期是语言进展的井喷期,学校生接触过好几年的口语,有着丰富的听说的阅历,有不少学校生能言善辩,但语言不仅包含口语,还包含书面语,上了学校后,他们需要把书面语言作为学习的主要对象,对于学校生来说,读写的力量有不小的难度,这两种力量就像学校生的一条腿,与听说那一条腿相比这条腿是跛的,这也是幼小过渡后不是全部孩子都喜爱学习,不是全部同学都乐观学习的缘由。
老师运用支架式教学理论,探究学校生所思所想,从他们的需要动身对他们赐予必要的鼓舞和引领,让那些对书面语言望而生畏的学校生也重拾信念,良好相宜的脚手架,让学校生一步步解决书面语言的难点,从学校低段到中段直至高段都可以用支架式教学理论唤醒他们内心的愿景。
还要讨论不同年纪同学的特点,不同性别、性格同学差异,给他们不同的脚手架。
(二)助力深化学习老师在开展语文教学过程中,为学校生制造肯定的读书条件,设计可行的学习活动,组织争论互动,演示多媒体内容等都可以助力学校生语言的进展。
事实证明,经过老师的搭建支架,学校生在老师的关心下刻意练习,学问的获得和技能的提高都很快,支架式语文学习为学校生学习语文供应了许多的便利,老师可以在学习相应的文章时带着同学去公园、博物馆等地,来拓展同学的视域,挖掘本地的教育资源,即使生活中没有的也可以通过网络找到相应的资料,利用多媒体支架,比如农村没有高楼大厦,城市没有田园风光,可以利用网络视频真实再现,填补其中的缺失,让学校生的语言水平突飞猛进。
(三)开发语言潜能支架式教学理论为学校生把脉,在他们的最近进展区设置基地,在最近进展区和邻近进展区搭建支架,让学习的天堑变成康庄大道,让学校生在支架的关心下语言的潜能得到开发,让他们能够有机会向更高的阶梯前进。
支架式教学教育实践应用
![支架式教学教育实践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d3dba69c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24dd12d.png)
一、引言支架式教学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在我国教育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支架式教学起源于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强调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教师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支持与引导,帮助学生逐步达到更高的学习目标。
本文将从支架式教学的理论基础、实践应用及效果评价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支架式教学的理论基础1. 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维果茨基认为,儿童的发展是一个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在社会文化环境中进行的。
支架式教学正是基于这一理论,强调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支持,帮助他们跨越“最近发展区”,实现自身潜能的发挥。
2. 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是在个体与环境互动的过程中建构起来的。
支架式教学强调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方式,在教师的引导下建构知识。
3. 人本主义理论人本主义理论强调人的自我实现和发展。
支架式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支架式教学的实践应用1. 教学设计(1)确定学习目标: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定合理的学习目标。
(2)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根据学习目标,选择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教学内容。
(3)设计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中心,设计具有挑战性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提供支架:根据学生的需求,提供适当的学习支架,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
2. 教学实施(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游戏、故事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探索答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合作交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4)适时提供支架:根据学生的需求,适时提供学习支架,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3. 教学评价(1)形成性评价: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2)总结性评价:通过考试、作业等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
(3)自我评价: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提高自我认知能力。
(完整)支架式教学理论
![(完整)支架式教学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deb805bc852458fb760b565a.png)
支架式教学(Scaffolding Instruction)以“学生为主体"的支架式教学(scaffolding instruction)是结构主义理论提出的重要教学方法,它强调教学应为学习者建构理解知识的概念框架,框架中的每一个概念是学习者进一步学习所需要的。
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
根据欧共体“远距离教育与训练项目"(DGXⅢ)的有关文件,支架式教学被定义为:“支架式教学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conceptual framework)。
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
”很显然,这种教学思想是来源于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邻近发展区”理论。
建构主义者正是从维果斯基(Vygotsky, 1978)的思想出发,借用建筑行业中使用的“脚手架”(Scaffolding)作为上述概念框架的形象化比喻,其实质是利用上述概念框架作为学习过程中的脚手架。
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生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要的,也就是说,该框架应按照学生智力的“最邻近发展区”来建立,因而可通过这种脚手架的支撑作用(或曰“支架作用”),不停顿地把学生的智力从一个水平提升到另一个新的更高水平,真正做到使教学走在发展的前面.支教式教学基于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最近发展区理论内容: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
两者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
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其困难发展到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
维果斯基阐述教学与发展关系的概念。
他认为,儿童的发展任何时候都不是仅仅由成熟的部分决定的.他说,至少可以确定儿童有两个发展水平:第一个是现有的或叫今天的发展水平,是由已经完成的发展程序的结果而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儿童能独立地、自如地完成教师提出的智力任务.第二个是潜在的或叫明天的发展水平,是那种尚处于形成状态,刚刚在成熟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儿童还不能独立地完成任务,须在教师的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模仿和自己的努力才能完成智力任务。
支架理论
![支架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73af88689b6648d7c1c74689.png)
支架理论支架式教学即“在共同的问题解决活动中,教师和儿童之间温暖的、愉快的合作,在这种合作过程中,教师通过提供敏感的、适当的帮助,促进儿童发展,当儿童技能提高时,让她们承担更多的责任,从而支持儿童的自立、自治、自主、自发性。
”(Laura E. Berk & Adam Winsler, 1995)支架式教学一般有五个环节组成:1.搭建脚手架:围绕当前学习主题,按“最邻近发展区”的要求建立概念框架;2.进入情境: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3.独立探索:让学生独立探索;4.协作学习:进行小组协商、讨论;5.效果评价:对学习效果的评价包括学生个人的自我评价和学习小组对个人的学习评价。
下面以NSEC Book2 Unit1Cultural Relics为例说明支架式教学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1.搭建脚手架——读前准备阶段。
在读前准备阶段,为学生提供语言基础知识和社会文化背景知识支架。
我将词汇语法以及社会文化背景知识课前交给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查字典、上网查询等做相关了解,2.进入情境——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概念框架中的某个节点)。
或设疑激思,或游戏导入,或布置任务。
经过前面阶段的讨论热身,学生在思想上、精神上处于较为兴奋的状态,这时我提出问题:When and where did the story happen? Who made the amber room? Why? What happened to the amber room finally?让学生进行亲自探索和主动研究,要求学生开始fast-reading因为在学生精神状态良好的情况下,学生可以对视觉信息进行快速的解码、加工和处理,迅速捕捉表层信息,达到对阅读文字的感性认识,了解文章大意的目的。
在有效的导入和快速阅读阶段,注意营造浓厚学习气氛,引导学生应用原有图式阅读、交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化解学生阅读焦虑,强化他们的求知欲。
支架式教学实践模式(3篇)
![支架式教学实践模式(3篇)](https://img.taocdn.com/s3/m/a1ba450c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740f2bc.png)
第1篇一、引言支架式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
它强调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教师通过提供适当的支架,引导学生逐步完成学习任务,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本文将从支架式教学的定义、理论基础、实施步骤和评价方法等方面进行阐述。
二、支架式教学的定义支架式教学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学习需求,提供适当的学习支持,引导学生逐步完成学习任务,实现从依赖到独立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充当支架的角色,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
三、支架式教学的理论基础1.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学习者通过与环境、与他人以及自身的互动,逐步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支架式教学正是基于这一理论,强调在教师引导下,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2.最近发展区理论: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发展潜能,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提供适当的学习支持,使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达到更高的学习水平。
3.社会文化理论:社会文化理论认为,学习是个体在特定社会文化环境中,通过与他人的互动,逐步习得社会文化知识和技能的过程。
支架式教学强调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中,实现知识的传递和技能的习得。
四、支架式教学的实施步骤1.确定学习目标: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学习需求,设定具体、明确的学习目标。
2.搭建支架:教师根据学习目标,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学习支持,如提供学习资料、创设情境、示范操作等。
3.引导自主学习: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逐步完成学习任务。
4.反馈与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及时反馈和评价,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调整学习策略。
5.调整支架: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适时调整支架,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
6.总结与反思:教师与学生共同总结学习经验,反思学习过程,为后续学习提供借鉴。
五、支架式教学的评价方法1.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如参与度、合作能力、探究能力等。
支架式学习理论及其应用
![支架式学习理论及其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ab6e6170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04d8491.png)
05 支架式学习理论 的挑战与未来发 展
面临的挑战
01
支架式学习理论在实 践中的可行性
支架式学习理论虽然被广泛接受,但 在实际教学中,如何根据学生的需要 和能力水平来设计和调整支架的难度 和复杂性是一个挑战。
02
平衡支架的提供与学 生的自主性
在支架式学习中,如何平衡提供足够 的学习支架帮助学生完成任务与尊重 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是一个重要的 问题。
• 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支架式学习不仅关注知识的传授,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通 过支架的搭建,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思考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高他们在未来 学习和工作中的竞争力。
02 支架式学习理论 的应用范围
在线教育领域
支架式学习理论被广泛应用于在线教育领域,特别是在线语 言学习。通过为学生提供结构化的学习资源和支持,帮助学 生理解并掌握复杂的概念和技能。
随着科技的发展,未来的支架式学习可能会更加智能化,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来个性化学生的学习路径和提供更 精准的支架。
跨学科应用
支架式学习理论不仅可以在教育领域发挥其作用,还可以在诸如企业培训、职业发展等领域中找到应用,为不同领域的学 习者提供更具针对性的支持。
对教育改革的启示
重塑教师角色
在支架式学习中,教师的角色从 传统的知识传递者转变为学习引 导者和支持者,这将对教育改革 中教师角色的重塑产生重要影响 。
特点
支架式学习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引导性、学习的系统性和发展的全面性。它注重学生的个体差 异和需求,通过教师的引导和支架的搭建,帮助学生自主探索、思考和解决问题,实现自我超越和全 面发展。
支架式学习的理论基础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支架式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支架式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探索](https://img.taocdn.com/s3/m/8b1c7ce7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00a53e9.png)
“支架式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探索支架式教学是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通过提供适当的支持和引导,帮助学生建构和内化自己的知识和技能的教学理论。
这种教学理论在教育领域中受到了广泛的和应用。
本文将探讨支架式教学理论和实践,包括其概念、作用、适用范围和实施步骤等方面,以期为教育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支架式教学理论最早是由布鲁纳和伍德等人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
他们认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一种类似于“支架”的支持,以帮助他们逐步建构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体系。
这种“支架”是一种教学框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要,为他们提供适当的支持和引导,帮助他们掌握复杂的概念和技能。
支架式教学的作用和意义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支架式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为它强调了学生的主动探索和思考,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
支架式教学有助于实现教育公平,因为它学生的个体差异和需要,可以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的难点和障碍。
支架式教学的适用范围非常广泛,它可以应用于不同学科领域和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
但是,支架式教学的实施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要,为他们提供适当的支持和引导,以帮助他们逐步建构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体系。
教师要学生的个体差异和需要,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服务。
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索,以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进行支架式教学前,教师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他们需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要,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并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同时,教师还需要准备一些教学资源,如教材、课件、工具等,以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学习支持。
支架式教学的实施步骤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要,制定适当的教学计划和方案。
教师需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接着,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支持和引导,以帮助他们掌握复杂的概念和技能。
教与学的有效互动简析支架式教学
![教与学的有效互动简析支架式教学](https://img.taocdn.com/s3/m/02c5a178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80f7246.png)
教与学的有效互动简析支架式教学一、本文概述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与教学方法的不断创新,如何提升教与学的效果,实现师生的有效互动,已成为教育领域的研究重点。
支架式教学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策略,强调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逐步构建知识体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旨在简析支架式教学的核心理念、实施步骤及其对教与学有效互动的影响,以期为教育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本文将首先介绍支架式教学的理论背景和基本含义,阐述其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接着,将详细探讨支架式教学的实施步骤和方法,包括如何搭建支架、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组织合作学习等。
本文还将分析支架式教学在促进师生有效互动方面的独特作用,包括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增强教师的引导作用等。
本文将总结支架式教学的实践意义,并提出在教学中如何灵活运用支架式教学策略,以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支架式教学的理论基础支架式教学理念根植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这一理论主张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而非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的主体性,认为学习者是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通过同化与顺应两种方式,逐步构建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的认知结构得到发展。
支架式教学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一种具体教学模式,其理论基础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最近发展区理论:维果斯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指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
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下一发展阶段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
支架式教学正是基于最近发展区理论,通过搭建支架,帮助学生逐步从现有水平过渡到可能的发展水平。
认知灵活性理论:斯皮罗等人提出的认知灵活性理论强调学习的多维表征和概念的重构,认为学习应该是一个灵活的、能够适应不同情境的过程。
支架式教学_实践应用(3篇)
![支架式教学_实践应用(3篇)](https://img.taocdn.com/s3/m/cfeabd64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ef94e05.png)
第1篇摘要:支架式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通过教师引导和辅助,帮助学生逐步实现自主学习。
本文将从支架式教学的理论基础、实践步骤以及在我国的应用现状三个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教育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引言支架式教学(Scaffolding Instruction)起源于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通过搭建支架,帮助学生逐步实现自主学习。
支架式教学在我国教育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了新的思路。
二、支架式教学的理论基础1. 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维果茨基认为,每个学生都存在一个“最近发展区”,即学生通过教师的指导和帮助所能达到的潜在发展水平。
支架式教学正是基于这一理论,通过搭建支架,帮助学生跨越“最近发展区”,实现自主发展。
2. 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学生通过与环境互动,将新知识与已有知识经验相结合,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支架式教学强调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实现自主学习。
3. 社会文化理论社会文化理论强调个体在学习过程中受到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通过与他人互动,实现认知发展。
支架式教学强调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共同进步。
三、支架式教学的实践步骤1. 识别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教师通过观察、谈话等方式,了解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确定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2. 搭建支架教师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搭建支架,帮助学生实现自主学习。
3.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方式,主动建构知识,实现自主发展。
4. 评价与反馈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评价,给予学生及时的反馈,帮助学生调整学习策略。
四、支架式教学在我国的应用现状1. 支架式教学在基础教育阶段的广泛应用支架式教学在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在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的教学中。
简述支架式教学理论
![简述支架式教学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7aa2b733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62d9e68.png)
简述支架式教学理论【摘要】支架式教学理论是一种基于认知心理学的教学理论,旨在通过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自主探究相结合,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结构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支架式教学理论的基本原理包括前置知识的呈现、目标设定、指导和反馈,核心要素包括认知导学、任务设计和师生互动。
支架式教学的实施方法包括启发性问题、示范教学、小组合作等。
其优点在于能够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和自主学习能力,但也存在局限性如实施难度较大。
支架式教学适用于各个教育阶段和不同学科领域。
支架式教学理论的实践意义在于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动力,未来发展方向则需进一步探索不同学习情境下的支架式教学策略和效果评估方法。
【关键词】支架式教学理论, 简介, 起源和背景, 基本原理, 核心要素, 实施方法, 优点, 局限性, 应用领域, 实践意义, 未来发展方向1. 引言1.1 支架式教学理论简介支架式教学理论是一种基于认知心理学的教学模式,旨在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体系,提高学习效果。
支架式教学理论认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适当的支撑和指导,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该理论强调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框架和结构,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学习,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支架式教学理论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还注重学生的学习策略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通过支架式教学,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知识、提高学习效率,使学习过程更加有序和高效。
支架式教学理论已经在教育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通过对支架式教学理论的深入理解和实践,可以为教学工作者提供有效的指导和方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学习成就。
1.2 支架式教学的起源和背景支架式教学的起源和背景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由美国心理学家杰罗姆·布鲁纳(Jerome Bruner)提出。
布鲁纳在其著作中提出了“支架理论”,认为学习应该建立在已有的知识结构之上,通过引导和激发学生的主动思维,以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为导向。
支架式教学的背景是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被passively 接受知识,而支架式教学则强调让学生成为知识的建构者和活跃参与者。
布鲁纳的支架式教学理论
![布鲁纳的支架式教学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5204f568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6fc5011.png)
布鲁纳的支架式教学理论(一)学习观,他认为学习的实质是主动的形成认知结构,通过把新获得的知识和已有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积极地建构其知识体系。
他提出了学习三过程:1、获得:新知识获得。
(首先要学会)2、转化:超越给定的信息。
(实质其实就是要理解)3、评价:对知识合理性进行判断。
(即转化的对不对,可以来做题检验,做对那说明转化对了,做错说明转化有问题)(二)教学观: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态度和方法),布鲁纳把学科的基本结构放在设计课程和编写教材的中心地位,让它成为教学的中心,就此他提出了四原则:1、动机原则:内部动机是维持学习的基本动力,三种内在动机,好奇内驱力(即求知欲),胜任内驱力(即成功的欲望),互惠内驱力(即人与人之间的和睦共处)。
2、结构原则:知识结构可以用动作、图像和符号三种表征形式呈现。
动作性表征-感知运动阶段图像性表征-前运算阶段前期符号性表征-前运算阶段后期及以后3、程序原则:产生正向学习迁移。
(我们教学要按照一定的程序,比如由浅入深,由简到难)4、强化原则:反馈。
(我们遇到想要保留的学习结果要及时进行强化,这样才能保留住这种行为)(三)发现学习,不只限于发现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的行动,而且还包括用自己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形式。
发现学习具有四个作用:1、提高智能的潜力。
2、使外部奖赏向内部动机转移。
3、学会将来做出发现的最优方法和策略。
4、帮助信息的保持和检索。
发现学习具有四个特点:1、强调学习的过程,而不只是最后的结果。
2、强调直觉思维。
3、强调内部动机。
4、强调信息的组织、提取,而不只是存储。
支架式教学理论
![支架式教学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8486ba79a5e9856a5712601d.png)
支架式教学理论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支架式教学(Scaffolding Instruction)以“学生为主体”的支架式教学(scaffolding instruction)是结构主义理论提出的重要教学方法,它强调教学应为学习者建构理解知识的概念框架,框架中的每一个概念是学习者进一步学习所需要的。
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
根据欧共体“远距离教育与训练项目”(DGXⅢ)的有关文件,支架式教学被定义为:“支架式教学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conceptual framework)。
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
”很显然,这种教学思想是来源于前苏联着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邻近发展区”理论。
建构主义者正是从维果斯基(Vygotsky, 1978)的思想出发,借用建筑行业中使用的“脚手架”(Scaffolding)作为上述概念框架的形象化比喻,其实质是利用上述概念框架作为学习过程中的脚手架。
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生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要的,也就是说,该框架应按照学生智力的“最邻近发展区”来建立,因而可通过这种脚手架的支撑作用(或曰“支架作用”),不停顿地把学生的智力从一个水平提升到另一个新的更高水平,真正做到使教学走在发展的前面。
支教式教学基于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最近发展区理论内容: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
两者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
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其困难发展到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支架式教学(Scaffolding Instruction)
以“学生为主体”的支架式教学(scaffolding instruction)是结构主义理论提出的重要教学方法,它强调教学应为学习者建构理解知识的概念框架,框架中的每一个概念是学习者进一步学习所需要的。
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
根据欧共体“远距离教育与训练项目”(DGXⅢ)的有关文件,支架式教学被定义为:“支架式教学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conceptual framework)。
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
”很显然,这种教学思想是来源于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邻近发展区”理论。
建构主义者正是从维果斯基(Vygotsky, 1978)的思想出发,借用建筑行业中使用的“脚手架”(Scaffolding)作为上述概念框架的形象化比喻,其实质是利用上述概念框架作为学习过程中的脚手架。
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生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要的,也就是说,该框架应按照学生智力的“最邻近发展区”来建立,因而可通过这种脚手架的支撑作用(或曰“支架作用”),不停顿地把学生的智力从一个水平提升到另一个新的更高水平,真正做到使教学走在发展的前面。
支教式教学基于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
最近发展区理论内容: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
两者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
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其困难发展到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
维果斯基阐述教学与发展关系的概念。
他认为,儿童的发展任何时候都不是仅仅由成熟的部分决定的。
他说,至少可以确定儿童有两个发展水平:
第一个是现有的或叫今天的发展水平,是由已经完成的发展程序的结果而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儿童能独立地、自如地完成教师提出的智力任务。
第二个是潜在的或叫明天的发展水平,是那种尚处于形成状态,刚刚在成熟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儿童还不能独立地完成任务,须在教师的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模仿和自己的努力才能完成智力任务。
他把这两个水平之间的间距称为“最近发展区”。
维果斯基强调“教学不应当指望于儿童发展的昨天,而应指望于他的明天”,“只有那种走在发展前面的教学才是良好的教学”,因为“它把最近发展区的正在成熟阶段的一系列的机能激发和调动起来了”。
支架式教学的环节:
⑴搭脚手架--围绕当前学习主题,按“最邻近发展区”的要求建立概念框架。
⑵进入情境--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
⑶独立探索--让学生独立探索。
探索内容包括:确定与给定概念有关的各种属性,并将各种属性按其重要性大小顺序排列。
探索开始时要先由教师启发引导,然后让学生自己去分析;探索过程中教师要适时提示,帮助学生沿概念框架逐步攀升。
⑷协作学习--进行小组协商、讨论。
讨论的结果有可能使原来确定的、与当前所学概念有关的属性增加或减少,各种属性的排列次序也可能有所调整,并使
原来多种意见相互矛盾、且态度纷呈的复杂局面逐渐变得明朗、一致起来。
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当前所学概念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即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⑸效果评价--对学习效果的评价包括学生个人的自我评价和学习小组对个人的学习评价,评价内容包括:①自主学习能力;②对小组协作学习所作出的贡献;
③是否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支架式教学模式表现形式分类
1. 范例支架
2. 问题支架
3. 建议支架
4. 向导支架
5. 图表支架
1. 范例。
范例即是举例子,它是符合学习目标要求的学习成果(或阶段性成果),往往含纳了特定主题的学习中最重要的探究步骤或最典型的成果形式。
如教师要求学生通过制作某种电子文档(多媒体演示文稿、网站、新闻稿等)来完成学习任务时,教师可以展示前届学生的作品范例,也可以自己从学生的视角出发制作范例来展示,好的范例在技术和主题上都会对学生的学习起到引导作用。
范例展示可以避免拖沓冗长或含糊不清的解释,帮助学生较为便捷地达到学习目标。
如在《南极》一课的教学中,教师设置了一个去南极考察的情境,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考察南极的自然资源或生物资源,并把考察的结果通过幻灯片的形式表现出来,在全班交流。
在学生进行“考察”之前,教师展示了一个“南极的企鹅”范例,它展示了南极企鹅的种类、特点、生活习性、保护等。
学生通过这个范例,很自然就明白了如何表达自己的“考察”结果。
范例并不一定总是电子文档等有形的实体,还可以是老师操作的技巧和过程。
教师在展示这种非实体的范例时,可以边操作边用语言指示说明,对重要的方面和步骤进行强调。
2. 问题。
问题是学习过程中最为常见的支架,相对“框架问题”而言,支架问题的系统性较弱,有经验的教师会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自然地、应机地提供此类支架。
同时,在特定主题的学习中,“支架问题”往往比“框架问题”更具结构性,更加关注细节与可操作性。
当教师可以预期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时,对支架问题进行适当设计是必要的。
如学生在比较全国各主要城市的安全性时,不知从哪个方面入手。
教师问:各个城市的犯罪比例是多少?在过去的十年间是如何变化的?
3. 建议。
即当学生在独立探究或合作学习遇到困境时,教师提出恰当的建议,以便于学生的学习顺利进行。
当设问语句改成陈述语句时,“问题”支架就成为了“建议”支架。
与“问题”支架的启发性相比,“建议”支架的表现方式更为直接。
如学生在了解运河杭州段的情况时,教师建议学生可以去杭州内河管理所了解运河的建设情况,去杭州运河文化博物馆了解运河的文化。
4. 向导。
向导亦可称为指南,是问题、建议等片段性支架根据某个主题的汇总和集合,关注整体性较强的绩效。
如观察向导可以避免学生错过关键细节;采访向导可以帮助学生收集特定信息;陈述向导可以帮助学生组织思维等等。
如在学生做杭州大运河的网站时,教师事先提供了一个向导评价,要求学生所做的网站包括运河的历史、运河的文化、运河的现状,表现形式上既要有图片,还要有方便的超链接等等。
5.图表。
图表包括各种图式和表格。
图表用可视化的方式对信息进行描述,尤
其适合支持学生的高级思维活动,如解释、分析、综合、评价等。
图表的形式变化多端,即便是基本的图表形式也有数十种,在皮尔斯博士(Pierce J. Howard)的《知识工作者的可视化工具――批判性思考的助手》一书中总结了足有48种图表(书中称为组织信息的可视化方法)形式,包括概念地图、维恩图、归纳塔、组织图、时间线、流程图、棱锥图、射线图、目标图、循环图、比较矩阵等。
除了这些可设计的支架外,支架还有更为随机的表现形式,如解释、对话、合作等。
支教式教学作用:
(1)学习支架使得学习情境能够以保留了复杂性和真实性的形态被展示、被体验。
离开了学习支架,一味强调真实情境的学习是不现实、低效率的。
(2)学习支架让学生经历了一些更为有经验的学习者(如教师)所经历的思维过程,有助于学生对于知识,特别是隐性知识的体悟与理解。
学生通过内化支架,可以获得独立完成任务的技能。
(3)保证学生在不能独立完成任务时获得成功,提高学生先前的能力水平,帮助他们认识到潜在的发展空间。
(4)对学生日后的独立学习起到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使他们在必要的时候,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寻找或构建支架来支持自己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