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纽约农业大学贝利教授实地调查了一些农村, 发表了论述农村问题的文章,引起了人们对农 村社会学的注意。 1894-1895年,芝加哥大学亨德森教授开设 “美国农村生活的社会环境”课程,这是农村 社会学成为社会学分支学科的前奏。 1908年,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下令组织了 以贝利为首的美国农村生活委员会,开展农村 问题研究。
第一章
绪论
一、农村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 二、农村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三、农村社会学研究的意义
一、农村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
“社会学”(sociology)一词是拉丁文“社 会”(socio)和“论理”(logie)二词相结合而 形成的,由社会学创始人、法国实证主义哲学 家孔德提出的。 斯宾塞、迪尔凯姆、齐美尔、韦伯、马克思等 在社会学的学科化方面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19世纪末20世纪初,社会学的中心从欧洲转入 美国,其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才日趋成熟。
福武直的主要成就和观点:
(1)将日本农村划分为东北型的“同族结合”型和 在“同族结合”解体基础上产生的西南型“互助结合” 型,创立了村落类型理论。 (2)认为日本农业的本质特征是“难以自立的、以 家庭劳动为核心的集约型超小农经济”,只有扬弃这 一特征,实现农村合作化和社会化,才能建成民主的 农村社会。 (3)剖析了二战后日本经济增长与城市化进程带来 的一系列社会问题,批判牺牲农业、破坏生态环境、 偏重经济的地域开发的政策,强调社会开发必须优先 于经济开发。 (4)探讨了日本社会的结构和本质特征,认为明治 维新使日本从以直系家庭为主体、以私营业者(包括 农户)为核心的“村落社会”,走向以核心家庭为主 体、以雇佣劳动为核心的“城市社会”发展的过程。
(一)农村社会学的产生
(1)社会历史条件。19世纪末,美国已经转变为一个 工农业高度发展的资本主义国家,这促进了农业和 农村的迅速发展,也导致了农民的两极分化和大多 数农民的无产阶级化。
美国农民自 1867 年起开展了一场持续 20 多年、遍及 全国农村的农民运动,建立了秘密组织“格兰其” 和“全美农民协会”,提出了“联合起来打倒垄断 组织”等口号。美国农民的斗争和农村的困境最终 促使政府重视对农村的研究。
Biblioteka Baidu
3、日本的农村社会学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日本开始引进农村社会学, 并本土化。 著名学者:铃木荣太郎、喜多清野一、贺喜左 卫门、福武直等 代表性著作:《日本农村社会学原理》(铃木 荣太郎,1940年)、《日本农村的社会结构》 (福武直,1946年)、《日本家庭制度与佃耕 制度》(贺喜左卫门,1943年)、《日本农村 社会的结构与逻辑》(岛畸稔,1965年)、 《日本农村社会学》(二宫哲雄)等。
吴文藻教授: 1929年获得哥伦比亚大学博 士学位。回国后,他将芝加 哥学派社会学的社区研究方 法和英国功能学派文化人类 学的田野调查方法融合起来, 倡导发起了农村社区研究。 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农村社区 研究。例如:林耀华在福州 附近的义序宗族组织研究、 徐雍舜在北平附近的淳县农 村领袖冲突研究、黄节华在 河北定县的礼俗和社会组织 研究、李有义在山西徐沟县 的农村社会组织研究等,其 中最有影响的是费孝通的 《江村经济》。
日本农村社会学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以村落 为研究的基本单位和主要对象,运用社会学 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分析村落共同体 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变迁,如家庭与村落关系、 农村“空间化”问题等。 福武直(1917-1989年):《中国农村社会 结构》、《日本农村的社会性质》、《日本 村落社会结构》、《世界农村之旅》、《日 本的农村》、《日本社会结构》等。
4、主要内容:(1)兴办教育;(2)改良农业, 主要是改良和推广优良品种,防治病虫害; (3)流通金融,成立借贷合作社和信用合作社, 向农民发放贷款,解决他们生产上的困难; (4)提倡合作,组织农民成立各种合作社;(5) 推动地方自治;(6)建立乡村公共卫生保健制 度,设立乡村医院,预防各种传染病;(7)移 风易俗,剪发辫、禁缠足、禁吸毒、禁赌博、 禁早婚和买卖婚姻、禁溺女、改革婚丧陋习 等;(8)组织社会调查,出版专著。
李景汉教授:著名的调查专家 早年留学美国,后任教于燕京大学社会学系, 专门讲授社会调查。 1926年前后,指导学生对北京市郊四个村庄 的人口与家庭、家庭收入、家庭生活状况进 行问卷调查。1929年,出版了《北平郊外之 乡村家庭调查》,这是我国社会学家实证研 究农村的第一部著作。 1924-1931年,主持了著名的河北定县调查, 撰写了《定县的社会概况调查》,是农村社 会学研究的重要文献。
1、美国学者在中国的农村调查
(1)1921 年,美国教授库尔普带领沪江大学社会 学学生在在广东潮州凤凰村对650户人家进行调查, 出版《华南乡村生活》。 ( 2 ) 1922 年,华洋赈救灾总会邀请马伦和戴乐尔 等教授,指导中国学生在河北、山东、江苏、浙 江4省农村调查,出版《中国农村经济研究》。 ( 3 ) 1921-1925 年,金陵大学卜凯教授,组织学 生调查7省17县的2866个农场,1930年出版《中国 农场经济》;其后,又组织了22个省16786 个农场 的调查,1937年出版《中国的土地利用》。
第二,乡村建设运动 1、运动背景:中国农村经济日益走向衰落。 2、运动性质:中国农村改良运动。 3、运动规模:据南京国民政府实业部调查, 二三十年代全国从事乡村建设工作的团体和 机构有600多个,先后设立的各种实(试)验区 有1000多处。最著名有梁漱溟山东邹平乡村 建设研究院主持的邹平实验区、晏阳初中华 平民教育促进会主持的定县实验区。
2、农村社会学学科在中国的建立
第一,高等院校开始从事社会学的教学和研 究工作。 燕京大学社会学系的杨开道教授、李景汉教 授、吴文藻教授以及他的学生费孝通先生。
杨开道教授 1924年—1927年留学美国衣阿华大学和密执安大学, 从著名的农村社会学家霍桑和巴特菲尔德等人学习社 会学,获得社会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先后在上海大学、 复旦大学、燕京大学讲授农村社会学。 1928年,杨开道教授执教于燕京大学社会学系,与系 主任许仕廉在北京郊区清河镇共同主持创办了实验区, 多次组织学生前往社会调查。他们运用社会学理论和 方法,对清河镇的历史、环境、经济、人口、家庭、 卫生、教育、民俗民仪、村镇组织等进行实地考察和 研究,并写了一系列的研究报告,出版了《清河:一 个社会学的分析》(1930,英文版)。
乔启明教授 1924年毕业于金陵大学农科,留校任教。 1932年, 在金陵大学农业经济系资助下前往美国康乃尔大学 专攻农业经济和乡村社会学。归国后,在金陵大学 讲授《乡村社会学》和《农村组织学》两门课程, 后来不断把讲义修改更新,成为专著,1945年由商 务印书馆在重庆出版。 《中国农村社会经济学》是乔启明学术思想的代表 作。该书强调经济(土地)基础,以国内调查的事 实为根据,结合作者的农村社会经济改良实践,加 以系统综合而写成。故书名为《中国农村社会经济 学》,明显地有别于一般的乡村社会学理论。 全书共分6编19章,包括:总论1章,人口基础 5章,经济(土地)基础4章,文化基础6章,农 民生活和农村组织各2章。
基本问题是农民的“愚、穷、弱、 中国问题是极为严重的文化失调; 对中国农村基 私”;借鉴西方现代教育尤其科 没有实验一说,主要是“师法古”, 本问题的认识 学实验室的方法进行乡村建设的 既不重视社会调查,更没有建立起 社会实验室,取得经验后才向全 一套研究实验、推广程序 县推广 坚持以培养“有文化的中国新农 乡村建设的措 民”为中心,文艺、生计、卫生 和公民四大教育连锁进行的原则 施 坚持复兴日益衰落的传统文化,强 调以儒家思想为中心,以重塑孔颜 人格为具体目的,企图在伦理本位 之上重建中国社会新秩序
(三)农村社会学在中国的发展 1925 年以前,中国的农村社会学基本上是在 简单引进和模仿国外学者的理论和方法,教 学主要依靠外籍教师,许多实地调查也是由 外国学者直接指导。研究成果用英文撰写在 国外发表。 1925 年以后,中国的农村社会学逐渐摆脱了 完全依赖外国学者的状况,进入了一个新的 阶段。一批赴欧美留学攻读社会学的学子先 后回国,积极开展农村社会调查。
(3)建立学术团体和创办专业刊物。 1957年,成立了欧洲农村社会学学会,并创办 《农村社会学》。 1964年春,欧洲农村社会学会和美国农村社会 学会联合成立农村社会学国际合作委员会。 1964年夏在法国首次召开世界农村社会学大会。 1968年,在荷兰召开了第二届世界农村社会学 大会,欧洲农村社会学家占 66% 。此后,每四 年召开世界农村社会学大会形成了制度。
(2)社会学的知识准备。1876年,萨姆纳在耶鲁大学 讲授社会学标志着美国社会学的诞生;沃德主张把 社会学分为理论社会学和应用社会学,奠定了分支 社会学的发展基础; 1883 年斯莫尔在芝加哥大学建 立了社会学系,创办了《美国社会学刊》,后来形 成了芝加哥学派。 美国的社会学十分注重实际和应用,而不是偏重于 理论。芝加哥学派就是这一风格的代表。美国的社 会学家将社会学与当时美国社会的实际问题结合起 来,创建和发展出新的社会学分支学科 —— 农村社 会学。
(二)农村社会学的发展
1、农村社会学在美国的发展 ( 1 )更多专家投入农村问题研究,出版大量论文和 著作。
1915年,威斯康星州立大学的查尔斯·葛文宾发表 的《一个农业社区的社会解剖》研究报告。 1916年,北达科他州立大学的G.M.吉勒特出版了世 界第一本《农村社会学》教科书。1923年,吉勒特 又出版了另一本《农村社会学》教科书。 1929年,哈佛大学的P.索罗金和C.齐默尔曼共同撰 写出版了《农村—城市社会学原理》。
“定县模式”与“邹平模式”之比较
定县模式 与政府关系 没有得到政府的直接支持,对政 府的依赖性小,经费主要来自美 国民众的捐赠 邹平模式 在山东省政府的全力支持下建立起 来的,经费主要来自政府的拨款, 对政府的依赖性强 几乎没人有留学经历,深受中国传 统文化的影响,具有保守倾向
主要领导者的 几乎都留学欧美和日本的经历, 文化思想和背 对西方文化有较为系统的了解, 景 具有西化倾向
(2)队伍不断壮大。开设农村社会学课程的学校增 加;农村社会学系的设立;培养农村社会学专业 的硕士和博士。 (3)出现了很多农村社会学研究机构和刊物。
二战以后,特别是 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美国农村 社会学研究开始萧条,农村社会学家把研究领域 拓展到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
2、欧洲的农村社会学 (1)推动力量:欧洲社会学家,部分美国社会 学家,联合国粮农组织。 (2)成果: 威廉斯:《英国戈斯福村的社会学》 《一个西方国家的村庄:阿斯沃斯》 霍夫斯蒂:《荷兰农村生活和农村福利》 布雷锡:《英国的农民生活》 布莱肯伯格:《农村社会学导论》
费孝通教授: 1936年《花蓝瑶社会 组织》 1939年《江村经济》 1945年《云南三村》: 《禄村农田》、《易 村手工业》、《玉村 农业和商业》
在注重农村实地调查的同时,还编写了大量的 农村社会学教材。 1924年1月,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了顾复的 《农村社会学》教材,这是中国农村社会学第 一本教材。此后,杨开道的《农村社会学》 (1929)、冯和法的《农村社会学大纲》(1931) 和言心哲的《农村社会学概论》(1934)相继出 版。 教材特点:联系中国农村实际,研究农村社会 性质、农村人口、土地问题、农村经济(农村 金融)、农村教育(农村教化)、农村组织、农 村自治等。
前苏联的农村社会学研究工作 1923年,成立了农村经济和社会问题调查委 员会,组织了大规模的农村调查,出版了一 些著作,如亚科弗列夫的《俄国的农村》 《沃尤涅什农村》、罗兹尼斯基的《农村面 貌》等。 随着社会学研究被禁止,农村社会学研究工 作基本停滞。直到20世纪50年代后期社会学 重建以后,农村社会学才获得迅速的发展, 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农村社会结构、农村生 活方式问题、农村居民外流问题、农村人口 老龄化、农村青年教育的方式和方法、改善 农村文化的途径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