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法制史(第二版)全套课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主要是以刑始于兵和礼源于祭祀的 形式完成的
(三)与家族和宗族国家制度的成熟完备 相一致,以宗族国家所有制为基本内容
第二节 夏朝法律制度
一、法律思想 二、法律形式 三、法律内容 四、司法制度
一、 “天罚神判”的法律思想
有夏服天命。——《尚书 ·召诰》 (夏禹)致孝于鬼神。
——《史记》卷二《夏本纪》
(一)中法史的定位 • 中国法制史是法学本科教育体系中的主干
课程,为法学理论、部门法的学习提供历 史知识。
• 中国法制史通过发掘、研究中国四千余年 的古代法制经验为完善和健全社会主义法 制提供历史借鉴。
(二)中国法制史学习特点
1.法制变迁与特定法制所存在的历史背景,如 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具有密切的联系;
二、中华法系在世界法律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一)中国古代法制起源时间很早,体系 发展较为成熟
(二)《唐律》是中华法系最具代表性的 法典,对周边地区和国家的法律制定产生 了深刻影响
(三)中华法系特色鲜明、独树一帜
三、中国法律近代化转型的重要特点
(一)西方法文化的输入与大陆法系的取向 (二)法观念的更新是法制近代化的思想动
(一)引礼入法,礼法集合
1.以礼为主导,以法为准绳; 2.以礼为内涵,以法为外貌; 3.以礼移民心于隐微,以法彰善恶于明显; 4.以礼夸张恤民的仁政,以法渲染治世的公平; 5.以礼入法使道德法律化,法由止恶而兼劝善; 6.以法附礼使法律道德化,出礼而入于刑。
(二)家庭本位,伦理法制
1.家庭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单位, 也是国家法律主体构成的基础。
2.中国古代法制变迁中的普遍规律与特殊规律 3.充分利用典章文献,动静结合的看待古代法
制发展中的立法、思想、事件、人物等等。 4.注意中华法系的特殊性及其成因。
(约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1世纪)
第一节 中国法制文明的起源
第二节 夏朝法律制度 第三节 商朝法律制度
第一节 中国法制文明的起源
一、早期国家的产生 二、法制文明的起源 三、中西法制文明起源的比较
(四)改良政治是清末法制近代化的前提
• 基本发展过程: 1900—1901年统治危机;下诏变法实行新政; 1905年宣布“仿行宪政”,颁布《钦定宪法大纲》 ,召开咨议局和资政院; 修订法律大臣沈家本。
• 政治改良是法制改良的前提,政治改良的失败也使 法制改良无果而终。
四、中法史在本科教学体系中的定位和学习特点
2.国家法与家法族规相辅相成。
(三)法为治世之具,缘法断罪
•《管子·明法》:“威不两错,政不二门,以 法治国,则举措而已。” •《晋律》:“律法断罪,皆当以法律令正文, 若无正文,依附名例断之,其正文名例所不及, 皆不论。” •《唐律》:“诸断狱,皆须具有引律令格式正 文,违者笞三十。”
(四)无讼是求,调处息争
夏代的神权法思想 受命于天 行天之罚
二、法律形式
夏有乱政,而作禹刑。 ——《左传》昭公六年
夏代法律形式
习惯法
王命
礼
刑
誓
训
三、法律内容
(一)刑罚体系 (二)主要罪名 (三)刑罚原则
(一)刑罚体系
夏后氏之王天下也,则五刑之属三千。
——《晋书》卷三十《刑法志》
夏后氏正刑有五,科条三千。
——《隋书》卷三十三《经籍志二》
(三)移植西方法律应与中国国情结合
清末修律过急,法律变革主要源于政治变革 1.修新律作为清末政权变革政治的象征 2.建立西方法律体系以便收回领事裁判权
部分法律脱离中国国情 经验证明,简单地移植西方法律,脱离中国地 国情,很难发挥有效的调整作用,也会失去民 众的信任,而这种信任恰恰是法律权威的根本 保证。
一、早期国家的产生
国家形成的四个标志: 1.王位世袭制的建立 2.公共权力的设立 3.按地域划分国民 4.向国民征税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 国家的起源》 载于《马克斯恩格斯选集》第四卷, 人民出版社1972版。
二、法制文明的起源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左传·成公十三年》
刑“始于兵”
• 黄帝“五刑” • 苗民“五刑” • 皋陶 象刑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象是画像之义,象 刑就是绘制受刑人身着不同衣巾服饰的画 像,象征处以不同刑罚,以公之于众引为 鉴戒。
礼源于祭祀
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
——《说文解字 ·示部》
禮—豊 豊=豆+玨
祭祀礼器—典礼仪式—礼仪规范
豆
玨
三、中西法制文明起源的比较
(一)与宗法等级制度紧密结合在一起, 有明显的宗法伦理性质
中国法制史(第二版)
教学课件
张晋藩 主编 江水长 制作
绪论
一、中国古代法制的特点 二、中华法系在世界法律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三、中国法律近代化转型的重要特点 四、中法史在本科教学体系中的定位和学习特点
一、中国古代法制的特点
(一)引礼入法,礼法集合 (二)家庭本位,伦理法制 (三)法为治世之具,缘法断罪 (四)无讼是求,调处息争 (五)法律形式与法律体系
力 (三)移植西方法律应与中国国情结合 (四)改良政治是清末法制近代化的前提
(一)西方法文化的输入与大陆法系的取向
1.法典化的传统 2.立法技术移植上的可行性 3.对日本法律近代化模式的效仿 4.修律馆中日本法学家的作用
(二)法观念的更新是法制近代化的思想动力 1.由固守成法到事夷变法; 2.由遵奉三纲到批判三纲; 3.由以人治国到依法治国; 4.由司法、行政不分到司法独立。
• 黄帝“五刑”
(黄帝时代)大刑用甲兵,其次用斧 钺,中刑用刀锯,其次用鉆笮,薄刑 用鞭扑。
——《国语 ·鲁语上》
• 苗民“五刑”
( 蚩尤时代)苗民弗用灵,惟作五 虐之刑曰法。杀戮无辜,爰始淫为劓、 刵、椓、黥。
——《尚书·吕刑》
Leabharlann Baidu
• 皋陶 象刑
所谓象刑,一种观点认为,象是象征之 义,象刑是让受刑人穿着不同色质的衣巾 服饰,象征处以不同刑罚,以示耻辱与惩 戒;
大辟二百,膑辟三百,宫辟五百,劓、墨各千。
无讼,儒家的理想 诉讼数量成为官绩考超的标准之一 手段:教化、调处
(五)法律形式与法律体系
•法典体例上的“诸法合体,民刑不分”与法 律体系上的“诸法并存,民刑有分”。 •中国古代法典涵盖范围涉及刑法、民法、行 政法、经济法、司法等诸多领域,以刑事法 律规范为主要表现形式。 •法典的法律形式与法律体系是有区别的。
(三)与家族和宗族国家制度的成熟完备 相一致,以宗族国家所有制为基本内容
第二节 夏朝法律制度
一、法律思想 二、法律形式 三、法律内容 四、司法制度
一、 “天罚神判”的法律思想
有夏服天命。——《尚书 ·召诰》 (夏禹)致孝于鬼神。
——《史记》卷二《夏本纪》
(一)中法史的定位 • 中国法制史是法学本科教育体系中的主干
课程,为法学理论、部门法的学习提供历 史知识。
• 中国法制史通过发掘、研究中国四千余年 的古代法制经验为完善和健全社会主义法 制提供历史借鉴。
(二)中国法制史学习特点
1.法制变迁与特定法制所存在的历史背景,如 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具有密切的联系;
二、中华法系在世界法律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一)中国古代法制起源时间很早,体系 发展较为成熟
(二)《唐律》是中华法系最具代表性的 法典,对周边地区和国家的法律制定产生 了深刻影响
(三)中华法系特色鲜明、独树一帜
三、中国法律近代化转型的重要特点
(一)西方法文化的输入与大陆法系的取向 (二)法观念的更新是法制近代化的思想动
(一)引礼入法,礼法集合
1.以礼为主导,以法为准绳; 2.以礼为内涵,以法为外貌; 3.以礼移民心于隐微,以法彰善恶于明显; 4.以礼夸张恤民的仁政,以法渲染治世的公平; 5.以礼入法使道德法律化,法由止恶而兼劝善; 6.以法附礼使法律道德化,出礼而入于刑。
(二)家庭本位,伦理法制
1.家庭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单位, 也是国家法律主体构成的基础。
2.中国古代法制变迁中的普遍规律与特殊规律 3.充分利用典章文献,动静结合的看待古代法
制发展中的立法、思想、事件、人物等等。 4.注意中华法系的特殊性及其成因。
(约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1世纪)
第一节 中国法制文明的起源
第二节 夏朝法律制度 第三节 商朝法律制度
第一节 中国法制文明的起源
一、早期国家的产生 二、法制文明的起源 三、中西法制文明起源的比较
(四)改良政治是清末法制近代化的前提
• 基本发展过程: 1900—1901年统治危机;下诏变法实行新政; 1905年宣布“仿行宪政”,颁布《钦定宪法大纲》 ,召开咨议局和资政院; 修订法律大臣沈家本。
• 政治改良是法制改良的前提,政治改良的失败也使 法制改良无果而终。
四、中法史在本科教学体系中的定位和学习特点
2.国家法与家法族规相辅相成。
(三)法为治世之具,缘法断罪
•《管子·明法》:“威不两错,政不二门,以 法治国,则举措而已。” •《晋律》:“律法断罪,皆当以法律令正文, 若无正文,依附名例断之,其正文名例所不及, 皆不论。” •《唐律》:“诸断狱,皆须具有引律令格式正 文,违者笞三十。”
(四)无讼是求,调处息争
夏代的神权法思想 受命于天 行天之罚
二、法律形式
夏有乱政,而作禹刑。 ——《左传》昭公六年
夏代法律形式
习惯法
王命
礼
刑
誓
训
三、法律内容
(一)刑罚体系 (二)主要罪名 (三)刑罚原则
(一)刑罚体系
夏后氏之王天下也,则五刑之属三千。
——《晋书》卷三十《刑法志》
夏后氏正刑有五,科条三千。
——《隋书》卷三十三《经籍志二》
(三)移植西方法律应与中国国情结合
清末修律过急,法律变革主要源于政治变革 1.修新律作为清末政权变革政治的象征 2.建立西方法律体系以便收回领事裁判权
部分法律脱离中国国情 经验证明,简单地移植西方法律,脱离中国地 国情,很难发挥有效的调整作用,也会失去民 众的信任,而这种信任恰恰是法律权威的根本 保证。
一、早期国家的产生
国家形成的四个标志: 1.王位世袭制的建立 2.公共权力的设立 3.按地域划分国民 4.向国民征税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 国家的起源》 载于《马克斯恩格斯选集》第四卷, 人民出版社1972版。
二、法制文明的起源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左传·成公十三年》
刑“始于兵”
• 黄帝“五刑” • 苗民“五刑” • 皋陶 象刑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象是画像之义,象 刑就是绘制受刑人身着不同衣巾服饰的画 像,象征处以不同刑罚,以公之于众引为 鉴戒。
礼源于祭祀
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
——《说文解字 ·示部》
禮—豊 豊=豆+玨
祭祀礼器—典礼仪式—礼仪规范
豆
玨
三、中西法制文明起源的比较
(一)与宗法等级制度紧密结合在一起, 有明显的宗法伦理性质
中国法制史(第二版)
教学课件
张晋藩 主编 江水长 制作
绪论
一、中国古代法制的特点 二、中华法系在世界法律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三、中国法律近代化转型的重要特点 四、中法史在本科教学体系中的定位和学习特点
一、中国古代法制的特点
(一)引礼入法,礼法集合 (二)家庭本位,伦理法制 (三)法为治世之具,缘法断罪 (四)无讼是求,调处息争 (五)法律形式与法律体系
力 (三)移植西方法律应与中国国情结合 (四)改良政治是清末法制近代化的前提
(一)西方法文化的输入与大陆法系的取向
1.法典化的传统 2.立法技术移植上的可行性 3.对日本法律近代化模式的效仿 4.修律馆中日本法学家的作用
(二)法观念的更新是法制近代化的思想动力 1.由固守成法到事夷变法; 2.由遵奉三纲到批判三纲; 3.由以人治国到依法治国; 4.由司法、行政不分到司法独立。
• 黄帝“五刑”
(黄帝时代)大刑用甲兵,其次用斧 钺,中刑用刀锯,其次用鉆笮,薄刑 用鞭扑。
——《国语 ·鲁语上》
• 苗民“五刑”
( 蚩尤时代)苗民弗用灵,惟作五 虐之刑曰法。杀戮无辜,爰始淫为劓、 刵、椓、黥。
——《尚书·吕刑》
Leabharlann Baidu
• 皋陶 象刑
所谓象刑,一种观点认为,象是象征之 义,象刑是让受刑人穿着不同色质的衣巾 服饰,象征处以不同刑罚,以示耻辱与惩 戒;
大辟二百,膑辟三百,宫辟五百,劓、墨各千。
无讼,儒家的理想 诉讼数量成为官绩考超的标准之一 手段:教化、调处
(五)法律形式与法律体系
•法典体例上的“诸法合体,民刑不分”与法 律体系上的“诸法并存,民刑有分”。 •中国古代法典涵盖范围涉及刑法、民法、行 政法、经济法、司法等诸多领域,以刑事法 律规范为主要表现形式。 •法典的法律形式与法律体系是有区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