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方法-朱熹

合集下载

简评朱熹的读书法

简评朱熹的读书法

简评朱熹的读书法
朱熹是中国宋代著名文化名人,他的读书法备受推崇,对后人有着很大的影响。

以下是对朱熹的读书法的简评:
一、篇章要精炼
朱熹强调,好的文章应该有一个简短的开头,接着由大而小、层层深入地展开,最后在结尾处得出全文的主旨。

他要求文章的篇幅要简洁明了,不要太长,但也不能过于简略,以至于难以表达作者的意思。

二、读书要注重理解
朱熹十分重视对书籍的理解,他鼓励人们对所读书籍的每一个细节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

他认为,只有当人们真正理解了一本书的内容时,才能真正掌握其中的精髓。

三、注重实践
朱熹认为,读书不仅仅是为了获得知识,更是为了运用知识,将其变为实践。

他鼓励人们读书后要反思和总结,并将所学应用到现实生活中,从而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贡献。

四、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
朱熹认为,人们在读书时应该有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不能迷信权威,也不能盲从他人的言论。

他主张人们要对所读书籍的内容进行深入的
思考和反思,以便能够对其进行透彻地理解和运用。

五、注重实践与经验的相结合
朱熹主张人们在读书的同时也要注重实践,将所学的知识通过实践运
用来增进自己的理解和认知。

他认为,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和经验积累,才能更加深刻地理解书中要传达的思想。

综上所述,朱熹的读书法主要强调篇章的精炼、注重理解和实践、独
立思考以及注重实践与经验相结合。

这些经验和方法不仅适用于古代,对于现代人们的学习、思考和实践也有着很大的启示意义。

陶渊明和朱熹的读书方法作文

陶渊明和朱熹的读书方法作文

陶渊明和朱熹的读书方法作文陶渊明和朱熹这两位古代大咖的读书方法可真是各具特色,要说他们的读书习惯,不禁让人觉得有趣又富有启发。

陶渊明,大家应该都知道,是个喜欢归隐山林的隐士。

话说他那时候可真是“书中自有黄金屋”,不光他自己爱读书,还会在田园中闲适地读。

这位老兄可是从不急功近利,他对读书的态度就像他的人生观一样,淡然从容。

他在书桌前,不是坐得笔直,而是随意地靠在一棵大树下,拿本书对着天读,周围的草木仿佛也成了他的读书伙伴。

哎,陶渊明这不正是我们今天所谓的“读书如饮水”,说得简单,就是有一种从容不迫的态度,不把读书当成一项任务,而是一种享受,像在自家后院散步一样轻松。

再说朱熹,这位儒家大家,读书的风格可就完全不同了。

他是那种坐在书房里,书架上排满了经典著作,每本书都好像在等他来翻阅。

朱熹可是有自己的“读书秘籍”的,他的读书方法就是“读中求道”。

换句话说,就是在书里找哲理,在书中探究深奥的道理。

他每天的读书时间像打卡一样固定,严谨得让人佩服。

他在读书时,一丝不苟,眼睛里好像总有一道光,那是他对知识的渴望。

朱熹的读书法就像他的人生观一样,严谨有序,讲究的是“深入了解”,绝不马虎。

想象一下,朱熹的书房里,那些书本都像是经过精心安排的兵力,每天都要出征一次,打探书中的秘密,真是别有一番风味。

陶渊明和朱熹,一个自在如风,一个严谨如铁,他们的读书方法其实各有千秋。

陶渊明那种悠闲自在的方式,真是让人向往,尤其是当你有点累了,需要放松的时候。

你可以在家里找个舒适的角落,捧起一本书,享受那份从容的读书时光。

朱熹的读书方式则适合那些对知识有着极大热情的人,需要的是坚定和专注。

你可以设定一个固定的读书时间,像朱熹那样,制定一个学习计划,深入挖掘每一本书的精华。

总体来说,陶渊明和朱熹的读书方法都很值得我们学习。

一个教我们如何在轻松中享受书香,一个教我们如何在专注中探索真理。

不管你是喜欢陶渊明那种慢悠悠的读书,还是偏爱朱熹的系统性学习,最重要的是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去真正地享受读书的乐趣。

朱熹“二十四字诀”读书法

朱熹“二十四字诀”读书法

朱熹“二十四字诀”读书法朱熹,字无晦,晚年自称晦庵,江西婺源人。

他是南宋时的大理学家,是我国古代学习理论的集大成者,是孔子之后,我国封建社会重要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博学的学者之一。

朱熹十八岁即中进士,但一生为官不过十四年,大部分时间都用来读书讲学。

他在江西庐山创立的“白鹿洞书院“,是世界最早的哲学研究院之一,培养了大批学者。

朱熹幼年时很聪明,五岁即读《孝经》。

他一生读的书,汗牛充栋,浩如烟海,丰富的实践使他总结出读书方法“二十四字诀”,共从六个方面概括了他的读书经验。

一、循序渐进读书要按照书本的逻辑体系和学习者的智能水平有系统、有步骤、由低到高、由浅入深地循序渐进。

他说:“譬如登山,人多要至高处,不知自低处不理会,终无至高处之理。

”他反对“骤进”和“速成”,主张一步一个脚印渐进。

二、熟读精思“熟读精思”,一是“读”,二是“思”,讲的是读与想、学习与理解的关系。

“循序渐进”要求合理安排读书的先后次序,而“熟读精思”则要求在记忆的基础上理解,深刻领会所读之书的见解。

朱熹说:“泛观博取,不若熟读而精思”。

“读书之法,读一遍了,又思量一遍;思量一遍,又读一遍。

读诵者,所以助其思量,常教此心在上面流转。

若只口里读,心里不思量,看如何也记不仔细。

”由此可见,“熟读”就是要“使一书通透烂熟,都无记不记处”,“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精思”就是要“看得是了,未可便说道是,更须反复玩味”,“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

三、虚心涵泳指读书要仔细认真,反复研磨,反复体会;切忌走马观花和浮光掠影。

朱熹说:“观书但当虚心平气,以徐观义理之所在。

如其可取,虽世俗庸人之言,有所不废。

如有可疑,虽或传以为圣人之言,亦须更加审择,自然意味和平,道理明白脚踏实地,动有依据,无宠罩自欺之患矣。

”总之,这种读书法要求不预先立说,不自满自足,不穿凿附会,不粗心性急。

四、切已体察指读书要依靠自己的努力,重视书外的功夫,即要结合自己的思想、经验,从书外去体察书中之味。

朱熹的读书法则观书有感劝学

朱熹的读书法则观书有感劝学

朱熹的读书法则观书有感劝学
读书法则:
1、循序渐进。

即从基础知识读起,一本本读通,读时对文献中字、词、句、篇等要逐一弄通,在打好基础的同时,有系统、有步骤地从低向高、从浅入深的进行阅读。

2、虚心涵泳。

即要仔细认真的阅读,反复自我切磋、研磨、体会、切忌马虎从事,或自以为是。

(什么是“涵泳”?“涵”,《辞海·词语分册》的解释是“沉浸”;“泳”,自然就是游于水中)
3、切己体察。

即要结合思想、经验、阅历、需要,去体验文献中的意味,知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道理。

4、熟读精思。

即要在熟读的基础上理解和思考,深刻领会其要旨,使书中之话好象出于自己口中,其思想似如自思。

5、著紧用力。

即要聚精会神、下苦功、花大力。

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毫不松懈,刻苦用功。

6、须教有疑。

即要善于提出和解决问题,学会“质疑”,阅读要从“有疑”到“无疑”之后,才算真懂,才算掌握其实质。

观书有感
其一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其二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劝学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朱熹的读书方法

朱熹的读书方法

朱熹的读书方法钱穆晚年撰百万言《朱子新学案》,开宗明义即谓:「在中国历史上,前古有孔子,近古有朱子,此两人皆在中国学术思想史及中国文化史上,发出莫大声光,留下莫大影响。

瞻观全史,恐无第三人可与伦比。

全祖望用“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一语来赞誉朱熹的渊博学识。

辛弃疾对朱熹的学问与人格也极为钦佩,写下了“历数唐尧干载下,如公仅有二三人”的赞词。

在民国大教育家蔡元培眼中,“宋之有晦庵(朱熹),犹周之有孔子。

”朱熹一生主要是从事文化教育工作,作官的时间并不长。

自19岁登进士第后,在50多年里,在各处作官只有9个年头,在朝廷中供职才40日。

朱熹长期投身于教育活动,达40年之久。

1、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唯是笃志虚心,反复详改,为有功耳。

2、使一书通透烂熟,都无记不起处,方可换一书,乃为有益。

若但轮流通念,而复之不精,则也未免枉费功夫也。

3、博学,谓天地万物之理,修己治人之方,皆所当学。

然亦各有次序,当以急者为先,不可杂而无统也。

4、读书之法,既先识得他外面一个皮壳,又须识得他里面骨髓方好。

5、为学读书,须具耐心,细意去领会,切不可粗心。

为数重物包裹在里面,无缘得见。

必是今日去一重,明日去一重,去尽皮,方见肉。

去尽肉,方见骨。

去尽骨,方见髓。

6、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得尔。

7、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

8、读书不可只就纸上求理义,穷理而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

9、读书须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浪漫诵读,决不能记,记也不能久也。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心既到点,眼口岂有不到者乎。

10、心不存,虽读万卷书,亦何所用。

心不定,故见理不得。

今且要读书,须先定其心,使之如止水,如明镜;暗镜如何照物?11、看文字须大段精彩看,耸起精神,竖起筋骨,不要困,如有刀剑在后一般。

就一段中须要透,击其首则尾应,击其尾则首应,方是始。

朱熹的朱子读书法

朱熹的朱子读书法

朱熹的朱子读书法朱子潜心治学几十年,真东西绝对是有的,除却历史上被各种恶意抹黑,还望同道者抛却已有成见不带偏见阅读。

此文是经过自己总结提取整合过重新排布的,旨在力求涵盖朱子想要强调的各个点并理清脉络一、读哪些书•①《大学》是入德之门,读书要先知道做学问的顺序格局,这本书讲的是古人做学问的根本道理。

“致知”这一章应最早看,“格物”这一章要最用功看。

等这些理解透彻了,后面的内容会容易很多。

先读正文,再读阐释经义的文字,等每一段都看明白后再通读全文,以达到温习的目的。

时常暗诵默思,反复研究,未上口时须教上口,未通透时须教通透,已通透后便要纯熟,直是不思索时此意常在心胸之间,驱遣不去方是。

先集中精神,领略到大体规模后,再回来寻找一个实在的下手处,努力用功,不能只是刻板地守着次序,只一条路走下去。

一日只看一两段,莫问精粗难易,只从头看将去,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反复玩味,久之必有所得。

读《大学》好比行路,认清要走的路,便要即刻动身。

②《论语》→③《孟子》,都是讲做人的关键切要的地方。

看《论语》一天不能超过一段,从“学而时习之”开始看起。

本书所记载皆圣人言行之要,果能专意玩索,其味无穷,且并无滞固之理。

先将各家不同的解说弄清楚,再探求圣人言语的本来意思,久而久之,自能见到其中效果。

一日一段,需是专一,自早至夜虽不读,亦当涵泳,常在胸次,如有一件事未了相似,到晚却把来商量,但一日积一段,日日如此,年岁间自是,里面贯通,道理分明。

《论语集注》已把《论语》说详尽了,只需熟读《论语集注》自会明白其中含义,不用枉费心力,到集注以外的书籍苦苦探求。

④《中庸》,学问周密,规模宏大。

《中庸》勿企望高深,勿追求骇奇,一定要潜入研究字句文义,认真领会主旨,对不是亲眼目睹亲耳听闻的事例要保持戒慎惶恐的态度,积累日久,可达广博深厚,高明悠久的境界而不自知。

•再读六经①《诗经》可导情性之正,下合人情事理,上则完备天道,世间真理无不涵盖。

朱熹论读书文言文翻译

朱熹论读书文言文翻译

【原文】朱熹曰:“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则口亦不能诵读得纯熟。

既不可精熟,则记亦不能久也。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心既到矣,眼口岂有不到者乎?”“读书之法,在心求于理,不务记问。

求理于事,求文于道。

事无大小,必求其是;文无新旧,必求其正。

读书者,必先识字,然后知书之大小、义理之深浅。

识其字,读其书,然后能通其义;通其义,然后能达其理;达其理,然后能明其道。

”“读书须有志,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志既立,则动静云为,无不在于此。

读书之法,莫贵于立志。

立志者,志在圣贤之学也。

学圣贤,则必求其道,求其道,则必求其心。

求其心,则必求其志。

志在圣贤之学,则必求其道;求其道,则必求其心;求其心,则必求其志。

如是循环往复,以至于无穷。

”“读书贵有恒,无恒者不可以为学。

读书如种树,种之者培其根,灌溉其苗,而后可以望其实。

不种者,虽欲观其华,亦不可得。

读书亦然,不恒者,虽欲求其理,亦不可得。

恒者,必能久,久则能熟,熟则能通,通则能达,达则能明。

如是,则学无不成,事无不达。

”“读书如行路,须择其善地而居之。

善地者,义理之地也。

居之者,明其义理,而后可以行其道。

不行其道,虽居善地,亦无所用。

读书亦然,不读善书,虽欲求其理,亦不可得。

”【翻译】朱熹说:“读书有三到,即心到、眼到、口到。

如果心不在读书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眼不专注,那么口也无法纯正地诵读。

既然不能纯正地诵读,那么记忆也无法持久。

在这三个要点中,心到最为重要。

心既已专注,眼和口难道还会不到位吗?”“读书的方法,在于心中寻求理,不在于死记硬背。

在事物中寻求理,在文章中寻求道。

无论事情大小,都要寻求其正确性;无论文章新旧,都要寻求其正道。

读书的人,必须先识字,然后才能知道书籍的大小和义理的深浅。

识得字,读得书,然后才能理解其义;理解了义,然后才能达到理;达到了理,然后才能明白道。

”“读书必须有志向,没有志向,天下没有可以成的事情。

简述朱子读书法主要内容

简述朱子读书法主要内容

简述朱子读书法主要内容
朱子读书法是宋代理学家朱熹提出的一套读书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循序渐进:读书应该按照一定的顺序逐步深入,不要贪多嚼不烂,也不要急于求成。

朱熹主张先读经典,然后逐渐扩展到其他书籍。

2. 熟读精思:朱熹认为读书不仅要读懂文字表面的意思,还要深入思考其中的内涵和哲理,反复阅读,直到真正理解。

3. 虚心涵泳:朱熹认为读书要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不断吸收新知识,同时也要善于反思自己的不足之处。

4. 切记体察:朱熹认为读书要注重实践,把理论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从中体会和领悟。

5. 着紧用力:朱熹认为读书要不断努力,刻苦钻研,不怕困难,才能取得成功。

6. 居敬持志:朱熹认为读书要有坚定的信念和追求,要有明确的目标和计划,同时要保持高度的专注和自律。

总的来说,朱子读书法强调了读书的方法和态度,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强调持续努力和自我反思,旨在帮助人们更好地学习和成长。

朱熹的读书好方法

朱熹的读书好方法

朱熹的读书好方法朱熹的读书方法第一,循序渐进。

朱熹说:[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守而致精。

就是说,读书要有个先后顺序,读通一书,再读一书。

就读一书而言,则要逐字逐句逐段按顺序读,先读的未弄通,就不能读后面的。

这样才不会生吞活剥或杂乱无章。

朱熹还进一步指出,读书要从易到难,从浅到深,从近到远,急不得,也慢不得。

[所谓急不得者,功效不可急;所谓不可慢者,工夫不可慢。

"这是在告被读书人既不可急于求成,也不可松松垮垮,而要进度适当,方能见效。

第二,熟读精恩。

他认为有些人读书收效不大,是由于在[熟"和[精"二字上下功夫不够。

他还批评那种读书贪多的倾向,一再讲[读书不可贪多,且要精熟。

如今日看得一板,且看半板,将那精力来更看前半板"。

第三,虚心涵泳。

朱熹曾批评当时普遍存在的两种毛病:一是[主私意",就是以自己的想法去揣测书中的道理,穿凿附会,歪曲了古人本来意思。

二是[旧有先人之说",就是先前接受的观点不肯放弃,从而排斥接受新的观点。

为了纠正以上这两种不好的毛病,朱熹主张读书必须虚怀若谷,静心思虑,悉心体会作者本意。

朱熹强调读书要耐心[涵泳",就是要反复咀嚼,深刻体会行中的旨趣。

第四,切已体察。

未熹主张[读书穷理,当体之于身。

"什么叫[体之于分"?就是要心领神会,身体力行。

从读书法的角度来看,朱熹强调读书必须联系自己,联系实际,将学到的理论转化为行动,这个观点是可取的。

第五,着紧用力。

[着紧用力".包含有两个意思:一是指时间上要抓紧,要[饥忘食,渴忘饮,始得。

"二是指精神上要振作.要有刚毅果决,奋发勇猛的精神。

[如撑上水船,一篙不可放缓。

"第六,居敬持志。

所谓居敬持志,就是读书必须精神专一,全神贯注,还要有远大的志向,顽强的毅力。

这也是朱熹读书之法的最基本精神。

朱熹读书法1.循序渐进:指读书要按照书本的逻辑体系和学习者的智能水平有系统、有步骤地进行。

朱熹的读书方法简介

朱熹的读书方法简介

朱熹的读书方法简介一、笃学精思在朱熹看来,读书首先要有“笃学”的态度,这就是要有对学问的真诚追求和执着精神。

他认为学问之大在于笃学,学问之精在于精思。

笃学就是要努力学习,不断追求知识的深度和广度;精思就是要深入思考,善于总结,善于归纳,善于创新。

只有将学问当成人生的事业,才能真正学到东西,才能有所成就。

二、诚心诚意朱熹强调诚心诚意的重要性,认为读书学习要以“诚”为本。

他说:“读书之人,不以诚不达意。

”这就是说读书学习要有真诚的态度,要用诚心对待所学,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诚心诚意是一种态度,是一种对待学问的态度,只有诚心诚意,才能真正领会书中的智慧,才能真正变得博学多才。

三、勤学苦习朱熹提倡勤学苦练,认为学习是一种需要勤奋和毅力的过程。

他说:“读书读千遍,其义自现。

”这就是说只有反复读书,不断练习,才能领悟到书中的深义。

勤学苦练可以培养人的毅力和耐力,使人能够不断克服困难,逐渐提高自己的水平。

毅力是一种品质,学习要有毅力,才能有所成就。

四、审问辨析朱熹主张要审问辨析,他说:“读书莫不当审问其意,直达其理。

”意思是说读书要善于提出问题,善于分析问题,善于辨析问题。

只有通过审问辨析,才能真正了解书中的内容,领会书中的精义。

审问辨析是一种思维能力,只有具备这种能力,才能够真正掌握知识,才能够培养出批判性的思维。

五、敦品治行朱熹强调敦品治行,认为读书学问要与品德修养相结合。

他说:“读书非徒博学,尚须敦品。

”这就是说读书不仅要博学多才,更要注重品德修养。

只有敦品治行,才能够使学问成为对人生的启迪,才能够成为对社会的贡献。

敦品治行是一种修养,只有具备这种修养,才能够真正做到知行合一,才能够真正做到以学问服务于社会。

六、笃志好学朱熹主张要笃志好学,他说:“读书当笃志好学,不可自媚于少有。

”意思是说要有远大志向,要有执着精神,不可因为现在已经有了一些成就而不思进取。

笃志好学可以使人保持一种进取精神,使人能够不断提高自己,使人能够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朱熹读书六法的启示

朱熹读书六法的启示

朱熹读书六法的启示
朱熹读书六法的启示
循序渐进。

朱熹主张读书要根据自己的能力,由易到难,讲究次第,扎扎实实,步步
为营。

他告诫我们读书不要急于求成,先读基础的、容易把握的书,读完一本,再读另一本;从字句、章节、篇章依次读起,把前面的弄懂后,再继续读下去。

要扎扎实实地踏实
地学习。

熟读精思。

读书必须记得背得,仔细推敲、琢磨其意。

熟读成诵,使学习内容烂熟于胸,这在人的成长、精神发育的一定阶段是非常必要的。

读书反复读,所谓“读书百遍其
义自见”。

读书时还要有怀疑精神,要在人无疑处提出问题方算有功夫。

虚心涵泳。

读书需要虚心,不要带着自己的看法去读书,避免先入为主。

应当仔细揣
摩读者的意思,边读边思考,要让自己的思路随着书中的意思走。

遇到同一个问题的不同
说法时,应平心静气的玩味,不要匆匆下结论。

只有这样,才能理解书中的深意。

切己体察。

读书必须与自己的思想实际、生活经验等结合起来,而不是尽信书,只
注重纸上功夫,如此才能体会书中的真正含义。

要以所读之书的道理来指导自己的实践,
将学到的理论转化为行动。

着紧用力。

读书需要制定合理的一个目标,并围绕目标
坚持不懈地努力。

读书也不可漫不经心、游手好闲,而需心无旁骛、专心致志。

居敬持志。

读书时须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要保持一种恭谨的心态,做到心正、意诚,而且能立志专一。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评述”朱子读书法

评述”朱子读书法

评述”朱子读书法朱熹是我国古代继孔子之后影响最深远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仿佛是浩瀚的海洋,让后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其中许多真知灼见一直是我国教育发展的不竭动力。

朱子教人为学,必教人读书。

朱子教人格物穷理,读书也是格物穷理中一个重要项目。

他在一生的教育实践活动中,不仅重视如何教书,而且也非常重视指导学生如何读书。

在这方面,他积累了大量宝贵的经验,成为其整个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朱子读书法的基本内容:1、循序渐进循序渐进列“朱子读书法”六条之首。

朱熹曾说:“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而致精……”。

具体地说“循序渐进”包含四个意思:第一,读书应该按一定的次序,不要颠倒。

“凡读书,须有次序。

且如一章三句,先理会上一句,待通透;次理会第二句,第三句,待分晓;然后将全章反覆触绎玩味”“学不可蹬等,不可草率,徒费心力,须依次序,如法理会。

一经通熟,他书亦易看”这说明读书须有先后顺序,读二书如此,读一书也如此。

先读的未弄通,不能读后面的,这样才能“意定理明”,而不是生吞活剥或杂乱无章。

第二、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能力,安排读书计划,并切实遵守它。

“读书不可贪多,常使自家力量有余……如射弓,有五斗力,且用四斗弓,便可拽满,己力欺得他过””。

“量力所至,约其课程而谨守之”。

读书应根据自己的主观能力去规定学习的进程。

in the Park below. Center Park of important places, like drug storage district, nursing unit, food storage district, important medical devices equipment between, narcotics and the toxicharmful chemical items, operating room security regional, important management regional,, set variety alarm facilities, through sound light alarm of way released alarm information, told management personneltimely processing police love, while through network communications function achieved and sound video monitoring system, access system of linkage. The system consists of sensors, alarm buttons, control equipment, sound and light alarm devices, electronic display devices, System integrated management system. In the monitoring center to disarm set the precaution areas according to management requirements, centralized alarm management, where you can set the zone type, and customize any number of alarm zones, each zone can contain any number of alarm, according to monitor and operate the regional garrison, alarm points. Making GIS e-alert map, marked on the map all the alarm points, access control, audio and video surveillance, and dynamic representation of the device as a different color ... To alarm system, depending on audio monitoring management system and public broadcast, access system linkage of means on rehabilitation center of patients, and medical personnel, and family, crowd of flow achieved full control, each emergency button, and detector triggered police love signal Shi can and other system linkage management, dang alarm police love triggered alarm Shi, alarm host will to sound light alarm form in monitoring Center issued alarm, while alarm host to monitoring system matrix issued linkage signal, in monitoring center specified monitor Shang automatically switch the alarm regional image, When essential goods andmedicines, dangerous goods storage warehouse of access without hospital management authority was第三、读书要扎扎实实打好基础,不可囫囵吞枣,急于求成,不贪多,不求速。

朱熹读书方法的名言50句

朱熹读书方法的名言50句

朱熹读书方法的名言50句朱熹,南宋理学家。

他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文化名人之一,对于读书方法和学习态度有着独特的见解。

以下是50句关于朱熹读书方法的名言,总字数约为2000字:1. 读书莫思我已,莫疑我未。

2. 读书如饮水,冷暖自知。

3.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 集腋成裘,聚沙成塔。

5.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6. 学习无止境,知识无边际。

7. 念书,先入深思,后出浅说。

8. 善根深深,才华远大。

9. 读书,最要有条不紊。

10. 勤奋诚恳,自然有所获。

11. 诚则能习,习则能同。

12.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13.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读书是修身的基础。

14. 加强自学能力,才能自立于世。

15.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16. 知识如纺织机,勤奋是纱线。

17. 学问无忧,就业无虑。

18. 书籍是人生的明灯。

19.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20. 知识能改变一切,而智慧则成就一切。

21. 读书,不仅为了增长知识,更为了涵养情操。

22.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23. 不读书,不知天下事。

24. 读书,让我们认识自我,了解世界。

25. 知识不分贵贱,只要是真正的知识,就是贵重的宝藏。

26. 读书,是提升智慧的最佳途径。

27. 读书,要有正确的方法和态度。

28. 读书,是培养良好品德的必备条件。

29. 书籍,是智慧的结晶。

30. 扬升自我,需要科学阅读。

31. 每一本书都是一个宝库,只要你能深入挖掘。

32. 阅读,是与古人见面的方式。

33. 读书,是人生最快乐的时光。

34. 千万卷书中,处处皆词海;几十行字里,处处都智慧。

35. 读书就是和优秀的人交流。

36. 学问不求大道,只求理解。

37. 黄金满屋,不如读书身上。

38. 读书,让我们变得更加智慧和谦逊。

39. 读书不仅仅是为了自己,更是为了实现社会价值。

40. 读书,是为了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41. 看书,为内涵增光添彩。

42. 读书,让智慧充盈心田。

论述对朱熹读书法的认识

论述对朱熹读书法的认识

朱熹(1130-1200)是中国宋代著名的儒家学者和哲学家,他在儒学传统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他对读书方法和读书态度提出了独特的见解,被称为朱熹读书法。

以下是对朱熹读书法的一些认识:
慎独思:朱熹强调读书时要有专注的精神状态,远离嘈杂的环境,沉浸在阅读中,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吸收知识。

他主张独处思考,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深思熟虑:朱熹主张读书时要进行深思熟虑,不仅仅是泛读表面,而是通过深入思考,理解书中的内容和意义。

他强调要推敲文字的背后含义,思考作者的用意和思想。

精研经典:朱熹注重对经典文献的精研和阐释。

他认为经典是智慧和真理的源泉,通过对经典的反复阅读和思考,可以更好地理解儒家思想,培养品德修养。

笃志行道:朱熹注重将读书与实践相结合,将所学的道理融入日常生活中。

他认为读书的最终目的是实践,通过实践来完善自己,实现道德的修养和人生的价值。

朱熹读书法强调了读书的认真态度和方法,注重内省、深思和实践。

他的观点对后世影响深远,被广泛传承和学习。

然而,对于朱熹读书法的认识和理解也有不同的观点和解读,因为朱熹的思想体系较为复杂,涉及到众多的哲学和文化观念。

因此,对于朱熹读书法的认识应该综合考虑其著作、学说及相关研究成果,并结合个人的理解和体验进行思考和探索。

朱熹的读书方法是什么

朱熹的读书方法是什么

朱熹的读书方法是什么朱熹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延承各家之长,把所有学问融为一体自创一派。

朱熹做学问都有属于自己一套的读书方法,那你知道朱熹的读书方法是什么呢?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到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朱熹的读书方法是什么朱熹是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他发明的二十四字朱子读书法是最有影响力的古代读书方法,这内容是: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

这二十四字对后世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读书方法,只要照着朱子的这几条方法严格要求自己,就能很快的掌握书中的知识。

循序渐进是朱熹特别强调的一条,读书一定要从基础开始由浅入深,切不可马马虎虎、急于求成。

要根据自身的情况,符合自己的认知规律,逐字逐句反复研究。

只有扎扎实实的掌握了书中的基础知识,才会对书中的内容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熟读精思,即读书不仅要通读,还要熟练,熟练之后还要会思考,达到眼、脑、心的结合,才会领略书中的要旨,跟“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差不多一个意思。

虚心涵泳,即读书要仔细揣摩书中所表达的意思,遇到不懂得问题,不要随波逐流,认真思考后,再得出结论,接着对这些问题和答案认真专研,反复咀嚼。

切己体察,即将读书和自己的经验、阅历相结合,将书中的知识和实际相结合。

不能将所学知识放在心中,只有运用到生活中才能体现书本的价值。

着紧用力,即读书要刻苦用功,丝毫不能松懈,要有紧迫感,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庸庸散散。

居敬持志,即对读书这件事一定要诚心诚意的去做,态度端正,坚守原则。

还要有远大的读书目标,并持之以恒的朝着这个目标前行,不断学习,不断学习新知识。

宋朝朱熹生平简介朱熹是南宋时期的人,出生于1130年,享年70岁,是福建尤溪县人。

他的父亲在没有生他之前去卜卦算前程,算命的是这样回复他的:你啊,贫富都这样,但是你生的儿子堪比孔子。

他的父亲就回去了,第二年生他的前一天家门前的两座大山起火反而呈现祥瑞之兆,便给他取名熹,意为喜火的意思。

朱熹读书六法对当代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启示

朱熹读书六法对当代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启示

朱熹读书六法对当代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启示中国古代教育家朱熹(1130-1200)曾提出了六大读书原则,也就是“心法六法”,那就是读书时要善于“认真”、“耐心”、“模仿”、“反复”、“把细枝末节加以总结”、“通达”。

朱熹的读书六法,不仅对古代教育留下了重要精神,而且对当今教育也有着重要的启示。

首先,朱熹提出的“认真”这一原则提醒我们,在读书时要做到心无旁骛,仔细认真,这能提高记忆效率,有助于更好地掌握知识。

而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提醒学生要安静认真,仔细阅读,多花时间思考,不要着急跳过,不要把书本看得草草了事。

其次,朱熹提出的“耐心”这一原则提醒我们,要有耐心读书,不要想一下就放弃,要以一颗宽广的心态去面对。

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教会学生有耐心地去读书,使他们更有耐心和恒心地读书,努力习得和掌握所学的知识。

第三,朱熹提出的“模仿”这一原则提醒我们,要参照先人的学习效果和成果,有利于提高学习效果。

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教学生们要引以为戒,多模仿先人,吸取他们的优点,如有必要,可以教会学生参观学习先进的阅读者,从中学习他们成功的经验和方法,如快速有效阅读技巧等。

第四,朱熹提出的“反复”这一原则提醒我们,只有反复阅读,才能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进而形成知识的积累。

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思考文章的内容,让他们细心阅读,要求他们做到“反复阅读,思考断句”。

第五,朱熹提出的“把细枝末节加以总结”这一原则提醒我们,要对读到的文章内容做出总结,以便于形成知识。

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要求学生要仔细思考,做出总结,把文中的细枝末节归纳整理,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

例如,从著名的某篇小说中归纳整理出若干主题,在此基础上继续深入探索,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课文内容。

最后,朱熹提出的“通达”这一原则提醒我们,要针对文章做出全面的分析,从而形成自己更深一步的理解。

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从文章作者的思想观点出发,把知识结构进行分析和拓展,并多做概括,使课文中的要点更清楚。

朱熹论读书原文

朱熹论读书原文

朱熹论读书原文
朱熹关于读书的论述,在《朱子语类》中有很多体现。

他主张读书应循序渐进,强调读书应心到、眼到、口到,而最重要的还是“心到”。

他主张读书应与日俱进,不断积累,同时要有志向、见识和恒心。

以下是一段朱熹论读书的原文:
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

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

至于文义有疑,众说纷错,则亦虚心静虑,勿遽取舍于其间。

先使一说自为一说,而随其意之所之而验其通塞,然后以众说互相诘难而考其是非。

设令众说无可疑者,则又推其所得者引而伸之,扩而充之,以为我之说。

必须去彼取此,必折中于夫可信者,庶几不陷于浮议哉!
翻译成现代汉语如下:
大概读书要先熟悉所读的书,使其说的话都好象出自自己的口中。

进一步就精细的思考,使其中的意义好像都出自自己的心里,这样以后可以有收益了。

至于文章的意义有疑问,各家的解释纷繁错杂,就也要虚心静静的考虑,不要匆
忙决定取舍。

先假定某一家的说法是正确的,随着探求它的旨意来验证它的正确或错误。

然后参照各家的说法互相诘问反驳来考察其中的是非。

假设各家说法都没有可以怀疑的,那么又推求其更深一层的意思,扩大充实它的内涵,以为自己的说法。

必须去掉那些无根据的意见,求得正确的认识后确立下来。

必须选择那些正确的认识来确立于自己的心中,这样才能不偏颇各家学说。

朱熹的名言读书的名言名句

朱熹的名言读书的名言名句

朱熹的名言读书的名言名句有:
1.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2.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3.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4.读书欲精不欲博。

5.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6.学者先要会疑。

7.读书之法无他,惟是笃志虚心,反复详玩,为有功耳。

8.读书有三种:精、泛、粗。

9.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
心眼即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不能久也。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10.读书不寻思,如迅风飞鸟之过前,无可捉手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朱熹【宋】:泛观博取,不若熟读而精思。

意思是;大致地浏览,不如用心去钻研。

出自朱熹的《读书之法》“熟读精思”,一是“读”,二是“思”,讲的是读与想、学习与理解的关系。

“循序渐进”要求合理安排读书的先后次序,而“熟读精思”则要求在记忆的基础上理解,深刻领会所读之书的见解。

朱熹说:“泛观博取,不若熟读而精思”。

“读书之法,读一遍了,又思量一遍;思量一遍,又读一遍。

读诵者,所以助其思量,常教此心在上面流转。

若只口里读,心里不思量,看如何也记不仔细。

”由此可见,“熟读”就是要“使一书通透烂熟,都无记不记处”,“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精思”就是要“看得是了,未可便说道是,更须反复玩味”,“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

朱熹“二十四字诀”读书法朱熹“二十四字诀”读书法朱熹,字无晦,晚年自称晦庵,江西婺源人。

他是南宋时的大理学家,是我国古代学习理论的集大成者,是孔子之后,我国封建社会重要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博学的学者之一。

朱熹十八岁即中进士,但一生为官不过十四年,大部分时间都用来读书讲学。

他在江西庐山创立的“白鹿洞书院“,是世界最早的哲学研究院之一,培养了大批学者。

朱熹幼年时很聪明,五岁即读《孝经》。

他一生读的书,汗牛充栋,浩如烟海,丰富的实践使他总结出读书方法“二十四字诀”,共从六个方面概括了他的读书经验。

一、循序渐进读书要按照书本的逻辑体系和学习者的智能水平有系统、有步骤、由低到高、由浅入深地循序渐进。

他说:“譬如登山,人多要至高处,不知自低处不理会,终无至高处之理。

”他反对“骤进”和“速成”,主张一步一个脚印渐进。

二、熟读精思“熟读精思”,一是“读”,二是“思”,讲的是读与想、学习与理解的关系。

“循序渐进”要求合理安排读书的先后次序,而“熟读精思”则要求在记忆的基础上理解,深刻领会所读之书的见解。

朱熹说:“泛观博取,不若熟读而精思”。

“读书之法,读一遍了,又思量一遍;思量一遍,又读一遍。

读诵者,所以助其思量,常教此心在上面流转。

若只口里读,心里不思量,看如何也记不仔细。

”由此可见,“熟读”就是要“使一书通透烂熟,都无记不记处”,“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精思”就是要“看得是了,未可便说道是,更须反复玩味”,“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

三、虚心涵泳指读书要仔细认真,反复研磨,反复体会;切忌走马观花和浮光掠影。

朱熹说:“观书但当虚心平气,以徐观义理之所在。

如其可取,虽世俗庸人之言,有所不废。

如有可疑,虽或传以为圣人之言,亦须更加审择,自然意味和平,道理明白脚踏实地,动有依据,无宠罩自欺之患矣。

”总之,这种读书法要求不预先立说,不自满自足,不穿凿附会,不粗心性急。

四、切已体察指读书要依靠自己的努力,重视书外的功夫,即要结合自己的思想、经验,从书外去体察书中之味。

朱熹说:“读书不可只专就纸上求理义,须反复就自家身上推究。

自家见未到,圣人先说在那里,自家只借他言语来,就身上推究始得。

”又说:“读书须要切已体验,不可只作文字看。

”总之,这样读书法要求自身视察,自求自得,自信不疑。

否则,人云亦云是不会有见地的。

五、著紧用力指读书要抖擞精神,化大力气,下苦功夫。

读书既不同游戏,更不是请客吃饭。

读书要“群疑并兴,寝食俱废”,“只要将勤苦捱将去,不解不得休”。

读书如行上水船一样,倘不奋力,就可能前功尽弃。

朱熹认为读书是一件费心费力的苦差事,只有勤苦认真,才能有所获。

六、须教有疑指读书要善于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朱熹说:“读书始读,未知有疑。

其次则渐渐有疑。

中则节节是疑。

朱熹读书之法今天在工作中进行对学习理念观点整理时无意发现这篇文章,给我很多感触,现在社会太浮躁了,需要它给我们一些触动和提醒。

南宋著名教育家朱熹,一生热爱教育,他先后做官不足十四年,但讲学却达五十年之久,而且始终不倦。

实为中国古代教育史上所罕见,堪称“宋代孔子”。

也有人说:“宋之有晦庵(朱熹),犹周之有孔子。

”据史料记载,朱熹在提举浙东茶盐公事时,曾讲学于樊川书院。

他所倡导的读书方法,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1、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唯是笃志虚心,反复详改,为有功耳。

2、使一书通透烂熟,都无记不起处,方可换一书,乃为有益。

若但轮流通念,而复之不精,则也未免枉费功夫也。

3、博学,谓天地万物之理,修己治人之方,皆所当学。

然亦各有次序,当以急者为先,不可杂而无统也。

4、读书之法,既先识得他外面一个皮壳,又须识得他里面骨髓方好。

5、为学读书,须具耐心,细意去领会,切不可粗心。

为数重物包裹在里面,无缘得见。

必是今日去一重,明日去一重,去尽皮,方见肉。

去尽肉,方见骨。

去尽骨,方见髓。

6、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得尔。

7、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

8、读书不可只就纸上求理义,穷理而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

9、读书须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浪漫诵读,决不能记,记也不能久也。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心既到点,眼口岂有不到者乎。

10、心不存,虽读万卷书,亦何所用。

心不定,故见理不得。

今且要读书,须先定其心,使之如止水,如明镜;暗镜如何照物?11、看文字须大段精彩看,耸起精神,竖起筋骨,不要困,如有刀剑在后一般。

就一段中须要透,击其首则尾应,击其尾则首应,方是始。

不可按册子便在,掩了册子便忘。

12、观书须从头循序渐进,不以浅深难易有所取舍,自然意味详密。

13、凡看书须虚心看,不要先立说,看一段有下落了,然后又看下一段。

须如人受讼词,听其说尽,然后方可断。

14、从头熟读,逐字训释,逐句消详,逐段反复,虚心努力,且要晓得句下文意。

未得于前,则不敢求其后;未通乎此,则不敢志乎彼。

15、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读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16、读书如饮食,从容咀嚼,其味必长;大嚼大咽,终不知味也。

17、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有疑。

过了这一番,疑渐渐释,以致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18、举一而反三,闻一而知十,及学者用功之深,穷理之熟,然后能融会贯通,以致于此。

朱熹读书法的语文教育价值提要朱熹读书法内容丰富、影响深远,虽其宗旨是指导读书如何落入理学的窠槽,但从语文教育的角度看,仍有许多真知灼见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本文在整体透视的基础上,着重论述了其中关于读和思、言与意、虚与实等关系的见解,对于我们当今语文教育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

朱熹一生大半时间都从事于学术与教育,他的著作、言论中有一部分是专门指导门人如何读书的,其内容之丰富、影响之深远,在我国古代史上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他讲读书,实际上往往也就是在讲教书,而所读所教之书又几乎全部都是文、史、哲方面的经典著作,从语文教育的角度看,也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和理论价值,值得我们珍视,其中不少精辟独到的见解还是纠正我们当前语文教育弊病的对症良药。

语言文字,人非生而能知会用,必须通过学习,尤其是文字,更非通过有意、自觉的学习不可;因而任何一个民族的教育,语文教育都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我们汉民族的语文教育更是源远流长,只是它往往与伦理道德教育融为一体,一般并不单独分立。

朱熹的读书法也没有语文教育这一概念,讲的几乎全是伦理道德教育,要从语文教育的角度予以总结,必须在全面理解他关于教育的一般观点的基础上细致地进行剥离、梳理,从而剔除其糟粕,吸取其精华。

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问题,从来都是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根本。

朱熹首先是理学家,无论是学术研究还是从事教育都是为了继承、宏扬理学的道统。

他一生办学的宗旨就是"希贤希圣",即把学生培养成为封建社会的圣人贤人。

所谓圣人贤人,不是指出类拔萃的少数精英,而是人人都能够也应当达到的水准。

他远承孟子"人皆可以为尧舜"、"尧舜与人同耳"的启示,一再强调"凡人须以圣贤为己任""才学便要做个圣人",人怎样才能成为圣贤?他认为人性可以分为本然之性与气质之性,又把人心分为道心与人心,本然之性、道心由于完全和"理"(即理学之理,亦即所谓仁义礼智、三纲五常等"天理")一致而尽善尽美,而气质之性、人心则未必与"理"尽合而有所不善不美,因而教育的作用就在于促使学生恢复本然之性,变化气质之性,发扬道心,抑制人心,也就是"存天理,灭人欲"。

他说:"学者须是革尽人欲,复尽天理,方始是学。

"①因此不能把为学与读书等同起来("夫学,非读书之谓"②),但读书却是为学的必由之路 ("不读书,则无以知为学之方"③)。

读书为学是为了"存天理,灭人欲",这是朱熹教育思想的根本,他有关读什么书、如何读书等一系列见解全都是从这一根本上长出来的枝叶,因而也是我们把握他的读书法的关键。

由于教学"只是学做个人"的宗旨十分明确,因而他十分重视学生作为学的主体地位。

他说:"读书是自家读书,为学是自家为学,不干别人一线事,别人助自家不得。

"④"读书须是有自得处。

到自得处,说与人也不得。

"⑤"学问,无贤愚,无大小,无贵贱,自是人合理会的事……人若不自向前,师友如何着得力。

"⑥鉴于学者是学的主体,他要求学生为学、读书应当居敬持志,紧着用力,"须是策励此心,勇猛奋发,拨出心肝,与他去做,如两边擂起战鼓,莫问前头如何,只认卷将去,如此方做得功夫。

"⑦教师不过只起指引的作用,说"指引者,师之功也"。

他曾以自己的经验为例阐释道:"某此间讲说时少,践履时多。

事事都用你自去理会,自去体察,自去涵养,书用你自去读,道理用你自去究索。

某只做得个引路底人,做得个证明底人,有疑难处,同商量而已。

"⑧这显然和董仲舒的"师长有尊"大异其趣。

董仲舒把师生关系列为"三纲六纪"中之一纪,从而将他们分出贵贱、尊卑。

朱熹对此有所突破,实为难能可贵。

由于"学做个人"的"人"就是圣贤,因而他坚决反对为科举而读书,也反对"自小即教做对,稍大即教作虚诞之文",批评"自有一等人乐于作诗,不知移以讲学,多少有益!"⑨看来他不只是重"理"(理学之理)而轻 "文"(文学之文)而已,简直反对文学教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