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肌瘤的中医诊疗规范
症瘕(子宫肌瘤)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癥瘕(子宫肌瘤)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癥瘕(子宫肌瘤)二、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一)诊断依据:1、月经改变:为最常见症状,表现为周期缩短,经量增多,经期延长,不规则流血等。
2、腹部巨块:如肌瘤较大,患者能自己触及下腹部有块物。
3、白带增多伴腹痛、腰酸、下腹坠胀。
5、全身症状:常可出现尿频,排尿障碍,尿潴留及便秘,大便困难。
6、不孕;继发性贫血。
8、辅助检查:妇科双合诊、三合诊检查及B超检查均可确诊;需排除卵巢肿瘤、妊娠及尿潴留所致下腹包块。
三、治疗方案治疗原则:重在辨气病、血病、新病、久病,病在气者,理气行滞为主佐以理血,病在血者,以活血破瘀散结为主,佐以理气。
并需遵循“衰其大半而止”的原则,不可猛攻,俊伐,以免损伤元气。
(一)术前中医治疗1、气滞:小腹胀满,积块不坚,推之可移,或上或下,痛无定处,苔薄润,脉沉弦。
治法:行气导滞,活血消症。
方药:香棱丸加减。
组成:木香15g 丁香15g 三棱15 枳壳15g 青皮15g 川楝子15g 茴香10g 莪术10g2、血瘀:胞中积块坚硬,固定不移,疼痛拒按,面色晦暗,肌肤乏润,月经量多或经期延后,口干不欲饮,舌边瘀点,脉沉涩。
治法:活血散结,祛瘀消症。
方药:桂枝茯苓丸加味。
组成:桂枝15g 茯苓15g 丹皮15g 桃仁15g 王不留行30g 泽兰10g 黄芩15g玄胡15g三七15g 赤芍15g3、痰湿:下腹包块时或作痛,按之柔软,带下较多,色白粘腻,形体畏寒,胸脘痞闷,小便不当,舌苦白腻,舌质暗紫,脉细弱或沉滑。
治法:理气化痰,破瘀消症。
方药:开郁二陈汤加味。
组成:制半夏15g 陈皮15g 茯苓15g 青皮15g川芎15g 莪术15g 木香10g 槟榔15g甘草3g 苍术10g 生姜10g 香附15g (二)术后中医治疗1、脾虚气滞:腹胀,甚则全腹胀气难忍,一般首先出现;后者表现为纳减,乏力,舌淡胖苔腻,脉弦或濡细。
中医药在子宫肌瘤治疗中的应用

中医药在子宫肌瘤治疗中的应用子宫肌瘤是女性常见的良性肿瘤之一,其主要特征是子宫内肌层的肌细胞增生形成结节。
中医药在子宫肌瘤治疗中有着悠久的历史,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疗效。
本文将重点探讨中医药在子宫肌瘤治疗中的应用。
一、病因分析根据中医理论,子宫肌瘤的形成与气滞血瘀、肝郁气滞等因素有关。
中医强调调理气血、通畅经络的重要性,针对病因进行个性化治疗。
二、中医药治疗原则中医药治疗子宫肌瘤的原则是调理气血、疏通经络、活血化瘀。
具体应用的方法包括药物治疗、中药熏蒸、针灸疗法以及中药外敷等多种手段。
三、常用中药1. 丹参:具有活血化瘀、调节月经的功效,常用于治疗子宫肌瘤导致的月经不调、痛经等症状。
2. 川穹、茜草、莪术:具有活血通经、散瘀消肿的作用,可用于治疗子宫肌瘤导致的腹痛、腰酸等症状。
3. 桃仁、红花:有疏经活络、消瘀止血的功效,对子宫肌瘤引起的出血症状有一定疗效。
4. 当归、川芎、香附:具有补血养血、调经止痛的作用,可用于治疗子宫肌瘤导致的贫血、经行腹痛等症状。
5. 三七、山楂等活血化瘀药物:能够促进肌瘤的吸收、缩小。
四、中医药与其他治疗方法结合应用中医药治疗子宫肌瘤常常与其他治疗方法结合,如手术、介入治疗等。
中医药能够改善患者整体的体质,提高手术成功率,并减少术后的并发症发生。
对于不能手术的患者,中医药能够帮助缓解症状、控制病情进展。
五、注意事项在中医药治疗子宫肌瘤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选择正规医院,寻求专业中医医生的指导。
2. 中药的选用应根据病情和体质,遵循个体化原则。
3. 长期治疗,需坚持服药,并根据病情调整剂量。
4. 治疗期间避免劳累、情绪波动,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
六、临床疗效中医药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疗效良好,可以缓解症状、防止病情恶化。
疗程结束后,通过复查可以观察到肌瘤的缩小、变软等现象。
总之,中医药在子宫肌瘤治疗中具有独特的疗效,并在临床中得到广泛应用。
通过调理气血、疏通经络、活血化瘀,可以改善患者整体的身体状况,减轻病症状,提高治疗效果。
子宫肌瘤中医治疗方案

子宫肌瘤中医治疗方案
目录
1 概述
1.1 子宫肌瘤的症状
1.2 中医对子宫肌瘤的认识
1.3 中医治疗子宫肌瘤的原理
2 中医治疗方法
2.1 中药疗法
2.2 针灸疗法
2.3 推拿疗法
2.4 艾灸疗法
概述
子宫肌瘤是女性常见的良性肿瘤,主要在子宫肌层内形成。
最常见的症状包括月经不调、腹部压迫感和盆腔疼痛等。
患有子宫肌瘤的女性常常会出现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等现象,影响生活质量。
中医对子宫肌瘤的认识
中医认为子宫肌瘤多由气滞血瘀、肝郁气滞等因素引起。
在中医理论看来,子宫肌瘤与女性生殖系统的调节失衡有密切关系。
中医治疗子宫肌瘤的原理
中医治疗子宫肌瘤的原理是调理气血、疏肝理气、活血化瘀。
通过中药、针灸、推拿、艾灸等方法,帮助调节体内的阴阳平衡,促进气血畅通,缓解疼痛症状,达到治疗的效果。
中医治疗方法
中医治疗子宫肌瘤的方法多样化,主要包括中药疗法、针灸疗法、推拿疗法和艾灸疗法。
每种疗法都有其独特的作用和适应症,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
中药疗法常常配合针灸或推拿疗法,综合治疗效果更佳。
中医治疗子宫肌瘤强调调整体内的阴阳平衡,改善气血循环,对提高治疗效果有明显作用。
子宫肌瘤的中医辨证治疗病因病机中药配方处分

子宫肌瘤的中医辨证治疗病因病机中药配方处分子宫肌瘤是指生长在子宫壁内的一种良性肿瘤,主要由子宫肌母细胞组成。
中医认为,子宫肌瘤的形成与情志不畅、肝气郁结、脾胃虚弱、气血不调等因素有关。
以下是针对子宫肌瘤的中医辨证治疗方法、病因病机和中药配方的详细介绍。
一、病因病机:1.情志不畅:长期的情志不畅会导致肝气郁结,从而导致肝气不舒,经络疏通不畅,血液循环不畅,加速了子宫肌瘤的生长。
2.脾胃虚弱:脾胃主管消化吸收,脾胃虚弱导致消化功能衰减,体内湿气积聚,湿热蕴结,进而导致血液循环不畅,引发子宫肌瘤的发生。
3.气血不调:气血不足或循环不畅会导致子宫肌瘤生长受阻,导致血液在子宫内凝结,形成肌瘤。
二、辨证治疗方法:1.温经行气法:通过温经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子宫收缩能力,促进肌瘤的缩小和排出。
2.补脾益气法:通过补益脾胃,增强消化功能,排出体内湿气,改善气血循环,减缓肌瘤的生长速度。
3.疏肝解郁法:通过舒缓肝气郁结,改善情志不畅,调节经络,消除血液凝结,减小子宫肌瘤的大小。
三、中药配方处方:1.温经行气方:川芎、当归、香附、炙甘草、红花、生姜等。
配伍与用法:将以上药物研磨成细末,每次15克,用开水冲服,每日三次。
功效:温经行气,促进血液循环,缩小子宫肌瘤。
2.补脾益气方:白术、茯苓、山药、党参、炙甘草、陈皮等。
配伍与用法:将以上药物研磨成细末,每次15克,用开水冲服,每日三次。
功效:补益脾胃,改善消化功能,排出体内湿气,减缓子宫肌瘤的生长速度。
3.疏肝解郁方:柴胡、龙胆草、香附、白芍、益母草、丹参等。
配伍与用法:将以上药物研磨成细末,每次15克,用开水冲服,每日三次。
功效:疏通肝气郁结,舒缓情志不畅,减小子宫肌瘤的大小。
以上是针对子宫肌瘤的中医辨证治疗方法、病因病机和中药配方的介绍。
值得注意的是,中药治疗需在中医师指导下进行,治疗过程中必须坚持服药并遵循医嘱,同时配合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调理,以期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子宫肌瘤的中医诊疗规范方案

子宫肌瘤的中医诊疗规范方案子宫肌瘤是妇科常见的良性肿瘤,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月经不调、腹痛、腹部肿块等症状。
中医诊疗子宫肌瘤主要从整体观念抓起,以调理气血、调节内分泌、消散肿块为主要治疗目标。
下面是一份中医诊疗规范方案的详细介绍。
一、辨证施治1.活血化瘀施治:对于以月经不调为主要症状的子宫肌瘤患者,可采用活血化瘀的方法进行治疗。
常用的中药有桃仁、红花、当归、川芎等,可以激活血液循环,减少瘀血堆积,改善月经不调的症状。
2.壮脾益气施治:对于伴有腹痛、乏力等脾气虚弱的患者,可采用壮脾益气的方法进行治疗。
常用的中药有黄芪、党参、白术等,可以补充体内的气血,增强身体的抵抗力,缓解腹痛和乏力的症状。
3.温经散寒施治:对于伴有寒凝症状的子宫肌瘤患者,可采用温经散寒的方法进行治疗。
常用的中药有姜黄、肉桂、艾叶等,可以温经散寒,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腹痛和寒凝的症状。
4.补肾益肝施治:对于伴有肾气不足、肝郁的子宫肌瘤患者,可采用补肾益肝的方法进行治疗。
常用的中药有枸杞子、山药、当归等,可以调节内分泌,缓解肝郁的症状,平衡体内的阴阳平衡。
二、养生保健1.调节情绪:情绪的不稳定会导致内分泌失调,从而加重子宫肌瘤的症状。
患者应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情绪波动,保持心情愉快。
2.合理饮食:子宫肌瘤患者应遵循“温补益气、活血化瘀”原则,多食用温补和活血的食物,如姜、桂皮、当归、红枣等。
同时,要避免生冷、辛辣和油腻食物的摄入。
3.适量运动:适量的运动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腹痛和疼痛的症状。
不过,子宫肌瘤患者应避免剧烈运动和重体力劳动。
4.定期体检:子宫肌瘤患者应定期进行体检,监测肿块的大小和变化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5.避免劳累:过度劳累会导致气血不调,加重子宫肌瘤的症状。
患者应注意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间,避免过度劳累。
三、治疗注意事项1.多方面综合治疗:中医治疗子宫肌瘤时,应综合运用草药治疗、针灸治疗、中医推拿治疗等多种手段,取得最佳治疗效果。
子宫肌瘤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子宫肌瘤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子宫肌瘤,也称为症瘕病,是女性生殖系统常见的良性肿瘤之一、病因复杂,与雌激素分泌过多、遗传因素及内分泌紊乱等有关。
子宫肌瘤可分为不同的类型,例如浸润型、子宫腺肌瘤和纤维肌瘤等。
在围手术期,中医以调整内分泌、促进血液循环、消散肿块为主要治疗原则,以达到治疗及康复的效果。
一、中医辨证论治1.气郁血瘀型:主要表现为经期不调、经血量多、经血颜色深、经期延长、经痛、腰酸等症状。
治疗方案主要是活血化瘀,调经止痛,消除病症。
方剂:加味逍遥散、桃红四物饮、当归血竭等。
2.湿热蕴结型:主要表现为白带增多、色黄稠厚、有臭味、下腹胀痛、尿频等症状。
治疗方案主要是清热利湿,消除炎症和病症。
方剂:清热利湿汤、五苓散、三黄疏胃饮等。
3.肝肾阴虚型:主要表现为月经过多,肚子胀痛,小便量少,偏多颜色深,舌质红少苔、舌尖红,脉细数等症状。
治疗方案主要是滋养肝肾,补气养血。
方剂:八珍汤、八仙膏、润肠汤等。
二、中医治疗方法1.中药熏蒸疗法:将一些具有芳香气味且有活血化瘀作用的中药研磨,让患者坐在药蒸汽上腾的床上,通过皮肤和呼吸道吸收有效成分,改善子宫肌瘤的症状。
2.针灸疗法:针灸通过调节经络,平衡阴阳气血,刺激穴位以改善内分泌、促进血液循环和调节子宫功能。
常用的穴位包括养血汤、委中、三阴交、关元等。
3.中药膏方外治法:使用中药熬制成膏剂,外敷于下腹部,通过渗透和吸收改善重要穴位周围的血液循环,促进炎症消散。
三、中医养生调理1.饮食调理:忌食辛辣刺激性食品,多食用富含维生素C和E的蔬菜水果,如橙、柠檬、芹菜等,以增强免疫力,消除炎症。
2.调节情绪:保持情绪稳定,避免情绪波动和压力引起内分泌紊乱。
3.适量运动: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和免疫力,帮助血液循环。
4.定期理疗:定期前往中医机构接受针灸、推拿等治疗,缓解疼痛和不适。
五、预防与注意事项1.提前发现和治疗妇科疾病,避免炎症蔓延。
2.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波动,保持心情舒畅。
中医对子宫肌瘤的辨证施治

中医对子宫肌瘤的辨证施治子宫肌瘤是女性常见的一种良性肿瘤,多数患者在育龄期之内发病。
中医认为,子宫肌瘤的发生与体内气血运行不畅、内分泌失调、情志不和等因素有关。
因此,在治疗子宫肌瘤时,中医采用辨证论治的方法,根据患者的不同症状和体质,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以达到平衡阴阳、调和气血的目的。
下面将介绍中医对子宫肌瘤的辨证施治方法。
一、辨证中医辨证是根据患者的症状、脉象等进行综合分析,并确定病因、病机。
对于子宫肌瘤的辨证施治,常见的辨证类型有气滞血瘀、肝郁血瘀、气虚血瘀等。
1. 气滞血瘀气滞血瘀型子宫肌瘤患者常伴有经期不调、经血颜色暗紫、经血质稠、经量较多等症状。
中医认为,气滞血瘀是由于气血运行不畅导致的,治疗重点在于舒肝理气、活血化瘀。
可选用柴胡、川芎、丹参等药物。
2. 肝郁血瘀肝郁血瘀型子宫肌瘤患者常伴有乳房胀痛、情绪低落、情绪易怒等症状。
中医认为,肝郁血瘀是由于情志不和导致的,治疗重点在于舒肝理气、活血化瘀。
可选用柴胡、川芎、泽泻等药物。
3. 气虚血瘀气虚血瘀型子宫肌瘤患者常伴有乏力、面色苍白、少气懒言等症状。
中医认为,气虚血瘀是由于气血不足导致的,治疗重点在于益气活血、化瘀止血。
可选用党参、黄芪、桃仁等药物。
二、施治中医治疗子宫肌瘤常采用药物疗法、针灸疗法、中药熏蒸疗法等。
1. 药物疗法药物疗法是中医治疗子宫肌瘤的常用方法,通过服用中药来调整体内的阴阳平衡、气血运行。
常用的中药有石斛、黄牡丹、丹参等,可以单味药物使用,也可以根据辨证加减配方。
2. 针灸疗法针灸疗法是中医辨证施治子宫肌瘤的常见方法之一。
通过针刺穴位,调节经络气血,促进子宫肌瘤的吸收。
常用的穴位有足三里、关元、气海等。
3. 中药熏蒸疗法中药熏蒸疗法是一种较为特殊的治疗子宫肌瘤的方法。
通过将特定的中药熏蒸到女性的下体部位,以达到温通经络、活化气血的效果。
常用的中药有益母草、艾叶等。
三、预防与调理除了辨证施治,中医还注重子宫肌瘤的预防与调理。
子宫肌瘤的中医辨证论治

子宫肌瘤的中医辨证论治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系统中常见的良性肿瘤之一,中医认为其发病与脏腑功能失调、气血瘀滞、痰湿内阻等因素密切相关。
中医通过辨证论治,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体征和体质,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以达到调整身体平衡、消除肌瘤的目的。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子宫肌瘤的形成主要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首先是肝郁气滞。
现代女性面临着工作和生活的双重压力,容易情绪不畅,肝气郁结。
肝主疏泄,若肝气不舒,则气血运行不畅,气滞血瘀,久而久之,瘀滞于胞宫,形成肌瘤。
此类患者多伴有胸胁胀痛、心烦易怒、月经不调等症状。
其次是寒湿凝滞。
女性在经期或产后,若不注意保暖,寒邪入侵,或过食生冷,损伤阳气,导致寒湿凝滞于胞宫。
寒湿凝滞,气血瘀阻,也会引发肌瘤。
这类患者往往有小腹冷痛、得热则舒、带下量多清稀等表现。
再者是痰湿内阻。
饮食不节,嗜食肥甘厚味,损伤脾胃,脾失健运,水湿内停,聚湿成痰,痰湿下注胞宫,与气血相结,形成肌瘤。
其症状多为形体肥胖、带下量多、质稠黏腻。
还有就是血瘀内阻。
久病入络,或外伤、手术等损伤胞宫脉络,导致瘀血内阻,结而为瘤。
此类患者常见经行腹痛、经血有块、舌紫暗有瘀点等症状。
中医在治疗子宫肌瘤时,强调辨证论治,常见的证型及治疗方法如下:肝郁气滞型:治宜疏肝理气,化瘀消癥。
常用方剂如逍遥散加减。
药用柴胡、白芍、当归、茯苓、白术、薄荷、炙甘草等疏肝理气;桃仁、红花、丹参、赤芍等活血化瘀。
同时,患者要注意调节情绪,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精神刺激。
寒湿凝滞型:治疗以温经散寒,化瘀消癥为主。
方剂可选少腹逐瘀汤加减。
药物有小茴香、干姜、延胡索、没药、当归、川芎、肉桂、赤芍等。
患者需注意保暖,尤其是经期和产后,避免受寒。
痰湿内阻型:治法为化痰祛湿,散结消癥。
常用方如苍附导痰丸加减。
药用苍术、香附、茯苓、陈皮、半夏、南星、枳壳、神曲等燥湿化痰;三棱、莪术、丹参等活血化瘀、软坚散结。
患者应调整饮食,少吃油腻、甜腻之品,适当运动,以增强脾的运化功能。
中医对子宫肌瘤的治疗方法

中医对子宫肌瘤的治疗方法子宫肌瘤是妇科常见的良性肿瘤,是指发生在子宫肌层的肌肉和结缔组织的生长异常。
中医学认为,子宫肌瘤的产生与气血失调、肝郁血瘀、寒滞等因素有关。
对于女性朋友而言,患有子宫肌瘤会带来不适和疼痛。
因此,寻求中医的治疗方法成为一种常见的选择。
本文将介绍几种中医对子宫肌瘤的治疗方法,包括草药疗法、针灸疗法和中医调理等。
一、草药疗法中医的草药疗法是对子宫肌瘤调理的重要手段之一。
根据中医理论,子宫肌瘤多由肝郁血瘀、气滞血瘀等导致,中药可以调理气血,消散肿块。
以下介绍几种常用的中草药治疗子宫肌瘤的草药方剂:1. 黄芪加龙葵饮黄芪加龙葵饮以黄芪、龙葵为主要草药,可补气养血,活血化瘀,通经止痛。
具体用法是将20克黄芪、15克龙葵加入适量水中煎煮,去渣后分次饮用。
2. 玄松术汤玄松术汤以松叶、茯苓、熟地黄、当归等草药配制而成,主要功效是温经活血,行气消肿。
用法是将适量草药煎煮,取汤饮服。
草药疗法需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配制草药方剂,并遵循医生的指导使用。
二、针灸疗法针灸疗法在中医治疗子宫肌瘤中也有一定的应用。
针灸通过调节经络气血,改善子宫肌瘤引起的症状。
以下是几种常用的针灸疗法:1. 气穴俞穴针刺法该针刺法主要刺激腹部的气穴和俞穴,通过通经活血、调理气血来缓解子宫肌瘤引起的症状。
具体操作需要由专业的中医师来进行。
2. 寒滞背俞穴温灸法寒滞背俞穴温灸法是通过在背部的俞穴上使用温灸的方式,以温补肾阳、散寒止痛。
该方法可以缓解子宫肌瘤导致的腰腹疼痛等不适。
三、中医调理除了草药疗法和针灸疗法,中医还强调通过调整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来改善子宫肌瘤的治疗效果。
以下是几项中医调理的建议:1. 饮食调理中医认为,子宫肌瘤的发生与饮食习惯有一定关系。
建议患者多食用水果、蔬菜、谷类食物,少摄入辛辣刺激性食物。
此外,还可以根据个人情况选择一些中草药食疗,如红枣煮鸡蛋等。
2. 情绪调理中医认为情绪不稳定、压力大也是导致子宫肌瘤的一个因素。
中医对于子宫肌瘤的治疗方法

中医对于子宫肌瘤的治疗方法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系统常见的良性肿瘤,也被称为子宫纤维瘤。
中医药学在子宫肌瘤的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理论体系。
相对于西医的手术切除或化学药物干预,中医注重调理身体整体平衡,强调“治未病”,采用中草药、针灸等疗法,以提高患者免疫力、减轻症状并促进肿瘤的缩小。
本文将介绍中医对于子宫肌瘤的治疗方法及其原理。
一、中药疗法中药是中医治疗子宫肌瘤的主要疗法之一。
中药涉及草药、中药制剂等形式。
中医师会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辩证施治,因为每个患者的体质和症状都不相同。
常用的中药有桃仁、郁李仁、益母草、当归等。
这些药材被认为能够活血化瘀、调理内分泌失衡、调整免疫系统功能等,以帮助减轻子宫肌瘤的症状。
针对子宫肌瘤的中药制剂包括丹毒注射液、消遥丸等,这些中药制剂具有减少痛经、缩小肿块等功效。
其中,丹毒注射液是一种中药复方制剂,内含人参、丹参等多种成分,通过调节血液循环、改善子宫内环境,有助于治疗子宫肌瘤。
需要明确的是,中药疗法需要在中医师的指导下进行,并遵循合适的剂量和疗程。
此外,中药疗法需要一段时间的积累效果,患者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和持之以恒的态度。
二、针灸疗法针灸疗法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被广泛应用于子宫肌瘤的治疗。
在针灸疗法中,经络学说被认为是疾病发生与治疗的重要理论支撑。
子宫肌瘤被认为是气滞、血瘀、郁结所致,针灸疗法通过刺激相关穴位,调节经络,以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疼痛、减轻肌瘤的体积。
常用的针灸穴位包括足三里、关元、气海等,根据辩证施针的原则选择适当的穴位。
针灸治疗需要由经验丰富的中医师来操作,确保安全与有效。
三、中医推拿疗法中医推拿疗法是通过推、揉、按摩等手法,刺激经络和穴位,促进气血流通,调整脏腑功能,从而达到治疗子宫肌瘤的效果。
推拿疗法可以改善子宫内环境,减轻肌瘤引起的腹胀、腰酸等不适症状。
同时,推拿还可以促进淋巴循环,增强免疫力,对于预防子宫肌瘤的复发也具有积极意义。
症瘕(子宫肌瘤)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癥瘕(子宫肌瘤)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癥瘕,也就是子宫肌瘤,是女性常见的一种良性肿瘤,多数患者在更年期前就已经发现。
在围手术期中,中医诊疗方案可通过中药治疗、针灸、艾灸等多种方法,在减轻病人不适的同时,缩短病人康复周期,提高治疗效果。
一、中药治疗1. 祛瘀化瘤汤【组成】桃仁12g,赤芍12g,桔梗10g,苍术10g,当归10g,红花10g,川芎10g,丹参12g,红丝线20g,地龙12g,干姜6g,甘草6g。
【用法】上述药物加水煎煮,分两次服用。
祛瘀化瘤汤是常用的治疗子宫肌瘤的方剂,主要以桃仁、赤芍、丹参等药物为主,具有血行通途、活血化瘀的作用,可以消退肿块,使子宫肌瘤减少,疼痛较之前减轻。
2. 牛黄解毒丸【组成】阿胶、牛黄、甘草、黄芩、黄连、当归、桃仁、白芍等。
【用法】每日3次,10粒/次,水送。
牛黄解毒丸主要用于解毒化瘀、抑制病毒繁殖,有利于子宫肌瘤破裂后的愈合和细胞再生。
同时,该方剂还对病人的休息、养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在病人困顿不堪,情绪低落时,可以起到较好的调节作用。
二、针灸1. 中极点针法在病人的肚脐上,向上3个横指处,按摩病人的胃脘,将推拿后的手指缩起,用食指的指尖轻轻按压病人皮肤,使其自行扩张。
然后,在灸笼瓷盘中点燃艾灸,将瓷盘放到病人的脊椎最高处,沿着脊椎向下,同时按压病人的穴位,以增强针灸的效果。
中极点针法可促进子宫肌瘤的代谢细胞的再生,使病人恢复正常的生理机能。
2. 寻脉阳散针法将病人腰部的穴位,涉及诊断的癥瘕部位,以及自然排泄道膀胱、肠道、膝关节等穴位进行按摩、拍打,以导引自然气力,加强病人保健。
三、艾灸1 / 2。
女性子宫肌瘤的中医辨证论治方法是什么

女性子宫肌瘤的中医辨证论治方法是什么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系统中常见的良性肿瘤之一,给不少女性的身心健康带来了困扰。
中医在治疗子宫肌瘤方面有着独特的理论和方法,通过辨证论治,能够有效地缓解症状、控制肌瘤的生长,甚至使肌瘤缩小或消失。
中医认为,子宫肌瘤的形成与多种因素有关。
首先,情志失调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现代女性面临着工作、家庭等多方面的压力,长期的焦虑、抑郁、愤怒等不良情绪,容易导致肝气郁结。
肝主疏泄,肝气郁结则气血运行不畅,瘀血内生,久而久之形成肌瘤。
其次,饮食不节也会有影响。
过多食用生冷、油腻、辛辣之物,损伤脾胃,导致脾失健运,水湿内停,聚而成痰,痰湿与瘀血相互搏结,也会形成肌瘤。
再者,外感寒邪、内伤于房劳等因素,损伤冲任,导致气血失调,也可能引发子宫肌瘤。
从中医辨证的角度来看,子宫肌瘤主要分为以下几种证型:1、气滞血瘀证主要表现为小腹胀痛或刺痛,月经先后不定期,经血量多有块,经行不畅,乳房胀痛,精神抑郁或烦躁易怒。
舌紫黯或有瘀斑,脉弦涩。
治疗应以行气活血、化瘀消癥为主,常用方剂如膈下逐瘀汤加减。
2、痰湿瘀结证常见症状有下腹结块,触之不坚,固定难移,月经后期或闭经,经量或多或少,带下量多,色白质稠。
形体肥胖,胸脘痞闷,肢体困倦。
舌黯胖,苔白腻,脉弦滑。
治疗宜化痰除湿、活血消癥,可选用苍附导痰丸合桂枝茯苓丸加减。
3、热毒瘀阻证多表现为下腹疼痛拒按,发热恶寒,带下量多、色黄味臭,月经量多、经期延长,大便干结,小便短黄。
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疗需清热解毒、化瘀消癥,方用大黄牡丹汤加减。
4、肾虚血瘀证主要症状为下腹结块,腰膝酸软,头晕耳鸣,月经先后不定期,经量或多或少,色黯有块。
舌黯,苔薄白,脉沉涩。
治法为补肾活血、消癥散结,常用方剂为补肾祛瘀方加减。
在治疗方法上,中医除了使用中药方剂内服,还会结合其他中医疗法。
例如,针灸疗法可以通过针刺穴位,调节气血、疏通经络,改善子宫肌瘤患者的症状。
常用穴位有关元、气海、中极、子宫、血海、三阴交等。
子宫肌瘤(症瘕病)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子宫肌瘤(癥瘕病)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癥瘕(子宫肌瘤)二、诊断标准(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一)诊断依据:1.月经改变:为最常见症状,表现为周期缩短,经量增多,经期延长,不规则流血等。
2.腹部巨块:如肌瘤增大,患者能自己触及下腹部有块物。
3.白带增多伴腹痛、腰酸、下腹坠胀。
4.全身症状:常可出现尿频,排尿障碍,尿潴留及便秘,大便困难。
5.不孕:继发性贫血。
6.辅助检查:妇科双合诊、三合诊检查及B超检查均可确诊。
三、鉴别诊断主要与内科、外科之积聚相鉴别,如消化道肿瘤、泌尿系肿瘤、多囊肾等,一般通过妇科检查可以鉴别。
但对于盆腔的包块,要结合病史并参考影像学检查进行鉴别。
如子宫增大,要首先排除妊娠,还需与卵巢肿瘤、尿潴留所致下腹包块鉴别。
四、辩证分析癥瘕的形成,多与正气虚弱、血气失调有关。
常见的有气滞血瘀、痰瘀互结而成。
癥瘕的辩证,重在辨善恶、辨气血、辨新久。
大凡恶性肿瘤或良性肿瘤恶变时,肿块生长迅速,病程短,妇科检查肿块固定,实质性或半实质性,硬或结节状不平,长有腹水,且多为血性,可查到癌细胞;良性肿瘤生长慢,病程长。
妇科检查,见肿块活动,呈囊性或囊实性,表面光滑者,一般情况好。
良性肿瘤癥瘕,病在气者以胀满为主,症块不坚,推之可移;病在血者以胀痛为主,症块坚硬,固定不移。
本病的治疗,病在气者,以理气行滞为主,佐以理气。
病在痰瘀互结者,又当化痰消瘀。
新病体质较强者,宜攻宜破;久病体质较弱者,宜攻补兼施,或先攻后补,或先补后攻,随证施治。
五、术前干预1.术前中药局部熏洗(中药泡脚)中药泡脚是通过热要的双重作用取得疗效,热能松弛肌筋,活血通络,药物在热能的作用下通过开放的皮肤穴孔、腧穴等直接吸收进入血络,遍布全身发挥作用,促进血液循环,缓解患者术前焦虑,安神助眠。
方药:合欢皮10g、茯苓10g、丹参10g、牡蛎20g、钩藤10g、桑叶20g、琥珀15g、黄芪10g、艾叶10g、白术10g、夜交藤20g、牛膝10g、炙甘草10g方法:将上述中药煎成约100ml左右汤剂,放入1500ml左右温水中,浸没脚踝上3寸(三阴交),约20-30分钟。
子宫肌瘤的中医诊疗规范

子宫肌瘤得中医诊疗规范一、概述子宫肌瘤就是女性生殖系统最常见得良性肿瘤,由平滑肌及结缔组织组成,常见于30~50岁妇女。
据统计,至少有20%得育龄期妇女有子宫肌瘤,因肌瘤多无或很少有症状, 临床报道发病率远低于真实发病率。
本病以月经过多、经期延长、白带增多或阴道不规则流血为主要症状,属中医学癥瘕、月经过多、崩漏、带下病得范畴。
二、中医辨证标准(一)中医辨证分型1.气滞血瘀型:轻者月经正常,重者经行血崩或漏下不止,乳房胀痛,小腹作胀或隐痛,有肛门部下坠感,舌质暗红,边有瘀紫斑点,脉濡细、沉弦或细涩。
2.阴虚火旺型:月经先期,经行血崩,或漏下不止,胸中灼热,或下腹内觉热,乳头痒,或刺痛,或乳房胀痛牵及腋窝,经后赤白带下,或黄白相杂,舌质红,苔少津,或薄黄,脉弦细或细数。
3、肝郁脾虚型:月经正常或经行后期,量多如崩,小腹有下坠感、大便德薄,经后带下多清稀,舌质淡白或苔薄白,脉濡细或细弦。
(二)中医诊断表述1。
气滞血瘀证主症:轻者月经正常,重者经行血崩或漏下不止、次症:(1)乳房胀痛;(2)小腹作胀或隐痛,有肛门部下坠感;(3)舌质暗红,边有瘀紫斑点;(4)脉濡细、沉弦或细涩。
辨证要求:以上主症必备,兼具其余3项次症、2、阴虚火旺证主症:月经先期,经行血崩,或漏下不止、次症:(1)胸中灼热,或下腹内觉热;(2)乳头痒,或刺痛,或乳房胀痛牵及腋窝;(3)经后赤白带下,或黄白相杂;(4)舌质红,苔少津,或薄黄;(5)脉弦细或细数。
辨证要求:以上主症必备,兼具其余3项次症。
3。
肝郁脾虚证主症:月经正常或经行后期,量多如崩。
次症:(1)小腹有下坠感、大便德薄;(2)经后带下多清稀;(3)舌质淡白或苔薄白;(4)脉濡细或细弦、辨证要求:以上主症必备,兼具其余3项次症。
(三)中医鉴别诊断1.与妊娠鉴别:妊娠时有停经史,早孕反应,子宫增大与停经月份相符,质软囊性感;与盆腔肿块不同,借助妇科检查、妊娠试验、B超检查等可明确诊断。
子宫肌瘤中医治疗方案

子宫肌瘤中医治疗方案子宫肌瘤中医治疗方案引言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系统常见的一种良性肿瘤,在生育期妇女中尤其常见。
传统中医药在治疗子宫肌瘤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有一套独特的治疗方案。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中医治疗方案,帮助患者了解并选择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法。
中医理论解析1. 病因病机中医认为,子宫肌瘤的形成与多种因素相关,如情绪失调、气血运行不畅、湿热内蕴等。
这些因素导致子宫局部气血运行受阻,湿热积聚,最终形成了子宫肌瘤。
2. 治疗原则中医治疗子宫肌瘤的原则是调理气血,行气活血,理化瘀,化瘀散结。
具体治疗方法包括中药内服、外用、针灸等。
中医治疗方案1. 中药内服中药内服是中医治疗子宫肌瘤的主要方法。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中医师会开出不同的中药处方。
常用的中药包括:- 当归:具有活血化淤的作用,调理女性身体气血平衡。
- 川芎:能够行气活血,有助于消除瘀血。
- 黄芪:具有提高免疫力、调节内分泌的作用。
- 丹参:能够活血化淤,舒缓经络。
中药内服需要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年龄等因素进行个体化调配和用药。
患者需要坚持按时服药,通常需要服用一段时间才能见到明显效果。
2. 中药外用中药外用是指将中药煎煮成药浴或药膏,外用于患者的腹部、腰骶等局部。
中药外用可以通过温通经络、活血化淤的作用来缓解子宫肌瘤的症状和疼痛。
常用的中药外用包括:- 艾灸:通过艾蒿的温热刺激,调理气血循环,缓解痛经和月经不调等症状。
- 熏蒸疗法:将中药熏蒸,通过药物的挥发成分刺激子宫区域,起到活血化淤的作用。
中药外用需要中医师指导和监督下进行。
不同的患者可能需要不同的外用方法和药物组合,所以应遵循医嘱使用。
3. 针灸针灸作为中医经典疗法之一,也可以用于治疗子宫肌瘤。
常用的针灸穴位包括:- 子宫穴:位于腹部,能够通过刺激子宫区域,缓解子宫肌瘤的症状。
- 脾胃穴:通过调理脾胃功能,促进气血循环。
- 肝脏穴:针灸肝脏穴位可以调节内分泌功能,有助于恢复激素平衡。
子宫肌瘤的中医诊疗规范

子宫肌瘤的中医诊疗规范子宫肌瘤的中医诊疗规范一、 概述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系统最常见的良性肿瘤,由平滑肌及结缔组织组成,常见于30~50岁妇女。
据统计,至少有20%的育龄期妇女有子宫肌瘤,因肌瘤多无或很少有症状, 临床报道发病率远低于真实发病率。
本病以月经过多、经期延长、白带增多或阴道不规则流血为主要症状,属中医学癥瘕、月经过多、崩漏、带下病的范畴。
二、 中医辨证标准(一) 中医辨证分型1.气滞血瘀型:轻者月经正常,重者经行血崩或漏下不止,乳房胀痛,小腹作胀或隐痛,有肛门部下坠感,舌质暗红,边有瘀紫斑点,脉濡细、沉弦或细涩。
2.阴虚火旺型:月经先期,经行血崩,或漏下不止,胸中灼热,或下腹内觉热,乳头痒,或刺痛,或乳房胀痛牵及腋窝,经后赤白带下,或黄白相杂,舌质红,苔少津,或薄黄,脉弦细或细数。
3.肝郁脾虚型:月经正常或经行后期,量多如崩,小腹有下坠感、大便德薄,经后带下多清稀,舌质淡白或苔薄白,脉濡细或细弦。
(二) 中医诊断表述1.气滞血瘀证主症:轻者月经正常,重者经行血崩或漏下不止。
次症:(1)乳房胀痛;(2)小腹作胀或隐痛,有肛门部下坠感;(3)舌质暗红,边有瘀紫斑点;(4)脉濡细、沉弦或细涩。
辨证要求:以上主症必备,兼具其余3项次症。
2.阴虚火旺证主症:月经先期,经行血崩,或漏下不止。
次症:(1)胸中灼热,或下腹内觉热;(2)乳头痒,或刺痛,或乳房胀痛牵及腋窝;(3)经后赤白带下,或黄白相杂;(4)舌质红,苔少津,或薄黄;(5)脉弦细或细数。
辨证要求:以上主症必备,兼具其余3项次症。
3.肝郁脾虚证主症:月经正常或经行后期,量多如崩。
次症:(1)小腹有下坠感、大便德薄;(2)经后带下多清稀;(3)舌质淡白或苔薄白;(4)脉濡细或细弦。
(三) 中医治疗1. 中医内治法(1) 中药辨证治疗①气滞血瘀证治法:活血化瘀,消癥散结方药:桂枝茯苓丸加减桂枝15g 茯苓10g 丹皮15g 桃仁9g赤芍20g 当归15g用法:中药日一剂,水煎,早晚分服②阴虚火旺证治法:养阴清热,调经散结方药:保阴煎加减生地15g 熟地15g 白芍10g 山药15g川断20g 黄柏15g 麦冬15g 赤芍10g炙甘草10g用法: 中药日一剂,水煎,早晚分服③肝郁脾虚型证治法:疏肝解郁,扶正消癥方药:柴胡舒肝散加减陈皮15g 柴胡15g 川芎9g 香附12g枳实9g 白芍10g 赤芍10g 甘草10g用法: 中药日一剂,水煎,早晚分服(2) 中成药辨证使用①气滞血瘀证:桂枝茯苓丸 6粒,口服,一日3次;宫瘤清胶囊 3粒,口服,一日3次,均以3个月经周期为一疗程。
子宫肌瘤中医如何治疗

子宫肌瘤中医如何治疗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器官中最常见的一种良性肿瘤,多发生于 3050 岁的妇女。
中医认为,子宫肌瘤的形成与脏腑功能失调、气血瘀滞、痰湿内阻等因素密切相关。
中医治疗子宫肌瘤具有独特的优势,通过整体调理、辨证论治,能够有效地改善症状、控制肌瘤的生长,甚至使肌瘤缩小或消失。
接下来,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中医治疗子宫肌瘤的方法。
中医治疗子宫肌瘤主要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治疗和中医外治法等。
中药治疗是中医治疗子宫肌瘤的主要方法之一。
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进行辨证论治。
常见的证型有气滞血瘀型、痰湿瘀结型、湿热瘀阻型、肾虚血瘀型等。
气滞血瘀型的患者,常常表现为经行不畅、量少色黯有块、乳房胀痛、小腹胀痛等。
治疗时以行气活血、化瘀消癥为主,常用的方剂有膈下逐瘀汤加减。
药物包括当归、川芎、赤芍、桃仁、红花、枳壳、延胡索、五灵脂、丹皮、乌药、香附等。
痰湿瘀结型的患者,多伴有形体肥胖、带下量多、色白质稠、胸闷呕恶等症状。
治疗以化痰除湿、活血消癥为法,常选用苍附导痰丸合桂枝茯苓丸加减。
用药有苍术、茯苓、半夏、陈皮、南星、枳壳、神曲、桂枝、赤芍、桃仁、丹皮等。
湿热瘀阻型的患者,常见症状有经行量多、色红质稠、带下黄稠、下腹灼热疼痛等。
治疗宜清热利湿、化瘀消癥,常用的方剂是大黄牡丹汤加味。
药物有大黄、丹皮、桃仁、冬瓜仁、芒硝、红藤、败酱草、赤芍、蒲公英等。
肾虚血瘀型的患者,可能会有月经先后不定期、量或多或少、腰酸膝软、头晕耳鸣等表现。
治疗以补肾活血、消癥散结为主,常用的方子是补肾祛瘀汤加减。
药物组成有熟地、山药、山茱萸、杜仲、当归、赤芍、桃仁、红花、三棱、莪术等。
需要注意的是,中药治疗子宫肌瘤需要一定的时间,患者应遵医嘱按时服药,定期复查。
针灸治疗也是中医治疗子宫肌瘤的常用方法之一。
通过针刺穴位,可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改善脏腑功能。
常用的穴位有关元、气海、中极、子宫、血海、足三里、三阴交等。
针灸治疗一般需要由专业的针灸医师操作。
症瘕(子宫肌瘤)中医诊疗方案

癥瘕(子宫肌瘤)中医诊疗方案妇女下腹部胞中有结块,伴有或痛、或胀、或满,甚或出血者,称为癥瘕。
癥者,坚硬不移,痛有定处;瘕者,推之可移,痛无定处。
一、诊断(一)中医诊断:癥瘕(参照罗元恺主编中医妇科学)1.气滞证候:小腹胀满,积块不坚,推之可移,或上或下,痛无定处,苔薄润,脉沉弦。
2、血瘀证候:胞中积块坚硬,固定不移,疼痛拒按,面色晦黯,肌肤乏润,月经量多或经期延后,口干不欲饮,舌边瘀点,脉沉涩。
3.痰湿症候:下腹胞块时或作痛,按之若软,带下较多,色白质黏腻,形体畏寒,胸脘痞闷,小便不多,舌苔白腻,舌质暗自紫,脉细弱或沉滑。
(二)西医诊断参照张玉珍主编新世纪(第二版)中医妇科学1、检查妇科检查:盆腔内可触及增大的子宫和肿瘤,或盆腔炎症性肿块,或陈旧性宫外孕包块。
2、辅助检查B超、CT等影像学检查和腹腔镜检查有助于确定诊断。
二、治疗(一)中医辨证治疗1、分证论治(1)气滞治法:行气导滞,活血消癥。
代表方剂:香棱丸(济生方)常用药物:木香、丁香、三棱、枳壳、莪术、青皮、川楝子、小茴香(2)血瘀治法:活血散结,破瘀消癥代表方剂:桂枝茯苓汤常用药物:桂枝、茯苓、丹皮、芍药、桃仁各等分研细末,炼蜜为丸(3)痰湿治法:理气化痰,破瘀消癥代表方剂;开瘀二陈汤(万氏妇人科)常用药物:制半夏、陈皮、茯苓、青皮、香附、川芎、莪术、木香、槟榔、甘草、苍术、生姜2、中成药桂枝茯苓胶囊4粒2次/日。
3.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⑴术前以辩证为前提,平调气血、补气养血、辅以安神定志,以调理体质阴阳气血偏胜为主,虚则补之,为手术创造良好条件,常用八珍汤加减⑵盆腔手术者,容易因麻醉药物和术中对周围脏器的刺激影响脾胃功能,从而出现以气机阻滞之腑气不通和脾胃功能失调的病理变化,以理气通腑、健脾化湿中药方内服为主,帮助患者尽快恢复肛门排气,常用口服健脾冲剂及大承气汤加减。
⑶在脾土健运后再行辨证施治,补益气血,益阴养血,帮助患者早日恢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子宫肌瘤的中医诊疗规范一、概述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系统最常见的良性肿瘤,由平滑肌及结缔组织组成,常见于30~50岁妇女。
据统计,至少有20%的育龄期妇女有子宫肌瘤,因肌瘤多无或很少有症状,临床报道发病率远低于真实发病率。
本病以月经过多、经期延长、白带增多或阴道不规则流血为主要症状,属中医学癥瘕、月经过多、崩漏、带下病的范畴。
二、中医辨证标准(一)中医辨证分型1.气滞血瘀型:轻者月经正常,重者经行血崩或漏下不止,乳房胀痛,小腹作胀或隐痛,有肛门部下坠感,舌质暗红,边有瘀紫斑点,脉濡细、沉弦或细涩。
2.阴虚火旺型:月经先期,经行血崩,或漏下不止,胸中灼热,或下腹内觉热,乳头痒,或刺痛,或乳房胀痛牵及腋窝,经后赤白带下,或黄白相杂,舌质红,苔少津,或薄黄,脉弦细或细数。
3.肝郁脾虚型:月经正常或经行后期,量多如崩,小腹有下坠感、大便德薄,经后带下多清稀,舌质淡白或苔薄白,脉濡细或细弦。
(二)中医诊断表述1.气滞血瘀证主症:轻者月经正常,重者经行血崩或漏下不止。
次症:(1)乳房胀痛;(2)小腹作胀或隐痛,有肛门部下坠感;(3)舌质暗红,边有瘀紫斑点;(4)脉濡细、沉弦或细涩。
辨证要求:以上主症必备,兼具其余3项次症。
2.阴虚火旺证主症:月经先期,经行血崩,或漏下不止。
次症:(1)胸中灼热,或下腹内觉热;(2)乳头痒,或刺痛,或乳房胀痛牵及腋窝;(3)经后赤白带下,或黄白相杂;(4)舌质红,苔少津,或薄黄;(5)脉弦细或细数。
辨证要求:以上主症必备,兼具其余3项次症。
3.肝郁脾虚证主症:月经正常或经行后期,量多如崩。
次症:(1)小腹有下坠感、大便德薄;(2)经后带下多清稀;(3)舌质淡白或苔薄白;(4)脉濡细或细弦。
辨证要求:以上主症必备,兼具其余3项次症。
(三)中医鉴别诊断1.与妊娠鉴别:妊娠时有停经史,早孕反应,子宫增大与停经月份相符,质软囊性感;与盆腔肿块不同,借助妇科检查、妊娠试验、B超检查等可明确诊断。
2.与癃闭鉴别:癃闭是指尿液在膀胱内积聚,不得溺出的疾病。
虽有小腹膨隆、胀、满、痛等症状,但导尿后诸证便可消失。
B超检查两者显示不同的声像图,可资鉴别。
三、西医诊断(一)临床诊断1.症状:多无明显症状,仅在体检时偶然发现,症状与肌瘤部位、有无变性相关,而与肌瘤大小、书目关系不大。
常见症状有:(1)月经改变:为最常见的症状,表现为月经周期缩短、经量增多、经期延长、不规则阴道流血等。
(2)腹部包块:腹部胀大,下腹扪及肿物,伴有下坠感。
(3)白带增多:白带增多,有时产生大量脓血性排液及腐肉样组织排出伴臭味。
(4)疼痛:一般患者无腹痛,常有下腹坠胀、腰背酸痛等,当浆膜下肌瘤蒂扭转时,可出现急性腹痛;肌瘤红色变时,腹痛剧烈且伴发热;子宫粘膜下肌瘤由宫腔向外排出时也可引起腹痛。
(5)压迫症状:肌瘤向前或向后生长,可压迫膀胱、尿道或直肠,引起尿频、排尿困难、尿潴留或便秘。
当肌瘤向两侧生长,则形成阔韧带肌瘤,其压迫输尿管时,可引起输尿管或肾盂积水;如压迫盆腔血管及淋巴管,可引起下肢水肿。
(6)不孕:肌瘤压迫输卵管使之扭曲,或使宫腔变形以致妨碍受精卵着床,导致不孕。
(7)继发性贫血:若患者长期月经过多可导致继生贫血,出现全身乏力、面色苍白、气短、心慌等症状。
(8)其他:常见下腹坠胀,腰酸背痛,经期加重等。
(二)西医分型1.肌壁间肌瘤肌瘤位于肌壁内,周围均为肌层所包围,初发病时多为此类肌瘤,故最常见,约占60~70%。
2、浆膜下肌瘤肌壁间肌瘤向浆膜而发展,并突出于子宫表面,与浆膜层直接接触,约占20%。
如突入阔韧带两叶之间生长,即为阔韧带内肌瘤。
3、粘膜下肌瘤肌壁间肌瘤向宫腔内生长,突出于子宫腔内,与粘膜层直接接触,约占10%-15%。
此瘤可使子宫腔逐渐增大变形,并常有蒂与子宫相连,如蒂长可堵住子宫颈口或脱出于阴道内4、子宫颈肌瘤较少见,肌瘤在子宫颈部位生长,因生长部位低,可嵌顿于盆腔内,产生压迫症状,手术切除困难,易损伤输尿管、膀胱。
子宫肌瘤常为多发性,并且以上不同类型肌瘤可同时发生在同一子宫上,称为多发性子宫肌瘤。
(二)西医诊断格式:子宫肌瘤粘膜下(三)西医鉴别诊断1、妊娠子宫子宫肌瘤并发囊性变时,易误诊为妊娠子宫;而妊娠子宫,特别是40岁以上高龄孕妇,或过期流产而有流血者,也可能误诊为子宫肌瘤。
临床上遇见育龄妇女而有停经史者,应首先想到妊娠之可能,经B型超声检查或hCG测定不难确诊,必要时应刮宫加以鉴别。
要特别注意肌瘤合并妊娠,此时,子宫较停经月份为大,外形多不规则,质地较硬,B型超声检查可协助确诊。
2、卵巢肿瘤实性卵巢肿瘤可能误诊为浆膜下肌瘤;反之,浆膜下肌瘤囊性变也常误诊为卵巢囊肿,当卵巢肿瘤与子宫有粘连时鉴别更为困难,可作B型超声检查,有时需在剖腹探查时方能最后确诊。
3、子宫肌腺瘤临床上也表现为月经量增多及子宫增大,与子宫肌瘤明显不同处在于以痛经为主要症状,也常遇到痛经不明显者而诊断为子宫肌瘤。
检查时子宫多呈均匀性增大,且有经期增大而经后缩小的特征。
4、其他卵巢内膜异位囊肿,盆腔炎性包块、子宫畸形等,可根据病史、体征以及B型超声检查鉴别。
四、治疗治疗应根据患者年龄、生育要求、症状以及肌瘤的部位、大小、数目等全面考虑。
(一)一般处理注重调节情绪,防止大怒大悲、多思多虑,应尽量做到知足常乐,性格开朗、豁达,避免过度劳累,这样五脏调和,气行疏畅,气行则血和,气血和则百病不生。
另外,患者应注重节制房事,以防损伤肾气,加重病情。
更应注重房事卫生、保持外阴清洁,以防止外邪内侵,入里化热,凝滞气血,加重病情。
(二)中医治疗1.中医内治法(1)中药辨证治疗①气滞血瘀证治法:活血化瘀,消癥散结方药:桂枝茯苓丸加减桂枝15g 茯苓10g 丹皮15g 桃仁9g赤芍20g 当归15g用法:中药日一剂,水煎,早晚分服②阴虚火旺证治法:养阴清热,调经散结方药:保阴煎加减生地15g 熟地15g 白芍10g 山药15g川断20g 黄柏15g 麦冬15g 赤芍10g炙甘草10g用法: 中药日一剂,水煎,早晚分服③肝郁脾虚型证治法:疏肝解郁,扶正消癥方药:柴胡舒肝散加减陈皮15g 柴胡15g 川芎9g 香附12g枳实9g 白芍10g 赤芍10g 甘草10g用法: 中药日一剂,水煎,早晚分服(2)中成药辨证使用①气滞血瘀证:桂枝茯苓丸 6粒,口服,一日3次;宫瘤清胶囊 3粒,口服,一日3次,均以3个月经周期为一疗程。
②阴虚火旺证:月经过多或淋漓下血不止者,可口服云南白药以化瘀止血,血止后口服知柏地黄丸调理,8粒,一日3次。
③肝郁脾虚型证:香砂六君子丸 6g,口服,一日3次,同时服用逍遥丸15丸,口服,一日2次。
2.中医外治法(1)灌肠法灌肠治疗湿热型包块,用柴胡20g、蒲公英15g、败酱草20g、白芍15g。
血瘀痰阻型包块加莪术10g、制乳香6g、制没药6g;寒凝气滞型去蒲公英败酱草,加官桂10g,乌药6g。
中药农煎100ml,保留灌肠,每日1次,连续15次为一疗程。
(2)针刺疗法取关元、水道、足三里、三阴交为主,留针10-20分钟,不直刺包块部位,不在经期进行。
(三)西医治疗1.随访观察:无症状肌瘤,一般不需治疗,特别是近绝经期的妇女。
绝经后肌瘤多可萎缩或逐渐消失,每3-6个月随访一次2.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一般应用长效制剂,每月皮下注射1次,常用药物有亮丙瑞林每次3.75mg,或戈舍瑞林每次3.6mg,应用于缩小肌瘤以利于妊娠,或术前控制症状,或术前应用缩小肌瘤,或对近绝经妇女,提前过渡到自然绝经。
3.其他药物:米非司酮,日量12.5mg口服,作为术前用药或提前绝经使用。
4.手术治疗:(1)手术适应症:月经过多导致继发贫血,药物治疗无效;严重腹痛、性交痛或慢性腹痛、有肌瘤扭转引起的急性腹痛;有膀胱、直肠压迫症状;能确定是不孕或反复流产的唯一原因者;肌瘤生长较快,怀疑恶变者。
(2)手术方式:肌瘤切除术、子宫切除术。
五、辅助检查(1)血、尿、便常规化验。
(2)心、肝、肾功能检查。
(3)妇科B超或CT检测(4)血浆中NK细胞活性、P、T。
(5)血浆FSH、LH、E2六、疗效判定标准1.痊愈:肌瘤消失,临床症状消失;2.有效:临床症状减轻或消失,肌瘤缩小1/2以上;3.显效:症状减轻或消失,肌瘤缩小1/3者,或停药以后肌瘤稳定,症状消失,持续半年以上4.无效:症状无改变,肌瘤未见明显消失。
七、出院医嘱1.调养、护理;畅情志、避风寒、适劳逸;2.定期复查:手术者出院后1月复查B超,保守治疗者每3个月复查B超或CT1次。
八、中医治疗难点分析根据本病血气失调的特点,治疗时应辨清在气、在血,新病还是久病的不同。
病在气则理气行滞为主,佐以理血;病在血则活血破瘀散结为主,佐以理气。
新病正气尚盛,可攻可破;久病正衰,宜攻补兼施,大凡攻伐,宜“衰其大半而止”,不可猛攻峻伐,以免损伤元气。
倘若石瘕,药力不足以克伐,当以西医手术之法,先祛实邪,再行补益,当为上举。
对本病的治疗,可采用药物和非药物疗法两种,新病、气病,应以行气活血的方法治疗;久病、血病或痰凝,病情轻微,包块尚小,宜用活血化瘀消症的方法治疗,病情较重,且包块较大,正气渐衰,应采用手术切除的办法,去除病邪再行调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