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篇 基因的功能分析
基因的结构和功能
基因歧视:基于基因信息的歧视行为,如就业、保险等方面
隐私保护:保护个人基因信息的隐私权,防止信息泄露和滥用
法律法规:各国对基因歧视和隐私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 社会影响:基因歧视和隐私保护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如心理健康、社会公 平等
生物安全:基因技术 的滥用可能导致生物 安全问题,如基因污 染、生物恐怖主义等
相同基因的过程
基因克隆的应用:生产 转基因生物、治疗遗传
疾病等
DNA重组:通过切 割和拼接DNA片段, 改变生物的遗传特性
DNA重组的应用:生 产疫苗、开发新药等
基因编辑技术的原理:利用核酸 酶对基因进行精确切割和修改
基因编辑技术的应用:疾病治疗、 农业生产、环境保护等
基因编辑技术的优点:高效、精 确、成本低
翻译: mRNA中的 基因信息被 翻译成蛋白
质
起始密码子: 表示翻译开 始的信号
终止密码子: 表示翻译结 束的信号
tRNA:携带 氨基酸参与
翻译过程
核糖体:蛋 白质合成的
场所
转录因子:调控 基因转录的蛋白 质
转录起始位点的 选择:决定基因 转录的起始位置
转录后修饰:影 响基因转录的准 确性和效率
翻译后修饰:影 响蛋白质的活性 和功能
生物技术产业:包括基因工 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发 酵工程等,广泛应用于医药、 食品、环保等领域
生物制药:利用基因工程技术 生产药物,如抗生素、疫苗等
生物技术公司的发展:如 Amgen、Genentech等公司
的成功案例
生物技术产业的未来趋势:个 性化医疗、精准医疗、基因治
疗等
目的:测定人类基因组的DNA序列 启动时间:1990年 完成时间:2003年 意义:为个性化医疗提供基础数据,促进医学研究和疾病治疗
滇牡丹PdMYB57基因克隆及功能验证
滇牡丹PdMYB57基因克隆及功能验证第一篇范文滇牡丹PdMYB57基因克隆及功能验证滇牡丹(Paeonia delavayi)是我国特有的珍稀濒危植物,被誉为“植物熊猫”,其花朵鲜艳,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和药用价值。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基因克隆和功能验证成为研究植物生长发育和抗逆性的重要手段。
本文对滇牡丹PdMYB57基因进行了克隆和功能验证,为揭示滇牡丹生长发育机制和提高其抗逆性提供理论依据。
一、滇牡丹PdMYB57基因克隆采用RT-PCR技术,从滇牡丹幼嫩叶片中获得PdMYB57基因的cDNA序列。
该序列全长1313bp,编码一个含有437个氨基酸的蛋白。
序列分析表明,PdMYB57蛋白具有典型的MYB家族保守结构域,属于R2R3亚家族。
生物信息学预测表明,该基因在滇牡丹生长发育过程中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
二、滇牡丹PdMYB57基因表达特性分析三、滇牡丹PdMYB57基因功能验证为验证PdMYB57基因的功能,将其转化到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中。
转基因拟南芥植株生长状况良好,并无明显形态异常。
通过干旱、盐胁迫和低温胁迫实验,发现转基因拟南芥植株在逆境胁迫下的生长表现优于野生型,表明PdMYB57基因具有提高植物抗逆性的功能。
四、结论本文成功克隆了滇牡丹PdMYB57基因,并对其进行了功能验证。
结果表明,PdMYB57基因在滇牡丹生长发育和逆境响应中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转基因拟南芥实验,证实了该基因具有提高植物抗逆性的功能。
这为深入研究滇牡丹生长发育机制和提高其抗逆性提供了重要依据。
今后,我们将继续探讨PdMYB57基因在滇牡丹中的作用机理,为培育抗逆性强、观赏价值高的滇牡丹新品种奠定基础。
第二篇范文探索滇牡丹的基因奥秘:PdMYB57的克隆与功能揭秘在这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不仅能够欣赏到大自然的美丽,还能深入到植物的基因层面,探索它们的生长秘密。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揭秘滇牡丹(Paeonia delavayi)这位“植物熊猫”的基因奥秘,特别是那个名叫PdMYB57的基因。
高中生物必修知识点总结(3篇)
高中生物必修知识点总结必修三《稳态与环境》重点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1.内环境:由细胞外液(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构成的液体环境。
2.高等的多细胞动物,它们的体细胞只有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3.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主要是: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有关。
4.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内环境稳定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5.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主要调节机制。
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6.(多细胞)动物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它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组成。
7.兴奋: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8.静息电位:外正内负;兴奋部位的电位:外负内正。
9.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
10.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上,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
11.调节人和高等动物生理活动的高级中枢是大脑皮层。
12.激素调节: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调节。
13.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这种调节方式叫作反馈调节。
分为正反馈调节和负反馈调节。
14.激素调节的特点:微量和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相关激素间具有协同作用或拮抗作用。
15.体液调节:激素等化学物质(除激素以外,还有其他调节因子,如CO2等),通过体液传送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
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
16.单细胞动物和一些多细胞低等动物只有体液调节。
17.动物体的各项生命活动常常同时受神经和体液的调节,但神经调节仍处于主导地位。
18.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
生物基因感悟心得体会(3篇)
第1篇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类对生命奥秘的探索从未停止。
生物基因作为生命科学的核心领域,近年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
在我国,生物基因研究也取得了长足进步。
作为一名生物基因领域的从业者,我有幸亲身经历了这一伟大时代的变迁,对生物基因有了更深刻的感悟。
在此,我想分享我的心得体会。
一、基因的神奇与伟大生物基因是生命的基本单位,是决定生物性状和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从人类诞生之日起,基因就伴随着我们,影响着我们的成长、健康和命运。
基因的神奇之处在于,它既是我们生命的起源,又是我们生命延续的纽带。
1. 基因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是生物进化的基础。
地球上存在着无数种生物,它们之间的基因差异导致了生物种类的繁多。
这种多样性使得生物能够适应各种环境,保证了生物种群的生存和发展。
在我国,生物基因研究揭示了我国生物多样性的丰富性,为保护生物多样性提供了有力支持。
2. 基因的调控基因的调控是生命活动的核心。
生物体内的基因并非孤立存在,而是通过复杂的调控网络,共同参与生命活动。
这种调控机制使得生物能够适应环境变化,维持生命活动的平衡。
近年来,我国科学家在基因调控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为人类健康和疾病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3. 基因与疾病基因与疾病的关系密切。
许多疾病都与基因变异有关,如遗传性疾病、肿瘤等。
通过研究基因与疾病的关系,我们可以揭示疾病的发病机制,为疾病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
我国在基因与疾病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为人类健康事业作出了贡献。
二、生物基因研究的挑战与机遇生物基因研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机遇。
1. 挑战(1)技术难题:生物基因研究需要先进的技术手段,如基因测序、基因编辑等。
这些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仍存在诸多难题,需要科研人员不断努力。
(2)伦理问题:生物基因研究涉及人类基因、生物安全等方面,需要妥善处理伦理问题,确保研究活动的正当性。
(3)国际合作:生物基因研究是一个全球性的课题,需要各国科学家共同合作,分享研究成果。
医学遗传学总结报告范文(3篇)
第1篇一、引言医学遗传学是一门研究遗传病的发生、发展、诊断、治疗和预防的学科。
随着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的快速发展,医学遗传学在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和基础医学等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医学遗传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常见遗传病及其诊断与治疗等方面进行总结。
二、医学遗传学基本概念1. 遗传病:指由遗传因素引起的疾病,包括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
2. 基因:生物体内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是生物遗传信息的载体。
3. 基因组:一个生物体内所有基因的总和。
4. 基因表达:基因通过转录和翻译产生蛋白质的过程。
5. 遗传模式:指遗传病在家族中的传递规律。
三、医学遗传学研究方法1. 基因组学:研究生物体全部基因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作用。
2. 分子遗传学:研究基因的结构、功能及其表达调控。
3. 细胞遗传学:研究染色体结构、数目和异常。
4. 遗传流行病学:研究遗传病在人群中的分布规律、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的作用。
四、常见遗传病及其诊断与治疗1. 单基因遗传病(1)囊性纤维化:是一种常见的单基因遗传病,主要表现为肺部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和汗腺功能障碍。
诊断方法包括基因检测、临床表现等。
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基因治疗。
(2)唐氏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染色体异常遗传病,主要表现为智力障碍、生长发育迟缓和特殊面容。
诊断方法包括染色体核型分析、基因检测等。
治疗主要包括康复训练、药物治疗等。
2. 多基因遗传病(1)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多基因遗传病,主要表现为血压持续升高。
诊断方法包括血压测量、临床表现等。
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生活方式干预等。
(2)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多基因遗传病,主要表现为血糖升高。
诊断方法包括血糖检测、临床表现等。
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饮食控制、运动等。
3. 染色体异常遗传病(1)地中海贫血:是一种常见的染色体异常遗传病,主要表现为贫血、黄疸等症状。
诊断方法包括血常规、基因检测等。
分离目的基因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学习并掌握目的基因的分离方法,包括基因组DNA提取、目的基因的克隆、扩增和鉴定等步骤。
通过实验,使学生熟悉实验原理、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技能。
二、实验原理目的基因分离是指从生物基因组中提取出特定的基因片段,并进行克隆、扩增和鉴定。
实验步骤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基因组DNA提取:利用各种方法从生物组织中提取出基因组DNA。
2. 目的基因的克隆:利用PCR技术扩增目的基因,并克隆到载体上。
3. 目的基因的鉴定:通过限制性内切酶酶切、DNA测序等方法对克隆的目的基因进行鉴定。
4. 目的基因的表达:将目的基因导入宿主细胞,进行表达和功能验证。
三、实验材料与试剂1. 实验材料:大肠杆菌、质粒载体、目的基因DNA模板等。
2. 试剂:DNA提取试剂盒、PCR试剂、限制性内切酶、DNA连接酶、DNA测序试剂盒等。
四、实验步骤1. 基因组DNA提取(1)取适量生物组织,按照DNA提取试剂盒说明书进行操作。
(2)提取的基因组DNA用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确保DNA提取质量。
2. 目的基因的克隆(1)设计特异性引物,用于PCR扩增目的基因。
(2)按照PCR试剂盒说明书进行PCR扩增,获得目的基因。
(3)将PCR产物与载体连接,转化大肠杆菌。
(4)通过蓝白斑筛选,获得阳性克隆。
3. 目的基因的鉴定(1)对阳性克隆进行酶切鉴定,验证目的基因是否成功克隆。
(2)对阳性克隆进行DNA测序,确定目的基因序列。
4. 目的基因的表达(1)将目的基因克隆到表达载体上,构建表达系统。
(2)将表达载体导入宿主细胞,进行目的基因的表达。
(3)检测目的基因的表达产物,验证目的基因的功能。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基因组DNA提取:提取的基因组DNA在琼脂糖凝胶电泳中呈现清晰的主带,说明DNA提取成功。
2. 目的基因的克隆:通过PCR扩增,获得目的基因片段,大小与预期相符。
高中生物《减数分裂》教学案例【优秀4篇】
教案能够展现出教师在备课中的思维过程,并且显示出教师对课标、教材、学生的理解和把握的水平以及运用有关教育理论和教学原则组织教学活动的能力。
以下内容是牛牛范文为您带来的4篇高中生物《减数分裂》教学案例,我们不妨阅读一下,看看是否能有一点抛砖引玉的作用。
高中生物教学设计篇一基因的本质一、--的基本理念对教材内容进行重组,设计问题串,组织探究活动,整个教学中教师只起引导作用,让学生在动脑的过程中学会把握要点,逐步得出结论,最终获得知识,真正用科学思维方式来学习生物学知识。
二、教学过程(一)提出问题以美国历第一位华裔首席刑侦鉴定专家李昌钰的杰出成就为切入点,先后展示我校探究实验室的pcr仪图片、dna指纹检测图等,并交流以下问题:dna指纹图上的片段代表什么?是否就是基因?(很多学生都会回答是基因。
)借此引出核心问题的探讨:基因是否等于dna?(二)资料分析,解决问题指导学生阅读新教材“遗传与进化”本节内容的资料1和3(从数量关系上分析基因与dna的关系),并思考以下问题:1、一个dna分子就是一个基因吗?2、填写下页表:通过对资料中数据的分析,学生写出关系式:全部基因的碱基对数<dna分子的碱基对数,并得出以下结论:基因是dna的片段。
< p="">问:人的dna分子中,有98%不能称为基因,而只有2%能称为基因,同样是dna 的一段序列,之所以能称为基因,有何特殊的作用?阅读资料2和4(从基因的作用进行分析),并思考以下问题:1、资料2中转基因小鼠为何能发光?为何要设置第3号小鼠?2、吃得多就一定能长胖吗?资料4中的hmgic基因起什么作用?学生能从资料2中的信息比较容易地得出转基因小鼠发光是因为获得了海蜇的绿色荧光蛋白基因。
在这里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挖掘提升:小鼠能发光,证明海蜇的这种基因不仅传给小鼠,而且能表现出来,起到控制小鼠的特定性状的作用,即具有了特定的“效应”。
遗传生物总结报告范文(3篇)
第1篇一、引言遗传学是研究生物遗传现象和遗传规律的科学,它是生物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随着分子生物学和现代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遗传学的研究领域不断拓展,为我们揭示了生物遗传的奥秘。
本报告将对遗传生物学的起源、发展、研究内容以及应用等方面进行总结。
二、遗传生物学的起源与发展1. 遗传生物学的起源遗传生物学的研究起源于19世纪。
当时,科学家们通过观察生物的繁殖现象,开始探讨遗传规律。
1859年,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发表了《物种起源》,提出了自然选择和遗传变异的观点,为遗传生物学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2. 遗传生物学的发展20世纪初,孟德尔发现了遗传规律,为遗传生物学的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
20世纪50年代,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使得遗传生物学进入了分子生物学时代。
此后,随着基因工程、蛋白质工程等技术的出现,遗传生物学的研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
三、遗传生物学的研究内容1. 遗传物质的研究遗传物质的研究主要包括DNA、RNA和蛋白质等。
其中,DNA是生物体内携带遗传信息的分子,是遗传生物学研究的核心。
近年来,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实施,使得我们对遗传物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2. 遗传规律的研究遗传规律的研究包括基因分离定律、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基因突变、基因重组等。
这些规律揭示了生物遗传的本质,为遗传育种、疾病诊断和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3. 遗传多样性的研究遗传多样性的研究主要包括基因多样性、种群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研究遗传多样性有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平衡。
4. 遗传疾病的研究遗传疾病的研究主要包括遗传病的分类、发病机制、诊断、治疗和预防等方面。
研究遗传疾病有助于提高人类健康水平,降低遗传疾病对社会的危害。
四、遗传生物学的研究方法1. 实验法实验法是遗传生物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包括杂交实验、自交实验、突变实验等。
通过实验,科学家们揭示了遗传规律,验证了遗传学理论。
2. 分子生物学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是遗传生物学研究的重要手段,包括PCR、DNA测序、基因克隆、基因编辑等。
甜瓜基因定位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基因定位技术,对甜瓜性别表达基因进行深入研究,明确控制甜瓜性别表达的遗传基础,为甜瓜遗传改良提供理论依据。
二、实验材料1. 甜瓜纯雌系(WI998)2. 甜瓜雄全同株品系(TopMark)3. SSR分子标记三、实验方法1. 杂交组合配制:以甜瓜纯雌系(WI998)为母本,甜瓜雄全同株品系(TopMark)为父本,配制杂交组合。
2. 遗传分析:对P1、P2、F1、F2、BC1P1、BC1P2六个世代群体进行遗传分析,观察并记录植株性别表现。
3. 基因定位:a. 采用SSR分子标记技术对F2分离群体进行遗传分析。
b. 利用遗传连锁分析,确定与性别表达相关的基因所在染色体区间。
c. 通过逐步缩小基因定位区间,最终确定控制甜瓜性别表达的基因。
四、实验结果1. 遗传分析结果:- P1、P2、F1代均为单性别植株,分别表现为雌性和雄性。
- F2代出现雌雄同株、雌株和雄株,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
2. 基因定位结果:- 利用SSR分子标记技术,初步确定控制甜瓜性别表达的基因所在染色体区间为第2染色体。
- 通过逐步缩小基因定位区间,最终确定控制甜瓜性别表达的基因位于第2染色体短臂上一个SSR标记附近。
五、实验讨论1. 本研究成功利用基因定位技术,确定了控制甜瓜性别表达的基因所在染色体区间,为甜瓜遗传改良提供了理论依据。
2. 本研究结果表明,甜瓜性别表达受单一基因控制,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
3. 本研究为甜瓜性别调控基因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有助于进一步揭示甜瓜性别表达机制。
六、实验结论本研究成功利用基因定位技术,确定了控制甜瓜性别表达的基因所在染色体区间,为甜瓜遗传改良提供了理论依据。
本研究结果有助于进一步研究甜瓜性别表达机制,为甜瓜育种提供新的思路。
七、实验展望1. 进一步研究控制甜瓜性别表达的基因功能,明确其作用机制。
2. 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培育具有理想性别比例的甜瓜品种。
3. 将本研究结果应用于其他植物性别表达研究,拓展基因定位技术在植物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小鼠基因筛选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基因是生物体内控制遗传信息传递的基本单位,基因突变是生物进化的重要驱动力。
为了研究特定基因的功能,我们采用小鼠作为模型生物,通过基因筛选实验,旨在鉴定和验证与特定表型相关的基因。
二、实验目的1. 构建小鼠基因文库。
2. 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筛选与特定表型相关的基因。
3. 验证筛选得到的基因的功能。
三、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C57BL/6小鼠。
2. 工具酶:限制性内切酶、DNA连接酶、Taq DNA聚合酶等。
3. 试剂:PCR引物、DNA标记物、DNA探针、克隆载体等。
4. 仪器:PCR仪、电泳仪、凝胶成像系统、显微镜等。
四、实验方法1. 构建小鼠基因文库(1)提取小鼠基因组DNA。
(2)使用限制性内切酶切割基因组DNA,获得特定长度的DNA片段。
(3)将切割后的DNA片段连接到克隆载体上,构建小鼠基因文库。
2. 基因筛选(1)根据已知表型,设计特异性引物,用于PCR扩增目的基因。
(2)对小鼠基因文库进行PCR扩增,筛选出与特定表型相关的基因片段。
(3)将筛选得到的基因片段进行测序,确定其序列。
3. 基因功能验证(1)将筛选得到的基因片段克隆到表达载体中,构建重组表达载体。
(2)将重组表达载体转化大肠杆菌,获得表达目的蛋白的菌株。
(3)通过免疫印迹、免疫荧光等技术检测目的蛋白的表达和活性。
五、实验结果1. 成功构建了小鼠基因文库,文库容量达到预期目标。
2. 通过PCR扩增,成功筛选出与特定表型相关的基因片段。
3. 对筛选得到的基因片段进行测序,确定其序列。
4. 通过基因功能验证,成功表达了目的蛋白,并验证了其功能。
六、实验讨论1. 基因筛选实验中,PCR扩增和DNA测序是关键步骤,需要严格控制实验条件,确保结果的准确性。
2. 在基因功能验证过程中,需要选择合适的表达系统和检测方法,以确保目的蛋白的正确表达和活性。
3. 本研究筛选得到的基因可能与特定表型相关,但其具体功能还需进一步研究。
基因编辑技术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基因编辑技术是近年来生物科学领域的一项重大突破,它能够精确地修改生物体的基因组,为生物学研究和应用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可能性。
本实验旨在了解基因编辑技术的原理和操作流程,掌握CRISPR/Cas9技术的基本操作,并通过实验验证该技术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二、实验原理基因编辑技术是通过人工核酸酶对基因组进行精确修饰的一种基因工程技术。
CRISPR/Cas9技术是目前最常用的基因编辑技术之一,其原理是利用细菌内源性的CRISPR系统中的Cas9核酸酶,结合一段与目标基因序列互补的sgRNA(single-guide RNA),实现对目标基因的定点敲除、插入或替换。
三、实验材料1. 实验仪器:PCR仪、电泳仪、凝胶成像系统、移液器、培养箱、恒温振荡器等。
2. 实验试剂:CRISPR/Cas9试剂盒、dNTPs、Taq酶、限制性内切酶、连接酶、DNA 标记物、DNA提取试剂盒、质粒提取试剂盒等。
3. 实验菌株:大肠杆菌DH5α、CRISPR/Cas9菌株等。
四、实验方法1. 设计实验方案:根据实验目的,设计CRISPR/Cas9基因编辑实验方案,包括靶基因序列、sgRNA设计、靶位点验证等。
2. 构建CRISPR/Cas9表达载体:根据实验方案,设计sgRNA序列,并将其克隆到CRISPR/Cas9表达载体中。
3. 转化CRISPR/Cas9表达载体:将构建好的CRISPR/Cas9表达载体转化到大肠杆菌DH5α中。
4. 验证CRISPR/Cas9表达载体:通过PCR和测序验证CRISPR/Cas9表达载体的构建。
5. 转化CRISPR/Cas9表达载体到CRISPR/Cas9菌株:将验证好的CRISPR/Cas9表达载体转化到CRISPR/Cas9菌株中。
6. 实验操作:将CRISPR/Cas9菌株接种到含有抗生素的培养基中,培养至对数生长期。
取适量菌株接种到含有靶基因的细胞培养基中,进行基因编辑实验。
基因的三种功能
基因的三种功能
基因的三种功能包括:
1. 遗传功能:基因包含了生物体传递给后代的遗传信息。
它们指导着生物体的生长、发育和特征的形成。
基因通过携带特定的DNA序列来决定细胞合成特定的蛋白质,这些蛋白质在生物体的各种生理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2. 调控功能:基因不仅仅是传递遗传信息的载体,还具有调控其他基因的功能。
基因可以通过调节特定的转录因子、DNA甲基化和组蛋白修饰等机制来控制其他基因的表达。
这种调控作用可以使得生物体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适应并做出相应的生理反应。
3. 增强功能:一些基因具有增强特定生理过程的功能。
这些基因可以增强细胞的代谢活性、免疫反应的强度以及器官的功能等。
通过增强功能,基因可以提高生物体的适应能力和生存竞争力。
生物《基因的本质》教案五篇
生物《基因的本质》教案五篇《基因的本质》教案1教学目标:通过制作脱氧核苷酸和dna结构模型的活动,使学生理解dna的分子结构,理解dna空间结构的主要特点和dna分子的多样性、特异性和稳定性,通过了解科学家的研究过程,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从而体验探究的乐趣和获得成功后的喜悦,学会科学的探究方法。
教学重点:理解dna立体结构的主要特点。
教学难点:分析dna结构中的碱基数量关系及dna分子的多样性。
教学方法:制作模型、实验、探究式学习法。
课前准备:每位同学准备四张边长为10 cm不同颜色的硬卡纸,并用其中一张白色的剪出4个等大的五边形,用一张黄色的剪出四个直径为1.5cm的等大的圆,用粉色和绿色卡纸分别剪成长8 cm、宽1.5 cm的长条,并按照虚线图示剪成下面的形状。
导入新课(情景创设)教师:同学们,矗立在北京海淀区中关村村创业大厦前的城市雕塑──中关村的“麻花”,成为世人瞩目的标志。
然而,就是这个雕塑曾引发一起纠纷案件,那就是北京市海淀区法院受理的北京世纪盛典文化艺术交流有限公司起诉北京大学dna雕塑合同纠纷案(教师对案情进行简短介绍)。
看完图片,听完案情介绍,同学们又什么想法呢?有同学会问:案件的发生是由于dna的空间结构的旋转方向的问题,dna到底有什么样的化学组成和空间结构呢?就是这样两条链吗?为什么要在这里制作一个dna结构的雕塑呢?新课教学第一部分:dna的研究教师:1869年德国生物化学家米歇尔最早发现dna这种化合物的存在。
在之后的近一个世纪里,许多科学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讨,分析dna的化学结构和组成,并努力探索这蕴涵生命奥秘的物质的结构,希望揭开dna结构的神秘面纱。
同学介绍在网上查到资料:1944年,发现的dna(脱氧核糖核酸)可能携带遗传信息。
1953年英国科学家沃森和克里克推断出dna的双螺旋结构模型。
第二部分:跟随科学家研究足迹,认识dna的结构教师:在沃森和克里克之前,人们已经认识了dna的化学成分是由脱氧核苷酸组成,每分子的脱氧核苷酸又是由三个分子组成。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合集6篇)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第1篇第一节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1转录定义:在细胞核中,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mRNA的过程。
场所:细胞核模板:DNA的一条链信息的传递方向:DNA-mRNA原料:含A、U、C、G的4种核糖核苷酸产物:mRNA2翻译定义:游离在细胞质中的各种氨基酸,以mRNA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排列顺序的蛋白质,这一过程叫做翻译。
场所:核糖体条件:ATP、酶、原料(AA)、模板(mRNA)搬运工:转运RNA(tRNA)信息传递方向:mRNA-蛋白质密码子:mRNA上3个相邻的`碱基决定1个氨基酸,每3个这样的碱基又称为1个密码子. 翻译位点:一个核糖体与mRNA的结合部位形成2个tRNA的结合位点。
(一种tRNA携带相应的氨基酸进入相应的位点).3、RNA的类型信使RNA(mRNA)、转运RNA(tRNA)、核糖体RNA(rRNA)4、RNA与DNA的不同点是:五碳糖是核糖而不是脱氧核糖,碱基组成中有碱基U(尿嘧啶)而没有T(胸腺嘧啶);从结构上看,RNA一般是单链,而且比DNA短。
每种tRNA只能转运并识别 1 种氨基酸,其一端是携带氨基酸的部位,另一端有3个碱基,称为反密码子。
tRNA种类为:61种5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时:基因的碱基数:mRNA上的碱基数:氨基酸数=6:3:1 第二节基因对性状的控制1、中心法则:遗传信息可以从DNA流向DNA,即DNA的自我复制;也可以从DNA流向RNA,进而流向蛋白质,即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
但是,遗传信息不能从蛋白质流向蛋白质,也不能从蛋白质流向DNA或RNA。
近些年还发现有遗传信息从RNA到R NA(即RNA的自我复制)也可以从RNA流向DNA(即逆转录)。
2、基因、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1)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如白化病等。
(2)基因还能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如镰刀型细胞贫血等。
基因与基因;基因与基因产物;与环境之间多种因素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共同地精细的调控生物体的性状。
基因编辑探究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基因编辑技术作为一种精准的基因操作工具,近年来在生物学研究和应用中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本实验旨在探究基因编辑技术在生物学研究和应用中的潜力,通过实验验证该技术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二、实验目的1. 了解基因组编辑技术的操作流程和原理;2. 掌握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的应用;3. 分析基因编辑技术在生物学研究和应用中的优势;4. 评估基因编辑技术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三、实验材料1. 实验试剂:CRISPR-Cas9系统、DNA模板、荧光标记的DNA序列、荧光素酶、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细胞培养试剂等;2. 实验仪器:PCR仪、电泳仪、凝胶成像系统、细胞培养箱、荧光显微镜等。
四、实验方法1. 设计实验方案:根据实验目的,设计CRISPR-Cas9基因编辑实验方案,包括靶基因的选择、引物设计、载体构建等;2. 载体构建:利用PCR技术扩增靶基因序列,通过重组酶将靶基因序列插入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载体中;3. 细胞培养:将构建好的载体转染到细胞中,进行细胞培养;4. 基因编辑:利用CRISPR-Cas9系统对细胞进行基因编辑,检测编辑效果;5. 数据分析:通过荧光素酶活性检测、PCR扩增、测序等方法分析基因编辑效果。
五、实验结果1. 载体构建:成功构建了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载体,载体中含有靶基因序列;2. 细胞培养:细胞生长良好,可用于后续实验;3. 基因编辑:通过CRISPR-Cas9系统对细胞进行基因编辑,成功实现了靶基因的敲除;4. 数据分析:通过荧光素酶活性检测、PCR扩增、测序等方法,证实了基因编辑效果。
六、实验结论1. 基因编辑技术在生物学研究和应用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2. CRISPR-Cas9系统是一种高效、可靠的基因编辑技术;3. 本实验成功实现了靶基因的敲除,验证了基因编辑技术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七、实验讨论1. 基因编辑技术在生物学研究和应用中的优势:(1)精准编辑:基因编辑技术可以对特定基因进行定点编辑,避免对其他基因的影响;(2)高效性:基因编辑技术具有快速、高效的优点,可短时间内完成基因编辑;(3)可重复性:基因编辑技术具有较高的可重复性,有利于实验结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生物基因的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名称生物基因的提取与鉴定二、实验目的1. 学习生物基因提取的方法和原理。
2. 掌握DNA提取、纯化及检测的基本操作。
3. 鉴定提取的DNA是否为纯DNA。
三、实验原理生物基因提取的原理是利用细胞破碎、蛋白质变性、DNA与蛋白质分离等方法,从生物细胞中提取出DNA。
实验中常用的提取方法有酚-氯仿法、柱层析法等。
DNA鉴定通常采用琼脂糖凝胶电泳和紫外分光光度法。
四、实验材料1. 植物材料:新鲜植物叶片(如水稻、玉米等)。
2. 试剂:酚-氯仿、NaCl溶液、Tris-HCl缓冲液、琼脂糖、DNA标准品、DNA酶、DNA荧光染料等。
3. 仪器:离心机、电泳仪、紫外分光光度计、显微镜等。
五、实验方法1. 植物材料的处理:将新鲜植物叶片洗净,剪成小块,加入适量液氮研磨成粉末。
2. DNA提取:(1)将研磨好的植物粉末加入酚-氯仿溶液,充分振荡,静置分层。
(2)取上清液,加入等体积的NaCl溶液,混匀后加入等体积的冷无水乙醇,充分混匀。
(3)室温静置30分钟,离心取沉淀。
(4)将沉淀溶于适量Tris-HCl缓冲液,得到粗提DNA。
3. DNA纯化:(1)将粗提DNA加入柱层析柱,用适量Tris-HCl缓冲液洗脱。
(2)收集洗脱液,加入适量无水乙醇,静置沉淀。
(3)离心取沉淀,溶于适量Tris-HCl缓冲液,得到纯化DNA。
4. DNA鉴定:(1)取适量纯化DNA,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其浓度。
(2)将纯化DNA与DNA标准品在同一琼脂糖凝胶电泳槽中电泳,观察DNA条带。
(3)对电泳后的凝胶进行紫外透射,观察DNA条带。
六、实验结果1. DNA浓度:通过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纯化DNA浓度为20ng/μl。
2. 琼脂糖凝胶电泳:纯化DNA在琼脂糖凝胶电泳中呈现清晰的条带,与DNA标准品对照,条带大小相符。
七、实验讨论1. 在实验过程中,注意避免DNA污染,如使用无DNA酶的试剂、操作过程严格无菌等。
2. 提取的DNA浓度受植物材料、提取方法等因素影响,可通过优化实验条件提高DNA浓度。
诊断学 第四篇 实验诊断 第一章 概论
(四)实验诊断学与检验医学
3.医学检验学属于医学技术的范畴 ➢ 医学检验学是医学技术的一个独立分支,是与临床医学密切相关的技术学科 ➢ 医学检验学依据疾病进程中病理生理改变,采用化学、物理学、生物学、免疫学等多种技
术手段,收集体液、细胞、组治提供极其重要的、客观的、精确的实验室依据 4.实验诊断学教学的侧重点应该以实验的临床意义、实验结果分析评价、实验项目的选择、质 量控制和临床应用为主。 5.而检验医学是以检验项目的开发、检验技术的更新、检验设备的原理、性能为重点。
(一)实验诊断的内容
1.临床血液学检查 血液和造血组织的原发性血液病以及非造血细胞疾病所致的血液学变化的 检查,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数量、生成动力学,形态学和细胞化学等的检验;止血 凝血功能、抗凝和纤溶功能的检验;溶血的检验;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试验等。
2.临床生物化学检查 对组成机体的生理成分、代谢功能、重要脏器的生化功能、毒物分析 及药物浓度监测等的临床生物化学检验;血液和体液中电解质和微量元素的检验;血气和酸碱 平衡的检验;临床酶学的检验;激素和内分泌功能的检验;药物和毒物浓度检查等。
(三)实验诊断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6.个体化诊断是指对被检个体的基因背景及病理生理状态的综合分析的结果,应用于该个 体的预防、诊断和治疗上,这种诊断称为个体化诊断。 ➢ 后基因时代在短时间内认识到大量的基因单位,并在积极分析研究过程中产生了个体
化医疗诊断。 ➢ 个体化诊断包括遗传基因、后天突变、疾病基因、代谢特征、药物敏感性等内容。
(三)实验诊断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3.近年来,检验技术不断更新,新的检测方法、检测技术不断涌现,实验诊断向自动化、 智能化、标准化、分子化、个体化、即时化和信息化发展。 4.标准化是检验过程中必需的内容。国家标准化委员会制定了ISO15189质量管理体系, 对临床实验室开展诊断项目的检查全过程均制定了标准化流程,大大提高了临床实验室的 工作能力和工作效率。
大量提取羊草基因组方法的优化6篇
大量提取羊草基因组方法的优化6篇第1篇示例:羊草(Leymus chinensis)是一种重要的牧草种类,被广泛用于草原生态系统的恢复和改良。
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对于羊草基因组的研究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大量提取羊草基因组的方法是研究者们进行基因组学分析的重要步骤之一。
本文将重点讨论如何优化大量提取羊草基因组的方法,以提高提取效率和提取质量,为羊草基因组研究提供更好的支持。
一、样品处理和DNA提取方法的选择在进行大量提取羊草基因组的工作时,首先要考虑的是样品的处理和DNA提取方法的选择。
对于不同的样品来源和实验目的,选择合适的DNA提取方法至关重要。
常见的DNA提取方法包括CTAB法、硅胶柱法、磁珠法等。
在选择方法时,要考虑到提取效率、提取质量和成本等因素,从而找到最适合羊草基因组提取的方法。
二、优化提取过程中的关键步骤在进行DNA提取过程中,有一些关键步骤需要特别注意和优化,以确保提取效果的最佳化。
首先是样品的研磨和细胞破裂,这一步骤直接影响到DNA的提取效率和纯度。
可以在样品研磨过程中添加玻璃珠或磨具,加速样品破碎,提高DNA的得率。
其次是蛋白酶的应用,正确选择合适的蛋白酶,可以有效去除样品中的蛋白质和多糖,提高DNA的纯度。
还需要注意乙醇沉淀、洗涤和溶解等步骤的优化,以确保提取的DNA质量和浓度达到实验要求。
三、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进行羊草基因组测序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不断发展,对于羊草基因组的测序工作也变得更加便捷和精准。
大量提取羊草基因组的方法优化了DNA提取的效率和质量,为后续的基因组测序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可以更快速、更全面地对羊草基因组进行测序,深入研究其基因组结构和功能信息,为羊草的遗传改良和育种提供更多的参考和支持。
四、应用羊草基因组信息开展功能研究提取得到的羊草基因组信息可以为后续的功能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
通过对基因组信息的分析和比对,可以发现羊草中的重要基因和调控元件,深入探究其在生长发育、逆境应对等方面的功能和作用机制。
基因组学方法筛选目标产物生物合成途径
基因组学方法筛选目标产物生物合成途径示例文章篇一:《基因组学方法筛选目标产物生物合成途径:探索微观世界的神奇之旅》嗨,大家好!今天我要和你们讲一讲超级厉害又特别有趣的基因组学方法筛选目标产物生物合成途径呢。
这就像是在一个超级大的迷宫里找宝藏一样,宝藏就是我们想要的目标产物的合成途径,而基因组学方法就是我们的寻宝地图和工具。
我先给你们讲讲什么是目标产物吧。
想象一下,目标产物就像是一个超级英雄制造出来的神奇东西。
比如说,有一种药能治疗特别难治的病,这个药就是目标产物。
那这个药是怎么在生物体内制造出来的呢?这就涉及到生物合成途径啦。
生物合成途径就像是一条生产线,有各种各样的小零件(分子之类的东西)在这条生产线上跑来跑去,最后就组装成了我们想要的目标产物。
那基因组学方法又是什么呢?基因组学就像是一个超级大的信息库,里面装着生物的所有基因信息。
这些基因就像是一本本小说明书,告诉生物怎么生长,怎么制造东西。
我们用基因组学方法来筛选目标产物生物合成途径,就像是从一大摞说明书里找我们想要的那几页。
我给你们讲个我在书上看到的例子哦。
有个科学家团队想要找到一种能产生新型抗生素的生物合成途径。
他们就开始用基因组学方法啦。
首先,他们要采集很多可能产生这种抗生素的微生物。
这就像是去不同的森林里找不同的小动物一样,要找好多好多微生物呢。
然后,他们把这些微生物的基因组都测出来。
这一步可不容易,就像是要把每个小动物身上的每一根毛都数清楚一样。
测完基因组之后,他们就开始在这些基因信息里找线索啦。
这就好比是在一堆乱乱的毛线里找一根特殊颜色的线。
他们要找那些可能和抗生素合成有关的基因。
怎么找呢?他们会看基因的一些特殊结构和功能。
比如说,有些基因像是专门负责搬运原材料的小货车,有些基因像是加工原材料的小工厂。
如果发现了这样的基因,那就有可能是在这个生物合成途径里的重要成员。
我还有个朋友,他也对这个特别感兴趣。
有一次我们聊天,他就问我:“你说这些基因就像说明书,但是基因那么多,怎么知道哪个是对的呢?”我就跟他说:“这就像是在一个超级大的图书馆里找一本关于魔法的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前言
基因的含义:体现在三个方面
基因是突变单位,突变为进化 提供选择材料。 基因是结构单位,基因结构是 遗传的物质基础。
植物基因的功能分析
一、前言
基因的含义:体现在三个方面 基因是功能单位,基因功能的 发挥产生了生物性状。 基因功能的研究是分子生物学 研究的最主要目的之一。
什么是“基因的功能”? 基因的功能是如何发挥作用?
遗传距离与物理距离之间的关系:
遗传距离与物理距离大致呈正相关,但 不能完全等同。
不同生物之间,遗传距离和物理距离的 相对大小是不同的。
人类: 1cM≈1000kb; 拟南芥: 1cM≈25kb; 番茄: 1cM≈510kb; 玉米: 1cM≈2140kb;
遗传距离与物理距离之间的关系:
同一生物中,遗传距离和物理距离的关 系也因标记物在不同性别的个体、同一 个体的不同染色体、同一染色体上的不 同位置而异。
4)分子标记的种类
(1)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RFLP)是发展最早的 分子标记技术。
RFLP技术的原理是检测DNA在限制性 内切酶酶切后形成的特定DNA片段的大 小。
4)分子标记的种类
(1)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用不同生物杂交测出的遗传距离很可能 是不同的。
2、分子标记技术
1) 分子标记 (molecular marker)的概念
广义的分子标记是指可遗传的并可检测 的DNA序列或蛋白质。蛋白质标记包括 种子贮藏蛋白和同工酶及等位酶。
狭义的分子标记概念只是指DNA标记, 而这个界定现在被广泛采纳。
2、分子标记技术
重叠群(contig),绘制物理连锁图。
(3) DNA序列图谱 是物理图谱中最精细的图谱。
物理作图主要有四种类型:
(1)限制性作图(restriction mapping )。
利用限制性内切酶将染色体切成数个片 段,再根据重叠序列把片段连接成染色 体,确定遗传标志之间的物理距离(bp、 kb或Mb),它可以将限制性酶切位点标 定在DNA分子的一定位置上。
⑤成本较低,因为随机引物可在公司买 到,其价格不高;
⑥RAPD标记一般是显性遗传(极少数 是共显性遗传的),这样对扩增产物的 记录就可记为“有/无”,但这也意味着 不能鉴别杂合子和纯合子;
RAPD特点:
⑦最大问题是重复性不太高,条件的变化 会引起一些扩增产物的改变;但是,如果 把条件标准化,还是可以获得重复结果的;
基因的功能可体现在三个层次:
基因水平的功能: 如转录因子、RNA代谢、信号 转导等。
生物化学水平的功能: 如甲基转移酶、ATP酶、蛋白 质降解等。
基因的功能可体现在三个层次:
生理学与生物学水平的功能: 如参与抗逆、控制花期、控制 株高等。 基因的功能不是孤立、单一的。
根据基因的功能分类:
控制细胞分裂的基因; 控制细胞分化的基因; 影响植物发育的基因; 负责信号转导的基因; 参与生物大分子合成的基因; 抗逆境的基因;
⑧存在共迁移问题,在不同个体中出现相 同分子量的带后,并不能保证这些个体拥 有同一条(同源)的片段; 同时,在胶上看见的一条带也有可能包含 了不同的扩增产物,即片段大小相同,但 碱基序列不同。
4)分子标记的种类
(3) 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
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mplified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AFLP):其特点是 把RFLP和PCR结合了起来。
另一类是DNA序列发生插入或剔除变化 (insertion/deletion,InDel)。
4)分子标记的种类
分子标记是伴随着分子标记检测技术而 产生的。分子标记的检测技术主要有两 类:
① 以分子杂交为基础的分子标记,如 RFLP;
② 以PCR检测技术为基础的分子标记, 包括单引物PCR标记和双引物PCR标记
识别序列为8bp,几率是48=65536;
RFLP技术有两个要点:
② 探针的选择
选择探针时既要考虑探针的长度,又要 考虑探针之间的相互位置。
探针越长,得到多态性的可能越大,但 分析难度增加;探针太短很可能检测不 到多态性。
RFLP探针一般选择单拷贝探针。
对于因相同或相近序列的拷贝数变化和 分布不同所引起的多态性,可选择重复 序列探针:
(2) 随机扩增多态性
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RAPD) 原理是用一 个(有时用两个)随机引物(一般8-10 个碱基)非定点地扩增DNA片段,然后 用凝胶电泳分开扩增片段。
RAPD检测的多态性主要是InDel,有时 可检测到碱基突变造成的多态性。
1996年水稻遗传图DNA标记已增至2300 个,其中1800个为从愈伤组织、根以及 茎尖中分离的cDNA,标记间平均间距达 到300kb。
1998年,Harushima等发表了包含2275 个分子标记的高密度RFLP连锁图,这是 水稻的第5张遗传图谱。
2001年3月,日本基因组计划在此基础上 又发展了1000个新的RFLP标记,公布了 包含3267个RFLR标记的高密度水稻分子 标记连锁图。
1. 遗传图谱与物理图谱
相距1cM的2个遗传标记在姐 妹染色单体发生重组中,具有 1%相互分离的机会。
遗传图谱的用途:分析基因组 结构、遗传育种、研究生物进 化关系。
二、遗传图谱与连锁分析
1. 遗传图谱与物理图谱
构建遗传图谱的主要基础是拥 有足够多的遗传标记。
二、遗传图谱与连锁分析 1. 遗传图谱与物理图谱 遗传标记主要有4种类型:
物理作图主要有四种类型:
(2)依靠克隆的作图(clone-based mapping)。
即根据克隆的DNA片段之间的重叠顺序 构建重叠群(contig),绘制重叠克隆的 物理连锁图。
物理作图主要有四种类型:
(3) 荧光标记原位杂交(fluorescent in situ hybridization, FISH)作图。
④ 对生物的影响表现“中性”;
⑤ 操作简便。
3)理想的分子标记 (1)具有高的多态性; (2)共显性遗传,即利用分子标记可鉴别 二倍体中杂合和纯合基因型; (3)能明确辨别等位基因;
(4)遍布整个基因组;
(5)除特殊位点的标记外,要求分子标记 均匀分布于整个基因组;
3)理想的分子标记 (6)选择中性(即无基因多效性);
1) 分子标记 (molecular marker)的概念
DNA分子标记是指基因组中任何一段独 特的DNA序列,但由于分子标记主要用 于构建遗传图谱,而遗传图谱的依据是 生物杂交,所以分子标记特指两个亲本 间DNA序列的差异之处,即所谓的多态 性。
2) DNA分子标记的优点 ① 可以在各发育时期的个体、组织、器 官甚至细胞水平作检测,不受环境的影 响,也不受基因表达与否的限制; ② 数量丰富; ③ 遗传稳定;
物理图谱的用途:
第二,目前基因的物理图的DNA构成片 段一般为1-200kb(如水稻BAC克隆平 均长度为120kb),有利于直接测序, 从而“拼接”整个基因组的序列,为研 究者在核苷酸不平上解开遗传之谜提供 了可能;
物理图谱的用途:
第三,利用如荧光原位杂交等技术通过 对特定DNA序列特别是编码序列在染色 体上的分布位置的研究,对研究基因组 进化、起源以及结构和功能方面具有重 要的理论意义。
将荧光标记的探针与染色体杂交确定分子标记 的所在位置,作出探针分子的染色体物理图。
ISH能直观地反映基因或DNA序列在染色体上的 分布情况,构成细胞遗传图。这对基因间的真实 连锁关系和染色体结构认识、染色体结构改造、 研究基因结构和功能关系及基因工程育种、检查 遗传图中基因次序与臂区划分的准确性都具有很 重要的意义。
物理作图主要有四种类型:
(4) 顺序标签位点(sequence tagged site, STS)作图。
通过PCR或分子杂交将基因组中单一的 小片段DNA顺序定位在基因组的DNA区 段中。是目前最有效的物理作图技术, 能对大基因组作出快速的最详尽图谱的 技术。
物理图谱的用途:
第一,根据遗传学研究提供的信息,可 在物理图谱上把基因定位在一定的范围 内,通过对该范围内DNA片段的确定并 结合图位克隆技术,可达到分离基因的 目的;
DNA的提取、限制性内切酶酶切DNA、 用凝胶电泳分开DNA片段、把DNA片段 转移到滤膜上、利用放射性标记的探针 显示特定的DNA片段(通过Southern杂 交)、分析结果。
4)分子标记的种类
(1)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由于线粒体和叶绿体DNA较小,前三个 步骤就完全可能检测出DNA片段的差异, 所以往往不必要后面的几个步骤;
基因功能研究路线:
正向遗传学 ↓
突变表现型 ↓↑
突变位点 ↓↑
基因克隆 ↑
逆向遗传学
二、遗传图谱与连锁分析
1. 遗传图谱与物理图谱
遗传图谱又称连锁图谱,是指 遗传标记在染色体上的相对位 置或“遗传距离”。
遗传距离用遗传标记在染色体 交换过程中分离的频率来表示, 单位是cM(厘摩)。
二、遗传图谱与连锁分析
对线粒体和叶绿体DNA进行的这种多态 性差异检测在1980年之前就已出现,从 理论上说,这种多态性也可称为RFLP
RFLP技术有两个要点:
① 限制性内切酶的选择
酶切位点的数量与限制性酶识别的碱基 序列有关: 识别序列为4bp,出现的几率是44=256, 酶切片断的平均长度为300bp左右; 识别序列为6bp,几率是46=4096;
RAPD特点:
①不需DNA探针,设计引物也不需要知 道序列信息;
②用一个引物就可扩增出许多片段(一 般一个引物可扩增6-12条片段,但对某 些材料可能不产生扩增产物),是一种 检测多态性快速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