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合集下载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7课 地球——水的星球》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7课 地球——水的星球》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7课地球——水的星球》教案一、教学分析:本课是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的第7课地球——水的星球,主题为地球的水资源。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地球是一个液态水十分丰富的星球,认识地球的水域种类,理解水资源对人类的重要性,并能通过量化的方式对比陆地面积和海洋面积。

这是培养学生科学观察、合作思考和保护水资源意识的重要内容。

二、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 地球是一个液态水十分丰富的星球。

2. 地球陆地表面有河流、湖泊等水体类型。

3. 地球表面的海洋面积远大于陆地面积。

科学探究目标:1. 能耐心观察地球仪和世界地图,整理记录陆地和海洋的相关信息。

2. 能用数格子的方法量化比较陆地和海洋的面积。

科学态度目标:1. 观察细致,乐于合作,勤于思考。

2. 认同以量化方法进行观察比较的科学准确性。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 知道水资源对于人类的意义,有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2. 体验科学技术的发展能够带领我们认识更多的地球秘密。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1. 了解地球的水域种类,定性定量地感受“地球是一个有丰富液态水的星球”。

2. 理解水资源的重要性。

难点:通过量化的方式对比陆地面积和海洋面积。

四、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关于地球、太阳和月球的基本知识,对地球的认知有一定的基础。

他们具备初步的观察能力和记录整理信息的能力,但对于量化比较和抽象概念的理解可能还较为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丰富的示范和实践操作,引导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相关概念和方法。

五、教学方法:本课采用探究式教学法,通过观察、实践和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动手能力。

教师可以利用地球仪、世界地图等教具,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地球的水域分布情况,并进行量化比较。

六、教学准备:1. 地球仪或世界地图等教具。

2. 学生练习册、铅笔、尺子等学习用具。

3. 相关的图片、视频资料,以增加学生对水资源的认知。

七、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新课1. 教师展示一幅描绘地球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地球的基本特征,并提问:“地球上有哪些水域?”2. 学生积极回答,教师鼓励他们思考:“地球上的水域有哪些类型?它们分布在哪些地方?”以激发学生对水资源的思考。

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通用17篇)

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通用17篇)

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通用17篇)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篇1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1.知道太阳、地球和月球有不同的主题颜色。

2.知道地球的资源十分丰富,颜色也是五彩缤纷的。

科学探究目标1.能用比较科学的方式获取、加工、筛选、整理信息。

2.能基于所学知识,制订简单的制作海报的计划,包括海报主题、分工合作等。

3.能掌握制作主题海报的方法,更充分全面地认识地球。

科学态度目标1.能分工合作,进行多人合作的探究学习,在小组合作中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2.乐于展示交流自己的观点,善于学习他人优秀的做法和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体会到地球的资源十分丰富,适合人类的居住。

认识到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需要我们共同保护。

教学重难点重点:围绕某一主题收集相关资料,制作地球主题海报。

难点:收集和整理与地球有关的图片和文字资料。

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海报资料、双面胶、彩色笔、卡纸、剪刀、计算机等。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示范海报及海报设计说明。

聚焦1.引入:太阳、月球和地球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通过之前的学习,相信同学们已经对太阳、月球和地球有了一定的了解。

2.提问:(教学提示:出示太阳、月球和地球的图片。

)每个天体都有各自的特点,如果让你用不同颜色代表太阳和月球,你会选择什么颜色?(预设:太阳温度高,是个大火球,用红色;月球的光比较柔和,可以用黄色。

我要给太阳涂上黄色或红色,因为太阳是火的星球,温度很高;我要给月球涂上银灰色,因为从照片来看,月球灰蒙蒙的。

)3.揭题:和太阳、月球相比,地球上有水、土壤、岩石和形态多样的动植物等。

今天,我们就来给地球做一张海报。

(板书:太阳、月球和地球)【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颜色表现对太阳和月球的认识,既增强了教学的趣味性,又能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

探索与研讨探索一:给太阳和月球涂上颜色并说明原因1.交流:指导学生分组讨论,明确太阳和月球的颜色。

2.活动:指导学生活动,并完成活动帮助卡。

【设计意图】让学生给太阳和月球涂上颜色并说明原因,有利于学生表现对二者的认识,同时能方便教师进行评价。

小学三年级科学课教案5篇

小学三年级科学课教案5篇

小学三年级科学课教案5篇小学三年级科学课教案篇1教学目标1.运用各种感官,积极动手动脑,探索影子的秘密。

2.在探索的过程中,使幼儿感受到发现的乐趣,培养幼儿的好奇心、求知欲及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教学准备1.大屏幕一个、幻灯机一台、手电筒一个。

2.幼儿操作的手偶玩具若干。

3.小故事一个,磁带一盘。

教学过程(一)探索影子1.导入语:小朋友,今天老师和你们一起来和影子做游戏,但是影子有许多秘密,咱们把他找出来好不好?看谁找得又多又快? (鼓励幼儿用身体的各部位和影子做游戏)2.幼儿自由地和影子做游戏,积极探索影子的秘密(教师观察幼儿的探索情况,并有目的地与幼儿交流。

)3.讨论:影子的秘密提问:① 你是怎样和影子玩的,发现了什么?② 影子会变吗?它是怎样变的?教师小结幼儿的发现。

知识点:影子会动,随着物体的移动而移动。

影子会变,随着与光源距离的长短而变化。

(二)游戏:猜影子玩法:1.教师请两个特征比较明显的幼儿藏在屏幕后面,请其他幼儿分别猜猜他们是谁?提问:请问他是谁?你怎么知道?2.请两名特征不明显的幼儿藏起来,增加游戏难度,引起幼儿兴趣。

知识点:影子的特征与物体有关。

(三)利用游戏进行表演:激发幼儿对影子探索的欲望。

1.教师用手影给幼儿讲故事,请幼儿欣赏。

a.幼儿对着影子自由地表演手影。

b.请幼儿换用手偶结合音乐进一步感知影子的有趣现象,当幼儿兴致较高时,教师忽然将灯关掉,引导幼儿观察光和影子的关系。

2.提问:影子哪去了?为什么没有影子呢?(打开灯进一步提问)有灯光了,可是为什么还是没有影子?知识点:影子、物体、光线三者密切相连,缺一即形不成影子。

文小学三年级科学课教案篇2?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水在一定条件下会变成水蒸气。

2.水蒸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像空气一样的气体。

科学探究目标初步经历探究性实验“水去哪儿了”的探究活动。

科学态度目标1.尝试多角度、多方式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形成细致、客观地观察的态度。

义务教育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义务教育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义务教育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对身边的科学现象产生浓厚兴趣,愿意主动去观察和探索。

比如通过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了解生命的奇妙。

2. 掌握一些基本的科学方法,像提出问题、进行猜想、设计实验等。

比如在研究物体沉浮时,能自己提出问题并尝试设计实验来寻找答案。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在小组活动中,学会倾听他人意见,共同完成任务。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让他们积极参与到各种科学活动中。

比如在实验课上,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感受科学的魅力。

难点:对于一些抽象的科学概念,学生可能理解起来有困难。

比如在学习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时,需要用形象的方式帮助他们理解。

三、教学方法1. 实验演示法:老师通过做一些有趣的实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好奇心。

比如用醋和小苏打反应产生气泡的实验,让学生了解化学反应。

2. 小组讨论法:把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围绕一个问题进行讨论。

这样可以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比如讨论“为什么天空是蓝色的”这个问题。

3. 实地观察法:带学生到户外进行实地观察,让他们亲身体验大自然中的科学现象。

比如观察花朵的结构、蚂蚁的行为等。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嘿,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超神奇的科学小魔术哦。

老师这有一杯无色透明的液体,还有一张白色的纸。

现在呢,老师把这张纸放进液体里,哇哦,神奇的事情发生啦!这张纸慢慢变成了蓝色。

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嘿嘿,这呀,就跟我们今天要学的科学知识有关系哦。

通过这个小魔术,成功地勾起了同学们的好奇心,大家都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这背后的科学奥秘呢。

(二)知识讲解1. 背景介绍同学们,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神奇科学现象的世界里。

比如说,天空为什么是蓝色的呀?为什么苹果会从树上掉下来呢?这些问题都等着我们用科学知识去解答呢。

2. 作者介绍(如果有相关作者的话,可以进行介绍,这里假设没有特定作者,所以略过)3. 课本原文内容(假设课本上有关于物质变化的内容)“我们身边有很多物质都会发生变化,比如水可以变成冰,冰又可以变成水。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人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1一.教材分析:本课是在上节课了解了生命物体有哪些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植物展开研究,通过对植物由整体到局部的观察,获取关于植物的多样性、植物的外部形状等方面的信息,渗透了绿色开花植物的六大器官、植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等方面的知识。

本课的主题活动是对植物进行观察,课上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综合了解常见植物的不同特征,并能说出不同植物的相似之处。

教学时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入手,利用“认识校园里的植物”的活动,让学生的思维聚焦在“植物”上,同时也为认识植物的多样行寻找一个“增长点。

二.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1.体会到对有生命的物体进行探索的兴趣。

2.意识到植物之间也有很多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科学探究:能利用多种感官去观察、去比较,掌握对比的方法。

科学知识:观察植物,并能描述出它的形状与特征。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初步了解植物在形态方面的一些特征。

难点:找出植物的相同之处。

四.课前准备教师准备:课前了解学校里的各种植物,学校里的植物的照片。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1.师:先给大家欣赏几副图片,(出示学校植物的照片)这些图片漂亮吗?漂亮在哪?2.师:这些图片看上去,满眼都是绿色,非常漂亮,那你们有没有觉得图片中的这些景色有点眼熟呢?是哪里的呢?对了,这些图片显示的就是我们学校各个地方的绿化,我们学校的植物可真多啊,今天我们就象科学家一样一起来研究一下我们身边这些植物,好吗?(板书)(二)、认识校园里的植物1.整体认识植物:(1)提问:你认识的校园里的植物有哪些?比一比谁说得最多?(2)明确提出观察任务:这些植物的生长环境是什么样子的?这些植物长得有什么特点?(要求从高矮、外形困扩等方面描述植物)(3)交流后让学生按照由矮到高的顺序给这些植物排序,说说矮的、高的植物各有什么特点。

(4)小结:植物的外部形状是各种各样的。

2.局部观察植物(1)明确提出观察任务:我们要去观察不同植物的相同部位,有树皮、树叶和花。

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

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

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第一课:植物种子的孵化篇章概述:本课主要教授植物种子的孵化过程以及它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

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学生将了解到种子的结构和发芽的条件,并学会制作简单的观察台。

引入在本课中,我们将学习到植物种子的孵化过程以及植物种子如何发芽生长。

同学们知道什么是种子吗?我们平时吃的苹果、梨子里面都含有一颗果核,这颗果核就是种子。

学习目标1. 理解植物种子的结构和功能;2. 掌握植物种子的孵化过程和发芽条件;3. 学会制作简单的观察台,观察种子的发芽过程;4. 培养对植物生长的兴趣和热爱。

学习重点1. 植物种子的结构和功能;2. 植物种子的孵化过程;3. 制作观察台观察种子的发芽过程。

学习过程一、植物种子的结构和功能(板书:种子的结构)植物种子一般由外果皮、种皮、胚乳和胚珠组成。

种皮是种子的保护壳,起到保护作用。

胚乳是种子的储存器官,能够为胚芽提供养分。

在适宜的环境下,种子就会发芽,胚乳中的养分被胚芽吸收,胚芽逐渐成长为新的植物。

二、植物种子的孵化过程(板书:种子的孵化条件)为了让种子顺利发芽,我们需要提供一些适宜的条件。

首先,种子需要适当的温度和湿度。

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种子的发芽,而适度的湿度则有利于种子吸收水分和激活生长。

其次,种子需要适量的光照。

不同的植物对光照的需求不同,有些植物需要充足的阳光,而有些植物在阴暗的环境下也能发芽。

最后,适宜的氧气供应也是种子发芽的重要条件。

实践操作:制作观察台观察种子的发芽过程材料:透明塑料杯、纱布、种子、水步骤:1. 将透明塑料杯洗净并擦干;2. 在杯底铺一层湿润的纱布;3. 将准备好的种子均匀撒在纱布上;4. 适度浇水,保持纱布湿润;5. 将杯子放在明亮的位置,但避免直射阳光;6. 每天观察种子的发芽情况,并记录下来。

三、总结与拓展通过本课学习,我们了解了植物种子的结构、发芽的条件和种子发芽的过程,并学会了制作观察台观察种子的发芽过程。

植物种子是植物繁衍的重要方式之一,它的孵化和发芽过程对植物的生长发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含反思)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含反思)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第一单元1.仰望天空【教学目标】1.了解太阳和月球的基本知识。

2.简单比较太阳和月球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3.经历模拟实验,培养细致、认真的观察记录能力,学会运用思辨的方法获得科学概念。

【教学重难点】1.简单比较太阳和月球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2.经历模拟实验,培养细致、认真的观察记录能力。

【教学准备】观察圆筒、大小不同的圆纸片、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聚焦问题。

教师导入:我们白天能看到耀眼的太阳,晚上可以看到明亮的月亮。

关于太阳和月球,你们知道什么?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二、学单导学,自主探究。

1.分享我们知道的关于太阳的知识。

(1)学生交流后汇报,教师板书。

(2)教师出示课件,展示太阳和月球的图片与相关资料。

(3)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得到太阳和月球的感性特征:①太阳、月球都很大,是球体。

②太阳和月球都离地球很远。

③太阳的温度很高。

④用涂黑的玻璃片观察太阳表面有黑斑。

⑤月球会发“光”。

⑥月球表面有明暗区域。

2.简单比较太阳和月球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1)教师提问:同学归纳了月球和太阳的特征,那么你们再来比较一下月球和太阳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2)学生汇报结果,教师引导学生用维恩图的形式记下我们观察比较的结果。

3.比较太阳和月球的大小。

(1)教师指导学生仿照课本P44展开模拟实验。

(2)实验中,教师明确实验需要注意的问题:在什么情况下,太阳和月亮一样大?在什么情况下,太阳和月亮大小相差很大?(3)学生开展模拟实验,记录现象并汇报结论。

(4)教师引导学生继续在维恩图中添加我们的比较。

三、深入研讨,建构认识。

1.总结太阳和月球的相同和不同。

(1)教师指名学生:通过我们的初步比较,你知道太阳和月球有哪些相同和不同?(2)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补充总结。

2.补充分享关于太阳和月球的更多知识。

(1)教师提问:关于太阳和月球,你们还想知道什么?(2)教师根据学生的意见,适当补充分享更多关于太阳和月球的知识。

小学科学做一个指南针教案电子版

小学科学做一个指南针教案电子版

小学科学做一个指南针教案电子版全文共5篇示例,供读者参考小学科学做一个指南针教案电子版1《做一个指南针》是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内容。

教材按照实践学习的顺序分成三个步骤:第一步是做磁针,通过用磁铁摩擦的方法使钢针变成磁针,用已有的知识判别磁针的南北极。

第二步是安装磁针,想办法使磁针能在水平方向上自由转动,从而能指示南北方向。

第三步是展示和交流制作好的指南针。

通过制作指南针的活动,能够满足学生动手制作的愿望,培养他们动手制作的能力和创造意识。

[学情分析]对于指南针,学生在生活中知道也了解一些,但是没有具体的接触过指南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学生对指南针也加深了一些了解。

本课是在上节课的基础上让学生做一个指南针,是一个动手操作课。

在这节课中对三年级的孩子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快乐是关键。

因此,在教学时,应充分考虑三年级孩子动手实践相对较差这一实际,适当降低操作难度,通过教师演示,作品呈现等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不要过于追求方法的多样性,而应把课堂的立足点放在“学生自制的指南针能准确地指示方向”上,从而引导学生在享受到成功的快乐的基础上进行主动创新,探索制作方法的多样性。

[设计理念]基于对教材和学生学习情况的分析,本节课的设计理念为:1、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

小组合作学习是学生在学习科学过程中的主要学习方式。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培养小组合作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对以后科学的学习尤为重要。

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在教学中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方式,优势互补,共同提高,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与人交往、合作的意识。

2、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

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

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

3、动手操作的能力。

三年级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差,因此在学习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科学课动手操作性强,因此要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

[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钢针经过磁铁摩擦后可以变成磁针。

三年级科学优秀教学教案【优秀4篇】

三年级科学优秀教学教案【优秀4篇】

三年级科学优秀教学教案【优秀4篇】篇一:小学三年级科学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知道大自然有种类繁多的有生命的物体,认识常见的动物和植物。

知道生物体的基本特征和基本需求。

2、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去观察我们周围的世界。

能够运用文字、图表等记录有关观察、调查的结果。

能够有目的地交流研究活动的方法与结果。

3、体会到对有生命的物体进行探索的兴趣。

意识到生命是多种多样的。

意识到生命是宝贵的,要珍爱生命。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教师选择一个观察地点,供学生观察。

(校园内)。

2、观察记录纸。

3、调查用的一些工具(绳子、尺、放大镜等)。

4、课前准备好有关安全方面的注意事项。

教学活动建议:本课是课程标准中生命世界部分的开篇之作。

本课通过寻找有生命的物体,讨论有生命物体的特征等活动,建立起符合学生思维发展特点的有生命物体的科学概念。

学生对有生命的物体有着天生的兴趣,对小动物的关注和对植物的观察从他们幼小的时候就开始了,因此“寻找有生命的物体”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这种亲身体验会增加更多的感性认识。

在活动中边找边记,能锻炼学生的记录能力,利于在收集证据过程中良好习惯的养成,为后面的研讨提供大量的“食粮”。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引入:你喜欢什么植物?你对树进行研究过吗?从书上的照片中,你看到了什么?你有没有到一棵大树前观察过?想去观察吗?一、小组讨论心目中有关树的信息,并记录在纸上。

(1)学生讨论(四人一组)自己心目中的树。

(2)把讨论的信息写于纸上。

二、怎样观察一棵大树。

(1)如果你在来到一棵大树下,你想观察什么?学生讨论。

(2)怎样才能观察到更多的内容?学生讨论。

老师讲述观察要有序、有计划,并把观察得来的信息记录在纸上,以供以后研究用。

三、带动学生到大树前,开始活动。

(1)有组织的带领学生到事先选好的大树下。

(2)学生根据自己想好的观察顺序、观察方法观察大树。

(3)要学生把观察到的内容写在记录纸上。

四、让学生通过讨论后,知道看与观察的不同。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册)(通用5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册)(通用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篇1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摆的快慢与摆绳的长度有关。

同一个摆,摆绳越长摆动越慢,摆绳越短摆动越快。

摆摆动的快慢与摆锤的重量无关。

过程与方法:推测摆的摆动快慢与什么有关,进行改变摆锤、摆绳的长短对摆的次数是否产生影响的实验研究,对实验的结果进行分析,并且根据分析进行预测。

重点和难点重点:能够根据自己制作的摆,推测影响摆摆动次数的因素。

经历一个观察现象—推理判断—制订方案—论证计划的可行性的活动过程。

难点:通过小组合作,尝试自行设计对比实验,研究出摆的快慢与摆锤的重量无关,只与摆线的长度有关。

初步学会分析和推理对比试验中的定变量关系,并学会设计控制一个变量的实验。

教学准备每个小组准备:10厘米、20厘米30厘米长的摆绳各一根,钩码四个。

研究摆重记录表1份,摆绳记录表1份,摆角记录表1份。

铁架台一个,秒表一只。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师:上节课我们认识摆,关于摆你知道什么?我们知道摆具有等时性,那不同的摆自由摆动的快慢都一样吗?2、师:关于摆的奥秘还有很多,想继续研究吗?3、揭题:摆的研究。

(板书课题)二、玩摆1、组装好,并试着玩一玩。

然后试一试,想一想让它自然的摆起来,要注意哪些地方?(玩的时候要注意:线要轻轻拉直,自然松手,要让它停下来只要轻轻一抓就行了,学会操作摆。

学会记录单位时间内摆的次数。

)2、摆具有等时性,也就是说同一个摆摆动的快慢相同。

那么不同的摆摆动的快慢也相同吗?(小组合作动手操作)摆动的次数不同说明不同的摆摆动的快慢不同。

猜想:摆摆动的快慢究竟与什么有关呢?三、设计实验,验证猜想选择假设,并制定研究计划师:请各小组选择你们最想研究的假设,并讨论一下,准备怎样来研究?哪个条件要变,哪些条件不能变?每种情况要测几次?我们的研究方案第()小组我们研究的问题:摆摆动的快慢与是否有关。

新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实践活动全册教案

新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实践活动全册教案

新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实践活动全册教案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物质活动一:物质的变化教学目标-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物质的变化现象。

-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能力。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物质变化现象,引起学生对物质变化的兴趣。

2. 实验观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现象。

3. 讨论与分析: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结果,分析物质变化的原因。

4. 总结与拓展: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物质变化的特点,并提出相关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教学资源- 实验材料:蜡烛、水、盐等。

- 实验仪器:烧杯、试管、滴管等。

活动二:物质的性质教学目标- 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物质的性质。

-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能力。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物质性质现象,引起学生对物质性质的兴趣。

2. 实验观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性质表现。

3. 讨论与分析: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结果,分析物质性质的特点。

4. 总结与拓展: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物质性质的规律,并提出相关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教学资源- 实验材料:蜡烛、水、盐、纸等。

- 实验仪器:烧杯、试管、滴管等。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力活动一:力的作用教学目标- 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力的作用。

-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能力。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力的作用现象,引起学生对力作用的兴趣。

2. 实验观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力在不同条件下的作用效果。

3. 讨论与分析: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结果,分析力作用的特点。

4. 总结与拓展: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力作用的基本原理,并提出相关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教学资源- 实验材料:气球、小车、绳子等。

- 实验仪器:弹簧测力计、滑轮组等。

活动二:力的转换教学目标- 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力的转换。

-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能力。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力的转换现象,引起学生对力转换的兴趣。

小学三年级科学课教案7篇

小学三年级科学课教案7篇

小学三年级科学课教案7篇小学三年级科学课教案篇1【学情分析】通过本单元前面七课的学习,对水的有了进一步的全面的认知,知道水结冰和融化需要什么条件等。

学生对生活中的一些物质的变化也已有了丰富的生活经验,已经了解很多物体在颜色、大小、形状等方面的变化,也知道有些物质虽然大小、形状发生了变化,但是原本的物质没有发生变化也有了一定的认识,但还没有形成科学概念。

本节课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清楚知道物质的状态虽然发生了变化,但一般说来物质本身的组成成分却没有改变,以及气态、液态、固态间相互转化等。

但水的三态变化的原因还是缺乏概念。

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本节课旨在从生活中常见的折纸等活动出发,通过一系列活动让学生了解物体是大小、形态变化但本质没有变化,并利用这些特点去联系生活实际。

【科学概念目标】一些物质的状态虽然发生了变化,但一般说来物质本身的组成成分却没有改变。

如水的三态变化。

【科学探究目标】1、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

2、探究活动中,通过猜测、观察、实验、研讨等发现事实、做出判断、发展思维。

3、利用文字、图表、图画等方式描述观察、实验的结果,并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

【科学态度目标】1、形成尊重事实、重视证据的科学态度。

2、发展愿意与他人合作,乐于交流的学习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认识到水是地球上十分重要的资源,形成保护水和空气,珍爱生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重点与难点】观察并记录水的三态的变化与纸、橡皮泥发生的变化;讨论交流它们之间的异同点【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水的三态变化视频、教学课件小组准备:橡皮泥、圆头剪刀、白纸、学生活动手册【教学过程】一、聚集:揭示课题(预设7分钟)[教师准备:出示课件中水的三态变化的图片]冬天河里的水结冰,天热了冰化成水的故事情节图片导入,加入水三态变化相关的图片。

1、提问:冰融化成水了,发生了什么变化?冬天河里的水结冰时,水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根据已有经验进行预设:学生回答水融化时变成冰、变成了液态的水了。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及教学反思教学目标本教学计划旨在帮助小学三年级学生全面了解科学下册的内容,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

教学内容科学下册共包含以下单元:1. 单元一:仰望星空2. 单元二:水和影子3. 单元三:我们的身体4. 单元四:生命的循环5. 单元五:种子和水果6. 单元六:动物的朋友每个单元的教学内容包括了相关的理论知识、实验和实践活动,以及与学生互动的课堂讨论和问题解答。

教学方法在每个单元的教学中,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满足学生的不同研究需求:- 观察法:通过观察现象和实验结果,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实验设计能力。

- 探究法:通过提出问题、进行实验和分析结果,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科学知识。

- 合作研究:鼓励学生在小组中合作,共同完成实验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知识分享。

教学反思通过实施本教案,我发现学生对科学课程的兴趣和参与度得到了明显提高。

他们通过观察、实验和讨论,积极主动地探索科学世界,培养了自己的科学思维能力。

同时,通过合作研究和课堂讨论,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也得到了增强。

然而,我也发现有些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仍有困难,需要更多的辅导和解释。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运用能力,引导他们将科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总体而言,通过科学下册的教学,学生在科学思维、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方面都取得了进步。

我将继续努力,为学生提供更好的科学教育。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汇编(含24个教案)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汇编(含24个教案)

第一单元教案参照物:车站:方向:车站东方:距高:1500米标出正确的汽车的位置。

因为地球的运动方式是自转和公转,所以相对于地面处于静止状态的物体,每天都会随着地球的转动而转动,只是我们感觉不到罢了。

因此,没有绝对不动或静止的物体。

三、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物体运动和静止的概念,知道判断物体是运动的正是静止的方法:能够通过参照物准确描述自己或者物体所处的位置。

四、布置作业。

完成同步练习题回顾本节课内容,巩固学习知识。

教案序号:课题:2.各种各样的运动备课时间:授课时间:年班:教学目标:1.知道生活中常见物体是怎样运动的;2.掌握常见的运动形式以及辨别方法;3.经历观察各种运动的实验,培养细致、认真的观察记录能力,学会运用科学的方法观察实验现象;4.经历实验探究,体会各种运动的复杂性与趣味性。

教学重点:1.知道生活中常见物体是怎样运动的。

2.掌握常见的运动类型以及辨别方法。

斜面坡度越大;木块数量越少,斜面坡度越小。

观察立方体木块轻轻地放在斜面的上端,观察它的运动情况。

实验材料:一个斜面、一个立方体木块。

实验步骤:(1)在斜面上端轻轻放下立方体木块。

(2)观察立方体木块的状态。

实验现象:当斜面坡度较小时,立方体处于静止状态;当斜面坡度足够大时,立方体木块会从斜面上端慢慢滑下来。

实验结论:物体可以静止在斜面上或从斜面上滑下。

按上面的方法,分别观察小六棱柱和小球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

实验材料:一个自制斜面、一个小六棱柱、一个小球。

实验步骤:将小六棱柱平放在斜面上端,观察它的运动状态;将小球轻轻放在斜面上端,观察它的运动情况。

实验现象:小六棱柱从斜面上端有时会滑下来,有时会滚下来,有时会滑动一段距离后再灌下来;小球在斜面上快速地滚动下来。

实验结论:除了滑动,物体在斜面上还会滚动。

观察更多不同形状的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

实验材料:正十二面体、小玻璃瓶、电池、铅笔、文具盒。

实验步骤:将不同的物体分别放在斜面上端。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1、植物新生命的开始【教学目标】:科学概念:不同植物的种子,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等外部特征各不相同;种子有自己特殊的结构,在适宜的条件下可以萌发生长成一株植物。

过程与方法:用感官和放大镜观察种子的外部形态特征;根据植物生长的已有知识,预测植物种子的内部结构。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发关注植物生长变化的兴趣。

【教学重点】:引领学生产生问题并积极思考,能用适宜的方式将自己的认识清楚地表达出来,并能想办法证明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

【教学难点】:观察各种植物的种子。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猫给小猫哺乳的图片、鸡妈妈带小鸡吃食的图片、向日葵小苗的图片、各种植物的种子(向日葵、花生、四季豆、南瓜、小麦、玉米、绿豆等)、白纸、放大镜。

(学生准备)各种植物的种子、白纸、放大镜。

【教学过程】:一、听听说说1、师:小猫是谁生下来的?小鸡是怎么来的呢?向日葵小苗又是从哪里来的呢?2、生:思考后,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3、师:(出示图片)验证学生说出的答案。

4、师:植物的一生都要经历出生、成长、繁殖、衰老直至死亡的过程,它的一生发生了哪些变化呢?二、想想画画1、师:用图画和文字将植物一生的生长变化过程画下来和写下来。

2、生:在P2页“我知道的植物生长过程”的画板里画图。

3、师:展示学生画的作品。

4、师:指名学生说说自己画的作品的意义。

5、师:有些植物可以用根、茎、叶繁殖后代,但是,我们熟悉的绿色开花植物几乎都是从种子开始它们新的生命的。

三、观察种子1、师:每个人把自己带来的白纸放到桌面上,将带来的植物的种子放到白纸上,观察植物的种子,边观察边记录。

可以借助放大镜观察。

2、师:观察植物的种子,你准备观察种子的什么?3、生:说说自己的想法?4、师:你们说对了,我们观察植物的种子,要观察种子的形状、大小、颜色等。

5、生:观察植物的种子。

6、师:通过观察植物的种子,你发现了什么?7、生:汇报自己的发现。

(师:关注学生的汇报)8、师:不同植物的种子,从外观来看,它们的形状不一样、大小不一样、颜色不一样、种皮不一样等。

(完整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完整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第一单元1、小车的运动教科书说明:力的现象是学生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但究竟什么是力,怎样来表达力以及力的种类等却是学生所陌生的。

推力和拉力是生活中常见的两种形式的力,本课以学生们喜爱的玩小车游戏为载体,按照“问题——假设——验证——发现——交流”的科学认识程序,谈就“推和拉都是力”、“推力和拉力都有方向和大小”以及“推力和拉力在生活中的应用”等内容。

在探究中认识、发现有关力的科学规律,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

本课依据《科学课程标准》中“知道推和拉可以使物体的运动发生变化,推和拉都是力;理由大小和方向”这一目标而编写的。

一、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能够对影响小车在斜面上、平面上的因素作出假设;2、能够根据假设设计实验进行验证;3、能够使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搜集证据;4、能够通过测量、搜集、记录数据,并选择有效的数据支持证据。

科学知识:1、知道小车从斜坡上滑下,向前冲出去的距离于什么有关;2、认识到“控制变量”是一种搜集证据的重要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反复试验获取可靠测试结果的重要性;2、意识到科学技术在解决日常工作、生活问题中所起的作用。

二、教学准备:小车、用来大斜坡的硬纸板、软尺、木块。

(每组一套)三、教学过程:(一)欣赏片断,谈话导入1、欣赏一段运动中的汽车片断2、谈话导入: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各种各样的汽车行驶在马路上,来来往往,络绎不绝,时而快,时而慢,在他们身上好象蕴藏着许许多多的秘密,你们想不想了解一些它们的小秘密?3、揭示课题:小车的运动(二)引出问题,提出假设1、小车的运动方式是什么?2、过渡:怎样是一辆小车跑得快些?3、引出问题:小车从斜坡上冲下来,向前冲出去的距离会与什么有关呢?4、猜测与坡度会有怎样的关系?5、提出假设:与坡度有关。

坡度越大,冲出去的距离越远。

(三)设计计划,实验验证1、我们的假设究竟成立不成立?需要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这个假设。

小组讨论:(1)在实验中,需要改变的条件是什么?(2)保持不变的条件是什么?(3)你们小组准备怎样进行实验,小组讨论实验操作的计划?2、小组汇报,教师综合意见,分配实验任务3、开始实验、汇报结果、及时点评4、小结结论:通过同学们的实验验证,我们得出了相同的结论,说明我们刚才提出的假设是成立的。

【实用】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23篇)

【实用】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23篇)

【实用】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23篇)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一):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热的传递教学目标科学探究1.经历探究热的传递规律过程。

2.加强测量水温的技能训练,培养连续观察并记录的能力。

3.学会分析实验现象及数据,找寻其中的科学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知道科学探究过程中,离不开认真细致的观察。

2.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懂得分工合作的重要性,乐于合作,扎实完成自己的任务。

科学知识1.知道热能从一个物体传到另一个物体。

2.了解热总是从高温物体(部分)传向低温物体(部分),直到物体温度相等为止。

3.了解热传递的三种方式。

金属棒、酒精灯、火柴、凡士林或蜡、支架、温度计、大烧杯、小烧杯、热水、冷水。

拓展课准备:酒精灯、火柴、三角架、石棉网、烧杯、水、茶叶、有关热辐射的录像资料。

一.教学导入1.演示:将开水倒入杯中,放上汤匙,过会儿,让学生摸摸。

2.提问:“汤匙变热了,热怎么传递过来的?” 引导学生做出猜想后,进入下面的.实验研究。

二.活动物体怎样传热1.教师介绍实验装置及实验材料。

2.猜测:火柴棒掉落的顺序会怎样?(猜测的理由)3.交待实验注意事项。

4.学生实验。

5.汇报。

6.检查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

7.归纳:热是从高温部分传向低温部分。

三.活动测量变化的水温1.组织学生预测:两杯水的温度各会有怎样的变化?两杯水最后会怎样?2.讨论要做好实验,该怎样进行?2.讨论:要做好实验,该怎样进行?3.分组测量,认真观察、准确读数和及时记录。

4.分析数据,发现规律:热从热水杯传向冷水杯,温度的变化先快后慢,最后直至两杯水温度相等。

四.拓展:热的传递方式多媒体课件辅助介绍。

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二):科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把种子散播到远处》教案范文参考☆观察:观察对象果实的特点推测传播种子的方式油菜果荚鬼针草果实番茄果实蒲公英果实☆填一填种子的传播方式多种多样:靠________传播,如油菜等;靠________传播,如槭树等;靠________传播,如鬼针草等;靠________ 传播,如椰子等。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以下是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教科版的教学教案,仅供参考:单元一:植物的生长主题1:植物的繁殖教学目标:了解植物的繁殖方式,包括种子、根茎、叶、芽等。

知道植物的种子是如何传播的,如风、动物、水等。

掌握一些常见的植物繁殖方法,如扦插、压条等。

主题2:植物的生长教学目标: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包括萌芽、生长、开花、结果等。

知道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及其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掌握一些促进植物生长的方法,如浇水、施肥等。

单元二:动物的生命主题1:动物的认识教学目标:了解常见动物的种类、特征和习性。

知道动物的生命周期,如孵化、抚养、成长等。

掌握一些动物的行为,如迁徙、捕食、防御等。

主题2:动物的照顾教学目标:了解如何照顾动物,如饲料、兽医、居住环境等。

知道动物的需求和情感,如饥饿、口渴、孤独等。

掌握一些动物的照顾技巧,如洗澡、修剪、护理等。

单元三:物体的性质主题1:物体的认识教学目标:了解常见物体的种类、特征和用途。

知道物体的物理性质,如重量、形状、颜色等。

掌握一些物体的化学性质,如酸性、碱性、氧化性等。

主题2:物体的使用教学目标:了解如何使用物体,如工具、设备、材料等。

知道物体的使用方法和技巧,如操作、维护、保养等。

掌握一些物体的使用历史和文化,如传统工艺、现代科技等。

以上是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教科版的教学教案,通过多个主题和单元的学习,帮助学生了解自然和物质世界的各种现象和规律,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小学三年级科学课教案精选【三篇】

小学三年级科学课教案精选【三篇】

【导语】教案是教师为顺利⽽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法等进⾏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种实⽤性教学⽂书。

以下是⽆忧考整理的相关资料,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 【教学⽬标】 科学概念: 液体都会流动,流动的快慢受到黏度的影响。

过程与⽅法: 进⾏预测并⽤对⽐实验进⾏验证;理解公平实验,为保证公平,需要保持除变量之外的其他条件相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公开的、民主的讨论有助于辨识实验的准确性;⼩组内分⼯合作对开展实验是⼗分重要的。

【教学重点】简单设计对⽐实验,描述并简单解释液体流动的快慢受到黏度影响。

【教学难点】设计对⽐实验,理解公平实验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教学准备】 给每组的材料:1⼩杯⽔、1⼩杯油、1⼩杯洗洁精、1块玻璃、3个滴管(或吸管或塑料勺)、⼀张实验记录表。

给每个学⽣的材料:⼀张维恩图。

【教学过程】 ⼀、设计流动⽐赛 1、回顾上节课学习的主要科学概念:⽔和⾷⽤油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并展⽰上节课的维恩图) ⽔会流动,油会流动,它们流动的快慢⼀样吗? 2、其他液体也会流动。

⽐如洗洁精,这也是⼀种液体。

(师出⽰三种液体)这三种液体流动速度⼀样吗?如果不⼀样,你们推测,谁会流得更快⼀些? 3、有什么办法证明? 师引导:如果要证明⾃⼰的猜测是否正确,进⾏⼀场公平的液体流动的⽐赛。

4、设计“流动⽐赛”的⽅案,⼩组内成员交流:怎样做才能保证流动⽐赛是公平的?哪个⽅法,为什么?讨论后确定⼀个⽐赛⽅法。

5、全班交流⽐赛⽅法,围绕“保证⽐赛的公平、可⾏”进⾏讨论,⿎励⽣⽣质疑,完善⽐赛规则。

⼆、实验、思考 1、请⼩组成员根据⾃⼰选择确定的⽅案进⾏流动⽐赛,并记录。

(师要提⽰学⽣重复做⼏次实验) 2、全班交流,汇报,包括:⼀共进⾏了⼏次实验,实验的结果如何,每次实验的结果都相同吗,⼤概是什么原因导致实验结果不⼀致等。

三年级下册科学百变的土壤教案

三年级下册科学百变的土壤教案

三年级下册科学百变的土壤教案一、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认识不同类型的土壤,如砂土、黏土和壤土。

2. 了解土壤的组成成分,知道土壤中有水分、空气、矿物质等。

3. 学会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辨别不同的土壤。

4. 培养学生对土壤的保护意识,明白土壤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认识不同类型的土壤及其特点。

难点:理解土壤的组成成分以及土壤对植物生长的作用。

三、教学方法1. 观察法:让学生观察不同类型的土壤样本,引导他们发现土壤的颜色、质地等差异。

2. 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感受土壤的吸水性、透气性等特性。

3. 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土壤的作用和保护方法,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特别的照片,想不想看一看呀?”学生们齐声回答:“想!”师:“那大家看,这些照片上都是什么呢?”(展示不同土壤的图片,有黑土、红土、黄土等)学生们纷纷举手回答:“是土!”“是泥土!”师:“对啦!这些都是不同的土壤哦。

你们看,这张照片上的黑土颜色黑黑的,看起来很肥沃呢。

还有这张红土,颜色红红的,是不是很漂亮呀?那你们想不想知道这些不同的土壤都有什么特点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百变的土壤吧!”2. 知识讲解师:“同学们,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土壤可是无处不在呢。

那你们知道不同地方的土壤有什么不同吗?我们先来看看这张照片上的黑土。

黑土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东北地区,那里的土壤非常肥沃,适合种植很多农作物。

为什么黑土这么肥沃呢?因为黑土里面含有很多的营养物质,就像我们吃的营养丰富的食物一样,可以让植物长得又高又壮。

”(展示东北地区肥沃土地上生长的农作物图片)师:“再看看这张红土的照片。

红土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南方地区。

红土的颜色为什么是红色的呢?这是因为红土里面含有很多的铁元素。

铁元素就像给土壤穿上了一件红色的衣服。

红土虽然没有黑土那么肥沃,但是也可以种植一些适合在酸性土壤中生长的植物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一课《定位置》内容标准:1. 能定性地描述一个物体的位置(前后、左右、远近等)。

2. 理解物体的位置需要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来确定。

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 能够定性地描述一个物体的位置(前后、左右、远近等)。

2. 理解物体的位置需要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来确定。

能力培养1. 学会提出问题,作出猜测。

2. 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学会对探究过程中的现象和结果进行定性的观察与描述。

情感态度价值观1. 体会合作的重要性。

2. 乐于与人合作。

设计意图“定位置”是粤教版三年级下册的第一单元第一课,本单元就定位置、辨方向、学会看地图几个方面开展教学活动。

我们在各种日常活动中常常需要判断自己与周围环境相对位置的关系,所以需要运用方位及相关名词。

本课借用学生身边的事物开始了解方位的概念,从学生熟悉的自己身边的位置入手,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继而体验自己与周围事物的相对关系,再借助情景,活学活用。

通过“教学楼的位置”这个亲历活动,培养学生的方向感和科学的描述能力,慢慢过渡到能根据一个参照物的位置来描述另一个物体的位置。

教学流程观察——提问——观察——记录——交流——运用。

重点难点重点是让学生建立“位置”的概念,通过定位置的活动,让学生在“说说自己的位置”、在“位置‘接力’”等活动中知道确定物体的位置是相对的;难点是在参照系上建立坐标系,可以定量地描述物体的位置。

教学准备班级学生座位表、学校平面图、标明方位的卡纸、游戏活动卡片、绸带、南海海洋地图、船模型、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情景:同学们,我们科学课的好朋友妍妍和我们一样都升上三年级了,开学的第一天,她来到了新的课室,课室里的同学就给她出了一个难题。

(出示课本图片。

)妍妍的位置在哪里呢?我们一起帮她找找吧。

汇报:学生根据图片进行汇报。

讨论:为什么每个人的说法都是不一样的?(因为他们坐的位置不同,标准不同,所以说法不同。

)小结:我们应怎样确定位置呢?二、活动一:说说你的位置导入:同学们,你们能说出自己在课室里的准确位置吗?学生自己在小组内说自己的位置。

讨论:自己的位置可以用不同的方式说清楚自己的位置吗?看谁说得最多,描述得最清楚。

小组讨论,共同商讨好描述方式。

汇报:各小组用比赛的形式描述自己的位置。

指导:为什么描述位置时都要借助其他的物体来说,不借助其他物体可以吗?小结:你认为要确定一个准确的位置需要怎样的条件?(参照物、方向等)先看看教室里面有哪些东西,它们分别在你的前、后、左、右哪个位置,然后请学生们根据自己的位置说一说自己坐在哪里。

他们可能会说“我在靠近门窗的一边”、“我旁边有什么”、“我在某某的后面,我在某某的前面,我在某某的左面,我在某某的右面或我在谁和谁的中间”等等。

当同学们用多种方法描述自己的位置以后,教师可以显示座位表,请每一位同学依照表格写出与自己相隔两个位置的前后左右同学的名称(如果座位是靠边的可不分不写),然后上交,老师随机抽取表格,请大家找出是谁写的,比一比谁找得快(作者不得参与)。

从游戏中学生可能发现同一个同学的位置有不同的表述,让学生知道确定物体的位置是相对的,知道在参照物上建立坐标系可以定量地描述物体的位置,从而知道有很多种表达自己位置的说法。

注意老师应准备一些空的表格给学生(每个格子代表一个座位),在第几排与第几座交叉的地方做上记号,代表自己位置的格子。

让学生初步学会使用“坐标图”的方法来描述自己的位置。

但在教学中,注意不要出现“坐标”一词,只是让学生知道能用这样一种形式对位置进行描述就可以了。

也可以让学生面对教室的四个面,分别说一说自己的前后左右是谁或者有什么东西,想一想有什么发现,面对不同方向,前后左右的物体就不同。

这一活动的目的是上课伊始,先让学生们“说一说自己在教室的位置”,提问“如果不借助其他物体,能不能说清楚自己的位置?”从而使学生真正地意识到位置的确定是相对的。

在这个活动中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用“从前往后数,你是第几排?从左往右数,你是第几座?”或“从左往右数,你是第几行?从前往后数,你在第几座?”的方式说出自己的位置。

新- 课-标- 第-一-网三、活动二:位置“拉力”准备:写有“前”、“后”、“左”、“右”和“1”、“2”、“3”、“4”的卡片。

活动:玩一个游戏让一位同学在这两叠卡片中各抽出一张卡片(方位词和数字词),出示卡片,这时与卡片对应位置的同学立刻站起来。

看谁反应得快,站错或站起来较慢者为失败。

注意:在活动中教师要注意学生的座位排列情况来选择相应的卡片,尽量不要出现选定位置不存在的现象。

四、活动三:教学楼的位置导入:出示课本插图。

问题:试着描述书中学校的教学楼的位置。

要求:让学生观看书中的插图进行描述,并用自己的方式进行描述,只要能准确表达清楚1~4号楼的位置就可以了。

小结:播放《我们怎样确定位置》的视频。

五、拓展:远洋船的位置交流:达利船长是怎样知道船的方向的?小结:在自然环境中,人们又是怎样确定自己的方向的?同学们可以利用课余的时间,自己去寻找一下相关的资料。

目的:达利船长是怎样知道船的位置的?通过理解、分析达利船长的故事,加深学生对“方位”的理解。

六、课堂小结。

第二课《辨方向》内容标准:1. 能利用太阳辨认方向。

2. 认识一天中温度和影子的变化与太阳的运动有关。

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 能够用“东”、“南”、“西”、“北”等方位词来描述方向。

2. 能利用太阳辨认方向。

3. 认识一天中影子的变化与太阳的运动有关。

能力培养1.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 体验到平常事物的变化中包含科学的规律。

2. 有意识地关注身边的科学。

设计意图方向属于较抽象的概念,代表方向的名词来自于人们的共识所下的定义。

当我们需要判断自己所处的位置时常常用到方向。

根据太阳的升落,定出东南西北,认识方向,找出太阳在天空中位置变化的规律,进而在生活中活学活用。

本课是本单元第三课的准备课。

教学流程主要通过“任务驱动”的方法:提出问题——动手实验——交流讨论——得出结论——迁移应用的过程达到教学目的。

重点难点重点让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更进一步认识东南西北等方向,难点是学会利用太阳在天空中位置变化的规律等方法来判断时,辨认方向。

教学准备自绘的动物公园地图、自绘的街道图、橡皮、手电筒。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导入:出示动物公园地图。

问题:我想去猴山看猴子,该怎么走?讨论:看地图,确定图上猴山和自己在图中的位置。

你该往哪边走?交流:学生利用地图进行汇报。

小结:地图对我们的日常生活的重要作用。

二、活动一:太阳与方向问题:你知道我们是怎样定方向的?讨论:学生联系生活经验进行讨论。

交流: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小结:早晨太阳升起的方向为东方,相反的一方为西方。

然后,使自己的左手对着东方,右手对着西方,则面朝向的一方为南方,背对的一方为北方。

反之,傍晚太阳落下去的一方为西方,相反的一方为东方,南方和北方的判别方法同上。

找出四个方向之间的规律按照顺时针的顺序。

当已知一个方向后,可以依次找出其余的方向。

三、活动二:太阳位置的变化任务:每天太阳东升西落,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基本相同。

观察:用模型进行实验观察。

找一件块状物体,可以是学生的橡皮擦等,用手电筒模拟太阳,沿一条直线上方走弧线,观察手电筒放置在不同位置时所产生的影子是如何变化的。

拓展:课后布置学生进行观察,一天中正点时刻太阳所在方位。

结合课堂上的实验,对照影子与太阳的关系。

四、课堂小结。

第三课《看地图》内容标准:了解地球仪、地图的主要标识和功用。

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 知道地球仪、地图的标识与功用。

2. 了解地图的发展过程。

能力培养1.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 体验合作的重要性。

2. 体验建立模型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

设计意图“看地图”是“我们在哪里”单元的最后一课。

在本单元中,通过设置一系列的活动,开展确定方向的认识。

让学生从自己熟悉的知识(前后、左右、远近的描述)入手,过渡到能定性地描述一个物体的位置,并懂得利用地图来确定位置。

在活动中通过查找资料、实地观察、小组讨论、趣味活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学科精神及探索科学规律的兴趣,并且掌握一定的科学方法和技能。

本课的目的是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根据这些已知的知识,从身边的知识出发,让学生通过设计动物园参观路线的活动,明白地图对帮助确定方向和物体所处位置的重要性;继而以“认识地图”、“画学校地图”等活动,让学生学习并在生活中利用地图的知识,培养学生辨识地图和应用地图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看地图”一课中,从身边的知识出发,让学生通过设计动物园参观路线的活动,明白地图对帮助确定方向和物体所处位置的重要性;继而以“认识地图”、“画学校地图”等活动,让学生学习并在生活中利用地图的知识,培养学生辨识地图和应用地图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课的设计主要是通过活动,让学生意识到地图的作用,学会认识地图,知道地图上的不同颜色、不同符号等表示的含义,并在此基础上,引出地图方向和图例、比例尺的概念。

所以,教师在活动中,要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来观察地图,回答或提示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

在画地图的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动手画校园地图,来加深学生对地图的认识。

活动开始时,可以先让学生认真观察自己的校园,确定自己校园的方位,再指导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画一个简单的校园地图,最后让学生交流一下所画地图的情况,谈一谈自己在画地图过程中的感受和学到了什么。

在拓展性的活动中,让学生说一说什么地方要用到地图,给人们提供了哪些方便,从而体会地图的重要作用。

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增加利用地图“寻宝”的活动,使学生在游戏中更好地学会运用地图。

教学流程提出问题——动手实践——交流讨论——得出结论——迁移应用。

重点难点重点是学习地图的基本知识(方向、图例等),把所学到的地图知识应用于身边的实际生活之中。

难点是如何培养学生通过观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教师:情景引入的动画、各种地图(动物园游览图、公园游览图、广东省地图省等行政区地图)。

学生:课前收集有关地图的知识,收集身边的地图,熟悉校园的位置。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情景:波波和他的好朋友们购票进动物园游玩。

问题:孩子们去动物园玩,有同学想买游览图,引出“地图有什么用?”的问题(利用任务驱动页,提出问题)。

目的:通过引导学生注意日常生活中常遇到的问题,引入课题。

二、活动一:设计参观路线导入:出示课本动物园游览图(最好将地图投影出来,学生在汇报时能用电子教鞭软件把路线画出来)。

波波和他的朋友进入动物园后,每个人都有自己最想看的动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