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与文化
汉字与中国文化
![汉字与中国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3fd0ea99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c3a88bf.png)
汉字与中国文化汉字是汉族及其他华夏族群使用的传统文字,同时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甲骨文和金文,经过演变和发展,形成了现代汉字体系。
汉字作为一种文字,具有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首先,汉字是中国古代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象征。
汉字可以追溯到距今五千多年前的甲骨文,这些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记录了古代人们的生活和思想。
通过研究这些古老的文献,我们可以了解古代人们的日常生活、信仰和价值观。
其次,汉字具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多种特点。
通过字形、字义和字音的相互关系,人们可以推测出很多汉字的意义和发音。
这种独特的结构使得汉字成为了一种综合了意义、音韵和形态的艺术形式。
汉字在中国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基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中国古代文人常常通过书法创作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更是汉字美学的体现。
通过墨的运用、笔画的变化和线条的神韵,书法家能够表达出自己独特的审美追求。
除了书法之外,汉字还广泛应用于中国的绘画、篆刻、陶瓷以及建筑等领域。
在绘画中,字的运用可以增加作品的艺术感和内涵;在篆刻中,字的雕刻可以使作品更加精美;在陶瓷制作中,字的刻画可以增加器物的文化意义;在建筑中,大型字体可以使建筑更加文化和有特色。
在现代社会,汉字仍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尽管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得人们可以使用更方便的输入法和字母文字,但汉字依然是中国的官方语言文字。
中国的法律文件、政府公告、商业标识等都使用汉字进行标识和表达。
同时,汉字也被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中,无论是商业标识、道路指示还是产品说明,都少不了汉字的参与。
总之,汉字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传统智慧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无论是古代的书法绘画,还是现代的法律文件,汉字都在为中国赋予独特的文化特色。
【字数:360字】。
汉字对中华文化的意义
![汉字对中华文化的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e18f4329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882ad42.png)
汉字对中华文化的意义
汉字对中华文化的意义
中国悠久的历史,中华文化历史悠久,文明悠久。
历史上的各种文字,在形成了中华文化的基础上,汉字是屹立在中华文化中的支柱,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载体,它包含了中国历史、文化、思想和艺术等的丰富内容,具有独特的艺术表现力,汉字是中华文化的精神支柱,它承载着历史上的向往,同时又包括着当今的智慧和文化底蕴。
汉字不仅是中国文字,也是文明的象征。
汉字不仅是一种阳性的文字,更是一种文化的文字,汉字的书写是一种精神的传承,书写此文字的人也是能给予更多的能量,汉字的日常使用可以激发人们的精神力量,提升自我的审美,增强对文化的体会能力。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精粹,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精华,每一个汉字都蕴藏着独特的精髓和文化,每一个汉字都蕴含着千百年来中华文明的风采,汉字承载着历史的精神,传承着文化的思想,汉字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它是中华民族最珍贵的宝藏。
汉字的价值和意义,不只是文字本身,而是它把历史和文化融为一体的哲学思想,是对中华民族文化最深刻的体现。
汉字的演变历史更是中华民族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演变的充分体现,更是中华民族经历的每一个时代的史诗般的见证。
- 1 -。
汉语汉字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汉语汉字与中国文化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65081d97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6117e5e.png)
汉语汉字与中国文化的关系汉语汉字与中国文化的关系一、汉语汉字与中国文化的关系汉语汉字是中国文化在构建的过程中所塑造出来的一种新的文化表述形式,因而,汉语汉字也一定程度上是中国文化的象征。
它反映了中国文化的历史、语言文字、审美情趣和传统习俗的特点,是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一种体现。
1、文化的象征汉字是汉语的象征,体现的是中国历史的沉淀和文化,在中国历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它们体现了中国的历史旅程、思想风貌,以及表达中国人思想的细微差别。
这些汉字更是中国文化的依托,代表着中国文化的精神,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
2、语言文字的表达汉字由象形文字和指示文字组成,它们表达的是中国语言文字和文化的特点。
汉字形成了中国文字系统,开创了汉文化和中国文字的发展史。
3、审美情趣的体现汉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反映了中国人审美情趣的特点。
它们表达的是中国人对美的理解,以及对文字审美的偏好,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对审美的重视。
4、传统习俗的体现汉字表现出中国传统习俗的特点。
比如,汉字里面的图案和结构,都能够表达出中国人的思想感觉和思维模式,从而反映出中国人的传统价值观。
二、汉语汉字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汉语汉字不仅是中国文化的象征,而且还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和影响也非常重大。
汉字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国文化的发展方向,使中国文化更加多元化,更加开放。
1、语言文字的发展汉字的发展过程不仅影响了中国的语言文字,而且也影响了中国的文学文化。
通过汉字,中国的文学文化得以发展,使中国人具备了独特的表达文字思想的能力,从而也影响了中国人的审美情趣。
2、文化思想的变革通过汉字,中国文化的思想也得到了相应的变革。
它使中国文化从传统的宗教文化转变为实用文化,从而改变了中国社会的思想发展方向。
3、社会文明的发展汉字的发展也影响了中国的文明发展。
它使得中国社会可以更加精确的表达思想,从而催生出许多崭新的思想,使中国的文明发展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汉语汉字与中国文化是息息相关的,它们是中国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中国汉字文化》课件
![《中国汉字文化》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b0267c3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b4c2bc0.png)
汉字在海外的传播过程中,对当 地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对 东亚地区的文化、教育、政治等
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
汉字对其他文字的影响
汉字对其他文字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汉字的构词法、语法结构 等方面。例如,日语、韩语和越南语等语言中存在大量汉字 词汇和构词法,这些语言在书写和表达方式上也受到了汉字 的影响。
传统手工艺
汉字在传统手工艺品中也有广泛应 用,如剪纸、刺绣、木雕等,体现 了汉字在民俗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汉字与现代文化
现代传媒
随着现代传媒的发展,汉字在电 影、电视、网络等领域的应用越 来越广泛,成为现代文化传播的
重要工具。
文化产业
汉字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出版、广告、设计等领域都 离不开汉字的艺术表现和创意发
通过将两个或多个独体 字组合起来表示一个新 的意义,如“明”、“
休”。
形声字
由表示意义范畴的形旁 和表示声音类别的声旁 组合而成,如“河”、
“钢”。
汉字的特点
01
02
03
04
表意性
汉字主要通过图形和符号来表 达意义,而不是直接表示语音
。
复杂性
汉字结构复杂,数量庞大,学 习和书写难度较高。
文化传承性
挥。
国际影响
汉字的国际影响力日益增强,越 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学习和了解 汉字文化,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
和相互理解。
04
汉字的传播与影响
汉字在海外的传播
汉字在海外的传播历史悠久,最 早可追溯至汉代。随着丝绸之路 的开通,汉字逐渐传播到中亚、
东南亚等地区。
汉字在海外的传播形式多样,包 括官方派遣使节、佛教文化交流
汉字的演变过程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 过程,其中涉及到社会、文化、政治 、经济等多种因素。
文字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文字与传统文化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abe49338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4c59674.png)
文字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一、文字的起源与发展1.古代文字的产生: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社会逐渐产生了语言和文字。
最早的文字出现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两河流域,如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和埃及的象形文字。
2.汉字的演变:汉字起源于甲骨文,经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等书体的演变,逐渐形成了今天我们所使用的现代汉字。
3.文字的发展与传承:文字的发展离不开传统文化的积淀。
各种文字都在不断地传承、演变、发展,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
二、文字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与作用1.记载历史:文字是人类记录历史、传承文明的重要工具。
古代的史书、文献、碑刻等,都是通过文字来记载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礼仪制度等,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2.传播思想:文字是传播哲学、宗教、道德、文学等思想文化的重要载体。
如《论语》、《道德经》、《圣经》、《古兰经》等,都是通过文字来传播人类智慧的结晶。
3.文学艺术:文字是文学艺术创作的基础。
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都是借助文字来塑造形象、描绘场景、表达情感、体现审美价值。
4.礼仪习俗:文字在传统文化中还与礼仪习俗密切相关。
如春联、横幅、牌匾等,都是用文字来表达祝福、喜庆、祭祀等寓意。
三、文字对传统文化的影响1.文字的演变影响了传统文化的传承:文字的演变使得古代文献资料得以保存,但也给传统文化的传承带来了一定的困扰。
如古文、方言等,对于现代人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
2.文字的创新推动了传统文化的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字也在不断创新。
如网络用语、新词新语等,使得传统文化更加丰富多元。
3.文字的传播促进了文化交流:文字是人类交流思想、传播文化的重要工具。
通过文字,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得以相互了解、交流、借鉴,推动了世界文化的繁荣发展。
4.文字的教育作用:文字是教育的基础。
学习文字,不仅能够提高人们的阅读写作能力,还能够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四、保护与传承传统文化中的文字1.重视古代文献的整理与研究:对古代文献进行整理、翻译、研究,有利于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汉字与中国传统文化
![汉字与中国传统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d1690d63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42518c7.png)
汉字与中国传统文化一、本文概述《汉字与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篇旨在探讨汉字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密切关系的文章。
汉字,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承载着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与文化记忆。
它不仅是中国人日常交流的工具,更是中华文明的独特象征和传承者。
通过深入研究汉字的形成、演变以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运用,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精髓。
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汉字的起源和演变过程,包括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主要字体的发展历程。
随后,文章分析了汉字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探讨了汉字在哲学、文学、艺术、历史等多个领域中的体现和影响。
通过具体实例,展示了汉字在表达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念、审美取向以及社会习俗等方面的独特作用。
本文还关注了汉字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发展。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全球化的推进,汉字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
如何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基础上,推动汉字在现代社会中的创新与发展,成为我们需要思考和探讨的问题。
《汉字与中国传统文化》旨在通过对汉字的深入研究,揭示其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紧密联系,促进人们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传承。
文章也期望能够引起人们对汉字在现代社会中传承与发展的关注与思考。
二、汉字的构造与传统文化汉字,作为世界上最为独特和古老的文字系统,其构造本身便深深地烙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印记。
每一个汉字都如同一幅生动的图画,既传递着具体的信息,又蕴含着深邃的哲理。
汉字的构造体现了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
以“阴阳”为例,这一哲学概念在汉字中得到了生动的体现。
许多汉字,如“明”“暗”“男”“女”等,都采用了“阴阳”的结构,表达出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哲学理念。
汉字的构造也反映了中国古代的社会生活。
例如,“家”字,由“宀”和“豕”两部分组成,形象地表示了一间房子和一头猪,这恰恰是中国古代农耕社会的生活写照。
再如,“民”字,由“目”和“一”组成,象征着每个人都应该被看见,都应该有发言的权利,这体现了古代社会对于民众的重视。
汉字文化与汉字教学
![汉字文化与汉字教学](https://img.taocdn.com/s3/m/a5978abc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975a509.png)
汉字文化与汉字教学汉字是中国人民最基本的文字工具,也是世界上最古老和最具有魅力的文字之一。
汉字文化源远流长,其艺术性和历史性深受人们喜爱。
汉字教学是对汉字文化的有机体现,通过汉字教学,能够更好地传承汉字文化,提高汉字的认知和运用能力。
下面将从汉字文化和汉字教学两个方面展开探讨。
一、汉字文化1. 汉字的起源汉字是中国最早的文字,起源于甲骨文时期。
甲骨文是商代的一种文字,其形体坚峻,构字复杂,但是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汉字的演变经历了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等阶段,每一个阶段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思想文化。
2. 汉字的博大精深汉字的造型非常丰富多彩,每一个汉字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汉字的字形、字音、字意均相合一端,不仅仅是一种文字符号,更是文化的载体和传播工具。
3. 汉字的艺术性楷书是中国书法的代表作品之一,楷书字体简洁明快,充满了力度感和韵律美。
通过学习汉字书法,不仅能够提高人们的审美意识,更能够增进人们对汉字文化的理解和热爱。
二、汉字教学1. 汉字教学的重要性汉字是中国文化的核心,通过汉字的学习,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
在当今社会,汉字教学不仅是一种语文教学,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传统精神的继承。
2. 汉字教学的方法在汉字教学中,老师应该运用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例如讲解法、演示法、练习法等,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汉字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还可以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利用多媒体教学和互联网资源,让学生更加生动地感受汉字文化的魅力。
3. 汉字教学的特点汉字教学需要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不仅需要了解汉字的字音、字义,还需要深刻理解汉字的结构特点和文化内涵,从而更好地为学生解惑和指导。
汉字教学还需要注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习习惯,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4. 汉字教学的价值汉字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精神内涵,同时也可以提升学生的语文水平和审美能力。
汉字中的传统文化(精选5篇)
![汉字中的传统文化(精选5篇)](https://img.taocdn.com/s3/m/245dae21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0288add.png)
汉字中的传统文化(精选5篇)汉字中的传统文化范文第1篇一、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说文解字》第一个字就是“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
天有天之道,天之道在于“始万物”;地有地之道,地之道在于“生万物”。
人之道是实现原则,二者缺一不可。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道:“天,颠也。
”天就是人头顶上方无垠的空间,天的意象,是通过人的形象来体现的;另一方面,我们也不难看出:在古人眼里,天是具有人的性格的。
因此,在中国上古时期,山川林木、江河湖海、风雨雷电,举凡自然界中的紧要物类,都被先民们给与人格,尊为神而加以崇敬、祭祀。
二、重视伦理汉字中含有中国古人的伦理信念,即关于善恶是非以及人的行为的道德判定和评价标准。
如“信”为人言,即是以信用为人言之道德标准,尊崇诚信。
“孝”字从“老”,从“子”,则是以子女敬老为孝、为美德。
“示”是汉字的一个部首,其义多与祭祀、礼仪有关。
这个部首古时的写法与中国祭祖时写有历代先人姓名的神主牌位形状相同,也与后来中国传统纪念碑的形状同构,所以汉字中表示神或表示祝福的字总是包含一个“示”部。
而汉字如“福”字中包含“示”部就由于或说明古人认为,若想能够幸福,就离不开神的保佑,特别是历代先人的保佑。
“口”字与“田”字,这说明古人认为幸福的构成成分除了历代先人和神的保佑以外,还应包含人口和土地。
可见,汉字中保管了古人关于如何对待历代先人的伦理观,以及对幸福的理解。
三和谐对称之美有天就有地,有乾就有坤,有阴就有阳,有上就有下,有左手就有右手。
汉字在造字的时候就有很多是成对显现和互为补释的。
另外,最初的图画简化后,左右不平衡的时候就会添加或削减部件来使之对称。
“启”字的原型只有一个“户”字,意为打开窗户之意,后来由于“户”字头重脚轻,便加添了“口”字以作平衡,这样就显得协调美观了。
四、中庸思想《论语・雍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朱熹注:“中者,无过无不及之名也。
庸,平常也。
汉字与文化汉字是中华民族自古至今所传承下来的一种不可多得的文化
![汉字与文化汉字是中华民族自古至今所传承下来的一种不可多得的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a51d288826fff705cc170a9d.png)
汉字与文化汉字是中华民族自古至今所传承下来的一种不可多得的文化。
它记载着我国历史发展的全部过程。
在它发展的过程中所经历的有上古原始社会的象形文字-甲骨文-钟鼎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
印证了中国的全部发展过程。
汉字与文化的关系关于文化的定义历来都是众说纷纭,但是我们从其实质来看,基本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
广义的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现代汉语词典》“文化”义项第三:“指运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识:学习文化}文化水平。
”这个意义上的“文化”就是文字问题,从有文字开始,不会“运用文字”就是“文盲”,就是没有文化。
罗常培先生说过:“语言文字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结晶。
这个民族过去的文化靠它来流传,未来的文化也仗着它来推进。
”①在文字产生之前,人类的各项活动和一切社会交流,都是依靠语言传授,有了文字以后,人类的观念活动、言语活动可以借助文字这样的物质形式表现出来,成为肉眼看得见的生动形象,巩固了人类一代又一代创造出来的思维成果。
可以说各种民族文字都是该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汉字也不例外,它是汉民族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古老的汉字之所以能够沿用至今,就是因为它与汉语、汉文化紧密联系,建立了一套系统科学的文字体系。
在古人心目中文字的创造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关于汉字创造流传着很多种说法,其中仓颉造字的传说流传最广,在古代的著述中有多处记载。
如《荀子·解蔽》说:“好书者众矣,而仓领独传者,一也。
”《淮南子·本经训》说:“昔者仓颇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
”许慎在《说文解字·叙》里说:“黄帝之史仓颇,见鸟兽蹄远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
”意思是黄帝的史官仓颇,看见地上的鸟兽脚印斑驳,这些纹理可以区别事物,从中得到启发,创造了汉字。
这个行动可以说是惊天地泣鬼神,连老天也感动得投下了大米白面。
汉字与中国文化概述
![汉字与中国文化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870e9a64453610661ed9f472.png)
佛脚清泉,飘飘飘飘,飘下两条玉带 源头活水,冒冒冒冒,冒出一串珍珠 (济南趵突泉)
汉字的构造方式出来的六种条 例,其中 象形、会意、指事、形声 是造字的方法, 转注、假借 是用字的方法。
? 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ji éqū]。日、月是也
? 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zhǐhuī]
。武、信是也
? 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 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 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授。考、老是也
? 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鲁迅先生说过,汉字具“三美”:
意美以感心,一也; 音美以感耳,二也; 形美以感目,三也。
二、汉字的文化信息
汉字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文化信息,我们往往可 以从汉字的构造中窥视到古代人的生活方式、风俗 习惯、思想观念等。
正因为汉字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文化信息,所 以汉字有着独一无二的魅力。
例:汉字与楹联
楹联以春联为最古。经过发展,逐渐形 成一种应用文体。因为大多左右分悬于楹柱 之上,所以习称楹联。它的特征是上下联相 对,即字数相等、内容相称、平仄相反。楹 联的内容凝练含蓄,表现手法灵活多样,它 充满生气,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并 与民俗紧密结合,也是最具民族特色的文学 形式之一。
汉字的演变 ④
隶书,是汉朝通用的文字。始于秦未,沿至三国。又 称“汉隶”、“佐书、“八分”等。早期的隶书保留了一
些小篆的形迹;后来波磔[zhé]的笔法增多
体的一个显著的特点。隶书的出现,为后来的楷书奠定了 基础,标志着汉字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那就是 由古文字阶段进入了今文字阶段。
汉字的演变 ⑤
汉字与中国文化
一、汉字的起源
汉字与文化的关系
![汉字与文化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437a768bb9d528ea81c77944.png)
汉字与文化的关系要想了解汉字与文化的关系,首先要了解什么是文化。
文化,从广义上来说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而我们所说的汉字就是从广义上的文化出发的。
同时文化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
文字和文化之间又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文字,是文化的重要载体。
文字产生以后,以它超越时空的留存与其功能,记载了人类丰富浩繁的文化活动和文化成果,也正是因为有了文字,文化才得以代代相传。
就汉字而言,它是迄今为止世界上仅存的古老表意文字之一,它是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文化的结晶,民族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凝结。
几千年的历史积淀使得汉字文化内涵日益丰富。
通过汉字,我们可以了解到很多东西,比如说人们的衣食住行,比如说人们的心理,甚至可以体现出一个国家的历史发展、文化底蕴等等。
汉字结构中反应出丰富的文化元素,反映出文化的特征。
1.思想文化体现在汉字结构上战争的思想也在汉字结构中有所体现,比如说,以“武”字为例。
“武”字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止”,一个是“戈”,意思是拿着戈迈着一只脚打仗,其本意为勇猛、猛烈。
实际上这是一种战争思想的体现。
《资治通鉴》:“无用武之地”,其中的“武”指的是干个军旅之事。
又比如“信”字,同样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人”和“言”,意思是人的言论应当是诚实的,其本意为真心诚意。
《说文》:“信,诚也。
”意思就是,信,就是诚实。
再比如“休”字,分为“人”和“木”,意思是人靠在树上休息。
《五经文字》中提到:“休,象人息木阴。
”意思是休就像是人靠在树上在树底下休息。
像这样的汉字还有很多,它们将古人的思想文化体现在了汉字的结构上,像是与思维、情感相关的字多从心,表示古人认为心是人思维的器官。
2.文化因素的变动可以体现在新旧文字的变动上古代最主要的出行工具就是马,所以不同毛色不同性别的马都会有自己专门的称呼。
如毛色黄白相杂的马叫做“胚”,劣马叫做“骀”,良马叫做“骁”等等。
汉字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汉字与中国文化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b0fc6e81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f0071ea.png)
汉字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汉字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对于大多数民族来说,她们的独特的语言与文字是她们的文化的基石。
尤其是使用人数最多,延续传统最久,语音语词语法文字最为独特的汉语汉字更是我们的命脉,我们的灵魂,我们的根基。
汉语属于词根语,汉藏语系。
我的小说《夜的眼》译成了英、德、俄等印欧语系许多文字。
中华传统典籍注重最根本的概念,多半也是字本位的:如哲学里的天、地、乾、坤、有、无、阴、阳、道、理、器、一、元、真、否、泰……伦理里的仁、义、德、道、礼、和、合、诚、信、廉、耻、勇……戏曲主题则讲忠、孝、节、义,读诗(经)则讲兴、观、群、怨。
许多从外语译过来的名词都被华人望文生义地做了中国化的理解,中文化常常成为中国化的第一步。
这产生了许多误读、麻烦,也带来许多创造和机遇,丰富了人类语言与思想。
这里起作用的是华文的字本位的整体主义、本质主义、概念崇拜与推演法(如从真心诚意推演到治国平天下),与西方的实证主义和实用主义,理性主义和神本或者人本主义大相径庭。
[扩展资料]
正确处理汉字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汉字文化毕竟是全球化时代的民族文化,是面向世界的开放的与面向未来的文化。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是说我们的文化要有自己的传统,自己的立足点自己的性格。
同时,只有开放的面向世界的经得起欧风美雨的与时俱进的中华文化,才是有活力的民族的,而不是博物馆里的木乃伊。
聪明的做法不是把全球化与民族化地域化对立起来,而是结合起来。
应该增强对于中华文化汉字文化的自信,以海纳百川、开阔明朗的心态对待文化的开放与交流,而决不是鼠目寸光,抱残守缺。
汉字蕴含文化的例子
![汉字蕴含文化的例子](https://img.taocdn.com/s3/m/4643f590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dcce7f4.png)
汉字蕴含文化的例子
汉字蕴含文化的例子有很多,以下列举几个:
1. “宝”字在甲骨文中是会意字,表示屋子里有一串玉。
玉在古代是珍稀的东西,也是人们财富的表现之一。
这个字体现了古代人们对财富的认知和珍视。
2. “龙”和“凤”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符号。
“龙”是中华文明的象征,中国古代王权、皇权的象征,无论在天上还是在人间,龙都具有很高的权威。
“凤”是古人把很多鸟的美丽部位汇集、变形、组合而成,在神话传说中,它是最有权威的神鸟。
这两个字体现了中国古代的宗教、文化和艺术。
3. 汉字中有很多词的词源可以反映出某一历史时期意识形态的变化。
比如“盉”(调味和谐)、“龢”(音乐和谐)都含有一个“禾”字,在农耕时代,“禾”是天地万物和谐化育的产物,是自然协调的象征。
这种崇尚自然、赞美和谐、尊重人与物本性的审美心理,几千年来,在音乐、诗词和日常生活中都有体现。
4. 汉字中的同义词和近义词也可以体现文化的发展变化。
比如在畜牧业时代,表示“马牛羊”的词就很多。
《说文解字》记载:“牲,牛完全。
辁,牛纯色”,这说明当时的文化中,牲畜地位重要,人们需要词汇命名来区分这些细致差别,随着畜牧时代落幕,这其中很多次就成了死词。
总之,汉字不仅是一种文字符号,还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它蕴含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和文化内涵。
简述汉字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简述汉字与传统文化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fa2fa312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9dc447d.png)
简述汉字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一)汉字是中国人的第五大发明,没有汉字就不会有辉煌灿烂的中国古代文明。
可以说汉字是中华文明之母,就这个意义上讲,令国人自豪的四大文明都是汉字这个大发明的衍生物。
汉字是时代的见证,它跨越时空记录着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传承了宝贵的中华文明。
让我们看到了中华五干年来的历史和真实,知道了民族的历史进程和灿烂辉煌的文明。
汉字不只是一个载体,也不仅是一种工具,在笔画的组合中,见证了社会的变迁和文化思想的演变,汉字当中蕴藏着无尽的宝藏,蕴含着中华文化中的精髓。
汉字是铸就中华文化大厦的基石,与中国传统文化是密不可分的。
一、汉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汉字从属于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是中华民族为了交流思想、传递和保存信息,在漫长的时间里不断创造出来的书写汉语的符号系统。
它的发生、发展和演变都要受到其它文化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这种制约就是隐含在汉字系统中,反映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生存方式、思维特点、风俗习惯等。
同时,汉字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殊部分,它不仅是一种文化现象,而且还是承载和传播文化的工具,负载了大量的文化信息。
“文化”的含义可分为广义和两种。
“广义的文化泛指各种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即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精神和物质财富的总和。
“而的文化则是指精神文化而言,主要包括科学、教育、政治、文学艺术等等。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为主体的文化体系,是文化的一部分。
古老的汉字已有四五千年的历史。
世界上其他几种古文字早已消失,而作为表意文字的汉字,至今犹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汉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汉字是传承历史与文化的载体,其在中华文明的延续过程中所起到的纽带作用功不可没。
二、中国传统文化推动了汉字的产生和发展首先,社会需要促进了汉字的产生和发展。
原始社会时,先民群居生活,彼此之间需要相互沟通、交流,进而产生了语言。
但在实际交往中,语言却不能完全满足人们交流的需要。
汉字与中国文化PPT课件
![汉字与中国文化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15480ebf12d2af90342e68a.png)
汉字反映了古代畜牧业的情况,例如会意字
“牧(
)”,就形象地描绘了人拿树
枝牧牛(羊)的情景。而会意字“牢”则是一
幅畜养动物的图画——
2021/3/25
8
动物是关在“牢”(圈栏)中畜养的。成 语“亡羊补牢”的“牢”,指的就是畜 养动物的圈栏。说明牛、羊、马在当时 已经是家畜了。考古工作者在商代遗址 发现了很多地窖,非常像甲骨文的“牢” 字中的圈栏,他们说,这些地窖就是古 代畜养动物的圈栏——牢。
• 四忌涮筷:用筷搅汤,左右捞物。
• 五忌舐筷:放筷于口,吮、吸、舐、舔。
• 六忌剔筷:用筷作签,入嘴剔牙。
• 七忌响筷:用筷敲盆,叮珰作响。
• 八忌插筷:筷如双柱,直插碗中。
• 尤其是“插筷”最受忌讳,因为很多地方,
这种插法只有在祭祀上供时才使用。
2021/3/25
32
• 《王蓝田性急》: 王蓝田性急。尝食鸡子, 以著刺之,不得,便大怒,举以掷地。鸡子 于地团转不止,乃下地以屐齿碾之,又不得, 嗔甚。复于地取内口中,啮破即吐之。
• 远古先民通常用歌舞来表达心中的情感和愿 望,特别是通过歌舞来和祖先神灵沟通,希 望得到祖先和神灵的保佑,那时候在祭祀或 巫术活动中总是要有歌舞的。
2021/3/25
37
• 广西花山岩壁上画着1900个人共同舞蹈的 场面,气势十分宏大。花山岩画是祭祀山神 和河神的多次巫术活动的记录。在古代,人 们为了风调雨顺,拜龙求雨时也常常要跳舞 的。看来,古代早期的乐舞还不完全是为了 娱乐,劳动生活的需求才是更重要的。
• 金文 : (竹,筷子) (者,即 “煮”,代表熟食),造字本义:古 人在宰牲或祭祀的日子,将筷子插在 煮熟的猪头或其它兽头上,以示敬请
举例说明汉字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举例说明汉字与中国文化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17368394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85fe964.png)
举例说明汉字与中国文化的关系汉字与中国文化的关系密不可分,可以说汉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以下是一些关于汉字与中国文化关系的具体例子:1.汉字的起源与中华文化:汉字起源于古代的甲骨文和金文,是中华大地上最早的文字之一。
甲骨文和金文反映了古代中国人的思想、生活和文化特点,是研究中华文化的重要材料。
例如,“鼎”字在甲骨文中是一个象形文字,代表着古代的鼎器,而到了金文时期,鼎字逐渐演化成了一个会意字,由三个“火”和一个“目”组成,寓意着鼎器是用来煮食物的器具。
2.汉字的形态与中华文化:汉字的形态变化多样,每个字都有其独特的形态和意义。
例如,“国”字在古代是一个“口”字里面有一个“或”字,表示国家的疆域和领土,而到了现代,“国”字的形态则更强调国家的概念,里面的“或”字被替换成了“玉”字,寓意着国家的珍贵和重要。
3.汉字的含义与中华文化:汉字的含义丰富而深刻,反映了中国人的思想、价值观和文化传统。
例如,“忠”字在古代是一个“心”字上面有一个“中”字,表示忠诚、真诚和无私的意思,而到了现代,“忠”字的含义则更强调对国家和人民的忠诚和奉献。
4.汉字的应用与中华文化:汉字的应用广泛而深入,涉及到文学、艺术、科技、政治、经济等各个领域。
例如,“和”字在古代是一个“口”字里面有一个“禾”字,表示和平、和谐的意思,而到了现代,“和”字的应用则更加广泛,可以表示和平、和谐、合作、竞争等多种含义。
综上所述,汉字与中国文化的关系表现在各个方面,从汉字的起源、形态、含义到应用都反映了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特点。
汉字不仅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
除了以上提到的几个方面,汉字与中国文化的关系还表现在许多其他方面。
例如,汉字的书写注重笔画和结构的美感,这与中国的传统美学观念密切相关;汉字的读音和语调也反映了中国各地的方言和语言文化;汉字中的成语、典故和诗词更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简述汉字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简述汉字与传统文化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6969b9cba76e58fafbb00363.png)
简述汉字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令狐采学学号:40812208班级:汽车办事工程12102姓名:陈露露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系统,是汉语最重要的帮助性交际工具。
汉字作为表意文字,记载和蕴涵着古人的造字办法、造字心理,今人通过这些可进而推知古代的社会文化。
从中我们能了解历史,认识历史,评价历史。
一、汉字与文化的渊源汉字是历史的记录器、文化的活化石,它把人类的历史、社会和各种文化活动都记录下来,并且世代相传下去,使中国文化永存不朽,通过汉字可以追溯中国古代的历史文化踪迹。
汉字产生于原始社会晚期,形成于奴隶社会前期,已经有三千年的历史了。
文化和文字相互增进相互影响共同成长,民族文化的成长是决定汉字产生和成长的因素。
文字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文明水平的标记。
文字经历了漫长的成长过程,在成长过程中与社会文化、民族文化产生了密切的联系。
在原始社会,人们在集体劳动中因相互交际的要求而产生语言,但语言贮存的时间有限,时间长了容易忘记,于是原始人类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学会了运用各种物件做成符号,来帮忙记忆。
随着社会的成长,从氏族到部落,到后来国家的呈现,交际的地区规模越来越年夜,也就促使了文字的成长。
中国文字纵的是从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一脉相承下来的,它是社会文化、民族文化成长的结晶,代表着民族的自尊、自强,使整个民族成为一个文化的集合体,并且从多个方面表示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风气习惯等,使中华民族的古代文明世代相传,发扬光年夜。
过去汉字与龟甲结合,开创了一个辉煌残暴的西方古代文明。
今天,汉字与硅片结合,势必使古老的汉字焕发青春的活力。
汉字的信息化,使汉字从衰老变得年轻,从苦难走向辉煌。
从而使汉字具有无比光明的未来。
二、从形声字看历史文化痕迹(一)从形声字的形旁看古代文化形旁即意符,意符是形声字中指明意义类另外符号,如“格”字左边的“木”,“铜”字左边的“金”之类,形符保存了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等方面1/3的信息。
《了解汉字,感悟中华文化》
![《了解汉字,感悟中华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ffc1a3f7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2eacfa4.png)
《了解汉字,感悟中华文化》汉字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之一,其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不管你出生在哪里,学习认识汉字都是必不可少的。
汉字作为中华文化的代表性符号,通实用性、文化性、艺术性等多种属性,承载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
学习汉字,不仅是了解汉字笔画和音节,更是对中华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本篇文章将从三个方面探讨学习汉字的重要性,包括汉字与中华文化,汉字与思维方式,汉字与人文情感。
一、汉字与中华文化汉字作为中华文化的代表性符号,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
汉字的形神合一,字形与内涵难以割裂。
其匠心独具的结构和构造,蕴含着丰富、深刻、细腻的思想与感情,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
从“太极图”到“龙凤图”,从“八卦图”到“四大名著”,汉字无处不在,其背后的文化意义深远。
学习汉字,可以使人了解中华文化的特点、魅力和价值,更好地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是一种对中华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其次,汉字的使用范围广泛,不仅表现在文字书写,还包括文化交流、传统医学、书画艺术等多个领域。
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文字能够和汉字一样,既能够表达意义,又可以作为艺术素材。
古人曾说:“墨汁入水不显色,汉字入人不反钝。
” 这句话表明了汉字在文化、教育、社会生活中的巨大影响。
学习汉字,可以让人更深入地了解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汉字与思维方式汉字不仅是一种符号,也是一种思维方式。
汉字的凝练与简洁,既要求用最少的笔画代表最多的意义,又要求传递出丰富的信息,这是汉字的思维方式所在。
从“人”字的画法到象征着“爱”的“心”字,从“天”字表达天空、自然的广阔无边,到“月”字寄托深厚的人文情怀,汉字的精妙之处在于突破了平凡的笔画,借助象形、指事等手法,将本来无形的思想和形象化的符号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学习汉字,不仅是对思维方式的锻炼,更是对语言的思考与理解。
值得一提的是,汉字不仅仅是一种符号,也是一种表现形式。
探寻汉字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探寻汉字与文化之间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4d807779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8127d61.png)
探寻汉字与文化之间的关系1. 引言1.1 汉字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汉字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和传统文明的体现。
汉字的形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甲骨文和金文,经过演变和发展,形成了如今的汉字体系。
汉字不仅是一种文字符号,更是承载着丰富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的载体。
汉字的书写、发展和运用,贯穿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是中国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字的形体、结构和笔画都体现了中国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审美情趣,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文化品味和审美追求。
汉字不仅仅是文字,更是寄托着中国人民的情感、思想和价值观念。
通过学习汉字,人们可以认识到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博大精深,感受到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和自豪感。
汉字的魅力和独特性,使其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象征和标志,凝结着中国文化的精华和灵魂。
2. 正文2.1 汉字的起源与演变汉字作为中华文明的象征,具有悠久的历史。
其起源可以追溯至新石器时代的象形文字,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演变成了今天我们使用的文字符号系统。
汉字的演变经历了甲骨文、金文、小篆等多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文化和思想观念。
甲骨文是最早期的汉字形态,出现在商代的甲骨上,通常用于占卜记录。
金文则是商周时期使用的一种形体,较为漂亮且规整,代表了当时社会秩序的稳定和繁荣。
小篆则是秦始皇统一文字后规范成的一种新形态,为后来的楷书奠定了基础。
汉字的演变不仅仅是形态上的变化,更是思想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汉字作为载体,记录了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在今天的现代社会,汉字仍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作为中国人民的共同语言和文化符号,保持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汉字的起源与演变,不仅仅是简单的文字形态的变化,更是中国文化传承的历史长河。
汉字的每一个笔画、每一个部首,都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展现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文化底蕴。
它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世界文明的珍贵财富。
2.2 汉字与传统文化的关联汉字与传统文化的关联密不可分。
第三讲:汉字与中国文化
![第三讲:汉字与中国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5f7af258b9f3f90f77c61b02.png)
声符的文化涵义
浅、笺、钱、线、践、贱 [小而少] 青、清、晴、情、箐(青竹)、圊(厩肥、
绿肥)、请、精、静、睛、靖、菁、婧、腈、 靓、倩 [纯而美] 巠、茎、胫(小腿)、弪(弓弦、弧度)、 迳、泾、颈、径、经、轻、刭、痉[小而直]
同形异义的部件
川、虹等
帝
虹
祭祀的多种类型
第一种:肉祭
“祭”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第二种:酒祭
裸祭 凶
第三种:火祭
帝-禘 燎 尞 熿 huáng 尪
第四种:水祭
沈
第五种:杀牲祭
“埋”祭
出生仪式
“产”:
“生其种曰产。”(《周礼·大宗伯注》)
“产,生也,从生彦,省声。”(《说文解
字》)
小篆“产”
小篆“彦”
P.188 以“穿”字和“经”字为例
2. 凭字形确定字族的意义关系
具有相同偏旁的字往往具有相关或类似的 意义关系,特别是形旁
例如: 江-河-湖-海-泽 皿-盅-盏-盆-盘-盂-盥 “皿,饭食之用器。凡皿之属皆从皿。”
3. 凭借汉字辨析同音词
汉字与汉语相互补充 利用字形不同辨析同音词 如:gōngsī 公司 公私 qīzhōng 期中 期终
(2)从汉语词汇的组合机制看
组合性造词 组词的基件是实词素 组词过程中的意合性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4. 汉字构形体现人的主体思维方式
“整个汉字的精神,是从人(更确切 的说,是人的身体全部)出发 的……它是从人看事物,从人的官 能看事物。”
—— 姜亮夫:《古文字学》,浙江人民出版 社1984年版,第69页
(1)汉字构形基本建构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析字联、析字常用语
析字联是对联中的一种形式,它是利用汉字独 特的特点,从汉字的形体结构入手,或一个字 分拆数字;或将几个字合并一个字,撰成析字 联。 析字常用语:八字胡、丁字尺、十字路口、木 子李、弓长张 ……
1.风尘女妙联难乾隆
上联:妙人儿,倪家少女; 下联:大言者,诸葛一人。 上联:冰(氷)冷酒,一点、两点、三点; 下联:丁香花,百头、千头、万(萬)头 。 “十口心思,思家、思民、思社稷。” “寸身言谢,谢天、谢地、谢君王。”
《论语》:“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 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 子曰:‘临之以壮,则敬;孝慈,则忠;举善 而教不能,则劝。’”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 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躬者异于是: 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2.景点析字联:品泉茶,三口白水;竺仙庵, 二个(箇)山人。 3.析字妙联解边危 上联是:弓长张,文武斌,张斌元帅,统领 琴瑟琵琶八大王,单戈叫脀; 下联:一人大,日月明,大明天子,横扫魑 魅魍魉四小鬼,合手擒拿。 琴瑟琵琶,八大王一般头面; 魑魅魍魉,四小鬼各自肚肠。——《射雕英 雄传》,化自明代张谊《宦游记闻》
(2)“男”尊“女”卑
徐中舒曰:“男从力从田,力字即象耒 形。力耒古同来母,于声亦通。”
《白虎通· 嫁娶》:“女者,如也,从如人也。” “奸”字,训“淫也”;“嫉”,训“妎也,……一 曰毒也”;“妇妬夫也”;“婪”,训“贪也”; “姗”,训“诽也”;“妨”,训“害也”;“妄”, 训“乱也”;“嫌”,训“不平于心也”等等。 班昭《女诫· 敬慎第三》:“阴阳殊性,男女异行。 阳以刚为德,阴以柔为用,男以强为贵,女以弱为美。 鄙谚曰:‘生男如狼,犹恐其尩(wānɡ,瘦弱); 生女如鼠,犹恐其虎’”。 吴起“杀妻取将” (《史记》)
中国历史上较著名的灯谜故事
1.讨董民谣:“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 得生! ” 2.薛宗释“吴” “蜀者,何也?有犬为獨,无犬为蜀,横目勾 身,虫入其腹。” (嘲弄张奉) “无口为天,有口为吴,君临万邦,天子之 都。”
3.祝枝山讨茶 “言说青山青又青,两人土上说原因;三人牵 牛缺只角,草木之中有一人。 谜底是:“请坐,奉茶” 4.王安石对谜—《字说》 目字加两点,莫当贝(繁体为貝);贝字欠两 点,莫当目字猜。 贺、资
2.从“婚”、“娶”看掠夺婚俗。
《说文· 女部》:“婚,妇家也。礼:娶妇以 昏时。妇人阴也,故曰婚。从女从昏,昏亦 声。” 《仪礼· 士昏礼》郑玄注:“主人爵弁,纁裳, 缁袘,从者毕玄端,乘墨车,从车二乘,执烛 前马。” 《礼记》中还有“婚礼不贺”、“嫁女之家三 夜不熄烛,思相离也;娶妇之家三日不举乐, 思嗣亲也”
(2)以“玉”为形旁的汉字 《说文· 玉部》收了126个,《说文新附》又增 收14个,总共140个字。 陆宗发《汉字文化学》指出古代玉在六个方面 起着重要的作用: 1)用于祭祀与丧葬。珑,“祷旱玉。龙文。” 琀,“送死口中玉也。” 2)用于军事与朝政。琥,“发兵瑞玉,为虎 文。”瑗,“大孔璧。人君上除陛以相引。从 玉爰声。
二、用字与文化
(一)字谜(隐语、廋词) 宋周密:“古之所谓廋词,即今之隐言也,而 俗谓之谜。” 春秋时已很流行,有“秦客瘦词于朝”(《晋 语》)、“齐威王之时好隐”(《史记》)的 记载。 汉,刘邦所编:“卯金刀,在轸北。字禾子, 天下服。”
汉魏著名碑谜:“黄绢幼妇,外孙齑臼” 。 魏武尝过曹娥碑下。杨修从碑上见题作“黄绢 幼妇外孙齑臼”八字,魏武谓修曰:“解否?” 答曰:“解。”魏武曰:“卿未可言,待我思 之。”行三十里,魏武乃曰:“吾已得。”令 修别记所知。修曰:“黄绢,色丝也,于字为 绝。幼妇,少女也,于字为妙。外孙,女子也, 于字为好。齑臼,受辛也,于字为辤 (注: “辭”是“辞”的繁体字,“辤”“辭”是异 体字),所谓‘绝妙好辞’也。” ( 《世说 新语》)
3.“刑”——抢水引起的风波
《说文》:“刑:罚罪。”即惩罚罪犯 。 清人马国翰的《春秋元命苞》 《论语· 为政》:“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 免而无耻。” (已引申为“刑法”、“法 律” )
(二)字形的演变反映了相关事物的 发展,是古人生活的真实记录。
1.韈(韤/靺)-襪-������ -袜 《说文· 韦部》:“韤,足衣也。”顾炎武 《日知录》:“古人之袜,大抵以皮为之。” 2.砲-炮 “砲”,又写作“礮” ,是抛石机 。 3.������ —姓-������ 《说文· 女部》:“姓,人所生也。” 黄帝姓姬,神农姓姜,少昊姓赢、虞舜姓姚, 夏禹姓姒……
(三)新字的产生和旧字的消亡 反映出某些文化因素的变动。
1.新事物的出现往往会产生新的汉字。 瓷 :《说文》无“瓷”字,《玉篇· 瓦部》有 “瓷”字。 新文化的出现往往会产生大批的新字。 2.同形旁字的多少往往可以成为帮助我们判断 当时某一文化繁荣与否的重要依据。 (1)《说文· 示部》中有二十多个与祭祀有关 的字,例如:“祰,告祭也。”“禬,会福祭 也。”“禖,祭也。”“������ ,祭具也。”
(3)“夫唱妇随” 服
(4)老人为何三条腿
“妇人,伏于人者也。”
“张老”、“王老” “老爷”、“老丈”、“老伯” 老衲、老僧、老身、老拙、老朽、老夫
(5)儿“孙”满堂
《说文解字》:“子之子曰孙。从子,从系;系, 续也。” “株连九族” :高、曾、祖、考、己、子、孙、 曾、玄。 在民间,“玄孙”以下仍可列出“细孙”、“灰 孙” 。 “孙女”、“外孙”、“侄孙”、“孙婿” …… 《诗经》:“螽斯羽,薨薨兮,宜尔子孙绳绳 兮。” “瓜瓞绵绵” “子子孙孙永宝用之”
《说文· 女部》:“娶:取妇也,从女从取, 取亦声。” 《说文· 又部》:“取,捕取也。从又从耳。 周礼:‘获者取左耳。’” “可以冠,取妻子”“男三十而取”“取妻何 如” 婚:一种凭借夜色掩护而进行的小规模的抢婚, 类似今日某些少数民族中尚存的“偷婚” 。 娶:强取。大规模、明火执仗地抢婚。 师婚:以战争手段得婚。周幽王伐有褒而娶褒 姒,晋献公伐骊戎而娶骊姬 。 ——母权与父权之争 “姓”
Hale Waihona Puke 南北朝时开始以诗的形式出现,并且寄情托思。 《玉台新咏》民歌:“藁砧今何在?山上复有 山。何当大刀头?破镜飞上天。”(隐四词: 夫(鈇)、出、还(环)、月半 ) 宋室南渡后,“灯谜”之称通行,一度替代了 “字谜(隐语)”之称。 元《百斛珠》、《揆叙万类》,明代李开先的 《诗禅》、冯梦龙的《黄山谜》。
3)玉用于凭信。瑞,“以玉为信也。” 4)用作装饰。佩饰:玦,“玉佩。”耳饰: 瑱,“以玉充耳也。”珌,“佩刀下饰。” 5)用于别尊卑。瓒,“三玉三石也。从玉赞 声。礼:天子用全,纯玉也;上公用駹,四玉 一石;侯用瓒;伯用垺,玉石半,相垺也。” 6)用于为器。瓃,“玉器也。” 牛、羊、豕三部字
汉字与文化
造字与文化 用字与文化
一、造字与文化
(一)许多汉字的字形(结构)显示了先民的生 活和意识。 1.林成滔《字里乾坤》 —《从汉字看古代家庭伦 理观》 (1)严“父”慈“母” 《说文解字》说:“父,矩也。家长率教者。从 又,举杖。” 徐楷对“父”字作了这样的阐释:“鞭扑不可废 于家,形罚不可废于国,家人有严君焉,父之谓 也。故于文举丨为父;又者手也,杖也;举而威 之也。”
久慕秦郎假乱真,假乱真时又逢春,时又逢春花含玉,春花含玉久慕秦。
(三)书法、篆刻等汉字书写文 化
文字始,书法始 。 甲骨文、石鼓文、诅楚文、战国古文无不反映 着汉字书写文化的光辉,凝聚着书法艺术的精 灵。 我们平时说的书法,一般是指对汉字字体的把 握 ,是指书法艺术。 汉字书写文化,比汉字书法艺术要宽得多。
(三)藏头诗
《水浒传》中梁山为了拉卢俊义入伙,“智多星”吴 用和宋江便生出一段“吴用智赚玉麒麟”的故事来, 利用卢俊义正为躲避“血光之灾”的惶恐心理,口占 四句卦歌: 芦花丛中一扁舟,俊杰俄从此地游。 义士若能知此理,反躬难逃可无忧。 暗藏“卢俊义反”四字,广为传播。结果,成了官府 治罪的证据,终于把卢俊义“逼”上了梁山。 苏小妹三难秦少游题一:将一环形排列的十四字断句 成一首七言诗“久慕秦郎假乱真时又逢春花含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