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志于道_余英时与中国知识分子文化传统特征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卫Baidu Nhomakorabea 公》) 。然而, 就身份而言 , 人又有等级秩序 , 在孟子看来 , 孟子 # 梁惠 王上》) , 也就是 / 无恒产而有恒心者, 唯士为能 0 ( 《
说 , 只有 / 士 0能超越个人的工作岗位 ( 职业 ) 和生活条件的限 制 , 而致力于 / 道 0的弘扬 , 即孔子所说的 / 士志于道 0 ( 《 论语 #
④ ③
现 代具有 / 批 判的 精神 0、 代 表 / 社 会的 良 心 0 这 一特 殊 涵 义 的 / 知识 分子 0 , 在 西方出现的 时代大概 不会早于十 八世 纪 , 而中 国史上自孔 子以来的 / 士 0 则大致 相当于西方 学人 所 刻画的近现 代 / 知 识分子 0 , 仅就 知识 分子 是 / 社 会的 良 心 0一点而 言 , 中国文 化早 已 是现 代的 。 孔 子所 最 先揭 示 的 / 士志于 道 0 规 定了 / 士 0 是 基本 价 值的 维护 者 , 具 有 以 天 下为己任 、 不 治而 议 论 、 修己 以 敬等 具体 表 现 。 余 先 生 在 中西方比较 中凸显中国 知识分子 的特 征及其 文化 传统 , 从而 在 / 知 识分子 0 这一特殊 维 度上 说明 中 国文 化 在世 界 文 化史上的地 位及其优越 性 。 关 键词 : 知识 分子 ; 中西文化 ; 士志 于道 ; 余英时 中 图分类号 : 文 章编号 : 作 B261 文献 标识码 : A 1001- 490X ( 2006) 9- 134 - 04
思辨形而上学。 / 道 0超越现实的世界 , 然而并非完全脱离人 间。也就是说 , 中国人的两个世界并不是完全隔绝的, 超越世 界的 / 道 0和现实世界的 / 人伦日用 0之间是一种不即不离的关 系。在中国历史上 , 无论是儒家还是道家 , 都是着眼于 / 人间 世 0的。他 们对 / 人 间世 0的 关注 , 主 要就 是用 一种 超越 的 / 道 0来批判现实世界。儒家之 / 士 0坚持 / 道 0高于 / 势 0。孔 子说 / 天下有道 , 则庶人不议 0。正因为此 , 余 先生说, 孔子来 自中国文化的独特传统, 代表 / 士 0的原型。一方面孔子 / 博学 于文 0、/ 通古今, 决然否 0, 重视 / 知识 0, 近于希腊哲学 家; 另 一方面 , 孔子不仅是 / 坐而言 0的 , 而且也是 / 起而行 0的, 他奔 走于列国间, 具有 / 仁以为己任 0及 / 明道救世 0的使命感, 近于 基督教的宗教情操。就这种 两重性格而言 , 余先生说 : / 中国 的 -士 . 毋宁更近于西方近代的知识分子 0 。马克思所说的 / 改变世界 0, 正是儒家思想的基调 , 儒家型的知识分子在社会 危机的时代总是要用他们的 / 道 0来 / 拨乱反正 0、 来 / 纲纪世 界 0。正是基于对中国文化与思想上这一传统的认识 , 余先生 特别指出 , 中国知识分子 / 明道救世 0 ( 顾炎武语 ) 的传统一直 延续了两千多年, 至今仍在。这确是世界文化史上最独特、 也 是最光辉的一页。即使像 / 五四 0这样的新文 化运动, 也绝不 是单纯的近代现象 , 更不全是西方文化影响下的产品。总之, 中国 / 不即不离 0、 西方 / 两相分离 0, 这一对两个世界的不同认 识作为中西方知识分子不同的思想背景 , 导致了 中西方不同 的知识分子传统。 三 在西方知识分子传统及现代特 征的对照下 , 余先生对中 国知识分子的源流、 原始型态及古代传统作了细 致的描述和 分析, 但余先生并没有对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特 征作一言以 蔽之的论断。不过 , 细读余先生关于中国知识分 子的一系列 论述, 我们可以看出余先生对中国知识分子特征 的独特认识 和揭示。 余先生对中国知识分子特征的 总体认识 , 即 孔子所说的 / 士志于道 0 ( 《 论语 # 里仁》) 或孟子所说的 / 士尚志 0 ( 《 孟子 #
者 : 南 京大 学 历 史 学系 博 士 后 , 江 苏 警 官 学 院 副 教
授 , 文学 博士 ; 江苏 , 南京 , 210093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但文化之所以能 / 流 0, 是靠了人的 接续与损益。人是万物之灵 , 是历史与文化的主角 , 更是历史 与文化的创造者 , 所以孔子说 / 人能弘道 , 非道弘人 0 ( 《 论语 #
2006 / 9
士志于道: 余英时与中国知识分子文化传统特征研究
孙 勇 才

要 : 余英 时先 生认 为 , 由 于中 西 方文 化传 统 不同 , 近
部手稿中使用该词 , 1894 年的德雷福事件使法语 / 知识分子 0 一词逐渐 流行开来 , 它包含 / 文化水 平较高的人 0和 / 批判 0 / 反判 0之 类两 层含 义。二是 俄 语词 / 知 识 分子 0。最早 是 1846 年由别林斯基使用。该词为整个知识界乃至全社会所广 泛接受并流行开来则是 19 世纪 60 年代博博雷金使用之后的 事 , 有三层含义 ( 1) 有修养、 举止风雅的人 ; ( 2) 富于道德情怀、 对社会现状不满、 致力于社会进步的精英分子 ; ( 3 ) 受过良好 教育者。三是英语词 / 知识分子 0。对应的词有两个, 即 intel lectua l和 inte lligentsia 。 I nte llectua l一 词, 早 在 1599 年即 被马 斯顿用作名词 , 意思是 / 理解 力 0、 / 智力 0。 1652 年玄学派诗 人本洛斯 第一次用 以指人 , 意为 / 理 解力强 的人 0、/ 智者 0。 Inte lligentsia最早于 1907 年由巴林第一次使用, 其主要含义则 是 / 对现状不满 0、 / 革命 0。概括地说 , 西方近现代出现的 / 知 识分子 0这一概念包括三层涵义 : ( 1) 文化水平较高的人 ; ( 2) 智力水平较高的人 ; ( 3) 社会现 实的批判者。余英时 先生认 为 , 前二者是一般 意义上的 知识分子 , 是知识分 子的基 本涵 义 , 存在于每一社会的每一个历史阶段中 , 史学家和社会学家 有时把他们集体叫做 / 知识阶层 0 ( intellectual stra tum ) 。从时 间上说 , 他们至少是和文字的出现同样 古老的, 也就是 说, 自 从有了 / 文字的突破 0, 便有了各种以文字为专业的 人。而后 者才是有近现代特殊涵义的知识分子。他们来自各种不同的 社会阶级 , 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性格, 即以批评政治社会为职 志 , 他们代表了 / 社会的良心 0。概 言之, / 所谓 -知识分子 . , 除了献身于专业工作以外 , 同时还必须深切地关怀着国家、 社 会以至世界上一切有关公共利害之事 , 而且这种 关怀又必须 是超越于个人 ( 包 括个人所属的小团 体 ) 的 私利之上的。所 以 , 有人指 出 , -知 识分 子 . 事 实上 具有 一种 宗 教承 当的 精 神0 。 但是, 余先生认为 , 具有 / 批判的精神 0、 代 表 / 社 会的良 心 0这一特殊涵义的知识分子 , 在西方其出现的时代大概不早 于十八世纪; 而中国史上的 / 士 0却大致相当于所谓的 / 知识分 子 0。也就是说 , 在余先生看来 , 西方学人所刻画的近现代 / 知 识分子 0的基本性格和中国的 / 士 0极为相似。为了说明这一 点 , 余先生用西方两位学人关于 / 知识分子 0的言论来比照中 国的 / 士 0。 一是美国著名史学家 霍夫斯塔德。霍氏的主要 观点是 : 一 切知识 和思想 ) ) ) 无论是 自然科 学的、 社会 科学 的 , 或是人文科学的 ) ) ) 都有客观的准则和内在的理路, 不是 由任何外在的权威所能够横加干涉的 , 一个敬业 的知识分子 必须谨守自己的求真精神和节操。他一定要 / 造次必于是, 颠 沛必于是 0, 尤其要 / 富贵不能淫 , 贫贱不能移 , 威武不能屈 0。
② ①
这是一种近乎宗教奉持的精神。对知识和思想持这样庄严态 度的人也必然是具有崇高的道德情操的人。这一类型的知识
134
分子决不会是仅仅关怀一己利害的 / 自了汉 0。相反地 , 从求 真的精神上所发展出来的道德情操自然会引导他们去关怀文 化的基本价值 , 如理性和公平。知识分子之所以能够代表 / 社 会的良心 0, 其最重要的根据就在 这里。余先生认 为, 霍氏对 知识分子的界说大致是和中国的传统看法相近的。孔子所最 先揭示的 / 士志于道 0便已规定了 / 士 0是基本价值的维护者。 现代西方知识分子严肃、 超越态度正是中国传统 / 士 0精神的 体现。另一位是以色列的康菲诺。他对俄国知识分子的特质 作了总结 , 认为近代俄国也和西方一样, 产生了一批超越个人 利害的知识分子 , 他们关怀全社会的公共事务 , 代表了当时的 / 社会的良心 0。余先生认为, 俄国知识分子的特征大体上和 中国传统的 / 士 0有深相契合之处 , 特别是在责任感和关心世 事方面, 从曾参的 / 仁以为己任 0到范仲淹的 / 以天下为己任 0 再到东林党顾宪成的 / 家事、 国事、 天下事, 事事关心 0, 都说明 中国知识分子对道德、 政治、 社会各方面的问题具有深刻的责 任感。余先生在西方对照下对中国 / 士 0精神的衡论 , 表明中 国从孔子开始就有了西方现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 传统, 它远 远早于欧美和俄国。因此 , 仅就知识分子是 / 社会的良心 0这 一点而言 , 中国文化早已是现代的。 二 那么, 为什么中国自孔子以来便形成了 这样一个延续不 断的传统 , 而西方迟 至十八世纪 才出现特殊 涵义的 / 知识分 子 0? 在余先生看来其原因正在于中西方有不同的文化渊源。 余先生认为, 一个民族的中心文化价值往往定型于 / 哲学 的突破 0时期 , 而这些价值对民族文化以后的发展起着范畴的 作用 , 规范的作用 , 各民族文化传统的差异也形成于此时。从 思想史的观点看 , 西方近代知识分子的起源和十八世纪启蒙 运动的关系最为密切 , 而古希腊的哲学家虽可以说是西方知 识分子的原型 , 但 古代哲学家在精神上和启蒙运动以来的知 识分子颇有不同。西方 / 哲学突破 0时期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 德都把世界一分为二 : 一是超越的本体或真理世界 , 另一是现 实世界。他们认为, 哲学家追求的应该是万 象纷纭后面的不 变原则。希腊哲学家所向往的是 / 静观的人生 0, 而不是 / 行动 的人生 0, 柏、 亚二氏都以 / 静观暝想 0为人生的最高境界 , 他们 虽也重视 / 理性 0, 但他们的 / 理性 0主要表现为 / 理论的理性 0 或 / 思辨的理性 0, 并不能用于康德所谓的 / 公共事务 0上面。 从这个意义上说 , 西方近代 / 知识分子 0和希腊哲学家之间并 没有一脉相承的关系。启蒙运动以来的 / 知识分子 0关注的是 / 行动的人生 0和 / 实践 0, 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 / 改变世 界 0。 而西方中古基督教是一 / 救世 0的宗教, 它不但为西方文化树 立了最高的道德标准 , 而且持此标准以转化世界 , 他们承担着 / 社会的良心 0的责任。就文化和社会的使命感而言 , 欧州中 古的教士的确具有近代 / 知识分子 0的性格之一面。但是基督 教是反知识、 轻理性的, 这恰恰又是和近代 / 知识分子 0的精神 相悖的。因此 , 西方近代的 / 知识分子 0与基督教的教士在精 神上、 思想上虽有一定的渊源, 却没有直接的传承关系。余先 生认为, 中国的情况却截然与西方相异。中国古代的 / 哲学突 破 0最早有儒、 墨、 道 三派 , 而 儒家后来 则成为中国 思想的主 流 , 儒家超越了古代的宗教传统 , 由 / 天道 0转向了 / 人道 0。中 国人把 / 哲学突破 0后所建立起来的精神世界或理想世界称之 为 / 道 0, 但中国人的 / 道 0基本上既不寄身于宗教 , 也不托庇于
里仁 》 ) 。引用著名美籍华裔历史学家余英时 ( 1930- ) 先生的
话就是 / 文化和思想的传承与创新自始至终都是士的中心任 务 0 。所以, 余先生在探究中国文化 / 内向超越 0价值系统的 形成及其特征、 揭示宋明之际儒学形而下的变动、 疏解明清思 想的转向流变时 , 自然会从文化史和思想史的角度出发格外 关注 / 士 0作为一个社会 阶层的精神风貌。而且在 余先生看 来 , 中国文化自成一独特的系统 , 几乎在每一方面都表现出它 的独特形态, 因此观察者从任何角度着眼, 都可以捕捉到这种 独特形态的一个面相。其中 , 源远流长的 / 士 0阶层似乎更集 中地表现了中国文化的特性 , 也似乎更能说明中西文化的异 质之所在。因此 , 余先生对中国知识分子进行了专门研究 , 试 图从 / 士 0或 / 知识分子 0的角度讨论中西文化异同 , 从而彰显 中国文化的特性。 一 / 知识分子 0是近现代的名词。在西方有三个源头 : 一是 法语词 / 知识分子 0。早在 1845- 1846 年 , 哲学家雷南曾在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