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 送廓之秋试诗歌鉴赏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鹧鸪天送廓之秋试诗歌鉴赏解析
导读:鹧鸪天送廓之秋试诗歌鉴赏解析
2013年天津语文高考试卷上有一道诗歌鉴赏题,原题如下:
14.阅读下面这首词,按要求作答。(8分)
鹧鸪天送廓之秋试①[宋]辛弃疾
白苎②新袍入嫩凉。春蚕食虽响回廊,禹门③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
【注】①秋试:科举时代秋秀举行的考试。②白苎(zhù):用白色苎麻织成的布③禹门:即龙六,古时以“鱼跃龙门”喻指考试得中。
(3)请举一例分析本词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3分)
本道大题的第三题,答案是:
(3)例:“白苎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是实写,点明进令和环境;“明年此日青云去,去笑人间举子忙”是虚写,想象金榜题名后轻松愉悦的心情。虚实相生,表达对应考者的良好祝愿。
笔者对此表示深深的怀疑。主要就是“春蚕食叶响回廊”一句,是不是实写?先看第一句,“白苎新袍”,根据注释,白苎是用白色苎麻织成的布,即粗布衣服,衣着表明参加考试的“廓之”(范廓之)家境贫寒,古代有钱人才穿丝织品,“新袍”说明衣服很新,古代家境贫寒的人估计只有过年或者隆重节日时才会穿新衣服,而此时范廓之身着新衣,足见他对这次考试的重视。“嫩凉”照应“秋试”,点明了时令。
既然第一句是秋季,那第二句为什么要写“春蚕”呢?“春蚕”表明时间是在春季,而蚕一般只能活大概几十天,一般活不到秋天。那在秋季为何要写“春蚕”?这是疑点之一。春蚕在古代主要是吐丝,进而制作丝绸衣服,既然第一句已经写了“白苎”,那为什么要写丝绸呢?这是疑点之二。“回廊”,曲折环绕的走廊,主要用来散步,这很明显是大户人家才有的“装备”,这一点也不符合范廓之的家境?这是疑点之三。第一句写范廓之身着新衣准备去参加秋试,第三句是作者祝福范廓之能够“鲤鱼跃龙门”,能够“蟾宫折桂”,那第二句突然写了“春蚕”,意欲何为?这是疑点之四。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第二句如果理解为写实,那在逻辑上就无法讲通。因此,第二句只能是虚写。那虚写什么呢?这还要回到词的上阕的逻辑关系。第一句写准备参加考试,第三句是作者祝福(想象)范廓之能够高中,按照逻辑顺序,第二句写的应该是考场上的情况。那考场上如何会有“春蚕”呢?考场上自然不会有春蚕,此处用春蚕食叶,是借用了声音。小学课本里有一篇课文是巴金的《春蚕》,里面有一段话:“推开养蚕室的门,立刻传来一片沙沙的声音,像下雨似的。那是蚕在大口大口地吃桑叶。”还有作家把春蚕吃桑叶的声音比喻为“似阵阵春雨喷洒着旱田禾苗,如马蹄声声自远方奔来,若万张银镰割草发出霍霍声韵。”从这些描写可以看出,春蚕吃桑叶的声音是非常大的。考场上何来如此大的声音?有学者理解为“磨墨的声音”,恐怕有误。直接理解为考生奋笔疾书时发出的声音,比较妥当。当然也会有人有疑问,说古代考生写字是毛笔,怎么会有那么大的声
音呢?其实只要读读欧阳修的《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即可,欧阳修当年主持礼部贡院的进士考试,亲历考场之景,写下了“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的诗句,可见,春蚕食叶就是考生下笔写文章的声音。而“回廊”则是考场上的考生的“考场”,考生在考试期间就住在这间小房子里。
经过上述分析,“春蚕食叶响回廊”一句当为实写,答案有误,并且会误导考生。诗歌出题,不仅要照顾到考点,而且要多查资料,确保题目与答案无硬伤。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