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系文字:兼收并蓄的符号
楚国字体古今对照
![楚国字体古今对照](https://img.taocdn.com/s3/m/e2398a7c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29423e8.png)
楚国字体古今对照楚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国家,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
楚国字体是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古今对照中展现出了独特的魅力。
本文将通过对比古代楚国字体和现代楚文化中的字体运用,探讨楚国字体在文化传承和创新中的作用。
一、楚国古代字体古代楚国字体主要清晰简洁,具有鲜明的特色。
古楚文字以篆书和隶书为主要形式,字形刚劲有力,笔画流畅,给人以稳重庄重的感觉。
古楚文字的结构严谨,每个部分都经过精心设计,传达出了楚国文化的独特精神。
例如,“楚”字在古代楚国字体中的写法与现代有所不同。
古代楚国的“楚”字采用四个独立的短横直接排列而成,形状饱满,寓意国家众志成城。
而现代楚文化中的“楚”字则采用了更加简化的形式,将四个横线缩短为两个,整体结构更加紧凑。
二、现代楚国字体的创新运用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科技的进步,楚国字体在现代已经有了新的发展。
现代楚文化中的字体运用更加多样化,除了传统的篆书和隶书之外,还融入了随笔体、行书等不同风格。
首先,现代楚国字体在文化创新中运用随笔体。
随笔体源于宋朝,是一种自由自在的笔法,字形流畅且自然,富有情趣。
通过运用随笔体,现代楚文化中的字体呈现出一种优雅、自然的艺术效果,能够更好地传达楚国文化的活力和创新精神。
其次,现代楚国字体还在文化创新中运用行书。
行书是隶书与草书之间的一种书写体形式,字形流畅而活泼,具有强烈的动感和个性化。
在现代楚文化中,行书字体的运用使字形更富有变化和生动性,能够更好地表达楚国文化的开放性和多样性。
三、楚国字体的文化传承楚国字体在文化传承中扮演者重要角色。
古代楚国的字体传承了楚国的文化传统和精神,通过书写、雕刻等形式广泛传播。
在现代,楚国字体作为一种文化符号,被运用在建筑、宣传、文化艺术等领域,并成为楚国文化的重要载体。
楚国字体的文化传承体现在多个方面。
首先,楚国字体在博物馆和艺术展览中得到充分展示,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楚国文化之美。
其次,楚国字体被应用于楚剧和舞蹈等表演艺术中,通过演绎楚国历史和传说,将楚文化深深地植入人们的心中。
战国楚竹简文字发展及特点
![战国楚竹简文字发展及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f97c523e14791711cc791792.png)
战国楚竹简文字发展及特点作者:姜林宏来源:《北方文学》2018年第29期摘要:楚简文字在楚系文字中地位突出,可供研究的楚简原始材料丰富。
从出土的楚简材料来看,楚简文字风格多样,结体向右上倾斜,字形波磔横扁和流丽匀细并存,文字由线条化向笔画化转变。
从纵向历时发展看,楚简文字属篆系文字,但在演变中笔画趋直、字形趋扁,出现隶化趋势。
关键词:楚简文字;研究成果;笔隶体篆;隶化一、楚简文字地位楚系文字在战国文字中占有重要地位,出土楚文献为楚系文字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研究材料。
目前出土的楚文献中,简册的数量最多,文字蕴含内容丰富,包括卜筮祭祷、兵马甲胄、遣册、先秦佚集文献等在内的详实内容;且楚简文字本身带有从金文大篆向秦汉隶书过渡时期的风格,文字特点鲜明。
研究材料详实、文字风格鲜明、文献时代跨度长,这些都使楚简文字在楚系文字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
随着出土楚简的增多,在时间序列上不同时期的楚简资料日益完备,体现出楚文字的演变趋势和主要特点。
二、楚简文字历时发展我们将竹简按年代先后排列,分战国早期、战国中期、战国晚期三个阶段。
从历时角度,通过对战国楚竹简的比较,楚简文字的演变及发展方向逐渐明确,以下分别从文字的间架结构、笔画线条、笔法风格等方面分析各时期的楚简文字。
(一)战国早期楚简战国早期出土楚简数量较少,目前楚简文字保留较完备的是信阳楚简、曾侯乙墓竹简。
1.信阳楚简信阳长台关楚墓共计出土148支竹简,其中包括119支断简和29支完整竹简。
其中完整简书的书写形制为用墨单行书写,简文顶格,[1]每简文字数量不一。
断简内容为竹书,记录先秦典籍;完整竹简内容为遣册,记载随葬品。
信阳楚简文字年代为战国早期,间架结构紧凑,内聚外扩,笔画细长匀称、圆润出锋,横叠笔画平行等距排列。
构件合理穿插,字形结体向右上方倾斜,左低右高,通过部件穿插以平稳字形,符号化程度尚弱。
其文字风格独特,与上博简中《性情论》书写风格相近,“怀疑其书手或者有某种联系”[2],字体带有篆体文字的特点。
楚简、秦简、帛书和汉简
![楚简、秦简、帛书和汉简](https://img.taocdn.com/s3/m/8bcd3d22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5bbdbf9.png)
楚简、秦简、帛书和汉简郭店楚简看惯了传统意义上的书法,习惯了那种审美;再看简牍,会有一种“邪恶”的快感:什么法不法的,写着高兴就得了。
郭店楚简这是郭店楚简。
1993年10月,在湖北省荆门市郭店村,郭店一号楚墓发掘出804枚竹简,墨迹清晰。
郭店楚简的文字是典型的楚国文字,字体典雅、秀丽,艺术感极强。
有人曾考证,郭店一号楚墓的主人是屈原。
很可惜的是,这些美妙的楚文后来被秦始皇“消灭”了:他统一了中国,李斯将文字统一为小篆。
这是历史书说的,但生活似乎并不那么听历史书的话。
里耶秦简这是里耶秦简。
2002年出土于湘西龙山县里耶古城的一口古井中。
里耶秦简内容多为官署档案,被誉为21世纪以来中国考古学上的“最伟大发现之一”。
里耶秦简大部分字体为秦隶,专家说,秦朝“书同文”,全国通用小篆,但在某些场合也有例外,如一般官府文书为追求实用、方便、简洁,就用秦隶写就。
连公文都不写小篆,这是哪门子“书同文”呢!不过,小篆是有用的。
可以打打官腔。
而且这官腔一打就是两千年,直到明清,楷书碑的题额仍然用小篆。
这有点像《西游记》里的唐僧,未曾说话先念“阿弥陀佛”,这是官腔;正文在后面:“女施主,别这样……”悬泉置前汉简张家山前汉简马王堆汉墓帛书这是汉代的简帛书,出土最多,我们见得也最多。
汉代官方字体最早是篆书,后来隶书蓬勃发展,至于竹木简,则在隶书基础上一变,部分笔画出现楷书模样,而一些波磔则走向章草。
简帛书大量出土于1949年后,前人不及见的很多珍贵文物,都被当代书家赶上了。
两千年前的书迹,直接跨越到了今天。
一些书家从中吸取营养,甚至直接抓取信息,稍加用功,便有成家者。
毛国典整合了简帛书笔画,参以隶书章法——赵伯光将帛书直接放大——鲍贤伦将秦简放大,并做了恣意的发挥——这些书家的努力很有价值。
最大的价值在于启发意义,在看了他们的作品之后,很多人会哇地一声:字原来可以这样写!可是,这种取法也有弊端,那就是太直接了一些。
其中,赵伯光先生是最忠实于原作的,几乎就是拿来主义;毛国典和鲍贤伦取其形,恣其意,有所发挥,但是依然摆脱不了简帛书的标志性符号。
楚玺文字的构形特征
![楚玺文字的构形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0f798de0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53658dd.png)
楚玺文字的构形特征先秦汉字出现明显的地域性差别从春秋末到战国开始的,这一时期,周王室衰颓,诸侯各自为政,不再以周朝正字为宗,而呈现出各自不同的发展脉络。
战国文字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体系:秦系文字。
平王东迁之后,将西周故地封给秦国,所以秦文字完整地继承了西周文字。
加之秦国在文化上低于东方六国,文字的发展少有发挥,也完整地保留了西周文字的体系。
所以学界往往周秦并举,秦系文字有时也称作周秦文字。
这一体系随始皇帝“书同文”而传至今,所以我们今天的汉字就是秦系文字。
楚文字。
由于楚地水网密布,地下水系发达,楚地墓葬往往完全浸泡在水中,因此保存了大量的简帛。
竹简这东西,要么泡在水里隔绝空气,要么在西北大漠的干燥环境下还能保存下来,中原地区不干不湿,汉晋尚有发见,如今尽已朽烂,无从得见。
所以现在看到的竹简,主要为楚简和汉简以及少量秦简,由于汉简不属于古文字材料,楚文字就成为当前战国文字研究中材料最为丰富的一系。
楚人浪漫,有点像现在的法国人,所以楚文字简省较多,字形飘逸,在战国文字中独具特色。
三晋文字。
韩赵魏原是晋国家臣,故世称三晋。
三国文字同宗同源,虽有小异,不害大同。
齐文字。
主要是齐鲁两国的文字。
齐鲁两国地缘相接,文化相近,历史上往来密切,所以两国文字也基本同源。
燕文字。
即燕国文字。
发见较少,主要为玺印、泉币。
中山文字。
中山国属狄人鲜于部,嵌于燕晋之间,后为燕赵之间,一直被中原诸夏视为心腹大患。
中山国受中原文化影响较深,姓姬姓,参与过合众伐秦。
现在所见中山文字为中山王青铜器,战国时代,各国铸器己少有铭文,唯有中山王器上铸有大量铭文,字形风格也与春秋金文接近。
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各国文字虽有差异,但并没有到无法辨识的程度,毕竟都是从西周文字同源发展而来。
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字形改换。
如楚文字中“馬”、“爲”等字,将下边表示动物四肢的部分,简省为两横。
2.同形异读。
如“箸”字在秦文字中表示筷子的箸,在楚文字中表示书写的书。
楚简文字对照表
![楚简文字对照表](https://img.taocdn.com/s3/m/d6fde9a7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b8969e7.png)
楚简文字对照表
楚简文字是中国古代战国时期楚国地区使用的文字,主要以竹简为载体,其文字特征与同时期的秦系文字(小篆)有所区别。
由于楚简出土众多,且时间跨度较大,其文字形态也有一定的演变过程,以下提供部分楚简文字与现代汉字对照的例子:
1.楚简“人”字:写作「亽」,类似于现代汉字的「人」。
2.楚简“天”字:写作「夭」或「大」上加一横,与现代汉字的「天」相似。
3.楚简“马”字:写作「馬」,基本结构与现代汉字一致。
4.楚简“水”字:写作「氵」,是现代汉字「水」部首的原型。
5.楚简“木”字:写作「朩」,和现代汉字的「木」很接近。
6.楚简“王”字:写作「玉」上加一点或一横,演变成现代汉字的「王」。
7.楚简“日”字:写作「曰」,与现代汉字的日稍有差异。
请注意,楚简文字的具体写法因时代、地域和个人书写习惯而异,且许多楚简文字在甲骨文、金文中已有雏形,但又保留了独特的风格。
要详细了解楚简文字,可以查阅相关的学术研究资料及《楚系简帛文字编》等工具书。
楚简书法与汉字对照
![楚简书法与汉字对照](https://img.taocdn.com/s3/m/91131fff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8d70994.png)
楚简书法与汉字对照
楚简是指楚国时期的简牍文字,简牍是古代用竹简或木简书写
的一种载体。
楚简书法是指以楚简为主要书写材料的书法艺术。
楚
简书法在形体、结构和笔画运用上与汉字有一定的对照关系,但也
有一些区别。
首先,在形体上,楚简的字形较为古朴简练,笔画多为直线和
弯曲线条组成,整体给人一种古朴典雅的感觉。
而汉字则更加丰富
多变,结构更加复杂,有更多的笔画组合和变化。
其次,在结构上,楚简的字结构相对简单,多为单字或者简单
的组合,整体上看更加规整。
而汉字的结构更加丰富多变,有单字、偏旁部首、组合部首等,结构更加复杂多样。
再者,在笔画运用上,楚简书法的笔画运用相对简单,主要以
直笔、横笔、撇捺等基本笔画为主,整体给人一种清秀俊逸之感。
而汉字的笔画运用更加灵活多变,有横、竖、撇、捺、提、钩等多
种笔画组合,更具有书法艺术的表现力和韵味。
总的来说,楚简书法与汉字在形体、结构和笔画运用上有一定
的对照关系,但在整体风格和艺术表现上有所不同。
楚简书法以其古朴典雅的风格,展现了古代楚国的文化底蕴,对后世的书法艺术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而汉字作为中华文明的瑰宝,其书法艺术更加丰富多彩,历经千年仍然流传广泛,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和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细说汉字:楚
![细说汉字:楚](https://img.taocdn.com/s3/m/ba442f08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7d3a721.png)
细说汉字:楚
这是“极目楚天舒”的“楚”字。
你看甲骨文①非常形象,左右都是树木(即为“林”),中间是个“足”(脚),这就表示人足历山林,是“开发山林”之义。
可见“楚”字是个会意字,但也兼有形声,因为它也是上形(林)下声(足)的形声字。
(上古“足”与“疋”是一个字,都是脚形。
)②是金文的形体,③是小篆的形体,④是楷书的写法,都与甲、金文字的形体一脉相承。
“楚”字的本义为“开发山林”。
楚人的祖先可能最初以开发楚地为自豪,因而称自己的国家为“楚国”。
由“山林”之义引申为一种丛生灌木称“楚”,也叫“荆”,如《说文解字》:“楚,丛木,一名荆也。
”后来,把打人的荆条也称为“楚”;再引申一步,把“打”叫做“楚”,“入狱楚掠。
”(《新唐书·严郢传》)也就是说:入狱而受到拷打。
凡挨“打”就有痛苦,所以又引申为痛苦,如:“何其楚痛”(《史记·文帝本纪》)其意是:多么痛苦。
现在还有“苦楚”、“酸楚”等词。
请注意:在古典诗文中常有“楚腰”一词,这是指女子的细腰。
《韩非子·二柄》中有这样两句话:“楚灵王好细腰,而国中多饿人。
”也就是说:楚灵王最喜欢细腰,所以首都有很多人不敢吃饱肚子。
——左民安《细说汉字》。
楚艺术中的文化符号
![楚艺术中的文化符号](https://img.taocdn.com/s3/m/f5e3d611a8114431b90dd8fe.png)
任何文化符号的诞生、发展,和传承都离不开产生这一文化的地域、民族和时代。而且总是通过一定的途径为世人所认识,接受直至演变为一民族精神,楚文化符号大量表现在文学作品以及艺术作品上。
(一)楚文化符号在造型上的体现
楚纹样图案作为一种抽象符号,可以作为现代设计造型的一种装饰手法, 主要是据设计画面表现的需要进行形象上的象征处理, 在体现民族风格上起着重要的作用。如用作装饰底纹和边框的卷形云纹、点纹、方块形纹、菱形纹、雷纹等, 还有作为象征性形象应用的凤纹、变形凤纹、鸟羽纹、龙纹、兽面纹、蟠缡纹等都是楚图案的典型纹样。
三、结语
探析传统楚文化符号对于我们研究楚文化艺术有着相当大的意义,楚文化符号是艺术与文学的融合与浓缩。楚人对于各种艺术作品的设计中无处不包含着浓烈的楚地信息,楚人的浪漫性情,博大思想,不羁的手法通过各种艺术作品向我们呈现出来。楚文化艺术符号作为古楚人留给后世的宝贵文化和艺术珍宝,应当在当代得到更好的继承以及发展。
关键词:楚文化;符号;抽象;设计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4-0082-01
一、楚文化符号的类型
(一)自然形象抽象为符号
人类的一切主观认识都是来源于客观世界,楚人自古以来就生长在楚地,这里山川秀丽,自然景观千变万化,广阔荒凉的自然生态环境为楚人的艺术想象提供了无穷的想象空间和来源。对于楚人来说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有神魔化的意义,都是具有生命和力量的,并且这种较为古老的意识也一直扎根于楚文化的积淀中,通过各种文化艺术表达方式表现出来。在楚国的装饰绘画中可以看到一些艺术图式各种动物(如龙、凤、虎、雀、怪兽)植物、人物形象多充满丰富的艺术想象力, 有浪漫自由, 无拘无束的特点。
楚简“ ”即“免”的字形依据浅析
![楚简“ ”即“免”的字形依据浅析](https://img.taocdn.com/s3/m/72f5c414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eaa17ad.png)
25楚简“”即“免”的字形依据浅析许风杰1 以往的考释成果与分歧楚简中字辞例及各学者的释读意见如下:1.1 上博简《曹沫之陈》23:必聚群又(有)司而告之:‘二(参)子(勉)之,(过)不才(在)子,才(在)[寡]’……亓(期)会之不难,所(以)为和于豫。
”(庄)公或(又)(问):整理者:读作“勉”,楚简“勉”“免”字多作“”,疑即“娩”的本字。
王青:从本简原文看,读作“免(勉)”很通畅,但“”读作“免”缺乏字形依据,仔细分析字形可知,该字与分娩无关,只是一个从亓从子的字。
且“免”的古音在元部,与以“亓”为声符的之部字相距甚远,简文中该字似乎可读若幽部的“勖”,意为勉励,在古音通假方面比“免”更妥当。
1.2 上博简《缁衣》13:之㠯正(政),齐之㠯型(刑),则民又(有)免心。
整理者:《史记·乐书》“免席而请”,张守节正义:“免犹避也。
”郭店简作。
白于蓝:传本此处为“遯”字,遯有欺义,“免”通“曼”,读为“谩”,训为“欺”。
虞万里:欺骗义于文本不通,《论语》集解引孔注免为“苟免”,即逃避,与欺骗无涉。
且此字释作“欺”义难以解释郭店《成之闻之》“之述也”。
疑其上部为“宀”字异构。
1.3 上博简《容成氏》14:(舜)于是虖(乎)(始)(免)(刈)、(斸)、槈(耨)、菨(锸),(谒)而坐之。
李零:即“免”,犹“释”,指放下,所释之物皆农具。
上博简《曹》23上博简《缁》13上博简《容》14表1郭店简《成》23 郭店简《缁》24包山简172 望山楚简37、38隶定表21.4 郭店简《成之闻之》23:行之不疾,未又(有)能深之者也。
之述也,强之工也,之(弇)也,(词)之工也,此字整理者无释。
1.5 郭店简《缁衣》24:以惪(德),齐之以礼,则民又(有)懽(欢)心,(教)之以正(政),齐之以型(刑),则民又(有)心。
整理者:此字待考。
此句今本作“则民有遯心”。
李零:疑是“娩”的古写,“免”与“遁”含义相近。
楚文字中的“雺”汇总一篇
![楚文字中的“雺”汇总一篇](https://img.taocdn.com/s3/m/414946cf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2167c99.png)
楚文字中的“雺”汇总一篇楚文字中的“雺” - 毕业论文 1本句帛书《周易》作:“君子缺缺,独行愚雨,如濡有温,无咎。
” 今本《周易》作:“君子夬夬,独行遇雨,若濡有愠,无咎。
”“雺”,注释云:“《尔雅》:‘天气下地不应曰雺;地气发天不应曰雾;雾谓之晦。
’郑樵注:‘雺,即蒙也。
’”按竹书《周易》中的“雺”即“雾”字,传世又作“蒙”“霿”“瞀”等。
《说文》:“雾,地气发天不应,雺,籀文省。
”《释文》:“雺,或作雾,字同。
”《5经文字》:“霧,雺,雾,3同,并莫侯反。
上《说文》,中籀文,下经典。
”《玉篇》:“雾,同雺,天气下地不应也。
” 《释名·释天》:“雺,蒙也,日光不明,蒙蒙然。
”《书·洪范》所举的气象征兆中就有“蒙”,“蒙”是1种咎征。
其云:“曰咎征:曰狂,恒雨若;曰僭,恒暘若;曰豫,恒燠若;曰急,恒寒若;曰蒙,恒风若”。
皮锡瑞《今文尚书考证》云:“今文‘蒙’作‘雾’。
《史记》曰:‘曰雾,常风若。
’《汉志》曰:‘霿,恒风若。
’应劭曰:‘人君瞉霿鄙吝,则风不顺之也。
’”‘雾’字《汉志》、《续汉志》引《大传》作‘霿’,《文献通考》引《大传》作‘雺’,《宋书》、《隋书》作‘瞀’,皆3家异文,实1字也。
”簡文中的“雺(雾)”有两种释读。
其1,可依帛书和今本读为“濡”。
“濡”、“雺”2字1为日纽,1为明纽,声属准双声,又都属侯部叠韵,古音极近,可以通假。
“雺”从“矛”声,从“矛”之字可与“濡”相通。
如《诗·周颂·时迈》:“怀柔百神”,《释文》:“柔本亦作濡。
” “濡”,沾湿。
簡文“女(如)”同今本“若”,皆为语气词。
《易·大有》:“厥孚交如”,孔颖达疏:“如,语辞。
” 竹书《易·大有》作“厥孚洨女”,“女”亦用为语辞。
“(厲)”,孔颖达疏:“危也。
”今本作“愠”,帛书作“温(愠)”。
“愠”,《易·夬》陆德明《释文》:“恨也。
”“愠”,“厲”皆有不顺之意。
楚国古文字
![楚国古文字](https://img.taocdn.com/s3/m/c2b6dac6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ef713ef.png)
楚国古文字
楚国古文字指的是战国时期楚国所使用的文字。
楚国是中国古代的一个国家,位于今天湖北、湖南一带。
楚国古文字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楚系文字,又称楚系符号,是楚国在青铜器上使用的图案符号,类似于象形文字。
楚系文字共有约300多个符号,代表不同的事物和概念,但至今尚未完全破译。
另一种是楚简文字,是楚国在竹简、木简等简牍上刻写的文字。
楚简文字主要以楚简为代表,是一种类似于汉字的表意文字。
楚简中的文字有一部分与现代汉字相似,可以被识别和理解,但也有一些是特殊的楚简独有的字形,至今仍未得到完全的解读和破译。
楚国古文字的破译工作一直以来都是中国古文字学的重要课题之一。
当前的研究成果认为,楚国古文字可能是一个有独立语言系统的表意文字系统,与其他古代文字系统有一定的差异。
然而,楚国古文字的具体含义和语法结构尚待进一步破译和研究。
文学常识之楚国的语言文字(精编版)
![文学常识之楚国的语言文字(精编版)](https://img.taocdn.com/s3/m/42fa29a6be1e650e53ea99db.png)
文学常识之楚国的语言文字对于文学常识的学习,有助于我们在写作时,为自己的文章增色。
下面是分享的文学常识之楚国的语言文字,欢迎大家阅读!楚地由于位处江汉及汉淮之间,北方的华夏语、西方的藏缅语、南方的苗瑶语和东南的壮侗语都在楚地接触和交流,所形成的楚语自然是吸收了多种语言成分而词汇丰富多采、音声别具一格的方言。
楚国语言属华夏语言系统,在语音、词汇上具有较多的自身特点。
公元前666年,楚令尹子元率军伐郑,郑无备,“县(悬)门不发”,子元惊疑,“楚言而出”,说:“郑有人焉。
”可见,楚人操“楚言”,与中原各国及其他地区是不同的。
孟子曾用南蛮[鸟决]言这个比喻,形容楚人语音的奇特难懂。
但中华文化是各地先民共同创造的,彼此交流融汇,故各地语言既相异又相通。
楚人既操楚言,又能说华夏之语,不影响楚国和其他各国的交往。
见于文献记载,楚言词汇不少。
最突出的一例,是《左传·宣公四年》谓令尹子文原名为斗谷於菟,并说:“楚人谓乳谷,谓虎於菟,故命之曰斗谷於菟。
”。
春秋以后,随着各地经济文化联系的加强,各族人民相互学习,彼此促进,楚国成为南方各族的融合中心,在语言上,楚人也起着沟通夏夷、消除隔阂的作用。
在扬雄《方言》中,楚与魏、卫、宋、郑、韩,吴、齐、巴、秦之中的某一地区共有的方言词汇约70个,其中与吴共有者占了一半以上,反映楚、吴方言比较接近。
文字,在人类文化史上是发蒙启昧的关键,是一个民族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
楚文字承袭商周古汉语文字,但由于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地理环境诸方面的影响而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文字风格,具有较强的地方特色。
西周时期的楚国文字,与中原诸国的文字还没有多大区别。
楚公家钟铭文就与宗周钟的铭文风格类似,气势浑厚,规整,略显波折。
春秋至战国中期,楚国文字形体逐渐趋向修长,笔划细而首尾如一,排列比较整齐美观,笔势圆转流畅,风格自由奔放。
如王孙浩钟、王孙遗者钟、楚王熊章作曾侯乙博等。
从下寺2号楚墓出土的王子午鼎与山东大店2号墓出土编钟铭文的对照中,可以发现楚字的特色,这种楚字,略具虫形,是虫书的雏形。
先秦书法包山楚简
![先秦书法包山楚简](https://img.taocdn.com/s3/m/19527d1e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d6463ea.png)
先秦书法包山楚简
包山楚简
战国中晚期湖北荆门包山楚简湖北省博物馆藏(下为局部)
1986年湖北荆门市包山二号楚墓出土有字竹简二七八枚、竹牘一枚,年代為战国中期偏晚,约当楚怀王前期(约公元前328年之前)。
今藏湖北省博物馆。
包山竹简的内容主要有遣册、卜筮祭祷文及司法文书简等。
遣册简长68-72.6厘米不一,宽0.75-1、厚0.1-0.15厘米,大部分為上中下三道编丝线编联。
卜筮祭祷文简长67.1-69.5、宽0.7-0.95厘米。
司法文书简长55-69.5、宽0.6-1.1厘米。
这两类简為二道丝线编联。
文字大都写于蔑黄面,有少数书於竹青面。
字距疏密不一,每简字数多者达九二字,最少者仅二字,一般為50至60字。
用空格区别同简中不同内容,或用横线表示起首,三角形墨点表示分段。
篇题有书于简背者。
书体為楚系古文,书写出自多人之手,书写风格不一,笔力粗浑圆劲,用笔恣肆率意,好以侧锋取势,藏头露尾,或重按重收,间有连笔草简,简化了篆引缠绕扭结等法,横画上拱而顺势回锋,撇捺笔的波挑,左右舒展,隐然蕴育古篆隶化意味。
【资料来源】《中国法书全集》-01-先秦秦汉(文物出版社)。
看看战国时期楚国的文字
![看看战国时期楚国的文字](https://img.taocdn.com/s3/m/4adcd2c3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4365841.png)
看看战国时期楚国的⽂字
战国楚⽵书《孔⼦诗论》⼀、⼆、三简。
其⽂⽈:
⾏此者兀⼜不王[上虎下⼝]孔孔⽈[上出下⾔]亡[左阝右双⼝⽂⼼]志乐亡[左阝右双⼝⽂⼼]情[上⼝下⽂]亡……
古简的发现虽然各地都有,但不排除汉字起源的多源头可能。
然⽽令后⼈惊奇的是,我们为各地不同汉字的差异美发出感叹时,⼜可以从中找出字型的统⼀演变规律。
也就是说,在地理和空间上相对阻隔的上古时期,各地汉字的演变竟然有相互影响的痕迹。
⾦⽂可以从甲⾻⽂那⾥找到承袭的依据,⽽南⽅楚地的⽵简则是在时空两个⽅⾯都有考量的价值。
书写中国的兵法,⽤字最好不要采⽤唐宋以后的书体。
笔者认为,唐楷书写佛经更合适些。
这篇⼩楷《孙⼦兵法》只是练习稿,我⼀直想⽤汉⾪,尤其是⽤汉简来书写兵法。
因为那样更能表现其内容的精神风貌。
唐楷没有汉⾪和简书古朴,厚重感也⽋缺⼀些。
116种草书偏旁符号及范字(21-40)
![116种草书偏旁符号及范字(21-40)](https://img.taocdn.com/s3/m/7f0d4bda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169ebec.png)
116种草书偏旁符号及范字(21-40)
21、月符号:月字旁、呙字、蜀字、将字、得字
月字旁-明呙字-祸蜀字-独将字-将得字-得
22、又符号:攵字旁、殳字旁、久字、又字旁
攵字旁-改殳字旁-殷久字-亩又字旁-取
23、龙符号:龙字、尤字、藏字
龙字-龙尤字-就藏字-藏
24、公符号:公字、沿字、召字
公字-松沿字-沿召字-招
25、属符号:属字、尔字、聂字
属字-属尔字-称聂字-摄
26、勿符号:勿字、内字、句字
勿字-物内字-纳句字-拘
27、司符号:匀字、司字 28、令符号:令字、仑字
匀字-均司字-嗣令字-聆仑字-论
29、氏符号:民字、氏字 30、易符号:易字、场字
民字-泯氏字-纸易字-阳易字-畅
31、录符号:录字、菊字 32、免符号:免字、旡字
录字-录菊字-鞠免字-晚旡字-既
33、角符号:角字旁、殷字 34、酉符号:酉字旁、辟字角字旁-解殷字-殷酉字旁-醉辟字-壁
35、骨符号:骨字旁、辞字 36、土符号:土字旁、匕字骨字旁-体辞字-辞土字旁-增匕字-切
37、音符号:音字、部字 38、至符号:至字、虽字音字-音部字-部至字-致虽字-虽
39、月符号:月字旁、夕字旁 40、武符号:武字、圭字月字旁-肥夕字旁-外武字-武圭字-封。
楚简“ ”字及相关诸字考辨
![楚简“ ”字及相关诸字考辨](https://img.taocdn.com/s3/m/cd7787add4d8d15abe234ea7.png)
楚简“ ”字及相关诸字考辨楚简“ ”字及相关诸字考辨李运富我们在《楚简“ ”字及相关诸字考释评议》一文中介绍和评论了八种有代表性的意见,这些意见虽然都或多或少存在疑问,但已经为我们提供了很多有益的线索和有用的材料,使我们有可能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全面衡量,综合取舍,提出一个比较合理的处置方案。
为了便于行文指称和便于对照原形,我们把前文归纳的14组字形复制在下面:相关的未确释字 1、辛——五行 2、水+[辛+水]——五行性自命出 3、业+攴——、语丛四 4、[业+攴]+米——包山5、言+菐——包山五行穷达以时语丛一 6、菐+戈——性自命出 7、菐+刀——包山 8、口+[菐+戈]——成之闻之尊德义 9、心+[菐+戈]——性自命出相关的已确释字 10、菐+臣——包山老甲语丛二 11、[菐+臣]+木——老甲 12、邑+菐——包山 13、糸+菐——包山14、金+菐——包山上述各字中所包含的那个上部作三点竖或四点竖的近似形体,统一用“D”来表示。
我们认为,无论是对这些字形的认同还是别异,都必须联系所有相关的字形作总体分析,用系统论的原则和方法来处理其中的子项关系。
如果把楚简中从“D”的字当作一个总体来观察的话,会发现其中的个体有的可以认同,有的应当区分,就是说“D”可能不只一个来源,而是属于不同的字源系统。
这样考虑问题的话,我们就不会被一种思路所局限,从而便于吸收各家合理的部分,对不同的字源分别作出不同的处理。
我们的初步想法是:《五行》中两个独用的“D”可以看作“辛”的变体,借用为“辨”。
刘钊先生、董莲池先生、许学仁先生都指出[i],古文字中的“辛”或与“辛”类似的形体有时可以在上面加饰笔而演变为“丵”,如《金文编》526页“宰”字所从“辛”作“ ”,而小篆的“凿”原来也是从“辛”的。
同时,许学仁还指出,古文字中的“辛”也可以在下面的竖画上加斜笔而类同刀形,如《古玺文编》1248号“ ”字,又如魏三体石经《尚书·无逸》古文“罪”所从“辛”作“ ”,还有《汗简》、《古文四声韵》中的“辛”字及偏旁“辛”许多也是下面作刀形,其实并非“辛”字从“刀”,也不是像董莲池分析的那样从“人”,只是原来的竖画稍斜,再加上一装饰性的斜笔就变成了既像“刀”又像“人”的形状。
楚字的演变过程范文
![楚字的演变过程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1ec86f1b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b733797.png)
楚字的演变过程范文
随着时间的推移,楚字发生了形状的变化。
在金文时期,楚字变为由
一个由横长竖短的符号组成。
这个符号代表了八个部首之一的“十”字。
到了篆文时期,楚字的形状进一步演变,变为由两个横长竖短的符号
组成。
一个符号代表了“十”字的上部,另一个符号代表了“十”字的下部。
随着隶书的出现,楚字的形状进一步发生了改变。
楚字变为由一个长
横和两个竖短的符号组成。
长横代表“十”字的上部,竖短代表“十”字
的下部。
最后,到了楷书时期,楚字的形状进一步简化,变为现代常见的形式。
楷书中的楚字由一个由两个竖长一个横短组成的符号组成。
总结起来,楚字的演变过程可以总结为:甲骨文-金文-篆文-隶书-楷书。
每个时期的楚字形状都有所不同,但都保留了竹子的象形意义。
华中地区文字发展史
![华中地区文字发展史](https://img.taocdn.com/s3/m/de79681b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76fc14e.png)
华中地区文字发展史华中地区的文字发展史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楚国文化。
楚国位于今天的湖北、湖南、安徽等地,是华中地区的一个重要文化中心。
在楚国时期,楚文成为主要的书写系统,被广泛使用于政治、经济和文化活动中。
楚文是一种象形文字,每个字由基本的象形符号组成,反映了当时的农耕和军事活动,以及一些抽象概念。
楚国的统治者非常注重文字的发展,不仅设立了专门的文字机构,还聘请了许多有才华的文人来创作和发扬楚文。
这些努力使楚文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推广。
随着时间的推移,楚文逐渐演变为一种更加规范和简化的文字系统。
这是因为随着政治和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的文件和记录,使得文字系统需要更加高效和方便。
因此,楚文逐渐发展出了许多常用的字词和写法,并形成了一套比较成熟的书写规范。
在楚文的基础上,汉字的发展日趋成熟。
汉字是一种类似楚文的象形文字,但更加抽象和简化。
汉字的发展源于楚国周边地区的其他文化,如齐国、秦国和赵国等。
这些地区的文化交流促进了文字的发展,汉字逐渐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文字系统之一。
汉字的发展在秦朝时期得到了巨大的推动。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通过推行统一文字来加强中央集权。
秦始皇下令对不同地区的文字进行整合和简化,最终形成了一套统一的书写和文字规范,即秦篆。
秦篆为汉字的演变奠定了基础,也为后来的文字发展提供了重要影响。
汉字的发展在汉朝时期更加成熟。
汉朝以中原地区为中心,通过大规模的统治和发展,进一步推动了汉字的传播和发展。
此时,汉字的形状更加规范,书写更加简洁。
汉字成为政治、文化和经济活动的重要工具,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随着时间的推移,汉字继续演变和发展。
在唐朝时期,华中地区出现了一批重要的文化中心,如长江文化带和江南地区。
这些地区的繁荣和独特的文化氛围促进了汉字的发展,形成了一些独特的字形和书写方式。
总的来说,华中地区的文字发展史经历了从楚文到汉字的演变过程。
楚文为汉字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而汉字则进一步推动了华中地区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楚系文字:兼收并蓄的符号
表示家畜的刻符陶片
原始楔形文字
大溪文化中的刻符陶片
曾剑华
文字是在语言的基础上诞生的,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人类语言的起源,距今至少有上百万年,人类最早的文字诞生到今天,最多也不过五六千年。
文字的创造,要有充分的社会发展的条件,即必须在社会发展到迫切需要文字,并且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大约是在氏族社会的末期或奴隶社会的初期,文字才开始产生。
在文字产生之前,人类曾经用实物和图画来记事。
实物记事和文字的产生无关,图画记事对文字的产生有直接作用。
实物记事有结绳、契木、系珠等办法。
结绳,就是在绳子上打结(大事大结,小事小结),或利用绳子的不同颜色,帮助记忆。
据古书记载,我国古代就曾用过这种办法。
《易经。
系辞》上说:“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
”古代印第安人的结绳办法相当发达,契木就是在木棒或木板上刻上各种线条或插进各种东西,用来记事记数,或作为信物,传达命
令,表示权力,证明盟约。
我国的某些少数民族在历史上用过契木、结绳两种办法。
早在远古时代,即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时代,楚国先民就已使用刻画符号来表意记事。
20 世纪90 年代初,湖北宜昌杨家湾大溪文化遗址出土71 件有刻画符号的陶片,均刻画在陶器圈足底的外面,很有规律性。
有的是在陶器未烧以前就刻好的,有的则是在陶器烧成后或者使用过一段时间才刻画的。
符号约有70 种,其中常见的见下图(一):
图(一)
又如20世纪90年代初,在湖北随州西花园石家河文化遗址中出土的某些陶器上也有类似的刻画符号,如下图(二):
图(二)
这些符号都很有规律地刻画在陶器的底部。
这些符号是否就是原始文字,先民给我们留下了猜不尽的谜,学者们可尽情地驰骋自己的想象,各抒己见,但如果说它是先民们用以表意纪事的符号,大概是不会有异议的。
图(一)中的刻画符号为公元前4000 年左右,是大溪文化鼎盛阶段的珍品;图(二)中刻画符号出现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出于石家河文化中晚期的先民之手。
其中的一部分,特别类似数目字的符号,应当是汉字数目字的前身。
夏代至商初,荆楚先民的陶器上也留下了一些刻画符号。
如宜昌三斗坪白庙遗址(时当夏代)出土的一块陶缸腹片内壁上有一刻画符号,即在一个方形内刻有若干小方格,整体形态类似甲骨文中的田字。
豫西南淅川下王岗H34、鄂东南大冶古塘墩遗址(时当夏代)等出土的陶器上分别发现刻画符号,见下图(三):
图(三)
这样的符号是否就属于数目字,目前还缺乏语言环境的验证。
比较成熟的文字符号,最早仅见于商王朝后期的金文和甲骨文,其在荆楚地区最早出现的时间尚无从知晓。
不过,也发现了一些商末周初的金文。
如在汉阳纱帽山遗址出土的晚商铜尊就有三字铭文。
此外还分别在湖北的襄阳、随州、鄂
州、湖南的湘潭、宁乡发现了晚商带有族徽文字“戈”的金文;在武汉市黄陂鲁台山出土了周初长子方国的金文。
凡此等等,均表明商末周初在荆楚大地已经流行着比较成熟的记录语言的文字符号。
当时“戈”是商朝的大族,长子国在晚商时亦向商朝纳龟。
显然,某些金文的铸就,是与商王朝有着直接的关系和间接影响的。
文字,在人类文化史上是发蒙启昧的关键,是一个民族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
而汉字是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延续时间最长的一种文字。
早在3500多年前的商代,我们的祖先就使用了相当成熟的文字——甲骨文,西周时期,铭铸在青铜器上的金文(又称钟鼎文)成为当时文字的典范。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的普及和私人著述的出现,迫切需要更为广泛的书写材料和更为简便的书写方法。
以竹木为载体、用笔墨书写的文字便在这一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在各类载体及字体中占据了主导地位。
把竹、木截劈成窄长条,叫做“简”,南方地区多用竹简,北方地区多用木简;把竹、木锯解为较宽的长方片状,叫做“牍”。
根据文献记载,早在商代就已使用简牍,但我们目前能见到最早的简牍实物属于战国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的简牍文字,就目前所见,分为“楚系”与“秦系”两大支,楚系文字是指上起春秋初期下至战国末期的楚地文字。
它包括由楚人书写、铸刻的楚国文字及受楚文化影响的周边小国的文字。
其载体人青铜器、货币、玺印、简牍和缣帛等。
其中承载着楚系文字的竹简以其出土数量之多、内容之丰富而居首位,楚系文字无疑是先秦时期的文字之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