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系文字:兼收并蓄的符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楚系文字:兼收并蓄的符号

表示家畜的刻符陶片

原始楔形文字

大溪文化中的刻符陶片

曾剑华

文字是在语言的基础上诞生的,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人类语言的起源,距今至少有上百万年,人类最早的文字诞生到今天,最多也不过五六千年。文字的创造,要有充分的社会发展的条件,即必须在社会发展到迫切需要文字,并且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大约是在氏族社会的末期或奴隶社会的初期,文字才开始产生。

在文字产生之前,人类曾经用实物和图画来记事。实物记事和文字的产生无关,图画记事对文字的产生有直接作用。实物记事有结绳、契木、系珠等办法。结绳,就是在绳子上打结(大事大结,小事小结),或利用绳子的不同颜色,帮助记忆。据古书记载,我国古代就曾用过这种办法。《易经。系辞》上说:“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古代印第安人的结绳办法相当发达,契木就是在木棒或木板上刻上各种线条或插进各种东西,用来记事记数,或作为信物,传达命

令,表示权力,证明盟约。我国的某些少数民族在历史上用过契木、结绳两种办法。

早在远古时代,即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时代,楚国先民就已使用刻画符号来表意记事。

20 世纪90 年代初,湖北宜昌杨家湾大溪文化遗址出土71 件有刻画符号的陶片,均刻画在陶器圈足底的外面,很有规律性。有的是在陶器未烧以前就刻好的,有的则是在陶器烧成后或者使用过一段时间才刻画的。符号约有70 种,其中常见的见下图(一):

图(一)

又如20世纪90年代初,在湖北随州西花园石家河文化遗址中出土的某些陶器上也有类似的刻画符号,如下图(二):

图(二)

这些符号都很有规律地刻画在陶器的底部。

这些符号是否就是原始文字,先民给我们留下了猜不尽的谜,学者们可尽情地驰骋自己的想象,各抒己见,但如果说它是先民们用以表意纪事的符号,大概是不会有异议的。图(一)中的刻画符号为公元前4000 年左右,是大溪文化鼎盛阶段的珍品;图(二)中刻画符号出现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出于石家河文化中晚期的先民之手。其中的一部分,特别类似数目字的符号,应当是汉字数目字的前身。

夏代至商初,荆楚先民的陶器上也留下了一些刻画符号。如宜昌三斗坪白庙遗址(时当夏代)出土的一块陶缸腹片内壁上有一刻画符号,即在一个方形内刻有若干小方格,整体形态类似甲骨文中的田字。豫西南淅川下王岗H34、鄂东南大冶古塘墩遗址(时当夏代)等出土的陶器上分别发现刻画符号,见下图(三):

图(三)

这样的符号是否就属于数目字,目前还缺乏语言环境的验证。

比较成熟的文字符号,最早仅见于商王朝后期的金文和甲骨文,其在荆楚地区最早出现的时间尚无从知晓。不过,也发现了一些商末周初的金文。如在汉阳纱帽山遗址出土的晚商铜尊就有三字铭文。此外还分别在湖北的襄阳、随州、鄂

州、湖南的湘潭、宁乡发现了晚商带有族徽文字“戈”的金文;在武汉市黄陂鲁台山出土了周初长子方国的金文。凡此等等,均表明商末周初在荆楚大地已经流行着比较成熟的记录语言的文字符号。当时“戈”是商朝的大族,长子国在晚商时亦向商朝纳龟。显然,某些金文的铸就,是与商王朝有着直接的关系和间接影响的。

文字,在人类文化史上是发蒙启昧的关键,是一个民族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而汉字是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延续时间最长的一种文字。早在3500多年前的商代,我们的祖先就使用了相当成熟的文字——甲骨文,西周时期,铭铸在青铜器上的金文(又称钟鼎文)成为当时文字的典范。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的普及和私人著述的出现,迫切需要更为广泛的书写材料和更为简便的书写方法。以竹木为载体、用笔墨书写的文字便在这一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在各类载体及字体中占据了主导地位。把竹、木截劈成窄长条,叫做“简”,南方地区多用竹简,北方地区多用木简;把竹、木锯解为较宽的长方片状,叫做“牍”。根据文献记载,早在商代就已使用简牍,但我们目前能见到最早的简牍实物属于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的简牍文字,就目前所见,分为“楚系”与“秦系”两大支,楚系文字是指上起春秋初期下至战国末期的楚地文字。它包括由楚人书写、铸刻的楚国文字及受楚文化影响的周边小国的文字。其载体人青铜器、货币、玺印、简牍和缣帛等。其中承载着楚系文字的竹简以其出土数量之多、内容之丰富而居首位,楚系文字无疑是先秦时期的文字之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