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科版高中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说课教学设计
高中化学鲁教版选修4一单元第1课《化学反应的热效应》省级名师优质课教案比赛获奖教案示范课教案公开课教案

高中化学鲁教版选修4第一单元第1课《化学反应的热效应》省级名师优质课教案比赛获奖教案示范课教案公开课教案
【省级名师教案】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盖斯定律及焓变的简单计算。
2.过程与方法
提高分析、联想、类比、迁移以及概括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概念的形成过程,感受理论知识的科学美。
2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前两节课的学习已经基本掌握了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本节课进一步学习化学反应中焓变的简单计算。
3重点难点
握盖斯定律及焓变的简单计算。
4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1【活动】反应焓变的计算
【复习,巩固所学知识】
1、已知:H2(g)+Cl2(g)=2HCl(g) △H=-184.6kJ/mol,则反应HCl(g)=1/2H2(g)+1/2Cl2(g)的△H为( )
A.+184.6 kJ/mol
B.-92.3 kJ/mol
C.-369.2 kJ/mo
l D.+92.3 kJ/mol。
鲁科版选修四《化学反应的热效应》说课稿

鲁科版选修四《化学反应的热效应》说课稿一、引入1.为什么选择这个主题?–本学科是初中化学的延伸和发展。
–本单元通过研究化学反应的热效应,加深学生对化学反应的认识,培养学生进行实验和观察的能力,提高学生对化学实践的兴趣。
2.学习目标–理解化学反应的热效应概念。
–掌握热量的计算方法。
–能够分析化学反应的热效应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二、知识点解析1.化学反应的热效应–定义:化学反应在恒定压力下吸收或释放的热量。
–表示方法:用ΔH表示热效应,正负表示反应吸热或放热。
2.热效应的计算–标准状况下的热效应:ΔH° = ∑(n× ΔHf°),其中n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物质的摩尔数,ΔHf°为标准生成热。
3.热效应的测定–直接测量法:利用热量计测定反应过程中释放或吸收的热量。
–隔绝法:将反应容器与周围环境隔绝,通过温度变化来判断热效应的大小。
4.热效应对实验结果的影响–热效应与反应速率的关系:通常情况下,放热反应速率较快,吸热反应速率较慢。
–热效应与反应平衡的关系:温度升高有助于放热反应的平衡,温度降低有助于吸热反应的平衡。
三、教学内容设计1.探究活动一:观察燃烧反应的热效应–实验目的:通过观察燃烧反应的热效应,引导学生对热效应的认识。
–实验步骤:1.将一小块镁带用火柴点燃,并置于一个干净的镁盘上。
2.观察镁带燃烧过程中的温度变化。
3.分析并记录实验结果。
2.拓展讲解一:化学反应的热效应计算–理论讲解:介绍化学反应的热效应计算方法,并通过实例演示计算过程。
–实例分析:选择一个特定的化学反应,引导学生带着计算的思路进行热效应的计算。
3.探究活动二:测定反应的热效应–实验目的:通过测定反应的热效应,进一步巩固学生对热效应测定方法的理解。
–实验步骤:1.加入一定量的稀盐酸到洗涤瓶中,将洗涤瓶放在热量计内。
2.快速滴加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观察热量计示数的变化。
3.分析并记录实验结果。
2021-2022学年鲁科版选修4 第一章 第一节 化学反应的热效应(第1课时) 教案

第一节化学反应的热效应第一课时化学反应和反应热【教学目标】学问与技能目标:通过对化学反应热效应相关学问的学习,使同学能在定量的水平上重新生疏与描述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联想.质疑”等活动,训练同学的思维力量;通过“活动探究”等实践活动,对同学进行定量试验的基本训练;通过“沟通研讨”等同学互动和师生互动活动,培育同学的动手、动脑力量以及猎取、分析处理、归纳信息的力量;通过阅读“拓展视野”“资料在线”“方法导引”“追根寻源”等资料,扩高校生的学问面,增加同学全面的力量。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使同学能从能量角度比较深刻的了解化学科学对人类的贡献,通过进一步了解化学的争辩特点,激发学习的爱好,建立基本的化学科学思维。
【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教学环节老师活动同学活动设计意图引入:走进化学反应原理初步体会:通过视频引入,增加同学学习化学反应原理的爱好。
初步介绍学科观念。
试验探究演示试验:1.点燃镁条;2.冰袋的奇特:氯化铵氢氧化钡用牢固的塑料袋代替烧杯,称1.观看,思考能量的转化形式。
2.用手感觉塑料袋温度的变化状况。
留意事项:所用塑把反应热这一抽象的概念以具体的试验呈现出来,初步建立教学环节老师活动同学活动设计意图学问回顾取2 g氯化铵晶体倒人塑料袋中,从中间系扎。
再称4 g粉末状氢氧化钡晶体加人袋中用线绳扎紧密封备用(如上图所示)。
上课时解开中间的绳子,并用手轻轻搓揉使之混匀。
然后传给同学。
料袋必需牢固,不能在搓揉中弄破而腐蚀手臂。
思考:能量转化的形式与试验一的不同之处。
探究反应热的试验方法。
让同学学会自我反思,指明困惑点,明确学习目标。
二、化学反应的反应热环节老师活动同学活动设计意图提问引入【联想●质疑】化学反应中常伴随有能量变化,结合前面学问思考:1、化学反应中为什么有能量变化?2、哪些反应是放热反应?哪些反应是吸热反应?3、如何定量描述一个化学反应释放或吸取的热量?4、用什么方法可以精确地测量这些热量?【投影】1.下列对化学反应热现象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放热反应时不必加热B.化学反应肯定有能量变化C.一般地说,吸热反应加热后才能发生D.化学反应的热效应的数值与参与反应的物质的多少有关【归纳、回忆】常见的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⑴常见的放热反应①活泼金属与水或酸的反应。
鲁科版高中化学选修四1.1《化学反应的热效应》第三课时教案

第一节化学反应的热效应第三课时反应焓变的计算一、教学内容:化学选修四——《化学反应原理》第一章第一节化学反应的热效应二、教材分析:这节重点介绍盖斯定律,是对上节课讲的焓变与热化学方程式的进一步深化。
在本节学完之后对化学反应中实验难测定的反应热的求算有了更充分的认识,打下了化学热力学的初步基础,为以后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了知识支持。
三、设计思路:先介绍有些反应焓变很难直接由实验测得,进而引入盖斯定律,并通过一些例子让学生自己认识和理解盖斯定律。
通过习题练习总结规律,最后应做一定量的巩固训练,本节课即以完成。
四、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盖斯定律求算反应焓变,了解反应焓变与变化途径无关,仅仅与状态有关。
通过键能的变化求算反应焓变,了解物质的结构与其能量变化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盖斯定律求算反应焓变的过程,体会数学、物理在学习化学中的重要性,注意理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和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思考带给人的愉快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热化学方程式的正确书写以及反应焓变的计算教学难点:反应焓变的计算五、教学设计: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复习回顾1、什么是热化学方程式?书写热化学方程式要注意哪些要点?2、写出下列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1)1molC2H5OH(l)与适量O2(g)反应,生成CO2(g)和H2O(l),放出1366.8kJ热量。
找同学板书复习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检查掌握学情.。
(2)18g葡萄糖与适量O2(g)反应,生成CO2(g)和H2O(l),放出280.4kJ热量。
新课过渡化学反应的反应热,有的能够测量,有的不能测量。
比如将一些生成不稳定物质的化学反应,例如由 C → CO,CO或多或少的要转化为CO2,还有一些反应进行的比较慢,要几天,几个月,几年,甚至几十年,肯定不能测量。
对于这样的反应热,我们就要进行计算才能得到。
这节课我们就来讲讲反应焓变的计算自主学习请学生们先看书P7~P8关于盖斯定律的内容。
2022-2023学年鲁科版新教材选择性必修一 第1章第1节 化学反应的热效应(第1课时) 教案

教师学生时间和时段学科化学年级高二教材名称鲁科版授课题目第1节化学反应的热效应(第1课时)课次第()次课新课精讲之知识板块一:基础概念知识板块一:基础概念1、化学反应的反应热:化学上规定,当化学反应在一定的温度下进行时,反应释放或吸收的热量。
2、化学反应热的表示符号:用Q表示Q>0,表示吸热;Q<0,表示放热单位:kJ/mol ,J/mol3、反应热的测量①仪器——量热计(包括:温度计,搅拌器,外筒,内筒)温度计作用:测定反应前后溶液的温度搅拌器的作用:使反应充分进行,体系的温度均匀外筒:保暖内筒:反应容器②原理:Q=-C(T1-T2),其中其中C表示溶液及量热计的比热容,T1,T2分别表示反应前和反应后的温度新课精讲之知识板块二:化学反应的焓变知识板块二:化学反应的焓变(g)+ O2(g),ΔH2=?的说法正确的是A方程式中系数表示分子数B该反应的ΔH2大于0C该反应的ΔH2=-571.6 kJ/molD该反应与上述反应属于可逆反应【B】课堂总结1、反应热的概念与表示方法2、反应热产生的原因3、焓变(ΔH)4、中和反应反应热的测定5、热化学方程式(步骤,注意事项)作业1、分析如图的能量变化示意图,确定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A、2A(g)+B(g)=2C(g);ΔH<0B、2A(g)+B(g)=2C(g);ΔH>0C、2A(g)+B=C;ΔH<0D、2C=2A+B;ΔH<0【A】2、0.3mol气态高能燃料乙硼烷(B2H6)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固态三氧化二硼和液态水,放出649.5kJ热量,其热化学方程式:H2O(l)=H2O(g);ΔH=+44kJ/mol。
则11.2升(标况)乙硼烷完全燃烧生成水时,放出的热量是:B2H6(g)+302(g)=B2O3(s)+3H20(l) ΔH=-2165kJ·mol-11016.5kJ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焓变是指1mol物质参加反应式的能量变化B当反应放热时ΔH>0,反应吸热时ΔH<0C在加热条件下发生的反应均为吸热反应D一个化学反应中,当反应物总能量大于反应产物总能量时,反应放热,ΔH为负【D】。
第一节化学反应的热效应教案鲁科版

第一节化学反应的热效应教案(鲁科版)山东省安丘市实验中学:周月明1.化学反应的反应热反应热符号为Q,单位为J或KJ吸热反应:Q>0放热反应:Q<0中和反应的反应热的测定仪器:量热计关键隔热:杯盖盖严,试剂加入要迅速准确:试剂浓度、溶液的体积、反应前的温度和反应后的最高温度步骤1.选择合适的量热计2.用量筒量取50ml 0.5mol/L的盐酸,倒入烧杯中,用温度计测量温度,进行记录3.用另一个量筒量取50ml0.55mol/L(过量)NaOH溶液,并用干净的温度计测量温度,进行记录4.把NaOH溶液一次倒入,盖好容器,搅拌,测出反应后的最高温度,进行记录5.重复两次实验误差因素①溶液的浓度不准确②量取溶液的体积不准确③量热计的隔热效果差④温度未到达最高点就停止观察温度计⑤不做重复实验等【例1】根据中和热的测定实验填空。
取0.55 mol/L的NaOH溶液50mL与0.5mol/L的盐酸50mL置于下图所示的装置中进行反应和测定中和反应的反应热。
(1)该装置的名称是____________,装置中缺少的一种仪器是____________,装置中还存在的错误有____________,这种错误会造成最高温度读数_____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无影响”)。
(2)大烧杯杯口若不盖硬纸板,测得的中和热的数值将____________(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
(3)假定0.5mol/L的盐酸和0.55mol/L的NaOH溶液的密度都是1g/cm3,反应前的温度为18℃,反应后最高温度为t,则中和热的计算式是△H=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实验中,若改用60mL 0.5mol/L的盐酸进行实验,与上述实验结果相比,则放出的热量____________(填“增多”、“减小”或“相等”),测得的中和热____________(填“相同”或“不相同”)。
鲁科版化学选修第一章化学反应的热效应教案

第1节化学反应的热效应知识与技能:通过反应热定义的学习,了解反应热效应的定量描述与反应条件有关;通过中和热的实验,了解反应热效应的定量测定原理和方法;通过反应焓变定义的学习,了解反应热和反应焓变的关系;通过热化学方程式的学习,了解热化学方程式的意义,了解燃烧热的概念,体会热力学的严谨性;通过盖斯定律求算反应焓变,了解反应焓变与变化途径无关,仅仅与状态有关;通过键能的变化求算反应焓变,了解物质的结构与其能量变化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应热定义的学习,理解实验研究和理论研究在科学探究方面的意义;在学习过程中,学会运用观察、对比、分析、思考等方法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处理;通过反应焓变概念的学习,了解实验研究和理论研究在科学探究方面的意义;在学习过程中,学会运用观察、分析、迁移等思维方法来建构新的概念;通过盖斯定律求算反应焓变的过程,体会数学、物理在学习化学中的重要性,注意理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和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实验成功的喜悦,感悟科学探究的乐趣;养成良好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思考带给人的愉快情感体验,感悟化学学科学习的乐趣;养成良好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反应热概念的含义;热化学方程式的正确书写以及反应焓变的计算。
教学难点:反应焓变的计算课时安排:共五课时(新课3课时复习练习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引入新课】从物质结构的角度看,化学反应的实质是旧化学键的断裂和新化学键的生成,因此几乎所有的化学反应都伴随着能量的释放或吸收。
通过过去对化学的学习,我们知道在化学反应中,化学能可以与多种形式的能量发生转化,其中最普遍的能量转化是化学能与热能之间的转化。
因此可以将化学反应分为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板书】第1章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第1节化学反应的热效应【投影】类型比较放热反应吸热反应定义有热量放出的化学反应吸收热量的化学反应形成原因反应物具有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具有的总能量反应物具有的总能量小于生成物具有的总能量与化学键强弱关系生成物分子成键时释放出的总能量大于反应物分子断裂旧键时吸收的总能量生成物分子成键时释放出的总能量小于反应物分子断裂旧键时吸收的总能量【提问】常见的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有哪些类型? 【学生】常见的放热反应:①活泼金属与水或酸的反应 ②酸碱中和反应 ③燃烧反应 ④多数化合反应 常见的吸热反应:①多数分解反应,如CaCO 3高温CaO+CO 2↑②2NH 4Cl(s)+Ba(OH)2·8H 2O(s)=BaCl 2+2NH 3 ↑+10H 2O ③C(s)+H 2O(g)高温CO+H 2 ④CO 2+C高温2CO【讲解】注意:化学反应是放热还是吸热,与反应条件(加热或不加热)没有关系。
高中化学_第1节 化学反应的热效应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第一节化学反应的热效应(第1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目标通过对化学反应的热效应相关知识的学习,使学生能在定量水平上再次认识并描述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
使学生了解反应热效应的道理描述与反应条件有关。
2、方法与过程目标通过“联想质疑”等活动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活动探究”等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定量实验的基本训练。
通过中和热测定活动,使学生初步接触反应热效应的定量测定原理及方法,培养他们动手、动脑的能力以及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从能量角度比较深刻地了解化学科学对人类的贡献,从而赞赏化学的作用。
二、重点、难点(一)知识上重点、难点反应热概念的含义。
(二)方法上重点、难点查阅收集相关资料的方法,多角度思维能力,归纳类比能力。
三、教学准备1.查阅相关资料,常见的放热反应,吸热反应有哪些?2.如何测定化学反应的反应热?四、教法与学法设计问题、实验探究、多媒体教学五、教学用品实验:量热计(环形玻璃搅拌棒、温度计、烧杯)、多媒体教学课件六、教学设计联想●质疑问题3、如何定量描述一个化学反应释放或吸收的热量?问题4、用什么方法可以准确地测量这些热量?思考并阅读课本小组活动,交流研讨,代表发言适当回忆知识点,以温故知新,学生进一步加深理解。
为了更准确的描述反应,我们引入了反应热的定义。
[板书]一、反应热定义:表示符号:Q[辨析] Q>0 反应吸热Q<0反应放热倾听记录明确概念强化理解问题5:如何获得一个反应的反应热呢?学生自主活动与探究[学生交流回忆] 在物理学上采用什么方法测量物质的热能变化?为了测定反应热,专门设计了测量的仪器:量热计[演示] 出示量热计实物,讲解构造及各部分作用。
学生相互讨论、交流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小组合作能力问题6:如何求算一个体系放出或吸收的热量呢?Q= - C(T2 -T1)=- C0m(T2-T1) 学生小组讨论,代表发言,补充。
鲁科版高中化学选修四1.1《化学反应的热效应》第一课时教案

第1节化学反应的热效应第一课时化学反应的反应热【设计理念】《化学反应原理》模块的学习对象是对化学感兴趣并将升入大学学习理科的学生,本模块教学设计的基本出发点引导学生走进化学反应原理,在注重知识体系构建的同时,尽可能为学生介绍学术思想的形成、演变与发展.本节课首先通过视频引入,吸引学生的注意,介绍《化学反应原理》的学科观念。
然后通过演示实验,激发学生的思考,为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整体设计基于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着力与构建学生的学科知识体系和实验探究能力的提高,体现趣味、合作、探究的新课程理念。
【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必修的学习,已经了常见的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化学反应的实质等知识,具备了本节课科学探究的基础。
通过课下调查发现,学生习惯沿用《化学必修》的学习方法,对文字性的概念仅停留在知道、记住的水平,感到抽象、枯燥无味。
通过和高年级同学交流,大多感到《化学反应原理》较难理解,不知道如何学习本模块内容.为此,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着重调整了教学思路,把反应热这一抽象的概念以具体的实验展现出来,初步建立探究反应热的实验方法。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反应热的含义及其研究方法。
2.通过测定中和反应的反应热,体会如何实验方法研究反应热。
3。
能够从物质变化和化学键的变化两个角度认识反应热.二、过程与方法:通过测定中和反应的反应热,深入体会温度对反应热的影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化学科学的兴趣,认识实验对科学研究的重要性.【重点难点】重点:反应热的含义、中和热的测定;难点:反应热的含义.【教学环境】实验、学案、多媒体【教学方法】回顾梳理-—实验探究、交流研讨—-点拨引领--总结归纳——拓展提升【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引入:走进化学反应原理初步体会:通过视频引入,增强学生学习化学反应原理的兴趣.初步介绍学科观念。
实验探究演示实验:1.点燃镁条;2。
冰袋的奥秘:氯化铵氢氧化钡用结实的塑料袋代1.观察,思考能量的转化形式。
《化学反应的热效应》教学设计

精心整理
《化学反应的热效应》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鲁科版化学选修四——《化学反应原理》第一章第一节化学反应的热效应,第一课时。
本节内容是在必修二第二章对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有初步介绍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化和再认识。
本节以能量变化的一部分——热效应为主线索,首先定义了反应热的概念,然后重点介绍了定量测定反应热的实验方法。
使学生对反应热有个初步概念,并学会测定反应热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同时提高学生动手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本节学完之后是学生不但对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实质过程有了更充分的认识,而且打下了化学热力学的
二、学
三、设
再组织
化。
通过“联想·质疑”等活动,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活动·探究”等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定量试验的基本训练;通过“交流·研讨”等学生互动和师生互动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以及获取、分析处理、归纳信息的能力;通过阅读“拓展视野”“资料在线”等资料,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加学生全面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能从能量角度比较深刻的了解化学科学对人类的贡献,通过进一步了解化学的研究特点,激发学习的兴趣,建立基本的化学科学思维。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反应热概念的含义和测定中和反应的反应热实验
教学难点:测定中和反应的反应热实验中的误差分析。
鲁科版高中化学选修四1.1《化学反应的热效应》第二课时教案

教材P10第2题,第3题
学生练习
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
拓展
对于可逆反应A(g) + B(g) C(g)
ΔH= a kJ/mol怎样理解?
找学生回答
1mol A(g)和1mol B(g)完全反应生成1molC(g)放出285.8kJ的热量。
学生思考,交流,讨论
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加深对反应焓变的理解
练习
自主丛书P8T7(3)
2.在实验室里或在生产中,化学反应大多是在敞口容器中进行的。由于大气压通常变化很小,可以看做不变,热力学研究表明,对于在等压条件下进行的化学反应,如果反应中的物质的能量变化全部转化为热能,则反应前后物质的焓的变化就等于该反应的反应热。
ΔH= Qp
=H(反应产物) — H(反应物)
3.ΔH符号的规定
ΔH> 0反应吸热
2.在ΔH后要注明反应的温度,因为同一反应在不同温度下进行时其焓变是不同的。对于298K时进行的反应,可以不注明温度。
3.ΔH的单位是kJ/mol
4.根据焓的性质,若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系数加倍,则ΔH数值的绝对值也加倍;若反应逆向进行,则ΔH的数值改变符号,但绝对值不变。
熟练掌握
加深学生对热化学方程式的理解、记忆
聆听
指导阅读
请学生们先看书P5关于化学反应的焓变的内容。我们来讨论焓变及其与反应热的关系。
学生看书,不懂的可以提问。
指导学生看书,有利于学生成自学的习惯
板书
2、化学反应的焓变
1.焓的定义:
2.焓变的定义:
表示方法:
符号规定:
焓变与反应热的关系:
讨论归纳
1.焓是一个物理量,表示物质具有的能量,它与物质的聚集状态有关。同温同压下,同种物质的聚集状态不同,含有的能量是不同的。
《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第1课时》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化学鲁科版(新课标)】

第1节化学反应的热效应第1课时化学反应的反应热◆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介绍的是热化学的一些初步知识,以启发学生从能量角度考虑化学反应问题,有利于学生较全面地认识化学反应。
再联系化学反应的过程,即反应物分子的旧化学键的断裂所需要的能量和生成物分子新化学键的形成所放出的能量,定量讨论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说明宏观的反应热和微观的化学键断裂和形成所吸收和放出的总能量之间的关系。
◆学情分析通过化学必修2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物质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物质的同时,伴随着能量变化,但系统地研究反应热的问题,这还是第一次。
像焓变、热化学方程式等热化学概念和理论,学生学起来觉得抽象。
为了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在教学中要注意把握分寸,力求简明、通俗,回避对热化学理论深入的讨论和严格的数学推导。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反应热的概念。
(2)测定酸、碱中和反应的反应热。
(3)加深理解中和反应是放热反应。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组实验、测量数据以及对数据的分析处理,体验实验探究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
(2)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
◆教学重难点反应热的测定原理和方法。
◆教学方法启发、引导、讨论、实验探究。
◆课前准备实验用品:量热仪、量筒(50 mL)两个、0.50 mol·L-1盐酸、0.55 mol·L-1 NaOH溶液。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导入】通常情况下,化学反应中能量的转化主要是化学能与热能之间的转化。
化学反应几乎都伴随着热能的释放或吸收,而且在一定条件下,一个反应释放或吸收的热量是一定的。
那么,应如何定量地描述一个化学反应释放或吸收能量呢?用什么方法可以准确地测量一个化学反应释放或吸收的热量呢?通过理论方法能够计算出化学反应释放或吸收的热量吗?二、讲授新课【讲解】为了定量地描述化学反应释放或吸收地热能,化学上规定:当化学反应在一定的温度下进行时,反应所释放或吸收的热量称为该反应在此温度下的热效应,简称反应热。
鲁科版版高考化学总复习化学反应的热效应教案

教学指导意见核心素养1.了解常见的能量转化形式,能解释化学变化中能量转化的本质。
2.了解吸热反应、放热反应、反应热与焓变(ΔH)的含义。
能正确书写热化学方程式并能进行简单计算。
3.理解盖斯定律,并能运用盖斯定律进行有关反应焓变的计算。
4.了解能源及化学在解决能源危机中的重要作用。
1.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认识化学变化的本质是有新物质生成,并伴有能量的转化;能多角度、动态地分析热化学反应方程式,运用热化学反应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2.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通过分析、推理等方法认识研究反应热的本质,建立盖斯定律模型。
3.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赞赏化学对社会发展的重大贡献,具有可持续发展意识和绿色化学观念。
考点一焓变热化学方程式[学在课内]1.化学反应的实质与特征2.焓变、反应热(1)焓(H):用于描述物质所具有能量的物理量。
(2)焓变(ΔH):ΔH=H(生成物)—H(反应物)。
单位kJ·mol—1。
(3)反应热:指当化学反应在一定温度下进行时,反应所放出或吸收的热量,通常用符号Q表示,单位kJ·mol—1。
(4)焓变与反应热的关系:对于等压条件下进行的化学反应,如果反应中物质的能量变化全部转化为热能,则有如下关系:ΔH=Q p。
3.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1)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总能量相对大小的角度分析。
(2)从反应热的量化参数——键能的角度分析(3)从常见反应的角度分析[名师点拨]正确理解活化能与反应热的关系(1)催化剂能降低反应所需活化能,但不影响焓变的大小。
(2)在无催化剂的情况下,E1为正反应的活化能,E2为逆反应的活化能,即E1=E2+|ΔH|。
4.中和热的测定1测定装置。
(请在横线上填写仪器名称)2计算公式:ΔH=—错误!kJ·mol—1t1—起始温度,t2—终止温度。
3注意事项。
A.泡沫塑料板和碎泡沫塑料(或纸条)的作用是保温隔热,减少实验过程中的热量损失。
B.为保证酸完全中和,采取的措施是碱稍过量。
高二【化学(鲁科版)】化学反应的热效应(1)-1教学设计

课例编号
学科
化学
年级
高二
学期
一
课题
化学反应的热效应(1)
教科书
书名:化学选择性必修1《化学反应原理》
出版社: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年07月
教学人员
姓名
单位
授课教师
指导教师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通过反应热定义的学习,了解反应热效应的定量描述与反应条件有关,并初步了解反应热效应的定量测定。通过化学反应内能的变化和焓变的学习,了解化学反应能量的变化的根源是内能的变化,以及焓变可以定量描述特定条件下的反应热,并初步了解内能和焓变之间的关系,感受热力学的严谨性及其意义。
教学重点:利用键能计算反应热,了解内能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焓变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内能与焓变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时间
教学环节
主要师生活动
认识化学反应的反应热
化学反应伴随能量变化的微观角度
化学反应伴随能量变化的宏观角度
内能的变化与焓变
练习
讲授化学反应伴随的能量变化无处不在,体会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并提出反应热的概念
讲授必修阶段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认识化学反应伴随能量变化的原因并提出从键能的角度计算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通过化学反应伴随能量变化的宏观角度引出内能的含义,并以水分子为例具体讲解内能。
分成恒容和恒压两种情况分别讲解内能和反应热的关系,从而引出焓的定义和表示含义
已知氮气与氢气反应生成2 mol氨气放热92.4 kJ。且H-H键键能为436 kJ/mol,N-H键键能为391 kJ/mol,试计算N≡N键的键能
化学:1.1.1《化学反应的反应热》教案(鲁科版选修4)

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第一节化学反应的热效应一、教材分析:本节首先通过中和热的定量测定,介绍了化学反应伴随着的能量变化,从能量(热量)变化的角度研究化学反应,就是热化学。
又结合高一必修二第二章对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的初步介绍,也就是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介绍了热化学的基本概念——焓变。
既然化学反应同时含有能量的变化和物质种类的变化,所以要有新的化学用语来表示,引出了热化学方程式。
并通过热化学方程式引出了盖斯定律——化学反应,无论是通过一步完成还是通过几步完成,只要产物种类状态确定,那么反应焓变也是确定的。
二、教学设计及思路:本节教学内容计划分三个课时,第一课时通过中和热的定量测定这一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了解中和热的概念,感知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以及这种变化的测量难度。
指出研究化学反应的反应热的方法,应该有实验方法和理论方法。
第二课时通过复习高二所学的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对比、迁移、建构热化学中的基本概念——焓变,明确焓变与反应吸热和放热的关系,了解燃烧热的概念,学会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第三课时,通过讲练结合的方式,练习热化学方程式,掌握盖斯定律。
第一课时化学反应的反应热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反应热定义的学习,了解反应热效应的定量描述与反应条件有关。
2.通过中和热的实验,了解反应热效应的定量测定原理和方法。
过程与方法:1.通过反应热定义的学习,理解实验研究和理论研究在科学探究方面的意义。
2.在学习过程中,学会运用观察、对比、分析、思考等方法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处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实验成功的喜悦,感悟科学探究的乐趣。
2.养成良好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反应热概念的含义变化的2:2O学生讨论,思考,交流,讨论。
化钠这一中和反应所释放的热量,如何给中和热下一个定义。
化学:1..1《化学反应的热效应》教案(鲁科版选修4)

第一节化学反应地焓变本节教材在学习了化学反应中地能量变化地知识基础上,对反应热进一步深化认识,引入含地定义,再进一步分析化学反应中地物质地焓变,最后用热化学方程式表示出反应中涉及物质变化及焓变.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化学反应中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地实质学会从微观角度认识化学反应地反应热及焓变.(2>了解焓地定义,了解化学过程中地焓变,掌握热化学方程式地书写.<3)掌握盖斯定律及焓变地简单计算.2.过程与方法(1>学习通过过程分析地方法,运用抽象与概括、对比异同点进行思维加工,形成概念.(2>提高分析、联想、类比、迁移以及概括地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起探索未知知识地兴趣,体验探究未知世界地乐趣.(2>体验概念地形成过程,感受理论知识地科学美.(3>增强认识科学世界地信心.二、教学分析本课时地重点、难点放在对焓地理解及热化学方程式地书写上.三、重点、难点1.知识上地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焓、焓变地含义;焓变与化学反应吸热、放热地关系;热化学方程式地书写.知识难点:焓地概念地理解;热化学方程式地书写.2.方法上地重点、难点学习焓以及焓变这些比较抽象地概念,要通过具体实例提出问题、分层剖析、形成概念.四、教学方法探究法,引申法,问答法,阅读法,讲练法.五、教学过程设计【引入课题】我们知道:一个化学反应过程中,除了生成了新物质外,还有思考1、你所知道地化学反应中有哪些是放热反应?能作一个简单地总结吗?活泼金属与水或酸地反应、酸碱中和反应、燃烧反应、多数化合反应反应物具有地总能量>生成物具有地总能量2、你所知道地化学反应中有哪些是吸热反应?能作一个简单地总结吗?多数地分解反应、氯化铵固体与氢氧化钡晶体地反应、水煤气地生成反应、炭与二氧化碳生成一氧化碳反应物具有地总能量<生成物具有地总能量当能量变化以热能地形式表现时:我们知道:一个化学反应同时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那么一个反应中地质量与能量有没有关系呢?有能量地释放或吸收是以发生变化地物质为基础,二者密不可分,但以物质为主.能量地多少则以反应物和产物地质量为基础.那么化学反应中能量到底怎样变化一、化学反应地反应热反应热: 当化学反应地反应物与生成物地温度相同时,化学反应释放或吸收地能量称为该反应在此温度下地热效应,简称反应热.表示符号:通常用符号Q表示,当Q>0时表示反应放热,当Q <0时,表示反应吸热.【活动探究】测定中和反应地反应热中和热: 在稀溶液中,酸与碱中和反应时生成1molH2O,这时地反应热叫中和热.测定原理 (测量计算 >药品: 50ml 0.50mol∕L地HCl + 50ml 0.50mol∕L地NaOH方法: 通过先测量稀地强酸与强碱发生中和反应地反应热,然后计算酸碱反应地中和热.H +(aq> + OH_(aq> = H2O0.025mol 0.025mol 0.025mol 测定值△H1思考:我们取一定量地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发生中和反应,哪些数据可以帮助我们测出它们地反应热呢?请大家讨论回答.Q =m c Δt ①Q:中和反应放出地热量.m:反应混合液地质量.c:反应混合液地比热容.Δt:反应前后溶液温度地差值我们如何得到上述数据呢?m地质量为所用酸、碱地质量和,测出参加反应地酸、碱质量相加即可;c 需要查阅,Δt可用温度计测出反应前后地温度相减得到. [问]酸、碱反应时,我们用地是它地稀溶液,它们地质量应怎样得到?问题讨论] 为什么不直接用100ml 10mol∕L地 HCl + 100ml 10mol∕L地 NaOH或1000ml 1.0mol∕L地 HCl + 1000ml 1.0mol∕L地 NaOH直接得到1moL地H2O,从而直接测得中和热呢?答: 10mol∕L地 HCl 浓度太大. 1000ml 1.0mol∕L地体积太大,既浪费,而且体积太大热耗大.使测量值偏小.简易测定方法:大烧杯<500 mL)、小烧杯<100 mL)温度计、量筒<50 mL)两个、泡沫塑料或纸条、泡沫塑料板或硬纸板<中心有两个小孔)、环形玻璃搅拌棒.0.50 mol/L 盐酸、0.55 mol/L NaOH溶液为了保证0.50 mol/L地盐酸完全被NaOH中和,采用0.55 mol/L NaOH溶液,使碱稍稍过量.若使盐酸过量,亦可.5.重复实验两次,取测量所得数据地平均值作为计算依据.[过渡] 化学反应地反应热是由于反应前后物质所具有地能量不同而产生地.物质所具有地能量是物质地固有性质,科学家们用一个物理量来描述这一性质,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一下这个物理量.二、化学反应地焓变1.焓(1>含义:用来描述物质所具有地能量这一固有性质地物理量称为焓.(2>符号:H【质疑】焓是一个定值吗?它受其他因素地影响吗?(学生分析举例,如100°C 地水和100%地水蒸气,多媒体显示水发生状态变化时地能量变化.>【阐述】对于一定量地纯物质,在一定地状态(温度、压强>下,焓有确定地数值,它地数值地大小与物质所具有地能量有关.但是,由于目前人们无法求得物质内部所具有能量地绝对数值,因此焓地绝对数值也无从确定,只能判断其相对值.2.焓变(1>定义:产物地总焓与反应物地总焓之差,称为化学反应地焓变.(2>符号:△H(3>表达式:△H==(反应产物>一H(反应物>【交流研讨】用一个数学式可以将Q P (等压下地反应热>与△H地关系表示为:Q P=△H.Q与反应吸热、放热地关系我们已经在上节课中详细讨论过,那么,H与反应吸热、放热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学生看多媒体投影,交流讨论,回答.>(4>△H与反应吸热、放热地关系:若△H>0即反应产物地焓大于反应物地焓,则Q>0反应是吸收能量地,为吸热反应.若△H<O即反应产物地焓小于反应物地焓,则Q<0反应是释放能量地,为放热反应.【质疑】在《化学2(必修>》地学习中我们知道,化学反应地前后总伴随着能量地改变,,我们可以用一个化学方程式来表示这个过程地物质变化,那么,我们是否可以在一个化学方程式中既.把化学反应过程中地物质变化表示出来,又把这一过程中地能量变化表示出来呢?【讲述】在热化学中,常用热化学方程式把一个化学反应中物质地变化和反应地焓变同时表示出来.3.热化学方程式.【思考】什么是热化学方程式?如何书写热化学方程式?【探讨】在298 K时,1 mol H2(g>和1/2mol O2(g>反应生成 1 mol H20(1>放热285.8 kJ,此反应地热化学方程式为:H2<g)+1/2O2<g)=H2O<g); △H(298 K>=-285.8 kJ / mol这种表明反应所放出或吸收地热量地化学方程式,叫做热化学方程式.【观察·思考】观察热化学方程式,比较它与我们以前学过地化学方程式有什么不同?在我们书写热化学方程式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学生分组讨论,每四位同学一组.>【投影或板书】书写热化学方程式时,应注意以下几点:①要在物质地化学式后面用括号注明参加反应地物质地聚集状态.一般用英文字母g、l、S分别表示物质地气态、液态和固态,水溶液中地溶质则用aq来表示.②在△H后要注明反应温度,因为同一反应在不同地温度下进行时其焓变是不同地.③标明△H地“+”与“一”:“+”表示为吸热反应,“~”表示为放热反应.④△H地单位是J·mol_1或kJ·mol_1.其中,mol叫表明参加反应地各物质地物质地量与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地系数相同.可用分数作为各物质地系数.⑤若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地系数加倍,则△H地数值也加倍;若反应逆向进行,则△H改变符号,但绝对值不变.【交流·研讨】已知在298 K时,由氢气和氮气反应生成 1 mol NH.(g>放热46.11 kJ,将下列化学方程式写成热化学方程式(学生看书来进行练习,找个别学生到黑板上板演>三、反应焓变地计算[小组讨论]如何测出这个反应地反应热:<1)C(s>+1/2O2(g>==CO(g> ΔH1=?①C(s>+1/2O2(g>==CO(g> ΔH1=?②CO(g>+1/2O2(g>== CO2(g> ΔH2=-283.0kJ/mol③C(s>+O2(g>==CO2(g> ΔH3=-393.5kJ/mol学生回答:① + ② = ③则ΔH1 + ΔH2 =ΔH3所以,ΔH1 =ΔH3- ΔH2 =-393.5kJ/mol+ 283.0kJ/mol=-110.5kJ/mol应用了什么规律?总结:盖斯定律---不管化学反应是分一步完成或分几步完成,其反应热是相同地.化学反应地反应热只与反应体系地始态和终态有关,而与反应地途径无关ΔH、ΔH1、ΔH2之间有何关系?ΔH=ΔH1+ΔH2盖斯定律:不管化学反应是一步完成或分几步完成,其反应热是相同.换句话说,化学反应地反应热只与反应体系地始态和终态有关,而与反应地途径无关.因为有些反应进行得很慢,有些反应不容易直接发生,有些反应地个人收集整理-仅供参考产品不纯(有副反应发生>,这给测定反应热造成了困难.此时如果应用盖斯定律,就可以间接地把它们地反应热计算出来.小结申明:所有资料为本人收集整理,仅限个人学习使用,勿做商业用途.11 / 11。
化学反应的热效应说课鲁科版

通过情景 体验,激 活课堂, 唤起学生 的情感共 鸣。
教学 过程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构建以自 主学习为 中心的课 堂教学, 以彰显学 生的内在 动力,唤 起学生自 主学习的 热情。
概 念 形 成
1、什么是反应热, 学生读书、分 指出概念中的要 析、回答,教 点 师强调并简要 2、反应热的符号 板书。 是什么?怎样表 (一)反应热 示反应吸、放热? 1、概念 3、如何获得一个 2、表示方法 反应的反应热呢? 3、数据获得 方法
请各组按要求实验记录数据 计算各反应的反应热
试验组 实验 溶液初始 溶液最高 反应热 温度T1 温度T2
1组、2组 NaOH溶 液与盐酸
3组、4与硝酸
附录2 为保证测定结果的准确性, 在测定过程中应注意什么问题
(1)用保温性能好的仪器测量。 (2)混合好后,迅速盖好装置盖子,减少热量的 损失。 (3)所用药品浓度的配制须准确。 (4)宜用有0.1分刻度的温度计,读数尽可能准 确,且估读至小数点后二位。同时应注意水银 球部位要完全浸没在溶液中,而且要稳定一段 时间后再读数,以提高所测的精度。 (5)记录最高温度。
教学 教学内容 过程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1、多个选项形 成学生的认知冲 突,在问题辨析 中走出认知误区, 深化对概念的理 解。 2、在新旧知识 的运用中形成发 展了的知识结构。
概 念 理 解
2、298K时,1mol H2(g)和 3.温度决定物 0.5mol O2 (g)反应生成1mol H2O 质的存 (l)放热285.8KJ,对该反应说法正 在状态 确的是 ( ) 影响物 质的键 A、H2与 O2反应的反应热 能,反 Q=285.8KJ 应热与 B、反应热由H2、 O2和H2O的 外界条 键能决定,与反应条件无关 件有关 C、该反应为放热反应,极易发 生,无需反应条件 D、该反应的反应热可以试验测 4.反应热的正 确表示 定也可以理论计算 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学反应原理》
第1章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第1节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说课提纲:
一、说设计理念
二、说教材价值
三、说学生学情
四、说教学目标
五、说教法学法
六、说教学过程
说课内容:
一、说设计理念
1.观念发展的模型
本节课的设计理念是以知识落实为基础,观念发展为目标,学生观念发展目标的达成要以具体知识为载体,通过创设不同的探究情境,让学生对“化学反应中的反应热是可以定量测量、定量描述和定量计算的”这种“定量的能量观”的观念得到发展形成。
2.“促进观念发展”的教学设计模型
在观念发展的模型基础之上,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在“定量的能量观”观念发展目标的指导下进行建构,通过科学的对教材知识价值和学生学情的分析,制定出具有较强操作性的教学目标,并藉此指导本节课的教学流程。
二、说教材价值
1.本节课选自鲁科版《化学反应原理》第1章《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第1节《化学反应中的热效应》。
本节的设置力图引领学生在定量的层次上讨论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问题,使学生对该问题的认识水平产生一个质的飞跃,从而在观念上形成定量的能量观。
2.本节课的编排注重与后续模块学习及大学热力学相关内容的衔接,设计合理、深入浅出,与必修内容遥相呼应,这种螺旋式上升的内容编排模式契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生在中学阶段对热力学的相关知识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基本的了解。
三、说学生学情
1.学生的知识储备:已经学习了化学键的相关知识,知道化学反应中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的实质是旧化学键的断裂和新化学键的生成;能利用化学反应方程式表示化学反应中物质的变化。
2.学生的学习习惯:本节课面对的是对化学比较感兴趣的高中生,他们有着较好的化学学习习惯,善于开动脑筋、勤于思考、乐于实践。
3.学生的认知水平:知道化学反应过程中存在热效应但不知道如何定量研究化学反应中的热效应。
知道化学反应中有能量变化,不知道如何定量的描述反应热;学生了解常见的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但不知道如何测量和计算常见反应热;学生虽已初步形成了“化学反应过程中伴随着能量变化”的观念,但还不能主动的将这种观念提升到定量的高度。
四、说教学目标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能在定量水平上认识并描述化学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②能正确书写热化学方程式
2 ③能应用盖斯定律来求算简单的反应焓变 (2)过程与方法
初步学会定量的测定反应热,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体验探究过程,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以及获取、分析及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体会小组合作学习的乐趣,增强团队意识;通过了解化学热力学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化学科学的重要性,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反应热概念的含义(2)热化学方程式的正确书写(3)应用盖斯定律计算反应焓变。
难点:如何应用盖斯定律计算反应焓变;学生定量的能量观的发展。
五、说教法、学法
1.教学方法:实验教学法,概念建构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2.学习方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法 (把全班分成若干4人合作小组,小组自主确定一人为小组发言人,负责整合本组讨论的结果,并代表本组作交流发言,从而高效地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方法特点:民主开放、自主探究、分组讨论、合作互助
六、说教学过程 教学思路:
实例探究
定量的能量观 焓变是可定量测量、定量描述、定量计算的 实验探究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视频、图片展示】:成功的将嫦娥三号送上月球轨道的是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运载火箭要加注多少高能燃料偏二甲肼必须要经过严格的计算才能确定,燃料过多将增加火箭的负载,过少则无法将嫦娥三号送上预定轨道。
很显然,科学家必须对化学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进行精确的定量研究。
由此,“偏二甲肼的燃烧”既是运载火箭的原动力,也是本节课发展学生定量的能量观的原动力。
【设计意图】:通过对我国先进的航空航天技术中火箭燃料加注量的介绍,激发学生要定量研究化学反应过程中能量变化的兴趣,让学生体会作为一名中国人的自豪感,激发孩子们的爱国情怀。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探究环节一:认识反应热和反应焓变 问题探究:
1.如何定量描述化学反应中释放或吸收的热能?
2.反应热是如何产生的?什么是物质的“焓”?
3.什么是反应焓变?反应焓变与反应热有何关系? 【设计意图】:
此处设计将引导学生对反应热进行深入的讨论思考,通过学生的课堂汇报交流学习成果,检测学生对反应热概念的认知水平,教师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给予指导、矫正和规范。
通过此探究活动使学生对定量的能量观有初步的了解。
探究环节二:如何利用实验方法定量测量反应焓变
1.讲解简易量热计的构造及工作原理;明确实验步骤;强调实验注意事项。
2.将各学习小组整合为A 、B 、C 三大实验组分别进行实验并结合数据获得结论:
A 组:测定100ml1.0mol ·L -1稀盐酸和100ml1.0mol ·L -1
NaOH 溶液的反应体系的温度升高数值。
B 组:测定100ml1.0mol ·L -1稀盐酸和100ml1.0mol ·L -1
KOH 溶液的反应体系的温度升高数值。
C 组:测定100ml1.0mol ·L -1稀硝酸和100ml1.0mol ·L -1
NaOH 溶液的反应体系的温度升高数值。
认识反应热与焓变
实验结论:
【设计意图】:
通过此探究活动,让学生掌握实验室中简易的定量测量反应热的方法;三组实验分开进行,既节省时间,又利于学生对三个数据进行比较和思考;让学生对定量的能量观达到基本理解的水平。
探究环节三:如何定量描述化学反应中的热效应
1. 什么是热化学方程式?填表辨析其与化学方程式的异同。
2. 仔细阅读课本第6页“资料在线”的内容,认真完成本页的“交流·研讨”。
3. 你认为书写热化学方程式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学生组内探究、组间交流、教师整合:
☆化学方程式与热化学方程式的区别:
☆书写热化学方程式的注意事项:
(1)反应物和生成物要标明其聚集状态,用g、l、s分别代表物质的气态、液态、固态,水溶液中的溶质用aq表示。
(2)方程式右端用∆H 标明恒压条件下反应放出或吸收的热量,放热为负,吸热为正。
298K时进行的反应可以不注明温度,单位为J·mol-1或kJ·mol-1。
(3)热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系数与参加反应的该物质的物质的量相同,因此可以是整数或分数。
(4)根据焓的性质,若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系数加倍,则∆H数值的绝对值也加倍;若反应逆向进行,则∆H的数值改变符号,但绝对值不变。
探究环节四:实例探究——如何定量计算化学反应的反应热
认识盖斯定律、理解盖斯定律、应用盖斯定律
1.化学反应的焓变能计算吗?(通过计算,认识盖斯定律)
2.化学反应的焓变为什么能计算?(理论解释,理解盖斯定律)
3.什么样的反应焓变适宜利用理论计算的方法获得,怎样进行计算?(问题解决,运用盖斯定律)
4.归纳总结如何利用一些已知反应的焓变计算其他反应的焓变。
3
若一个化学方程式可由另外几个化学方程式相加减而得到,则该反应的焓变即为这几个化学反应焓变的代数和。
1.合理进行方程式的叠加。
热化学方程式的叠加类似于整式的运算,叠加应遵循数学的运算原则,当需要将某一热化学方程式同乘以某一化学计量数时,各物质前的化学计量数和∆H需同乘该化学计量数。
2. “∆H”在进行加、减、乘、除运算时,一定要注意其符号的改变,即∆H的运算包括数值和符号的双重运算。
【设计意图】:
通过学生对盖斯定律的发现、理解和应用,让学生达成“定量的能量观”的观念形成目标。
应用盖斯定律的变式训练:根据298K时下述反应焓变的实验数据,计算此温度下2CH4(g)+3O2(g)=2CO (g)+4H2O(l)的反应焓变。
已知:
CH4(g)+2O2(g)=CO2(g)+2H2O(l) ∆H 1=–890kJ·mol-1
CO(g)+1/2O2(g)=CO2(g) ∆H 2=–283kJ·mol-1
【设计意图】:
在学生充分理解课本例题的基础之上,进一步锻炼学生应用盖斯定律解题的技能。
(三)迁移应用,内化提升
1. 课堂应用练习。
2. 课堂总结,学生归纳本节课的知识框架。
七、教学设计反思
1.本节课教学设计中的两条线索。
2. 实际教学中要将学生课前的导入学习、自主学习和课堂上的合作学习、应用学习紧密结合,课堂上要引导学生逐步突破教学难点,辅以讲练结合、师生互动来加深学生对重、难点知识的理解。
合作交流、主动探索的学习方式也符合新课程标准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的要求。
3.在应用盖斯定律计算反应焓变时学生可能会遇到困难,通过一些直观概念图的展示、典型例题的讲解及变式训练,让每位学生在积极交流、思想碰撞的过程中逐步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教师也可将“应用盖斯定律计算化学反应焓变”制作成微课视频发给学生,让学生课下进行回顾与反思。
附:板书设计
第1节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一、化学反应的反应热与焓变
1.概念
2.反应热与焓变的关系
二、化学反应焓变的定量测量和定量描述
1.反应焓变的定量测量
2.反应焓变的定量描述——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三、反应焓变的定量计算
1.盖斯定律
2.如何应用盖斯定律计算反应焓变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