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微生物与儿童健康儿科课件

合集下载

《儿童肠胃疾病》PPT课件

《儿童肠胃疾病》PPT课件

充足睡眠
保证儿童充足的睡眠时间,有助于肠胃的修 复和恢复。
注意个人卫生
饭前便后洗手,保持餐具清洁,避免病从口 入。
疫苗接种及定期检查
01
及时接种疫苗
根据儿童免疫接种计划,及时接 种相关疫苗,如轮状病毒疫苗等
,以预防肠胃疾病。
03
关注儿童症状
留意儿童的饮食、排便、腹痛等 症状,及时发现并处理肠胃问题
分类
根据病因和发病机制,儿童肠胃 疾病可分为感染性肠胃炎、非感 染性肠胃炎、胃肠道过敏、胃肠 道功能紊乱等。
发病原因及危险因素
发病原因
儿童肠胃疾病的发病原因多种多样, 包括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微生物感 染,食物过敏或不耐受,药物使用不 当,以及遗传、免疫等因素。
危险因素
低龄儿童、免疫系统较弱、饮食不规 律、卫生习惯不良等是儿童肠胃疾病 的危险因素。
《儿童肠胃疾病》 PPT课件
目录
CONTENTS
• 儿童肠胃疾病概述 • 常见儿童肠胃疾病介绍 • 儿童肠胃疾病预防策略 • 儿童肠胃疾病治疗方法探讨 • 儿童肠胃疾病并发症处理措施 • 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发展趋势
01
儿童肠胃疾病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儿童肠胃疾病是指影响儿童胃肠 道正常生理功能的一类疾病,包 括炎症、感染、过敏、结构异常 等多种类型。
原因
胃酸分泌过多、幽门螺 杆菌感染等。
治疗
使用抗酸药、抗生素等 药物治疗;调整饮食,
避免刺激性食物。
腹泻
定义
腹泻是指排便次数增多,粪便 量增加,粪质稀薄。
症状
大便次数增多、水样便、伴有 腹痛、发热等。
原因
感染、饮食不当、过敏等。
治疗
补充水分和电解质,避免脱水 ;使用止泻药、抗生素等药物

肠道微生物与健康ppt课件

肠道微生物与健康ppt课件
加州理工学院的生物学家Sarkis K.Mazmanian
人体正常菌群
人体内微生物以细菌为主,大约有几十万亿 到百万亿,重量1.5-2kg, 其中肠道约有1kg以上, 肺约有20g,口腔约有20g ,鼻孔约有10g , 眼约有1g ,皮肤约有200g 。 视频

非常新颖的观点

经过20万年的进化,人体内的细菌群落和免 疫细胞已经达成了和平共处,也就是一种平 衡。免疫系统已经进化得既不会具有过强的 攻击性(进攻自己人),也不过于放松(放过敌 人)。

其抗高血压效果在先天性高血压老鼠实验中得到证实,从
啤酒酵母和瑞士乳杆菌发酵乳中分离的三肽物质(ValPro-Pro和Ile-Pro-Pro)具有抑制血管紧张素转移酶活性的 作用。
9.益生菌的其他功能

提高食物转化率,促进人及动物生长发育; 改善人体健康水平,有益菌大量增殖,产生竞争性排 斥作用,控制消化道疾病;
3. 益生菌与肠道健康
益生菌(probiotics)的概念

是一类通过改善宿主肠道微生物菌群的平衡 而发挥作用的活性微生物。

经过研究发现:益生菌具有改善肠道菌群结构, 抑制病原菌,消除致癌因子,提高机体免疫力,降低 胆固醇等重要的生理功效;
益生菌的定义的变化

1965年,Lilly :是对饲养动物肠道菌群平衡有益的促进物或微生物 1991年补充:是含生理活性物质,能通过胃肠或定植于结肠或在肠道增殖,
“肠”久之计
肠道微生物与健康
郑宗坤 博士
深圳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系
主要内容
人体健康与微生物 肠道构造及肠内生态 益生菌与肠道健康 认识益生菌产品 人体健康的思考

1.人体健康与微生物

肠道微生态与儿童炎症性肠病PPT课件

肠道微生态与儿童炎症性肠病PPT课件
增加,进一步加重炎症反应。
营养吸收障碍
肠道微生态失衡可影响营养物质 的吸收和利用,导致患者营养不
良,加重病情。
不同类型炎症性肠病与肠道微生态关系差异
克罗恩病与溃疡性结肠炎差异
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是两种常见的炎症性肠病,它们在 肠道微生态失衡方面存在差异。克罗恩病患者肠道内菌群多 样性降低更为明显,而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肠道内有害菌增多 更为显著。
营养支持
对于炎症性肠病患者,营养支持是重要的治疗手段之一,包括肠内 营养和肠外营养,能够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
手术治疗
对于药物治疗无效或病情严重的患者,手术治疗是有效的选择,能够 切除病变组织,缓解症状。
针对肠道微生态的干预措施探讨
益生菌补充
01
通过补充益生菌,调节肠道微生态平衡,减少有害菌的生长,
新型药物研发
针对炎症性肠病的发病机制,研发新型药物,如针对特定 免疫通路的小分子药物或生物制剂。
多学科联合治疗
炎症性肠病的治疗需要多学科联合,包括儿科、消化科、 营养科、心理科等,共同制定综合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 果和患者生活质量。
06 预防措施和健康教育推广
饮食调整对预防作用分析
均衡饮食
建议儿童摄入均衡的饮食,包括足够的蔬菜、水果、全谷类和蛋 白质来源,以促进肠道健康。
揭示了肠道微生态通过影响免疫系统,参与儿童炎症性肠病发病过程的机制。
未来研究方向提
深入研究肠道微生态与儿童炎症性肠病的具体…
进一步解析肠道微生物与宿主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以及微生物代谢 产物对疾病进程的影响。
个性化治疗策略的探索
针对不同患者的肠道微生态特点,制定个性化的治疗策略,提高治疗 效果。
拓展研究领域
人工智能辅助诊断

肠道微生态与儿童疾病ppt课件

肠道微生态与儿童疾病ppt课件

粪链球菌
• 处于膜菌群的最外层,构成肠道外层生 物屏障,使其处于平衡状态 。
培菲康及其它微生态制剂 在儿科临床的应用范围
一、急性腹泻 二、迁延性、慢性腹泻 三、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和结肠炎 四、功能性便秘 五、功能性腹痛 六、新生儿黄疸 七、营养保健 八、食物过敏
一、急性腹泻
病因
约30%为细菌感染所致 。 70%为病毒和非感染因素
肠道微生态与儿 童疾病
• 随着微生态学理论研究的不断开展,人 们对微生态,尤其是肠道菌群对人体的 各种作用有了较深刻的认识。 • 从梅切尼科夫在欧洲提倡饮用酸牛奶可 健康长寿以来,微生态制剂从此而风靡 于世界各地
肠道微生态生理意义
• 肠道正常微生物群落 --微生物与宿主在共同的历史进化过 程中形成的。 --对宿主的健康有重要作用, 营养、 消化吸收、 生物拮抗、 免疫。
• 大肠杆菌、梭状芽孢杆菌、肠球菌、拟杆菌等 会促使食物中的亚硝酸盐与胺结合成亚硝酸胺; • 双歧杆菌、乳杆菌等能将亚硝酸胺降解成亚硝 酸盐与胺; • 在菌群平衡的情况下,抑癌的菌群占优势,主 要起到抑癌作用。 • 大鼠饮食中添加低聚果糖,双歧菌及乳酸菌能减 少氧化偶氮甲烷致实验性大鼠结肠癌的发生
微生态与人类健康(五)
微生态制剂的分类
• 益生菌(probiotics):主要是人体的有 益菌,可以是活菌、死菌、细菌组分或 产物。 • 益生元(prebiotics):主要是寡糖等促 进双歧杆菌生长的因子。 • 合生元(synbiotics):是益生菌与益生 元的组合制剂,或再加入维生素、微量 元素等。
培菲康的菌种组成
比例较少
肠道菌群的形成及演化 (新生儿时期)
出生时及1天 24小时后 3~4天后 肠道及胎粪中几乎无菌 需氧菌与兼性厌氧菌开始增殖,主

新生儿肠道微生态ppt课件

新生儿肠道微生态ppt课件

完整版PPT课件
14
肠道微生态和系统免疫
完整版PPT课件
15
完整版PPT课件
16
肠道相关性淋巴组织——GALT
完整版PPT课件
17
Toll-Like Receptors (TLRs): 连接肠道菌群和肠道免疫的桥梁
TLRs是一组位于肠道上皮细胞表面的分子,至 少有10种
这些受体可以识别黏附于肠道上皮表面细菌的 特殊抗原结构
预防性应用乳酸杆菌(Lactobacillus GG)可以 减少住院婴幼儿(1月至3岁)发生院内感染性 腹泻,特别是轮状病毒感染的危险
完整版PPT课件
34
在新生儿出生后给与补充非致病性大肠杆菌类益 生菌可减少新生儿出生后10或20年内过敏性疾病 和反复感染的发生率
在孕妇和乳母中应用益生菌可能减少婴幼儿发生 过敏性湿疹的风险
益生素 (prebiotics) 益生菌 (probiotics) 合生素 (synbiotics)
完整版PPT课件
28
完整版PPT课件
29
益生菌的应用范围
乳糖吸收不良
复发性艰难梭状芽胞杆菌性腹泻和抗生素 相关性腹泻
病毒相关性腹泻如轮状病毒感染
过敏性疾病
完整版PPT课件
30
益生菌在新生儿中可能的应用对象
TLR-4是脂多糖 (LPS ) 受体
可能部分通过NF-κB途径激活肠道上皮细胞来 诱导肠道免疫
完整版PPT课件
18
肠道微生态和细胞免疫
完整版PPT课件
19
完整版PPT课件
20
益生菌对新生儿免疫系统的影响
体液免疫
肠道粘膜内免疫细胞的发育成熟 IgA和特异性IgG分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残渣和毒素制成粪便。
肠道微生物与儿童健康儿科
• 健康的肠道是食物营养消化吸收所必须 • 肠道菌群是膳食与人类健康的重要桥梁
肠道微生物与儿童健康儿科
肠道微生物研究特点
肠道微生物功能 42.2%
肠道微生物结构与组成 32.9%
肠道微生物及疾病 24.8%
肠道微生物与儿童健康儿科
肠道菌群
• 人体的肠道内生活着100兆个400种以上的细菌 • 2.1克粪便内有肠内菌1兆个
• 肠道病原体绕过或破坏肠道菌群屏障,穿过肠上皮细胞, 引起炎症导致腹泻的发生。
• 肠道炎症是肠道原籍菌改变的主要推手,主要通过改变肠 道菌群的定植屏障,清楚部分原籍菌导致菌群紊乱。
• 病原菌“掌控”肠黏膜炎症反应,由炎症部位提供病原菌代 谢所需的营养素,排斥定植的肠道菌群、破坏上皮的物理 屏障等,因此,肠道反应的炎症是肠道菌群改变的“帮凶”。
产、卫生条件、产科技术、过敏、疾病以及抗生素的使用等 5.肠道菌群稳定性非常脆弱 6.2岁才稳定接近于成人水平
肠道微生物与儿童健康儿科
出生时的正常细菌
• 0-2天:刚出生的新生儿时无菌的。首先在肠道定植的细菌时从 母体的阴道、皮肤和尿道获得
• 主要类型 乳酸杆菌:嗜酸乳杆菌为主要类型 链球菌:非溶血性 肠道细菌:包括大肠杆菌在内的各种细菌
肠道分型
• 依据16SrDNA序列分析结果分为7个菌门 • 厚壁菌门(65%-79.4%) • 拟杆菌门(16.9%-32%) • 放线菌门(2.5%) • 梭杆菌门(<1.0%) • 变形菌门(<0.1%) • 疣微球菌门(0.1%) • 蓝菌门(<0.1%)
肠道微生物与儿童健 康
常熟第五人民医院 —儿科 陈月萍
肠道微生物与儿童健康儿科
消化道地图
• 口腔:负责食物咀嚼,并用唾液消化掉部分淀粉酶 • 胃:容量有4升,能分泌具有强酸性的胃液,将食物加工成食糜,
并消灭绝大多数细菌。 • 小肠全长约5-6米,是最主要的吸收器官,负责从胃处理过的食
糜中吸收营养。 • 大肠长约4.5米,负责吸收食糜中剩余的水分和电解质,将多余的
肠道微生物与儿童健康儿科
各细菌门类介绍
• 厚壁菌门:芽孢杆菌属、李斯特菌属、葡萄球菌属、肠球菌属、乳杆菌属、 乳球菌属、明串珠菌属、链球菌属、梭菌属、优杆菌属
• 拟杆菌门:拟杆菌属、黄杆菌纲 • 放线菌门:双歧杆菌属、微球菌属 • 变形菌门:埃希氏菌属、沙门氏菌属、克雷伯氏菌属、志贺氏菌属、结肠耶
肠道微生物可以被认为时宿主的“微生物器 官”
肠道微生物与儿童健康儿科
肠道微生物于宿主健康
• 肠道微生物分解胆酸调节脂肪和葡萄糖代谢 • 肠道微生物代谢产生短链脂肪酸调节宿主健康 • 肠道微生物调节机体免疫系统 • 肠道微生物调控肠道细胞基因表达及微血管生成
肠道微生物与儿童健康儿科
膳食因子与肠道微生物
肠道微生物与儿童健康儿科
肠道微生物特点
• 成人肠道内的微生物数量高达1014,接近人体体细胞数量的10倍 • 人体内超过99%的不同类型的基因并不属于人类,而是共生微生
物的基因并不属于人类,而是共生微生物的基因。人体与人体共 生菌构成超级生物体。
肠道微生物与儿童健康儿科
肠道微生物发挥作用
• 信息交流 • 消耗、储藏和重新分配分配能量 • 生理性调控重要的化学转换过程 • 通过自我复制来维持和修复自身
(<1%)
6.6 (<1%)
7.5(3% ) 8.3(69%) 8.1 (2%)
肠道微生物与儿童健康儿科
8.7(8%)
影响婴幼儿肠道细菌的定植和演替的因素
• 新生儿肠道细菌定植是一很复杂的过程,依赖于 外界环境和饮食、微生物相关宿主相关因素的合 力作用
肠道微生物与儿童健康儿科
母乳是新生儿肠粘膜免疫系统的一部份
尔森菌属、假单胞菌属、弧菌属 • 梭杆菌门:梭杆菌属 • 疣微球菌门:疣微菌属、突柄杆菌属 • 蓝细菌门(旧名:蓝藻或蓝绿澡)
肠道微生物与儿童健康儿科
肠道正常微生物群构成
• 概念 • 共生菌 • 外籍均(过路菌):
环境菌群、外籍菌群
肠道微生物与儿童健康儿科
肠道菌群的生理功能
• 代谢与吸收 • 胃肠免疫屏障 • 维持内环境稳定 • 生物学屏障 • 生物拮抗作用 • 抑癌作用
• 初乳中的SIgA • 母乳中的蛋白质的特殊构成 • 乳铁蛋白 • 人乳低聚糖 初乳中含有15-23g/L,成熟乳含有8-12g/L
肠道微生物与儿童健康儿科
肠道菌群-肠道病原体-肠道炎症的相互关系
• 肠道病原体能够接触到肠上皮的表面,通过接触上皮的病 原体识别受体(PRR),释放PAMP越过黏膜天然免疫网络, 最终侵入到肠道黏膜组织。
• 长期食用不同的膳食会导致结构截然不同的肠道菌群出现 • 短期改变膳食对肠道菌群结构的影响并不强烈
肠道微生物与儿童健康儿科
小儿肠道微生态系统的特点
1.新生儿出生前胃肠道是无菌的 2.肠道所定植的微生物全部来源于外界环境 3.众多因素影响肠道菌群定植和替演 4.分娩方式、喂养方式和饮食结构、生活习惯、分娩时的环境、早
肠道菌群在不断的变化中
外界因素 饮食 抗生素使用 疾病 微生物相关因素 宿主相关因素 婴幼儿肠道菌群的定植,演替和成熟对小儿的健康
发育有着及其重要的作用。
肠道微生物与儿童健康儿科
在发育关键期,肠道菌影响大脑发育。
儿童营养的基本原则 1. 全面性 2. 一个人的每日食物种类最好达20种以上 3. 七大类营养素配比得当 4.适量性 5.数量适宜 6.易消化性 7.屏障肠道菌群作用
肠道微生物与儿童健康儿科
生后2天到断奶
• 肠道菌群的结构与喂养方式密切相关
2-7天
1-19周
双歧杆菌
类杆菌
梭状芽孢 杆菌 肠道细菌
9.0(95%) 7.3(2%)
7.8(22%) 9.8
9.7
(97%)(77%
7.4(8.7%) 7.5
9.0
(0.5%) (15%)
3.5(<1%) 5.1(<1%) 4.9
肠道微生物与儿童健康儿科
正常肠道菌群的免疫调节作用
• 通过维持黏膜正常的通透性而维持肠道完整的防御屏障功能。 • 通过刺激肠道分泌免疫球蛋白儿调节肠道黏膜免疫系统。 • 通过均衡细胞因子释放而调节肠道炎症反应。 • 通过抑制肠道黏膜过度生成炎症因子并降低系统全身免疫应答反
应。
肠道微生物与儿童健康儿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