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单元教材分析

利通八小鲁月桃

一、教学内容

背景:学生在一年级上册已经学习了长短、高矮,会用直接和间接的方法比较物体的长短、高矮,但都不是从量化的角度比较。如这个东西长多少,这个东西比那个东西长多少并不知道。本单元就是要让学生学习从量化的角度进行比较。

·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

·认识线段

二、编排特点

1.使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数学是人类经过曲折的探索过程建构起来的,但它在呈现时,常常省略了其产生、发展的曲折过程,以非常概括、严谨的形式展现出来。而小学生由于感性认识还不够丰富,抽象思维能力还未形成,所以学习起来会感到抽象困难。但是个体的认识应遵循人类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因此作为教学内容的数学在呈现时,应该按照儿童学习数学的特点,还原数学生动活泼的建构过程,让学生亲身经历类似的创造过程,用自己的活动建构对人类已有的数学知识的理解。

2.重视长度观念的建立。

米和厘米是两个最基本的长度单位,如果学生对这两个长度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了较鲜明的表象,就可以正确运用他们进行估测或实测,也容易掌握单位间的进

率。比如,学生形成了1厘米、1米实际长度的表象,就不至于产生“1米=10厘米”的错误。再比如,即使有些学生熟记进率,并能正确进行名数的化聚,但在完成诸如“一张床长2(),一个文具盒长2(),一本书厚2()”之类的练习时,却不能正确选用适当的长度单位。这样的例子从另一个侧面提醒我们,应当重视计量

单位观念的形成,并将这方面的要求落到实处。

为了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教材采取了这样一些措施:

(1)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建立厘米和米的长度表象。比如,教学1厘米时,借助图钉、手指的宽度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教学1米时,伸开两臂比划1米有多长,体验1米的实际长度。

(2)给学生提供测量实际长度的机会。在进行实际测量的活动中,一方面可以丰富测量的经验,体会数学知识的作用;另一方面也能进一步加深和巩固有关长度单位的观念。如测量铅笔、身高、黑板等各种物体的长度,测量跳远的长度。让他们认识一些不同的尺子,实际练习读取厘米尺与皮尺等尺上的数值,充实实际测量的经验并巩固长度观念。

(3)培养估测意识。估测在实际生活中经常用到,这也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一个重要方面。估测既可以巩固长度观念,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教材在学生积累了足够的实际测量经验后,给他们提供了先估测再实测的练习,让学生

比较估测与实际测量所得结果的差别,从而修正自己的量感与估测策略。如第6、8题。

3.改变了线段的编排。

线段与直线有着密切的联系,过去是利用“线段是直线的一部分”来教学的。但直线的概念比较抽象,无限的特点学生不容易理解,实际生活中无法借助实际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因此教材在这里不教学直线,只教学线段,采取给出线段、直接描述的方式说明什么是线段。

三、具体编排

1.长度单位

(1)重点是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了解知识的来源。

(2)从量化的角度测量物体的长度:选一个物品作测量标准,了解所测物体有多少个测量标准那么长。

(3)通过两方面体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用不同的测量标准测量同一长度,得到的测量标准数量不同。

※用不同的测量标准测量不同长度,得到的测量标准数量可能相同。

得出结论:用同一测量标准度量同一长度,得到的单位长度数量相同,用同一测量标准度量不同长度,得到的测量标准数不同。所以,在测量、比较长度时,必须使用同一测量标准。

(4)使用1厘米见方的正方体,一是学生的学具里都有1厘米见方的正方体,二是为了后面引出1厘米的概念。其实,还可以使用其他的单位长度,如曲别针、硬币等。在实际生活中,根据测量、比较的需要,可以选用不同的单位长度。不同的国家选用的单位长度也经常是不同的,如我国的寸、尺、丈,英国的英寸、英尺,国际通用的有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

(1)例1中已经引出了将正方体作为统一的单位长度,但每次都拿正方体不方便,由此引出直尺,向学生说明直尺是人们为了方便测量而发明的,尺上的刻度都是统一的。并用一条线段引出1厘米的长度。

(2)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把正方体、直尺、线段放在一起,使学生初步感受1厘米有多长,同时也为用直尺测量长度做准备。教学时,要让学生拿出一把尺子观察一下,认识一下尺上的刻度及实际长度。

※学生初步认识“1厘米”的实际长度后,设计了估计图钉的长大约是1厘米和量量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两个活动,使用多种直观物体帮助学生巩固1厘米的长度观念,形成1厘米的表象。教学时,还可以让学生想想还有什么东西大约是一厘米长。

教材中给出了量纸条长度的正确方法,但只是其中一种方法,教学时如果学生能够发现更多的方法,要给以鼓励,如从1厘米量到6厘米,可能有的学生知道用6—1=5厘米,但也要引导学生避免看成6厘米。

(1)米尺的引入不再像以前那样直接给出,而是让学生通过用学生尺量黑板,感觉到很麻烦,很自然地引出。

(2)与“1厘米”的认识一样,教材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米”的长度表象。

※实际观察米尺

※量身高

※量臂展

借助自己的身体,又有横向,又有纵向,把一年级上册学习的长短、高矮统一成“长度”的概念。

(1)通过用不同的工具量1米长的绳子,让学生通过活动,自己去发现米和厘米的关系。例如,教学时可以提出问题“你知道1米等于多少厘米吗?”然后提供各种各样的工具,让学生自己设计活动去探索,教材上量绳子的活动只是提供一个范例。

(2)教材上开始出现卷尺、皮尺(做一做),让学生认识更多的测量工具,并理解根据不同的测量需要可以选用不同的测量工具。

2.线段

以前:先讲直线,再引出线段“在直线上点两个点,这两个点间的一段叫做线段”。

修订教材就改过来了。

(1)用三个直观图直接形象描述出线段的特征:直、有两个端点。

(2)让学生运用量长度的方法量出线段的长。

与量长度一样,教材只是给出了最基本的画线段的方法,学生如果有其他方法也可以。

四、教学建议

1.注意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2.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表象。

认识长度单位,不仅要让学生知道一些单位的名称和单位之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了解每一个长度单位的实际长度,能够在实际中应用。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学时应注意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1厘米、1米大致有多长,从而初步建立起厘米和米的长度表象。

3.把握好线段的教学要求。(尽量不要把直线和线段进行对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