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阶段我国公众的环境意识状况及其改善途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阶段我国公众的环境意识状况及其改善途径
摘要: 国内外的实践表明,做好环境保护工作必须有全民的共同参与,而共同参与的前提是全民要有较高的环境意识。
为此,本文对我国公民环境意识进行了详细分析,并认为公众对环境问题的重视程度不够,重直接生活环境而轻生态环境,环境知识水平总体偏低,并且知多行少、说多做少,呈严重的“政府依赖型”。
为此,应从确定公民环境权的地位并明确其具体内容、加强和推进环境宣传教育、发展环保团体、建立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更新消费观念等方面入手,大力提高公众环境意识。
关键词:公众环境意识;现状;影响因素;对策
前言:公众环境意识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环境保护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近二百年来世界各国的环保实践证明,环境保护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环境保护的全民参与,其基础是公众环境意识的普遍提高,其外在表现形式是民间环保组织和环保活动的发展。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面临着非常艰巨的环境保护任务,其公众的环境意识如何,公众参与情况如何,将决定中国环境保护的未来走向,也是中国政府及其地方政府制定有关政策法规的重要基础。
正文:
一、环境意识的含义
公民的环境意识就是其环境观,也就是个体对于人与环境关系的认知,环境观区别于世界观、人生观,后者作为一种对世界总的认识或作为一种人生态度反映的是对生命与存在、物质与意识之间的关系的思考。
而环境观并不以公民个体的自我意识为条件,它仅仅体现为公民对待自然的态度和其所表现的行为取向上。
[1]
环境意识作为思想观念之一种,它是由其相应的社会存在基础所决定的,不同的社会存在条件会导致环境意识范畴的不同内涵和外延,就现代意义的环境意识而言,它的产生和环境问题的出现是同步的。
二、现阶段我国公众的环境意识状况
1、公众对环境状况的感受及对环境问题的重视程度
多数公众认为我国环境污染状况严重。
但把环境问题与其他社会问题相比较,则显现出公众对环境问题的重视程度较低。
认为污染“非常严重”和“比较严重”的人数比例为56.7%,远高于认为“不太严重”和“没有问题”的22.8%。
对“世界面临的问题”排序上,环境问题在贫困、教育落后、人口过多之后,居第四;对“我国面临的问题”的排序上,环保在社会治安、教育、人口、就业之后,居第五;对“我国发展目标”的排序,环保在经济、科技、人口和社会公平之后,居第五。
公众选择的“环境保护”排名均较后,说明公众对环境问题的关注程度不如对上述重大社会问题的关注程度高。
但调查结果也显示,文化程度越高的人越重视环境问题。
[2]
2、公众最关注的环境问题
公众最关注的环境问题是水污染和大气污染。
最关注水污染问题的公众为26.6%,其中农村为30.3%;最关注大气污染问题的公众,城市为29.4%,农村为23.9%。
这与我国政府目前
治理环境污染工作重点相吻合。
环境意识通常分为两个层次:一是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的“日常生活环境意识”,二是远离人们日常生活、必须通过社会化宣传与教育才能达到的“生态环境意识”。
两者的一致性程度越高,环境意识水平越高。
根据国内的多项调查结果,我国居民的环境意识呈明显的二元结构,即“日常生活环境意识”较高,而“生态环境意识”则处于低水平,这是一种典型的“自我保护型”的环境意识。
这是我国公众环境意识的一大特征,也是一大问题所在。
3、公众的环保知识水平及教育程度
各种调查统计表明,目前中国公众的环境知识水平仍然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平。
国家环保总局和教育部调查显示,多数被调查者的环保概念较为模糊,34.8%的人对“治理污染措施”的认知还停留在环境卫生的层面上。
在满分为13分的环保知识测试中,人均得分只有2.8分,其中城市人均4.5分,农村人均2.4分,也有的调查显示,被调查者具有较多的环保知识,但根据分项得分,居民环境知识、环境态度和预期环境行为所处的水平不协调。
也就是说,居民将掌握的环境知识和正确的环境态度转化为环境行为时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
这说明,环保知识是参与环保行为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
就环境意识形成而言,由于城乡二元差异而导致公民在经济利益分配上的不均衡和在受教育机会上的不平等是导致其差异的主要因素。
公众对世界环境状况的认知与他们的文化程度非常相关。
文化程度越高,认为某种环境问题在世界范围内“是问题”的比例越高;文化程度越低,认为“是问题”的比例越低。
4、“生态消费”意识
“生态消费”是人们为保护和改善环境而在消费上作出的一种主观努力。
近年来,我国公众的生态消费意识在逐步提高,绿色产品逐步在市场上有了一席之地。
北京青年政治学院的调查表明,70%的人愿意为保护环境而承担一些费用;63.5%的人愿意选择环保产品,即使它的价格可能会比普通产品略高。
但是,更多的时候,这种生态消费意识并不能够转化为实际行动,如环保总局和教育部调查显示,只有25%的公众在购物时考虑到环保因素,35%的人愿意为了环保而接受较高的价格,30%的人在处理废弃物时符合环境道德要求。
这说明,“知多行少”或“说多做少”是我国公众环境意识的又一大特征,也是一大问题所在。
[3]
5、少年的环境意识高于成年人
少年的环境意识在对环保的重视程度、自然观、环保行为等各个方面均明显高于成人。
在“对世界面临问题的重要程度”、“我国面临问题的重要程度”排序中,少年均把“环境保护”排在第一位,而成人对“环境保护”的排序则居第四、第五。
少年中对人与自然关系持错误观点的人数比例比成人低12个百分点,持正确观点的比例比成人高22个百分点。
在公共场所处理废弃物中,少年选择符合环境道德要求行为的为37.8%,成人则为29.4%。
与成人相比,少年更不愿意消极忍受噪声污染,选择采取积极行动,与厂方交涉者比成人高将近20个百分点。
70.3%的少年环保知识来自于学校课堂,成为他们第一位的来源途径。
这有力地说明中小学的环境教育对提高青少年的环境意识具有重要的意义,应充分利用。
[4]
总结现阶段我国公众环境意识的主要特点 [5] :
<1>文化程度是影响公众环境意识的最显著因素。
文化程度与环境意识明显地呈正比关系,文化程度越高,环保知识越多,环境意识越强,对环保事业的参与程度越高,环保行为越积极。
<2>受环境教育程度是影响公众环境意识水平的一个突出因素。
<3>我国公众的环境意识呈明显的“依赖政府型”。
<4>对公众环境意识影响最大的因素是政府主导的宣传教育活动和
新闻媒体传播。
<5>公众对环境状况的改善给予较高的评价并抱有乐观的预期。
三、改善途径及对策
从综合分析的情况来看,目前我国公众的环境意识属于利害驱动下的自我保护型,其表现出来的行为取向也是较为积极的,但是尤其不能忽视的是有一小部分人还不具有环境意识。
今后如何促使广大人民群众真正认识到环境保护就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键,认识到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如何促使人们的环境意识从自我保护型上升到维护中华民族的全局利益和长远利益的高度,并能更为自觉的、理性的驱动自己的环境行为,仍是环保工作的首要任务。
同时,综合分析所得出的一些结论也对新时期如何进一步搞好环境宣传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在新的形势下,理清环境宣传教育工作思路,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实施更为有效的宣传攻势,乃当务之急。
[6]具体对策如下:
(一)在法律上确定公民环境权的地位并明确其具体内容
通过立法确立公民环境权的地位并明确其具体内容,这是提高公众环境意识、实现公众参与的根本保证和法律基础。
所谓环境权,是指人所享有的在适宜健康和舒适环境中生存以及合理利用环境资源的权利。
总的来看,这些法律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涉及环境权的某些内容,但是都过于原则、笼统,只不过是作为一种宣言式的规范加以确立,而不具有任何实体权利性质,受害人无法直接援引上述规定以具体请求司法保护。
这就大大挫伤了公民与危害环境行为做斗争的积极性,也使公民参与环境管理失去了可靠的法律保障。
所以,我们在加强环境立法建设的同时,应在法律体系、特别是环境基本法中明确公民在环境权中的地位,具体规定公民享有日照权、通风权、安宁权、清洁水权、清洁空气权、观察风景权等。
同时,也应把环境监督权、环境知情权、环境索赔权、环境议政权容纳进来。
(二)加强和推进环境宣传教育
政府教育部门应大力加强环境宣传和环境教育扩大舆论宣传,强化环境意识,更新观念,倡导“绿色消费”和“生态消费”;加强教育培训,普及环境知识,尤其注重在大中小学校开展绿色系列创建活动。
(三)发展和支持环保团体,加强公众参与
随着公民环保意识,不管各种组织机构还是民间个体都会自行组织举办环保公益宣传活动,政府应当大力支持并给予帮助,增强公众参与的积极性。
(四)更新观念,倡导“绿色消费”和“生态消费”
国内外学术界普遍认为,急剧膨胀的消费需求是造成生态危机的深层次原因。
发达国家滋长的“消费越多越体面”的观念,不仅鼓励人们以贪得无厌的态度去消费资源、能源和商品,而且刺激人们尽可能多地把它们消耗和浪费掉,其结果是,使生态危机愈益严重。
因此,由高消费向生态消费转变,便成了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结尾:公众参与的实施,是一个渐进的、动态的历史过程,它与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息息相关,他的实践必将随着国家的发展,经历从自发到自觉,从简约到丰富,从表层至深层,从伦理化到世俗化的过程。
我们国家的公众参与要获得实质性进展,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它是各个方面的逐步完善和提高的结果,这离不开政府、环保团体、公众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 鄢斌.公民环境意识的变迁与环境法的制度调整[J].2003年第五期.
[2][3]崔树义.公众环境意识:现状、问题与对策.山东济南:山东社会科学院.
[4]全国公众环境意识调查报告.第一部分:调查结果,1998.
[5]全国公众环境意识调查报告.现阶段公众环境意识的主要特点,1998.
[6]白向玉,李晓冬,邵超峰.我国公众环境意识的现状、影响因素及对策.江苏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2.
[7]崔树义.公众环境意识:现状、问题与对策.山东济南:山东社会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