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第二卷第三篇
4.《资本论》第三篇
Note1:本章是英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的历史记录, 对于我们了解资本主义发展的实际历史具有重要 意义。 Note2:工人阶级作为行动主体出现在我们的视野 当中。阶级斗争在平等权利的基础上出现,同等 权利(都是遵循了交换价值规律)之间是无法判 定“公平”的,你所能做的就是尽可能地捍卫自 己的立场。 Note3:资本主义国家的立法对经济关系的重大调 节作用。引申问题——国家权力和资本力量为何 允许劳动者取得一定的利益?
5.5 5 4.5 4 3.5 3 2.5
产品的价值构成:W=C+V+M 剩余价值率: m′= m/ V
现实生活中剩余价 值率怎么粗略计算?
2 1.5 1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剩余价值率变动
9
10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认为这很重要:在 给定的社会条件之下,在把棉花制成纱线 的过程中,只可能花费必要的劳动时间, 而不会花费更多。” 劳动力必须在“正常条件”下发挥作用, 劳动力需要具有“平均的程度,技巧和速 度”,“通常的紧张程度”。 “片刻”是“利润的元素”。
A. 资本家总是按商品价值来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 B. 资本家总是能够按商品的价值来出卖产品棉纱。其 中,当资本家延长工人的劳动时间从而扩大产量以后, 产品的市场需求量也要能相应地增加,从而保证产品仍 能按价值出卖。否则,如果市场的需求没有随之扩大, 那么,资本家实际所获得的剩余价值可能会因为商品价 格的降低而减少,即少于工人实际生产出来的剩余价值 量。 C. 工人的劳动力总是在正常的条件下发生作用,即必 须在社会平均的技术和物质条件下进行劳动,也就是工 人使用的劳动资料例如纺车或纱锭是当时同行业通用的 纺车和纱锭,而且工人所使用的棉花也具有正常的质量。 D. 工人的劳动本身也具有平均的性质,即具有当时社 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强度。
《资本论》第二巻介绍
货币资本的循环本身表现为G…G′。从这个循环结 果的G′本身,看不到其形成过程。但G′是作为资本 关系存在的,G已经不再是单纯的货币,而是明显 地成了货币资本,它表现为一个已经自行增殖的价 值,因而也具有自行增殖的属性。G′表现出的只是 结果,而没有表现出造成这个结果的过程。 货币资本的循环形式本身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 正来源,把剩余价值表现为单纯货币循环的结果。 只有在G′本身执行商品资本职能的地方,在它本身 就是生产过程的直接产物而不是这个产物的转化形 式的地方,就是说,在货币材料本身(金)的生产 上,它的奇怪的形式才会消失。
E.由于消费与收入相联系,w—g—w 和W—G—W就 一般形式来说,都属于普通商品流通的范围,所 以很容易像庸俗经济学家那样,把资本主义生产 过程单纯地看作商品生产,看作用于某种消费的 使用价值的生产;并且把不进入资本循环的流通 ,即价值产品中作为收入消费的那个部分的流通 ,说成是资本特有的循环。 • 其实,工人的收入和消费都是整个资本再生产过 程的一部分,而资本家的消费也是从属于资本循 环过程、受其制约的。
三、第三阶段:W′—G′
• W′是已经增殖的资本价值的实物存在形式,即商品 资本。作为资本的商品与一般的商品一样,都是为 市场生产的,必须卖掉,转化为货币,经历W—G运 动。
• “商品能够执行资本的职能,只是由于在它的流通 开始以前,它已经现成地从生产过程中取得了资本 的性质。” • 商品资本的职能是实现预付资本的价值和剩余价值 。只要现在已经增殖的资本保留商品资本的形式, 停滞在市场上,生产过程就会停止。所以,商品资 本能否全部顺利转化为货币资本是整个资本运动中 极为重要的一环。
四、准备金
• 准备金和P…P循环中看到的购买手段或 支付手段的基金不同,“它是处在积累 的预备阶段中的资本的组成部分,是 还没有转化为能动资本的剩余价值的 组成部分”。因而,它不像货币积累那 样可以使再生产规模扩大,相反,它 只是保证资本循环和再生产过程的照 常进行。
资本论第三卷读书笔记
资本论第三卷读书笔记【篇一:《资本论》读书笔记】《资本论》读书笔记马克思所著的《资本论》总共三卷,第一卷是资本的生产过程;第二卷是资本的流通过程;第三卷是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
第一卷开篇就讲了商品与货币的问题。
介绍了关于货币的一些概念,什么叫做劳动二重性,资本总公式g-w-g与商品流通公式w-g-w的对比。
接下来第二卷是关于资本的流通。
资本循环有三个阶段,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然后介绍了流通时间和生产时间,这两个时间是资本在生产领域和流通领域停留的时间。
资本的生产时间包括劳动时间和劳动过程的休止的时间。
流通时间包括商品转化为货币所需要的时间和货币转化为商品所需要的时间。
然而在流通中必然会有流通费用的消耗,流通费用又分为纯粹的流通费用和生产性流通费用。
第二篇讲了资本周转,第三篇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
第三卷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主要阐明资本的各种形式。
中国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要了解马克思理论思想,必先通读《资本论》。
《资本论》是马克思用毕生的心血写成的一部光辉灿烂的科学巨著,是人类历史上经验和智慧的结晶,是对国际工人运动斗争经验的总结,它被誉为:马克思一生最伟大的主要理论著作;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中光辉灿烂的科学巨著。
《资本论》以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为指导,深刻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的全部发展过程,以数学般的准确性证明这一发展的方向必然引导到社会主义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确立,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它武装了无产阶级,成为无产阶级进行革命斗争的强有力的理论武器,成为工人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强大思想武器。
《资本论》运用唯物史观的观点和方法,将社会关系归结为生产关系,将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从而证明了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
《资本论》的方法的最大特色,就是把逻辑、辩证法和认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融为一体。
正如列宁所说:“在《资本论》中,唯物主义的逻辑、辩证法和认识论都应用于一门科学”。
马克思资本论的主要内容
(三)社会资本再生产和流通理论(第3篇,18—21章) 1.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和两个理论前提
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 题,即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替换问题。
《资本论》第二卷包括三篇二十一 章,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即第一 篇,论述了资本循环理论;第二部分即第 二篇,论述了资本周转理论;第三部分即 第三篇,论述了社会资本在生产和流通理 论。
(一)资本循环理论(第1篇,1—6章)
1.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和三种职能形式 三个阶段: 购买阶段、生产阶段、售卖阶段 三种职能形式: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
资本带着剩余价值又回来所需要的时间。 周转次数:资本周转次数就是一年中资本循环的次数。 资本的周转速度与中转时间成反比,于周转次数成正比。
2.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含义:固定资本是指用于购买机器、设备、厂房等劳动资
料的那部分资本;流动是指用于购买原材料、辅助材料等和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区别:周转方式不同、周转时间不同、价值预付和收回方
四、《资本论》的体系结构和主要内容
《资本论》第一卷研究资本 主义生产过程,研究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本 身作为直接生产过程考察时呈现的各种现 象。中心论述剩余价值的生产,以及剩余 价值到资本的转化,从而揭示资本主义生 产方式的本质。
第一卷共有七篇二十五章,可以分 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即第一篇,主要论 述了劳动价值理论;第二部分既第二篇到 第六篇,论述了资本和剩余价值理论;第 三部分即第七篇,论述了资本积累理论。
同剥削农业雇用工人的关系,也体现了农业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 在分割剩余价值上的关系。
《资本论》导读(第二版) 第二卷 第三篇
I.重农学派
魁奈在《经济表》中揭示了一国的年产品如何通过流通进行分配,从而保证简单再生产的持续进行。马克思指出,魁奈的贡献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第一,将年终的农产品作为生产期间的起点,这实际上是选择了商品资本循环形式进行研究,表明魁奈找到了分析社会总资本运动的正确途径。第二,《经济表》中包括了社会各阶级的收入来源以及这些收人在流通中表现出的相互关联,这对于理解社会总资本各个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很有启发。第三,《经济表》中一部分农产品不投入流通而是留在租地农场主那里作为下一年的生产资料,这表明魁奈认识到社会生产过程包括再生产条件,社会生产过程被看作一个不断重复和更新的过程。第四,《经济表》中生产剩余价值的唯一领域是农业,这个部门在魁奈的分析中完全采取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这实际上说明了剩余价值是来源于生产领域而不是流通领域。 与魁奈相比,斯密克服了把资本局限于农业的片面,但他依旧重复了重农学派的错误,甚至还有所退步。斯密将资本的“固定”和“流动”视为决定性区别,看不到不变资本价值以更新的形式再现出来,实际上偏离了剩余价值来源于生产过程的正确立场。
《资本论》目录
内容简介资本论是马克思用毕生精力写成的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经济学巨著。
其中第一卷研究资本的生产过程,第二卷研究资本的流通过程,第三卷分析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
马克思在这部巨著中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科学地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必然性,揭示了人类社会必然由资本主义发展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历史规律性;在阐述资本主义经济规律时,也揭示了社会化大生产和商品生产的一般规律,还预见了未来社会的某些社会经济的一般特征。
资本论对认识资本主义和研究社会主义具有重要意义。
在对资本论进行节选时,我们力求完整地反映原著的重要理论观点。
本书保留了资本论原有的目录。
本书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中文第二版第2卷收载的资本论节选为依据,对个别章节作了一些增补。
目录:说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摘自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1.生产、消费、分配、交换(流通)1.生产2.生产与分配、交换、消费的一般关系(a)[生产和消费](b)[生产和分配](c)最后,交换和流通3.政治经济学的方法4.生产。
生产资料和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和交往关系。
国家形式和意识形式同生产关系和交往关系的关系。
法的关系。
家庭关系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节选)1867年第一版序言1872年第二版跋资本的生产过程第一篇商品和货币第一章商品第二章交换过程第三章货币或商品流通第二篇货币转化为资本第四章货币转化为资本第三篇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第五章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第六章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第七章剩余价值率第八章工作日第九章剩余价值率和剩余价值量第四篇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第十章相对剩余价值的概念第十一章协作第十二章分工和工场手工业第十三章机器和大工业第五篇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第十四章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第十五章劳动力价格和剩余价值的量的变化第十六章剩余价值率的各种公式第六篇工资第十七章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转化为工资第十八章计时工资第十九章计件工资第二十章工资的国民差异第七篇资本的积累过程第二十一章简单再生产第二十二章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第二十三章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第二十四章所谓原始积累第二十五章现代殖民理论马克思资本论第二卷(节选)恩格斯写的1855年版序言(节选)资本的流通过程第一篇资本形态变化及其循环第一章货币资本的循环第二章生产资本的循环第三章商品资本的循环第四章循环过程的三个公式第五章流通时间第六章流通费用第二篇资本周转第七章周转时间和周转次数第八章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第九章预付资本的总周转。
资本论》第二卷
扩大再生产
• 扩大再生产,就是生产规模比原来扩大的 再生产。具体来讲,就是社会生产的新产 品除了用于补偿已消耗的生产资料和消费 资料外,还有多余的部分用于扩大生产的 规模。相对比的概念是简单再生产:规模 不变的再生产被称作简单再生产。
• 外延式的扩大再生产是通过增加生产要素的数量 而实现的扩大再生产。如上例中我们所举的皮鞋 生产商,如果他在生产技术、工艺水平、生产流 程都不变的情况下,仅仅是靠增加工具、设备、 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而形成的扩大再生产,就是外 延式的扩大再生产。 • 内含式的扩大再生产是通过提高生产要素的使用 效率而实现的扩大再生产。就是在厂房、机器设 备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数量不增加的情况下,主 要是通过技术进步、加强管理、提高生产要素的 质量等方法,使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的再生产。
•
生产性停工时间,包括职工正常的休息、机器 设备的检修或夜间停止使用等。 生产资料的储备时间,指原材料虽已进入生产 领域但未投入生产的那段时间。如原材料在工厂 仓库里的正常贮存时间,这种原材料的储备,是 维持生产过程连续进行的必要条件。 一般来说,生产时间比劳动期间要长。劳动期 间始终属于生产时间,但生产时间不一定都是劳 动期间。
G-A
• 2, G-A是货币资本转化为生产资本的根本特征 (13-17)P36 G-A被看作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特征不是因为劳 动力提供剩余价值或工资的不合理形式,而是劳动 力成为商品的事实. G—A被认为是所谓货币经济的特征或标志,是因 为在这里劳动是它的所有者的商品,因而货币是买 者——就是说,是因为有了这种货币关系(即人类活 动的买卖).但是,货币很早就已经作为所谓服务的 买者出现了,而G并没有因此转化为货币资本,经济 的一般性质也没有因此发生变革.
• 固定资本的流通和周转,有它自己的特殊形式:就 是价值与物质相分离。固定资本的价值运动并不 同它的物质运动相一致。它从开始周转的时候起, 价值便分割为二:一部分留在自身的物质形态上, 一部分转移到新产品上去。前者随着磨损程度而 逐次减少;后者经过生产和流通,以折旧形式逐 次提取折旧费,以货币形式收回。直至前者减为 零,全部转化为货币形式,再经过流通领域购买 新的同类物资,来替换已经磨损报废的固定设备, 完成它的一次周转,重新进入下一次周转。
资本论》第二卷讲义
• 二、产业资本总循环连续进行的条件 • (一)资本按一定比例分割为三种形式,使它们在空间上同时并 存于三个阶段并各自执行其职能。 • (二)资本的每一个部分在时间上必须相继通过循环的各个阶段, 不断交换其职能形式并完成各自的循环。 • (三)要以价值(从而价格)的变动得到克服和抵制为条件。 • (四)要以理顺产业资本循环与一般商品流通之间的关系为条件。 • 三、批判德国历史学派以交易方式作为划分经济时代标志的错 误 • (一)自然经济、货币经济和信用经济不代表经济上相应的三个 发展阶段。 • (二)上述观点的错误在于不是按生产方式划分经济时期。 • (三)上述观点抹煞了资本流通和简单商品流通之间的本质区别。 • 四、关于W 中的m 由谁实现的问题
• 二、第二阶段 生产资本的职能 • 分析生产资本的性质和职能以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商品生产 的内在联系。 • (一)第二阶段是资本的生产阶段。 • 1、G-W 的直接结果是货币资本价值流通的中断。 • 2、处在Pm 和A 实物形式上的资本价值只能进入生产消费。 • (二)生产资本是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相结合并进行生产的资本主 义形式。 • 1、划分不同经济时期的标志。 • 2、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特殊性质。 • 3、生产资本作为可变资本和不变资本的不同性质和作用。 • (三)生产资本的职能是生产剩余价值。 • 1、第二阶段表明的是资本的生产过程。 • 2、资本生产过程的结果是包含着剩余价值的商品资本W。
• 三、第三阶段W—G • 揭示商品资本的职能特别是实现这种职能的意 义。 • (一)商品资本的含义及其职能。 • (二)商品资本向货币资本转化的重要意义。 • (三)作为第三阶段终点的G 表明一种质的关 系。 • (四)小结:资本在流通过程中只发生价值形式 的变化,资本价值的增殖只发生在生产过程之 中;商品只有作为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结果的 时候,才成为商品资本。
资本论2卷1篇1章资本形态变化及其循环
《资本论》第二卷第一篇资本形态变化及其循环《资本论》第二卷研究资本的流通过程,中心是分析剩余价值的实现问题。
第二卷所研究的流通过程,并不是资本的单纯的流通过程,而是资本的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统一中的流通过程,即流通的总过程。
通过对流通过程的考察,着重说明资本不仅是一个社会关系,而且是一个运动过程’ 这个运动过程也就是不断的再生产过程。
《资本论》第二卷共三篇,分为二^一章。
第一、二篇研究单个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考察资本在循环中所采取的各种形式以及这些形式本身的循环,考察资本循环的周期性,以及资本周转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从而创立了科学的资本循环理论和资本周转理论。
第三篇,研究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揭示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的规律,从而创立了科学的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
这三篇的安排体现了从个别到总体、从微观到宏观的逻辑发展过程。
第一章货币资本的循环本章共四节,前三节依次分析货币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说明资本首先以货币形式出现在市场上,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然后通过生产要素的消费,生产出一个包含剩余价值的产品,最后通过商品销售重新转化为货币形式,实现剩余价值;第四节综合考察货币资本的总循环,说明货币资本的循环不只是资本循环的特殊形式,而且还是资本循环的一般形式。
I、第一阶段G-W一、由货币资本到生产资本的转化是第一阶段的内容产业资本循环的第一阶段,是购买阶段,即G—W从形式上看,这是一般商品流通行为,但由于这种流通的内容具有特殊的规定性,才使G—W成为资本循环中的一个特定的阶段。
这种特定的物质内容,就是资本家用货币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即商品生产的物的因素和人的因素。
如用A一一A障伫表示劳动力,用P m表示生产资料,那么G—W就表现为1■' J o处于购买阶段的货币资本的职能,就是为生产剩余价值准备条件。
s© 伫一一不仅表示一种质的关系,还表示一种量的关系,即用货币所购买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存在着一定的量的比例。
《资本论》第二卷
15. 在这里,被当作特征的,也不是形式的不合理。相反,这种不合理正好 被忽视了。这种不合理在于:作为价值形成要素的劳动本身不能具有价值, 从而,一定量劳动也不能具有在它的价格上,在它和一定量货币的等价上表 现出来的价值。但是我们知道,工资只是一个伪装的形式。在这个形式上, 比方说,劳动力的一日的价格,表现为这个劳动力在一日中付出的劳动的价 格,以致这个劳动力在6小时劳动内生产的价值,表现为这个劳动力12小时 的工作或劳动的价值。
《资本论》第二卷的结构
《资本论》第二卷包括三篇,共二十一章。
第一篇 资本形态变化及其循环
资本循环是单个产业资本的形态变化及其循环。资本的 形态变化,是பைடு நூலகம்资本由货币资本形态转化为生产资本形 态,又由生产资本形态转化为商品资本形态,最后又由 商品资本形态回到货币资本形态。
第一章 货币资本的循环
➢ 第一章的主要内容:论述货币资本的循环。这里研究的货币资本的循环具有 两方面的意义:一方面把它当作产业资本循环的一般形式。就是说,货币资 本的循环作为反映产业资本循环由预付货币资本到收回更多货币资本的一般 特征的形式。另一方面又把它当作产业资本循环的特殊形式。就是说,货币 资本的循环是产业资本循环整体(货币资本循环、生产资本循环和商品资本 循环的统一)中的一个特殊形式。
13. G—A是货币资本转化为生产资本的一个具有特征性质的因素,因为它是以货 币形式预付的价值得以实际转化为资本,转化为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的重要条件。 G—Pm所以必要,只是为了实现在G—A中购买的劳动量。本书第一卷第二篇《货 币转化为资本》,已经从这个观点对G—A作了说明。这个问题,在这里还要从另 一个观点,即专门就货币资本是资本的表现形式这一方面加以考察。
第一节 第一阶段 G-W
《资本论》主要内容
《资本论》主要内容《资本论》是德国经济学家卡尔·马克思著作,由3卷组成,是马克思哲学思想的主要代表作之一。
第一卷“资本的生产过程”《资本论》第一卷主要是关于商品、货币、资本的概念阐述,讲述了资本的本质和产生、发展的历史过程。
马克思强调了资本的历史作用是使得生产力飞跃式发展,推进社会生产方式的进步。
在人类社会历史上,资本只是自由工业时期的一种特殊生产关系。
资本不过是劳动,而不是机器,只是在资本的生产方式下才成为资本。
马克思还对商品的本质进行了探究,认为商品的本质是劳动产品的价值形态。
商品相当于劳动价值形成的媒介,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而货币则是要解决商品流通时的交换价值问题。
货币本身无用,但它是商品交换的实际媒介。
随着社会交往的扩大,货币在流通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成为社会经济活动中的核心媒介。
第二卷“资本的流通过程”《资本论》第二卷主要集中探讨了资本的两种基本形式——商业资本和利息资本,以及资本的流通过程。
由于不同生产部门的利润率不同,根据市场规律,资本将流向利润率高的领域,从而实现最大的投资回报。
同时,资本的流动也带来了货币积累的过程,资本家将从劳动者手中获得更多的利润,形成资本的积累。
马克思还强调了金融资本的产生,认为金融资本是市场经济不可避免的产物。
在市场经济中,金融资本不仅仅代表着一定的财富积累和所有权,还有着对经济政策与市场运作的巨大影响。
第三卷“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总过程”《资本论》第三卷也是《资本论》的终极篇章,该卷着重强调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特点以及危机理论。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作为一种生产方式,其生产过程本身是无限扩展的,因此资本主义存在着不断扩大的内在动力。
治理资本主义经济,必须深刻认识资本主义的本质,同时也需要理解生产中先进技术和工业组织方式的作用。
马克思还从资本积累与生态危机、资本主义危机理论等方面阐述了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指出资本主义存在的内在缺陷和不可避免的衰败。
资本论的原文摘抄及感悟
《资本论》(全称《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是德国思想家卡尔·马克思创作的政治经济学著作,1867—1894年分为三卷出版。
《资本论》全书共三卷,以剩余价值为中心,对资本主义进行了彻底的批判。
第一卷研究了资本的生产过程,分析了剩余价值的生产问题。
第二卷在资本生产过程的基础上研究了资本的流通过程,分析了剩余价值的实现问题。
第三卷讲述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分别研究了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具体形式。
这一卷讲述的内容达到了资本的生产过程、流通过程和分配过程的高度统一,分析了剩余价值的分配问题。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以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作为指导,通过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并使唯物史观得到科学验证和进一步的丰富发展。
《资本论》跨越了经济、政治、哲学等多个领域,是全世界无产阶级运动的思想指导。
资本论第二、三卷思考题
《资本论》第二卷思考题1、第二篇第一篇的研究对象是什么?2、一般商品流通与资本的运动有什么区别?什么原因使G——W这个一般的商品流通行为成为资本运动的一个阶段?(第二卷第32页)3、马克思在第35页上所说的G——W行为中“最具有特征的量的关系”是什么?为什么说它是“最具有特征的量的关系”?4、为什么货币能够执行资本的职能,通过G——A行为为资本主义生产做准备?(第二卷第36页)5、货币资本运动的行为基础是什么?(第二卷第39页)6、资本在经历G——W运动后,为什么要进入生产过程?(41-42)7、为什么资本循环中的生产阶段进行的必须是商品生产?8、为什么“一旦依靠雇佣劳动进行的生产普遍化,商品生产就必然成为普遍形式”?(第二卷第42-43页)。
9、领会“不管生产的社会形式如何……使社会结构区分为各个不同的经济时期。
”(第44页)这段话中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
10、马克思说“不论生产的社会形式如何,劳动者和生产资料始终是生产的因素。
但是、二者在分离的情况下只在可能性上是生产因素。
凡要进行生产,就必须使它们结合起来。
实行这种结合的特殊方式和方法,使社会结构区分为各个不同的经济时期。
”(第二卷第44页)按照这一原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劳动者与生产资料是如何结合的?11、思考:为什么说资本主义是一个划时代剥削方式?(第44页)12、理解“生产资料本身,只有在劳动力作为生产资本的人的存在形式,能够和生产资料相合并时,才成为生产资本的物的形式或生产资本。
”(第二卷第44页)13、工人的劳动力在什么情况下是资本,什么情况下不是资本?为什么?如何正确理解这里“资本”的含义?(参见第44页)现代西方经济学把人的劳动能力说成是资本(人力资本),其错误何在?14、为什么劳动力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创造的剩余价值表现为资本的果实?(第45页)15、为什么说“商品队伍中,由于属性不同,哪一类应升为资本,哪一类应列为普通商品,这个问题不过是烦琐经济学自己制造出来的一个可笑的难题罢了”?(第46页)16、回答“是什么使一切商品流通的这个简单行为(注:指W——G)同时成为一种资本职能”。
《资本论》第二卷第三篇18、20、21.ppt.Convertor[优秀范文5篇]
《资本论》第二卷第三篇18、20、21.ppt.Convertor[优秀范文5篇]第一篇:《资本论》第二卷第三篇 18、20、21.ppt.Convertor 第二卷第三篇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研究对象:社会总资本的运动(社会总资本的运动是生产和流通的统一)中心:社会总产品实现核心就是社会总产品实现的条件结构:以商品资本的循环为基础导言(第十八章)说明第三篇的研究对象 W'—W' 社会资本再生产和流通:第二十章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第二十一章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第一节研究的对象一、研究对象:本篇的研究对象是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
1单个资本的运动,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又是直接的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
2社会总资本的运动,是各单个资本运动的总和,但又和单个资本的运动有区别社会总资本的运动则不仅包括资本的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而且还包括生活消费过程和联结生产和消费的流通过程,还包括剩余价值的分配和流通过程。
二、《资本论》第一卷和第二卷第一、二篇以及第三篇的研究对象第一卷撇开资本的流通过程,考察资本的直接生产过程和再生产过程。
第二卷第一篇考察单个资本的生产过程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第二篇考察单个资本再生产过程中资本的各不同组成部分的周转及其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第三篇则把各单个资本作为互相交错、互为前提、互为条件的总体进行考察,揭示各单个资本之间、资本流通和一般商品流通以及货币流通之间的内在联系,社会总资本再生产过程中的产品实现和补偿问题。
第二节货币资本的作用中心:货币资本对再生产的重要作用一、货币资本是单个资本运动的起点和第一推动力二、货币资本既是资本周转的一个必要条件,又是对生产资本的一种限制。
第二十章简单再生产中心:说明在简单再生产条件下社会总产品实现的条件结构:有十三节,教材节选了三节这一章论述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正常进行的条件和规律。
由于简单再生产是扩大再生产的一个组成部分,并且包含着再生产的一般规定性。
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与社会主义的宏观经济——《资本论》第二卷第三篇学习札记
作者: 田荣嘉
出版物刊名: 兰州学刊
页码: 34-37页
主题词: 社会总资本;单个资本;再生产理论;生产无政府状态;卷第;第二部类;第一部类;社会性问题;比例关系;总产品
摘要:《资本论》第二卷第三篇,在全卷中占有重要地位,集中了马克思再生产理论的精华。
在生产社会化的条件下,再生产问题实质上已经超出单个资本的范围,是一个社会性问题。
本篇在生产无政府状态的雾霭下,透视到资本主义生产的全貌,揭示了各个单个资本之间“互为前提,互为条件”的联系,指明了社会生产必须遵循的客观比例。
它的基本原理,对于我们正确总结三十年经济建设,切实改善社会主义的宏观经济工作,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
学习《资本论》第二卷第三篇必须注意马克思所运用的方法
作者: 陈征
出版物刊名: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18-22页
主题词: 资本论;马克思;矛盾分析法;简单再生产;资本主义社会;剩余价值;再生产过程;唯物辩证法;资本主义经济;客观要求
摘要: <正>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的研究,所运用的是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
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就要学习其立场、观点、方法。
《资本论》第二卷第三篇,充满了活生生的辩证法。
只有弄懂马克思的方法论,对该篇的内容才会有准确的理解,学习也才能深入。
具体地说,对于《资本论》第二卷第三篇的学习,我们特别要注意下述具体的方法。
首先是矛盾分析法。
矛盾分析法是辩证法的核心。
全部《资本论》,都运用了矛盾分析法,第二卷第三篇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关于第二点,从社会总资本的运动来看,社会预 付资本在任何时候也必须有一部分采取货币形式, 因为只有这样社会再生产才不会停止。但从社会 总资本角度看,货币预付量大小随周转期间而变 化。
• (四)简单再生产两大部类之间交换的实现条件 • 简单再生产两大部类之间交换的实现条件 的基本
公式是:
• 这一公式体现了社会生产两大部类之间的内在联 系。它表明,要使 简单再生产能够正常进行,第I 部类生产资料的生产和第II部类对生产资料的需要 之间,以及第II部类消费资料的生产和第I部类对 消费资料的需要之间,都必须保持适当的比例。 只有在这个条件下,社会产品的各个组成部分才 能顺利实现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从而社会总资 本的简单再生产才能正常进行。
• 社会总产品从实物形态来看是由生产资料和消费 资料两部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组成的。
• 社会总产品从价值形态来看是由不变资本、可变 资本和剩余价值三部分组成的。
• 把社会总产品按实物形态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 料两大部类,按价值形态分为c、v、m三个部分, 是分析社会再生产的前提。只有弄清了 社会产品 的组成,才能分析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
• (七)两大部类的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
• 从两大部类交换的条件和公式:I(v + m)= II c,还可 以派生出一个从第II部类出发的两大部 类之间进 行交换的条件和公式,这就是: II (c + v +m)= I (v+m) + II(v + m)
• 这个公式的含义说明第II部类每年生产的消费资料 总价值要等于两大部类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的总 和,或者说每年生产的消费资料总价值 等于当年 新创造的价值。
• 关于第一点,从社会总资本的运动来看,除了运 动是从货币资本开始 以外,还表明不增加货币资 本也能扩大再生产。
• 1,通过延长劳动时间、提高劳动强度,加强对劳
动力的剥削,可以 扩大再生产。
• 2,通过对自然物进行充分合理的使用,可以扩大 生产规模。
• 3,通过更加有效地利用劳动资料,提高设备利用 率或延长设备使 用时间,可以扩大生产规模。
《资本论》第二卷第三篇“社会 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
• 《资本论》第二卷第三篇“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 和流通”,就是研究 社会总资本的运动的,也就 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社会再生产的理论。
• 马克思的社会再生产理论告诉我们,要使社会再 生产能够顺利进行,生产资料生产和消费资料生 产之间必须保持适当的比例关系,使社会再生产 从物质方面和价值方面都得到补偿。因此,社会 再生产的核心是实现问题,归根到底是社会再生 产如何按比例发展的问题。但是,在资本主义制 度下,由于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制,每个资本家 为了追逐剩余价值,进行着激烈的斗争, 整个社会 的生产是盲目的、无政府状态的,社会再生产的 比例经常遭到破坏。“在这种生产的自发形式中, 平衡本身就是一种偶然现象。”(第2卷第558页)
• 与个别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相比较,社会总资本 的再生产和流通在研究对象和范围上扩大了:
• 第一,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不仅包括生 产消费,而且包括个人消费。
• 第二,正由于社会总资本的运动包括个人消费, 所以,社会总资本的 运动不仅包括资本流通,而 且包括媒介个人消费的一般商品流通。
• 第三,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不仅包括资 本的流通,而且包括剩余价值的流通。剩余价值 的流通,一般说来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作为追 加资本加入资本流通,另一部分作为收入进行个 人消费,加入一般商品流通。
二、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一)简单再生产是扩大再生产的基础和出发点 为什么分析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要先 从简单再生 产开始呢? 第一,简单再生产是扩大再生产的现实要素和出发 点。 第二,简单再生产是实现扩大再生产的物质基础。 第三,从简单再生产开始是从抽象到具体的方法的 运用。
• (二)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
• 必要的消费资料(必需品),它们进入工人阶级 的消费,同时也构 成资产阶级消费的一部分。
• 奢侈消费资料(奢侈品),它们只进入资产阶级的 消费,所以只能 和花费的剩余价值交换。
• 在第II部类分为两个辅类以后,第II部类内部的交 换情况如下:
• (六)第 I部类内部的交换 • 简单再生产的顺利实现,不仅有两大部类之 间的交换、
第II部类内部的交换,而且还要有第 I部类内部的交换。 • 马克思实际上已经把第I部类也分成两个辅类,即生
产生产资料的生产资料部门和生产消费资料的生产资 料部门。“它是用来生产II的 生产资料,而不是用来生 产Ic的生产资料的,是用来生产生产资料的生产资料, 而不是用来生产消费资料的生产资料的。”“为了从 简单再生产过 渡到扩大再生产,第I部类的生产要能 够少为第II部类制造不变资本的 要素,而相应地多为 第I部类制造不变资本的要素。”(第2卷第560页) • 在第I部类内部,生产生产资料与生产消费资料的生 产资料之间,要 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而与第II部类 交换的是生产消费资料的生产资料, 因此,在第I部 类内部交换的,从价值形态来说是IC,从物质形态来 说是 生产生产资料的生产资料。
• (三)简单再生产的基本交换关系 • 研究简单再生产首先要以如下图式为出发点:
在以上图式中第I部类产品的价值是6000,其实物形态 都是生产资 料; 第II部类产品的价值是3000,其实物形 态是消费资料,全部产品总价值为9000。为了保证简 单再生产的顺利进行,两大部类的产品必须经过 相互 间的交换,才能得到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简单再生产 有三个基本交换关系。 1、第I部类的1000v+1 000m,同样必须用于消费资料, 即用于第II部类的产品。因此,它们必须同第II部类与它 们价值相等的不变资本部分2000c进行交换。这样,第I 部类得到价值相等的消费资料,第II部类得到价值相等 的生产资料。因此,就有 II2 000c和I(1000v + 1000m)从计算中消失。
• 这一公式是简单再生产两大部类之间实现的基本 条件也是平衡 条件。
•
• (五)第II部类内部交换的实现条件 • 简单再生产要顺利实现,不仅两大部类之间要保
持一定的比例关系,需要平衡,而且第II部类的内 部各分类之间也要保持一定比例关系,也要平衡。
• 为了研究第II部类内部交换的实现条件,又可以把 第II部类分成两个部类:
• 4,通过充分利用科学技术的成果,可以扩大生产 规模。
• 5,通过劳动的社会结合和提高劳动力的熟练程度, 可以扩大再生产。
• 6,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来扩大生产规模。 • 7,通过加强资本的集中,也可以扩大生产规模。 • 8,通过缩短周转时间,也可以扩大生产规模。 • 以上“这一切显然和真正的货币资本问题无关。
• 只有社会总产品的各个组成部分既在价值上得到 补偿,又在实物上得到补偿,社会总资本的再生 产才能继续进行。因此,社会总资本再生产 的核 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也就是社会 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物质补偿的问题。
• 什么叫社会总产品?社会总产品就是社会在一定 时期内,通常是指一年中所生产的全部物质资料 的总和。它是由一个国家工业、农业、建筑业等 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者共同创造的。社会总产品 既是生产过程的结果,又是再生产过程的条件, 是整个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 这一公式表明了第II部类消费资料产品的实现与两 大部类工人和资 本家个人消费之间的关系。在简 单再生产条件下,第II部类生产的消费 资料在价 值形态上,应该和全社会工人取得的工资和资本 家占去的剩余 价值总和相等;在实物形态上,应该 与工人和资本家所需要的消费资料相 适应。
• 但是,这个公式不是简单再生产的基本公式,而 是派生公式。在公式 I(v + m) = IIc的两端都加 II(v+m),就可以得出II(c + v + m)= I (v + m) +II (v + m)
• 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条件,就是社会总产品各个 组成部分如何实现的条件,也就是社会再生产的 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的问题。社会总资本的运动 “不仅是价值补偿,而且是物质补偿,因而既要 受社会产品的价值 组成部分相互之间的比例的制 约,又要受它们的使用价值,它们的物质形式的 制约”。(第2卷第437—438页)
• (二)货币资本在社会再生产中的作用
• 为什么把货币资本的作用作为第三篇的导言来讲, 恩格斯在这一节的一开始就指出:“虽然下面阐 述的内容属于本篇的后面部分,但我们还是想立 即在这里研究一下,就是说,把货币资本作为社 会总资本的一个组成部分来考察。”(第2卷第392 页)这就是说,货币资本是社会总资本的一个组成 部分,在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中具有重要 作用。因此,必须放在导言中先分析。
• 在单个资本周转时,货币资本显示了两个作用: • 第一,资本运动总是从货币开始,“它是每个单
个资本登上舞台,作为资本开始它的过程的形式。 因此,它表现为发动整个过程的第一推动力。”
• 第 二,预付资本任何时候都有一部分保持货币形 式。但是,“由于周转期间的长短不同和周转期 间两个组成部分——劳动期间和流通期间——的比 例不同,必须不断以货币形式预付和更新的那部分 预付资本价值与它所推动的生产资本即连续进行 的生产的规模之间的比例,也就不同。”
一、研究对象和货币资本的作用
• 第十八章是导言,具体分为两节:第一节讲研究的对 象,第二节讲货币资本的作用。
• (一)社会再生产研究的对象和范围 • 第三篇研究的对象是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或
者说就是社会总资本的运动。 • 社会总资本的运动,由社会资本的各个独立部分的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