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三历史高考考前指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历史高考考前指导
中国历史
一、古代史
(一)古代中国政治
1.商周政治制度
分封制切入的角度:以血缘为特点的贵族等级隶属制发展为官僚政治,即从分封制发展到郡县制,
突出官僚政治选拔人才打破世族门阀世卿世禄制的进步作用。但也削弱了贵族势力,失去了制约皇权的力量。
秦朝的知识常放在先秦阶段来考查。
2.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特点:
专制主义应突出皇权与相权的关系,突出君主专制负面作用。
中央集权应突出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央与地方应注意以下四点:
(1)地方是中央职权的载体,地方管理涉及国家的安稳。
(2)中央对地方拥有绝对的领导权。
(3)地方要做好权力制衡。
(4)权力制衡下的地方,如何提高行政效率。
3.科举制对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有:
(1)打破门阀;(2)培养人才;(3)营造文化教育氛围。
4.宦官专权出现的原因:
(1)汉:皇权不成熟。尤其东汉最严重。
(2)唐:皇权官僚体系不完善,朋党之争,让宦官有机可乘。
(3)明:专制主义强化——皇权异化(废除丞相制度,皇帝直管六部,依靠宦官,宦官狐假虎威)。
5.古代中国加强法制建设的目的是:镇压民众反抗加强统治。例如,战国魏国李悝《法经六篇》中,将
《盗贼篇》放在最前面,这说明了什么?此题的分析可以迁移到罗马法的作用:调和矛盾,维持秩序。
6.宋代王安石变法中的选官制度,对道德、才能的认识和重视。
7.明朝专制皇权强化,理论、制度、统治经验趋于成熟与僵化。
(二)古代中国经济
1.古代土地政策:主要涉及春秋、战国、西汉、宋。
春秋时期:公田转化为私田,井田制逐渐瓦解。由集体耕种井田,变为个体农耕。
战国时期: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新兴地主和农民产生。
西汉:豪强地主出现,土地兼并成风。汉武帝将豪强大族聚居于长安,以抑制兼并,缓和矛盾。
北魏:孝文帝实行的均田制,仍是保护土地私有制。
赵宋:实行不抑兼并,租佃契约制度得到发展。租佃契约制度是生产关系的调整,劳动者拥有更
多的自主权,提高了生产积极性进而促进了粮食的增产和农业的发展。该制度用法律的形式来规范土地的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关系,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2.小农经济的特点:主要涉及春秋、战国、东汉、明清、鸦片战争前后
思路:春秋(确立)→战国(以变法的法令形式基本确立)→东汉(田庄经济)→明清(土地兼并严重,更多的小农破产转而出卖劳动力,推动了小农经济走向转型,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鸦片战争前后(该部分考查较多。英国商品打入中国市场滞销,体现了小农经济的顽强性和抗拒性)豪强势力:西汉中期武帝时代出现,西汉后期、东汉时期迅速发展。豪强地主建立田庄,形成田庄经济。田庄经济自给自足,是地方形成政治分裂势力的经济根源。
3.南方经济发展
经济重心南移,导致文化重心南移。
安史之乱,是导致南北经济地位此消彼长的转折性事件,是经济重心南移的起点。南方地区文化发展的原因除经济发展外,还以北方士人的南迁(衣冠南渡)有关。
唐宋八大家中的宋朝文坛领导人物,大都是南方的面孔。这说明什么问题?
宋代科举考试中,南方人的优势尽显。宋代后期南北分卷,引起北方五路分别考试,单独录取,以维持南北地区间取士人数之大体均衡。
4.商品经济的发展
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市民阶层的壮大,推动了价值取向的转变,文学艺术宋词、元曲的产生。
长途贩运体现区域经济的发展。货币体现出区域经济的变化。
中外经济交流主要是出入超、贸易等方面。
(三)古代中国思想
1.主抓儒学和理学。
2.应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例如,元朝时期,文化包容,宗教多元,主流思想还是理学。
3.中国古代学术思想的变化:
(1)汉唐到宋明:由经学发展到理学。
(2)明清之际:由理学发展到经学。其原因有:政治鼎革,士大夫对明末学风的反思;清朝文化高压政策。
二、近代史
(一)政治
1.侧重从不同角度考查西方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
2.考查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和抗日战争的历史。
3.清末新政:1901-1905年,现代化的推进。
4.北洋军阀统治时期:1913-1928年,直系、皖系、奉第军阀割据混战,日本在中国侵略的势力最大。
5.康有为:《新学伪经考》
康有为认为:古文经不是真经,而是伪经(是为王莽纂汉,制造理论依据);
东汉以来的古文经学,不是孔子,而是新学(王莽新朝之学)。
东汉以来今文经大多失传,历代王朝的典章制度均以古文经为依据,因此,宣布古文经为伪经,等于宣布王朝的典章制度不具有合法性,顽固派“恪守祖训”失去了立足点。
梁启超说,这部书的刊行,如“思想界之一大飓风”,新变法提供理论依据。
(二)经济
1.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放在世界市场的情景下)
(1)鸦片战争前后:侧重外国资本主义对小农经济的冲击,中国被迫卷入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以及小农经济的顽强抵抗。
(2)甲午战争前后:侧重中国经济近代化,尤其是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3)辛亥革命前后:侧重实业救国
(4)抗日战争时期:侧重日本对中国经济掠夺、中国经济上为抗战做准备。
2.洋务运动的洋务经济:
(1)从经济近代化角度考查洋务运动
(2)侧重考查洋务运动的管理是官督商办会制约企业效率,反映当时的洋务企业的机器是工业文明的,管理是农业文明的,体现先进生产力与落后生产管理(生产关系)的不协调。
(三)思想文化
1.近代思想解放的潮流的历程和影响。
2.对于维新思想,重点:康梁维新思想;应把握近代化和救亡图存两个核心主题
3.新学伪经考的:王莽新朝之学
三、现代史
(一)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