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底泥氮磷释放规律及其对环境清淤的影响研究【文献综述】

合集下载

河道底泥污染对清淤疏浚水质影响分析

河道底泥污染对清淤疏浚水质影响分析

河道底泥污染对清淤疏浚水质影响分析摘要:概述了底泥的监测技术指标体系,结合某河道底泥监测污染指标,分析底泥中氮磷、硫化物、铅、隔等污染物对水质的影响,根据底泥污染程度,针对性的提出清淤的建议措施。

关键词:监测;底泥;清淤前言:随着经济发展和居民集聚,在沿岸截污工程未实施前,大量未经处理或只经简单处理后的废水直接排入河流,污染物质不断沉降吸附于底泥中,构成内源性污染,其不仅通过生物氧化作用降低水体溶解氧,而且随着水流、水温、pH值的变化,大量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又重新释放,使上复水中重要理化指标如COD、总磷、总氮浓度升高,影响河道断面水体整治的成效。

要进一步改善河道水质,仅靠截污和调水是不够的,开展河道清淤工程是进一步提升河道水质的措施之一。

但清淤工程时间长,耗资巨大,为避免清淤工程的盲目性,有必要摸清河道不同河段底泥的实际污染状况,判断底泥污染对水质是否已构成影响、是否需要清淤疏浚、若需要则按照轻重缓急、突出重点的原则制定清淤河段起始点、清除的淤泥层深度、清淤方式建议等,并可以由此建立河道底泥本底调查数据,建立定期科学清淤的长效机制。

1东南沿海某河道概况该河地处江苏沿海,属淮河流域蔷薇河水系,是人工开挖的用于景观、排洪河流,上游接东盐河下游入海。

区域山坡陡竣,平原平缓,河道干流河底高程一般在-1.0~-2.0m之间,无明显河底比降,属于山区性平原型河道,该河全长22km,河宽40m~80m,自西向东流向,两岸有农田、工业企业和居民点,属于城乡结合部的布局特征。

2 底泥监测与分析2.1 监测范围确定按照全面性、代表性的原则确定监测断面,本次监测断面包含该河段段的上、中、下游,并考虑了沿河排污口、支岔河、排水沟以及城镇建成区分布情况,并在连云港市沭新渠上设置1处背景对照断面。

2.2监测断面布设按照上述思路,本次调查监测断面共设置9处,其中河道中间段布设5处、上下游各布设3处、水质较好的沭新渠包庄桥附近布设背景对照断面1处,取样点布设自上游而下分别为W1、W2、W3、W4、W5、W6、W7、W8、W9共9个点位。

底泥的氮、磷释放及其微生物影响的研究

底泥的氮、磷释放及其微生物影响的研究

底泥的氮、磷释放及其微生物影响的研究
张恒军;吴群河
【期刊名称】《环境技术》
【年(卷),期】2003(000)0z1
【摘要】氮和磷在自然界的循环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一方面因为氮和磷是生态系统中必不可少的营养元素,另一方面过剩的氮和磷会导致水域的富营养化 ,从而使生态平衡遭受破坏.本文综述了水体沉积物中氮和磷受微生物作用进行释放的影响,以及国内外的研究历史和现状.总结了氮磷微生物代谢的特点,并阐述了与传统认识相区别的最新发现和思想.本文试图从理论上说明微生物的氮磷释放机理,通过生物化学和分子动力的角度解释了细菌对氮磷的吸收和释放,即质子动势理论和Pho调控理论.目前,这一领域研究的热点是为了特殊的使用用途对于高效微生物的分离鉴别和组合培养,和对氮磷代谢的影响因素.
【总页数】5页(P20-23,27)
【作者】张恒军;吴群河
【作者单位】中山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科学研究所,广州,510275;中山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科学研究所,广州,51027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X820.3
【相关文献】
1.荆门市竹皮河底泥氮磷污染和氮磷释放水力模拟研究 [J], 吴祥军;阳光;李丽;罗枫
2.底泥的氮、磷释放及其微生物影响的研究 [J], 张恒军;吴群河
3.pH对蒙溪河底泥氮磷释放影响的研究 [J], 周贤兵;齐泽民;杨凯;雷洁;田锋;刘永泽
4.pH对蒙溪河底泥氮磷释放影响的研究 [J], 周贤兵;齐泽民;杨凯;雷洁;田锋;刘永泽
5.三角帆蚌对白洋淀底泥氮磷释放及微生物的影响探究 [J], 李乾岗;魏婷;张光明;仙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官厅水库底泥污染物分析及分布规律研究

官厅水库底泥污染物分析及分布规律研究

论文分类号 X524 单位代码10183 密级内部研究生学号 4990094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官厅水库底泥污染物分析及分布规律研究Study on Analysis and Distribution Orderliness ofPollutants in Sediments of Guanting Reservoir作者姓名:陈云清专业:分析化学导师姓名:张凤君教授及职称:论文起止年月:2000年11月至 2002年4月提要本文是在完成《官厅水库流域水质改善总体技术方案研究》项目课题三《官厅水库底泥污染监测及控制技术研究》的过程中完成的。

随着官厅水库上游污染治理的不断深入,水库库区内源污染的诊断及治理变得越来越重要。

当官厅水库周边的点污染源和面污染源被较好地控制后,水库库区沉积在底泥中的污染就成为影响库区水体水质的重要因素。

因此,对官厅水库库区底泥中污染物的分布规律和毒性的研究成为本论文的重点。

通过对官厅水库表层底泥样和柱状底泥样的采集和分析,综合运用SEM/AVS和生态危害指数法对底泥中重金属的毒性和潜在生态危害进行了评价。

通过此课题的完成,最终达到对官厅水库库区重金属的污染分布有清楚的了解,为后续子课题的完成提供了充分的理论依据。

确保在整个项目完成后,底泥中污染物不会对库区水体造成二次污染,完全恢复官厅水库作为北京市饮用水水源地的功能。

 目录第一章文献综述.......................................................................错误!未定义书签。

前言...............................................................................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官厅水库基本情况..............................................................错误!未定义书签。

河流底泥氮磷释放规律及其对环境清淤的影响研究——以南淝河为例的开题报告

河流底泥氮磷释放规律及其对环境清淤的影响研究——以南淝河为例的开题报告

河流底泥氮磷释放规律及其对环境清淤的影响研究——以南淝河为例的开题报告一、课题背景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和人类活动增强,很多河流逐渐被污染和淤积。

淤积的河道会影响水位、流速和水质,引起生态环境和水安全等问题,需要进行清淤处理。

然而,河流清淤不仅需要考虑清淤量,还需要考虑清淤后底泥的安全性。

河底泥中含有大量的氮、磷等养分,如果清淤不当会导致底泥氮磷释放增加,引起水体富营养化问题,影响水质。

因此,本课题旨在研究河流底泥氮磷释放规律,探究底泥氮磷对环境清淤的影响,并以南淝河为例开展实证研究。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本课题的主要目的是研究河流底泥氮磷释放规律及其对环境清淤的影响,具体目标包括:1.了解底泥中氮磷含量及其分布规律。

2.分析底泥氮磷释放的影响因素及其规律。

3.明确清淤方式对底泥氮磷释放的影响。

4.探讨底泥氮磷对水体富营养化的影响。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主要有:1.为河流清淤提供科学依据。

研究河流底泥氮磷释放规律和影响因素可以为清淤方式和清淤量的确定提供依据,减少清淤对水质造成的影响。

2.促进水体环境管理。

了解底泥氮磷含量及其释放规律可以为污染源控制和水体环境治理提供科学依据,有助于实现水体健康持续发展。

3.提高水体资源利用效率。

底泥含有丰富的养分,清淤后的处理可以使底泥中的养分得到充分利用,促进水体资源的利用效率提高。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1.研究内容本课题拟开展以下内容的研究:(1)南淝河底泥氮磷含量测定和分布规律分析;(2)底泥氮磷释放规律的研究,包括氮磷的释放速率、释放量等方面的分析;(3)清淤方式对底泥氮磷释放的影响研究;(4)底泥氮磷对水体富营养化的影响分析。

2.研究方法本课题主要采用以下研究方法:(1)野外调查法:通过野外实地调查,了解南淝河底泥分布规律和底泥中氮磷含量。

(2)室内实验法:通过室内模拟实验,测定底泥中氮磷的释放速率和释放量,分析氮磷的释放规律和影响因素。

(3)对比分析法:比较不同清淤方式对底泥氮磷释放的影响,并对比分析其区别。

浅水湖泊内源磷释放及其生物有效性——以太湖、巢湖和龙感湖为例

浅水湖泊内源磷释放及其生物有效性——以太湖、巢湖和龙感湖为例

浅水湖泊内源磷释放及其生物有效性——以太湖、巢湖和龙感湖为例浅水湖泊内源磷释放及其生物有效性——以太湖、巢湖和龙感湖为例引言水体中的磷是湖泊生态系统中的关键营养元素之一,它在湖泊营养循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浅水湖泊中内源磷的释放过程及其生物有效性仍存在许多未知之处。

本文以中国三大浅水湖泊之一的太湖、巢湖和龙感湖为例,探讨了这些湖泊中内源磷释放的原因及其对湖泊生态环境的影响。

一、太湖的内源磷释放及其生物有效性太湖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泊之一,也是内源磷释放研究的重要对象之一。

太湖水域的内源磷主要来自于富营养化的水体底泥。

研究表明,太湖底泥中富集了大量的磷,当湖泊发生水体垂直混合或风浪作用时,底泥中的磷会释放到水体中,形成内源磷。

太湖内源磷的释放具有季节性特点,主要发生在夏季和秋季,这是因为这两个季节湖泊的水温较高,湖水垂直混合较为剧烈,促使底泥中的磷释放。

太湖内源磷的释放对水体中悬浮藻类的生物量、种类和群落结构有一定影响,这是因为磷是藻类生长所需的关键营养元素之一。

二、巢湖的内源磷释放及其生物有效性巢湖位于中国安徽省,也是富营养化湖泊研究的典型水域之一。

巢湖水库的养殖业发展迅速,而养殖废水中富含大量的磷。

其他的磷污染物也是巢湖内源磷的重要来源之一。

研究发现,巢湖内源磷的释放主要发生在湖泊水位升降、沉积物搅动以及流入巢湖的河流水体的冲击作用下。

巢湖内源磷的释放对湖泊的营养状况有着显著影响,导致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现象的加剧。

此外,巢湖内源磷的释放还会威胁湖泊生物多样性,导致水生植物和浮游动物的丰富度和分布范围发生变化。

三、龙感湖的内源磷释放及其生物有效性龙感湖位于中国江苏省,是一个典型的城市湖泊,也是内源磷释放的研究热点之一。

龙感湖的内源磷主要来自于降雨和流入湖泊的污水。

研究表明,龙感湖水体中的内源磷释放主要发生在雨季和高水位期间。

降雨水会冲刷城市地表的污物,引入湖泊中,污水中富含的磷也是龙感湖内源磷的重要来源。

河流底泥氮磷释放规律及其对环境清淤的影响研究【文献综述】

河流底泥氮磷释放规律及其对环境清淤的影响研究【文献综述】

河流底泥氮磷释放规律及其对环境清淤的影响研究【文献综述】文献综述海洋科学河流底泥氮磷释放规律及其对环境清淤的影响研究1.国内外研究动态随着人类对环境资源开发利用活动日益增加,特别是进入本世纪以来,工农业生产大规模地迅速发展,工业化带来了“城市化”现象,使得大量含有氮、磷营养物质的生活污水排入附近的湖泊,水库和河流,增加了这些水体的营养物质的负荷量,为了提高农作物产量,施用的化肥和牲畜粪便逐年增加,经雨水冲刷和渗透,进入水体的营养物质不断增多,以上这些人为因素的影响,极大地减少了水体由贫营养向富营养过渡所需要的时间,国内外的现状调查结果表明,在全球范围内30%-40%的湖泊和水库遭受不同程度富营养化影响,我国近年来湖泊富营养化呈发展趋势,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的41%上升到90年代后期的77%,水库富营养化问题也较严重,处于富营养状态的水库个数和库容分别占所调查水库的30.8%和11.2%,总体而言,水体发生富营养化的程度和范围呈发展趋势,城市湖泊及邻近城镇的水库水体富营养化程度较高,湖泊和水库等相对静止的水体发生富营养化现象重于河流,但河流富营养化问题也不容轻视,富营养化已成为世界范围内水环境保护中的重大环境问题。

水体富营养化是发生藻类污染的直接原因。

近年来由于污染造成的环境恶化逐步加重,水体藻类污染的程度也逐年加深。

赤潮或水华(Red tide or Bloom)在全球范围内频繁出现是藻类污染程度加深的直接反映。

我国在1933年到1979年的 46 年中仅发生过12次赤潮,而1990年到1994年的5年中就发生了139次赤潮,藻类污染灾害日趋严重,主要湖泊富营养化问题突出。

目前出现了一种各地纷纷出台禁磷措施和法规的"一边倒"现象,一时含磷洗涤剂变成了瘟神,这种盲目的现象对行业和国家的发展并非一件好事。

客观地分析我国水体富营养化现状,跟踪"禁磷"实施效果,提出适合于我国国情的解决措施和办法,已迫在眉睫。

黄柏河流域水库底泥内源磷释放对水质影响分析

黄柏河流域水库底泥内源磷释放对水质影响分析

黄柏河流域水库底泥内源磷释放对水质影响分析磷是湖泊生态系统限制性营养元素[1-2],沉积物作为湖泊磷的源和汇,对湖泊的磷循环具有重要影响。

湖库来水携带大量的富磷物质,一部分直接被水生生物直接利用,另一部分不断沉积,在沉积物中形成稳定矿物。

有研究表明,湖泊沉积物是磷等营养盐类污染物的重要蓄积库,仅有不足1%的污染物溶解于水中,超过99%的污染物储存在沉积物中[3-4]。

沉积物中磷受有机质矿化降解驱动,经过一系列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又释放到水体中对水质产生重要影响[5]。

当外源磷输入得到有效控制后,沉积物中的沉积磷成为湖库重要的磷源[6-7]。

再后来,当小牛孕育出Huracán Performante,一个更努力、更专注的兰博基尼变得形象更加生动起来。

我仍然记得,2017年在富士赛道举办的一站兰博基尼Esperienza驾驶体验活动中,第一次体验Huracán Performante时收获的惊艳感觉:天啊,明明是定位最极端的兰博基尼公路超跑,实际上竟然如此好开—没错,就是好开!尽管我无法试探摸清其极限,但是在它的表演和帮助之下,最纯粹的感官刺激却表现得极度安稳而销魂,让人欲罢不能,让人情不自禁,管它多么深奥的轻量化和空气动力学设计呢,好快和好开才是王道……黄柏河流域内磷矿藏丰富,流域内各大水库水华现象频发。

受特殊地域条件的影响,流域产水中富含大量磷矿颗粒。

近年来,各矿场排水已得到有效控制,但前期积累的沉积物中的磷可能是导致流域内各个水库富营养化的重要原因。

目前有关黄柏河的研究较少,而它作为宜昌市的母亲河,提供着城区200万人生产生活用水,其水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本研究通过在黄柏河流域水库中采集的沉积物-水界面柱状样品,结合月平均流量数据,探讨黄柏河流域内源释放与外源输入两者的关系,旨在分析内源释放对湖库水质的影响,为管理部门预防水华提供数据。

1 研究区域概况黄柏河系长江一级支流,位于长江北岸,发源于宜昌市夷陵区黑良山,地处东经111°04′~111°00′,北纬30°43′~31°29′。

南湖疏浚后底泥中氮、磷分布规律研究

南湖疏浚后底泥中氮、磷分布规律研究

【 -wod 】rde ; ei n; N T Ke rs de gd sdmetT ; P v 湖 泊 底 泥 是 湖 泊 水 体 环 境 中 重 要 的 一 部 分 。 泊 底 泥 即 可 以接 纳 湖 本 实 验泥 样 的采 集 是 在 南 湖干 湖 疏 浚 底 泥 后 , 铁 锹 垂 直 挖 柱 状 用
科技信息
0高校讲坛 o
S IN E&T C N OG F R TO CE C E H OL 南湖疏浚后底泥中氮 、 磷分布规律研究
周 扬 屏 ( 安徽 工 业大学 环 境工 程 系 安徽 马鞍 山 2 3 0 4 0 2)
水 体 中 的 污 染 物 , 时 也 能 向 上 覆 水 体 释 放 污 染 物 质 。 而 , 泥 中 污 泥 样 采 集 而 得 , 出泥 样 中 杂 质 , 入 干 净 塑 料 袋 中送 回实 验 室 研 究 同 因 底 剔 装 染 物 质 的再 悬 浮 是 导致 湖 泊 富 营 养 化 的 一 个 重 要 原 因 , 其 是 底 泥 中 分 析 。 尤 的 氮 、 等 营 养 元 素 的 再 悬 浮 。 过 研 究 南 湖 疏 浚 后 底 泥 中 氮 、 的 分 磷 通 磷 1 . 测 方 法 2监
【 摘 要】 了解疏浚后 南湖底泥 中氮磷等营养元素的分布规律 , 为 选取湖 泊周 围及 中心 6 处取样。通过实验测定底泥 中总磷 、 总氮含 量, 发
现 :1在 疏 浚后 , 泊底 泥 中氮磷 含 量 仍 然 很 高 , 大 型 浅 水 湖 底 泥 中 含 量 要 高得 多 ;2 从 水平 分 布 来 看 , 泊 四 周 的 氮 、 营养 元 素含 量 比 () 湖 比 () 湖 磷 湖 中心 处要 高 , 西部 自北 向 南 形 成 较 高 区域 , 整 个 湖 泊 各 监 测 点 处 总 氮 含 量 要 比总 磷 舍 量 高得 多 ;3 从 垂 直 分 布 看 , 泊底 泥 中 营养 元 素 且 、 () 湖 在 表层 下 约 10m 处 达 到 最 大 值 , 氮 、 磷 含 量 随 深 度 的 变化 关 系 并 不单 一 的增 减 。底 泥 疏 浚 时 , 0c 总 总 需考 虑 合 理 的 疏 浚 深 度 。

基于氮、磷释放的太湖生态清淤时间效应研究

基于氮、磷释放的太湖生态清淤时间效应研究
t h r e e y e a r s a n d i f v e y e a r s a f t e r d r e d g i n g a n d t h e u n d r e d g e d a r e a a r e c o l l e c t e d, a n d t h e n a n i t r o g e n a n d p h o s p h o r u s r e l e a s e s i mu —
Ab s t r a c t :I n o r d e r t o s t u d y t h e t i me — e f e c t o f e c o — d r e d g i n g ,t h e s a mp l e s o f t h e s e d i e mt s f r o m t h e a r e a s t w o mo u t h s ,o n e y e a r ,
水利水 电技术
第4 7卷
2 0 1 6年第 1 0期
基 于 氮 \磷 释放 的太 湖 生态 清淤 时 间效应 研 究
胡晓东 ,张 建 华 ,吴 沛 沛 ,骆 成 升
( 1 .江 苏省水 利科 学研 究院 ,江 苏 南 京 2 1 0 0 1 7 ;2 .江苏省 水利 厅 水资 源处 ,江苏 南 京 2 1 0 0 2 9 ;
氮 、磷 释放 量与试 验 温度和 清淤 完成 时 间呈正相 关 ,且 清淤 5年 区与未 清淤 区底泥 氮 、磷 释放 量 非常
接 近 ,清 淤效果 已经 不 明显 。所得 成 果可 为湖 泊清 淤研 究与 实践提供 参 考。 关 键词 :生态 清淤 ;时 间效应 ;氮 、磷 释放 ;太 湖
l a t i o n t e s t i s ma d e i n l a b i n t h e e n v i r o n me n t a l t e mp e r a t u r e s o f 5 o C. 2 5℃ a n d 3 0℃ r e s p e c t i v e l y .T h e r e s u l t s h o ws t h a t t h e r e —

底泥中营养物质及其他污染物释放机理综述

底泥中营养物质及其他污染物释放机理综述

底泥中营养物质及其他污染物释放机理综述底泥中营养物质及其他污染物释放机理综述水体底泥(沉积物)污染,是世界范围内的一个重要环境问题。

其污染物主要通过大气沉降、废水排放、水土流失、雨水淋溶与冲刷进入水体,最后沉积到底泥中并逐渐富集,使底泥受到严重污染。

欧洲莱茵河流域、美国的大湖地区、荷兰的阿姆斯特丹港口、德国的汉堡港等底泥的污染均十分严重一旦河流湖库水体环境发生变化,沉积在底泥中的氮磷营养元素、重金属和难降解有机物会重新释放出来进入水体,影响上覆水体的水质,形成二次污染。

此外,底泥又是底栖生物的主要生活场所和食物来源,污染物质可直接或间接对底栖生物或上覆水生物产生致毒致害作用,并通过生物富集、食物链放大等过程,进一步影响陆地生物和人类健康1底泥中氨氮、磷释放机理沉积物中磷和氮化合物的循环主要由3部分组成:①营养盐溶解态和颗粒态之间的转化循环;②溶解态和水生植物之间的交换;③沉积物中营养盐与溶解态、颗粒态以及水生生物之间的吸收、吸附、溶出、上卷再悬浮、生物吸附以及死亡后的回归等。

1.1底泥中磷释放的研究情况磷的释放与水温、pH值、溶解氧有关。

水温升高,沉积物中的微生物活性增强,底栖生物活性加强,提高了生物扰动作用和沉积物有机物的矿化速率,促使有机磷向无机态磷转化,将不溶性磷化物转化为可溶性磷,从而促进沉积物中内源磷的释放;水体中pH值会影响磷的赋存形态。

水体呈中性时磷释放最小;偏酸性时,磷主要以H2PO4形态存在,镁盐、硅酸盐、铝硅酸盐以及氢氧化铁胶体都参与对磷的吸附,此时沉积物吸附作用较大,也不利于沉积物内源磷的释放;水体偏碱性时,则以H2PO4的形态存在,pH小于10.07,TP的最大释放量基本没有变化,pH大于10.07,TP的最大释放量急剧增加;一般认为在厌氧状态下,沉积物更容易向水体释放磷。

当水体溶解氧下降,出现厌氧状态时,此时水—土界面氧化还原电位低,Fe3+被还原成Fe2+,胶体状的氢氧化铁变成可溶性的氢氧化亚铁,使磷酸根脱离底泥进入间隙水,进而向上覆水扩散。

南淝河内源污染氮、磷释放规律及生态清淤模式

南淝河内源污染氮、磷释放规律及生态清淤模式

出波动状态。总体而言 , 大多数 N H 4 一 H , D T P释放 曲线在 5天后
进入释放~ 吸 附动 态 平衡 。
图1 静 态 模 拟 实 验装 置 图
( 3 ) 实验结果分析 I 沉 积物 中磷释放风险评价 沉积物共 2 8 个样 的 Q ma x 、 D P S 及 P S I 数据见表 2 - 5 。
1底泥 氮和磷 释 放规律 分析
( 1 ) 底泥采样 点的选取
采样。 ( 2 ) 静 态 模 拟 实 验
从表 2 - 6可见供试表层沉 积物磷释放 风险指数 E R I 属高 度 风险区的有 1 3个 , 占到总量的 5 4 . 1 7 %; 较高风 险的有 3个 , 占总 样中属于较低风险仅有一 个,且最 大值 5 6 . 9 3 %出现 在位 于清 I 冲、 清 Ⅱ冲附近 的 1 0号采样点。 最小值则 出现在 1 5号采样点。 总 南淝河 中段南淝河 污水泵站 的排 污 口附近 确定采样点进行 量的 比重为 1 2 . 5 0 %; 中度风险为 7个 , 占总量 的 2 9 . 1 7 %, 而所 有
泥中 D T P含 量 的 梯 度 有 关 。 表 3实验 柱 样 河岸 、 河 中部 不 同深 度 底 泥 N H4 + 一 N、 D T P 释放速率[ mg / ( m2 . d ) 】
项目 柱样 测点 释放速 N H ; 一 N O o c i n 2 0 4 0 c m 河中部
图 2河 岸及 河 中部 三 层 底 泥 DT P和氨 氮 释 放 量 比较
( g / k g )
k g )
k g ) ( m C k @
河岸 、 河 中部底泥氨氮释放方面 : 河岸 、 河中部不同柱样底泥

河道底泥的环境研究简介

河道底泥的环境研究简介

河道底泥的环境研究简介1. 引言1.1 研究背景河道底泥是河流中淤积在河床上的泥沙、有机质等物质的总称,它是河流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和工业化污染的不断加剧,河道底泥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对水体质量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

为了更好地探讨河道底泥的环境问题,有必要开展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河道底泥是河流中的重要污染源之一,其中含有大量的重金属、有机物等有害物质,对水生生物以及人类健康构成潜在风险。

由于底泥吸附能力强,有害物质容易积累在长期受到底泥污染的水体将无法恢复健康状态。

加强对河道底泥的环境研究,探索有效的处理和管理方法,对于净化水环境、保护水生生物和维护人类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梳理河道底泥的来源、成分、环境影响、处理方法、保护与管理等相关内容,为进一步探讨河道底泥的环境问题提供参考。

1.2 研究目的河道底泥是河流中积聚的泥沙颗粒和有机物质,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健康和水质有着重要影响。

本文旨在通过深入研究河道底泥的来源、成分、环境影响、处理方法、保护与管理等方面,探讨河道底泥对环境的影响及如何有效保护和管理河道底泥资源。

具体研究目的包括:1.了解河道底泥的主要来源,探讨不同因素对底泥生成的影响;2.分析河道底泥的成分特点,揭示不同成分对水质和生态系统的影响;3.探讨河道底泥对水生植物、底栖动物、鱼类等生态系统的影响,评估底泥对水体水质的影响;4.总结各种处理方法对河道底泥的有效性及环境影响;5.探讨如何科学保护和管理河道底泥资源,实现水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1.3 研究意义河道底泥是河流生态系统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环境的影响十分直接和显著。

对河道底泥进行环境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深入研究河道底泥的来源、成分和环境影响,可以更好地认识底泥在河流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地位。

研究不同来源和成分的河道底泥对水质、生物多样性和人类健康等方面的影响,有助于科学地评估河道底泥对环境的潜在风险。

河流底泥污染物释放研究

河流底泥污染物释放研究
4.The release of heavy metals in sediments to upper water’s impact is not very
significant.A dram ofnickel,zinc,manganese Can be detected in the upper water.
a large amount ofdissolved oxygen in water channel.
2.Under dynamic condition,the sediment contaminant releasing rate,pH and
DO were all larger than those under static condition.but reversely the turbidity in
sediment properties,hydrodynamic conditions,and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and SO
on.Previous review studies on sediment release mainly conccntrate.d 011 the laws of
在环境学中,河流水体是由水、溶解性物质、悬浮性物质、水生生物和底 泥组成的自然综合体。底泥一般是指江河湖海的沉积物,是自然水域的重要组 成部分。河湖底泥的基本物理结构包括与水体相接触的沉积物界面层和界面层 下的原沉积物层。沉积物界面层主要由底栖生物及其残体、代谢产物和颗粒很 细的粘性泥沙组成,由于颗粒很细,极易出现絮凝现象,在床底形成浮泥层, 它们对有机污染物有很强的吸附作用。界面层下的原沉积物层主要是由无机矿 物的泥沙组成,它们对界面层起到支撑的作用,在长期物质扩散的基础上,有 机污染物会从界面层向原沉积物层部分转移,使得在一般的情况下污染物向水 体中的释放较为困难。在天然水体中,悬浮沉积物一般是组成复杂的聚集体, 其基本骨架是粘土矿物或其他矿物微粒,由腐殖质及金属水合氧化物粘附架桥 聚集在一起,各种微污染物如有机有毒物、重金属以及细菌、病毒等吸附在表 面上,发生生态环境效应。污染物通过大气沉降、废水排放、雨水淋溶与冲刷 进入水体,最后沉积到底泥中并逐渐富集,使底泥受到严重污染。上世纪菜茵 河流域、美国的大湖地区、荷兰的阿姆斯特丹港口、德国的汉堡港,底泥污染 情况十分严重【l】。在外污染源控制达到一定程度后,城市河流的底泥由于历年 排放的污染物大量聚集,底泥对上覆水体水质的影响就突出表现出来,此时底 泥成为一个污染“源”,从而造成对水体的二次污染。如穿越上海市区的苏州河, 在一定流速条件下,底泥对上覆水体的作用可使水中CODer增加15~67mg/1【2】。 河流底泥中的污染成分复杂,主要污染物为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等,底泥中的

淀山湖底泥氮、磷释放通量的研究

淀山湖底泥氮、磷释放通量的研究
底 泥 TN 释 放 通 量 为 一5 . 4 一2 9 / m。・d , P释 放 通 量 为 0 2 ~ 2 _ 9rg ( 57~ . 8mg ( )T . 1 3 / m。・ ) 温度 会 影 响底 泥 的氮 、 释 放 , 6 a d。 磷 且 温度 越 高 , N、 P释 放 通 量 越 大 ; 动 上覆 水会 加 快 底 泥 氮 、 的 释 放 , 动 越 大 , T r r 扰 磷 扰 TN、 TP释 放 通 量 越 大 ; H 增 大 会 加 快 底 泥 氮 、 p

3 ・ 2
苏 丽 丹 等 淀 山 湖 底 泥 氮 、 释 放 通 量 的研 究 磷
最大 深度 为 3 5 面积 为 6 m。 属平 原浅 水湖 ; . 9m, 2k ,
湖底 质 为淤泥 砂粘 土及 泥炭 。淀 山湖 主要 受 纳 太湖 众多 , 总计 5 9条 , 要 进水 河 有 急 水 港 、 朱 厍 、 主 大 白 石矶 , 出水 河有 拦 路 港 、 旺 港 、 塘 。淀 山湖 区域 西 石 属 北亚 热带 季 风 气候 区 , 典 型 的 海 洋 性 气 候 。 四 是 季 特征 是春 、 季 短 , 、 季 长 , 季 回暖 迟 , 季 秋 冬 夏 春 秋 降 温快 。四季气 候 划 分 , 均 气 温 < 1 平 O℃ 为 冬 季 ,
f n ZHU n ig。 a , Yo gqn .(1 c o lo En io me tl in e n g n e i g, n h a .S h o f vr n na Sce c a d En i ern Do g u Unv r i i est y,S a g a h nh i 2 0 5 ; . h n h i a my o v rn na ce cs S a g a 0 2 3 0 0 i 2 S a g a de f En io me t lS in e , h n h i2 0 3 ) Ac

底泥中磷的释放影响因素文献综述

底泥中磷的释放影响因素文献综述

底泥中磷释放的影响因素综述03209733 姚一思前言:水环境污染和破坏已成为当今世界上最引人注意的环境问题之一,水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类的生存。

我国在持续高速增长的同时,带来最大的负效应就是环境污染日益严重,江河湖海等水环境质量日趋恶化,而影响这一趋势恶化的主要原因是水体富营养化。

随着富营养化水体的不断增加,水体富营养化的研究和防治日益被重视,其中过量的磷输入或水体磷的高负荷是导致河流湖泊营养化污染的重要原因。

而底泥一般是指江河湖海沉积物, 是各种营养盐和污染物等的主要蓄积场所, 也是水域生态系统物质、能量循环的重要环节。

水体受到污染后, 水中污染物部分沉积或通过吸附作用在底泥中富集。

在一定条件, 如微生物分解作用, 底泥扰动, 底泥中污染物会再次释放出来, 影响上覆水体。

河流和湖泊内源污染物的释出, 类似于非点源污染, 释放面积大, 释放时间、途径和释放量具有不确定性。

摘要:综述了水体底泥中磷的化学形态以及磷素释放的影响因素。

化学形态有水溶性磷、铝磷、铁磷、钙磷、还原态可溶性磷、闭蓄磷、有机磷等。

磷素释放的影响因素有:溶解氧、温度、pH值、磷存在的形态、微生物作用、沉积物-水界面磷的浓度梯度、盐度以及扰动。

这些因素具有关联性。

关键词:底泥化学形态磷释放影响因素1 引言P是造成湖泊水质富营养化的关键性的限制性因素之一[1]。

一般认为当水体中磷浓度在0.02 mg·L - 1以上时,对水体的富营养化就起明显的促进作用[2 ] 。

由于近年来大量未经处理的生活污水加上农业面源氮磷的大量流失,造成河流尤其是河口富营养化趋势的逐年加剧[3 ~4 ]。

大量的磷在河流等水体中沉积下来,其在适宜的条件下会重新释放进入水体,从而延续水体的富营养化过程并加剧了水体的恶化[5 ~8 ] 。

沉积物-水界面是水体和沉积物之间物质交换和输送的重要途径,沉积物中的磷可能通过有机质的矿化分解作用、铁氧化物解吸作用和沉积物扰动等形式向水体释放。

河道底泥污染物释放对新河水质的影响

河道底泥污染物释放对新河水质的影响

河道底泥污染物释放对新河水质的影响摘要河流外源截污与治理后,底泥污染物的释放成为河道污染的主要因素之一[1]。

通过实验研究新河清淤前底泥和清淤过程中底泥的污染物含量区别,以及对新河水质的影响。

采用BIGMAP及ArcGISBIGMAP及ArcGIS等工具分别于新河未清淤段和清淤段选取取样断面,进行底泥释放实验。

研究结果表明清淤过程中的底泥有机质、氨氮、总氮明显高于清淤前,COD无明显影响,新河底泥对上覆水中TN、NH-N、TP及COD有显著影响,扰动状态会加速底泥污染物的释放。

3关键词:底泥释放、总氮、总磷、氨氮城市河流孕育着城市文明,承载着城市生态环境,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2]。

新河是来自鄠邑区境内的一条纳污河流,下游经过沣西新城流入渭河,常年水质较差。

新河在经过外源截污与治理后,基本解决了外源污染,但底泥污染物的释放变成了新河污染的主要因素[3]。

为改善新河水质,陕西省西咸新区沣西新城开展了新河清淤工作,本文以新河沣西段为研究对象,研究新河底泥污染物成分以及对新河水质的影响,以给河流治理提出建议。

1.材料与方法1.1样品采集根据资料显示,新河沣西新城段以G108国道桥断面为分界点,下游已开展了底泥清淤工作,上游由于兆伦村为历史文化遗址原因,未曾开展底泥清淤等河道修复工作。

经现场调查,这两处断面内的河水颜色、气味及底泥的颜色均呈现黑灰色,有异味,故重点在这两处断面进行采样,分析底泥成分,观察底泥对流经的上覆水的污染贡献率。

依据BIGMAP及ArcGIS等工具确定取泥断面2处,分别采集上覆水和0~10cm 的表层底泥,进行污染成分(有机质、氨氮、总氮、总磷)分析和底泥污染物释放实验。

具体断面如图1、表1所示。

表1底泥检测点位图1底泥监测点位1.2检测方法-N)、总磷(TP)、有机质四项指底泥监测指标为:总氮(TN)、氨氮(NH3标。

上覆水水质监测指标为:化学需氧量(COD)、总氮(TN)、氨氮(NH3-N)、总磷(TP)。

太湖底泥磷释放量及释放规律的研究综述

太湖底泥磷释放量及释放规律的研究综述

太湖底泥磷释放量及释放规律的研究综述目录1. 内容描述 (3)1.1 研究背景 (4)1.2 研究意义 (4)1.3 研究重点和难点 (6)2. 太湖概况 (7)2.1 地理位置 (8)2.2 水文特征 (9)2.3 湖泊沉积物特性 (10)3. 磷在水体中的存在形态和循环 (11)3.1 磷的化学形态 (12)3.2 磷在水体中的输入与输出 (13)3.3 磷的富集与沉降机制 (14)4. 太湖底泥中磷的含量和分布 (15)4.1 底泥磷含量调研 (16)4.2 沉积物样品采集与分析 (17)4.3 底泥磷的空间分布 (19)5. 太湖底泥磷的释放机制 (20)5.1 物理释放 (21)5.2 化学释放 (22)5.3 生物释放 (23)5.4 释放动力学 (25)6. 太湖底泥磷释放量的研究方法 (26)6.1 水力溶解实验 (27)6.2 化学沉淀实验 (29)6.3 原位监测技术 (30)6.4 模型模拟 (31)7. 太湖底泥磷的释放规律分析 (32)8. 太湖底泥磷释放量的预测与控制 (33)8.1 预测模型的发展 (34)8.2 污染控制措施 (35)8.3 环境管理策略 (37)9. 本研究综述 (38)9.1 国内外研究进展 (39)9.2 太湖底泥磷释放研究现状 (40)9.3 研究展望 (41)10. 结论与建议 (42)10.1 研究成果 (43)10.2 存在问题 (44)10.3 未来工作建议 (46)1. 内容描述本研究综述旨在全面概述太湖底泥磷释放量的研究进展,并分析释放规律。

将简要介绍太湖的环境背景,包括其地理位置、面积、水质状况以及湖泊污染的历史和特点。

重点探讨太湖底泥磷的来源,包括自然沉降和人为输入。

前者通常与生物过程相关,而后者则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如农业径流、工业排放和生活污水等。

通过文献回顾分析,本研究综述将评估不同来源对底泥磷负荷的影响。

在内容描述的第二部分,将详细讨论太湖底泥磷的释放机制,包括吸附解吸、微生物代谢作用和地质过程等。

底泥疏浚控制湖泊内源污染效果的讨论

底泥疏浚控制湖泊内源污染效果的讨论

底泥疏浚控制湖泊内源污染效果的讨论摘要:在湖泊富营养化治理方面,底泥疏浚是重要的方法,本文结合国内外湖泊底泥疏浚的实例,针对底泥疏浚在内源污染控制效果进行分析,探讨了中国环保疏竣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关键词:底泥疏浚富营养化内源污染目前我国东部长江中下游地区和云贵高原地区湖群及绝大多数城郊湖泊普遍面临着水体或沉积物污染问题,底泥疏浚因能从湖体中将污染底泥永久性去除而被广泛应用于富营养化湖泊内源污染控制,但在疏浚的效果问题上国内外尚存在很大的争议。

1.湖泊沉积物对富营养化的影响湖泊沉积物是湖泊水库中的内污染源,有大量的污染物质积累在底泥中,包括营养盐、难降解的有毒有害有机物、重金属离子等。

例如,在滇池,80%的氮和90%以上磷分布在底泥中。

沉积物中的养分主要来源于地表径流、地下水及大气沉降、人工投饵等方式输入湖泊水体的各种物质,它们在环境因素等的影响下,经过一系列物理、化学及生物作用,其中一部分沉积于湖泊底部,成为湖泊营养物的内负荷,外源污染减少或完全被截污后,沉积在湖底的营养物质会逐步释放出来补充湖水中的营养物质,仍可以导致藻类繁殖,水体水质恶化,湖水继续保持富营养状态,甚至出现“水华”现象。

由此可见,在一定条件下,沉积物中的营养盐可能成为湖泊富营养化的主导因子。

2.底泥疏浚技术底泥疏浚是修复湖泊水库的一项有效技术。

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70年代就已经开始清除水下污染物的环保疏浚。

在湖泊治理方面,西欧最大的环保疏浚工程,荷兰etelmeteer湖投资高达1.1亿美元,清理350ha的湖底污染土。

美国每年疏浚污染土约1500万m3,德国汉堡港每年要疏浚约90万m3污染土,洗净后放置深处。

在日本、比利时、加拿大、匈牙利等地均有污染土的疏浚与处置工程在实施。

底泥疏浚(又称环境疏浚)通过挖除表层的污染底泥,减少底泥污染物释放。

底泥疏浚可以减少湖内污染源,增加湖泊容量,并可以控制水生植物的生长,是修复湖泊水库的一项有效技术。

探究城市河湖底泥疏浚对水生态环境的影响

探究城市河湖底泥疏浚对水生态环境的影响

探究城市河湖底泥疏浚对水生态环境的影响探究城市河湖底泥疏浚对水生态环境的影响[摘要] 随着经济的快速开展,我国的城市化速度明显加快,这对城市原有的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影响,环境污染是不可防止的话题。

其中,对河湖的影响巨大,一些水环境遭到破坏,河湖的淤泥也越来越严重,疏浚河道成为必不可少的工作,传统的疏浚方式会进一步破坏水生态环境。

本文我们通过对大量实践经验的分析,寻找对城市河湖底泥疏浚的对策,尽量减少对水生环境的影响。

[关键词] 城市河湖底泥水环境疏浚工程引言随着经济的快速开展我国各城市的水系统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大量工厂的“三废〞排放,使得城市河湖底泥淤积速度明显过快,一方面污染和底泥破坏了水环境的平衡,另一方面底泥的淤积严重影响着河湖的防洪航运以及对水资源的调蓄。

河湖作为一座城市重要的自然资源,是一个城市景观用水和绿地供给的中心,对城市的环境系统和旅游开发有着重要作用,对城市的和谐生态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对河湖底泥的处理是一项系统的工程,传统的清理方式往往导致进一步的破坏,仅仅是对航运和泄洪有一定的保证。

本文我们将介绍河湖底泥处理的利与弊,对水生环境的影响,以及结合实际经验给出一些建议。

一、国内疏浚工程的技术概况对于河湖的治理是一项传统的水利工程,以前主要是着眼于防洪和航运,传统的疏浚方式就是对河湖底泥的清理,以到达拓宽河道的目的。

这种方式确实可以到达目的,但是我们也发现这种疏浚方式对水环境影响巨大,很多河湖很长时间不能恢复到原来的生态环境。

新中国以来我国的河湖底泥疏浚最早的一次是二十世纪的五十年代,当时是对杭州西湖进行的一次疏浚,限于当时的技术我们还是采用了一般的疏浚方式,但是这一次工程为我们后来城市河湖底泥的处理积累了经验。

近些年由于水文环境的变化,我国的河湖出现了大面积水位降低的情况,再加上污染,很多河湖不得不进行疏浚,大型的疏浚工程有安徽巢湖、大理洱海以及昆明滇池以及近些年的北京颐和园昆明湖等疏浚工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献综述海洋科学河流底泥氮磷释放规律及其对环境清淤的影响研究1.国内外研究动态随着人类对环境资源开发利用活动日益增加,特别是进入本世纪以来,工农业生产大规模地迅速发展,工业化带来了“城市化”现象,使得大量含有氮、磷营养物质的生活污水排入附近的湖泊,水库和河流,增加了这些水体的营养物质的负荷量,为了提高农作物产量,施用的化肥和牲畜粪便逐年增加,经雨水冲刷和渗透,进入水体的营养物质不断增多,以上这些人为因素的影响,极大地减少了水体由贫营养向富营养过渡所需要的时间,国内外的现状调查结果表明,在全球范围内30%-40%的湖泊和水库遭受不同程度富营养化影响,我国近年来湖泊富营养化呈发展趋势,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的41%上升到90年代后期的77%,水库富营养化问题也较严重,处于富营养状态的水库个数和库容分别占所调查水库的30.8%和11.2%,总体而言,水体发生富营养化的程度和范围呈发展趋势,城市湖泊及邻近城镇的水库水体富营养化程度较高,湖泊和水库等相对静止的水体发生富营养化现象重于河流,但河流富营养化问题也不容轻视,富营养化已成为世界范围内水环境保护中的重大环境问题。

水体富营养化是发生藻类污染的直接原因。

近年来由于污染造成的环境恶化逐步加重,水体藻类污染的程度也逐年加深。

赤潮或水华(Red tide or Bloom)在全球范围内频繁出现是藻类污染程度加深的直接反映。

我国在1933年到1979年的 46 年中仅发生过12次赤潮,而1990年到1994年的5年中就发生了139次赤潮,藻类污染灾害日趋严重,主要湖泊富营养化问题突出。

目前出现了一种各地纷纷出台禁磷措施和法规的"一边倒"现象,一时含磷洗涤剂变成了瘟神,这种盲目的现象对行业和国家的发展并非一件好事。

客观地分析我国水体富营养化现状,跟踪"禁磷"实施效果,提出适合于我国国情的解决措施和办法,已迫在眉睫。

2.引言水资源是一种稀缺的经济资源和重要的战略资源,是整个国民经济和人类生活的命脉。

水对人的生命和健康至关重要,获得安全饮用水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求。

科学研究表明,人体的59—66%是由水组成的。

要维持人的健康基本需求,每人每天至少要得到20升安全饮用水。

加上其它日常生活用水,每人每天大约需要50升水。

目前,全球每六人中有一人不能持续获得安全饮用水。

发展中国家80%的发病及死亡与水有关。

在中国,通过饮水发生和传播的疾病就有五十多种。

要减少疾病,提高健康水平,最行之有效的措施就是使所有人得到安全的饮用水和合格的卫生条件。

进入20世纪以来,人口剧增,经济发展迅速,在对水的需求量大幅增加的同时,水体污染越发严重,许多国家和地区出现淡水资源危机。

水污染的控制和解决已经成为人类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水质问题正在成为全球关注和研究的焦点问题。

因此,合理进行水质调查和评价、实施水环境规划管理并进行水污染综合防治己成为亟待完成的重要任务之一,而水质的评价和预测则是这些任务顺利实现不可或缺的基础工作,是具有普遍意义的一项重要内容。

富营养化会影响水体的水质,会造成水的透明度降低,使得阳光难以穿透水层,从而影响水中植物的光合作用,可能造成溶解氧的过饱和状态。

溶解氧的过饱和以及水中溶解氧少,都对水生动物有害,造成鱼类大量死亡。

同时,因为水体富营养化,水体表面生长着以蓝藻、绿藻为优势种的大量水藻,形成一层“绿色浮渣”,致使底层堆积的有机物质在厌氧条件分解产生的有害气体和一些浮游生物产生的生物毒素也会伤害鱼类。

因富营养化水中含有硝酸盐和亚硝酸盐,人畜长期饮用这些物质含量超过一定标准的水,也会中毒致病。

在形成“绿色浮渣”后,水下的藻类会因照射不到阳光而呼吸水内氧气,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水内氧气会逐渐减少,水内生物也会因氧气不足而死亡。

死去的藻类和生物又会在水内进行氧化作用,这时水体也会变得很臭,水资源也会被污染的不可再用。

舟山市作为浙江省的海岛城市,具有得天独厚的渔业地理优势,加上社会各界专家学者们的研究成果,使得舟山在浙江省的渔业市场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本文以残余饵料中的氮磷为研究对象,选取舟山市渔业用饵料为材料,展开对氮磷元素的测定,以及对环境影响的评估。

3.实验内容3.1采样用自制PVC 管采样器(长两米,内径5cm)分别在如图13 个点取样,由于各点淤泥深度不一,所以以采样器接触到河底硬面为止样品采集后现场去除碎石,杂物,混合均匀,迅速装入采样袋,而后放入不透光密闭容器中中,回到实验室贮存于4o C 冰箱中留用。

装进采样袋密封带回实验室经行监测。

3.3实验材料与内容3.3.1材料:底泥:采样时间是于2009年4月14日无风下午进行取样。

采样管为长度为1500mm、直径为60mm,有效采样深度为80 cm PVC自制采样管,弃去其中石块、动植物残体、塑料等杂物,混合均匀,滤去间隙水。

真实河水:采样时间同底泥。

用有机玻璃采样器采集底泥表层水,经0.45mm的微孔滤膜过滤后供实验中使用。

室内试验装置:采用口径d = 10 cm , h = 50 cm 的1000ml 量筒。

量筒放在阴暗处,以免在阳光的作用下,水中的藻类产生光合作用,从而对监测结果产生影响,在量筒中加入200ml沉积物,并以虹吸法小心加入800ml 经过滤的水样(约36 cm) ,泥水体积比为1∶4。

3.3.2:内容和条件(1)DO 水平控制:以上覆水体,分别在高溶解氧( 6.3<DO<7.4 )、缺氧(1.8<DO<2.3)、低溶解氧(自然)状态 (2.8<DO<3.6)下进行静态培养,每种状态下设3个重复。

好氧状态以曝气机连续24h充气,使溶氧保持在 6.3~7.4mg/L之间;缺氧状态先在上覆水中通氮气一小时左右,然后将量筒密封,溶解氧控制在2.3mg/L以下(实测1.8<DO<2.3);低溶解氧状态将容器敞口,并放置在通气状况较好的地方遮光培养。

(2)上覆水的影响: 上覆水(pH=8.1,T=20o C,DO=2.9)一种是真实的河水:另一种为蒸馏水。

(3)pH水平控制:直接取新鲜泥样200ml,加入800ml自来水为上覆水体,用稀HCl或稀NaOH调节水的pH 值,使其分别为5、7.4、9。

每种做三次重复。

通过虹吸法每次吸取100ml水样进行TP、TN、NH3-N、NO3、-N的监测。

(4)温度控制:试验材料为南淝河底泥和蒸馏水。

直接取100毫升蒸馏水为上覆水体,在恒温箱中5℃、20℃与30℃3个温度条件下静置培养。

每种做三次重复。

离心,过滤后,测定水中的TP、TN、NH4+-N、NO3-N含量。

3.3.3实验方法(1) 取样频次将装柱培养水样先稳 1d ,第 2 到第 8 d ,每两天取一次样;第11~22 d ,每 3 d 取 1 次样直到第 23 d。

(2) 指标分析从取样口取 100ml 上覆水,经 0.45μm 玻璃纤维滤膜过滤,测定其可溶性氨氮(NH4+-N)、硝态氮(NO3-N)、DO 等指标.取样后,向培养容器中补入 100ml 备用水样.(3) 分析方法水样测定方法:NH4+-N 采用纳氏试剂比色法测定,硝态氮采用酚二磺酸分光光度法测定,DO 采用 HACH 荧光溶氧测定仪测定。

(4)数据处理底泥氮化合物的累积释放量计算公式如下式中, R 为底泥氮磷化合物的累积释放量(mg) ; V 为反应装置中剩余水样的体积(L) ; C0为初始营养物的浓度(mg/L) ; V i为每次采样量(L) ; C n、C i为第 n次、i 次采样时营养物的浓度(mg/L) ;其释放速率采用一元线性回归法计算。

文中数据均为 3 次重复结果的平均值。

4.底泥氮和磷释放对水环境影响及环境清淤深度的初步研究4.1 实验材料与方法:4.1.1 底泥采样点的选取过前期不同研究河段的底泥及水样氮磷含量的测定发现,河流中段的污染是造成南淝河该实验段的主要原因。

实验段前段污染较小,越趋近于中段污染有逐步加大的趋势,而从中段到末段的测定数据可以发现,中段直到末端的河水及底泥氮磷含量确有逐步减弱的趋势。

由此可以看出,如果能解决好中段的污染问题,该实验段的污染状况将得到重大改观。

而在南淝河在实现完全截污的情况下,河水的环境质量依然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所以可以判定,对该段底泥的清淤势在必行。

所以在南淝河河中段南淝河污水泵站的排污口附近的8号采样点进行采样。

4.1.2 底泥采样方法与过程采样器为自制的真空原理采样器,采样管长度为1500mm、直径为100mm,有效采样深度为60 cm。

按从上到下每隔20cm现场切割,将泥样完整装入静态模拟柱模拟表层泥的释放,去除上层20cm后将剩下的40cm装入柱状样的模拟中层泥释放,将去除上层40cm底泥后将剩下的20cm底泥装入柱状样的模拟底层泥释放。

底泥分层后迅速装入密封采样袋,带回实验室。

用密封的25L水样桶现场采河水带回。

4.1.3 静态模拟实验静态模拟实验是在高度为 1m,直径为 10cm 的 PVC 管中进行,如图。

在柱状 PVC 管底部放置已在现场切割好的 20 cm 厚的底泥,并在底泥上设置了上覆水。

试验用上覆水水样和底泥样取自来水,底泥为黑色、微臭。

试验开始后,在第 0 d、1d、5 d、8 d、11d、15 d、19d、24 d、29 d,34d,39d,44d,54d,59d,分别用由 PVC 管的取样口中上覆水中取水样 50ml 分析氨氮和总磷,取样完在上柱中加蒸馏水50ml。

4.1.4 分析方法总磷采用钼锑钪分光光度法,氨氮采用纳氏试剂法测。

4.2小结本章通过底泥氮和磷释放对水环境的影响以及南淝河8号采样点附近岸边、河中部底泥环保清淤深度确定的研究,得出如下结论: 在所选取具有代表性采样点上的底泥进行底泥静态模拟实验后,可以发现无论是在河岸还是在河中部,底泥的中层的氨氮(NH4+‐N)和溶解性总磷(DTP)的释放速率和释放量均是最大的。

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