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整理)最新人教部编版语文中考《议论文阅读—准确把握中心论点》专题复习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生姓名年级学科

上课时间教师姓名

课题中考议论文阅读—准确把握中心论点

教学目标

1.准确提取概括文章的中心论点

2.能够区分论点和论题

争吵的雅俗

陈鲁民

①人是群体动物,有事没事老爱往一起凑,臧否人事也喜欢见仁见智,议论纷纷,一旦意见不合,

免不了争争吵吵。争吵有雅俗之分,可见水准风骨,有文野之别,可见时势风气。

②在俄罗斯某咖啡馆里,两个老友发生激烈争吵。一个教师,是诗歌的忠实拥趸;一个商人,坚决

捍卫散文的重要地位。两个人为诗歌还是散文重要吵得不亦乐乎,后来大打出手。无独有偶,去年9月,

两个俄罗斯工人在一起讨论哲学,当谈到他们共同的偶像——德国哲学家康德时,因意见不同而翻脸。

③这年头常见的是,球迷为球队输赢而争论甚至打斗,粉丝为哪个明星更漂亮而争执动武,酒徒为

谁喝得多喝得少而吵闹,恋人为争风吃醋而大动干戈,可没想到,居然还会有人为那些虚头巴脑的诗歌、散文而玩命,为哲学、康德而较真,听起来真如同天方夜谭。但不可否认,恰恰是这样的争吵能使

人感到一些欣慰。毕竟,在物欲横流、发财高于一切的当下,还有人在仰望天空,捍卫精神财富,关

注那些不挣钱的东西。

④其实,我们也曾有过这样的时期,或者说有过这样的小气候。抗战时期,西南联大虽然条件异

常艰苦,但师生们学习钻研的劲头一点也不差,学术氛围也十分浓郁。据作家汪曾祺回忆,在昆明的

小茶馆里,饿着肚子的大学生在争论李白、杜甫谁更伟大,豪放派与婉约派谁的艺术价值谁更高,四

大名著的优劣得失,每每争得热火朝天,脸红脖子粗。

⑤不光是学生争,老师也不消停。废名与熊十力皆为北大知名教授,两人常在一起讨论学问,争

吵也是常事。一日废名到熊十力处与其探讨佛学,生发异见,争论不休,忽而静止,原来二人已扭打

在一处。不一会儿,废名气哄哄地走出,但至次日,乃见废名又来,与熊十力在讨论别的问题。

⑥近几十年,改革开放,人们似乎早已放弃那些“荒唐无聊”的争论,集中精力搞经济建设,国

家社会发生巨大变化,百姓日子一天比一天好。不过,精神文明建设的相对滞后也慢慢显现出来,金

钱至上的影响日渐蔓延。过于“务实”的风气,使我们被世人视为“物质主义”至上的国度。2013

年末,法国市场调查公司发布了一项名为“全球物质主义、理财和家庭态度”的调查,在20个受调

查国家中,中国人对于物质的热衷程度远高于其他国家,位居榜首。

1

⑦当年,丘吉尔曾说过:“我宁愿失去印度,也不愿失去莎士比亚。”60多年后,撒切尔在谈到

中国时则很自负地说过:“一个只会输出电视机的国度算不上伟大,一个能输出文化的国家才是真正

的强国。”如果把这当成对我们的提醒,认真盘查一下文化短板,在重视物质建设的同时,对文化建

设投入更多的关心,将会是十分有益的。

⑧倘若有一天,我们在高铁上听到有人在争论诗歌与散文的重要性,在酒吧里听到有人在探讨哲

学与康德的意义,那就是文化复兴的令人鼓舞的信号。

1.全文围绕哪句话展开论述?

争吵有雅俗之分,可见水准风骨,有文野之别,可见时势风气。

修炼人格

①一般说来人有三项资本,或曰三种魅力:一是外貌,这主要来自于先天;二是知识技能,这

要靠后天的学习;三是人格,这是一种独立于"貌"和"能"之外关于思想和世界观的修炼。这其中哪一

个更重要呢?雷锋是大家学习的好榜样,论"貌",他个子不高,只有一米五多;论“能”,他只是一

个普通的汽车兵,但他无私奉献的精神和助人为乐的品德,超过了外貌之美和才智之强,成为了中华

民族乃至全人类的精神财富。可见,在实现人生价值的过程中,美貌和才能固然重要,但完美的人格

才是更重要的。

②当我们歌颂英雄,赞叹那些开国元勋的惊人业绩时,我们常常是被他们的人格魅力所感染。毛

泽东转战陕北,拄一根柳木棍子,在胡宗南大军的鼻子底下来去的那种;周恩来日理万机,面对内挤

外压却无私无怨的那种;彭德怀在庐山一人独谏万言,拍案力争的那种,都远远超出他们所为之事的

意义,而特别爆发出一种人格的冲击波和辐射力。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人格魅力比他们显赫的业绩

更加受到人们的推崇。

③其实,一个人也只有具备了高尚完美的人格,才能成就一番伟大事业而青史留名。岳飞虽被奸

臣所逼却仍精忠报国的忠诚;司马迁虽身负大辱却为民族修史记事的坚韧;荆轲明知赴死却不违一诺

的诚信;布鲁诺宁愿被教会处以火刑,也不改捍卫科学真理的无畏;马克思虽然一生多次被各国资产

阶级政府驱逐,但决不放弃对伟大理想追求的执著,他们的这种高尚人格正是从事惊天伟业的基础。

一部中国历史,不,整个世界历史,就是这样在人类前进、创新和牺牲精神的鼓舞下书写而成的。而

体现着这种精神的,正是那些跨越时空在人格方面光芒四射的人物。

④不可否认,当一个人只靠貌美出众时,他(她)可能成为一个名人;当一个人业有所成时,他

可能是一位功臣。然而,只有当一个人在人格上达到一定的高度时,他才会是一个高尚的人。当然,

如果他又能貌压群英,才出于众,他便是一个难得的伟人。但无论怎样,最基本的还是要先从修炼人

格做起,只要躬行实践,日积月累,人人都可以通过思想和世界观的修炼,成为一个在德行上合格的人。

1.请归纳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

答案:在实现人生价值的过程中,美貌和才能固然重要,但完美的人格才是更重要的。

2

能够准确找到中心论点答案是否简洁、完整

完全掌握

基本掌握

掌握情况差

为人生准备压舱石

赵畅

①在犹太民族,母亲要在《圣经》上抹蜂蜜让孩子去舔书本上的蜜,目的是要培养孩子的读书兴趣,让孩子从小树立观念:书本是甜的,而且书中有智慧。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项调查,犹太民

族人均每年阅读65本书。读书兴趣浓厚,犹太人将读书视作生命的一部分,因此才造就了如此令人

羡慕的读书风景。

②的确,读书有了热情,持之以恒才能顺理成章。但是,单单有兴趣,读书未必一定有收获,关键得

读好书。按北京大学陈平原教授的说法,读书是要为自己准备“压舱石”——诚如空船航行时,为防

翻船须备“压舱石”一样。读书该选择怎样的“压舱石”呢?或许各有各的说法,但文学、史学、哲学、宗教、伦理、艺术等人文学的经典必是“压舱石”的精髓。因为古往今来的文化精神、人格理想

和思想艺术的原创性,大都蕴含在经典作品之中。如果说,读书使人渐由遮蔽走向澄明的话,那么阅

读经典便可有效缩短这中间的距离。比如阅读历史,不仅让读书人获取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了

历史学看问题的方法,从而使之转变成改造世界的现实力量。唯有常读经典,多读经典,才能驱使人

们培养理想情怀,树立凌云之志。这便是经典的“压舱石”效应。

③阅读经典,还需与经典的阅读方法相匹配。约翰·罗斯金在《芝麻与百合》里有这样一段话:“当你去读一本好书时,你必须问问自己,‘我能像一位澳大利亚的矿工那样适于自己的工作么?我的

十字镐和铲子都就绪了么?我自己准备妥帖了么?我的袖子是否已经卷到双肘,我的呼吸是否匀称,我

的心情是否正常?’……这样多问问极有好处,因为既然你所要寻求的金属就是作者的心灵与深意,

那么他的语言便是你要获得金属前必须敲碎和冶炼的岩石。你的十字镐是你自己的专心、机智与学问;

你的熔矿炉是你自己的善于思考的灵魂。”是啊,有好的书籍相伴,有好的态度相生,有好的思考相

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