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板块构造
板块构造论
板块构造论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地球板块结构板块构造论(又稱板块构造假说、板块构造说学或板块构造学)是为了解释大陆漂移现象而发展出的一种地质学理论。
该理论认为,地球的岩石圈是由板块拼合而成;全球分为六大板块(1968年法国勒皮顺划分),海洋和陆地的位置是不断变化的。
根据这种理论,地球内部构造的最外层分为两部分:外层的岩石圈和内层的软流圈。
这种理论基于两种独立的地质观测结果:海底擴張和大陆漂移。
目录▪ 1 歷史演進2 古代大陸分佈▪ 2.1 前寒武纪▪ 2.2 寒武纪▪ 2.3 奥陶纪▪ 2.4 志留纪▪ 2.5 泥盆纪▪ 2.6 石炭纪早期▪ 2.7 石炭纪晚期▪ 2.8 二叠纪▪ 2.9 三叠纪▪ 2.10 侏罗纪▪ 2.11 侏罗纪晚期▪ 2.12 白垩纪▪ 2.13 白垩纪-第三纪灭绝▪ 2.14 始新世▪ 2.15 中新世▪ 2.16 冰川时期晚期▪ 2.17 现代世界2.18 可能的未来世界2.18.1 5千萬年後2.18.2 1.5亿年后2.18.3 2.5亿年后▪ 3 板块的运动及边界4 地球板塊列表▪ 4.1 板塊▪ 4.2 小板塊▪ 4.3 隱沒板塊▪ 4.4 古板塊▪ 5 资料来源▪ 6 参看编辑歷史演進▪1909年克羅埃西亞地震學家莫霍洛维奇發現地殼與地幔的交界,即莫霍界面。
▪1913年古登堡發現了地幔與地核的交界(即古登堡界面),地球具有分層的現象,且能具體說明分層的深度。
▪1915年大氣學家偉格纳根據地質證據,提出大陸漂移學說,因缺乏飄移的動力來源而不被接受。
▪1929年英国地质学家霍姆斯相信大陸地殼下的熱對流是造成大陸分裂和飄移的原因,首次提出聚合與張裂的想法。
▪1940年代,發現海洋地殼與大陸地殼的花崗岩岩質不同,其厚度僅七公里。
▪1954年日本地震學家和达清夫與美國地質學家班尼奥夫發現連接海溝與火山島弧底下的震源分佈,有一向內陸傾斜的帶狀區域(班尼奥夫带),為板塊構造學說想法的先驅。
板块构造
各種板塊邊界關係示意圖
資料來源:Edward J. Tarbuck Frederick K. Lutgens,1994,Earth Science 7th ed., Macmillan College Publishing Company, Inc.,,P.219。
三、板块构造 1. 板块划分与板块边界类型 (1)离散型板块边界
海底扩张学说
火山岛 洋中脊 海沟 上涌 海沟
地幔 对流环
海底扩张作用
海底扩张学说的主要证据 1. 海底磁异常条带
沿洋中脊呈带状对称分布的磁性正负 异常带就是海底磁异常条带,单个磁异常条 带宽约数公里到数十公里,纵向上延伸数百 公里而不受地形影响。
二、海底扩张学说的主要证据
海底磁异常条带的形 成模式图解 洋中脊处形成的玄武 岩中的古地磁记录了 当时的地磁场方向。 不同的磁异常条带反 映的是不同的磁化方 向。
主要位于大洋中脊轴部,两侧板块相背运动,软流圈 物质上涌,冷凝成新的洋底岩石圈。
大洋中脊
三、板块构造 1. 板块划分与板块边界类型
(2)汇聚型板块边界
相当于海沟与板块碰撞带,两侧板块相对运动, 在板块边界造成挤压、对冲或碰撞。 又可分为俯冲边界与碰撞边界两种次级类型。 古老的大洋板块消亡后,原来位于大洋板块两 侧的陆块愈合起来,古俯冲带在地表的出露线 称为地缝合线(或缝合带,suture)。
大陆漂移学说 非洲与南美洲大 陆沿大陆坡 900m深处的拼 合,棕色表示大 陆重叠区域
大陆漂移学说
全球大陆沿着大 陆坡拼合的结果
之所以沿着大陆坡拼合, 是因为大陆坡处由于 剥蚀作用引起的损失 较小
大陆漂移学说
劳亚
距今约200Ma前的联合古大陆
大陆漂移学说
板块构造学说
板块构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是1968年法国地质学家勒皮雄与麦肯齐、摩根等人提出的一种新的大陆漂移说,它是海底扩张说的具体引伸。
板块构造,又叫全球大地构造。
所谓板块指的是岩石圈板块,包括整个地壳和莫霍面以下的上地幔顶部,也就是说地壳和软流圈以上的地幔顶部。
新全球构造理论认为,不论大陆壳或大洋壳都曾发生并还在继续发生大规模水平运动。
但这种水平运动并不象大陆漂移说所设想的,发生在硅铝层和硅镁层之间,而是岩石圈板块整个地幔软流层上像传送带那样移动着,大陆只是传送带上的“乘客”。
勒皮雄在1968年将全球地壳划分为六大板块;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板块(包括澳洲)和南极板。
其中除太平洋板块几乎全为海洋外,其余五个板块既包括大陆又包括海洋。
此外,在板块中还可以分出若干次一级的小板块,如把美洲大板块分为南、北美洲两个板块,菲律宾、阿拉伯半岛、土耳其等也可作为独立的小板块。
板块之间的边界是大洋中脊或海岭、深海沟、转换断层和地缝合线。
这里提到的海岭,一般指大洋底的山岭。
在大西洋和印度洋中间有地震活动性海岭,另名为中脊,由两条平行脊峰和中间峡谷构成。
太平洋也有地震性的海岭,但不在大洋中间,而偏在东边,它不甚崎岖,没有被中间峡谷分开的两排脊峰,一般叫它为太平洋中隆。
海岭实际上是海底分裂产生新地壳的地带。
转换断层,是大洋中脊被许多横断层切成小段,它不是一种简单的平移断层,而是一面向两侧分裂,一面发生水平错动,是属于另一种性质的断层,威尔逊称之为转换断层。
两大板块相撞,接触地带挤压变形,构成褶皱山脉,使原来分离的两块大陆缝合起来,叫地缝合线。
一般说来,在板块内部,地壳相对比较稳定,而板块与板块交界处,则是地壳比较活动的地带,这里火山、地震活动以及断裂、挤压褶皱、岩浆上升、地壳俯冲等频繁发生。
是什么力量驱使板块进行运动呢?按照赫斯的海底扩张说来解释,认为大洋中脊是地幔对流上升的地方,地幔物质不断从这里涌出,冷却固结成新的大洋地壳,以后涌出的热流又把先前形成的大洋壳向外推移,自中脊向两旁每年以0.5~5厘米的速度扩展,不断为大洋壳增添新的条带。
板块构造理论
三 转换型-剪切 7
(大洋中脊)
三. 三个板块之间的边界组合类型
在板块分布图上,经常可见三个板块边界相交于 一点,为三个板块汇聚或裂解的邻接点,它是球 面上的板块边界开始或终止的端点。三条板块边 界相交于一点的现象,这一个交点就叫做板块三 联接合点(triple junction 简称三联点)。 与三联点相接的板块边界可以是拉张型、挤压型 或剪切型边界。板块三联接合点在板块构造研究 中具有重要意义。
碰撞型边界特点是: ①地震带极宽,以浅、中源地震为主,最大震级为8.7级。 ②由于岩石圈上部的陆壳古老而复杂,发育了众多的断层, 有许多薄弱带, ③伴有比较强烈的岩浆活动, ④热流值相对较高。 事实上,这类边界是两个大陆板块相互作用的极宽阔而复杂 的地带。而不是一条明确的界线。在大陆发生碰撞之后,板 块的相对运动和沿边界的挤压作用仍然持续着,如亚洲板块 重迭在印度板块之上,结果使该板块边界 ⑤具有正常大陆地壳两倍的厚度(陆壳增厚),这已成其为 一大特点,是造成喜马拉雅山带和青藏高原巨大海拔高度和 使地震带、岩浆活动带变宽的主要原因。
①陆内、陆间裂谷
红
海
裂
谷
地
貌
图
东非大裂谷是离散板块边界开始发育的雏形。
离 散 边 界 -
②
洋 中 脊
离散边界演化模式图
A 上涌的岩浆的热能 造成陆壳凸出,膨胀, 产生大量断裂; B.陆壳拉伸和减薄, 中脊裂谷发育,岩浆 流到裂谷之上基性、 超基性岩浆不断补充, 冷凝形成新的海洋岩 石圈,添加到向两侧 运动的板块后缘。; C.持续的扩张进一步 将大陆分离知道狭窄 的海道产生; D.洋中脊系统形成, 大洋盆地发育增长。
板块,全称是岩石圈板块,是指构成地 球上部岩石圈的不连续球面板状块体。
早古生代中国及全球板块构造特征
中国的早古生代地史特征
中国南方,寒武纪海侵较早,下寒武统地层齐全,化石较丰 富。 中国北部,寒武纪海侵稍晚。但中、上寒武统岩层发育较好, 依次划分为毛庄组、徐庄组、张夏组和崮山组、长山组、 凤山组。 中国南方海退较晚,扬子地台大部分中志留世开始海退; 中国北方海退较早,华北地台上奥陶世开始海退。因此,北 方下古生界只有寒武系和下、中奥陶统,缺上奥陶统和志 留系。 南方下古生界厚度较大,岩性也比较复杂;而北方下古生界 厚度较小,岩性比较单纯。 志留系全部缺失或部分缺失,是加里东构造运动的反映。此 时地台对接,或地台边缘褶皱,陆地增生,海侵面积减少, 地理面貌发生了重大变化。
早古生代全球板块演化特征
在全球板块构造格局及海平面的升降方面, 整个古生代的历史是联合古大陆形成的历 史。
世界古地理格局及其演变
早古生代海陆分布形势,目前已经恢复出来的有各种不 同模式。古生代初期,全球计有北美(相当槽台说的地块、 地台,下同)、俄罗斯(欧洲)、西伯利亚、哈萨克斯坦、 塔里木、华北(中朝)、华南(扬子)等古陆,以及包括 南美、非洲、印度、南极洲、澳大利亚的冈瓦纳古陆。冈 瓦纳古陆当时处于南半球高纬度地区,北半球各古陆则位 于中、低纬度地区,特别是低纬度地区。介于北美和俄罗 斯古陆之间是一片海洋,称古大西洋。俄罗斯与西伯利亚 古陆之间是古乌拉尔海。西伯利亚古陆与华北古陆、塔里 木古陆之间是古北亚海,包括祁连海。华北古陆与华南古 陆之间是秦岭海。又如北美古陆、扬子古陆、澳洲古陆的 外侧为古太平洋(分别相当于阿巴拉契亚地槽、华夏活动 带、塔斯马尼亚地槽)。北方各古陆和冈瓦纳古陆之间是 东西横亘的古特提斯海(又称古地中海)。
加里东运动对中国的影响
古生代中末期的加里东运动使中国的海陆分布和大地构造情 况发生了较大变化。 1华北地台晚奥陶世海退,形成广大古陆。以后其北缘发生 破碎,有岛弧发育,并向南叠接,形成加里东褶皱带;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板块构造学说和地表基本面貌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板块构造学说与地表基本面貌一、知识讲解板块构造学说与地表基本面貌1.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全球的岩石圈分为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共六大板块。
其中太平洋板块上几乎完全是海洋,其余五大板块都包括大块陆地和大面积海洋。
大板块还可划分成若干次一级的小板块。
这些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处于不断运动之中。
一般说来,板块内部的地壳比较稳定;板块的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跃的地带,地壳不稳定,火山和地震也多集中分布在这一地带。
2.板块边界与地貌(1)生长边界(海岭、断层)——板块张裂——形成裂谷(如东非大裂谷)、海洋(如红海、大西洋等)、海岭(即大洋中脊、海底山脉,冰岛位于大西洋海岭之上)。
(2)消亡边界(海沟、造山带)——板块挤压——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形成海沟(如马里亚纳海沟)、岛弧链(如西太平洋岛弧链)、海岸山脉(如落基山脉、安第斯山脉);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形成巨大褶皱山系(如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脉)。
二、例题分析某同学利用铝盒、海绵、蜡烛、水等材料设计了一个模拟地球板块运动的实验。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 该实验模拟的现象与下列海洋和边界组合正确的是A. 地中海生长边界B. 红海生长边界C. 印度洋消亡边界D. 大西洋消亡边界2. 下列地理事物可能产生这种板块运动交界处的是A. 渭河谷地B. 海沟C. 青藏高原D. 海岭【答案】1. B 2. D【解析】1.读材料分析可知,实验中蜡烛加热区的水受热会上升,顺着流动的水体,两块海绵向左右两侧方向运动,由此可知该实验模拟的板块运动为张裂作用,板块边界为生长边界。
地中海为与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的消亡边界,A错误;红海位于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生长边界,B正确;印度洋、大西洋都位于生长边界,CD错误。
故答案选B项。
2.渭河谷地主要是由于地壳断裂下陷,后经流水沉积作用而成,A错误;海沟位于陆地板块与海洋板块的消亡边界,B错误;青藏高原位于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的消亡边界,C错误;海岭位于海洋的生长边界,D正确。
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
板块构造学说是在大陆漂移学说和海底扩张学说的基础上提出的。
根据这一新学说,地球表面覆盖着内部相对稳定的板块(岩石圈),这些板块确实在以每年1厘米到10厘米的速度在移动。
由于地球表面积是有限的,地球板块分类为三种状态:其一为彼此接近的汇聚型板块边界;其二为彼此远离的分离型板块边界;其三为彼此交错的转换型板块边界。
板块本身是不会变形的,地球表面活动便都在这三种状态下集中发生。
1968年,剑桥大学的麦肯齐(D.P.Mckenzin)和派克(R.L.Parker),普林斯顿大学的摩根(W.J.Morgan)和拉蒙特观测所的勒皮雄(X.Lepichon)等人联合提出的一种新的大陆漂移说--板块构造学说,它是海底扩张学说的具体引伸。
板块构造学说是在大陆漂移学说和海底扩张学说的理论基础上,又根据大量的海洋地质、地球物理、海底地貌等资料,经过综合分析而提出的学说。
因此有人把大陆漂移说、海底扩张说和板块构造说称为全球大地构造理论发展的三部曲。
板块构造学说是近代最盛行的全球构造理论。
这个学说认为地球的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而是被地壳的生长边界海岭和转换断层,以及地壳的消亡边界海沟和造山带、地缝合线等一些构造带,分割成许多构造单元,这些构造单元叫做板块。
全球的岩石圈分为亚欧板块(又译“欧亚板块”) [1] 、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共六大板块。
其中太平洋板块几乎完全是在海洋,其余五大板块都包括有大块陆地和大面积海洋。
大板块还可划分成若干次一级的小板块。
这些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处于不断运动之中。
一般说来,板块内部的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之间的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动的地带,地壳不稳定。
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是由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的彼此碰撞和张裂而形成的。
在板块张裂的地区,常形成裂谷和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就是这样形成的。
在板块相撞挤压的地区,常形成山脉。
当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相撞时,大洋板块因密度大、位置较低,便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这里往往形成海沟,成为海洋最深的地方;大陆板块受挤上拱,隆起成岛弧和海岸山脉。
板块构造
二、板块构造要素
1、板块边界类型
1 ) 离 散 板 块 边 界 ( divergent plate boundary) 2 ) 聚 敛 边 界 ( convergent plate boundary) 3) 转 换 边 界 ( transform fault/conservative boundary )
2 ) 聚 敛 边 界 ( convergent boundary)
e
俯冲边界(subduction boundary):由大洋岩石 圈构成的俯冲板块。 ①岛弧—海沟型;②安第斯 型(或山弧—海沟型)。 碰撞边界( collision boundary ):当岩石圈板 块的大洋部分俯冲消减后,两相邻板块的大陆岩 石圈部分发生相对聚敛运动。即相邻的两个大陆 板块之间发生碰撞,从而产生强烈的构造变形、 岩浆与变质作用、并形成山脉,即板块碰撞带 (造山带,orogenic zone)
岛弧-海沟型 (洋-洋型)
安底斯型(洋-陆 型)
(山弧-海沟)
陆-陆碰撞
聚敛边界类型
3)转换边界
截断大洋中脊的断层是由于自大洋中脊轴部向两侧扩张量不同而 引起的一种特殊的断层,被称为转换断层(transform fault)。 其特点一:大洋中脊轴部两侧随着海底不断扩张,断层两侧的大 洋中脊之间的距离并不一定加大;二:断层相互错动仅发生在两 侧大洋中脊轴部之间的段落上。
7、板块运动的驱动机制
地幔对流是驱动机制
Proposed models of the driving force for plate tectonics. rge convection cells in the mantle may carry the lithosphere in a conveyorbelt fashion. B.Slab-pull results because a subducting slab is more dense than the underlying material. Slab-push is a form of gravity sliding caused by the elevated position of lithosphere at a ridge crest. C.The hot plume model suggests that all upward convection is confined to a few narrow plumes, while the downward limbs of these convection cells are the cold,dense subducting oceanic plates.
板块构造原理
海
啸
海啸是一种具有强大破坏力的海浪。这种波浪运动引发 的狂涛骇浪,汹涌澎湃,它卷起的海涛,波高可达数十米。 这种“水墙”内含极大的能量,冲上陆地后所向披靡,往往 造成对生命和财产的严重摧残。智利大海啸形成的波涛,移 动了上万公里仍不减雄风,足见它的巨大威力。 海啸是由海底激烈的地壳变化引起的海洋巨浪。当海啸 发生时,海水陡涨,突然形成几十米高的“水墙”,惊涛骇 浪向陆地席卷而来,所到之处一片废墟。世界上近80%的海 啸发生在太平洋沿岸地区,其中遭受海啸袭击最多的是夏威 夷群岛,其次是日本。据统计,1900—1983年间,太平洋地 区共发生405次海啸,其中造成伤亡和重大经济损失的达84 次,大约有18万人死亡。
形成原因
发现大西洋两岸的轮廓竟如此相互对应,特
别是巴西东端的直角突出部分,与非洲西岸 呈直角凹进的几内亚湾非常吻合 远隔重洋的大西洋两岸,许多生物之间存在 着亲缘关系,保存在地层中的古生物化石存 在相似性 在大洋两岸的大陆对应位置上的地质构造可 以相互拼接
结
论
大约在两亿年前,地球上现有的大陆—欧亚
现代全球板块
欧亚板块 北美板块
阿拉伯板块
菲律宾板块
非洲板块 印澳板块
太平洋板块
加勒比板块 科科斯板块
纳兹卡板块
南美板块
南极板块
板块边界的基本类型
离散型边界 汇聚型边界 转换型边界
离散型边界
Divergent boundery
会聚型边界
Convergent boundery
转换型边界
Transform boundery
离散型边界
两侧板块作垂直于边界走向的相背运动,使 板块向两侧分离、散开。其应力状态是拉张 的,地球上巨大规模的张裂构造带都发育在 这种边界上 离散边界可发生在大洋岩石圈板块之间,也 可发生在大陆岩石圈板块之中或之间。前者 为大洋裂谷带,如大西洋中脊、东太平洋中 隆;后者为大陆裂谷带,如东非裂谷等
世界上有哪些地质板块?
世界上有哪些地质板块?一、欧亚板块欧亚板块是地球上最大的板块之一,其西部边界与非洲板块相邻,南部与印度板块接壤,东南部与菲律宾海板块相连,东部与太平洋板块和北美板块相接。
欧亚板块包括大陆和部分海域,涵盖着世界上许多国家,如中国、俄罗斯、印度、蒙古等。
该板块地质活动频繁,包括发生地震、火山喷发等现象。
1. 地震活动欧亚板块地震频繁,尤其是靠近板块交界处的地区。
其中,地中海地震带是该板块活动最为明显的地区之一。
欧亚板块与非洲板块的相互挤压,导致了山脉的形成和地震的发生。
2. 火山活动欧亚板块上也存在一些活跃的火山,如意大利的埃特纳火山、印度尼西亚的克拉孟火山等。
火山的喷发不仅造成了人类生活的困扰,同时也为土地带来了肥沃的火山灰,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二、太平洋板块太平洋板块是地球上最大的板块,几乎囊括了整个太平洋地区。
其西侧与美洲板块接壤,东侧与澳大利亚板块相接。
太平洋板块是一个典型的构造边缘,沿着板块边界形成了众多的火山和海沟。
1. 环太平洋地震带太平洋板块是一个非常活跃的地震带,称为环太平洋地震带。
在这个地震带上,经常发生强烈的地震,甚至会引发海啸。
太平洋地震带上的地震活动往往与板块的俯冲和断裂有关。
2. 环太平洋火山带太平洋板块还是一个火山带,沿着板块边界分布着许多活跃的火山,如日本的富士山、菲律宾的马尼拉火山等。
这些火山通常是由于板块之间的相互碰撞和俯冲所致。
三、北美板块北美板块位于北美洲地区,包括了北美洲的大陆和部分海域。
该板块南部与南美洲板块接壤,北部与欧亚板块相邻。
北美板块地质活动相对较弱,但仍然会发生地震和火山活动。
1. 地壳抬升北美板块有一些区域性的地壳抬升现象,包括落基山脉和北美高原。
这些地形的形成和北美板块与其他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密切相关。
2. 美国西部地震带北美板块的一部分位于美国西部地区,这个地区是美国地震活动最为频繁的地方之一。
美国西部地震带从加利福尼亚州延伸到阿拉斯加州,地震频率高,震级较大。
板块构造学说主要内容
板块构造学说1967年,提出了板块构造学说,成为地球科学史上的革命。
(1)大陆漂移(2)海底扩张(3)板块构造魏格纳提出的大陆漂移学说的主要内容:1.轻的硅铝质大陆漂浮在重的硅镁层之上,并在其上发生漂移;2.全球大陆在古生代晚期曾连接成一体,称为联合古大陆或泛大陆(Pangea),围绕联合古大陆的广阔海洋称为泛大洋;3.从中生代开始,泛大陆逐渐破裂、分离、漂移,形成现代海陆的基本格局。
大陆漂移的证据:大陆边界的吻合、岩石和构造的拼合、生物学、古地磁学、古气候早在1620年,培根(Bacon, F)就发现大西洋两岸海岸线的相似性北大西洋两岸山脉可对比性阿帕拉契亚山脉向北消失于纽芬兰海滨,但年龄与地质构造均相当于不列颠群岛和斯堪的纳维亚。
岩石和构造的拼合北美、非洲和欧洲的古老岩石-构造线可以很好的对接南美与非洲古老岩石(老于20亿年)分布区可以很好的对应非洲西部高原的片麻岩年龄、构造线方向与南美洲巴西高原片麻岩的年龄、构造线方向一致。
古生物南美、非洲、印度、澳洲和南极洲在晚古生代期间生物具有相似性,表明他们连为一体,组成冈瓦纳(Gondwana)大陆动物变异性同样说明三叠纪后联合古陆开始分裂并各自漂移,逐渐形成现今的海陆分布格局。
古气候南澳大利亚Hallet Cove基岩上的冰川擦痕,指示冰川的运动方向古地磁学英国学者布莱克特和朗科恩通过测定已知时代岩石古地磁,进而推算其古地理位置,发现一些大陆的古地理位置与现今位置相差较远,证明古大陆曾发生漂移。
通过测定某大陆不同时代岩石的古地磁所反映的对应时代的磁极位置,并标示在地图上,并连接起来就形成了古地磁极移曲线。
极移曲线反映了古大陆漂移轨迹海底扩张一、洋脊的地质、地球物理特征1、洋脊是软流圈上涌出口,地温较高,密度小、波速低;(1)高热流异常区;(2)重力负异常区;(3)低速区。
2、沿洋中脊向两侧,地质地球物理特征具有对称性;基岩的风化程度向两侧逐渐加深;沉积层在洋中脊部位最薄,向两侧逐渐加厚;洋脊两侧正负磁异常条带具对称性;二、海沟的地质、地球物理特征1、存在负重力异常和负地形,显示重力不均衡,是强制下陷区;2、切穿岩石圈的巨型断裂;3、存在贝尼奥夫带及其相关的浅-中-深源地震的规律分布;三、海底岩石的年龄一最老的岩石年龄不早于侏罗纪,即不早于2亿年,远比大陆上最古老的岩石年轻。
第9章 板块构造学说
含大洋沉积物和 岩石圈碎块的混 杂堆积体
由于海沟与岛弧(山弧)紧密相随, 称之为海沟岛弧系。它们构成了特 征性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班尼奥 夫Benioff带 )。
马里亚纳群岛
读书思考
• 知识点:大陆漂移、地幔对流、海底扩张、板块构造、大洋 中脊、海底地磁条带、转换断层、地幔对流、威尔逊旋回、 活动大陆边缘、稳定大陆边缘、大陆架、大陆坡、大陆隆、 海沟、岛弧、贝尼奥夫(Benioff)地震带 、地幔柱、热点; • 试述魏格纳大陆漂移学说的要点,并对该学说加以评价。 • 试述海底扩张说的要点。 • 板块构造的基本含义? • 板块边界有哪些基本类型? • 用板块俯冲观点解释全球火山与地震的分布规律。
(3)成年期—大西洋型大洋盆地
持续海底扩张,洋底不断展宽,逐渐形成宏伟的大洋中脊体系 和开阔的深海平原。实例:大西洋。
(4)衰退期—太平洋型大洋盆地
洋中脊虽继续扩张,但洋盆一侧或两侧出现俯冲消减作用,海洋 面积渐趋缩小。实例:太平洋。
(5)终了期—残留海
随着洋壳海域的缩小,两侧的陆壳地块相互逼近,其间仅残留 内陆海。现代实例:地中海。
3 从中生代开始,在潮汐力和离心力的作用下,大陆逐渐 破裂、分离,造成现在的海陆分布;
4 大西洋、印度洋是在 大陆分裂漂移的过程 中形成的,太平洋是 泛大洋的残余。 5 大陆在向赤道和向西 漂移的过程中,前缘 受到挤压褶皱形成山 脉,后缘由于硅镁层 的粘结、拖曳而脱落 形成岛弧、岛屿。 大陆漂移假说提出至20世纪20年代在欧洲引起广泛 讨论,盛极一时. 30年代后就逐渐趋于沉寂。
(1) 胚胎期—大陆裂谷 地幔物质上升,大陆地壳隆起、变薄,在拉力作用下, 地表形成一系列大陆裂谷盆地。现代实例:东非裂谷。
板块构造
板块构造学说是指构成 地球固态外壳的巨大板块 的运动学说. 的运动学说.板块运动常 导致地震, 导致地震,火山和其它大 地质事件.从本质上来讲, 地质事件.从本质上来讲, 板块决定了地球的地质历 史.地球是我们所知道的 唯一一个适合板块构造学 说的行星. 说的行星.地球板块运动 被认为是生命进化的必要 条件. 条件.
板块构造说的依据
1. 大地构造活动的基本原因:几大板块 大地构造活动的基本原因: 的相互作用. 的相互作用. 2. 板块内部比较稳定,各板块间的接合 板块内部比较稳定, 部才是活动带. 部才是活动带. 3. 地表岩石圈并非浑然一体,而是由被 地表岩石圈并非浑然一体, 诸如大洋脊,岛弧,海沟, 诸如大洋脊,岛弧,海沟,深大断裂 等构造活动带所割裂的几个不连续的 独立单元,即板块构造的. 独立单元,即板块构造的.
2)碰撞边界 又称地缝合线,是指两个大陆板 块之间的碰撞带或焊接线.当大洋板块向大陆 板块不断俯冲时,大洋板块逐渐消亡,最后位 于大洋后面的大陆与大陆板块之间发生碰撞并 焊接成为一体,从而形成高耸的山脉并伴随有 强烈的构造变形,岩浆活动以及区域变质作用. 现代板块碰撞带的典型例子是阿尔卑斯— 现代板块碰撞带的典型例子是阿尔卑斯—喜马 拉雅山构造带,其中喜马拉雅山部分的碰撞边 界沿印度河—雅鲁藏布江分布,称印度河— 界沿印度河—雅鲁藏布江分布,称印度河—雅 鲁藏布江缝合线,它是印度板块与欧洲 板块的碰撞边界
转换断层板块边界
全球岩石层板块
勒比雄曾将全球岩石层分为六 大板块.即欧洲板块,美洲板块, 大板块.即欧洲板块,美洲板块, 非洲板块,太平洋板块, 非洲板块,太平洋板块,澳洲板 块和南极板块. 块和南极板块.
六大板块示意图
讨论与互动
1. 根据板块构造学说下列大洲之间距离今后将逐步
板块构造
Ⅱ.陆块与洋块相撞—— 海沟、岛弧、海岸山脉
例如:太平洋西部的深海沟壑--岛弧鏈就是太平洋板块 与亚欧板块相撞产生的。
请利用板块构造学说分析世界火山和地震带分布规律及原因
1.为什么会发生地震?
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 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 我国正位于两大地震带的交汇处,是一个多地 震的国家
板块构造学说
全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
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处于不断运动之中。
板块交界处 板块内部 消亡边界 (碰撞) 地壳比较稳定 陆陆碰撞 生长边界 (张裂)
地壳运动活跃
陆洋碰撞
海沟、岛弧 海岸山脉
裂谷、海洋
褶皱山脉
板块构造学说
绿色:消亡边界
红色:生长边界
板块构造学说
阿尔卑斯山脉 喜马拉雅山脉 科迪勒拉山系
利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
• • • • • 1、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2、唐山大地震的原因? 3、四川汶川和青海玉树地震的原因? 4、喜马拉雅山脉形成的原因? 5、安第斯山脉形成的原因?
亚欧板块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亚洲东部岛弧
美洲板块 太平洋板块
?
非 洲 板 大西洋 块
?
印度洋板块
东非大裂谷
?
马里亚纳海沟
?
南极洲板块
?
绿色:消亡边界 红色:生长边界
板块相对位移的类型与地貌
A、板块张裂--裂谷或海洋,大洋中脊或海岭 例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 B、板块相撞-- 山脉 Ⅰ.两陆块相撞-- 巨大的山脉
例如:喜马拉雅山脉是亚欧板块和印度板块碰撞产生。
板块构造理论解释全球火山,地震活动带的分布
板块构造理论解释世界火山和地震的分布规律一板块构造理论1. 大陆漂移学说内容大陆漂移说认为地球上所有大陆在中生代以前曾经是统一的巨大陆块称之为泛大陆或联合古陆中生代开始泛大陆分裂并漂移逐渐达到现在的位置。
大陆漂移的动力机制与地球自转的两种分力有关向西漂移的潮汐力和指向赤道的离极力。
较轻硅铝质的大陆块漂浮在较重的黏性的硅镁层之上由于潮汐力和离极力的作用使泛大陆破裂并与硅镁层分离而向西向赤道作大规模水平漂移。
2. 海地扩张理论内容该学说认为地幔内存在着热对流变化了的地幔顶部的玄武岩熔岩物质形成高温上升流在大洋中脊隆起侵入并上升涌出遇水作用成蛇纹石化从而形成新的大洋地壳将原先存在的大洋地壳不断向外推移使整个海底不断自大洋中脊向两侧扩张。
至海沟一岛弧一线受阻于大陆而俯冲下沉又融熔于地幔中达到新生和消亡的消长平衡使洋底地壳在于-3亿年间更新一次。
主要证据印度洋洋中脊区的磁异常呈条带状正负相间、平行于中脊的延伸方向并以中脊为轴呈两侧对称其顺序与年代一致证明洋底是从大洋中脊向外扩展大洋中脊的扩展而成转换断层概念的提出使岩石圈水平位移成为可能也说明大洋中脊的扩张新生洋壳和海沟带的洋壳俯冲消减的消长平衡关系。
3.板块构造学说内容大陆漂移学说和海地扩张学说的基础上提出的。
根据这一新学说地球表面覆盖着不变形且坚固的板块地壳这些板块确实在以每年1厘米到10厘米的速度在移动。
1.板块分类由于地球表面积是有限的地球板块分类为三种状态其一为彼此接近的汇聚型板块边界其二为彼此远离的分离型板块边界其三为彼此交错的转换型板块边界。
板块本身是不会变形的地球表面活动便都在这三种状态下集中发生. 2.主要证据1965年科学家运用计算机使地球各个大陆以现有的形状恰好拼合在一起。
再者海地地形、地震位置、火山等活跃部位都连接成为带状于是“板块构造学说”这一革命性的见解应运而生。
勒皮顺在1968年将全球地壳划分为六大板块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包括澳洲和南极板块。
地球的内部结构与板块构造
地幔
位于地壳之下,由硅、镁和氧 等元素构成的岩石层,占据地 球体积的84%,温度随深度增 加而升高。
外核
地幔之下的液态层,主要由铁 和镍组成,温度极高,达到 4000到5700摄氏度。
内核
地球最内部的部分,主要由固 态铁和镍组成,温度高达5700 摄氏度以上,但压力极大使其
保持固态。
地球内部物质组成
海底不断有新的岩石生成并推向两侧 ,使海底不断扩张。
海底扩张证据
海底扩张解释
海底扩张是板块构造运动的一种表现 形式,由于地幔物质的对流和上升, 导致海底岩石不断生成并向两侧推移 。
海底磁异常条带、大洋中脊和裂谷等 地形地貌特征,以及海底岩石的年龄 分布等,都为海底扩张提供了证据。
现代科技手段在大陆漂移研究中应用
影响。
04
岩石圈板块运动机制
岩石圈板块划分依据
地质学特征
根据岩石类型、年龄、变形和变 质程度等地质学特征进行划分。
地球物理学特征
利用地震波速度、重力、磁力和地 热等地球物理学方法进行划分。
地形地貌特征
板块边界往往与地形地貌特征密切 相关,如大洋中脊、海沟、岛弧等 。
板块相对运动方式及驱动力
相对运动方式
卫星遥感技术
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可以获取大范围、 高精度的地表形变信息,为大陆漂移 研究提供数据支持。
地震波层析成像技术
利用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和衰减特性,可以推断出地球内部的 结构和物质分布,为大陆漂移和板块 构造研究提供重要依据。
全球定位系统(GPS)
GPS技术可以实时监测地壳形变和板 块运动状态,有助于揭示大陆漂移的 动力学机制。
繁。
转换边界
板块沿垂直方向相互滑 动,常形成断层和地震
板块构造的基本内容
板块构造的基本内容随着地球科学的发展和深入研究,板块构造学说已经得到了广泛认可和应用。
它是指地球上岩石圈被分为若干个板块,在其间存在巨大的地质构造运动,从而形成了一系列的地震、火山和地质构造现象。
本文将介绍板块构造的基本内容,包括板块的定义、构成、运动模式、大地构造演化等方面。
一、板块的定义板块是指由地壳和上部地幔构成的一些大片块状岩石圆盘,具有相对独立的地质和地球物理特征和相对稳定的形态和结构,其内部的岩石相对于周围环境具有整体移动的趋势。
从地球物理学的角度来看,板块是指具有相对稳定的密度和速度等特征的地壳和上部地幔块状物质。
板块之间的内部结构和性质差异明显,同时也具有相似性,这是整个地幔运动和地球演化的基础。
二、板块的构成1、地壳板块地壳板块是指地球上由一层相对较薄的岩石组成的壳状物质,其平均厚度大约为30-50千米。
地壳板块的主要构成成分为硅酸盐岩石,包括花岗岩、安山岩和辉绿岩等。
2、上部地幔板块三、板块的运动模式板块之间的运动是通过地壳和上部地幔相对转动、移动而实现的。
板块运动的子系统有以下几种类型:1、边界运动边缘运动是指板块之间的相对运动,在板块交界处形成了一系列的地质构造,如大洋中脊、弧前盆地、弧后盆地、岛弧和海沟等。
边缘运动的主要形式有以下几种:①海洋扩张:新的海底地壳在大洋中脊处形成,岩浆从地幔熔岩上升,向两侧喷发而成。
②洋中脊:是一种由岩浆贯穿岩石圆盘的地缝(扩张脊或裂谷)形成的自然构造。
大洋中脊呈环绕球形,全球将近60%的地震来自于此。
③岛弧:是一些岛屿或海山的群体,主要位于海洋板块边缘,以陆地为背景。
岛弧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海岛板块与大陆板块相碰撞,从而形成隆起和高原。
2、内部运动内部运动是指板块内部的流动和变形。
板块内部的流动主要由岩浆和地热的作用引起。
板块内部的变形主要表现为地震的发生和地壳的抬升。
四、大地构造演化大地构造演化是指地球体内质的分层结构形成和演化的过程。
板块构造学说是以地球演化为本体论的,其是对地球体内运动及演化过程的系统性的描述和分析,并寻找其深层规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大地构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大陆漂移学说、海底扩张学说等) (一)板块运动与地表形态(宏观地形)
1.按板块构造学说,岩石圈是不是完整的? 2.可分几大板块?从图4.10中可看出哪几大板块?
板 块 构
地球表层的岩石圈并不是完整一块, 而是被断裂带分割为六大板块。
造 板块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
地壳运动比较活跃。
注意地壳和岩石圈 的联系与区别
地球的内部结构
1.赤道穿过了 6 个板块? 2.完全由大洋地壳组成的是 太平洋 板块? 3.印度半岛、阿拉伯半岛属于 印度洋 板块?
4)板块之间有哪两种相对运动形式? 形成了哪两种板块边界?
挤压碰撞 消亡边界; 彼此分离(张裂) 生长边界
不同型板块运动的结果
世界火山地震带
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地震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