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社会管理理念实现五个转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创新社会管理理念实现五个转变
颜清阳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江西 井冈山 343600)
摘 要:当前,我国进入了社会矛盾多发期和社会风险活跃期,社会管理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必须树立五种理念,实现五个转变。即:树立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的理念,实现向服务型管理转变;树立多方参与、共同治理的理念,实现向政府主导型的“社会协同、公众参与”式社会共同治理结构转变;树立关口前移、源头治理的理念,实现向更加重视源头治理转变;树立统筹兼顾、协商合作的理念,实现向“平等沟通、协商协调”转变;树立依法管理、综合施策的理念,实现向多种手段综合运用转变。
关键词:社会管理;创新;理念;转变
中图分类号:D0350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1-04-28
作者简介: 颜清阳(1968—),男,江西吉安人,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人力资源部副教授、副调研员。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党和政府积极应对我国进入社会矛盾多发期、社会风险活跃期的社会现实而做出的管理理念与管理模式的重大战略部署,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有着重大战略意义。
当前,我国社会管理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社会管理领域存在着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这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阶段性特征的集中反映。过去一些行之有效的管理理念、管理制度、管理手段、管理方法在今天已经难以适应,而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管理理念还没有完全形成、完全确立起来,这给社会管理提出了严峻挑战。只有用不断创新回应时代新课题,全面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才能在更高层面上实现社会和谐。创新社会管理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在创新过程中,思想的高度决定行动的力
度,因此,社会管理创新,首先就是社会管理理念的创新。
社会管理理念,是人们对于社会管理活动的一种理性认识,是对于管理社会活动的一种观念的把握。社会管理理念对于人类的社会管理实践具有指导和规范的作用,可以讲,有什么样的社会管理理念就有什么样的社会管理实践,社会管理理念的好坏制约着社会管理实践的成败。笔者以为,作为领导干部,创新社会管理理念要树立五种理念,实现五个转变:
一、树立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的理念,实现由传统的防范型管理向服务型管理转变
社会管理要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本,
真正贯彻“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将管理与服务紧密结合起来,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努力实现管理与服务的有机统一,让群众感受到权益受到保障、生活安全有序、心情更加舒畅。
“以人为本”,作为一种价值观念和衡量社会经济发展的标准,古已有之。我国古代思想家早就提出“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天地之间,莫贵于人”。强调的是:要关注民生、惠及民利、维护民权、保障民安。
胡锦涛同志指出,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这道出了社会管理的本质。社会是人的集合体,人是社会构成的最基本要素。社会建设与管理要落实到“人”身上,坚持以人为本,因而,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其实质就是要顺应新时期、新的社会发展条件下“人们对美好幸福生活的新期待”,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贯彻这一理念,必然坚持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把参与权放给群众,把知情权还给群众,把决策权交给群众,把监督权赋予群众,体现群众的主人翁地位。要更加自觉地关注民生、增进民利、维护民权、保障民安,回应人民群众对社会安定、公平正义的新期待,让人民尽可能多地分享发展的资源和成果。
“服务为先”,要求强化“服务型”管理理念,实现由传统的防范型管理向服务型管理转变,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努力实现管理与服务相统一。
各级领导干部要切实增强做好群众工作的本领,带着感情去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维护群众的利益和诉求,加快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使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为促进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凝聚强大力量。
二、树立多方参与、共同治理的理
府作用、轻多方参念,实现从“重政
“社会协同
与”向政府主导型的、公众参与”式社会共同治理结构转变
在充分发挥政府在社会管理中主导作用的基础上,同时发挥多元主体在社会管理中的协同、自治、自律、互助作用,整合社会管理资源,形成多元治理结构。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各种社会力量形成推动社会和谐发展、保障社会安定有序的社会管理合力。
“多方参与,共同治理”,也即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中国特色社会管理新格局。首先,要发挥党委的核心领导作用。“党委领导”,就是要发挥党委在社会管理格局中总揽全局、把握方向、整合力量、协同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提高引领社会、组织社会、管理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其次,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政府负责”,就是要强化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做到职能到位、工作到位、责任到位,建设服务型政府,提高服务型管理能力。再次,要发挥“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积极作用,健全社会管理格局。“社会协同”,就是要发挥各类社会组织的作用,整合社会管理资源,积极推动建立政府调控机制同社会协同机制互联、政府行政功能同社会自治功能互补、政府管理力量与社会调解力量互动的社会协同管理网络。要充分发挥人民团体、基层自治组织、各类社会组织和企业事业单位的协同作用,推进社会管理的规范化、专业化、社会化和法制化。广泛动员和组织群众依法有序参与社会管理,培养公民意识,履行公民义务,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格局。“公众参与”,就是要充分发挥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积极性,引导公众依法理性有序参与社会管理。在社会管理过程中,广泛吸收公众参与决策、计划、决定、执行的过程。对此,领导干部在进行社会管理工作中,应强化“多方参与、共同治理”的
42
管理理念,要充分体现开放意识、民主意识、服务意识、参与意识,实行过程开放、手段多样、与民合作、使民参与,努力形成社会管理人人参与、人人共享的良好局面。
三、树立关口前移、源头治理的理
、轻源头治理向念,实现从重事后处置
更加重视源头治理转变
要及时发现各种社会矛盾与问题,使社会管理关口前移,注重从源头上加以解决,不断增强社会管理的前瞻性、主动性、有效性。
理想的社会管理模式应是力争将社会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通过平等对话与协商,防止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的产生、转化和激化。那些依靠政府的行政管制力量和应急模式来解决问题的做法,已经不适应当前的社会形势。要努力摆脱总是事后应对的被动局面,更多地把工作重心从治标转向治本、从事后救急转向源头治理,从源头上不断加强社会建设,更加重视民生和制度建设,更加尊重民意和民情。
“源头治理”是治本之举。加强源头治理,从根本上讲,就是要在党的领导下,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坚持在发展中解决问题,特别是要着力解决好民生、民主、民心问题,促进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从社会管理本身讲,就是要构建源头治理体系,使关口前移,尽可能防止、减少、弱化严重社会问题和社会冲突的产生和激化。
当前,和谐是社会发展的主旋律,是维护社会稳定、化解社会矛盾的奋斗目标。我们应抓住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问题不放松,站在促进社会和谐的角度处理问题。更加注重民生和制度建设,坚持科学民主依法决策,防止和减少社会问题的产生。最大限度地理顺社会不满情绪,最大限度地减少社会对抗性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化解消极因素,激发社会活力。
四、树立统筹兼顾、协商合作的理
理控制、轻协调协念,实现从“重管
商”向“平等沟通、协商协调”转变要正确反映和协调各种利益诉求,兼顾各方面群众的利益关系,尽可能通过平等沟通、协商协调、教育引导等办法进行社会管理。
社会管理不是也不可能消灭所有社会矛盾。抓好源头治理可以尽可能地减少社会问题,但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仍然会有大量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存在,旧的矛盾和问题解决了,又会出现新的矛盾和问题。为此,必须实现从重管理控制、轻协调协商向统筹兼顾、协商协调转变,要改变过去主要靠行政手段通过管、控、压、罚实施社会管理的方式,更多地学会运用群众路线的方式、民主的方式、服务的方式,尽可能通过平等地对话、沟通、协商、协调等办法,来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要构建动态调节和化解机制,以使社会矛盾和问题不断得到及时化解和向好的方面转化,尽最大可能做到不积累、不激化、不蔓延、不升级、不向坏的方面转化,使社会处于动态平衡、动态优化、井然有序、健康运行的状态。
“统筹兼顾、协商协调”要求领导干部正确反映和协调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各个阶段的利益诉求和社会矛盾,既要“左顾右盼”,又要“瞻前顾后”,使社会管理能够体现维护公平正义的“刚性”、协调各方利益的“柔性”、应对新情况新问题的“弹性”,促进社会动态平衡,保障国家长治久安。
五、树立依法管理、综合施策的理
、轻法律道德等念,实现从重行政手段
手段向多种手段综合运用转变
要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形成依法办事、守法光荣的社会风尚,坚持依法行政、公正司法,引导群众合法理性地表达利益诉求,同时综合运用经济、行政、道德、科技、思想政治教育、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