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的模糊性与留白翻译策略

合集下载

浅析诗歌翻译中的留白艺术——以李商隐《夜雨寄北》为例

浅析诗歌翻译中的留白艺术——以李商隐《夜雨寄北》为例

浅析诗歌翻译中的留白艺术——以李商隐《夜雨寄北》为例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留白又称余玉,顾名思义就是留有空白,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延伸意境。

但是不能将留白理解为完全空白,因此讲究留白不空,留白不白。

当然留白不是任意而为之,它是创作者在创作中苦心经营的一种艺术。

留白是接受美学的一个核心概念,有时也称为空白。

受现象学美学家罗曼英伽登的图示理论影响,接受美学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沃尔夫冈伊瑟尔提出了空白的概念。

一、留白在诗歌翻译中的应用第一次明确提出与“空白”相关的词语“有无相生”的是老子。

老子认为“有”和“无”是互相生成,相互成就的:“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崔仲平,1996 :7)这正是留白策略的理论基础。

在《翻译留白机制的研究》一书中,作者也提到了留白机制在诗歌翻译中的应用。

他认为对于文本的空白,读者是最直接的接触者。

这种空白不是文本的缺陷,而是能够引起读者审美反映的基本因素。

接受美学认为一部作品在读者阅读之前,文本中会存在很多留白之处,需要读者去填补,正是因为这种填补使得作品产生一种召唤读者的功能。

所以在翻译的过程中,保留原文本的空白是很有必要的,译者应该尽量保留原文空白,以期达到读者的审美反映。

唐代诗人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其中独钓寒江雪有多个译本,我们比较这三个译本:①Angles alone in stream and snow(.赵甄陶译,1999 ::126)②Angling silently in the river covered with snow.(吴经熊译,2010:238)③Is fishing snow on river cold.(许渊冲译,2010:238). 赵甄陶认为江和雪是并列的两个意象,吴经熊认为江和雪之间存在修饰与被修饰的关系,许渊冲则认为是在江上钓雪。

汉译英诗歌翻译中的“模糊性”研究

汉译英诗歌翻译中的“模糊性”研究

汉译英诗歌翻译中的“模糊性”研究作者:范达来源:《青年文学家》2015年第05期注:天津外国语大学“十二五”科研规划2013年度科研项目编码:13YB03摘 ;要:虽然阐释性诗歌翻译避开了文化差异的干扰,但是淡化了诗意。

而模糊化的诗歌翻译,求似化境,改写了诗文的“场景”,更注重受众的感受。

关键词:模糊化;应景化趣;受众心理作者简介:范达,天津外国语大学英语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语翻译与文化。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5)-05--02一、汉英诗歌译文中要注意的问题(1)汉译英诗歌译文适度模糊成就意象、情致的相辅相成“诗意”根本就是一个极含糊的名词(朱光潜,2012: 88)。

例如,“大弦嘈嘈如急语,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完全对等的逐字翻译或阐释性翻译都会伤及诗歌神韵。

只能对中文字义采取模糊化处理,在总体上把握诗韵,做到求似化境。

杨宪益和戴乃迭的译文:“The hi gh notes wail like pelting rain, The low notes whisper like soft confidences; Wailing and whispering interweave, Like pearls large and small cascading on a plate of jade.”(杨译,2001:238)特别是对诗中“落”的汉语概念进行了模糊化处理,没有用“fall”而用了多音节的“cascading”(瀑布似地落下、大量倾泻。

),扩展了“落”的外延意义,兼顾汉语音韵和修辞之需,又不乏应景化趣。

译文目的是做到求“似”,就是运用跨文化语言的模糊性来烘托诗歌的意境,即浓了意象,有添了情致。

(2)汉译英诗歌译文意散神疏的现象读者常感受不到诗文情致,多因译文意散神疏。

译文一定要以读者为中心。

杨宪益和戴乃迭的琵琶行译文力求在韵律和修辞上与其中文形式近似。

探究英美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的翻译方式的论文

探究英美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的翻译方式的论文

探究英美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的翻译方式的论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探究英美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的翻译方式1、英美文学作品中的模糊性模糊性是大多数语言所具有的内在属性,模糊语言在我们的语言交流中是不可避免的。

罗素在1923年写的一篇有名的论文《论模糊性》中指出:“整个语言或多或少是模糊的”。

汪培庄为伍铁平所著《模糊语言学》所做序中开宗明义地指出:“模糊性是非人工语言的本质属性,因而是语言学所不能回避的对象。

”文学作为一种语言艺术。

其重要的特点就在于形象性。

基本上大多数读者都是通过在脑海里的再造想象欣赏文学作品的,这种再造想象的特征之一就是模糊语言。

也正是这种模糊语言的使用,极大程度上拓展了读者的视野和想象空间,也彰显了文字的魅力。

典型的一段如莎士比亚在《王子复仇记》中一句“to be,or not to be”短短几个词引起了读者无限的遐想和解读,同时也让这句话获得了旺盛的生命力。

2、英美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的翻译方式翻译就好像婚姻一样,它是一种互相妥协的文字艺术。

同样的语言翻译也是拥有不同语言以及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跨文化交流的一种手段。

优秀的语言翻译带来的是成功的交流,而劣质的翻译也会导致误解。

在这样重要的情况下,翻译就会显得异常重要,面对不同的语言,翻译者就需要采取恰如其分的翻译方式,以实现不同语言的信息成功传递。

从某种程度上说,成功的文学翻译也是对原著作者精神的模糊转达。

、符合原文精神文章翻译的首要方法就是以对应的形式再现原文的模糊语言美感。

比如杰克·伦敦的《马丁·伊登》卷首引诗:let me live out my years in heat of blood/ let me lie drunken with the dreamer’s wine/ let me not see this soul-house built of mud/ go toppling to the dust a vacant shrine! (让我在热血沸腾中度此一生! /让我在醇酒般的梦幻里醉沉!/莫使我眼见这泥塑的肉身,/终以空虚的躯壳毁于泥尘!) 译文里面的语言就是诗歌创作中形象与模糊思维互相交感的出品,翻译可谓是恰如其分,不但精确化,还模糊化,文章美感仍在。

《老子》语言的模糊性及其翻译的“留白”

《老子》语言的模糊性及其翻译的“留白”
道取了许多名 ,但又说 “ 名可名,非常名 ”【(、 “ 2 l 道 常无名 ”【() 6。恒道究竟为何物 ,历史记载 中上至皇 】 7
差异。连淑能[ 】 】 先生在 比较 中西悟性与理性思维差异 的基础上指 出, 汉语遣词造句成章的最大特点是意合 。 这种轻形式 结构的意合性决定 了汉语模糊语言在 词义 上的多向度与结构上 的多维度 。
言都存在模糊性,但是 ,各 民族在世界观和思维方式 上 的差异,必然反映为特定的语言模糊性 。汉字 是平
面型文字 ,与线型文字存在外部形态与 内部结构上 的
若 “ ”【 若 “ ” 【 1若 “ 神 ’ 1 ,谓 母 2’ 】 ( 牝 4 】 ( 谷 ’【() J 4 “ ’[ 谓 “ 大 ’2 ’ 朴”[ 56谓 ‘ 】 ( 2 97 ‘ ] , 天下根 ”【 ¨。老子给 ( 2 ) 】 (
显对 应使 “ ”的东方蕴涵丧失殆尽 。 道 ( 二)句子层面 《 老子》的句式特点是大量 的零句与整句组合 ,
言特征,结合英汉语言 的差异评析模糊 内涵在译 本中 的缺损,进而从道家语言观着手探讨 《 老子》的模糊 语言与道家思想的内在联系,指出译文 中模糊的缺损 是 中国哲学和美学思想应该怎样被西方读者认识 的一 种剥夺,主张 以翻译 “ 留白”为译语读者保留汉文化 模糊语 言所具有的意义 内蕴和 开放性解读 空间。

形式复杂 多样又整齐匀称 ,对偶、对照 、排 比、反复
等修 辞的运用成就 了全文 的韵文特色 ,使之摆脱语法
的形式局 限:为追求字数相等 的上下联,单句一般为 无主句和省略句,而复句也少用或不用关联;这就使
得主 体与事件 以及 单句 间的逻辑关系呈现多元潜势 。

《 子 》语 言 的模 糊 性 的特 征 老 及 其 在英 译 中的缺 损

中国古典诗歌的模糊性及其英译

中国古典诗歌的模糊性及其英译
言符号 的收敛性 , 描述对象 自身 的“ 可言说 ” 不 性及 不 同 社会角色对语 言本身理 解 的差异性 ( 毛荣贵 ,0 5 2 9 20 :2 ,者 , 有一千个 哈姆 雷特 ” 就 。这是 因 为汉 英 语 的差 异 , 汉 语 重 模糊 , 语 重 明 晰 。 汉 语 的 即 英 表 达重 整体感应 , 是一种 意境美 的语 言 , 重意合 ( 而英语
中 图分 类号 : 35 9 H 1 . 文 献 标 识 码 : A
诗歌翻译虽 是一项艰 苦 的工 作 , 但还是 有无 数致力 于将 中国文化传译 到西方 文化 的文人 、 学者 不辞辛 劳地
其相应模糊性 的英译 。
从 事着 翻译 工作 。 中国古典 诗歌 , 斟句 酌 , 推 敲” 字 由“ 典 故便可见一斑 。它多用典 故 , 言简 意赅 , 含蓄模糊 ; 富含意象 , 意境深远 , 理解 起来有 时是 千人千 面 ; 翻译 那
性( 邵璐 :0 8 2 。中国人对模 糊美感的追求 , 民族 偏 2 0 :) 与 向于 内向的性格特 点和审美 心理 习惯 有关。但是 , 好 喜 含蓄并非我们民族所 特有 , 作为性 格 比较 外 向的西方 民 族并不排斥模糊 和含 蓄。西方文学艺术也 不乏 以模糊 和 含蓄见长的优秀作 品( 毛荣贵 ,05:4 ) 2 0 2 8 。由于英语 的 模 糊美感的价值 功能和 审美效应 均存 在强 烈反差 , 以 所 研究模 糊语 言美 学效 果在 翻译 过程 中的遗 失和补偿是 翻 译研究不能 、 也不该 回避 的问题 ( 毛荣贵 ,05:3 ) 2 0 2 3 。正
宽泛而言 , 中文 里 “ 糊 ” 词 可 涵 盖 模 糊 、 糊 、 模 一 含 笼
这种 审美鉴赏 中的差 异性 , 的就是 中 国古 典诗歌 的模 说 糊性 。像李商 隐的《 瑟》: 锦 锦瑟无端五 十弦 , 一弦一 柱思华 年。庄生 晓梦迷 蝴 蝶, 望帝春心 托杜 鹃。沧 海月 明珠 有 泪 , 田 日暖玉 生 蓝

古诗词中的模糊美及其翻译处理

古诗词中的模糊美及其翻译处理

古诗词中的模糊语言及其翻译处理摘要:模糊语言的运用以及由此产生的模糊之美是中国古诗词的重要特质之一。

本文从语义和意象两个方面分析了古诗词的模糊特性,并就如何克服汉英语言表达的差异,最大程度地翻译处理好古诗词中的模糊语言和再现模糊美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古诗词;模糊语言;翻译On Translation of Fuzzy Language in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School of Fundamental Studies, Shanghai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 Science, Shanghai,201620)Abstract:Fuzziness is one of basic features of poetry, especially in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 Fuzzy language is widely used and its translation has become a difficult task because of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This paper probes into the aesthetic value of literary fuzziness from such aspects as semantics and image and proposes some translation techniques to deal with the fuzzy language.Key Words:Chinese classical poetry ;fuzzy language; translation一、引言模糊与精确相对应,最初是出现在数学领域,之后在人文科学领域出现了模糊语言学、模糊美学等新兴学科。

王秉钦(2009)曾经指出“现代科学告诉我们,模糊学正以无穷的生命力对各种科学门类施加影响,努力实现与其他科学的结合,特别是人文科学领域”。

从李白诗歌看唐诗中数字的模糊性及其翻译

从李白诗歌看唐诗中数字的模糊性及其翻译

国 家的 文化差 异 等 因 素使 原作 和译 文之 问很 难 实现 完 全
对等, 但译者 可 以充 分 运 用语 言 的模糊 性 达 到动 态 对 等 。
具 体可 以采 用以下 翻译策略 : 1 直译 法。所谓直译 就是译者将 原作 中的模糊 数字 对 .
等 翻译 。虽然 中英文 表达 方式 有很 大差异 , 也有 相 似 的 但
能 乍一看会认 为没有 和原作 中的 “ 对 等 , 尺” 因为 数字 在唐 诗 中可 形成 夸 张 、 比等 修 辞 效 果 , . 对
尺” 等于 13米 , / 而英语 中的 1fe约 等于 1 et 2英 寸 。其
使诗歌 更 显意 境 深远 、 生动 形 象。伍铁 平 认 为 “ 糊 是修 模
唐诗 中却 起 着 十 分 重 要 的作 用 , 仅 不 会 让 读 者 感 到 困 不
惑, 还优 化 了诗 歌 的意境 , 添 了其 韵 味 , 增 给读 者 留下 了无
限遐想 的空 间 。
耸 。龚译将 “ 百尺 ” 直译 成 “ n u de e” 这种 译 法 可 o eh nrdf t , e
唐诗 中的模糊数 字分 为两 类 : 一种 是词 语本 身的 语 义 模 糊 ; 一种 是 数字 本 身具 有 确切 的概 念 , 在 唐 诗 中表 另 而 示的是模 糊 数量 。 唐诗 中的模 糊数字 翻译 一 直 是译 者 面 …
对的难题 。为 了探 索 唐诗 中模糊 数 字 的 翻译 中存 在 的普
第2 4卷 第 4期 21 0 1年 1 2月
终家口 技 学院学抨 职幺
Junl f hnj kuV ct nl n eh i l o ee ora o agi o oao a adT c n a l g Z a i c Cl

接受美学视角下看诗歌的翻译模糊美感磨蚀

接受美学视角下看诗歌的翻译模糊美感磨蚀

接受美学视角下看诗歌的翻译模糊美感磨蚀
美学视角指的是将审美体验纳入到对艺术、文学等作品的评价中。

诗歌翻译作为文学翻译的一种,需要从美学视角出发,考虑如
何在翻译中保留原诗的美感,同时又要考虑适当地解释和转换文化
差异,以便接受者能够理解。

但是现实情况是,诗歌的翻译往往会出现模糊美感的情况,特
别是在跨文化的翻译中更加明显。

这是由于语言的文化和美感的差
异所致。

在翻译中诗歌的韵律和语言的音韵也会有所磨蚀,这也使
得诗歌翻译难以保持原诗的美感。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首先要考虑目的受众的背景和阅读习惯,其次要尽可能保留原诗的韵律和节奏感。

在翻译诗歌时,也要注重
词语和句子的美感,同时还要尽可能保留原文的情感和文化内涵。

如果需要适当调整,也要确保不影响原诗的基本特点,以便读者能
够体会到原诗的美感。

此外,诗歌翻译者还需要根据作品的风格和类型选择适宜的翻
译策略,以避免翻译流于平庸。

比如在翻译抒情诗时,翻译者需要
注意诗歌的情感色彩;而在翻译抒情诗时,要注意保留原诗的意象
和意境,让读者能够感受到诗歌所传达的美感。

最后,要强调的是,诗歌翻译作为一种文学翻译,需要更多关
注原诗的美感,而不仅是语言的准确性和文化的转换。

只有在考虑
到美感的基础上,才能让接受者真正感受到原诗的魅力和美丽。

美学视域下英美文学的模糊性及其翻译技巧

美学视域下英美文学的模糊性及其翻译技巧

美学视域下英美文学的模糊性及其翻译技巧美学视域下英美文学的模糊性及其翻译技巧模糊性是语言的重要的属性之一,它在每一语体中都得到了较为显着的体现。

而性对于其他语体,英美文学语言的模糊性则更为显着,难怪有不少人将英美文学作品叫做模糊信息的关键媒介。

“美”是英美文学中最关键的核心,英美文学利用这种审美性的艺术语言,换句话说作为语言的某种代表以及其情感形式等来进行文学形象描绘的,这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英美文学的模糊性。

而英美文学翻译与英美文学的模糊性存在着一种非常必要的联系,译作者在文学作品翻译时,他们会利用自己的才智和审美在译文中渗透着原文中的模糊性。

因此,要取得英美文学作品翻译的成功,就不能单单地对英语进行单纯的中文转换,这需要译作者在深刻理解英语原文的基础上,在对美学理论持较好把握的基础上,对原文中的模糊性进行文学翻译上的艺术创作,只有这样才能让译文读者深入体验到英美文学的模糊性之美。

一美学与英美文学翻译作为美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伊塞尔提出了意义空白和意义未定性的理论,而美学重要代表人物姚斯则提出了期待视野与审美经验的理论。

他们二人对于美学的理解或许存在稍微的区别,但是他们都认为,英美文学作品主要宗旨是为读者而产生的,当英美文学作品没有被阅读时只是一种审美可能的存在,也就是说,当作家书写的英美文学作品只有在被阅读后才会具有存在的价值。

从这个角度去分析,英美文学作品的意义一方面源于文本本身,那么它价值的实现是读者所赋予的。

优秀的英美文学作品会具有丰富的思想感情体系,它会充满内在生命和活力的不确定性和空白意义。

而英美文学中的不确定性和空白意义,也就是我们平时所称为的模糊性,却是连接创作者与读者接受意识的重要桥梁。

在模糊性这一媒介的帮助下,读者通过对英美文学作品的欣赏获得更多的想象空间,这来源于他们对作品具有更多创造性的填补和想象性链接。

英美文学翻译作为一门文字的艺术,是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包含着原文作者的特殊感情。

汉诗中模糊语言的翻译论文

汉诗中模糊语言的翻译论文

汉诗中模糊语言的翻译论文汉诗中模糊语言的翻译论文摘要:语言高度模糊是诗歌作品的特质之一,在汉诗英译中恰当处理诗歌的模糊成分:可将原文的模糊语言译成准确语言;可将原文准确语译成模糊语言;可用译入语的模糊语译原语中的模糊语言,保持诗歌的模糊美。

关键词:汉诗;模糊;翻译模糊,是语言的基本特性之一,是一种基本现象。

从语言产生的角度来看,语言必定是模糊的。

语言是伴随着人类文明产生的,是人类认识世界表达自我的工具。

而世界上的许多客观存在对人类而言,并不清晰,而是模糊的。

另一方面,出于语言表达的需要,人们故意使用一些语义模糊的词语以适应不同的.交际需要。

以模糊达到某种语用目的,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

诗歌是我国文学的瑰宝,是中国五千年历史的珍贵遗产,诗歌中大量朦胧的描写和意境的烘托正是诗人巧妙地运用了模糊语。

通过对这些模糊语的分析,对翻译我国古代诗歌有一定的帮助和启示。

一、汉诗的模糊性诗歌长于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所谓“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刘熙载《艺概诗概》)。

诗人习惯按个人感情选辞藻完成意象,主观色彩极浓,所用语言简隽空灵,具有一种朦胧的美。

诗歌是抒情的产物,而情感作为一种生理现象,缺乏明晰性,无法作量化的分析,更无法以可推论的形式描述,所以语言大师在诗歌面前常常感到困惑而笔拙词穷,唯有借用模糊词语表达感情。

此外诗歌的语言及表达特点决定了诗歌的模糊性,诗的语言是高度浓缩的语言,历代诗人都追求语言的凝练,以求“一语胜人千百”、“语不惊人死不休”,而高度凝练的语言,由于信息量大,外延包含广,最具模糊性。

因此诗歌可以唤起读者的无限来遐想。

但同时也给诗歌翻译带来了不小的难题。

二、汉诗英译的原则翻译一直以来是以“信”为要旨。

在翻译中,将原文的准确语言译为模糊语言或将原文的模糊语言译为准确语言,似乎有不忠实之虞。

但实际翻译的情形往往复杂多变,如果不能灵活的运用语言作为翻译工具,而一味地追求字面上的“忠实”或“相似”,而很可能会陷入“死译”的泥淖中。

模糊语言与诗词翻译

模糊语言与诗词翻译

模糊语言与诗词翻译
模糊语言和诗歌翻译是一种独特的文字表达方式,它可以让人更
好地感受到其中的美感和情感。

尽管大多数人认为模糊语言和诗歌翻
译是一种相似的表达技巧,但实际上这两种表达方式有很大的不同。

模糊语言指的是字面意义外的隐喻或者比喻形式的表达,特别是
在文学、讽刺和幽默等场合中,它有助于刻画出层次丰富而有趣的语
言空间。

然而,模糊语言无法确定具体的标准,因此描述可能会受到
读者的个人理解,有时会产生误译和歧义。

至于诗歌翻译,它是指将一首诗歌从一种语言翻译成另一种语言
的过程。

它涉及成为一种复杂的学问,因为有许多不同的因素要考虑。

除了翻译的字面义,诗歌翻译还需要保留原有的文字形式、诗歌的句
法与手法,以及原作的美感和情感。

所以,对于诗歌翻译来说,除了
语言技巧外,还需要有深厚的语言素养和对文学的理解。

总而言之,模糊语言和诗歌翻译中都包含着文字的美感和技巧,
但它们的表达方式却是大不相同的。

模糊语言是建立在一种非实质性
的语言表达技巧上,受到个人理解的影响;而诗歌翻译则要求对原作
的文字形式、诗的句法、文学美学等方面有着很好的把握,以达到精
准的翻译效果。

谈中国古典诗歌模糊美的鉴赏与翻译

谈中国古典诗歌模糊美的鉴赏与翻译

谈中国古典诗歌模糊美的鉴赏与翻译谈中国古典诗歌模糊美的鉴赏与翻译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在翻译古代诗歌的过程中,译者一定会遇到很多问题。

如何对中国古典诗歌模糊美的鉴赏与翻译?由于古代诗歌在语言表达和意向表达中都具有一定的模糊性,所以在阅读过程中,这种性质通过读者独特的视角和对审美的不同体验产生了一种模糊美。

一、文化翻译观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文化发展过程中,文化学派相关理论与翻译领域在不断地发展和相互渗透,所以文化翻译的过程逐渐呈现出多元化趋势,不断向跨学科和多角度的方向发展。

在文化学者的思想中,翻译也被称为文化转换。

对相关学者来说,翻译不仅需要解码、重组文字,还是文化交流的过程。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不能局限于文字本身的含义,还要重视文字在翻译语言文化中的重要作用。

文化学派强调,文化在实际翻译过程中的地位十分重要,翻译也会赋予文化新的含义,这对翻译本身来讲是一种进步和完善。

在翻译的过程中,不仅是对句子或文字的翻译,也是对古典文化的翻译。

随着现代社会理论和实践的有效发展,翻译也与文化研究进行全新的融合。

在翻译时,如果我们只是主观加强对宏观文化的研究,就会对研究主体产生较大影响,但过分研究文本的技巧和词义,也会制约诗歌的发展完善。

因此,在实际翻译过程中,译者只有将两者充分结合,才能翻译出优秀的作品,更好地传播文化。

二、中国古典诗歌中模糊美的文化凸显和翻译困境中国古典诗歌本身的表达方式比较含蓄,这种含蓄、多解和不确定性正是我国语言表达的独有方式。

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翻译和研究古典诗词,通过研究诗歌的模糊性,凸显我国传统文化的底蕴。

在语言表达过程中,中国古典诗歌常常使用借物言志、借景抒情等方式表达作者的情绪。

诗歌本身就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诗人也在一定程度上赋予了诗歌的模糊性,导致中国古典诗歌在意象和意境方面比较模糊。

在诗歌的整体表述过程中,模糊美对译者带来了很大的困擾。

三、在文化视角下欣赏中国古典诗歌在中国文化悠悠长河中,古诗词有着十分丰富、辉煌的历史。

英美文学作品中模糊语的翻译策略

英美文学作品中模糊语的翻译策略

个 本 质 的 飞跃 。
关键词 : 语 言模 糊 性 ; 翻译模糊性 ; 翻 译 策 略 中图分类 号 : H 0 5 9 文献标 识码 : A 文 章编 号 : 1 0 0 5 — 5 3 1 2 ( 2 0 1 4 ) 0 5 — 0 2 1 4 — 0 1


语言 的模糊性
思考与试笔》 中的一句: 然语 言中。 而翻译 活动的本质是两种语言的转 换活 动 , 这就决定 下选 自王佐 良所译《
“ 怨言是上天得 自我们 的最大贡物 , 也是我们 祷告 中最真诚
的部分。”
将文中的模糊词“ l a r g e s t ” 和“ s i n c e r e s t ’ ’ 译作“ 最大” a n d “ 最真
[ 1 ] S h a k e s p e a r e .H e n r y I V 【 M】 _H e r t f o r d s h i r e :Wo r d s w o r t h E d i t i o n
L i mi t e d, 1 9 9 4.
作 为文化 的载体 , 语 言依 附并扎根于文化的土壤 。 翻译并不
个方面 : ( 一) 文学翻译 标准的模糊性 任何事物都有 一个衡量 的尺度 , 翻译活动也不例外。 文学翻 译标准是一种模糊 的尺度 ,这种模糊性是指它 的隶属边界和状
在翻译模糊性语 言时 ,在另一种语言 中会存在相对应 的模 糊词 。 那 么, 我们 可以采用 以模糊对模糊的翻译策 略来应对 。以
单单是两种语言之 间的转换 , 更是文化之间的交 流。 文化在翻译 的过程 中起着举 足轻重 的作用 。 汉英文化 中的宗教信仰差 异 、 社 会历史差异 、习俗人情差异和审美价值差异对翻译有着 巨大 的

解构中国古典诗歌翻译中的语言模糊性

解构中国古典诗歌翻译中的语言模糊性

解构中国古典诗歌翻译中的语言模糊性在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中,语言模糊性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这种模糊性来自于汉字的多义性、句法的灵活性以及文化差异等方面。

本文将通过解构一些经典的中国古典诗歌和它们的翻译,探讨这种语言模糊性对翻译的影响,并提出一些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

诗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中国古典诗歌以其简洁独特的表达方式和深邃的意境而闻名于世。

然而,由于语言差异和文化背景等原因,将这些诗歌准确地翻译成其他语言却是一项巨大的挑战。

其中一个主要的挑战就是语言模糊性。

首先,汉字的多义性是造成语言模糊性的重要原因之一。

汉字具有丰富的意义,一个字可以有多种解释。

例如,苏轼的《水调歌头》中写道:“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这里的“青天”可以理解为晴朗的天空,也可以理解为上天或者上帝。

在不同的语境下,这个词的意义可能有所不同,因此翻译成其他语言时,往往需要根据上下文和意境进行判断和选择,以保持原诗的美感和意境。

其次,句法的灵活性也是导致语言模糊性的原因之一。

中国古典诗歌以其独特的诗体和押韵方式而闻名,而这种诗体和押韵方式在其他语言中往往难以复制。

例如,李白的《静夜思》中写到:“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这里的“疑是地上霜”十分简洁,表达了作者对于月光的感受和想象,然而在翻译成其他语言时,往往需要重新构思句子的结构和押韵方式,以保持原诗的韵律和美感。

此外,文化差异也是造成语言模糊性的一个重要原因。

中国古典诗歌是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的艺术形式,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

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将登高望远与告别父母的思念之情结合在一起,表达了孤立无援的情感。

然而,这种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在其他文化中可能难以理解和传达。

因此,在翻译中国古典诗歌时,需要结合文化背景和读者的理解能力,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和词汇,以准确地传达原诗的意义和情感。

针对这种语言模糊性,我们可以采取一些策略来解决。

首先,翻译者需要具备良好的中文和目标语言的语言能力和文化背景知识。

诗歌语言的模糊性及其对翻译的影响

诗歌语言的模糊性及其对翻译的影响

2013.10学教育63音节,双音节音步是汉语最小的、最基本的“标准音步”;在汉语中,韵律词是最基本的使用单位,一个韵律词至少由一个音步来实现。

这样,单音节词就只有两种出路:1)在句法结构中跟其他词连成一个音步,而那些不跟其他词组成音步的单音词在使用中常常受到限制;2)通过停顿、延长元音来独撑一个音步,从而自成一个韵律词以获取自由运用的权利。

另一方面.语句的韵律结构通常要借助句法结构来实现。

在汉语中的一般情况是动词向其宾语指派重音,当宾语是代词一类的轻读形式(weakform )和空范畴(emptycategory )或动词是不及物动词时,动词把重音留给自己。

我们认同冯胜利(1997)、袁毓林(2003)的看法,认为虚指宾语“他”的重要作用是使单音节动词凑成一个标准音步,组成一个韵律词。

之所以用轻读的“他”来作虚指宾语凑成音步,而不用其他词语,我们认为有以下两点原因:(一)因为“他”的轻读形式,既可以和动词形成韵律词,又可以使动词把重音留给自己,不和动词抢夺重音。

(二)在双宾结构中,人称代词作宾语有天然的结构优势,徐德宽(2004:57)对双宾结构VN1N2中的N1进行了统计,发现N1为人称代词(你、我、他)的情况占总数的78.01%。

而在三个人称代词中,按照功能学派的观点,语法化的程度和生命等级序列的地位是相应的,三个人称代词的生命度等级分别是我>你>他(张伯江、方梅2001),其中“他”的生命度最低,因此语法化程度最高,而语法化就代表词汇意义的虚化,语法能力的增强。

他的语法能力的增强,使其可以进入“V+ta+NP ”结构来实现该结构的韵律要求和句式语义要求。

3、小节通过句式语义完备性和音节韵律两方面的分析,我们得出:“V+ta+NP ”结构中的虚指宾语“他”承载着该结构的句式语义,同时在音节韵律上起到了补充音节,凑成音步,组成韵律词的作用。

并且正因为“他”有其天然的组成双宾语的结构优势和本身语法化程度高的特点,所以能够形成虚指的用法,进入“V+ta+NP ”结构,使之成为具有独特语义、语用特点的双宾语结构。

唐诗中语义模糊数字的英译

唐诗中语义模糊数字的英译

唐诗中语义模糊数字的英译摘要:唐诗魅力无限,其中有很多源于模糊数字的妙用。

这些模糊数字大多有着特殊的文化内涵,对诗歌意境的刻画起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增加了读者理解和译者翻译的难度。

语言的模糊性导致了翻译的模糊性,而语言的模糊性集中表现在语义方面。

唐诗中的语义模糊数字的翻译策略有:保留数字直译;变动数字改译;舍弃数字意译。

关键词:唐诗;模糊数字;翻译策略一、模糊语言学与翻译模糊语言学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其研究对象是语言中的模糊现象。

美国控制论专家扎德(L.A.Zadeh)受模糊语言的启发,于1965年创立了模糊集合论,对语言学研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模糊语言学就是在运用模糊集合论研究模糊语言学中产生的一门新兴学科。

国内对模糊语言学的研究首推北京师范大学的伍铁平教授,他于1979年率先在《外国语》第四期上发表了《模糊语言初探》,将模糊理论介绍到中国。

模糊性是人类自然语言的客观属性,是自然语言必不可少的基本特征。

[1]95翻译研究的发展离不开相关学科,模糊语言学与翻译有着密切的关系,两者有机的结合将会极大促进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发展。

二、数字的语义模糊性与翻译语义模糊指在某一个语义范畴内,人们难以决定某些边缘情况是否属于该范畴,这种不确定性使得语义范畴之间没有清晰的分界,从而使语义得不到明确的规定。

[2]数字的功能不但表示具体的数字,还带有一定文化内涵,于是它在文学作品中多作模糊理解。

特别是在中国诗歌中,许多妙用的数字传达着内涵深厚的模糊美,这就是数字的语义模糊现象。

在国内,包惠南指出:“从一定意义上说,文学作品的生动性、形象性和艺术性,在很多情况下来自于作品语言的模糊性,而数字的语义模糊性起着重要的作用,往往具有明显的´比喻´或´夸张´的修辞效果。

”[3]253王秉钦先生认为,“数”除了“计算”这一基本功能外,还有语言上的修辞功能。

诗歌的语义,意象模糊及翻译——以杜牧《清明》的6种译文为例

诗歌的语义,意象模糊及翻译——以杜牧《清明》的6种译文为例

诗歌的语义,意象模糊及翻译——以杜牧《清明》的6种译文为例[摘要]诗歌是我国文学的魁宝,它的模糊性更强。

而模糊产生空白,使译者有更大的发挥空间。

本文以杜牧的《清明》的6种译文为例,阐述译者如何以双重角色(读者和译者)来翻译诗歌中的语义模糊和意象模糊。

[关键词]接受美学;文学模糊;清明一、文学模糊与接受美学模糊是文学作品的基本属性。

文学模糊具体表现为:语义的不确定性,意向模糊,句法模糊以及修辞模糊。

这些雾中观花的意象和召唤结构,让读者去填补的“空白”,为读者留下足够的想象空间。

翻译理论认为原作与译作为其各自的读者留下的想象空间应该是相同的,但事实远非如此。

接受美学的文学翻译为其读者留下的想象空间应最大限度地接近或等同于原作为其读者留下的想象空间。

接受美学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新兴的一种文艺美学思潮。

接受美学认为:文学文本是一个多层面的,开放的图式结构,它的意义可以因人而异,因时代而异;同时,接受美学把被传统文艺理论所忽视的读者纳入了研究范围,认为作者—译者—读者共同构成文学翻译的整体,读者绝不是可有可无,无关紧要的因素。

相反,从根本意义上说,文学作品是注定为读者而创作的,读者是文学活动的能动主体。

这一理论,完成了文学研究以读者为中心的转变,完善了对“作者—作品—读者”体系的研究。

姚斯认为读者在阅读之前就有了“期待视野”而这期待视野是由读者的先前个人经验和时代背景所影响,在具体阅读过程中就表现为潜在的审美期待。

伊赛尔提出“文本召唤结构”这一概念,构成这一概念的主要因素有“空白”,“空缺”“文本的否定性”。

他认为“空白”是文本中没有明确表达出来的东西,而这些空白却给读者以思考的余地;“空缺”是这文本句子结构和意向性关联物的非连续性;“否定”就是阅读打破读者旧有的对文本的“期待视野”。

这些“空白”,“空缺”恰恰可以调动读者的想象和创造性,激发读者的主观能动性去填补原文意义的空白,这就是所谓的“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试析外国文学作品翻译过程中的模糊处理

试析外国文学作品翻译过程中的模糊处理

试析外国文学作品翻译过程中的模糊处理
翻译模糊处理是指在翻译流程中,为了尊重原文,不丢失原文的意思和目的,翻译者在传达出传统语言和理解程度之间进行处理。

翻译模糊处理有很多方法,其中包括文字抽象、文化相关处理、重复处理和句子内结构的处理等等。

文字抽象的翻译模糊处理一般采用抽象语意或者更灵活的翻译方法来模仿原作者的表达方式,以使翻译文本更加接近原作者的意图。

例如,原文中的“晴空万里”可以用抽象的翻译模糊处理改为“白云悠悠”来传达出原文中的意思。

文化相关的翻译模糊处理,也就是在翻译过程中,融入本土文化元素,以保留原文中的意义,同时有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涵。

比如,原文中提到“春愁”,这可以翻译成“恋上彩蝶的爱情”,使文字更容易让人理解。

重复处理是指,在译文中不断重复原文中的一些特定内容,以表达作者准确的意图。

例如,原文中提到了“可怜的树木”,可以在译文中不断重复“可怜”一词,以增强读者理解作者的真实感受。

句子内结构处理包括重新组合原文中的句子结构,来更好地表达作者对原文中某些概念的感受。

例如,原文中提到了读书的乐趣,可以把一个句子就重新组织,
把一句话变成“让书的乐趣彻底的到来”来表达作者的心意。

诗歌意象的模糊性及其翻译

诗歌意象的模糊性及其翻译

诗歌意象的模糊性及其翻译作者:霍静伟李长江来源:《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27期论文为2013年辽宁省经济社会发展基金项目:2013tstkwx-07摘要:诗歌的意境由“情趣”和“意象”两个要素组成。

诗境的美,并不在具体的“实境”,而在于景象之外的“虚境”。

模糊性是诗歌的重要特征,汉诗英译过程中,意象的模糊化处理是诗歌意境混沌美的再创造,但是翻译中模糊性往往磨蚀消失。

关键词:意象;模糊;翻译;磨蚀作者简介:霍静伟(1967.2-),女,辽宁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3)-27--01意象是文艺美学中的概念,与具象相对而言。

意象是对感觉或感知的一种模糊不清的再现,没有多少感性的东西,它只是在清醒的意识中呈现,成为思维活动的一部分。

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篇说:“独照之匠,窥意向而运斤。

”又说:“神用相通,情变所孕。

”刘勰从艺术构思的角度,提出了“意象”这个概念。

刘勰的意思是说,在艺术构思活动中,外物形象和诗人的情意是结合在一起的。

诗人凭借外物形象驰骋想象,外物形象又在诗人的情意中孕育而成审美意象。

这是“意象”作为美学范畴第一次出现。

它的形成,最早发源于《易传》的“立象以尽意”这一命题。

《系辞传》表述过“立象尽言”的特点是:立象尽意,有以小喻大,以少总多,由此及彼,由近及远的特点。

“象”是具体的,切进的,显露的,变化多端的;“意”是深远的,幽隐的。

诗歌的模糊性是由于其本身的多义性和流传中被赋予的增值义造成的,模糊性形成诗歌的混沌美,它与清晰性互寓、对立,构成诗歌的和谐美。

模糊性诗歌往往采用象征、比喻、烘托、暗示等表现手法,给人以雾中看花、月下观景、虚实相交、婉曲深微的审美感受。

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把这类诗歌比作“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像”,谓其“无迹可求”,“言有尽而意无穷”。

汉语诗歌的语言优美精炼,往往一个字、一句话就包含无穷的意象和联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百家争鸣2011.02·155·诗歌的模糊性与留白翻译策略刘杰(天水师范学院甘肃·天水 741000)摘 要:中国古诗歌无论是语言、意象还是意境都充满了模糊性,如何把这种表达含蓄、旨在言外的艺术效果在翻译作品中体现出来是历来翻译工作者所探索和研究的一大课题,在此把美学的留白策略运用于探索诗歌的翻译,以期对中国古诗英译有所帮助。

关键词:诗歌 模糊性 留白中图分类号:I207.2&H315.9 文献标识码:AThe Fuzziness of Poetry Translation Strategies and WhiteLIU Jie(Tianshui Normal University Gansu·Tianshui 741000)Abstract: Chinese ancient poetry language, images or whether the artistic conception are full of fuzzy, How to put this expression implicative, aims to between the artistic effect in translation is always reflected in translation worker of exploration and research a big problem, The aesthetic strategy used in exploring the takes poetry translation, in order to have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ancient Chinese poetry helpKey words: Poetry; Fuzziness; White space一、诗歌的模糊性1.诗歌语言的模糊性中国古诗在语言使用上充满了模糊性,具有含蓄蕴藉、旨在言外的艺术魅力,能唤起人们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便于表达复杂、微妙、丰富的思想感情。

“模糊,是语言的基本特征之一,是一种普遍现象(毛荣贵,2005: 229)。

”诗歌语言是一种高度浓缩了的语言,所以也有人把诗歌称之为语言中的精华,因此,在好多的名言警句当中也到处可见诗歌的影子,它包含着多重美感。

“古人对诗歌语言的模糊性早有领悟……‘诗无达诂’的意思是:诗是可以‘诂’的,可以解释,只是不能‘达诂’,即不能逐字逐句地作对号入座式地理解,难以用明确的概念性言词来圈定唯一的标准(龙协涛,2004: 80)。

”刘宓庆(2005)在总结文艺性作品语言的模糊特征时举李清照“人比黄花瘦”一句为例:“瘦”是一种模糊表达,因为“人瘦可言传”,“花瘦不可言,概念虚泛”。

“瘦”本是与人搭配,与花搭配则是非规范的联立关系。

2.诗歌意象的模糊性意象是诗歌艺术的精髓所在,是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

在我国古典诗歌的漫长历程中,形成了很多传统的意象,但它们在不同的诗歌中所蕴含的意义却是不尽相同。

以“酒”为例,李白在《将敬酒》中写道:“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诗中既表达了对怀才不遇的感伤,读来却又乐观、通达,更流露了人生几何当及时行乐的消极情绪。

诗歌中用酒这种意象表达出了作者当时复杂微妙的心情,也正是诗歌语言的这种模糊性所产生的朦胧美才使得诗歌成为历代文人抒发自己内心感想的主要表达形式,更使得诗歌成为博大文化中最为耀眼的篇章。

3.诗歌意境的模糊性明朱承爵《存余堂诗话》:“作诗之妙,全在意境融彻,出音声之外,乃得真味。

”清俞樾《春在堂随笔》卷二:“云栖修篁夹道,意境殊胜。

”端木良《关山月的艺术》:“画梅花的,很少能闯出林和靖式的梅花品格,总是强调暗香疏影这般意境。

”由此可见,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同时也是一个高度抽象的范畴。

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所以读者的背景、生活经历、知识层次等不同,所产生的意境也不尽相同,而意境的这种模糊性在中国的古典诗歌中表现得也是淋漓尽致。

以晚唐诗人李商隐的《锦瑟》为例,几百年来人们无不乐道喜吟,堪称最享盛名;然而它的表达意境则是揣测纷纷,莫衷一是,是作者对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还是对爱情失意的伤叹?晚唐诗人司空图曾引戴叔伦话:“诗家美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

”也许是这首诗最好的解读吧。

作者简介:刘杰(1982—),男,汉族,甘肃庄浪人,西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天水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助教,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百家争鸣·156·2011.02二、留白策略1.留白策略的理论基础第一次明确提出与“空白”相关的词语“有无相生”的是老子。

老子认为“有”和“无”是互相生成,相互成就的:“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崔仲平,1996:7)。

”而到了魏晋时期,音乐理论上出现了嵇康的“声无哀乐论”,阮籍也提出无名无形、无声无味之“道”为乐之本源;刘勰强调“声与心纷”,认为情感之于音乐,其间神理微妙,可以意会,不可言传;绘画理论上出现顾恺之重“传神”的观点,追求意在象外,境与意会;在文学创作上,刘勰的《文心雕龙》之“隐秀”“夸饰”等诸篇都有关于形神、虚实关系的体现:“神道难摹,精言不能追其极;形器易写,壮辞可得喻其真。

”“隐也者,文外之重旨也”,“夫隐之为体,义主文外,秘响旁通,伏采潜发,譬爻象之变互体,川渎之韫珠玉也。

”……(周振甫,1986:332) 宗白华说:“人类这种最高的精神活动,艺术境界与哲理境界,是诞生于一个最自由最充沛的深心的自我。

这充沛的自我,真力弥满,万象在旁,掉臂游行,超脱自在,需要空间,供他活动(宗白华,1978:220)。

”既然中国的诗、画、乐在艺术特点和审美格调上有诸多共同点,那么人们在创作、解读音乐绘画作中形成的独特方式与过程必然会对翻译中国古诗有相当大的启示,研究留白策略也可为中国古诗英译提供一个新的思考角度。

2.留白策略与接受美学的关联接受美学认为一部作品在未接受读者阅读之前,文本当中是存在诸多空白和未定的。

而这些空白和未定是需要读者去填充的,因此任何一个文本都具有一种召唤功能。

换言之,作者在写一部作品之时,文本之中便有大量留白。

这与中国的美学留白不谋而合。

而对于这些空白的翻译,正如蒋坚松在其英译本《菜根谭》的后记里所提出的那样,翻译要充分重视“作者倾向”,表达时要敢于“以模糊对模糊,以朦胧对朦胧”,讲究的是风格一致。

(杨雪,2005) 三、留白策略在诗歌翻译中的运用 1.接受美学视角下的留白翻译策略接受美学认为任何一个文本都具有召唤结构,在读者未阅读之前,文本当中是存在大量的空白和未定,而不同的读者对其会有不同的理解和填充,唐代诗人李商隐的《锦瑟》可谓脍炙人口,历来文人阐释各异,尤其是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所要表达的意思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翁显良先生译为Dark green sea, tears, pearls, moonlight streaming;Sunny blue jade field ,warm haze shimmering ,尽管译诗没有一个结构词,并且将宾语tears , warm haze 前置,在整个英语的行文中,streaming 的逻辑主语不止moonlight , shimmering 的逻辑主语也不止warm haze , 海面上波光粼粼,泛的到底是珍珠还是泪珠,蓝田山上蒙蒙一片,升起的到底是紫烟还是玉气。

这与李商隐所要抒发的琴声飘渺迷幻、个人才华难以舒展、爱情理想破灭等复杂纠结的心情十分吻合。

在这样的模糊语境中, 文本对不同的读者可能会有不同的召唤,不同经历的读者可能会获取不同的感受,上下文在内在联系上取得一种朦胧美,作者审美意识和心理活动皆潜含其中,给读者留下无限追忆空间。

2.格式塔美学视角下的留白策略 格式塔理论的核心强调整体性,认为整体不是各部分的简单相加,而是经过主体感知活动加以重新构建的“整体”。

“格式塔”源于德语“Gestalt ”意思是“完形”,同人的感知活动紧密相连。

人的感知积极主动地参与了审美活动,将那些外在的、独立的、个别的局部在人的内部心理活动中实现一个整体,成为一个完形,进而呈现为一个完整的艺术品。

这就要求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必须透彻把握源文本的语言符号及原文之象,透视原文的艺术形象,并最终用目标语的语言符号最大程度地还原原文的语言艺术形象(何莉,丁兰,2008)。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诗作中“枯藤”“老树”“昏鸦”和“断肠人”这些简单意象的组合却给人一种无尽的思想之情。

对于这首诗的翻译,肯定不是将这几种意象直接翻译过来,更为重要的是在译文之中体现作者这种浓郁的思乡之情。

全诗不见一个“秋”字,而这首词则被称之为秋思之祖,传神地描绘出了晚秋和黄昏的萧瑟之景。

试看以下“枯藤老树昏鸦”这句的两种译文: 许渊冲: “O’er old trees wreathed with rotten vine fly evening crows.”Wai-lim Yip :“Dried vines ,an old tree ,evening crows.” 许渊冲先生的翻译不是直接把原诗的文字进行白描式翻译,而是利用自己对原诗的理解,把原诗中意象组合所产生的意境经过翻译形成了具有独特整体氛围感觉的艺术形象,外在的意象与内在的意境相互契合,创构出诗歌所具有的一种完形,读来作者羁旅怀乡的孤独愁思跃然纸上。

而Wai-lim Yip 则采用白描式直译,仅译出了字面意思,而诗人的孤寂思乡之情则无迹可觅。

四、结语 留白雅称“余玉”,是一种迫近,促使读者超越译语文化背景进行解读和思索。

这样的翻译境界给予读者最多的尊重和最大的信任。

在翻译过程中,恰当运用留白策略,借以表达一种“空灵”美,以期给欣赏者留下无限的想象和思索的余地。

因此研究留白策略也可为中国古诗英译提供一个新的思考角度。

参考文献: [1] 刘宓庆.新编当代翻译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5(10). [2] 龙协涛.文学阅读学[M].文学论.丛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 [3] 毛荣贵.翻译美学[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 [4] 宗白华.美学与意境[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220. [5] 崔仲平.老子译注[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6(7). [6] 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1986:332-357. [7] 杨雪.古诗英译与留白[J].天津: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3).[8] 何莉,丁兰.语义留白及其在翻译活动中的处理[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2008(10). 责任编辑:琰 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