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岑边塞诗的异同
试论高、岑边塞诗的异同
试论高、岑边塞诗的异同第一篇:试论高、岑边塞诗的异同试论高、岑边塞诗的异同内容摘要:盛唐时期,边塞诗极为流行。
高适、岑参是盛唐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他们的诗在表达“慷慨报国”的激情,抒发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上是相一致的,用写实的笔法,反映边疆将士浴血奋战的悲壮诗风也是相近的但在诗的气质、艺术特色表现形式上又不相同。
关键词:边塞诗异同沉雄浑厚浪漫奇丽尚质主理雄奇瑰丽以边塞为题材的诗在唐代极为流行,盛唐时蔚为壮观。
高适、岑参是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
世人把“高、岑”并称。
高、岑的诗在思想内容和风格上是基本一致的,所以文学史上把他们称为“诗风相近”的诗人。
但从诗作的气质、特色、表现手法上看,高、岑之诗又各有其特色:高诗“多胸臆语,兼有气骨”;岑诗“语奇体峻,意亦造奇”。
一、高、岑边塞诗“报国建功”思想和“悲壮”诗风的形成。
唐代疆域辽阔,同边地少数民族政权联系密切,边境驻军增多,从而为诗人们从军、出使和漫游边塞提供了机会。
所以许多诗人向往从军边塞,建功立业,向往新奇的边疆景象和生活。
高适、岑参本来都是热衷于进取功名的诗人,有想通过立功边塞而封候的理想和热情。
如高适在《淇上酬薛三据兼寄郭少府微》中说:“北上登蓟门,茫茫见沙漠。
倚剑对风尘,慨然恩卫霍”就表现出想像汉代大将卫青、霍去病那样在边塞立功封候的愿望。
从岑参的《送郭乂杂言》:“功名须及早,岁月莫虚掷。
”和《银山碛西馆》:“丈夫三十未富贵,安能终日守笔砚。
”中也不难看出诗人追求功业而羡慕富贵的心理。
正是这种愿望促使他们产生了从军报国的英雄气概,立下了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这为形成高适、岑参诗歌思想内容上的一致垫定了基础。
高适一生曾于开元十九年,天宝十年、天宝十二载三度出塞;岑参一生于天宝八载和天宝十三载两次出塞,所以高、岑二人都有出塞的经历,对边塞的生活都有实地的体验和冷静的观察。
长期的边塞生活,为高、岑诗的慷慨激昂的写实精神创造了条件。
由于高、岑在随军出征的过程中,亲身体验了边塞环境的恶劣和军营生活的艰苦,目睹了沙场战斗的残烈和战士浴血奋战的悲壮,所以,高、岑的诗字里行间透出一种“悲壮”的美。
浅析盛唐时代“高岑”边塞诗派
浅析盛唐时代“高岑”边塞诗派浅析盛唐时代“高岑”边塞诗派在我国古代诗歌发展史上,有一个十分引人注目的流派——盛唐时代的边塞诗派。
它以自己的独特题材展现了那个时代的风貌,以自己的独特风格为唐代诗坛也为我国古代诗歌增添了绚丽的色彩。
这个诗派的代表人物就是高适与岑参,文学史上并称为“高岑”,他们虽然都以边塞诗著称,但细看二人诗又有不同,用比较方法,通过具体分析,能发现他们各自特点及异同。
高适,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蓨县(今河北景县)人。
高适生于702年,比李白、王维小一岁。
他早先家境贫困。
元代辛文旁《唐才子传》说,高适年青时,性格落拓,不拘小节,不喜人当时人都热衷的科举考试,而经常混济于一些赌徒中间。
但他的名气却传播的很远。
20岁时,高适到长安求官没有成功,于是他就在今河南省开封、洛阳、商邱一带漫游了很长一段时间。
唐玄宗开元19年(731)高适到了北方边疆,参加征服契丹的战争,他想在边塞寻找一个报国立功的机会。
虽然这次他没成功,但在这段时期内,他却熟悉了边塞和边塞生活,并写下了不少边塞诗,表露了他对当时边境战争的看法和希望,以叹为国立功的抱负。
天宝8年(749)高适50岁时,由于一个朋友宋州刺史张久高的推荐,捞到了一个封丘县县尉的官职,然而他过不惯这种小功利的生活,写诗说:“拜仰官长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
”他不愿卑躬屈膝迎送长官,不愿在百姓面前耀武扬威,于是弃官出走,到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府作掌书记。
天宝十四年(755),安?山、史思明叛乱爆发,高适携助哥舒翰守卫长安的平彰、潼关。
潼关失守哥舒翰被俘,高适奔赴皇帝的行寨,向唐肃宗陈述了他对战争的看法,受到唐肃宗的重视。
从此高适官运亨通,历任淮南节度使、西川节度使,散骑常侍等重要职务,并且被封为渤海侯。
《全唐诗》按语说:“开元以来,诗人至达者唯适而已。
”意思是讲,开元以来的诗人中,在仕宦道路上如此顺利通达的只有高适一个。
高适的诗歌反映社会生活比较广阔,也比较深入。
高适、岑参边塞诗异同探析
高适、岑参边塞诗异同探析作者:宋洋王雪佩来源:《卷宗》2020年第24期摘要:作为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高、岑二人背景身世、生活经历和社会体验有诸多相似。
其边塞诗篇有很多相似之处:抒发为国守边、渴望报国立功的理想追求;歌颂边疆将士不畏艰险、奋勇杀敌的英雄气概,充斥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但两位诗人又同中有异:高适边塞诗多直抒胸臆,情调悲郁苍凉,现实主义气息浓厚;岑参想象丰富奇特,寓情于景,富于浪漫主义精神。
高岑二人各有千秋,在盛唐诗坛注入了不同的风采。
关键词:高适;岑参;边塞诗开元、天宝年间,是唐帝国的鼎盛时期,是时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文化发达。
在盛唐气象的基础上,边塞诗崛起并成为盛极一时的诗派,边塞诗歌也被誉为“更能代表盛唐精神的诗风”。
高适、岑参以亲身经历的边塞战争和生活为基础,描写了边塞的风光、军旅生活和盛大的战争场面,洋溢着盛唐的气息,成为唐代边塞诗的领军人物,诗史上以“高岑”并称。
杜甫曾言:“高岑殊缓步,沈鲍得同行。
[1]”《唐才子传》亦评说“参与高适风骨颇同”[2]。
但由于际遇不同、所见各异,思想情调和写作手法的不同,两人诗歌又呈现不同的特色。
1 高适、岑参边塞诗的共同点高、岑都出身于衰败的官僚家庭,饱受生活之苦,但却有强烈的建功立业的抱负和进取精神。
虽都中年中举,但却官场不得志,转而投笔从戎,奔赴边疆,最终成就了一番事业。
两人都有过多次长时间边塞经历:开元十五年,高适曾北上蓟门,漫游幽燕。
后受河西节度使哥舒翰聘任,任掌管书记;岑参曾于天宝八年,赴安西节度使幕府,任掌书记。
后再赴北庭都护府,任幕府判官。
两人对边塞的生活,对将士们奋勇杀敌的精神有许多共同的体验和感受。
他们的理想追求与盛唐的时代精神同步,这就使他们的作品有着共同的烙印,有着诸多的共同点。
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1 抒发了卫国戍边、慷慨报国的理想抱负和执着追求高、岑的邊塞诗,始终都洋溢着积极进取的情怀。
高适胸怀报国之志,志向高远。
论高适和岑参的边塞诗
边塞诗双雄高适和岑参一.高适的边塞之行高适第一次边塞之行是到平卢,也就是现在的辽宁省锦州市。
此次平卢之行高适写了一首边塞诗《塞上》:东出卢龙塞,浩然客思孤。
亭堠列万里,汉兵犹备胡。
边尘涨北溟,虏骑正南驱。
转斗岂长策,和亲非远图。
惟昔李将军,按节出皇都。
总戎扫大漠,一战擒单于。
常怀感激心,愿效纵横谟。
倚剑欲谁语,关河空郁纡。
当时东北的奚和契丹正对大唐领土虎视眈眈,针对如何处理边塞问题朝臣有不同看法。
此诗中高适写道“转斗岂长策,和亲非远图”,很明他反对和亲,认为应该有一个像李牧那样的大将军,来扫除单于。
结合历史和高适自己的诗作来看,高适此次平卢之行很可能是去求官的,但最终一无所获,他只得失望而归。
开元二十六年,高适有朋友从边塞而归,告诉高适边塞的情况,他有感而发,写了他最著名的边塞诗《燕歌行》。
此诗佳句颇多,尤其“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一句透出深深的讽刺之情。
写完《燕歌行》又过了几年,到天宝十一年冬,高适开始了他最为人称道的边塞之行。
此次他到了哥舒翰的陇右节度使府,担任掌书记一职。
这段时间属于高适真正的边塞生涯,此时他虽然写出“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
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
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
古人昧此道,往往成老翁”(《塞下曲》),但整体水平比他的《燕歌行》等诗有所下降。
三年后,安史之乱爆发,高适的上级哥舒翰被俘。
但这恰恰给了高适发挥才能的机会,他急奔长安,向皇帝献计献策,最终他成为唐肃宗的心腹大将,官至封疆大吏。
二.岑参的边塞之行相对于高适,岑参的边塞之行走得更远,没有第二个边塞诗人走得比他更远,因此岑参更像是一名纯粹的边塞诗人。
岑参出身名门,从他曾祖到他父辈曾出过3个宰相。
但是他幼年丧父,家境逐渐衰落。
岑参前半生一直在为仕途奔波,但一直没有什么大的作为。
在岑参35岁那年,他终于下定决心,跨马西出长安,踏上他第一次边塞之旅。
此次岑参是去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府任右威卫录事参军这一文职。
安西节度使府在现在的新疆库车县,道路非常之遥远,岑参一路西行,越走越荒凉,不由得思念起家乡和亲人。
高岑边塞诗异同比较
⾼岑边塞诗异同⽐较⾼适岑参诗歌异同⽐较随着⼤唐帝国⽇益强盛,疆域也随之不断扩⼤,边塞诗成为诗⼈创作的重要领域。
尽管先秦时期就有边塞诗《诗经·出车》,但我们⼀般认为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兴盛,唐代则步⼊黄⾦发展时代。
由于⾼适和岑参⼆⼈都曾投⾝戎幕,从军边疆,所以深刻的边塞⽣活体验促使他们两⼈在这⽅⾯成就最⾼。
然后处于同⼀个流派之下的他们⼜有各⾃的特⾊,以下就分析⾼适岑参边塞诗的异同点。
⼀﹑⾼适与岑参诗歌的共同点如下。
(⼀)格调悲壮。
宋严⽻在《沧浪诗话·诗评》中提到:“⾼﹑岑之诗悲壮,读之使⼈感慨。
”1明胡应麟在其《诗薮》直袭严说:“⾼岑悲壮为宗”,“唐初承袭梁﹑隋,陈⼦昂独开古雅之源。
……盛唐继起,⾼适﹑岑参﹑王昌龄﹑李颀、孟云卿,本⼦昂之古雅,⽽加以⽓⾻者也。
”2⾼岑的诗歌之所以悲壮,与他们的⼈⽣经历有关,即“知⼈论世”。
⾸先,尽管出⾝于官僚家庭,他们却不得不⾯临家道中落的事实,因此两⼈均早岁孤贫。
其次,⼆者都志存⾼远,却仕途坎坷。
⾼适年轻时“喜⾔王霸⼤略”3,晚年则“以安危为⼰任”4,可见理想与现实总是有落差;岑参⼏度出塞,仅任微官,政治上失意,晚年消沉。
再次,他们都⽴志建功,投⾝戎幕,有军旅⽣活的体验。
例如⾼适最杰出的代表作《燕歌⾏》:“战⼠军前半死⽣,美⼈帐下犹歌舞。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蓟北空回⾸。
”“相看⽩刃⾎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通过腐化的将帅对⽐,思妇的愤怨,战场惨状,表现了战⼠英勇⽓概并构成⼀曲悲壮挽歌。
与此同时,岑参《胡歌》⼀诗中写道:“关西⽼将能苦战,七⼗⾏兵仍未休。
”作者在赞美“关西⽼将”的同时,我们也能感觉到古代七⼗⽼翁本该颐养天年,然⽽他却征战沙场,是多么惊⼼动魄与悲壮!(⼆)慷慨激昂。
盛唐时期,国家昌盛繁荣的同时各种社会⽭盾也在急剧凸显。
其中⾼适年轻时求仕不遇,漫游燕赵⽆果,接着在梁宋过了⼗⼏年的流浪漂泊的⽣活,但是这并未让他从此⼀蹶不振,依旧满怀壮志。
论盛唐高岑边塞诗(之二)(人教版九年级选修)
论盛唐高岑边塞诗(之二)(人教版九年级选修)三、高、岑同中有异的诗风《新唐书》本传说高适诗歌创作“以气质自高。
每一篇已,好事者则传播吟玩”;说岑参“属词清尚,用心良苦。
词调尤高,唐兴罕见此作。
放情山水,故常怀逸念,奇造幽致,所得往往超拔孤秀,度越常情。
与高适风骨颇同,读之令人慷慨怀感。
每篇绝笔,人辄传诵”。
这番描述说明高岑的许歌创作风格,在表现上彼此有异,在社会影响上则有共同的地方,他们的诗歌为人们喜爱,影响所及的程度足以见出诗歌的非凡成就。
对于他们的诗歌风格,前人多有评说,论其同的,说高岑诗的风骨同,诗歌刚健有力,“高、岑之诗悲壮,读之使人感慨”(严羽《沧浪诗话》)。
论其异的,说两人在创作风格上,“高适诗尚质主理,岑参诗尚巧主景”(陈绎曾《唐音癸签》卷五引《吟谱》);“高悲壮而厚,岑奇逸而峭”(王士祯《师友诗传续录》)。
高、岑以边塞入诗走了不同的创作道路。
他们较少接受王之涣、李颀、王昌龄边塞诗的表现形式和风格,较多地受唐太宗、骆宾王等人边塞诗的影响,以古风的形式、铺述的手法表现边塞战事和风情。
这适合他们奔放或积郁情感的流动,但他们的忧郁胜于奔放,对功名的挂念使他们施展不开胸怀,说是要归隐又不是真心归隐,于是边塞诗在他们手上少了王之涣、王昌龄的活泼灵动,多了浑厚深沉。
高、岑的边塞诗同中有所不同,大致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去比较。
⒈ 豪放与敦厚高适把侠士风度融入诗,使诗情豪放,诗语快捷;岑参则把儒雅之气融入诗,使诗情敦厚,诗语舒缓。
高适慷慨有大志,尚节义,务功名,好谈论王霸之术,侠义之举。
“幽州多骑射,结发重横行。
一朝事将军,出入有声名”(《蓟门行五首》),“横行”所求的“声名”,是高适的一桩心事,他在说幽州人的时候,内心亦怦然而动,“常怀感激心,愿效纵横谟”(《塞上》),向往立功边塞,自以为轻而易举,有时出语狂傲。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别董大》)。
他的《塞下曲》最能反映这种情绪:结束浮云骏,翩翩出从戎。
高适岑参边塞诗异同
⾼适岑参边塞诗异同⾼适岑参边塞诗异同 边塞诗⼜称出塞诗,是以边疆地区汉族军民⽣活和⾃然风光为题材的诗。
⼀般认为,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开始兴盛,唐即进⼊发展的黄⾦时代。
下⾯是⼩编整理的⾼适岑参边塞诗异同,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适、岑参边塞诗虽有相同之处,但由于各⾃的家庭背景、⼈⽣经历不同,两⼈的诗歌同中有异,各有千秋,⾼适的边塞诗具有现实主义的风格,岑参的边塞诗带有浓厚的浪漫主义特⾊.⾼适的诗苍凉悲壮,岑参的诗雄奇瑰丽. 唐代的边塞诗⼈可以分为⼏类.⼀类是未曾到过边塞⽽写边塞题材的,如李昂、崔国辅.⼀类是曾经游历过边塞的,如崔颢.再⼀类就是曾在边塞居住和任职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适和岑参都称得上是真正的边塞诗⼈,两⼈年轻时都曾游历过河朔的燕赵,壮年时⼜双双到边塞从军. 就唐代的边塞诗来说,⾼、岑齐名,风格也相近.南宋严⽻《沧浪诗话》说:“⾼岑之诗悲壮,读之使⼈感慨.”但是⾼适的诗,悲壮之中透着雄浑;岑参的诗,悲壮之中带着峭拔.⾼诗“尚质主理”,岑诗“尚巧主景”.岑参去边塞,多少有些被动不得已的因素,到边塞后,才开始写边塞题材的作品,诗篇越来越多;⾼适去边塞是积极主动的,他写边塞诗,始于早年的河朔之游,到他任封丘县尉以及河西陇右节度幕府掌书记时,诗作慢慢减少了,⽽到他任淮南节度使后,诗作就⼏乎没有了.史称⾼适年五⼗始为诗,其实恰好相反.因为⾼适写诗,是想借此沽名钓誉,到他五⼗岁⼊幕以后,诗的作⽤已经不⼤了.相⽐之下,岑参的诗中融进了更多的⼼⾎和真情. ⾼适的诗颇有古风,句中有许多的⼈⽣感慨,表⾯看来似乎更具有可读性.⽽岑参的诗则更多地包蕴了六朝以来近体诗的成就,想象丰富,格律多变,具有更多的创造性和诗学诗艺的特⾊.⾼适近之于儒,岑参近之于道.⾼适注重⼈⽣实践,岑参则在诗歌艺术史上占据极⾼的地位.他们⼆⼈,既有阅历和诗风上的相同之处,⼜存在着性情和具体诗歌特⾊上的差异.就其差异⽽⾔,⼆者⼜恰恰形成了鲜明的对⽐. ⼀、5⾼适反映现实问题要超过岑参.他的诗歌在反映现实的深度⽅⾯超过同时许多诗⼈,应时⽽⽣的追求不朽功名的⾼昂意⽓,与冷峻直⾯现实的悲慨相杂糅,使其诗歌创作颇多感慨⽽不失⾼亢,深雄浑厚,有⼀种感慨悲壮的美. ⼆、描写边塞风光,民域风情上,岑参超过⾼适.在⽴功边塞的慷慨豪情的⽀配下,诗⼈印象中的军旅⽣活、边塞风物、民域风情,全都变得神奇瑰丽起来,并热情地加以歌颂,突破了以往征戍诗写边地苦寒和⼠卒劳苦的`传统格局,极⼤地丰富拓宽了边塞诗的描写题材和内容范围. 艺术上的不同: ⼀、⾼适将⾃⼰的个⼈边塞见闻,观察思考和功名志向糅为遗⼀体,苍凉悲慨中带有理智的冷静,但基调是慷慨昂扬的. ⼆、岑参的诗歌中带有感性的⾊彩,讲究感觉印象,浪漫的想象,飘逸的描写,寓情于景.如《⾛马川⾏奉送出师西征》:雪夜风吼、飞沙⾛⽯,这些边疆⼤漠中令⼈望⽽⽣畏的恶劣⽓候环境,在诗⼈印象中却成了衬托英雄⽓概的壮观景⾊,是⼀种值得欣赏的奇伟美. 三、⾼适的七⾔歌⾏多⽤律句骈语,但并不繁于⽂采华丽,⽽是以纵横顿宕,⽓质深雄和浑厚的⾻⼒取胜.岑参七⾔歌⾏纵横顿宕、舒卷⾃如体势⼗分灵活. ⼀、思想、题材上的不同。
高适和岑参边塞诗的异同
高适和岑参边塞诗的异同
高适和岑参的边塞诗在唐代边塞诗中占有重要地位,但两者在风格、主题和表现手法上存在一些异同。
相同点:
1.二人都以边塞为题材,描绘了战争的正义性和边塞的风光,展现了多彩的边疆生活与少数民族的习俗。
2.他们的诗篇都充满了悲壮的气息,抒发了为国立功的豪情壮志和不满现实的情绪,以及征人、思妇的离愁别绪。
3.二人在描写边塞风光和民域风情方面都突破了以往征戍诗写边地苦寒和士卒劳苦的传统格局,极大地丰富拓宽了边塞诗的描写题材和内容范围。
不同点:
1.主题内容:高适的诗歌以尚质主理为主,更注重对现实问题的揭示和思考;而岑参的诗歌则以尚巧主景为主,更注重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赞美。
2.艺术风格:高适的诗歌雄浑悲壮中显得深沉、质朴浑实;而岑参的诗歌雄浑悲壮中显得雄放、洒脱。
3.表现手法:高适在诗歌中多运用对比反衬的手法,通过对比来突出主题;而岑参则更注重感觉印象,浪漫的想象,飘逸的描写,寓情于景。
总的来说,高适和岑参的边塞诗在唐代边塞诗中具有重要地位,两者在风格、主题和表现手法上存在异同,但都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展现了唐代边塞诗的魅力。
论高岑边塞诗的异同
汉语言文学对比研究之论高岑边塞诗的异同[摘要]边塞诗繁盛于盛唐时期,这一时期军事、经济力量都已发展到了顶点。
在这种气氛下,一部分向往功名的文人学士把跟随边将出征作为仕进的一个重要途径。
他们除了谋求官职外,还写了大量颂扬边塞战争和同情下层士卒生活的诗歌。
高适和岑参是唐朝发展到极盛时期最著名的两个边塞诗人。
两者都以边塞诗闻名,高岑并称始于杜甫的诗《寄彭州高三十五使君适虢州岑二十七长史参三十韵》:“高岑殊缓步,沈鲍得同行。
意惬关飞动,篇终接混茫。
”[关键词]生平相同点不同点联系一、高岑二人生平简介1、高适的生平:高适(702?—765),字达夫,渤海蓨(今河北仓县)人,客居梁宋。
少时贫困,20岁曾西游长安,本欲直取公卿,却失望而归。
后北上蓟门,漫游燕赵,想立功边塞。
仍未有出路。
又漫游梁宋,过着“混迹渔樵”的流浪生活。
天宝三载与李白、杜甫在齐赵一带饮酒游猎,怀古赋诗,结下了亲密友谊,成为文坛佳话。
天宝八载,50岁方由张九皋引荐,举有道科,任封丘尉,不久辞官而去,入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掌书记。
安史乱起,为肃宗所器重,历任淮南、西川节度使,终散骑常侍,封渤海侯,成为唐代官位最高的诗人之一。
有《高常侍集》10卷。
2、岑参(715—770),荆州江陵人,祖籍南阳。
出身于官僚家庭,曾祖父、伯祖父、伯父都官至宰相,父亲两任州刺史。
但父早亡,家道衰落。
他自幼从兄受书,遍读经史。
20岁至长安,献书求仕,此后10年屡次往返于京洛间。
后北游河朔,天宝三载30岁中进士,授兵曹参军。
天宝八载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中掌书记,十载回长安。
十三载又随封常青出任安西北庭节度判官,得封之赏识。
至德二载入朝任右补阙。
代宗时,一度任关西节度判官,后出任为嘉州刺史,罢官,卒于成都宿舍。
有《岑嘉州诗集》,存诗403首。
二、高、岑边塞诗共同点1.高、岑边塞诗都具有悲壮的共同格调。
严羽在《沧浪诗话》里说道:“高、岑之诗悲壮,读之使人感慨。
”明人胡应麟也说:“高、岑悲壮为宗。
试论高岑边塞诗风格之异同
试论高岑边塞诗风格之异同作者:刘文娜来源:《科技资讯》2012年第21期唐诗在中国诗史上流光溢彩、空前繁荣,盛唐之诗则是唐诗发展之顶峰,而盛极一时的边塞诗则是构成盛唐诗歌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方面,在中国诗史上是前无古人。
1 高岑边塞诗风格的共性特征盛唐诗坛,名家辈出,流派众多,风格异同,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是当时盛极一时的杰出诗歌流派。
1.1 都以盛唐时期的强烈爱国主义和奋发向上的时代精神为反映内容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诗歌是时代的一面镜子。
唐朝是中国社会的顶峰,盛唐诗歌达到繁荣的高峰,这是自然的事。
在短短的五十余年的盛唐时期,涌现出了十几位大诗人,他们以各不相同的风格,推动了诗歌创作的高潮。
正如李白所说:“群才属休明,乘运共跃鳞。
文质相炳焕,众星罗秋旻”。
(《古风》其一)这一代诗人怀着宏伟的理想与抱负,以蓬勃热烈的感情,激昂慷慨的声音去表现盛唐时代种种激动人心的生活和斗争。
高岑二人之诗正是以盛唐人的眼光,带着盛唐诗歌的伟大气魄,去观察和反映边塞的生活和斗争,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时代的激动人心的变化,洋溢着爱国主义豪情和积极乐观的精神。
如高适著名的《燕歌行》中写道:“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表达了戌边将士们的爱国激情,为了保国守边,“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英勇杀敌,血战沙场,确实动人心魄!这种爱国豪情和英雄气概在高岑的边塞诗中更是随处可见。
又如,“火山突兀赤亭口,火山五月火云厚。
火云满山凝未开,飞鸟千里不敢来。
(《火山云歌送別》)”。
这些诗里有惊异、有赞美,但毫无畏惧和怯懦,处处表现了将士征服自然、藐视艰苦、勇往直前的积极浪漫主义精神。
1.2 二者艺术上都以七古见长,具有意境壮阔、风格豪健的特征高适边塞诗大约二十几首,绝大部分是古诗,尤以七言歌行为佳。
而岑参边塞诗也以七古见长,笔者认为诗体上这一特点与诗歌所表达的思想内容有关,这是七古这种诗体,诗句的容量大,句数没有死规定,更便于抒写爱国豪情和英雄气概,也更容易创造出豪健的诗风和壮阔的意境。
高适岑参边塞诗风格之比较
高适岑参边塞诗风格之比较作者:马红霞来源:《都市家教·下半月》2014年第09期【摘要】高适和岑参是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人物。
诗史上常以“高岑”并称,是因为二人的诗歌代表作都以边塞生活为题材,呈现出慷慨悲歌的雄壮风貌。
但就选材立意和表现手法等方面具体比较分析,高适诗歌直抒胸臆,慷慨激昂,豪放悲壮;岑参诗歌纵横跌宕,舒卷自如,神奇瑰丽。
二人诗风在“悲壮”的总特征下,表现出鲜明的个性特征。
【关键词】高适;岑参;边塞诗;风格比较高适岑参是盛唐“边塞诗派”中卓越的代表,创作出大量与边塞有关的佳作,在边塞诗特殊的环境中和战事频繁的背景下,高岑二位诗人的选材立意有所不同。
高适的《燕歌行》和岑参的《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是他们二人的代表作品,两首诗都展现出边塞战事的情景,反映战士不畏艰辛,英勇奋战的精神,表现出诗人强烈的爱国情结。
杜甫及严羽的评价正是抓住了二人诗歌的共同特征,在对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慨和坚忍不拔的爱国精神的歌颂中,雄壮之气顿出。
就诗中传达的思想内容而言,《燕歌行》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极为复杂的,既有对男儿自当横行天下的英雄气慨的表彰,也有对战争给征人家庭带来痛苦的深切同情;一方面是对战士浴血奋战而忘我精神的颂扬,另一方面则是对将领帐前歌舞作乐的不满。
不讳言征战的艰苦,但不失奋发激昂的高亢基调;苦难与崇高的对照,更增添了出塞征战的慷慨悲壮。
诗作将这些画面完美的整合在一起,构成一幅广阔的边塞画卷。
故此诗虽多用偶对,却不以文采华丽见长,而是纵横跌宕,以沉雄质气和浑厚骨力取胜,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相比起高适诗作广阔的思想内容和深刻的思想,岑诗则显得较为单一,他的作品缺乏高适广阔的视角和关怀黎民百姓的情怀,岑诗中常有一种昂扬的情绪和乐观的精神,令人读完后倍受鼓舞。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一诗气势宏大,色彩雄奇,运用夸张想象的艺术手法将大自然的剧烈变化与声势浩大的行军场面相结合,让人惊叹边塞奇异的地理环境与气候特征的同时,也感慨行军将士的艰辛。
论高适与岑参的边塞诗
论高适、岑参边塞诗内容及表现手法的不同姓名:周茜专业:汉语言文学本科考号:210106101381工作单位:昭通市中医院时间:二00九年八月十日论高适、岑参边塞诗内容及表现手法的不同姓名:周茜考号:210106101381 考区:昭阳区内容摘要:以边塞为题材的诗在唐代极为流行,盛唐时蔚为壮观。
作为盛唐边塞诗的杰出代表高适、岑参,把诗歌引向遥远的边塞绝漠,金戈铁马、胡语驼铃,全是一派异域风光,充满了进取者的豪情,同时,也表现了唐帝国对四夷的征服,流露出血腥和狰狞①。
然而,不同的审美思想、经历、个性特征、师法渊源也使高岑诗风各具特色。
高适富有现实主义特点,他的诗歌雄浑悲壮中显得深沉,质朴浑实,他把战争与国家安危、人民苦乐和对士卒的同情紧密联系。
岑参的诗富有浪漫主义特色,表现出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他的边塞诗显出奇情异采的艺术魅力,语言则新奇自如,显得更生动绚丽,他擅长描绘壮阔激烈的战斗场面和雄奇瑰丽的自然风光。
关键词:高岑;边塞诗;内容;手法;不同唐代诗歌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千百年来放射出璀璨的光芒。
盛唐疆域辽阔,边塞战争时有发生,不少诗人都曾随军出塞,亲历兵马弓刀的军旅生活,边塞战争便成为该派诗人所歌咏的题材,成为唐代诗坛的大流派,被称之为边塞诗派,成就最大的是高适和岑参。
他们的作品,无疑是唐代诗苑中两枝艳丽的奇葩。
然而,“一棵树的叶子,看上去是大体相同的,但仔细一看,每片叶子都有不同。
有共性,也有个性,有相同的方面,也有相异的方面”②。
本文就高岑诗风在内容和表现手法上的不同作一些简要的分析。
内容上的不同一、高适的诗富有现实主义特色,他的诗歌在反映现实的深度方面超过同时代的许多诗人,也远远超过岑参。
他所表达的情感极为复杂,如表彰边塞兵将的英雄气概,对百姓饱受战争灾难的痛苦深表同情,描写征战的艰辛,颂扬战士浴血奋战的崇高精神,不满将领帐前歌舞作乐的荒淫,指责当时边塞用兵将非其人,具有奋发激昂的高亢基调,通过苦难与崇高的对照,反映了出塞征战的慷慨悲壮深刻揭露军中矛盾,敏锐地提出不少问题和主张,他擅长七古,沉雄悲壮,风情凛然,直抒胸臆,尚质主理,善于取势,境界阔大。
高适_岑参边塞诗比较
收稿日期:2004-05-21 作者简介:古明惠(1964-)女,河南郑州人,郑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高级讲师。
高适、岑参边塞诗比较古明惠(郑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河南郑州 450044)摘 要:高适和岑参同为边塞诗派的代表人物,二人的写作风格有很大不同:高适诗把战争与国家安危、人民苦乐紧密联系,以政论笔调表达个人边防政见,思想深刻;岑参诗擅长描绘壮阔激烈的战斗场面和雄奇瑰丽的自然风光。
高适诗雄浑悲壮中显得深沉,质朴浑实;岑参诗雄浑悲壮中显得雄放,峻峭洒脱。
高适的代表作中,对比、反衬的手法运用得相当娴热;岑参则在诗的音韵节奏和比喻夸张方面树立了典范。
高适的语言刚健质朴,精练准确;岑参的语言则新奇自如,显得更生动绚丽。
关键词:高适 岑参 边塞诗 盛唐时期是我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边塞诗作为其中一个重要流派,以独特的视角折射出社会现实的影子。
高适和岑参就是唐边塞诗的杰出代表。
他们开拓了新的诗境,进行了新的艺术创造,为唐代诗歌的繁荣作出了贡献,因此,边塞诗派也被称为“高岑诗派”。
他们的作品在当时就被“朝野通赏”(《河岳英灵集》)“每一篇绝笔,则人人传写,虽闾里士庶,戎夷蛮貊,莫不讽诵吟习”(《岑嘉州诗集序》),他们当时的影响可见一斑。
同为边塞诗人,二者的诗作在内容、风格、表现手法等方面却有着各自的倾向。
一、主题内容各有侧重高适和岑参的边塞诗在内容方面大都描绘壮阔苍凉、绚丽多姿的边塞风光,抒写请缨投笔的斗志豪情和不畏艰苦的乐观精神,也都有反映久戍不归、怀土思亲一类内容的作品。
总的说来,高适边塞诗的思想内容比较深刻,他或纪行、或抒怀、或写壮士英勇战斗、或绘边塞生活风光,并善于以政治家的眼光来观察、分析边塞现状,把战争与国家安危,人民苦乐联系起来考虑,以政论笔调表达个人边防政见,从不同角度全面真实地表反映了当时的边塞战争,他的《燕歌行》就是此类作品的代表。
这首诗是有感于边帅张守 与奚族统治者作战兵败,反而邀功请赏一事所作的,但并非就事论事,而是概括了他在边关的所见所感,因而内容更为深广,揭露了军中尖锐的阶级对立,歌颂了士兵舍身报国的英雄气慨和战斗精神。
论文边塞诗
摘要共同背景和近似经历形成高、岑诗歌的共同点:报国立功的理想抱负,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的献身精神,悲壮慷慨的风格。
个性、气质、经历和生活体验的差异造成二人诗风的不同点:高诗悲壮而沉郁苍凉,岑诗悲壮而昂扬豪迈;高诗夹叙夹议,直抒胸臆,岑诗细绘精描,寓情于景;高诗语言沉实质朴,岑诗用语峻逸奇丽。
二人的共性和个性都体现出时代的主旋律,具有永久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高适岑参边塞诗风格在我国文学史上,盛唐边塞诗是一枝艳丽的奇葩。
这些以反映军旅生活和边塞风光为主要内容的诗歌,以高昂的格调、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和新奇独特的艺术形象,吸引和感动着不同时代的读者,至今仍为人们喜爱和吟诵。
其中高适和岑参的作品,成就突出,尤被看重。
他们的友人杜甫曾说:“高岑殊缓步,沈鲍得同行。
意惬关飞动,篇终接混茫。
”(《寄彭州高三十五使君适虢州岑二十七长史参三十韵》)此后诗界都以“高岑”并称,公认为唐代边塞诗的代表作家。
高适、岑参生活的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是唐王朝的鼎盛时期,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
盛唐边塞诗的繁荣,是这一特定时代的产物,反映着时代的精神特点。
高适、岑参在这一历史背景下把边塞诗的创作推向高峰,形成了既有共同风格,又有各自特点的诗歌流派。
本文就这一问题作些探讨,以期对高、岑边塞诗有个较全面的认识。
边塞诗的创作和诗风的形成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盛唐边塞诗的创作和诗风的形成,是与当时的时代特点和历史条件密切相关的。
盛唐时期,国力强大,经济繁荣,民生富绰,是东方最强盛的封建帝国,国家和民族都呈现出了蓬勃向上的局面。
在政治上,唐王朝采取抑制豪门世族地主势力,支持、吸纳寒门庶族的开明政策。
唐太宗李世民曾下令修改《氏族志》,规定“不须论数世以前,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
(《旧唐书·高士廉传》)这种具有进步意义的等级制度的改革,激励了寒门出身的中下层知识分子的进取精神。
当时唐政权特别重视以军功取士,唐高宗李治时下令重修《氏族志》,进一步规定“兵卒以军功致五品者,尽入书限”。
高适岑参边塞诗的差异
高适岑参边塞诗的差异高适岑参边塞诗的差异唐朝国力的强盛和文人追求边功的时代风尚,促使众多文人竞相加入边塞题材创作的行列,高适、岑参是其中最突出的代表。
下文为大家分享了高适岑参边塞诗的差异,一起来看看吧!大唐盛世书写了中国古代史上最璀璨的一页,国力的强大使得开疆拓土成为顺理成章的事情,很多诗人“从戎而不投笔”,他们往往征战边塞,杀敌报国,建功立业,扬名立万。
于是,一大批边塞诗人应运而生,这其中,最杰出的代表就是高适和岑参。
高岑二人虽俱为盛唐边塞诗派代表,然二者的边塞诗同中有异,异中存同,各有特色。
一、下面首先试看以下两首诗: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衰,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雪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高适《燕歌行》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著。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黪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以上两首诗作为高岑的代表作并不为过。
这两首诗同是描写边塞,从诗风上看,高诗在雄壮的笔调之下同时透露出一股悲凉之意,岑的诗歌同样雄壮,但壮而不悲。
虽然读后同样使人感慨,给人的却是完全不一样的感觉,而这种现象的出现可以从两人的身世及经历上着手考虑。
高适家境贫寒,曾随军到东北塞外征契丹,体验过边塞生活,壮年在梁宋漫游,过的是落拓潦倒的生活。
高岑诗歌异同二
比较高适岑参诗歌的异同盛唐,一个气度恢弘的隆盛时代。
唐开元年间、天宝年间,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涌现出大批禀受山川英灵之气而天赋极高的诗人,彷如李白、王之涣、王维、孟浩然……..过去那种由宫廷侍从文人集团主持诗坛的局面,为各种松散的才子型诗人群体间的争奇斗妍所取代,诗歌创作“既多兴象,复备风骨”,并形成不同风格的群体,创造出各种诗歌之美。
那时的长安成为四方乡贡文士的聚散地,而那时的边塞更是抒发赞歌的斗兵场。
而在边塞诗创作上堪称“双子星”的当然要数高适和岑参了。
杜甫曾以“高岑殊缓步,沈鲍得同行。
意惬关飞动,篇终接混茫。
”评价高适和岑参,诗史上便以"高岑"并称,把他们列为边塞诗派的杰出代表.因此高、岑二人的诗作便给人风格相近似的印象.二人诗歌审美特征上的共性更是增加了这种共鸣。
以下浅谈二人诗歌的相同点:首先,两人的诗歌都洋溢着慷慨报国、立功边塞的伟大理想。
气势豪迈、雄浑,给人以积极向上的情感熏陶。
这类诗篇很多,例如高适在《燕歌行》中写道:“男儿本子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又如岑参的“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
”等诗篇诗句,都抒发了高、岑为国安边的豪情壮志,反映了盛唐的强音。
其次,两人的边塞诗歌都歌颂了将士奋不顾身,英勇报国的英雄气概,表现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如高适的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岑参在其边塞诗中,以慷慨之笔,热情歌颂了前线战士英勇战斗、抗击敌人的无畏精神。
如“亚相勤王甘苦辛,誓将报主静边尘。
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
等无一不彰显出奋勇报国的大无畏气概!然后,高、岑两人的边塞诗,虽然以高亢雄浑为主,但字里行间都表现了征人思乡之情。
这在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里,则是以游子思乡为体现。
当然,面对边塞的恶劣环境和艰难的军旅生涯,只要是远离家乡的人,无不有一种如高适的“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岑参的“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试论高适岑参边塞诗风的不同
奇峭俊丽,思想 内容却远 比岑参厚实深沉,切 中治国治军之 之悲苦 ,此诗都能鲜明地表现 出来。 道 ,这是高适边塞诗最为突出的思想特色。
高适边塞诗洋溢着高昂的爱国热情 ,但诗人在抒发慷慨
2 表 现 形式 上 的不 同 .
高适 的边塞诗 以沉雄 悲壮的风格 ,在盛 唐诗坛广为流
报 国的同时,对于亲历耳闻的军中矛盾也给予毫不留情 的揭 传,他的诗尤 以七古 为胜 ,特 别是七言歌行更具创造性 ,历 露 。不朽名篇 《 燕歌行》就是最好 的例证 全诗 以 “ 单于猎 来被称为诗中典范。如胡应麟称为 “ 音节鲜 明,情致委折,
火照狼 山”、 “ 胡骑凭陵杂风雨”的 民族矛盾为导线 ,展开 浓纤修短,得衷合度 ”。 《 燕歌行》这 首诗突破了以前 同题
种种复杂交错的矛盾 。有战士慷慨赴难、杀敌报国与久戍不 诗作铺陈,消染征人思妇缠绵相思之情的格局。大大开拓了
归的矛盾: “ 相看 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 岂顾勋 ”;有丈夫 歌辞 的内容 思乡 、妻子断肠与久戍不得 归的矛盾 : “ 。 少妇城南欲断肠 。 高适的边塞诗善于取势 ,即使 一些寻常题材,在诗人笔 下 , 也是 有饱 满 的 张 力 ,显 得 劲气 逼 人 。如 《 月 九 日酬 颜 九 征人蓟北空回首”;更有将军士兵苦 乐不均的矛盾: “ 战士 军前半死 生,美人帐 F 歌舞 ”。全 篇涵盖之广 ,揭露之 少府 》: “ 犹 檐前 白日应可惜,篱下黄花为谁有 ?行子迎霜未 深,为历来边塞诗所仅有。 ( 自郭预衡主编 的 《 摘 中国古代 授 衣 ,主 人得 钱 始 沽 酒 。 苏秦 憔 悴 人 多厌 , 蔡 泽 栖 迟 世 看 丑。纵使 登高只断肠 ,不 如独坐空搔首 。”开首 即出人意 文学史》) 岑参的诗歌在他 的同时代 就受到了很高的评价 。杜甫说 表 , 以铺 陈 手法 , 列 举种 种 人 事 ,抒 发 愤激 不 平 之 气 。最 后 纵使 ”、 “ 如”的顿挫笔 法翻跌出世 自弃我的牢 不 岑诗 是 “ 每诗堪讽诵 ”,而宋代大 诗人陆游更盛赞 岑参为 又用 “ 骚 , 呈现 诗 歌 “ 骨 道 上 ” 、 “ 落奇 俊 ”的面 目。另 外 , 气 磊 “ 白、子美之后一人而 已”。 太 别董 岑参边塞诗 以瑰丽的笔调。描写带异域情调的新鲜事物 高适边塞诗中的绝句也写得境界阔大,风骨凛然 。如 《
高适岑参边塞诗的异同
高适岑参边塞诗的异同高适岑参边塞诗的异同高适、岑参又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本文试图从他们的人生际遇、人生经历来比较他们诗歌风格、内容、技巧方面的异同,以此来了解盛唐的边塞诗。
高适岑参边塞诗的异同大唐盛世书写了中国古代史上最璀璨的一页,国力的强大使得开疆拓土成为顺理成章的事情,很多诗人“从戎而不投笔”,他们往往征战边塞,杀敌报国,建功立业,扬名立万。
于是,一大批边塞诗人应运而生,这其中,最杰出的代表就是高适和岑参。
而在高考诗歌鉴赏中,边塞诗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如果我们了解了高适、岑参的诗歌,就会对边塞诗有一个比较明确的理解。
“高岑殊缓步,沈鲍得同行.意惬关飞动,篇终接混茫”【1】因而,诗史上便以”高岑”并称。
下面就二人边塞诗创作相同和不同点进行论述。
相同之处:(一)高、岑二人具有相似的人生经历,都有军旅生活的真实体验。
因此,在他们的诗歌中,真实的记录了边塞生活。
高适二十岁曾到长安,北上蓟门,漫游燕赵,想在边塞寻求报国立功的机会,在梁宋一带过了十几年“混迹渔樵”的贫困流浪生活。
岑参天宝八载,充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赴安西,十载回长安。
十三载又作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再度出塞。
安史乱后,至德二载才回朝。
前后两次在边塞共六年。
他的诗说:“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
也知边塞苦,岂为妻子谋。
”(《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又说:“侧身佐戎幕,敛任事边陲。
自随定远侯,亦着短后衣。
近来能走马,不弱幽并儿。
”(《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军献上》)高适、岑参都有过军旅生活的经历,为他们的边塞诗的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他们的诗歌都洋溢着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难的奋斗精神。
他们在体验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的边塞生活中,了解了征人的心理及边塞异样的风土人情,激了发他们创作的热情。
于是,一篇篇脍炙人口、饱含着诗人理想主义的诗篇便应运而生了。
(二)两人在创作方面均属多面手。
古体、近体、律诗、绝句,在两人的创作中均有体现。
“高岑”边塞诗异同
推荐“高岑”边塞诗异同“高岑”边塞诗异同吴玉奎风卷草折,八月飞雪;羽书飞瀚海,烈火照狼山。
伴随着苍凉壮阔的意境,刚劲的笔触,磅礴的气势,高适、岑参从远古的边塞走来。
他们的边塞诗以高昂的格调、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和新奇独特的艺术形象,感动着不同时代的读者。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山川萧条”“大漠穷秋”,高岑之诗都在歌颂边塞将士不畏艰险、奋勇杀敌的英雄气概,表现强烈的爱国精神和民族自豪感,抒发他们为国守边、报国立功的理想抱负和执著追求。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奇险的大漠风光使人感受雄奇壮美,经受劳苦艰辛的将士使人产生同情和怜惜;奋勇杀敌、尽忠报国的气节使人感受崇高,血染沙场、骨埋荒野使人感到沉痛;对和平美好生活的强烈渴望,不得不为此离乡背井令人愁肠欲断;对理想抱负追求和现实中的挫折失落,令人悲怆。
这种壮和悲并存,崇高和沉痛的纠结,铸造了高、岑边塞诗悲壮的格调。
由于家庭背景、人生际遇的不同,高适、岑参的边塞诗又各具特色。
一、内容主题侧重点不同高适善以政治家敏锐的眼光观察、分析边塞现状,把战争与国家安危、人民苦乐相联系,大胆表达个人边防政见,同时对亲历耳闻的各种社会深层矛盾予以毫不留情的揭露,“单于猎火照狼山”“胡骑凭陵杂风雨”,指出战争的性质——民族矛盾;“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议论战士慷慨赴难、杀敌报国与久戍不归;“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写出丈夫思乡、妻子断肠与久戍不得归;“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道出将军士兵苦乐不均;“身当恩遇恒轻敌”则议论战败原自边帅的骄与奢;“至今犹忆李将军”抒发诗人边陲战士渴望良将镇戍的愿望,表达对广大士兵的同情。
这些诗句从多角度展示了诗人对战争的深层思考,极大地丰富拓宽了边塞诗的描写题材和内容。
岑参则以瑰丽奇特、色彩绚丽的笔描写边塞恶劣环境:“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高适岑参边塞诗异同之比较
高适岑参边塞诗异同之比较在我国诗歌史上,盛唐是后世无法逾越的高峰,而在这段诗歌的盛世中,边塞诗占据了很大的一份贡献,是必须提及且无法忽视的。
高适岑参无疑是盛唐边塞诗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二人一生都创作了大量的边塞诗,成就颇高,充分反应了盛唐气象。
其中。
高适(700--765)的代表作主要有《燕歌行》、《塞上听吹笛》等,风格雄奇奔放,反映盛唐奋发进取的时代精神。
岑参(715--770)代表作主要有《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经火山》等。
,风格雄奇瑰丽,想象丰富,颇具浪漫主义色彩。
二人由于各自生活经历,遭遇,思想情感等等诸多方面的因素,在边塞诗的创作上,也呈现了很多异同之处。
关键词:高适岑参边塞诗写法特点内容思想感情基调高适岑参边塞诗的写法特点方面的不同:若论高岑二家在边塞诗的创作写法上的特点,一言以蔽之,高适之诗尚“势”;岑参之诗则好“奇"。
元陈绎《吟谱》诗云:“高适诗尚质主理,岑参诗尚巧主景。
”高适的边塞诗雄壮豪迈,注重气势,譬如他的诗歌代表作《燕歌行》中的“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一句,句式上对仗鲜明,一个“飞”字,一个“照"字,把战争当中的那种紧张激烈的态势表现的淋漓尽致。
再有"大漠穷秋塞草衰,孤城落日斗兵稀"一句利用几个意象的组合,“大漠”“塞草”“孤城”“落日”,再加上句式对仗,呈现出一种雄壮豪迈的悲凉气氛。
同时,高适诗尚“势”所带来的结果就是其边塞诗浑朴质实,而岑参之诗则因“奇”而瑰丽飘逸,陆游称赞其诗道:“以为太白子美后一人也而已。
”(《南文集跋岑嘉州诗集》)这里试举一二首诗以说明。
一首是高适的《出塞》,一首是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二者是送别诗,前者一二两联直接叙述董判官将要出行,以及其人之身份地位,颈联才有描写句,道:“近关多雨雪,出塞有风尘”,末句是对送别之人的劝告,整首诗语句朴实,毫无华丽可言,而情感真挚。
再论《白雪歌》,只一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想像之绮丽独特,便令人叹为观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语言文学对比研究之论高岑边塞诗的异同[摘要]边塞诗繁盛于盛唐时期,这一时期军事、经济力量都已发展到了顶点。
在这种气氛下,一部分向往功名的文人学士把跟随边将出征作为仕进的一个重要途径。
他们除了谋求官职外,还写了大量颂扬边塞战争和同情下层士卒生活的诗歌。
高适和岑参是唐朝发展到极盛时期最著名的两个边塞诗人。
两者都以边塞诗闻名,高岑并称始于杜甫的诗《寄彭州高三十五使君适虢州岑二十七长史参三十韵》:“高岑殊缓步,沈鲍得同行。
意惬关飞动,篇终接混茫。
”[关键词]生平相同点不同点联系一、高岑二人生平简介1、高适的生平:高适(702?—765),字达夫,渤海蓨(今河北仓县)人,客居梁宋。
少时贫困,20岁曾西游长安,本欲直取公卿,却失望而归。
后北上蓟门,漫游燕赵,想立功边塞。
仍未有出路。
又漫游梁宋,过着“混迹渔樵”的流浪生活。
天宝三载与李白、杜甫在齐赵一带饮酒游猎,怀古赋诗,结下了亲密友谊,成为文坛佳话。
天宝八载,50岁方由张九皋引荐,举有道科,任封丘尉,不久辞官而去,入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掌书记。
安史乱起,为肃宗所器重,历任淮南、西川节度使,终散骑常侍,封渤海侯,成为唐代官位最高的诗人之一。
有《高常侍集》10卷。
2、岑参(715—770),荆州江陵人,祖籍南阳。
出身于官僚家庭,曾祖父、伯祖父、伯父都官至宰相,父亲两任州刺史。
但父早亡,家道衰落。
他自幼从兄受书,遍读经史。
20岁至长安,献书求仕,此后10年屡次往返于京洛间。
后北游河朔,天宝三载30岁中进士,授兵曹参军。
天宝八载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中掌书记,十载回长安。
十三载又随封常青出任安西北庭节度判官,得封之赏识。
至德二载入朝任右补阙。
代宗时,一度任关西节度判官,后出任为嘉州刺史,罢官,卒于成都宿舍。
有《岑嘉州诗集》,存诗403首。
二、高、岑边塞诗共同点1.高、岑边塞诗都具有悲壮的共同格调。
严羽在《沧浪诗话》里说道:“高、岑之诗悲壮,读之使人感慨。
”明人胡应麟也说:“高、岑悲壮为宗。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君不见走马川,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在他们诗中表现出来的为国建功的理想抱负使人感受豪壮,而这种理想抱负在现实追求中的挫折和失落,又使人感到悲凉,奇险的大漠风光使人感受雄奇壮美,将士们经受的劳苦艰辛又使人产生同情和怜惜,奋勇杀敌、尽忠报国的气节使人感受崇高,血染沙场、骨埋荒野又使人感到沉痛,对和平生活的强烈渴望使人向往美好,人们不得不为此忍受离乡背井、无尽思亲又令人愁肠欲断。
这些诗中,既写出战争中的雄壮,更写出战争中的悲苦,这种壮和悲的并存,崇高和沉痛的纠结,造成了高、岑边塞诗悲壮的氛围和格调,给人悲壮的情感体验。
元人辛文房说高、岑诗“风骨颇同,读之令人慷慨怀感。
”2.、抒发为国守边、报国立功的理想抱负和执著追求,洋溢着一种急于用世、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
在高、岑的边塞诗中,始终都洋溢着这种积极进取的情怀。
高适“边尘满北溟,虏骑正南驱。
常怀感激心,愿效纵横谟”;“长策须当用,男儿莫顾身”;“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
……离魂莫惆怅, 看取宝刀雄”;“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
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
”志存高远。
岑参“小耒思报国,不是爱封侯。
..早须清黠虏, 无事莫经秋。
”“万里奉王事, 一身无所求。
”“功业须及时,立身有行藏。
男儿感忠义,万里忘越乡。
”“功名祗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意气豪迈。
他们都抒发了报国立功的豪情壮志。
但由于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与差距,他们也有怀才不遇的苦闷和感叹:“谁怜不得志, 长剑独归来。
”“早治安边计,未尽平生怀。
”但他们并未因此而放弃对理想和抱负的执着追求,报国立功的情怀始终支配着他们的行为和创作。
3、歌颂边塞将士不畏艰险、奋勇杀敌的英雄气概, 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
如高适《燕歌行》: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士兵们“铁衣远戍辛勤久”,远离家乡和亲人,即使是妻子儿女哭断肠,仍然义无返顾地走向战场,是他们无情吗?不!因为这是在“破残贼”,是在保家卫国。
爱国主义是催促他们踏上征程的动力,激励他们奋勇杀敌的号角。
战斗的条件异常艰苦,“山川萧条”“大漠穷秋”,他们依然斗志昂扬,英勇战斗。
将领的指挥无能和草率轻敌,导致士兵身陷重围,使得“力尽关山未解围”,但他们没有放弃,仍然“杀气三时作阵云”,欲与敌人决一死战,以死殉国:“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岂顾勋”再一次升华了士兵的爱国境界。
岑参的《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武威送刘单判官赴安西行营便呈高开府》等,是抒写这一主题的名篇。
这些作品着力描写边塞广漠“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乱石走……”的恶劣环境和奇险战况,描写将士们“风头如刀面如割”的艰苦生活以及敌势凭陵和唐军千旗万鼓、惊天动地的军威和压倒一切敌人的气势,歌颂了将士们浴血战斗、死节不顾身的英雄气概,突出表现盛唐边塞将士的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的主题。
高岑二人虽俱为盛唐边塞诗派代表,然二者的边塞诗同中有异,异中存同各有其特色。
三、高适诗岑参诗的不同点1.高适的《燕歌行》自始至终都弥漫着苍凉的气氛,充分地表现了悲壮的风格特征。
这首诗描写了东北边境战争的情况及军中将士苦乐的悬殊,表现了作者对长期在战场上流血苦战的广大战士的深切同情,抒发了对边将沉湎于歌舞、过着骄奢淫逸生活的愤懑之情。
诗人在作品中倾注了鲜明的爱憎情感,加重了全诗沉郁苍凉的格调。
岑参的《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描写了将士出征敌虏的情景:“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写出了将士们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气概,表达了敌虏必败、唐军必胜的自信,同时诗中又突出大漠风沙:“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岑参用夸张的手法描绘了奇丽、壮观的景物,表现出语言独具匠心的特点。
2、岑参描写边塞生活的丰富多彩,高适描写对士卒的同情岑参的作品主要反映了民族间的友好往来、和睦相处与大西北奇丽的风光景色,如《火山云歌送别》、《热海送崔侍御还京》等,不难看出岑参注重描写边塞丰富多彩的生活。
高适的诗虽也有描写边塞风光的景,但大都作为抒发情怀的烘托。
他以政论的笔调深刻揭露边防政策的弊病,同时流露出对士卒的同情和对将帅的讽刺,如《塞上》:边尘满北溟,虏骑正南驱。
转斗岂长策,和亲非远图。
3、高适因袭较多,岑参追求革新高适、岑参的边塞诗都是在继承旧的文学传统上有所革新的,并且都凸显各自的特点。
高适诗在传统艺术形式的继承方面因袭较多,突破与创新不足。
他在边塞诗的创作中,因袭了较多的乐府旧题,如《塞上》、《塞下曲》等,他不能随心所欲地抒发感情。
他也写了一些新题乐府的诗,如《蓟门五首》、《营州歌》等,能够较充分地发挥其创作的才能,但其诗因袭较多而创新较少,缺乏一种活力。
与高适的边塞诗相比,岑参则较多地融合了六朝以来近体诗的成就并作了创新,在诗的句式、节奏、押韵等方面表现出了自己的革新。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这首诗三句一节,打破了旧的二句或四句一节的诗的格局,并充分显示出风格独特的艺术特色。
岑参用一种新的审美态度去看待边塞,“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里不是写梨花,而是虚写,以之喻雪,写出了边塞大雪的精神,表现了诗人追求的“新”、“神”的美学境界。
四、高适、岑参边塞诗的联系但由于各自的家庭背景、人生经历不同,两人的诗歌同中有异,各有千秋,高适的边塞诗具有现实主义的风格,岑参的边塞诗带有浓厚的浪漫主义特色。
高适的诗苍凉悲壮,岑参的诗雄奇瑰丽。
就其差异而言,二者又恰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1、高适反映现实问题要超过岑参。
他的诗歌在反映现实的深度方面超过同时许多诗人,应时而生的追求不朽功名的高昂意气,与冷峻直面现实的悲慨相杂糅,使其诗歌创作颇多感慨而不失高亢,深雄浑厚,有一种感慨悲壮的美。
2.描写边塞风光,民域风情上,岑参超过高适。
在立功边塞的慷慨豪情的支配下,诗人印象中的军旅生活、边塞风物、民域风情,全都变得神奇瑰丽起来,并热情地加以歌颂,突破了以往征戍诗写边地苦寒和士卒劳苦的传统格局,极大地丰富拓宽了边塞诗的描写题材和内容范围。
艺术上的不同:(1)、高适将自己的个人边塞见闻,观察思考和功名志向糅为遗一体,苍凉悲慨中带有理智的冷静,但基调是慷慨昂扬的。
(2)、岑参的诗歌中带有感性的色彩,讲究感觉印象,浪漫的想象,飘逸的描写,寓情于景。
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雪夜风吼、飞沙走石,这些边疆大漠中令人望而生畏的恶劣气候环境,在诗人印象中却成了衬托英雄气概的壮观景色,是一种值得欣赏的奇伟美。
3.高适的七言歌行多用律句骈语,但并不繁于文采华丽,而是以纵横顿宕,气质深雄和浑厚的骨力取胜。
岑参七言歌行纵横顿宕、舒卷自如体势十分灵活。
(1)、思想、题材上的不同。
高适边塞诗的思想内容比较深刻,善于以政治家敏锐的眼光来观察、分析边塞现状,把战争与国家安危、人民苦乐联系起来,胸怀大局,深入军营,大胆表达个人边防政见,同时对于亲历耳闻的军中矛盾也给予毫不留情的揭露。
岑参边塞诗以瑰丽的笔调,描写带异域情调的新鲜事物或奇特风光,塑造了一个个千姿百态的艺术形象,内容丰富多彩。
“(2)、艺术风格同中有异,表现手法各具特色。
高适诗雄浑悲壮中显得深沉,质朴浑实;岑参诗雄浑悲壮中显得雄放,洒脱。
高适常用对比、反衬的手法,语言刚健质朴、精炼准确;岑参则好比喻和夸张,语言新奇自如,呈现出强烈的浪漫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