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学生学习共同体建设研究开题报告

合集下载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共同体”的建设探究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共同体”的建设探究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共同体”的建设探究引言:学生学习共同体是指学生在课堂中形成一种互相支持、互相合作、互相学习的学习网络。

通过学生学习共同体的建设,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兴趣。

本文将探究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如何建设学生学习共同体,并分析其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一、小学数学课堂中建设学生学习共同体的意义建设学生学习共同体对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

学生学习共同体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助学习。

在学生学习共同体中,学生可以通过互相帮助、互相讨论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共同体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在学生学习共同体中,学生需要相互配合,共同完成课内任务,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学生学习共同体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在学生学习共同体中,学生可以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和经验,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可以创设积极向上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充满学习动力。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具、实物教具等多种教学手段,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互动性,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乐于参与到学习中来。

2.采用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合作学习是建设学生学习共同体的重要途径。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可以设置小组活动,让学生在小组中相互合作、相互学习。

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每个小组由成绩相近的学生组成,通过组内讨论、合作解题等活动,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鼓励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分享学生学习共同体的建设离不开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分享。

教师可以提倡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分享,鼓励学生在课堂上主动与同学们进行交流,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解题方法。

教师可以通过举办学生展示活动、分享学习经验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4.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的培养学生学习共同体的建设还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

构建共同体雅行教育实践与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构建共同体雅行教育实践与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构建共同体雅行教育实践与研究课题开题报告构建共同体的雅行教育实践与研究课题开题报告三、开题论证后的实施方案(由课题主持人填写)填写内容:问题提出、研究意义,研究综述、核心概念界定、理论依据、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实施步骤和措施、组织领导、成员分工、研究成果及责任人、经费管理以及课题研究目前行动情况等,并附主要参考文献。

表格不够可以自加页码。

(一)问题的提出我校创办于XX年,是一所九年一贯制民办学校。

绝大多数学生来源于农村,独生子女、留守儿童较多,学生家庭条件相对比较好。

但多数学生因受到家庭的放纵或溺爱型教育,及对社会不良风气缺乏正确的判断而受到一定影响,学习、生活等方面的责任意识淡薄,还存在很多不良行为习惯。

而当今社会已进入一个全球信息化、经济一体化、高度物质文明的时代。

一个举止不雅、谈吐粗俗、不懂礼仪的人在现代文明社会中是没有品位的,是不可能走向世界与人愉快合作,也很难融入高度文明的和谐社会。

有鉴于此,我们决定在开学伊始在全校启动雅行教育实践研究。

(二)研究意义雅行教育作为一种德育新路径,为走入困境的学校德育工作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方法指引,更为德育工作的生活化、主体化、实际化、时代化提供了一个重要契机。

雅行教育将德育融入学科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活动及学生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基础和人文情怀。

雅行教育在德育观念、德育方法、德育环境、德育内容等方面进行了新的思考与探索,对于促进学生道德认知、道德情感与道德行为的养成与发展,实现德育工作目标,提高德育实效性等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构建雅行教育共同体,让学校、家庭、社会形成合力,更好的培养和谐发展、人格健全的现代人才。

(三)研究综述目前,国内外学校以雅为核心开展相关的德育理论建构和实践活动有很多。

有雅行教育、孝雅教育、卓雅教育、雅教育等。

雅行教育由湖北省武汉市广埠屯小学于XX年率先推行,中央文明办把该校的经验作为优秀案例在全国推广后,在全国获得很大反响。

合作学习 开题报告

合作学习 开题报告

合作学习开题报告合作学习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合作学习是一种教学方法,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促进他们的学习效果和学习能力的提高。

合作学习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还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他们的学习动力和学习兴趣。

在当今社会中,合作能力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素养,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和就业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研究合作学习的实施和效果对于教育改革和教学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研究目的和内容本研究旨在探究合作学习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以及合作学习对学生合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作用。

具体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合作学习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通过对比合作学习和传统教学方法,在学生学习成绩方面的差异,探讨合作学习对学习效果的影响。

2. 合作学习对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通过观察和调查,研究合作学习对学生合作意识、合作技能和合作习惯的培养作用。

3. 合作学习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通过观察和调查,研究合作学习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作用,包括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策略和学习习惯等方面。

三、研究方法和步骤本研究将采用实验研究方法,通过对比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学习效果和学习情况,来研究合作学习的实施和效果。

具体步骤如下:1. 实验组和对照组的选择:从同一所学校的两个班级中,随机选择一个班级作为实验组,另一个班级作为对照组。

2. 实验组的合作学习实施:在实验组中,采用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和分享等方式,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

3. 对照组的传统教学实施:在对照组中,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中心,学生为被动接受者的方式进行教学。

4. 数据的收集和分析:通过考试成绩、问卷调查和观察等方式,收集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学习数据,并进行比较和分析。

四、预期结果和意义预计本研究的结果将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1. 证明合作学习对学生学习效果的积极影响,为教育改革和教学实践提供依据。

农村初中教师教学共同体中的合作学习研究的开题报告

农村初中教师教学共同体中的合作学习研究的开题报告

农村初中教师教学共同体中的合作学习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和意义教学共同体是新时代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旨在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教学质量的提升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而合作学习则是教学共同体中较为广泛采用的一种教学策略,其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表达能力及批判性思维能力等。

因此,在农村初中教学共同体中实施合作学习策略的研究具有实际意义,有利于整合优质资源,提高教学质量,推动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二、研究内容和目标本研究旨在探究农村初中教学共同体中实施合作学习策略的有效性及其对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促进作用,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了解农村初中教学共同体中目前实施合作学习策略的情况,包括其存在的问题及优点。

2.研究合作学习对学生学习成绩、团队协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等的影响。

3.探究合作学习在教师专业化发展中的作用,包括如何改善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如何提高教师的自我发展意识。

4.提出农村初中教学共同体中实施合作学习策略的建议和对策,以推动教学改革和发展。

三、研究方法和步骤1.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了解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应用,并探究其对学生学习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影响。

2.实证研究法:选取某农村初中教学共同体中的班级作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其在实施合作学习策略前后的学生学习水平、团队协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进行比较分析。

3.访谈法:通过采访农村初中教师和学生,了解教师在实施合作学习中的经验和教训,探究如何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水平。

四、预期结果预计研究的结果将有助于深入了解农村初中教学共同体中实施合作学习的实践效果,进一步推动教学改革和发展,并为其他地区开展类似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小学生美术学习共同体构建的实践研究的开题报告

小学生美术学习共同体构建的实践研究的开题报告

小学生美术学习共同体构建的实践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随着中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美术教育也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然而,在美术学习的过程中,往往存在着个体化的问题,即学生缺乏合作、交流和互动的机会,导致小学生美术学习的效果不尽如人意,难以发挥出其团体的力量和优势。

因此,构建小学生美术学习共同体,将是目前小学美术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实践探究,构建小学生美术学习共同体的有效途径,以开展小学生美术教育中的群体教育为主题,并增强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和合作,提高美术素养和社会能力。

具体目的如下:1. 探究构建小学生美术学习共同体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模式;2. 制定小学生美术学习共同体的课程体系和教育方案;3. 通过实践研究,总结小学生美术学习共同体的实践经验和有效途径;4. 评估小学生美术学习共同体的教学效果,并提出改进策略。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实践研究的方法,既注重理论研究,又注重实践操作,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阅读国内外相关文献和调研资料,掌握小学生美术学习共同体的相关理论和实践经验;2. 选择小学某个或某些年级的学生作为实验对象,构建小学生美术学习共同体;3.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制定小学生美术学习共同体的课程体系和教育方案;4.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探究小学生美术学习共同体的实践经验和有效途径,并及时进行评估和调整;5. 对小学生美术学习共同体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估,总结经验和提出改进策略。

四、研究意义构建小学生美术学习共同体,将有助于提高小学生的美术素养和社会能力。

具体来说,它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1. 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增强学生对美术学科的兴趣和热爱;2. 为小学美术教育的群体教育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丰富小学美术教育的教学形式和内容;3.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学习,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美术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4.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社会素养和竞争力。

学习共同体建设策略研究

学习共同体建设策略研究

学习共同体建设策略研究发布时间:2021-09-24T03:32:39.583Z 来源:《教育考试与评价》2021年第7期作者:张艳霞[导读] 学习共同体,最早在德国以“专题研讨班”的形式出现,日本以佐藤学为代表,倡导创建“学习共同体”。

河北省廊坊市第十八小学摘要:“学习共同体”是指一个由学习者及其助学者(包括教师、专家、辅导者等)共同构成的团体,他们彼此之间经常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沟通、交流,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因而在成员之间形成了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联系。

关键词:学习共同体建设策略教师同伴互助学习共同体,最早在德国以“专题研讨班”的形式出现,日本以佐藤学为代表,倡导创建“学习共同体”。

国内从2010年起,以名师工作室的建设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加之校本教研和区域研修活动,以师带徒为主要培养形式,共同开展教改探索的教学磨炼活动,通过相互学习、交流、研究、合作,培育理论水平高、教学业务精、创新能力强的学科名师。

学习共同体的建设,一方面突出以教师为本的教育教学新形态,另一方面把教师的培养构建成名师引领、同伴互助、自我成长“三位一体”的模式,使其更清晰、更具操作性。

如图所示:一、学习共同体的组建群体概述(一)个体自身内在发展哲学家怀特海说教育的目的就是激发并引领学生走上自我发展之路,教师的自我成长是学习共同体的核心。

教师内在自我成长是成为卓越教师的主体动力,也是各种引导、激励、帮助手段的最终指向。

学习共同体的一个个个体都成为卓越,内在凝聚成强大的学习场域。

(二)同伴互助携手前进同伴互助是指教师之间发生的、以专业成长为目的、以多种活动为载体、旨在不断提升专业能力的互相合作、共同促进的学习活动。

同伴互助的思想最早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教师培训中。

在培训工作中,教师与同伴间的相互信任和帮助对提高培训效果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来自于同伴的评价也更有助于改善教师的教学行为。

同伴互助在我国也作为中小学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手段被广泛运用。

【微型课题】《劳动教育视域下幼儿园学习共同体的构建研究》开 题 报 告

【微型课题】《劳动教育视域下幼儿园学习共同体的构建研究》开 题 报 告
2.学习共同体(Learning community based classroom):博耶尔(Ernest L.Boyer )最早在1995年发表的《基础学校:学习共同体》报告中提出构建“学校是学习的共同体”的概念,并指出学校教育最重要的是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共同体。基于劳动教育的幼儿园学习共同体构建策略研究
调查法:对研究对象的劳动教育状况、家庭劳动背景以及教育的现状、社会成员对课题支持等方面设置问卷调查、班本项目实践,并对收集的资料进行统计和分析,验证课题实效。
文献研究法:收集整理有关教育共同体有效构建的资料文献,参考或直接应用相关成果,结合本课题的研究,进行综合分析,探索适合本园不同年龄段幼儿特点的家园共建教育策略。
(七)研究方案
1.研究思路
以漳州、厦门课题实验园所劳动教育现状为切入点,进行抽样分析,进一步明确研究的目标、方法与内容,初步确定劳动教育学习共同体的样本,借助三大教师专业发展平台(区学科骨干研训、片区教师研训、校本研训),从三级研训中寻找理论支持并不断完善学习共同体的构建策略,结合项目实施、实效检测、评价研究等手段,研育出劳动教育视域下幼儿园学习共同体的教学模式,并跨区跨市(漳州、厦门)推广。
综上所述:国外家校合作、劳动教育起点高、时间长,有一定的高度,并且有一个明确的活动构架思想、成熟的活动开发程序,可借鉴其活动开发与研究模式。观瞻国内,针对于符合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教育及其学习共同体构建与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以义务教育阶段、初等教育阶段、高等教育阶段的劳动教育无法为我们的课题研究提供相对科学成熟的经验借鉴。学前教育阶段的劳动教育学习共同体构建研究大多停留在初步理论探讨和经验总结,专门对此进行的研究却还比较欠缺,再加上国家对劳动教育呼吁背景等因素,因此,进行本课题的研究具有必要性、前瞻性、时代性。

中学生网络学习共同体归属感研究——以“梦想学堂”为例的开题报告

中学生网络学习共同体归属感研究——以“梦想学堂”为例的开题报告

中学生网络学习共同体归属感研究——以“梦想学堂”为例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学习逐渐成为中学生学习的重要途径之一。

网络学习共同体是一个学习者通过网络建立的多方参与、分享经验和资源、产生社会信任关系、协作学习的共同体。

网络学习共同体具有社会性、互动性和情感性等特点,为学习者提供了一个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和互助成长的平台。

“梦想学堂”是一个以学生为中心,以合作学习为主要形式的网络学习共同体。

在“梦想学堂”,学生通过在线课程学习和互动交流,共同探究知识,共享经验和资源,提高学习效果。

然而,“梦想学堂”中学生的归属感与参与度存在一定的问题,如学生缺乏互动交流的意愿、不善于分享经验等,影响了网络学习共同体的建设与维护。

如何增强学生的归属感,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将是“梦想学堂”的发展和完善的重要问题。

因此,本研究拟就中学生网络学习共同体的归属感研究,以“梦想学堂”为例进行探讨,旨在为“梦想学堂”建设提供理论与实践的支持。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中学生网络学习共同体的归属感,分析影响归属感的因素,提出增强归属感的策略,以“梦想学堂”为例,探索网络学习共同体的管理与建设。

具体研究目标如下:1. 了解中学生网络学习共同体的基本情况,如学生参与度、课程设置情况、教师引导情况等。

2. 探究中学生网络学习共同体的归属感存在的现状,如参与意愿、分享经验、协作学习等情况。

3. 剖析影响中学生网络学习共同体归属感的主要因素,包括社会性、互动性和情感性等方面。

4. 提出增强中学生网络学习共同体归属感的策略和对策,为网络学习共同体的建设与维护提供思路和实践支持。

三、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本研究采用调查法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通过问卷调查、访谈以及资料收集等手段,探究中学生网络学习共同体的归属感。

同时,结合“梦想学堂”的实际情况,通过对学生、教师和管理员的访谈,深入了解网络学习共同体的管理与建设情况,提出建设和维护网络学习共同体的策略和对策。

学生学习共同体建设研究_开题报告

学生学习共同体建设研究_开题报告

学生学习共同体建设研究开题报告钦州市钦南区龙门港学校杨色钢谢冬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有效教学的不断推进,教师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当下迫在眉睫的问题。

恰逢市教育学会“十二五”规划课题申报工作启动,我们积极申报了《建设小学生学习共同体的实践研究》这一课题,得到了盐城市教育学会的批准。

现召开课题开题论证会,提出本课题的研究方案,正式开展研究工作,敬请各位专家评议指导。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及意义1、教育改革的需要在2010年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指出“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内容方法比较陈旧,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素质教育推进困难;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创业能力不强,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紧缺……”因此,每一个关心教育改革与发展,期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有识之士,都不可能对这种极具现实意义的改革漠然视之。

随着社会的发展,团队合作精神和合作方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明确提出,21世纪的学生应当“学会合作”。

新的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实践体验和合作交流。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专门提及合作学习,并对合作学习给予高度重视,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

”我校提出这一课题就是要改变现实教学带来的种种弊端,让教育激扬生命,使教育充满阳光。

2、学生成长的需要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又强调“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这说明彼此切磋、交换心得,有助于个别学习。

“学习共同体”为小学生开展互助合作学习搭建平台。

“学习共同体”不仅强调学生获得认知方面的发展,而且还力求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乐趣,融知、情、意、行于一体,兼顾认知、情感和技能等多种教学目标的协同达成。

学生学习共同体建设研究开题报告汇编

学生学习共同体建设研究开题报告汇编

学生学习共同体建设研究开题报告钦州市钦南区龙门港学校杨色钢谢冬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有效教学的不断推进,教师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当下迫在眉睫的问题。

恰逢市教育学会“十二五”规划课题申报工作启动,我们积极申报了《建设小学生学习共同体的实践研究》这一课题,得到了盐城市教育学会的批准。

现召开课题开题论证会,提出本课题的研究方案,正式开展研究工作,敬请各位专家评议指导。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及意义1、教育改革的需要在2010年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指出“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内容方法比较陈旧,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素质教育推进困难;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创业能力不强,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紧缺……”因此,每一个关心教育改革与发展,期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有识之士,都不可能对这种极具现实意义的改革漠然视之。

随着社会的发展,团队合作精神和合作方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明确提出,21世纪的学生应当“学会合作”。

新的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实践体验和合作交流。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专门提及合作学习,并对合作学习给予高度重视,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

”我校提出这一课题就是要改变现实教学带来的种种弊端,让教育激扬生命,使教育充满阳光。

2、学生成长的需要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又强调“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这说明彼此切磋、交换心得,有助于个别学习。

“学习共同体”为小学生开展互助合作学习搭建平台。

“学习共同体”不仅强调学生获得认知方面的发展,而且还力求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乐趣,融知、情、意、行于一体,兼顾认知、情感和技能等多种教学目标的协同达成。

高校共建课题开题报告格式

高校共建课题开题报告格式

高校共建课题开题报告格式高校共建课题开题报告格式一、引言高校共建课题是指不同高校之间合作开展的研究项目,旨在促进知识共享、资源整合和创新能力提升。

开题报告是高校共建课题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提供了研究目的、研究问题、研究方法和预期结果等方面的详细信息。

本文将探讨高校共建课题开题报告的格式,以期为相关研究人员提供参考。

二、研究背景在这一部分,需要明确课题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1. 课题的学术背景:介绍课题所属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指出该领域存在的问题和亟待解决的挑战。

2. 课题的社会背景:分析课题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说明该课题的研究成果对社会的影响和意义。

3. 课题的实践背景:阐述课题与实践问题的关联,说明研究成果对实际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价值。

三、研究目的与研究问题在这一部分,需要明确课题的研究目的和研究问题。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1. 研究目的:明确课题研究的目标,即通过该研究解决什么问题或达到什么目的。

2. 研究问题:提出明确的研究问题,即需要回答的核心问题,这些问题应与研究目的紧密相关。

四、研究方法在这一部分,需要明确课题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设计。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1. 研究方法:介绍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如实证研究、理论分析、案例研究等,说明该方法的适用性和优势。

2. 数据采集与分析:描述数据采集的具体方法和工具,如问卷调查、访谈、实验等,以及数据分析的方法和软件。

3. 研究设计:说明研究的整体设计,包括样本选择、实验设计、数据处理和结果分析等。

五、预期结果与创新点在这一部分,需要明确课题研究的预期结果和创新点。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1. 预期结果:说明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如新的理论模型、实践经验、政策建议等。

2. 创新点:指出课题研究的创新之处,即与现有研究相比的独特性和突破性。

六、研究进度与计划在这一部分,需要明确课题研究的进度和计划。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1. 研究进度:说明已经完成的工作和取得的成果,以及目前面临的问题和困难。

基于网络的知识建构共同体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基于网络的知识建构共同体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基于网络的知识建构共同体的研究的开题报告1.研究背景和意义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网络学习逐渐成为人们学习的一种常用方式。

然而,随着网络学习群体的不断增加,如何促进网络学习成员之间的互动和共享成为了一个研究热点。

基于网络的知识建构共同体正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可以促进学习者之间的互动和共同建构知识。

因此,本研究将基于网络的知识建构共同体作为研究对象,探索其构建和发展的机制及其对学习者学习成效的影响,以期为网络学习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参考。

2.研究目的和内容本研究旨在探索基于网络的知识建构共同体的构建和发展机制,以及其对学习者学习成效的影响。

具体来说,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网络知识建构共同体的概念、特点和分类。

(2)网络知识建构共同体的构建过程和条件。

(3)网络知识建构共同体的发展机制和因素。

(4)网络知识建构共同体对学习者学习成效的影响及其实现机制。

(5)网络知识建构共同体在网络学习中的应用与发展趋势。

3.研究方法和步骤本研究采用文献综述与案例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分以下步骤进行:(1)收集和分析相关文献,梳理网络知识建构共同体的概念、特点和分类等基础理论。

(2)通过案例研究方法对网络知识建构共同体的构建和发展进行深入分析,并总结构建和发展的规律和经验。

(3)通过问卷、实验等方式,考察网络知识建构共同体对学习者学习成效的影响,并分析其实现机制。

(4)根据研究结果,总结网络知识建构共同体在网络学习中的应用和未来发展趋势。

4.研究的预期结果和贡献本研究的预期结果和贡献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深入探索基于网络的知识建构共同体的构建和发展机制,为其实践提供理论基础和指导;(2)分析网络知识建构共同体对学习者学习成效的影响,为学习者实现知识共建提供指导和支持;(3)总结网络知识建构共同体在网络学习中的应用和发展趋势,为网络学习的未来发展提供参考;(4)作为网络学习研究的一部分,本研究将促进网络学习相关理论的发展和完善,为网络学习的发展做出贡献。

中学生合作学习对其问题解决水平的影响的开题报告

中学生合作学习对其问题解决水平的影响的开题报告

中学生合作学习对其问题解决水平的影响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及意义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已经受到越来越多教育工作者的关注。

在这种学习方式下,学生之间互相合作、互相支持,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合作,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而对于中学生来说,由于其处于心理和身体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需要采用更为有效的学习方式来提高其学习效果。

因此,本次研究旨在探究中学生合作学习对其问题解决水平的影响。

二、研究内容本次研究将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参与中学生合作学习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以了解中学生合作学习对其问题解决水平的影响。

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 中学生合作学习的现状调查,包括学生参与度、学习方式等因素;2. 中学生问题解决水平的现状调查,包括学生对各种问题的解决能力以及对解决问题的态度等;3. 分析中学生合作学习对其问题解决水平的影响因素,包括合作学习对学生的激发效应、对学生思维模式的影响、对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和解决方法的影响等。

三、研究方法本次研究将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以中学生为研究对象,利用问卷进行数据收集与分析。

具体研究方法如下:1. 编制问卷,包括学习方式、学生参与度、学生问题解决水平等方面的问题,然后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2. 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统计中学生合作学习对其问题解决水平的影响因素,从而分析合作学习对其问题解决水平的影响;3. 分析数据,撰写相关报告;四、预期成果通过本次研究,可以得到以下预期成果:1. 探究中学生合作学习对其问题解决水平的影响因素;2. 分析中学生合作学习的现状,研究学生的参与度、学习方式等因素;3. 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为中学生的学习和提高问题解决能力提供参考。

初中体育教学中学生合作学习的实践研究的开题报告

初中体育教学中学生合作学习的实践研究的开题报告

初中体育教学中学生合作学习的实践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已经逐渐认识到体育教育的重要性。

初中体育教学是培养学生身体素质和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

然而,传统的体育教学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教育的要求,学生需要使用更加多样化和有效的教学方法来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和体育素质。

在这一情况下,合作学习成为了一个值得研究的方向。

合作学习可以减轻教师的负担,增强学生的参与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多年的实践表明,合作学习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参与度,使他们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

因此,通过研究初中体育教学中合作学习的实践,可以促进初中体育教育的发展和提高教学质量。

二、研究的内容和方法本研究旨在探究初中体育教育中合作学习的实践,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参与度。

具体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合作学习的定义和原理2.初中体育教育中合作学习的实践研究3.合作学习在初中体育教育中的应用4.初中体育教育中合作学习的实践效果探究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和调查问卷法相结合的方式。

首先,通过学习和分析相关的文献资料,了解和掌握合作学习的定义和原理,以及合作学习在初中体育教育中的应用。

其次,在实际的教学中,通过使用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教学,然后使用调查问卷的方式,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最后,根据问卷的结果,分析合作学习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实践效果。

三、预期研究成果通过本研究,预计能够得到以下的研究成果:1.对合作学习的理论和实践有更加深入的认识和理解2.初中体育教育中合作学习的应用和实践探究结果3.掌握如何在实际的教学中使用和操作合作学习的技能和方法4.发现合作学习在初中体育教育中的有效性和优点通过这些研究成果,可以为初中体育教育提供更加优质的课程设计和实施方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参与度,进而促进体育教育的发展和提高教学质量。

四、研究的意义本研究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促进初中体育教育的发展和提高教学质量2.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参与度3.引导教师采用更加优秀的教学方法和技巧4.为文化课程和体育课程的教学提供指导和建议通过本研究,可以更有效地推动初中体育教育的发展和提高教学质量,也可以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建议,从而推动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

在线实践共同体培育策略研究的开题报告

在线实践共同体培育策略研究的开题报告

在线实践共同体培育策略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的普及和移动端技术的普及应用,网络学习的形式也得以发展和创新,网络学习交互性强,灵活性大,适应性强,成本低等特点也为学习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机会。

然而,网络学习存在着课程设计单一、知识内容不够丰富、学习者和教师沟通不畅等问题,活跃的在线实践共同体能为这些问题提供有效解决方案。

在线实践共同体的形成是基于网络技术支持的学习社区,它是学习者、教师、行业领域专家和社会公众之间建立起的一种开放、自主、互动、共享的学习共同体。

如何发挥在线实践共同体的作用,增进学习者与教师、实践场景等的互动,对于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提高学习者的综合素质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选题意义在线实践共同体作为一种基于网络技术的学习社区,将教师、学生和行业实践领域专家联系起来,防止了学习者孤立、割裂和缺乏实践经验的现象,使学习者能够更好地融入实践领域,学习知识的同时获得实战经验。

因此,建立起活跃的在线实践共同体,对于高校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素质,提高学生的技术水平和就业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研究目标本研究的目的是探究在线实践共同体的构建和培育策略,建立师生平等互助、互动合作的学习模式,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技术水平,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际操作能力,为学生的工作和职业生涯发展做好充足的准备。

四、研究内容(一)在线实践共同体的构建与实现策略1.在线实践共同体的定义和特征2.在线实践共同体的发展过程3.在线实践共同体的构建原则4.在线实践共同体的实现方式和技术5. 如何有效评估在线实践共同体(二)在线实践共同体的培育策略1.在线实践共同体的培育流程2.在线实践共同体的培育策略3.在线实践共同体培训的实施过程4. 如何促进在线实践共同体成员的互动和合作五、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案例分析法、调查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以走访和调查多个高校、企业、网上教育平台等为主要研究手段,会同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共同研究分析,在积极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于本研究关键问题进行深入分析。

合作学习应用开题报告

合作学习应用开题报告

合作学习应用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与目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组内共同合作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相互交流、协作并相互学习。

本次研究旨在探究合作学习应用的有效性和实际应用情况,为教育实践中的合作学习提供参考。

二、研究内容与方法本研究将采用文献调研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旨在全面了解合作学习应用在教育领域的情况。

首先,我们将对相关文献进行综合分析,了解合作学习应用的理论基础和发展历程。

然后,我们将设计问卷,调查教师和学生对于合作学习应用的认知和应用情况,以及对于其有效性的评价。

最后,我们将通过数据分析和统计方法,得出结论并提出建议。

三、研究意义合作学习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策略,已经在许多学校中得到应用。

通过本次研究,我们可以全面了解合作学习应用的实际情况和效果,进一步提升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同时,本研究的结果还可以为学校和教师提供参考,指导他们在教育实践中更好地应用合作学习。

四、预期结果通过本次研究,我们预期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合作学习应用在教育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2. 合作学习应用对学生的学习积极影响明显;3. 教师对于合作学习应用的认可度较高;4. 合作学习应用在不同学科和年级中存在差异;5. 部分学生对合作学习应用持有负面态度。

五、研究计划1. 收集相关文献,了解合作学习应用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2. 设计问卷调查,包括教师和学生两个版本,收集数据;3. 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统计分析;4. 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并提出相应的建议;5. 撰写研究报告。

六、进度安排1. 文献调研:预计耗时两周,在三月底完成;2. 问卷设计:预计耗时一周,四月初完成;3. 问卷调查:预计耗时两周,四月中旬完成;4. 数据分析:预计耗时两周,四月底完成;5. 结论和建议:预计耗时一周,五月初完成;6. 研究报告写作:预计耗时两周,五月中旬完成。

七、研究预算本次研究预算主要用于文献获取和问卷调查的实施,预计总共需要xxxx元。

共同体合作习惯培养课题开题报告

共同体合作习惯培养课题开题报告

垫江县2014年度“卓越课堂建设”专项小课题《培养小学生学习共同体良好合作习惯的研究》开题报告课题负责人:汪黎明主研人员:夏克林薛小玲罗静彭先红参研人员:何成林陈新周德纯王新民承担单位:垫江县绿柏小学校报送时间: 2014 年 10 月 30 日垫江县2014年度“卓越课堂建设”专项小课题《培养小学生学习共同体良好合作习惯的研究》开题报告垫江县绿柏小学校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和研究意义现在的社会越来越需要加强合作:人与人的合作,人与自然的合作,群体与群体的合作。

对于今天的学生来说,从小就应该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应该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合作。

1、时代的发展要求学生形成新的学习方式。

《基础教育课程纲要(试行)》中指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因此,《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可见,上述现状,是我们开展此课题研究的一个重要的现实背景。

2、我校是一所距县城52千米的边远农村小学。

由于学生从小受所处环境的影响和所受教育的局限性,因而在学习共同体合作学习习惯方面存在诸多问题。

最为突出的有以下几点:1、缺乏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的习惯;2、书写潦草不规范,坐姿差;3、喜欢做小动作,缺少认真倾听的习惯;4、课堂上不善于动脑,盲目听信教师和同学,缺少个性;5、学习缺乏自觉性,作业懒散,做事拖拉;6、不善于使用工具书,缺乏查资料和朗读背诵、课外阅读的习惯;7、学习缺乏探究问题、大胆质疑、交流的习惯……这些不良的学习习惯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同时导致卓越课堂教学效率低,老师教学工作被动。

为了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我校的教学质量,进一步规范学生的学习共同体合作习惯,特制定“培养小学生学习共同体良好合作习惯的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可探索出提高学习共同体合作学习效益的策略,为小学教学中开展学习共同体合作学习活动提供经验和理论依据;可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供提高小学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为师生减轻不必要的负担;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和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全体学生发展,真正推进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健康发展。

高校共建课题开题报告

高校共建课题开题报告

高校共建课题开题报告1. 研究背景和意义近年来,高校之间通过共建课题来加强合作已成为一种趋势。

高校共建课题具有以下几个优势:第一,可以促进各高校之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提高学术水平和研究能力;第二,可以共同解决实际问题,服务社会发展;第三,可以有效利用资源,避免重复研究和浪费;第四,可以增强高校之间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在这种背景下,本课题拟进行高校共建课题的研究,旨在探讨高校共建课题的运行机制和效果,为高校共建课题的推广和实施提供参考。

2. 研究内容和目标本课题主要研究高校共建课题的运行机制和效果。

具体内容包括以下方面:•高校共建课题的选择机制:通过调查问卷和详细讨论,确定高校共建课题的选择标准和机制,包括课题的有关要求、评审流程、评审标准等。

•高校共建课题的运行管理机制:通过分析已有高校共建课题的情况,总结其成功经验和教训,提出高校共建课题的运行管理机制,包括课题的划分、合作方式、工作进展管理等。

•高校共建课题的效果评价:通过实地调研和案例分析,评价高校共建课题的实际效果,并提出问题和改进建议。

本课题的目标是,建立一套完整的高校共建课题运行机制,促进高校之间的学术交流和合作,提高研究水平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3. 研究方法和步骤本课题将采用以下研究方法和步骤:步骤一:文献综述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和已有研究成果,了解高校共建课题的研究现状和问题,并从中获取有关高校共建课题的选择机制、运行管理机制和效果评价的理论支持。

步骤二:调查问卷设计调查问卷,针对已有高校共建课题的负责人和研究人员进行调查,收集有关高校共建课题的选择标准、评审流程、运行管理方式等信息。

步骤三:讨论和总结经验组织专家讨论会议,就已有高校共建课题的运行情况和效果进行详细分析和总结,提出高校共建课题的运行管理机制,并形成一份共建课题经验总结报告。

步骤四:实地调研和案例分析选择几个典型的高校共建课题进行实地调研,并进行案例分析,评价其实际效果,发现问题和改进建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生学习共同体建设研究开题报告钦州市钦南区龙门港学校杨色钢谢冬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有效教学的不断推进,教师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当下迫在眉睫的问题。

恰逢市教育学会“十二五”规划课题申报工作启动,我们积极申报了《建设小学生学习共同体的实践研究》这一课题,得到了盐城市教育学会的批准。

现召开课题开题论证会,提出本课题的研究方案,正式开展研究工作,敬请各位专家评议指导。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及意义1、教育改革的需要在2010年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指出“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内容方法比较陈旧,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素质教育推进困难;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创业能力不强,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紧缺……”因此,每一个关心教育改革与发展,期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有识之士,都不可能对这种极具现实意义的改革漠然视之。

随着社会的发展,团队合作精神和合作方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明确提出,21世纪的学生应当“学会合作”。

新的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实践体验和合作交流。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专门提及合作学习,并对合作学习给予高度重视,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

”我校提出这一课题就是要改变现实教学带来的种种弊端,让教育激扬生命,使教育充满阳光。

2、学生成长的需要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又强调“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这说明彼此切磋、交换心得,有助于个别学习。

“学习共同体”为小学生开展互助合作学习搭建平台。

“学习共同体”不仅强调学生获得认知方面的发展,而且还力求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乐趣,融知、情、意、行于一体,兼顾认知、情感和技能等多种教学目标的协同达成。

可以促进学生良好的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提高学生的自我意识、合作互助意识、责任意识、以及人际交往的技能,并促进学生的个体性与群体性的协同发展。

“学习共同体”从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学习评价制度等方面都大大改善学生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乐学。

采用“学习共同体”学习模式,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改革学习评价制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学生们通过互帮互助,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合作品质,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3、教师发展的需要听课中,我们发现教师灌输式、机械训练式教学还时有充斥课堂,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学习兴趣不高,课堂缺乏生机。

追根究底是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陈旧,只把学生当成接受知识的容器,严重违背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教学中切实转变师生角色,关注全体,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是课堂教学亟待解决的最大问题。

提出“学习共同体的建构”就要研究学生怎么学,如何让学生好学、学好,将要求教师把帮助学生更积极、更有效、更快乐地学习作为主要的教学工作来做;将彻底改变以教师教得好为好课标准的状况,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和价值,是如何引导学生,使学生学得更好;将把学生作为重要的教育资源,教师的作用在于激发、调动学生不断求知的欲望和信心;教师要尊重学生个性化的发展特点,遵循学生的自主发展规律……这些改革都会给老师带来前所未有的观念和行为上的变革,教师唯有在实践研究中把握规律,掌握方法,才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无愧为托起明天太阳的脊梁。

4、解决合作学习中问题的需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已经得到教育工作者的认同,合作学习是拓展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发展学生的多种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的一种重要途径。

但合作学习本身存在诸多问题,如:合作学习方法、价值取向、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宽容感和集体观念等还需继续探索研究。

在运用中也存在较多问题,如小组活动流于形式,课堂纪律有时处于无序状态,学生间缺乏高效的合作,学生参与度不均衡,学生间合作不够主动,有些合作甚至是一种赶“潮流”的合作,其实质效果并不理想,对学生的学习与能力的提高极为不利。

正是在对当前这种现状反思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本课题的研究。

5、学校发展的需要探究学习共同体建构与文化建设的内在联系,能从感性和理性的层面上,探索学校文化对学生学习共同体建构的导向功能,并拓展和丰富学校的素质教育,促进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

为此,我们提出了《学生学习共同体建设研究》,是我们真正把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放在首位,规范学校管理,把促进学生成长与教师发展联系起来,把办特色学校与学校的和谐发展联系起来,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的有效途径。

应该说这是一个很有现实意义,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

二、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1990年,彼得•圣吉出版《第五项修炼》,第一次以系统动力学为基础研究如何建立一种理想的“学习型组织”,书中介绍如何创造“学习型组织”的五项修炼,包括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队学习和系统思考,虽然他写的是商业团体,但是此后这一词很快进入教育文献中。

乔萨万尼将圣吉的五项原则之一“团体学习”,翻译到教育情境中。

1995年,博耶尔对美国的一些基础学校进行调查研究,发表了题为《基础学校:学习的共同体》报告,首先提出了学习共同体的概念。

他认为,学习共同体是所有人共同的使命并朝共同的愿景一起学习的组织,共同体中的人共同分享学习的兴趣,共同寻找通向知识的旅程和理解世界运作方式,朝着教育这一目标相互作用和共同参与。

陶行知先生在1932年就提出“即知即传人”的思想。

并将这种“把学到的知识随时传给周围的同伴”付诸实践。

可以说是“学习共同体”的实践者。

然而后来,这种学习关系、学习形式已被人们淡漠。

20世纪90年代,我国开始共同体学习研究与尝试。

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引领课程文化转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自主发展和同伴互助相结合,为小学生学习共同体建设促进学生素养发展提供了条件。

2006年第4期《全球教育展望》,钟启泉发表《“学习共同体”的范例——日本佐藤学教授访谈》,介绍滨之乡小学的学习共同体建设建构和运行的实践经验。

虽然学习共同体在国外已有着几十年开发与研究的历史,但在我国仍属新生事物。

而且,这类群体合作绝大部分都是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知识而在课内即时开展的,极少数延及到课外开展,也还是为了学习的目的而进行,对学生的个体发展有一定作用但缺乏整体螺旋上升式的层递成长。

而我们课题中的“学习共同体”则是有别于这类的合作团体,我们致力于构建一种适合于小学生群体便于在小学学习生活中开展,以综合性发展个体为目标而不是仅限于深度发展某项知识技能的新型合作的团体,以及由此延伸出的对这类“学习共同体”如何进行管理的班级和学校管理模式构建的研究,这是一种全新的尝试。

三、课题涵义的界定学习共同体,以社会心理学、群体动力学与集体教育与自我教育的理论等为理论基础,本课题指在学校中由学习者及其助学者(包括教师,专家,辅导者等)共同构成的学习型组织,在学习过程中彼此之间经常进行沟通,交流,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并且在成员之间形成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关系。

实践,《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改造社会和自然的有意识的活动。

实践是人的自觉自我的一切行为。

结合本课题来理解,也就是规划、建设、提升学习共同体的具体行为。

实践研究,即以实践探索、实践经验总结为主要方式的研究。

建设小学生学习共同体的实践研究,是依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和学科《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及教学建议,以课堂教学研究和实践为载体,根据学习需要建构小学生学习共同体的研究,以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指向,改良教师的教学方式,提升学生主动学习品质,从而促进学生获得富有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1、生本教育理论。

华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郭思乐教授提出“生本教育”体系并整理成章,为教育改革提出了一项有效的策略思考,为素质教育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操作体系。

生本教育关注和弘扬的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提升生命本身的内在力量,坚持先做后学、先会后学、先学后教、不教而教、以学定教。

在学习生活中体验情感、意志,塑造人格。

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打动学生的生命。

2、合作学习理论。

目前,实践中所运用的合作学习方法或策略种类繁多。

约翰逊兄弟认为,任何一种形式的合作学习方法,有5个要素是不可缺少的。

它们是:(1)积极互赖。

要求学生知道他们不仅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而且要为其所在小组的其他同伴的学习负责。

小组成员之间是沉浮与共、休戚相关的关系。

(2)面对面的促进性相互作用。

要求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组内学生相互促进彼此学习,以达成功。

(3)个人责任。

要求每个学生都必须承担一定的学习任务,并要掌握所分配的任务,分工明确,责任到人。

(4)社交技能。

要求教师必须教会学生一些社会交往技能,以进行高质量的合作。

(5)小组自评。

要求小组定期地评价共同活动的情况,检讨小组活动情况和功能发挥程度,以保持小组活动的有效性。

可见,探索有效乃至高效的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是教学改革的必经之路。

3、社会心理学理论。

社会与个体相互作用。

个体心理活动在特定的社会生活条件下受其他人或群体的影响,个体的心理活动也影响社会中的其他人或群体。

4、群体动力学理论。

群体的形成和发展取决于个体之间的互动(交往和相互作用)过程。

人际交往的基本形式之一是合作与竞争。

群体动力来自于群体的一致性。

5、集体教育与自我教育的理论。

集体本身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可使个体产生不同于处在单独环境中的行为。

教育中要使集体显示动态的教育力量。

搞好自我教育需要提高学生对于教育、教学和管理活动的实际参与程度和实际体验程度。

五、课题研究的目标(1)本课题研究旨在,依据教育目标,落实科学教学理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教学效益,实现育人目标。

(2)通过建设学生学习共同体的实践,积累资料、总结提炼经验,探索出学生学习共同体的管理制度、操作方法、评价体系。

形成学习共同体建设的理论框架,从而为基础教育的学习共同体建设作出贡献。

(3)研究和解决学生学习共同体中合作学习时遇到的实际的困难和问题,改进教育教学实践,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

(4)探索建设学生学习共同体的规律,提高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六、课题研究的内容(1)学生学习的现状研究;(2)学生学习共同体内涵与特质的研究;(3)学生学习共同体的管理制度研究;(4)学生学习共同体结构与活动方式的研究;(重点)(5)学生学习共同体评价体系的研究;(难点)(6)学习共同体建设与小学生自主个性发展关系的研究(重点)。

七、课题实施的策略步骤1、研究思路把“学生学习共同体建设研究”作为统领学校教学工作的指导思想,把学校的文化内核渗透至教师、学生的日常教学行为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