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单位犯罪基本问题探讨
单位犯罪刑事责任问题的研究 ppt.

单位犯罪刑事责任问题的研究
一、前言
单位犯罪,是我国刑法中的一种特殊的犯 罪形态,在刑法理论上,也称为法人犯罪, 是相对于自然人犯罪而言的。单位犯罪的 规定最早出现在1987年的海关法中. 笔者试着围绕单位犯罪的定义及特征、单 位犯罪刑事责任、我国现行单位犯罪刑事 责任制度及评析等内容作一一论述。
致谢
衷心感谢我的论文指导老师胡滨副教授 感谢李伟迪老师、陈元九老师、孟庆刚老 师、张喻忻老师等对我的教育和培养。 感谢11栋610的各位室友 感谢我的父亲、母亲
三、单位犯罪应负刑事责任的依据
(一)理论依据 单位犯罪的刑事责任,则是指单位主体因 其犯罪行为所应承受的、代表国家的司法 机关根据刑事法律对该行为所作的否定评 价和对行为人(包括单位主体和自然人主 体)进行谴责的责任。 (二)现实依据 1.对刑法所保护的法益的严重侵犯性 2.犯罪客体的广泛性。 3.对国家的正常秩序有很大的破坏力
四、我国现行单位犯罪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事责任制 度及评析
(一)单位犯罪的双罚制及其评析 对单位是判处罚金,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 员判处刑罚 单位犯罪的刑事责任是一个整体犯罪、一个犯罪主体、一 个处罚主体的整体犯罪刑事责任。双罚制符合刑罚的公正 性。 (二)单位犯罪的单罚制及其评析 只处罚单位直接责任人员和其他主管人员而不处罚单位 1.犯罪与刑罚的不相适应性。 2.犯罪单位中无辜成员受到株连 3.罪责刑的不适应
六、结论
单位犯罪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单位犯罪的 定罪量刑都是值得专门加以研究的。本文 对单位犯罪刑事责任问题只作了初步的探 讨,在理论上有很大的不足。 希望在以后不断的学习与研究中加以完善,
单位犯罪的认定与界限

一、单位犯罪的认定与界限单位犯罪,是指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为单位谋取非法利益,经单位集体研究决定或者负责人员决定实施的犯罪。
自然人犯罪,是指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所实施的为刑法所禁止的危害社会的行为。
我国刑事立法中所规定的绝大多数犯罪是自然人犯罪。
二、单位犯罪基本特征单位犯罪是法定犯罪与传统的自然人犯罪有显著不同的特征。
其基本特征如下:1、单位犯罪的主体的法定性。
所谓的单位犯罪主体法定性具有以下两层含义:一是单位犯罪主体范围是法律明确规定的,不是任何单位或者组织都可以作为单位犯罪主体构成单位犯罪的。
二是某一具体单位犯罪罪名的犯罪主体是法定的。
有的单位犯罪的主体法律规定必须是特定的,如刑法第387条规定的单位受贿罪的犯罪主体只能是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其他单位不能构成本罪的主体。
2、单位犯罪的意志的整体性。
单位意志不是单位内部某个成员的意志,也不是各个成员意志的简单相加,而是单位领导集体或者代表单位整体利益的成员在领导、指挥、决策、执行过程中形成的具有单位整体性的意志,即单位的整体意志。
3、单位犯罪利益的整体性。
单位的利益即包括非法利益也包括合法利益。
关于单位犯罪谋取的利益是否包括合法利益这一问题上存在不同的争议。
有的认为,“单位犯罪是为本单位谋取利益或者以单位名义为本单位全体成员或多数成员谋取非法利益的行为。
为单位谋取合法利益的行为,不可能成立任何犯罪”。
我们认为,单位的故意犯罪是在希望或者放任危害结果发生的意志因素支配下实施的危害行为,这时单位犯罪所谋取的利益自然具有非法性。
然而,单位的过失犯罪行为就不能一概而论。
在单位的过失犯罪中,有的引发犯罪的因素是基于谋取非法利益,如在工程重大安全事故罪中施工单位为了偷工减料,造成工程重大安全事故的,是属于谋取非法利益形成的单位过失犯罪;有的单位过失犯罪引发的犯罪因素并不是基于谋取非法利益,而是从事常规的生产经营活动或者履行常规的工作职责过程中发生的单位过失犯罪就不能理解为单位是为了谋取非法利益。
单位犯罪刑事责任研究

单位犯罪刑事责任研究内容提要:单位犯罪与自然人犯罪在主体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其承担刑事责任的方式也大不相同,即由犯罪的单位(即单位主体)和其直接责任人员(即自然人主体)共同承担。
本文拟从单位犯罪刑事责任的概念、特点及实现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并试图对单位犯罪刑事责任的立法完善提出了自己的设想。
关键词:单位犯罪刑事责任研究一、单位犯罪刑事责任的概念及特点在刑法中,犯罪和刑事责任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一对范畴,前者是后者存在的前提,后者是前者的法律后果。
同样,单位犯罪与刑事责任之间的关系也是如此。
离开对单位犯罪刑事责任的研究,研究单位犯罪也没有意义。
所谓刑事责任,是指行为人因其犯罪行为所应承受的、代表国家的司法机关根据刑事法律对该行为所作的否定评价和对行为人进行的谴责的责任。
而单位犯罪的刑事责任,则是指单位犯罪主体因其犯罪行为所应承受的、代表国家的司法机关根据刑事法律对该行为所作的否定评价和对行为人(包括单位主体和自然人主体)进行谴责的责任。
它具有以下含义:(1)单位犯罪刑事责任的适用主体是司法机关。
(2)单位犯罪刑事责任的适用对象是单位犯罪的主体,既包括实施单位犯罪行为、应当承担刑事责任的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也包括`这些单位内部的直接责任人员。
(3)单位犯罪刑事责任的适用依据是刑事法律,包括刑事实体法和刑事程序法两个方面。
(4)单位犯罪刑事责任的内容包括对单位犯罪行为的非难和对单位犯罪主体的谴责。
与自然人犯罪相比,单位犯罪刑事责任具有以下特点:(1)整体性。
单位犯罪刑事责任的整体性,是指承担刑事责任的是实施了犯罪行为的单位这一整体,而不是单位内部的全体成员。
(2)双重性。
单位犯罪刑事责任的双重性,是指对于单位犯罪,除了追究单位的刑事责任之外,还要追究那些在单位犯罪中起重要作用和负有重大责任的单位成员(即直接责任人员)的刑事责任。
(3)局限性。
单位犯罪刑事责任的局限性是指单位只能对部分犯罪承担刑事责任,而且只能适用有限的刑事责任实现方式。
刑法对单位犯罪的刑事责任规定的是怎样的

刑法对单位犯罪的刑事责任规定的是怎样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了单位犯罪的刑事责任,单位犯罪是指以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组织为主体的刑法责任。
单位犯罪不仅涉及组织的利益,也严重影响社会的稳定,对于维护法律权威和保护社会的利益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本文从刑法对于单位犯罪的刑事责任规定的角度出发,论述其特点及应注意的问题。
一、单位犯罪的刑事责任规定1.单位犯罪的刑事责任适用对象刑法对单位犯罪适用的对象主要是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组织机构,也包括其他法律法规规定的单位等。
这类单位具有独立的法律地位和经济实力,其组织成员对外行为是该单位的代表行为,也就是说该单位的组织成员实施刑法行为,该单位本身应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
在确定单位犯罪的时候,首先要确定犯罪实施的对象是否具备单位犯罪的特征。
2.单位犯罪的主观方面单位犯罪的主观方面包括单位犯罪的形式和犯罪意图。
单位犯罪的形式主要包括:1)直接实施犯罪行为;2)通过代理人实施犯罪行为;3)通过分支机构实施犯罪行为;4)通过下属的单位实施犯罪行为。
而单位犯罪的犯罪意图则是指单位成员的行为,包括犯罪组织指令、批示、决策等,以及对犯罪行为的默许和包容等。
3.单位犯罪的刑事责任种类和标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规定,单位犯罪的刑事责任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 罚款:对于轻罪情况,可以对单位处以罚款。
(2) 刑事拘留:对于情节较严重的单位犯罪行为,可以对单位高级管理人员及实施的直接负责人员采取拘留措施。
(3) 暂停或撤销经营许可证等行政许可:当单位犯罪的性质、情节非常严重,导致社会严重危害时,可以采取行政许可证暂停、撤销等行政措施。
(4) 财产没收:对于单位犯罪所得的财产,可以依法判处罚金并没收相关的财产。
(5) 制裁个人:对于单位犯罪中直接负责的高级管理人员、实施人员等个人,可以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二、单位犯罪的特点1.组织集团性单位犯罪具有明显的组织集团性,即犯罪的主体和实施方式都存在一定程度的组织化和行动的协调性,这也决定了单位犯罪不仅是个别人的行为,而是群体的行为。
单位犯罪的认定与界限怎么区别

一、单位犯罪的认定与界限怎么区别正确认定单位犯罪,对于维护法律的尊严,实现我国刑法的目的和预防单位犯罪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但在实践中单位犯罪的情况一般比较复杂,罪与非罪的界限很难区分,往往涉及一些群众极为关注,社会非常敏感的问题,而且关系到发案单位职工的切身利益。
所以在认定单位犯罪时应特别慎重。
1、认定单位犯罪,应对主客观要件进行全面审查首先,审查该行为是否是危害社会的行为,如果行为不具有社会危害性,那么该行为就不够成单位犯罪;同时,还要审查该行为是否是法律所规定的构成单位犯罪的行为,如果法律没有明确规定,即使行为具有社会危害性,也不能认定为单位犯罪。
其次,审查该行为在主观是为单位谋取非法利益或维护单位局部利益还是为个人谋取非法利益;如果不是为了单位的利益而是为了谋取个人利益而实施犯罪行为,即使以单位名义,也不能认定为单位犯罪。
再次,审查该行为在客观方面的表现。
单位犯罪在客观方面要求必须具备单位领导的决策行为和直接责任人员的实施行为。
如果只有决策行为,而没有具体的实施行为;或者只有具体的实施行为,而没有决策行为或事后的追认,都不能认定为单位犯罪。
比如在一起行贿案件中,行为人虽然是为了给单位牟取非法利益,以单位名义实施的犯罪行为,但我们还应审查其行为是否经过单位决策,如果单位没有实施决策行为或者事后也没有予以追认,那么,只能认定行为人构成行贿罪而不能认定其为单位行贿罪。
最后,认真审查犯罪主体资格。
犯罪主体是具体承担刑事责任的人或单位。
在认定单位犯罪时,我们要正确理解其是否可以成为单位犯罪的主体。
在我国刑法界对于私营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能否成为单位犯罪的主体争论很大,一种是否定说,一种是肯定说。
笔者倾向于否定说,因为,无论是私营企业还是外商独资企业其成立的宗旨和行为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企业所有者营利,也就是为了个人牟利,而这些企业的行为往往都是个人行为,同时我国《刑法》规定的有些犯罪的刑罚对于单位犯罪的处罚要比自然人轻,如果把私营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也作为单位犯罪的主体,将不利于实现刑罚的目的和打击犯罪,也不利于区分自然人犯罪和单位犯罪。
单位犯罪的定义是怎么规定的

Don't waste the best time in unnecessary waiting and indecision.整合汇编简单易用(页眉可删)单位犯罪的定义是怎么规定的单位犯罪是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为本单位谋取非法利益,经单位集体研究决定或这由有关负责人员决定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
单位犯罪体现的是单位的意志,若是有人设立公司本身就是为了从事犯罪活动的话,那么是不能认定为单位犯罪的。
一、单位犯罪的定义是怎样的单位犯罪是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为本单位谋取非法利益,经单位集体研究决定或这由有关负责人员决定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
单位犯罪是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等法定单位,经单位集体研究决定或由有关负责人员代表单位决定,为本单位谋取利益而故意实施的,或不履行单位法律义务、过失实施的危害社会,而由法律规定为应负刑事责任的行为。
此观点克服了以上观点的不足,明确地把过失犯罪纳入其中,这与刑法之规定是一致的,同时也不限于以非法利益为要件,准确地揭示了单位犯罪的本质特征。
二、认定单位犯罪必须严格遵循的条件(1)以单位名义,出于为单位谋取非法利益之趋动。
单位组织成员或一般自然人盗用、假借单位名义实施的行为,不能认定为单位犯罪。
对于以单位名义实施犯罪的,违法所得全部归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私人所有的,应认定为个人犯罪。
(2)由单位意志决定的,这是单位犯罪的核心要件。
对这一点,在许多学者的观点中都作了肯定,但对此,通常的理解为经单位集体讨论或单位负责人决定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
将这种理解作为单位犯罪的核心要件,并未概括出单位犯罪类型的全部情况,其弊端是:首先,难以划清单位自身与单位代表或单位成员的犯罪界限。
因为按这种观点,所谓单位犯罪和单位代表或单位成员将单位作为道具加以利用而实施个人犯罪就没有区别。
按此观点,单位代表或单位成员的意志直接转嫁给单位自身,成为单位的犯罪意志。
单位犯罪中若干问题的探讨

单位犯罪中若干问题的探讨郭永智!吉林省社会科学院法学所"长春#$%%%%&摘要’单位犯罪"是一种社会危害性大"也比较复杂的犯罪(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单位犯罪日益严重"已成为国家公害"是我国刑法打击的重点(本文从单位犯罪的产生原因)构成)刑法适用和对单位犯罪的治理几方面做以探究(关键词’单位犯罪*产生原因*构成*刑法适用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0,-1!2%%1&%3/%%#4/%$单位犯罪是与自然人犯罪相对而言的一种尤为复杂的社会现象"他是指以单位的名义"牟取非法利益而实施的犯罪行为"也有学者认为"单位犯罪是指由单位实施刑法所禁止的危害社会的行为而构成的犯罪"虽然在学术界对单位犯罪的定义有着细小的差别"但其实质与内容是相同的(我国刑法上所讲的单位犯罪"并非专指民法上严格意义的法人"而是泛指法人和非法人的社会组织犯罪"以区别于个人!自然人&犯罪(一)单位犯罪产生的原因单位犯罪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是一种比一般经济犯罪更为复杂的社会现象"之所以产生单位犯罪"有各种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主客观因素和多层次的原因系统"同自然人犯罪的产生既有共同的根源"又有特殊原因(#5经济体制形态的变革是单位犯罪产生的经济根源建国初期"由于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商品经济发展缓慢"国营和集体企业只是作为政府行政附属物存在"还不能够直接参与民事流转"其他组织更无法进入经济领域"单位犯罪没有赖以生存的基础条件"但是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6政企分开7) 6两权分离7的企业政策出台"单位不断发展壮大"其收稿日期’2%%1/%-/##作者简介’郭永智!#,10"##/&"男!汉&"四平"硕士主要研究经济刑法(作为法律关系的主体的活动愈加频繁和活跃"单位已成为我国经济体制中进行产生交换的最普遍最基本的组成形式"一些单位受经济利益驱动"往往在通过合法途径不能满足自身欲望时"就不惜违法犯罪"严重的损害了国家和社会的利益"扰乱了市场经济秩序和法律秩序"成为一种危害十分严重的社会腐败现象( 25市场经济的消极性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激烈的市场竞争刺激人们对金钱"利益占有欲恶性膨胀"同时也深入国家的政治生活和政务活动"这种占有欲成为分利集团性质的单位采取非法手段攫取非法利益"走上经济犯罪道路的原动力"在利益的驱动下"一些单位不甘于合法经营致富"以追求最大利益和谋取非法利益为目的"甘愿冒违法犯罪的风险(这种个人利益和小集团利益正是单位犯罪产生的直接根源($5对单位犯罪打击不力与自然人犯罪相比"对单位犯罪查处不严)惩罚不力的现象一直存在"一些人思想上对单位犯罪的危害性)危险性及对其依法打击的紧迫性认识不足"甚至认为单位犯罪不应负刑事责任"进而导致人们在外部的立法和内部的思想意识的双方面对单位犯罪认识不足"立法滞后和执法不严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单位犯罪日渐增多的不良后果(35管理工作中的漏洞与失控在我国现阶段生产力水平不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秩序尚未健全"工作中的漏洞与经验不足"给了单位犯罪以可乘之机(如在一段时期产生了大批的一无资金"二无场所"三无组织机构和从业人员"四无供货能力和履约条件的6皮包公司7"严重破坏了我国经济的正常发展"这些管理上的欠缺"使单位犯罪成为可能(二)单位犯罪符合我国刑法规定的四个构成要件!一&单位犯罪的主体#5单位能够成为犯罪主体4#单位犯罪符合我国刑法关于犯罪的基本特征!社会危害性"违法性"应受处罚性#首先$单位犯罪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所谓社会危害性$是指犯罪对国家和人民利益所造成的损害#自改革开放以来$单位犯罪的案件日益增多$给国家和人民造成了严重后果$在我国依法治国的原则下$凡是严重损害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都应当依法受到刑事处罚$自然人犯罪应负刑事责任$单位犯罪也应承担刑事责任$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应例外$事实上$单位犯罪比自然人犯罪对社会的危害性要大得多$决不能予以忽视#其次$单位犯罪具有违法性#所谓违法性$是指触犯刑法$既某一个人或单位的行为符合刑法分则所规定的犯罪构成要件#在我国$随着经济政治形式的巨大变化$单位实施严重危害国家和人民利益的犯罪越来越猖獗$对我国社会建设和稳定极为不利#再次$单位犯罪具有应受处罚性#所谓应受处罚性$是指自然人或单位实施了犯罪行为时应当受到刑罚处罚$违法必究$任何个人和组织均不得例外$正如我国宪法第%条规定!&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单位犯罪应受处罚即承担刑事责任是不可避免的#()单位犯罪的主体范围单位犯罪的主体是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单位这一概念的范围要比法人更为广泛$除法人以外还包括非法人团体$具体指企业事业单位和机关团体或属于一个大型企业下属单位或机关团体的各个部门$应当注意$并不是所有的犯罪均可以由单位构成$只有法律明文规定单位可以成为犯罪主体的犯罪$单位才能成为主体并负刑事责任#*二+单位犯罪的主观方面单位犯罪的主观方面必须具有故意或过失的心理状态$不具备主观罪过不负刑事责任#单位犯罪主观罪过与自然人犯罪的主观罪过表现形式有所不同$有其自身特殊性和复杂性$个人犯罪主观罪过直接从犯罪者行为中体现出来$而单位犯罪则是通过其决策机关成员及其责任人员体现出来的#在单位这一系统中$支配单位行为的是其决策机关$单位决策机关的决议就是单位的意志$单位的意志由其代表人付诸实施$代表人的行为在构成上是直接归属于单位$其直接责任人以单位名义为单位利益行为的主观罪过也就表明了单位本身的主观罪过$他们此时不是作为个人去实施犯罪$而是代表法人思考和行动$因而他们此时的犯罪主观罪过绝不是个人意义上的犯罪主观罪过#此时$要查明单位犯罪主观罪过$必须从代表单位的自然人着手$只要查清了他们主观罪过的内容和形式$也就查清了单位犯罪的主观罪过的内容和形式#*三+单位犯罪的客观方面单位犯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单位机关的主管人员$直接责任人员在职务活动中以单位名义为单位利益而实施的犯罪#首先$将单位犯罪行为付诸实施的是单位机关的主管人员$直接责任人员#单位的主管人员是单位意志的表达者和体现者#他们在职务活动中的行为和意志直接体现单位的行为和意志#单位的主管人员可以是一人或多人$关键是看这些人在职务活动中是否表达单位的意志#从具体实施犯罪来讲$单位的主管人员一般是指挥$批准$授意或认可进行犯罪的人$直接责任人员一般是积极把犯罪行为付诸实施的人员#其次$单位主管人员及其直接责任人员实施犯罪是在职务活动中进行的$否则不能视为单位犯罪#所谓职务活动$就是指单位机关主管人员及其责任人员依照单位章程"条例规定以及单位决定从事各种业务活动的总称$如果上述人员在职务活动外以个人意志实施的犯罪$是个人犯罪而非单位犯罪#再次$单位主管人员及其责任人员必须是以单位名义并为单位利益而实施的犯罪才是单位犯罪#以单位名义就是指单位主管人员及其他责任人员在职务活动中实质上代表单位$并不一定要求这些人公开表明他们代表自己所在的单位$只要实质上代表本单位就应视为以单位的名义#仅以单位名义还不足以构成单位犯罪$还必须是为单位利益$如果不是为单位利益$尽管以单位名义也不能以单位犯罪论处#*四+单位犯罪侵害的客体单位犯罪侵害的客体是我国刑法保护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的利益#我国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是指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社会主义制度$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国有财产或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权$公民私人的财产所有权$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这些社会关系为单位犯罪所侵害$必将使国家和人民群众受到各面巨大的损失#而且$事实表明$这种损失往往大于自然人犯罪$单位犯罪的后果的严重性由此可见#,-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0+三!单位犯罪的刑法适用刑法是针对犯罪者使用的一种严厉的法律制裁"追究单位犯罪的刑事责任"也必须适用我国刑法予以打击#我国刑法对单位犯罪规定了单罚制和双罚制两种不同的处罚体制#单罚制指在单位犯罪中只处罚单位中的个人或者只处罚单位本身#总之"在单位与个人之间只处罚其中之一#如刑法第$%$条提供虚假财会报告罪"第$%&条妨害清算罪"只处罚自然人而不处罚单位#双罚制指在单位犯罪中既处罚单位又处罚单位中的个人#我国刑法对单位犯罪绝大部分情况下采取双罚制#在双罚制中"对单位判处罚金"对直接责任人员和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判处刑罚#单罚制和双罚制相比较"双罚制更为科学#这是因为"单位是一个有整体性和组织性的主体"因而他应当对其意志支配下的犯罪活动承担刑事责任"而不能将这个责任推卸或转嫁给他人"因此"作为刑事责任的必然后果的刑罚"也就应当加诸单位本身#同时"单位毕竟是自然人的组合体"自然人是单位存在的基础"因而"既然把作为自然人的直接责任人员的行为认定为单位的整体行为"把他们的决定!决策视为单位意志的表现"并且这些人也有权具体实施这些犯罪行为"那么他们就应当承担刑事责任"而不能将这种刑事责任全部推脱或转嫁到单位身上#对单位施行双罚制"能够反映社会对单位犯罪的全面的刑法的否定评价"有利于遏止犯罪#四!对单位犯罪的治理在单位犯罪日益严重的情况下"应当通过有效的法律手段加强打击力度"制止单位犯罪#’$(完善立法对单位犯罪的罚金刑予以明确化#在我国刑法中"对单位犯罪的罚金处罚只有无限额罚金一种形式"根据罪刑法定主义的要求"刑法的规定必须符合明确性的原则"包括罪之确定和刑之确定#由此出发"刑罚的规定必须明确"绝对不确定刑是禁止的#’)(加强对单位的管理#首先"对单位!组织的成立条件和程序严格审批"依法规范各类单位的经营范围#其次"加强党政机关!工商税务等部门对单位在宏观上的指导和监督"这样就能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处理"遏制和减少单位犯罪的发生#再次"加强单位自身建设!建立完善的监督体制"对有能力的单位应当聘请常年法律顾问"一方面帮助其依法进行经营活动"防止违法犯罪的发生*另一方面"依法保护法人的合法权益"使之免遭经济损失*最后"加强新闻舆论!社会和人民群众对单位生产经营活动的监督"将违法行为及时予以曝光#参考文献+$,赵秉志"刑法学+-,.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000.+),高铭暄"刑法学+-,.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001.+2,刘白笔"法人犯罪论+-,.北京/法律出版社"$00).+3,赵秉志"犯罪总论问题探索+-,.北京/法律出版社")442.56789::;8:9<6=>?<9@?A96<B=978C D EF G H I J K L M’N O P Q R S T U T V T W X YZ U[U R\X]U O[^]O_W‘a"b c O R d]c V R$24444"b c U R O(e f:A=?B A/E g I h H M K h i M G Hj g M k l M m H G i G H n o L h g k p q n i Gm G j M l i o" r q ih n m Ghs l g oj G k t n M j h i l u J m i g q j i q g lh j i M s M i o v w n G H Ix M i L i L lg h t M uu l s l n G t k l H iG p i L lm G j M h n l j G H G k o"G g I h H M K h i M G H j g M kl l H u h H I l g m G q g x L G n l m G j M l i o k G g l h H u kG g l m l g M G q m n o v y L l g l p G g l"i L M m m G j M h n l p p l j i L h m r l j G k l i L lk h M Hi h g I l i h i J i h j zr o{L M H h{g M k M H h n|h x v y L M m l m m h oM mj G H j l H i g h i l uG H p G n n G x M H Ih m t l j i m/j h q m l mG p G g I h H M K h i M G Hj g M k l"j G H m i M i q i M s l l n l k l H i m"h t t n M j h r n l p G g j g M k M H h n n h x G g H G i"h mx l n n h m i L l m G n s M H Ik l i L G u m G p i L M m G g I h H M K h i M G H j g M k l"M H G g u l g i Gu l n M r J l g h i l x M i Ll}t l g i m M Hi L M m p M l n u v~8!"6=#:/G g I h H M K h i M G Hj g M k l*j h q m l m G p G g I h H M K h i M G H j g M k l* j G H m i M i q i M s l l n l k l H i*h t t n M j h r n l p G g j g M k M H h n n h x&$郭永智/单位犯罪中若干问题的探讨。
单位犯罪若干问题研究

任 。” 可见 《 刑法》 对 于 单 位犯 罪 的规 定 只 抽 取 了 实 质性 的内 容 , “ 已经 虚 化 得 不 成 其 为 单 位 犯 罪 的概 念 ,几 乎 只 是 对 单 位 犯 罪
应 当 追 究刑 事 责 任 的 宣 言 式规 定 ” 。 事实上 , 这 种 模 糊 不 清 的 立 法 规 定 使 得 以 下 几 个 问 题 亟 须 界 定 :第 一 , “ 单位犯……罪” 是 不 是 立 法规 定 单 位犯 罪 的 唯 一 方 式 ? 第 二 , 过 失 犯 罪 能 否 成 立 单位犯罪? 第三 , “ 为单位谋利” 是 不 是 单 位犯 罪 的本 质 特征 ? 是 否必须为非法? 是 否 必 须 为 经 济 利益 ? 第四 , 单 位 犯 罪 是 否 必 须
构成 标 准 , 有违 刑 法 适 用 的 平等 原 则 。 单 位 犯 罪 的 理 论 和 立 法 规 定 与 司法 实 践 之 间 存 在 着 严 重 的冲 突 , 比如 , 单 位 犯 罪 理 论 上 将 单 位 列 为 唯 一 主体 , 但 司法 实 践 中 有很 多单 位 犯 罪 案 件 却 不 列 单 位 被 告 ; 理 论 上 认 为 单 位 犯 罪 比 自然 人 犯 罪危 害 性 严 重 , 而 实 际 上单 位 犯 罪 的性 质 认 定 往 往 成 为从 轻 辩 护 的理 由 ; 公 安 机 关 在 实 践 中 也 是 直 接 对 实 施 犯 罪行 为 的 自然 入实 施 逮 捕 等 刑 事 强 制 措施 : 理 论 上 认 为单 位 犯 罪 实 行 法 定处 罚 原 则 , 而 实 践 中 却将 单 位 实 施 的 只能 由 自 然 人
1 9 9 7年 《 刑法》 颁布后 , 最 高 司 法 机 关 颁 布 了 大量 有关 单 位
单位累犯相关问题探讨

实基础和必然性 , 也是保障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需要。单位累犯 的构成要件和如何追究单位 累犯
的刑 事责 任 应 是 单 位 累 犯 制度 的核 心 内容 。
关键词 : 累犯制度; 单位 累犯 ; 构成要件 ; 刑事责任
中 图 分 类 号 :9 4 D 2 文 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编 号 :0 9—15 (0 6 O O 2 O 10 7 0 2 0 ) 5一 12一 3
主体的大辩论 但 是, 刑法》 新《 颁布施行 以来 , 有关单位 累犯的具 体制度问题又成为学 者争论 的焦点之一 笔者认为 , 认真研究 单位
累犯 的 问 题 对 从 立 法 上 完 善我 国 的 累犯 制 度 非 常 必 要 。
单 位 累 犯 的 概 念
换 言之 , 国现行刑法典虽然 承认了单位犯罪 , 却将单位累 犯排 我 但 除在累犯制度之外。那 么 , 我们就 应思考一个 问题 : 刑法 应否确立 单位累犯制度 及其理 由是什么 。笔者认为 , 刑法应确立单位累犯制
己 犯 罪 行 为所 缴 纳 的 正 常 税 收 而 已 _ 4 。因 此 , 位 再 次 犯 罪 的 现 单
结合 自然人 狭义累犯 的立法理论和立法技术 , 作出狭义单位累犯的 具体法律 规定或特别法律规定而使之制度化 , 故在狭 义上单位累犯 制度也完全能够得 到累犯理论的认可。因此 , 狭义的单位 累犯是指 限定在广 义单位 累犯之 中并具有刑法规定的其他 条件 , 同时又被给
度 。理 由 主要 有 以 下几 点 :
、
1 单位具有法律上的独 立人格是其能够成立累犯的前提条件 .
单 位 是 具 有 特 定 结 构方 式 和 特 定 性 能 的 统 一 整 体 , 自然 人 一 和
单位犯罪的处罚问题研究

单位犯罪的处罚问题研究单位犯罪的处罚问题研究论文提要:为遏制日趋严重的单位犯罪现象,修改后的刑法对单位犯罪作了较为原则的规定。
由于单位犯罪的特殊性、复杂性,加之受传统的以自然人犯罪为基础的刑法理论的束缚,我国对单位犯罪的处罚问题尚存在理论争议及实践困惑,立法上还有许多不完备、不明确之处,需要补充、修改、完善。
本文以社会法学的研究视角,试图明确如何对单位犯罪进行认定和处罚,提出规范现有罚金刑,增设资格刑、耻辱刑等新刑种,以完善单位犯罪的刑罚体系,以求对单位犯罪制度的立法完善有所裨益,对司法实践中把握单位犯罪的定罪量刑有所帮助。
关键词:单位犯罪;犯罪认定;刑事处罚在单位犯罪已经成为社会生活中客观存在的现实问题的情况下,我国1997年修订《刑法》总则以单独成节明确区别于共同犯罪的形式,通过第30、31条两个条文的规定,确立了单位犯罪的法定处罚原则和双罚制为主原则,并在分则及之后的《刑法修正案》中规定了一些具体的罪名及刑罚;两高也就有关单位犯罪问题陆续做出过一些司法解释。
但是,截至目前,仍存在诸多争议,从单位犯罪罪种的范围在刑事立法上应如何限定问题;现有刑罚体系不能完全适用于单位犯罪应如何完善问题等等。
学者专家众说纷纭,司法实务界更有太多困惑,目前现有法律规定过于单薄,距离形成完整的体系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本文以现行刑法的规定为基础,运用社会法学的研究方法,就单位犯罪处罚问题谈一点粗浅的认识。
一、单位犯罪刑事责任的本质当前,单位具有刑事责任能力,可以成为犯罪主体已经是一个确定的命题,但是,基于单位犯罪与自然人意志和行为的千丝万缕的联系和传统的自然人犯罪主体理论的影响,关于单位犯罪刑事责任的本质,到底是因为单位自身固有的原因而承担刑事责任,还是对其组成人员的犯罪行为负“连带责任”的问题,依然是论争不断。
是应当以单位组成人员为中介来追究单位刑事责任,还是不以单位内自然人行为人为中介而应根据单位自身特征直接追究单位刑事责任,这是单位犯罪刑事责任负担的基础理论问题。
单位犯罪处理过程中几个疑难问题的探讨

单位犯罪处理过程中几个疑难问题的探讨近年来,单位犯罪的高发态势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如何合理、公正、有效地处理单位犯罪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
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存在一些疑难问题,阻碍了单位犯罪的有效处理。
本文就将围绕单位犯罪的处理过程中的几个疑难问题进行探讨,以期望能够解决这些问题,提高单位犯罪的处理效率和公正性。
问题一:如何合理地确定单位犯罪的主体责任在单位犯罪中,通常存在多个责任人员,如何确定单位犯罪的主体责任是解决处理单位犯罪时的第一难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应该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首先,应当考虑行为人的直接责任。
即便是由于领导失职或监管不力而导致某一行为人在工作中犯罪,但是如果该行为人直接实施了违法犯罪行为,那么该行为人是应当承担直接责任的。
其次,应当考虑领导责任。
在单位犯罪中,领导人员的职责是重要的,他们应当对下属的行为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监督,否则,领导人员也要承担相应的责任。
最后,还应当考虑治安管理人员的责任。
治安管理人员是单位犯罪处理中重要的一环,他们的管理是否到位,也会直接影响到单位犯罪的发生和处理。
问题二:如何合理地确定单位犯罪的性质和情节单位犯罪的罪行类型多种多样,有的严重,有的轻微,如何合理地确定单位犯罪的性质和情节也是处理单位犯罪时的重要问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首先,应当考虑犯罪行为的性质。
有些单位犯罪行为可能会给社会造成较大的影响,如严重的环境污染、重大的食品安全问题等,犯罪行为的性质直接影响到单位犯罪的处理情况。
其次,应当考虑犯罪行为的后果。
单位犯罪行为可能会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等后果,犯罪行为的后果也是单位犯罪性质和情节的关键因素。
最后,还应当考虑犯罪行为的主观因素。
有些单位犯罪行为可能存在主观恶性较大的情况,如擅自建筑、非法占地等,这些行为也会对单位犯罪的性质和情节产生重要影响。
问题三:如何合理地确定单位犯罪的处罚与惩戒在处理单位犯罪时,如何进行处罚与惩戒也是一个难题。
对单位犯罪主观方面若干问题的探讨

2006.11法制与社会对单位犯罪主观方面若干问题的探讨□鲍祥靳真文(安徽大学法学院安徽合肥230039)摘要随着中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单位犯罪在我国现阶段呈现出明显多样化、复杂化的趋势。
单位犯罪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在中国现实情况下要正确的处理司法实践中出现的单位犯罪案件,就必须对单位犯罪有一个明确的再认识。
关键词单位犯罪主观方面单位犯罪意志来源单位共同犯罪中图分类号:D92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06)11-079-02一、问题的提出《刑法》第30条规定“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法律规定为单位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这条规定可以作为我国《刑法》关于单位犯罪的法定概念。
单位犯罪是作为我国《刑法》规制一种法定犯罪种类,单位犯罪具有自己的显著特征,随着整个社会的发展单位犯罪也呈现出不同的趋势,特别是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各种组织形式的经济团体的出现并被国家允许,使得《刑法》关于单位犯罪规定的适用有时显得十分困惑,所以我们必须对单位犯罪作深入探讨,明确单位犯罪的一系列问题。
二、单位犯罪的意志来源(一)单位犯罪的主观方面单位犯罪的主观方面包括单位犯罪的意图与动机两个因素。
其意图包括故意与过失:单位犯罪的故意是单位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后果,并希望或放任结果的发生而构成犯罪的一种罪过形式,单位犯罪既包括直接故意也包括间接故意。
可以表述为“单位法定代表人、主管人员、直接责任人员和其他法人成员,在法人意志支配下,以法人名义和为法人利益,故意实施的犯罪行为,是法人故意犯罪”。
单位过失犯罪也有两种,一是单位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后果,因疏忽大意没有预见的疏忽大意过失,二是单位已经预见自己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后果,但轻信能够避免的过于自信的过失。
可以表述为“单位法定代表人、主管人员、直接责任人员和其他法人成员,违反法律对法人的规定或不履行法人应尽的义务,过失造成危害社会的结果是法人过失犯罪”。
单位犯罪的概念与特征

问: 单位犯罪答: 单位犯罪,是指由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实施的依法应当承担刑事责任的危害社会的行为。
它具有如下基本特征:1、单位犯罪的主体包括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
2、单位犯罪必须是在单位意志支配下由单位内部成员实施的犯罪,必须经单位集体研究决定或由其负责人员决定实施。
3、单位犯罪必须由刑法分则条文明确规定。
在司法实践中认定单位犯罪应注意如下问题:1、单位的性质不影响单位犯罪的成立。
我国刑法第30条规定的单位,既包括国有、集体所有的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也包括依法设立的合资经营、合作经营企业和具有法人资格的独资、私营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
2、不以单位犯罪论处的情况。
具备下列行为之一的,均不视为单位犯罪,而只能以自然人犯罪处罚:(1)个人为进行违法罪活动而设立的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实施犯罪的;(2)公司、企事业单位设立后,以实施犯罪为主要活动的;(3)盗用、借用单位名义实施犯罪,违法所得由实施犯罪的个人所得或私分的。
我国对单位犯罪原则上采取双罚制,即单位犯罪的,对单位处罚金,同时对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刑罚。
刑法分则和其他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二、贪污罪概念与特征概念及其构成贪污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窃取、骗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公共财物的行为。
(一) 客体要件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复杂客体。
既侵犯了公共财物的所有权,又侵犯了国家机关、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的正常活动以及职务的廉洁性,但主要是侵犯了职务的廉洁性。
作为贪污罪客体物质表现的对象有:一是公共财物;二是国有财物;三是非国有单位的财物。
(二)客观要件本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利用职务之便,侵吞、窃取、骗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公共财物的行为。
所谓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是指行为人利用其职责范围内主管、经手、管理公共财产的职权所形成的便利。
(三)主体要件本罪的主体是特殊主体,即必须是国家工作人员。
单位犯罪处罚问题研究的开题报告

单位犯罪处罚问题研究的开题报告
一、选题背景
在当前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企业作为经济的基本单位和主要的财富创造者,
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但是,由于一些企业贪污、腐败、非法经营
等犯罪行为的存在,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秩序和人民群众的利益。
因此,适当的针对
企业犯罪的处罚以及治理问题,成为当前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
二、研究目的
本文旨在探讨单位犯罪的罪行特征、处罚问题、防范治理措施及其对企业经营的影响
等方面的问题。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案例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统计分析法等多种研究方法相结合,进行综合性研究和探讨。
四、预期研究结果
通过对单位犯罪处罚问题的研究,预计可以揭示出单位犯罪的特征及其危害,探究当
前单位犯罪处罚制度的不足之处、及相应的防范治理措施。
同时,本研究还将分析单
位犯罪处罚对企业经营的影响及相应的解决措施,并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和实践意义。
五、论文结构
本文的结构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选题背景和意义,第二部分为文献综述,第三
部分为单位犯罪的特征及其危害,第四部分为单位犯罪处罚问题及防范措施分析,第
五部分为结论和建议。
单位犯罪问题论文

单位犯罪问题论文摘要:一个单位法人的刑事责任,其目的依据,主要指的是对于和法律严重地背道而驰,并且给社会造成严重危害的行为通过实施刑罚来达到预放以及惩治犯罪的目的。
正如前文所述,刑罚的目的论通常有预防犯罪和制裁犯罪两种理论。
所谓刑罚的目的即是指刑罚在整个国家的法律体系中通过实施一定的行为而所希望达到的效果,也就是说,立法机关用制定法律这一手段,而司法机关则是通过刑罚的实施,行刑机关通过刑罚的执行,去达到的这一目的。
单位犯罪是指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实施的依法应当承担刑事责任的危害社会的行为。
单位犯罪自首是以单位犯罪为前提的,没有单位犯罪,就不可能有自首问题的研究。
单位犯罪是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等法定单位,经单位集体研究决定或由有关负责人员代表单位决定,为本单位谋取利益而故意实施的,或不履行单位法律义务、过失实施的危害社会,而由法律规定为应负刑事责任的行为。
此观点克服了以上观点的不足,明确地把过失犯罪纳入其中,这与刑法之规定是一致的,同时也不限于以非法利益为要件,准确地揭示了单位犯罪的本质特征。
一、单位犯罪的特征单位犯罪的主体包括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单位犯罪必须是在单位主体的意志支配下实施的。
单位犯罪必须由刑法分则或分则性条文明确规定。
对单位犯罪的处罚原则:我国刑法对单位犯罪的处罚以双罚制(即对单位和单位直接责任人员均处以刑罚)为主,以单罚制(即只处罚单位直接责任人员)为辅。
单位故意犯罪的集体意志,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决策主体体现出来的。
判断犯罪行为是否体现了单位的集体意志,需要看犯罪行为是否经单位负责人决定,否则,无法形成一个单位的犯意。
但是,也不能简单的认为,负责人做出了的决定,就可以认定为单位犯罪的意志,这是要具体分析的。
例如:1999年6月25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单位犯罪案件具体应用法律有关问题的解释》中,规定:“个人为进行犯罪违法活动而设立的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实施犯罪的,或者公司、企业、事业单位设立后,以实施犯罪为主要活动的,不以单位犯罪论处。
浅谈单位犯罪的相关问题

浅谈单位犯罪的相关问题摘要:本文先就国外单位犯罪历史沿革进行了介绍,然后对国单位犯罪的立法现状进行了回顾,并指出了存在的问题,然后就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首先论述了单位犯罪主体中几种特殊的形态,指出一人公司和个人独资企业在不同的情况下可分别构成自然人犯罪和单位犯罪;其次就单位犯罪是否构成自首和累犯进行了论述,指出了目前立法中的不足并提出了补救措施,最后就单位犯罪的刑罚完善提出了初步的建议关键词:单位犯罪主体累犯制度刑罚前言单位犯罪是个人犯罪的对称。
个人犯罪,是指以自然人为主体的犯罪。
而单位犯罪是以单位为主体的犯罪。
我国年通过的旧刑法没有涉及单位犯罪问题,因为当时在现实生活中还不存在单位犯罪这种社会现象。
这主要是因为计划经济体制之下,单位尤其是企业、事业单位没有完全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缺乏应有的独立性,成为行政的附庸。
在经济体制改革以后,实行市场经济,国家实行简政放权,赋予企业、事业单位更大的自主权,并使其成为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直接面对市场。
在这种情况下,企、事业单位有了其特殊的利益。
不仅企、事业单位,而且国家机关以及有关团体也摆脱了以往完全吃大锅饭的状况,实行财政包干。
除基本经费由国家下拨以外,往往还需要自筹资金。
尤其是本单位工作人员福利待遇的改善,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单位的创收。
在这种情况下,有些企、事业单位、机关、团体为追求自身的特殊利益进行违法犯罪活动。
一、单位犯罪的相关概念定义1.1单位犯罪的概念单位犯罪是指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以及机关、团体等社会组织,为了给本单位牟取非法利益,或者为了维护本单位的局部利益,经单位集体研究或者单位负责人决定,而故意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以及不履行法律义务,过失实施的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
进入资本主义时代以后,中世纪那种封建领主与自耕农的单一经济已经崩溃,取而代之的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复杂商品经济。
而与之相适应的是各种经济与社会组织蓬勃发展以及各种经济活动日趋频繁。
关于单位累犯认定及处罚的若干问题探讨

处 罚。即, 当前罪与后罪的 自然人 不是 同一人时 , 对后者不能判处更
《 刑法) 5条中的自然人累犯 , 6 前罪和后罪都是基于故意, 因此单 位累犯的主观要件也应为故意 。 笔者认 为, 之所 以将主观要件界定 为 故意, 而将 过失犯罪排除在单位 累犯 的适用范 围之外, 是为了与刑法 中关于 自然人 累犯 的立法 目的保持~致 。刑法设置 自然人 累犯 这一 刑 罚制 度 的 目的 即惩 治 连 续 的 故意 犯 罪 , 为 了避 免一 些 主 观 恶 性太 是 大, 可能对 社会造成进一步危害 的犯罪分子 的继续犯罪。 对于单位 犯 罪也应同理如此, 否则便于设立 累犯制度 的初衷相违背。 ( ) 三 单位 累犯 的客观要件 这里的客观要件是指 单位具 体实施 了犯罪行为,触犯了法律条
L g l y t m n o it e a s s e A dS 9( ) 0. 下 06
关于单位累犯认定及处罚的若干问题探讨
李 月
摘 要 现行刑法规定的犯罪主体 包括单位, 但在 累犯制度 中只明确规定 了自然人累犯制度, 对于单位累犯的规定还较为 含糊甚至空白,在 实践中也存在许 多对于单位 累犯的认定及处罚 问题.本文明确指 出单位 累犯应纳入累犯制度的控制范 围, 并给 出了实践中对于单位累犯的部分处罚建议 关键词 累犯制度 单位犯罪 中图分 类号 : 2 . D943 单位累犯
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判处刑罚, 本法分则和其他法律另 有规定的, 依照规定。在此 可以看出, 刑法明确规定 了单位也可以作 为犯罪的主体, 受到刑法 的规制 。 二、 累犯的概念 我 国现行 的刑法对于累犯 的规定集中在‘ 刑法) 5条和 6 6 6条。 其 中第 6 5条规定了一般累犯 , 是指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 的犯罪分 子, 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 免以后 , 五年以内再犯应 当判处有期徒刑 在 以上刑罚之罪的, 过失犯 罪除外。第 6 但 6条规定 了特殊累犯。 在一般累犯规定中有一个相当突出的刑罚条件 : 有期徒刑 以上刑 罚, 而刑法规定对犯罪单位只能判处罚金刑 ; 在特殊 累犯构成要件中, 全罪主体不包括单位 , 以单位既不能构成一般累犯也不能构成特殊 所
单位犯罪主体的界定

一、单位犯罪的概念界定关于单位犯罪的概念,目前较具代表性的观点有:一、所谓单位犯罪,是指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在单位意志支配下,为单位谋取非法利益,以单位名义实施的犯罪。
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征:(1)单位犯罪是在单位意志支配下实施的。
这是单位犯罪与个人犯罪的主要区别。
(2)单位犯罪必须以单位名义实施。
(3)单位犯罪是为本单位谋取非法利益而实施的,这是单位犯罪的主观心理状态。
二、单位犯罪是指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为本单位谋取非法利益,经单位集体决定或者由负责人员决定实施的犯罪。
具有以下特征:(1)单位犯罪的主体是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这是单位犯罪的主体特征;(2)单位犯罪在主观上出于故意或过失,并具有为本单位谋取非法利益的心态;(3)单位犯罪必须是经单位决策机构决定或者由负责人员决定实施的犯罪,这是单位犯罪的客观特征。
笔者同意第二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将“以单位名义”作为单位犯罪的特征之一,尚不够完整、科学。
因为单位犯罪并不一定都要以单位的名义实施,如单位秘密绕关走私就是如此。
相反,自然人打着单位的旗号,为谋取个人私利而实施犯罪的,则应按自然人犯罪而不是单位犯罪的有关规定处罚。
二、单位犯罪的主体结构单位犯罪的主体如何理解,在刑法理论界主要有二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在法人犯罪中,实际上是一个犯罪(即法人犯罪),两个犯罪主体,两个刑罚主体(在两罚制的情况下)或者一个刑罚主体(在单罚制情况下)。
其理由是,犯罪主体必须与受刑主体同一,单一的犯罪主体只能有单一的受刑主体,双重的犯罪主体则应当有双重的受刑主体与之相对应。
我国刑法对单位犯罪的处罚采取的主要是双罚制的原则,决定了其犯罪主体也必然是二元的。
否则,双罚制的规定就使罪与刑的关系发生了背离,与罪责自负、刑止于一身等现代刑法的基本原则相悖。
第二种观点主张,单位和自然人在单位犯罪中融为一体,结合成为一个犯罪主体并共同承担刑事责任。
因为,单位犯罪中的单位主体和自然人主体在单位犯罪中是不可分割的,是单位团体和其成员彼此异质的两部分构成的一个复合体,组成单位犯罪主体的两个部分在单位犯罪中不是分工的关系,而是彼此融合和互为表里的关系。
单位犯罪自查自纠

单位犯罪自查自纠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规模不断扩大,管理机制也日益完善,然而与此同时,企业犯罪现象也在逐渐增多。
单位犯罪严重威胁着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因此,对单位犯罪进行自查自纠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单位犯罪自查自纠的重要性、方法和建议,以期为企业提供一些建议。
一、单位犯罪自查自纠的重要性单位犯罪是指企业或组织为谋求经济利益而实施的违法犯罪行为。
单位犯罪有许多种形式,如行贿受贿、虚假宣传、财务造假等。
单位犯罪对企业和社会造成了严重的危害,不仅破坏了市场秩序、扰乱了经济秩序,也损害了企业的声誉和形象。
单位犯罪自查自纠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维护企业形象。
企业是社会的一份子,其行为会影响到整个社会。
如果企业存在犯罪行为,不仅会损害企业自身的形象和信誉,也会影响到整个社会的信心和信任。
2. 提高企业经营效率。
单位犯罪会导致企业内部管理混乱,员工积极性降低,影响企业的正常运作和发展。
通过自查自纠,能够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
3. 遵守法律法规。
单位犯罪是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企业如果发生犯罪行为,将受到严重的处罚。
通过自查自纠,可以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遵守法律法规,保证企业经营的合法性和正当性。
4. 增强企业风险防范意识。
单位犯罪是一种风险,企业需要重视风险管理,加强内部控制,降低犯罪风险。
通过自查自纠,可以提高企业风险防范意识,保障企业的长久发展。
二、单位犯罪自查自纠的方法1. 建立健全的制度。
企业需要建立健全的内部管理体系和监控机制,明确职责和权限,规范企业行为,防范犯罪行为的发生。
公司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和规定,确保各项业务合法、规范运作。
2. 加强教育培训。
企业需要加强员工的法律法规教育和道德道德教育,提高员工的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防范员工的违法犯罪行为。
公司可以定期组织员工参加相关培训,增强员工的法律意识和职业道德。
3. 定期检查和评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单位犯罪基本问题的探讨路荣臻单位犯罪,在刑法理论上,也称为法人犯罪,是相对于自然人犯罪而言的。
我国1979年刑法未对单位犯罪作出规定,之所以在1997年刑法中规定了单位犯罪,是随着改革开放的需要并借鉴了国外立法中优秀成分的结果。
英美法系国家较早地规定了单位犯罪,英国于1842年伯明翰与格劳赛斯特案中,法人因未履行法定义务而被定罪;随之是大陆法系国家。
单位犯罪的规定在我国最早出现在1987年的《中华人民国海关法》中,其中第四十七条规定:“企业、事业单位、国家机关、社会团体犯走私罪的,由司法机关对其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对该单位判处罚金,判处没收走私货物、物品、走私运输工具和所得。
”此后,在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的一些刑法修改补充规定中,先后又规定了几十种单位犯罪。
这些规定确定的是一些具体的单位犯罪,具有分散的特点。
修订后的刑法在总则中对单位犯罪作出规定,实是立法中的又一大进步。
下面试围绕单位犯罪就其有关概念、构成要件和刑罚等容作一论述。
一、单位犯罪的概念与特征单位犯罪是犯罪的一种具体形态,先来讨论一下犯罪问题。
19世纪法国刑法学家、犯罪学家塔尔德曾经指出:“犯罪在本质上是一种社会现象,可以用一般的社会规律来加以说明。
”①我国刑法第十三条明确规定了犯罪的基本概念,即“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
”上述犯罪概念表明,我国刑法上的犯罪概念,是一个坚持严重的社会危害性这一实质特征与违反刑法禁止性规的形式特征相统一的犯罪概念,可以说,犯罪是指一切危害社会的、违反刑法的、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这一概念涵盖了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因单位犯罪同样具备这三个特征,所以作一较深入的阐释。
(一)社会危害性。
法律的规定体现了统治阶级的意志,当某一种具体行为侵犯了统治阶级的利益或动摇了其统治秩序时,它必然以法律的形式把它约束起来,即规定为犯罪行为,从而名正言顺地加以制约。
我国刑法总则对于构成犯罪的社会危害性的外延作了概括的规定,分则中又将严重社会危害的容分为十章,区别情况作了具体规定。
社会危害性可以说从本质上体现了犯罪,从其表现形态来看可以划分为物质性危害和非物质性危害,前者是能够具体确定和度量的,又是具体有形的物质形态,后者是抽象的、无形的、不能具体测量的一种损害;还可以划分为现实的危害和可能的危害,前者是已经实现的社会危害,具体表现为实害犯,后者是可能发生的社会危害性,具体表现为危险犯或者不完整的故意犯罪形态,如犯罪的预备犯、未遂犯和中止犯等。
某一行为是否具有社会危害性及其危害程度的强弱大小,这些是根据统治阶级的价值标准来判断的,因为法律毕竟是统治阶级意志的表现形式,它要适时而恰当地将其意志表现出来,必然要打上这一鲜明的特征烙印。
同时,社会危害性还要随着时代的变迁,经济的发展,社会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变化,从而体现出明显的动态意向,在不断的改变中体现其历史形态和可比性质。
为了把犯罪和行为相区分,社会危害性还有一个程度问题,即达到一定的严重程度才能构成犯罪,否则只是一般的行为,用普通的道德规加以调制就可以了。
(二)刑事性。
根据罪刑法定原则,犯罪行为属我国刑法明文禁止的行为,只要触犯了这些条文即构成犯罪。
与此相对应的是“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即自由”,这也是法治国家的重要体现。
我国刑法中的禁止性规散见于刑法典、单行法规、附属刑法中,容广泛。
如果某一个人的行为,尽管具有某种社会危害性,只要它不具有刑事性,同样不能认定其具有犯罪的性质。
(三)应受刑罚处罚性。
某一具体行为也必须达到应当给以刑罚处罚的程度时,才能认定为犯罪。
从一般理论上讲,构成犯罪必然要处以刑罚,刑罚是犯罪的法律后果,二者不可分离。
通常情况下,有犯罪必然有刑罚,除非具有法定免除刑罚情节、享有刑事管辖豁免、超过追诉时效等几种情节的情况下,才可能出现有罪无罚。
从立法上看,所有的犯罪,都必须具有应受刑罚处罚性这一特征。
犯罪概念的上述三个特征,是辩证统一的,缺一不可的,三个特征中,社会危害性是本质特征,刑事性与应受刑罚处罚性是从社会危害性特征派生出来的,三个特征互相联系不可分割,共同构成犯罪概念的总体,成为区分罪与非罪的总标准。
清楚了犯罪的概念及其特征,单位犯罪的概念就清晰地呈现出来。
刑法第三十条规定:“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法律规定为单位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根据本条的规定,笔者认为单位犯罪的概念,可作如下归纳,即单位犯罪是指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为谋取单位非法利益,经单位决策机构决定或者由负责人员决定实施的犯罪。
这里没有采用“法人犯罪”这个概念,因为在实践中这类犯罪并不仅仅是法人单位实施的,也有非法人单位实施,使用“单位犯罪”这个概念能够把法人单位和非法人单位均包括在犯罪主体之中。
二、单位犯罪的构成要件以上是对单位犯罪概念的阐述,下面对单位犯罪的构成要件进行探讨。
“我国刑法中的犯罪构成,是指依照刑法的规定,决定某一具体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而为该行为构成犯罪或成立犯罪所必须具备的一切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的有机统一。
”②由定义可见,犯罪构成具有如下几个特征:其一,犯罪构成是由刑法所规定的。
刑法对犯罪构成的规定是通过总则性规定和分则性规定共同完成的。
这不仅在刑法典上表现出来,也在刑法总则与专门刑法、附属刑法的关系上表现出来;其二,犯罪构成总体上必须符合犯罪概念的基本特征。
犯罪是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依法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离开了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刑事性及应受刑罚处罚性,就不存在实质意义上的犯罪构成;其三,犯罪构成是主观要件与客观要件的总和。
我国犯罪构成采用的模式是犯罪构成与刑事责任相联系的结构,因此,我国刑法上的犯罪构成是犯罪客体、犯罪的客观方面、犯罪主体、犯罪的主观方面四大类要件的总和。
其中,具有核心意义的是主观罪过与客观危害相一致。
单位犯罪同样具有以上四个构成要件。
(一)单位犯罪的主体单位犯罪的主体是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
公司、企业。
依照公司法的规定,公司也是企业,由于公司这种企业组织形式在单位犯罪中所占比例较大,因而有必要将其摆在突出位置,这样有利于加强对公司犯罪的惩治和预防,所以刑法中将二者分开表述,以示其重要性。
我国目前主要的公司形式就是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两种。
修订后的公司法在有限责任公司章节中规定了一人有限责任公司。
一人有限责任公司,是指只有一个自然人股东或者一个法人股东的有限责任公司。
一人有限责任公司所为犯罪行为,是股东为了个人利益借公司名义而进行犯罪行为的,应按个人犯罪追究其刑事责任;是为了股东利益目的,并以公司名义实施的,应按单位犯罪的规定对其及责任人员进行定罪量刑。
企业的容也非常广泛,除包括国有的和集体的公司、企业外,还包括个体企业、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以及各种合资、合作企业,它们大多从事生产、运输、贸易等经营活动,实行经济核算并以营利为目的。
事业单位。
所谓事业单位是指受国家机关领导,没有生产收入,不实行经济核算,所需经费由国家开支的单位。
与公司、企业不同,事业单位一般不以营利为主要目的,而是注重于社会公益事业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有些事业单位主要依靠国家预算对其拨付经费,它们的任务只能是从事公益性事业,不参与市场竞争,因此成为单位犯罪的可能性很小;而有些事业单位能够直接参加有关的民事活动,享有民事权利,承担经济责任,甚至被推向市场,独立经营,自负盈亏,虽然一般不以营利为主要目的,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参与了市场经济活动,是很有可能成为单位犯罪的主体的。
机关。
我国刑法第30条规定的单位犯罪的主体包括“机关”。
所谓机关,从广义上讲是指所有机关,即国家行政机关、立法机关、司法机关、军队、政党等等;从狭义上讲,机关仅指国家行政机关。
刑法规定构成单位犯罪主体的机关,并未明确是指广义的机关还是狭义的机关。
在刑法修改乃至目前的刑法学研究及司法实践中,一直存在着国家机关到底能否成为单位犯罪的主体的争论。
肯定说主,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刑法原则,更是宪法原则。
国家机关如果触犯刑法构成犯罪,同样应受到法律制裁,不应享有任何特殊。
而国家机关也会因法律的公平与公正增强其威信。
否定说则认为,将国家机关作为犯罪主体有损国家机关的威信,对其惩罚无疑是国家的自我惩罚。
笔者认为,把国家机关列为单位犯罪的主体是不妥的。
国家机关是国家的管理机构,行使国家的管理职能。
首先,从立法背景来看,我国原是一直处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企不分,国家机关经商或以其他方式介入经济领域、参与经济活动的情况比较普遍。
因此,造成国家机关参与犯罪现象的存在。
但在这样一种情况下,1997年修改以前的刑法无确认单位犯罪的规定。
自80年代起,我国经济体制转轨,走向市场经济,政企分开,各司其职,这使得国家机关涉足经济领域,直接参与经济活动的可能性大大减少,乃至消灭,这是发展的必然趋势。
而对于一项渐趋消亡的事物,却在立法上将其确立为构成犯罪的主体,这种立法的迟缓和不科学有碍国家机关自身职能的发挥。
其次,从国家机关职能而言,将国家机关确立为单位犯罪的主体也殊有不当。
将代表国家行使特定职能的国家机关作为犯罪主体,于情理、逻辑上都是难以自圆其说的。
国家机关的职能是依法对国家行使管理,其利益即是国家的利益,所以,所谓国家机关的犯罪,实质上只是某些机关领导人为了政治目的或经济上的不当得利的自然人犯罪。
因为,这只能是某个人的犯罪恶意,而不能上升为国家机关的犯罪恶意。
再次,我国刑法对于单位犯罪的处罚刑种,只规定了罚金刑。
只有犯罪单位具有完全属于自己的资产时,其受到刑事处罚、被判受罚金刑时,才能显示出刑法对单位犯罪进行处罚的惩治效果和教育、预防犯罪的作用。
而国家机关实际上并没有自己所有的财产,其资金费用均来自国库,是国家财政拨款,这在刑罚执行上存在大大的疑问,罚得再多也是左边口袋送到右边口袋,无实际处罚意义。
今天罚他20万,他明天向国家财政开口要25万,因为,他除了要补回被罚掉的财产外,还会要求因此而需支付的诉讼费、律师费等。
这无疑造成国家对自己的惩罚。
从司法实践看,我国从1987年公布实施的《海关法》确立国家机关为犯罪主体以来,已发生了多起影响较大的机关涉及犯罪案件。
如汽车走私案、走私案等。
但这些案件没有一件是按单位犯罪案件处理,而仅仅追究直接责任人员的刑事责任。
这决非偶然,这反映了国家机关在单位犯罪中作为主体的不可操作性及司法机关对国家机关能否作为犯罪主体的困惑与怀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