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_17.航海家的发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7.航海家的发现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能力目标:通过查阅、交流、整理资料,了解地球形状、大小状况,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语言、文字、图表、模型等)表述结果。

能用一些事例证明地球是球体。

情感、态度、价值目标:使学生学会交流分享自己的劳动成果,学会合作性学习;感知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大致过程,了解人类对事物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感受前人勇于探索的精神。

【重点和难点】
重点:
(1)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2)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难点: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课前准备】
1、学生准备:文字或图片资料
2、教师准备:多媒体及音像资料。

【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引出课题
展示观赏图片:让学生说出图中事物的名称及形状:太阳和月亮球形(圆球形)
谈话引导:同学们能轻松地认出太阳和月亮并且知道他们的形状,那是因为我们经常看到他们的样子,我们靠直接的观察就能发现他们的样子,尽管他们离我们非常遥远。

(板书“发现”二字)但有另外一件事物虽然距离我们很近,而且也能看到它,却无法通过直接观察判定它是什么样子的,大家知道是什么吗?(学生:不知道),下面我们通过一个谜语来猜一下它是什么?
师生玩猜谜语的游戏。

课件展示:有个圆球真好看,不用发动自己转,一天能行八万里,春夏秋冬轮流变。

学生猜出:地球,并可能紧接着说出其形状。

谈话引导:同学们能轻易地知道地球的形状,恐怕是借助了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课件展示照片),但古人对地球是什么样子的探索,却经历了漫长的岁月,那大家知道“地球是球形的”这个事实是什么人第一次发现的吗?
学生:航海家,结合学生回答,教师补齐板书“航海家的发现”从而引入课题。

课堂活动(一)探究古人对地球样子的认识
谈话引导:在航海家发现地球是球形的事实之前,古人对地球的样子进行了不断地探索,提出了许多种的观点,那么有哪些观点呢?老师布置同学们在课前进行了这方面的资料搜集和分组整理,下面请各组把整理好的内容跟全班同学分享一下:
各组派代表向全班分别介绍一种学说:
可能有古代中国的“盖天说(天圆地方)”、“浑天说”,古代印度的“龟驮说”,古希腊的“球体说”等等。

教师根据预设,把上述几种学说相关的图片等资料展示给大家,让大家更加直观地感受各种观点的内容。

课堂活动(二)探究地球的真实形状
谈话指出:上述各种观点各自说得都是头头是道,但可信度究竟有多大,必须需要看这种观点是否经过实例验证。

教师通过谈话向大家了解并比较大家对各种学说的可信度,说明“盖天说”和“龟驮说”毫不可信,“浑天说”中有关“地球是圆的”这部分可信,最可信的是以观察“月食”为根据而提出的“球体说”,但在没有其他有力证据证明之前,也只是让人“半信半疑”。

课件播放让世人信服地球是“球体”的有力证据:视频《麦哲伦环球航行》
结论评价:麦哲伦环球航行以事实向世人证明地球是个球体,是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壮举。

谈话指出:地球并不是一个正球体,而是一个不规则球体,课件展示“动态仿真地球”。

“重走环航路”:“扮演”麦哲伦进行环球航行——结合“麦哲伦航海图”叙述环球航行基本过程。

之后谈感受。

谈话引导:总结重点感受困难、艰险,通过时间长、难度大引导到“地球的大小”问题上来。

课堂活动(三)探究地球的大小
播放课件视频:《地球的大小》
展示交流:同学们从资料中获得的数据
结合视频总结几个关键数据:地球的赤道周长、平均半径和表面积,强调掌握。

简要回顾总结本节课两个主要问题: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课堂活动(四)学以致用,联系现实
问题:生活中,有哪些例子说明地球不是平面而是球体呢?
学生讨论、交流发言:
教师给大家举几个实例:航船与视线、帆船桅杆、马群、月食等。

课堂活动(五):总结评价
引导学生从知识、方法、情感等方面总结这节课自己有哪些收获、交流发言。

课后拓展延伸
布置作业:
利用已有的资料,办一期手抄报。

《航海家的发现》学情分析
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培养过程,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培养和训
练,学生对科学探究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多数学生已经具有收集资料、初步分析整理资料的能力,但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一般是不太了解的,所以本课以通过收集、整理资料、探究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为切入点展开探究活动,使学生了解人类对地球的探索历史。

《航海家的发现》效果分析
在探究中,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

本课用资料、文字、图片,让学生整理分析得出结论。

采用多媒体展示,结合探究式提问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师生归纳概括,引导学生了解古今人们探究地球的历史的全过程,自主开展探究活动,给学生显示自我才能的机会,使学生真正成为科学探究主人。

及时启发诱导同学有效学习,引导同学互动,合作交流,一起解决问题,有效地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

《航海家的发现》教材分析
众所周知,地球是圆的,但人类是如何发现地球是圆的,从古到今经历了怎样的一个认识过程,这是学生不太了解的,所以本课以此为切入点展开探究活动,使学生了解人类对地球的探索历史。

历史上,人们由猜想到实地勘察再到运用现代技术准确测绘,才使得我们对地球的形状、大小等概貌有了越来越准确的认识。

在这一过程中,人类为此进行了极其艰辛的努力,甚至有人为此付出了宝贵的生命。

通过这段历史,使学生了解人类为认识地球所做的努力,认识到科学是不
断向前发展的。

选择题:
1、最先证明地球是球形的事件是()
A、哥伦布到达美洲
B 、格陵兰岛的漂流木地图的使用
C 、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
D 、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和使用
2、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下列认识过程排序正确的是()
①天圆地方②麦哲伦环球航行
③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④地球卫星照片
A、①②③④
B、④③②①
C、①③②④
D、④②③①
3、在海边观察远处驶来的轮船,会出现下图所示的现象。

图示这种现象反映的地理事实是()
A、地球自西向东自转
B、地球是个球体
C、地球表面三分陆地七分海洋
D、地球绕太阳公转
4、小明想沿赤道步行环绕地球一周,若每天走50千米,需要()
A、80天
B、1000天
C、1200天
D、800天
5、假如要给地球缝制一件外衣,那么所需的布料应不少于()
A、5.1亿平方千米
B、5.1亿千米
C、5.1亿立方千米
D、5.11亿平方千米
《航海家的发现》课后反思
本课的教学活动主要以表达与交流的形式展开,因此课前的资料准备尤为重要。

我课前布置学生依据活动准备中的要求,搜集有关地球以及人们对地球认识过程方面的资料,并对自己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初步的整理,使学生明确可以从不同的途径获取资料。

课堂上让学生相互交流、整理这些资料,使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在探究中主动获取科学知识,提高科学素养,在有限的40分钟时间中获取尽可
能多的信息,在学习方式上,采取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方式,使教师与学生搜集的资料互相补充,让学生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历史,从而培养学生猜想与探究的意识,通过提供的图片、视频资料,让学生了解古人的猜想与实际地球的巨大差距,从而反映出古代科学不发达,人们认识事物的局限性。

在重温麦哲伦于1519年开始的环球航行这一典型的事实,让学生通过观看视频的形式,了解这些历史事件,从中体会到人类探究活动的艰辛,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勇于献身科学事业的意志品质。

但受时间以及其它一些不可预料的因素所限,个别环节展开不够到位。

课标分析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为宗旨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核心课程。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具有活动性质的课程,能够最大限度地将科学探究活动过程呈现在课程内容中。

要求通过小学科学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关键的基础科学知识和技能,培养科学兴趣和思维习惯;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并应用于力所能及的科学探究活动;了解科学和日常生活以及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理解求真务实、开拓创新是科学精神的核心。

全面提高每一位学生的科学素质是科学课程的核心理念。

在低幼年段,儿童就从各种媒体接触到"地球"这个名词,科学课程有责任使小学生获得有关地球的更完整的印象,这包括了解地球的概貌和组成物质以及因地球的运动而引起的各种变化。

让小学生用探究的方法研究地球物质的性质,不仅可以使他们获得有关的知识,了
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到探究的乐趣,还可以使他们对习以为常的地球物质"刮目相看",意识到地球物质的价值和保护它们的重要性。

本课是青岛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我们的家园-地球》的第一课。

本单元是小学生较全面地认识、了解、探索地球的起始单元,承担着为本套教科书后续单元--《地球和地表变化》奠定基础的任务,。

本课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人们对地球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对这一科学史的了解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是不断发展的观点,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