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_17.航海家的发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7.航海家的发现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能力目标:通过查阅、交流、整理资料,了解地球形状、大小状况,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语言、文字、图表、模型等)表述结果。能用一些事例证明地球是球体。

情感、态度、价值目标:使学生学会交流分享自己的劳动成果,学会合作性学习;感知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大致过程,了解人类对事物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感受前人勇于探索的精神。

【重点和难点】

重点:

(1)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2)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难点: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课前准备】

1、学生准备:文字或图片资料

2、教师准备:多媒体及音像资料。

【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引出课题

展示观赏图片:让学生说出图中事物的名称及形状:太阳和月亮球形(圆球形)

谈话引导:同学们能轻松地认出太阳和月亮并且知道他们的形状,那是因为我们经常看到他们的样子,我们靠直接的观察就能发现他们的样子,尽管他们离我们非常遥远。(板书“发现”二字)但有另外一件事物虽然距离我们很近,而且也能看到它,却无法通过直接观察判定它是什么样子的,大家知道是什么吗?(学生:不知道),下面我们通过一个谜语来猜一下它是什么?

师生玩猜谜语的游戏。

课件展示:有个圆球真好看,不用发动自己转,一天能行八万里,春夏秋冬轮流变。

学生猜出:地球,并可能紧接着说出其形状。

谈话引导:同学们能轻易地知道地球的形状,恐怕是借助了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课件展示照片),但古人对地球是什么样子的探索,却经历了漫长的岁月,那大家知道“地球是球形的”这个事实是什么人第一次发现的吗?

学生:航海家,结合学生回答,教师补齐板书“航海家的发现”从而引入课题。

课堂活动(一)探究古人对地球样子的认识

谈话引导:在航海家发现地球是球形的事实之前,古人对地球的样子进行了不断地探索,提出了许多种的观点,那么有哪些观点呢?老师布置同学们在课前进行了这方面的资料搜集和分组整理,下面请各组把整理好的内容跟全班同学分享一下:

各组派代表向全班分别介绍一种学说:

可能有古代中国的“盖天说(天圆地方)”、“浑天说”,古代印度的“龟驮说”,古希腊的“球体说”等等。

教师根据预设,把上述几种学说相关的图片等资料展示给大家,让大家更加直观地感受各种观点的内容。

课堂活动(二)探究地球的真实形状

谈话指出:上述各种观点各自说得都是头头是道,但可信度究竟有多大,必须需要看这种观点是否经过实例验证。

教师通过谈话向大家了解并比较大家对各种学说的可信度,说明“盖天说”和“龟驮说”毫不可信,“浑天说”中有关“地球是圆的”这部分可信,最可信的是以观察“月食”为根据而提出的“球体说”,但在没有其他有力证据证明之前,也只是让人“半信半疑”。

课件播放让世人信服地球是“球体”的有力证据:视频《麦哲伦环球航行》

结论评价:麦哲伦环球航行以事实向世人证明地球是个球体,是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壮举。

谈话指出:地球并不是一个正球体,而是一个不规则球体,课件展示“动态仿真地球”。

“重走环航路”:“扮演”麦哲伦进行环球航行——结合“麦哲伦航海图”叙述环球航行基本过程。之后谈感受。

谈话引导:总结重点感受困难、艰险,通过时间长、难度大引导到“地球的大小”问题上来。

课堂活动(三)探究地球的大小

播放课件视频:《地球的大小》

展示交流:同学们从资料中获得的数据

结合视频总结几个关键数据:地球的赤道周长、平均半径和表面积,强调掌握。

简要回顾总结本节课两个主要问题: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课堂活动(四)学以致用,联系现实

问题:生活中,有哪些例子说明地球不是平面而是球体呢?

学生讨论、交流发言:

教师给大家举几个实例:航船与视线、帆船桅杆、马群、月食等。

课堂活动(五):总结评价

引导学生从知识、方法、情感等方面总结这节课自己有哪些收获、交流发言。

课后拓展延伸

布置作业:

利用已有的资料,办一期手抄报。

《航海家的发现》学情分析

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培养过程,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培养和训

练,学生对科学探究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多数学生已经具有收集资料、初步分析整理资料的能力,但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一般是不太了解的,所以本课以通过收集、整理资料、探究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为切入点展开探究活动,使学生了解人类对地球的探索历史。

《航海家的发现》效果分析

在探究中,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本课用资料、文字、图片,让学生整理分析得出结论。采用多媒体展示,结合探究式提问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师生归纳概括,引导学生了解古今人们探究地球的历史的全过程,自主开展探究活动,给学生显示自我才能的机会,使学生真正成为科学探究主人。及时启发诱导同学有效学习,引导同学互动,合作交流,一起解决问题,有效地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

《航海家的发现》教材分析

众所周知,地球是圆的,但人类是如何发现地球是圆的,从古到今经历了怎样的一个认识过程,这是学生不太了解的,所以本课以此为切入点展开探究活动,使学生了解人类对地球的探索历史。历史上,人们由猜想到实地勘察再到运用现代技术准确测绘,才使得我们对地球的形状、大小等概貌有了越来越准确的认识。在这一过程中,人类为此进行了极其艰辛的努力,甚至有人为此付出了宝贵的生命。通过这段历史,使学生了解人类为认识地球所做的努力,认识到科学是不

断向前发展的。

选择题:

1、最先证明地球是球形的事件是()

A、哥伦布到达美洲

B 、格陵兰岛的漂流木地图的使用

C 、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

D 、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和使用

2、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下列认识过程排序正确的是()

①天圆地方②麦哲伦环球航行

③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④地球卫星照片

A、①②③④

B、④③②①

C、①③②④

D、④②③①

3、在海边观察远处驶来的轮船,会出现下图所示的现象。图示这种现象反映的地理事实是()

A、地球自西向东自转

B、地球是个球体

C、地球表面三分陆地七分海洋

D、地球绕太阳公转

4、小明想沿赤道步行环绕地球一周,若每天走50千米,需要()

A、80天

B、1000天

C、1200天

D、800天

5、假如要给地球缝制一件外衣,那么所需的布料应不少于()

A、5.1亿平方千米

B、5.1亿千米

C、5.1亿立方千米

D、5.11亿平方千米

《航海家的发现》课后反思

本课的教学活动主要以表达与交流的形式展开,因此课前的资料准备尤为重要。我课前布置学生依据活动准备中的要求,搜集有关地球以及人们对地球认识过程方面的资料,并对自己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初步的整理,使学生明确可以从不同的途径获取资料。课堂上让学生相互交流、整理这些资料,使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在探究中主动获取科学知识,提高科学素养,在有限的40分钟时间中获取尽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