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介绍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山雪鸡别名暗腹雪鸡。鸡形目,雉科。它的下胸和腹部暗灰而杂以暗红棕色的粗纹,而淡腹雪鸡下胸和腹部为白色而具粗纹。分布于昆仓山区、阿尔金山、祁连山,多栖息于海拔3500-5500米的裸岩或高山草甸灌丛,冬季常到海拔3500以下觅食,多在黎明和黄昏觅食。由于数量少,肉细嫩味美,视为上等补品,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高原山鹑鸡形目,雉科。栖息于海拔3500-5000米之间的高原地区,常见旱沟谷、半荒漠草原、高山草原和草原灌丛地带。食植物种子、幼芽、浆果和苔藓类等,善跑不善飞,边跑边发出“嘎啦、嘎啦”的鸣声。肉细嫩味美,青海收购销往国外。

血雉鸡形目,雉科。形如家鸡。体重不足1公斤。多栖息在海拔2000-4000米的林中。群结生活,杂食性。肉嫩味美,是野味中的上品。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红腹角雉鸡形目,雉科。两眼上方各具有一肉质的角状突起,故名角雉。通体大部为朱红色,叫声“哇、哇”,故又叫哇哇鸡。体重1公斤左右。主要分布于青海南部的林中,飞不多远。是珍贵观赏鸟类。数量稀少,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绿尾虹雉鸡形目,雉科。外形象雌孔雀,羽色华丽。体重3-4公斤。喜掘食“贝母”,故有贝母鸡之称。夏季多在海拔4000-5000米的多岩石的高山草甸上,冬季下迁到海拔2000

米左右的山坡上活动。主要分布于青海的东南部。因数量稀少,已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藏马鸡别名白马鸡。鸡形目,雉科,马鸡属。通体羽毛大都呈白色,故又有白马鸡、雪鸡的雅号。头顶有黑短羽,飞羽褐色,尾羽黑色闪紫绿色光泽。有5个亚种,其中有3个分布于青海林区。一般20-30只成群在海拔3000-4000林区或林缘草地上觅食。食植物果实、昆虫等。孵化期25─26天。分布于玉树、果洛部分地区。肉鲜美,纤维较粗;尾羽美丽,可作装饰品。为特有珍稀观赏鸟它是著名的观赏动物。国家已列为一级保护动物。

蓝马鸡别名马鸡、松鸡。与藏马鸡同属。通体蓝灰色,头侧呈绯红色,全身羽毛披散,中央两对尾羽特长且下尾如马尾。体稍大,体形优美。栖于海拔2100─3600米的混交林和高山灌丛地带,以10─30只结群,早晚觅食。杂食性。因翅羽体重不能久飞。4─6月产卵,卵呈椭圆形、浅绿色杂以淡棕斑点,孵化期26天。为我国特产珍禽,体态优美,可代观赏。肉可食,其尾羽和外侧尾翎是装饰佳品。已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石鸡鸡形目,雉科。常栖息于裸露的岩坡、干燥的山谷间或多居住在乱石堆岩洞中,故名石鸡。有时迁移到山麓田野上。成群活动,边食边叫。又叫‘嘎嘎鸡”、“红腿鸡”,肉可

食。

雪鸡别名高山雪鸡、藏雪鸡、喜马拉雅雪鸡。雉科,雪鸡属。分暗腹和淡腹两种。前者通体棕色或红棕色;后者头、颈褐灰色。栖于3000─6000米间的裸岩和灌丛草甸带。暗腹鸡绝不混群,位于河谷上部;淡腹鸡喜结群,在河谷下部。晨昏觅食,杂食性。6月中旬产卵,每窝产卵8─16枚或6─7枚,产齐后孵卵,卵为椭圆形,光滑呈淡黄色或暗红赭石色,淡灰蓝色或浅橄榄褐色,孵化期27天。分布于柴达木盆地及青南地区。肉可食用,具有滋补、壮阴功效,治妇女病、癫痫、疯狗咬伤等症。

大鵟别名花豹、白鹭豹。隼形目,鹰科,鵟属。留鸟。上体暗褐色,下体暗褐色或棕白色,有暗色纵、横纹,翅下有块大白斑。栖于山地、草原地带,最高可栖息到4500米高山,多单个或4─5只小群活动。有时在空中飞翔,有时停歇在较高处。性凶猛,机警。主要以小鸟、蝗虫、鼠、兔为食,亦吃昆虫、蚂蚁等。常筑巢于崖壁缝隙或乔灌木上,4月底5月初产卵,每窝2

─4枚,有红褐色或鼠灰色斑点。分布于西宁以东、青海湖以西及玉树、果洛等地。其翼翎尾羽作装饰用,出口商品叫“大豹”或“白豹膀尾”。在鹰科中这种鸟属中等大小。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金雕隼形目,鹰科。别名洁白雕。体羽上部为棕褐色,下部和头部为黑褐色,两翼展开后下有一白斑。性孤独,多栖息

于海拔2000-4000米的高山草原和针叶林中,喜欢在高山岩石峭壁之巅栖立。体大性凶猛力大。食野鸭、天鹅、山羊、小鹿、野兔、旱獭、和一些小型啮齿动物等。近年来,数量逐渐减少,已被国家列为二级保护鸟类。羽毛价值高,可出口创汇。

草原雕隼形目,鹰科。别名大花儿雕。体形中等,猛禽。雄鸟通体多呈褐色;嘴、趾为纯黄色。多栖息于海拔2000-3500米的高原低山和开阔的草原地。主要食鼠类。羽毛可作装饰羽。

玉带海雕隼形目,鹰科。为大型猛禽。嘴铅灰色。腿淡黄色,爪黑色,头赭褐色,翅和尾黑色,故有黑鹰之称,尾中部有一条似白色玉带状的横带,所以叫玉带海雕。栖息于河谷悬崖或山岳开阔地带。食小动物。嘴带钩,爪锐利,十分凶猛。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白尾海雕隼形目,鹰科。与玉带海雕相似,但尾纯白色。数量稀少,喜独栖,不常见。栖息于江河附近的广大沼泽地区。主食鼠类动物。羽毛可作羽制品。被国家列为一级保护动物。

秃鹫隼形目,鹰科。大型猛禽。主要分布于青海的东部和南部,体重5-6公斤。通体暗褐色,头部从额到枕部无长羽,颈部裸露,呈铅蓝色,故名秃鹫,也有人叫它座山雕。性孤独。食小型兽类、幼畜及两栖类,遇到人和其它大型动物尸骸时,即

出现集聚食之。因此,它与兀鹫、胡兀鹫共同完成青藏高原200多万平方公里草原上的清尸任务。它的翅羽、尾羽、肩羽是工业原料。

兀鹫隼形目,鹰科。大型猛禽。头和颈光秃。常栖息在多岩石的山区,主要分布于青海东部和祁连山等地。常以人、家畜和野生动物的尸体为食。飞羽和尾羽是工业原料。

胡兀鹫隼形目,鹰科。大型猛禽。下颏与嘴巴接连处长着刚毛垂于颏下,象一撮黑胡子,故叫胡兀鹫。栖于海拔2000-4000米人们难以攀登的岩石裸露地区。食鸟类、小动物和人畜尸体。主要分布于祁连山和玉树地区。由于它多猎取老弱病残家畜个体,又捕食大量鼠类,对防家畜疾病、保护草原有重要作用。国家已列为二级保护动物。

黑颈鹤鹤形目,鹤科。青海农民称为“青庄”、“干鹅”,藏族同胞称它为“格萨尔达孜”。体重约5公斤,颈长,腿长,头皮裸露呈红色,上有黑色细毛,全身灰白色,但因额、颊、颈的大部分呈黑色,故叫黑颈鹤。为夏候鸟。在海拔2100-5000米的高原沼泽地带生活。杂食性。10月份后,黑颈鹤到云贵越冬。长途飞行时,多排成“一”字纵队或“V”字形,集群觅食,分群成对活动。5月初产卵,新卵呈淡青色,上有棕褐斑点,孵化期31─33天。杂食性,以植物性食物为主。为青藏高原特有的珍稀禽类,肉、骨、胃等可入药。青海共有黑颈鹤110多只,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