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学实验指导书

合集下载

【优质】燃烧实验指导书-精选word文档 (10页)

【优质】燃烧实验指导书-精选word文档 (10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燃烧实验指导书篇一:燃烧学实验实验指导书燃烧学实验实验指导书燃烧学实验指导书燃烧学实验指导书内蒙古科技大学热能与动力工程学院教学实验中心二O一一年三月目录实验原理系统图、实验仪器仪表型号规格及燃料物理化学性质 (2)实验一 Bensun火焰及Smithell法火焰分离 (3)实验二预混火焰稳定浓度界限测定...................................................4 实验三气体燃料的射流燃烧、火焰长度及火焰温度的测定.....................6 实验四本生灯法层流火焰传播速度的测定 (11)燃烧喷管及石英玻璃管说明燃烧喷管共4根,分别标记为:I号长喷管—细的长喷管(喷口内径7.18mm)II号长喷管—粗的长喷管(相配的冷却器出口直径10.0mm) I号短喷管—细的短喷管(喷口内径5.10mm) II号短喷管—粗的短喷管(喷口内径7.32mm)石英玻璃套管共3个,分别标记为:I号玻璃管—最细的石英玻璃管(本生灯火焰内外锥分离用)II号玻璃管—中间直径的石英玻璃管(观察Burk-Schumann火焰现象及测定射流火焰长度用)III号玻璃管—最粗的石英玻璃管(测定射流火焰温度用)燃烧学实验注意事项1. 实验台上的玻璃管须轻拿轻放,用完后横放在实验台里侧,以防坠落。

2. 燃烧火焰的温度很高,切勿用手或身体接触火焰及有关器件。

3. 燃烧完后的喷嘴口、水平石英管的温度仍很高,勿碰触,以防烫伤。

4. 在更换燃烧管时,手应握在下端,尽量远离喷嘴口。

试验用仪器仪表型号规格燃气的物理化学性质实验一 Bensun火焰及Smithell法火焰分离一、目的:1. 观察Bensun火焰的圈顶效应、壁面淬熄效应及火焰外凸效应;燃料浓度对火焰颜色的影响;气流速度对火焰形状的影响等各种火焰现象。

011单体燃烧试验作业指导书_修正版_修正版

011单体燃烧试验作业指导书_修正版_修正版

#####工程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单体燃烧试验作业指导书文件编号:版本号:分发号:编制:批准:生效日期:年月日单体燃烧试验作业指导书1、目的了解材料的热物理特性,为合理使用与选择有关的功能材料提供依据。

2、范围适应于测定匀质保温及墙体材料。

3、执行标准3.1《建筑材料或制品的单体燃烧试验》GB/T 20284-20064、仪器设备4.1建筑材料或制品单体燃烧实验室SK-JZDTS40,测温精度:0.5℃;热流:0-10kW/㎡。

4.1.1设备要求:a)燃烧室,实验设备,排烟系统,常规测量装置。

b)小推车下方进入燃烧室空气应为新鲜的洁净空气。

c)商用丙烷,纯度≥95%。

4.2所用仪器设备应保证经过相关部门的检定,且应检定合格达到相应的精度,并在检定有效期内使用。

5、人员和环境要求检验人员应是通过培训合格且取得相应上岗证书的技术人员,应了解本公司的《质量手册》及相关程序文件的质量要求,能熟练操作检验仪器设备并能处理一般例外情况的发生。

试验环境:温度15~35℃。

6、试样要求6.1试样最大厚度200mm。

除非制品说明另有规定,否则超过200mm样品非受火面切除以使其厚度为200-10mm。

6.2短翼(495±5)mm×(1500±5)mm;长翼(1500±5)mm×(1500±5)mm。

在长翼受火面距试样夹角最远端的边缘、且距试样底边高度分别为(500±3)mm和(1000±3)mm处画两条水平线,以观察火焰在这两个高度边缘的横向传播情况。

所画横线宽度值≤3mm。

6.3对实际使用自立无需支撑的板进行试验时,板应自立于距离背板至少80mm处,实际应用后面有通风间隙的板其通风间隙宽度至少为40mm,上述两种背后均敞开不封闭。

6.4实际应用固定于基材的板,应采用合适紧固件紧固在基材上试验。

6.5有水平接缝的接缝应设置在长翼上,且距样品底边500mm,有垂直接缝的,应设置在长翼上,且距夹角棱线200mm。

燃烧性能(单体燃烧)指导书(1)

燃烧性能(单体燃烧)指导书(1)

燃烧性能(单体燃烧)指导书(1)燃烧性能(单体燃烧)试验作业指导书⼀、试验⽬的和适⽤范围本标准适⽤于测定各种类型的纺织品(包括单组分或多组分),如机织物、针织物、⾮织造布、涂层织物、层压织物、复合织物、地毯等(包括阻燃处理和未经处理)的燃烧性能检测。

⼆、执⾏标准《纺织品的调湿和试验⽤标准⼤⽓》GB6529-1986《建筑材料或制品的单体燃烧试验》GB/T 20284-2006《塑料⽤氧指数法测定燃烧⾏为第1部分:导则》GB/T 2406.1-2008 《塑料⽤氧指数法测定燃烧⾏为第2部分:室温试验》GB/T 2406.2-2009三、检测设备四、基本规定4.1 、续燃时间: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移开(点)⽕源后材料持续有焰燃烧的时间。

4.2、阴燃时间: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当有焰燃烧终⽌后,或者移开(点)⽕焰后,材料持续⽆焰燃烧的时间。

4.3、损毁长度: 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材料损毁⾯积在规定⽅向上的最⼤长度。

4.4、极限氧指数: 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氧氮混合物中材料刚好保持燃烧状态所需要的最低氧浓度。

五、操作流程5.1、试验装置检查:打开⽓体供给部门的阀门,并任意选择混合⽓体浓度,流量在10L/min左右,关闭出⽓和进⽓阀门,并记录氧⽓、氮⽓、混合⽓体的压⼒流量。

放置30min在观察各压⼒计及流量计所⽰数值,与前记录值核对,如⽆变动,说明装置⽆漏⽓。

5.2、试验温湿度:试验时在温度为10~30℃和相对湿度为30%~80%的⼤⽓中进⾏。

5.3、试样氧浓度的初步选择:当被测试样的氧指数值完全未知时,可将试样在空⽓中点燃,如果试样迅速燃烧,则氧浓度可以从18%左右开始。

如果试样缓和地燃烧或燃烧得不稳定,选择初始氧浓度⼤约 21%。

若试样在空⽓中不能继续燃烧,选择初始氧浓度不⼩于25%.据此推定的氧浓度,从附录B中查出相应的氧流量和氮流量。

变化浓度时应注意混合⽓体的总流量在10~11.4L/min之间。

5.4 将试样装在试样夹中间并加以固定,然后将试样夹联同试样垂直安插在燃烧玻璃筒内的试样⽀座上,试样上端距筒⼝不少于100mm,试样暴露部分最下端离筒底⽓体分配装置顶⾯不少于100mm.5.5、打开氧、氮⽓阀门,调节从附录B中查出相应的氧⽓和氮⽓流量,让调节好的⽓流在试样点⽕之前流动冲洗燃烧筒⾄少30s,在点⽕和燃烧过程中保持此流量不变。

燃烧特性试验作业指导书

燃烧特性试验作业指导书

燃烧特性试验作业指导书1.目的通过明确燃烧特性试验检测作业方法,确保试验检测的标准作业以及检测结果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2. 适用范围适用于SGM项目相关产品燃烧特性性能的试验检测。

3.名称、定义及引用文件GMW32214. 标准内容4.1 样件要求根据GMW3221要求从部件上裁取合适的试片进行检测。

试验前样件需要在23℃±2℃和50%RH±5%RH环境下放置至少24h。

或者根据要求试样先进行如下的老化处理:在(+40 ± 3) °C ,(93 ± 5)% 放置(48 ± 1) h 然后在(+90 ± 3) °C 下放置(168 ± 1) h至少完成5个样件试验。

4.2 样件标识将检测编号写在样品标识卡上,将其贴在样件上,用以区分样件的状态4.3 样件准备随机挑选5件或以上样件进行测试4.4 试验步骤步骤1:产品准备或者产品上取样;步骤2:预处理;步骤3:将预处理过的试样取出,把表面起毛或簇绒的试样平放在平整的台面上,用规定的金属梳在起毛面上沿绒毛相反方向梳两次;步骤4:在燃气灯的空气进口关闭状态下点燃燃气灯,将火焰按火焰高度标志板调整,使火焰高度为38 mm 在开始第一次试验前,火焰应在此状态下至少稳定地燃烧1 min,然后熄灭;步骤5:将试样暴露面朝下装入试样支架。

安装试样使其两边和一端被U形支架夹住,自由端与U 形支架开口对齐。

当试样宽度不足,U形支架不能夹住试样,或试样自由端柔软和易弯曲会造成不稳定燃烧时,才将试样放在带耐热金属线的试样支架上进行燃烧试验;步骤6:将试样支架推进燃烧箱,试样放在燃烧箱中央,置于水平位置。

在燃气灯空气进口关闭状态下点燃燃气灯,并使火焰高度为38 mm,使试样自由端处于火焰中引燃15s,然后熄掉火焰(关闭燃气灯阀门);步骤7:火焰从试样自由端起向前燃烧,在传播火焰根部通过第一标线的瞬间开始计时。

燃烧试验作业指导书

燃烧试验作业指导书

3.非实验和技术员禁止调节和设置控制面板相关参数。
异常发生时的处理
测试过程如遇紧急情况,按红色停燃开关,异常排除后方可继续进行试验。
注意事项
3.
1.燃烧过程带一定的危险性,试验时要加上防爆网,采取足够的安全防火措施。 2.试验过程要有实验员值守,试验完成后要关闭煤气阀门。
1.
3.打开测试面板上的“风源”开关、燃烧试验“电源”开关、“燃烧”指示灯开关,设置电池燃
烧时间后,按“点燃”键(如图3.),仪器自动点火,同时计时器开始计时。
4.从电脑或观察窗外观察测试情形,确认电池烧着后,按“停燃”键,计时器上显示此次电池燃
烧时间,记录下此数据;也可让电池继续在设定时间内燃烧,到达预设时间后,仪器自动停燃,
燃烧试验作业指导书
作业前必须阅读
试验项目
燃烧试验
编制日期 2012.02.10 生效日期
试验设备
燃烧装置
文件编号
改订日期
始 业 作 业 点 检:
口要
口不要
作 业 对 环 境 的 影 响:
口有
口无
产生的主要废弃物的性质判断: 口危险 口可回收 口不可回收
危 险 源:
口危险 口一般 口无危险
操作内容
编制 审 核 批 准
“停燃”键自动被点亮。
5.如要观察电池爆炸或被烧毁的整个过程,应预设足够长的时间。
6.燃烧完成后,观察测试柜中电池的变化情况,确认安全后取出电池,进行结果判定。
7.试验完成后关闭电源开关和煤气阀门。
管理项目
2.
1.试验后需及时清理网筛上电池燃烧时的灰烬。 2.定期检查工作柜下面煤气管是否漏气,如有需及时找技术员处理。
版本
页 码:

燃料及燃烧实验指导书

燃料及燃烧实验指导书

实验五 燃料油粘度的测定一、 实验目的:了解体粘度的工业测定方法及 温度对粘度的影响。

二、实验基本知识粘度是表示流体质点之间磨擦力大小的一个物理指标,粘度大,即磨擦大,其流动性小,根据牛顿定律:dndw Af μ= f ——内磨擦力;μ——粘性系数(粘度)A ——面积dndw——速度梯度 如各值均采用C 、G 、S 制时,μ的单位则为泊(Poise )。

测定粘度的方法有很多,但多采用测定油由细管流出速度的方法。

在工业上采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容量的油,由细管流出时所需要的时间来表示粘度。

工业上用粘度计的种类也很多,如恩格拉(Engler )粘度计,塞波尔(Saybolt )粘度计,雷德乌德(Reiwood )粘度计等。

本实验采用恩格拉粘计度,测定的结果为恩格拉粘度(0E )。

同一粘度的液体和不同粘度计所测得的数字均不同,但可互相换算。

用恩格拉粘度计测定粘度的方法是:在实验的温度下测定200CC 试样油流出小管所需之时间,该时间用在20℃时200C 水流出所需之时间除得之商,即表示该燃料油在实验温度下的粘度。

20℃的水流出200CC的流出时间为50~52秒,实验时不时行这项测定,仅取时间为52秒。

三、实验设备: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图见下页)(1)控温仪探头;(2)手动搅拌器;(3)恩氏粘度计;(4)加热器;(5)内锅盖;(6)内锅;(7)外锅;(8)木栓;(9)流出管;(10)脚,(11)粘度计瓶;(12)调整螺丝;(13)温控仪。

四、实验步骤:1、先在外锅中加入加热浴之水(水面最低应比油面高10mm)然后把控温仪探头固定在支架上,头部要插入水中。

2、用木栓堵住内锅底部之小孔,然后往内锅中加入试样油,油面应达到带有尖端标志的高度。

盖好内锅盖,插入温度计。

3、打开温控仪电源开关,把温控选择旋钮放在所选择的位置上,待温度稳定后即可开始测定200CC试样油的流出时间。

当油之粘度很大时(即恩格拉粘度大于100E时)为节省时间可测定100CC、50CC或20CC流出所需之时间,然后再将此时间换算为200CC的流出时间,此时分别乘以2.529、4.965或12.85即可。

燃烧性能-(燃烧热值)指导书(2)

燃烧性能-(燃烧热值)指导书(2)

燃烧性能(燃烧热值)试验作业指导书一、试验目的和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在特定条件下匀质建筑制品和非匀质建筑制品主要组成的不然性试验方法。

试验方法的精确性参照附录A.二、执行标准《纺织品的调湿和试验用标准大气》GB 6529-1986《建筑材料不燃性试验方法》GB/T 5464-2010三,检测设备四、基本规定4.1、试样应从代表制品的足够大的样品上制取。

4.2、试样为圆柱形,体积(76±8)m3,直径(450-2)mm高度(50±3)mm.4.3、材料厚度不满足(50±3)mm,可通过叠加该材料的层数和/或调整材料厚度来达到(50±3)mm的试样高度。

4.4、每层材料均在试样架中水平放置,并用两根直径不超过0.5mm 的铁丝将各层捆扎在一起,以排除各层间的气隙,但不应施加显著压力。

松散填充材料的试样应代表实际使用的外观和密度等特性。

4.5、一共测试五组试样。

4.6、试验前,试样应按照EN13238的有关规定进行状态调节。

然后将试样放入+(60±5)℃的通风干燥箱内调节(20~24)h然后将试样置于干燥皿中冷却至室温。

试验前应称量每组试样的质量,精确至0.01g。

五、操作流程5.1、加热炉温度平衡。

5.2、验前应确保整台装置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如空气稳流器整洁畅通插入装置能平稳滑动、试样架能准确位于炉内规定位置。

5.3、试样架悬挂在支承件上。

5.4、将试样架插入炉内,该操作时间不超过5s。

5.5、当试样位于炉内规定位置时,立即启动计时器。

5.6、记录试验过程中炉内热电偶测量的温度5.7、进行30min试验。

5.8、收集试验时和试验后试验样碎裂或掉落的所有的碳化物、灰和其他残屑,同试样一起放入干燥皿中冷却至环境温度后,称量试样的残留质量。

5.9、规定共测五组试样。

六、检测数据分析与判定6.1在试验前和试验后的分别记录每组试样质量并观察记录试验期间试样的燃烧行为。

燃烧学实验实验指导书

燃烧学实验实验指导书

燃烧学实验实验指导书1. 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对不同物质的燃烧过程进行观察和分析,探究燃烧产物的化学特性和燃烧反应的热学参数,加深对燃烧学原理的理解。

2. 实验仪器及材料•燃烧炉•燃烧样品:纸片、木块、蜡烛等•量热计•硝酸银溶液•纸巾•打火机3. 实验原理燃烧是一种氧化反应,主要有以下化学方程式表示: - 纸片燃烧:C6H12O6 + 6O2 → 6CO2 + 6H2O - 木块燃烧:C6H10O5 + 6O2 → 6CO2 + 5H2O - 蜡烛燃烧:C25H52 + 38O2 → 25CO2 + 26H2O实验中,我们将观察不同物质的燃烧过程,通过量热计测定其燃烧反应的热变化,进而分析燃烧过程中产生的热能释放和热量转化情况。

4. 实验步骤(注意:操作时需佩戴实验手套和安全眼镜,并在通风良好的实验室内进行。

)4.1 准备工作1.将燃烧炉摆放在平稳的台面上,并确保通风良好。

2.清洁燃烧炉的内胆,并确认燃烧炉底部的钢网完好无损。

3.准备好所需的燃烧样品:纸片、木块和蜡烛。

4.2 纸片燃烧实验1.将一张纸片放在钢网上,并点燃纸片的一角。

2.观察纸片燃烧过程中的现象,并记录下时间。

3.记录纸片燃烧结束后的残留物。

4.3 木块燃烧实验1.将一块适量的木块放在钢网上,并点燃木块表面。

2.观察木块燃烧过程中的现象,并记录下时间。

3.记录木块燃烧结束后的残留物。

4.4 蜡烛燃烧实验1.将蜡烛放在钢网上,并点燃蜡烛顶部的蜡燃料。

2.观察蜡烛燃烧过程中的现象,并记录下时间。

3.记录蜡烛燃烧结束后的残留物。

4.5 量热计测定热变化1.使用纸巾擦干燃烧炉内胆,并放入适量的水。

2.点击量热计的确认键,使其开始记录初始温度。

3.将量热计放入燃烧炉内,使水与燃烧样品充分接触。

4.记录燃烧过程中水的温度变化,并记录下时间。

5.燃烧结束后,停止记录温度,并记录最终温度。

5. 数据记录与分析5.1 燃烧实验观察记录表物质燃烧时间燃烧残留物纸片……木块……蜡烛……5.2 温度变化曲线图将燃烧样品的燃烧时刻和水的温度变化绘制在同一张图上,观察温度变化与燃烧过程之间的关系。

单体燃烧试验作业指导书

单体燃烧试验作业指导书

单体燃烧试验作业指导书1、目的了解材料的热物理特性,为合理使用与选择有关的功能材料提供依据。

2、范围适应于测定匀质保温及墙体材料。

3、执行标准3.1《建筑材料或制品的单体燃烧试验》GB/T 20284-20064、仪器设备4.1建筑材料或制品单体燃烧实验室SK-JZDTS40,测温精度:0.5℃;热流:0-10kW/㎡。

4.1.1设备要求:a)燃烧室,实验设备,排烟系统,常规测量装置。

b)小推车下方进入燃烧室空气应为新鲜的洁净空气。

c)商用丙烷,纯度≥95%。

4.2所用仪器设备应保证经过相关部门的检定,且应检定合格达到相应的精度,并在检定有效期内使用。

5、人员和环境要求检验人员应是通过培训合格且取得相应上岗证书的技术人员,应了解本公司的《质量手册》及相关程序文件的质量要求,能熟练操作检验仪器设备并能处理一般例外情况的发生。

试验环境:温度15~35℃。

6、试样要求6.1试样最大厚度200mm。

除非制品说明另有规定,否则超过200mm样品非受火面切除以使其厚度为200-10mm。

6.2短翼(495±5)mm×(1500±5)mm;长翼(1500±5)mm×(1500±5)mm。

在长翼受火面距试样夹角最远端的边缘、且距试样底边高度分别为(500±3)mm和(1000±3)mm处画两条水平线,以观察火焰在这两个高度边缘的横向传播情况。

所画横线宽度值≤3mm。

6.3对实际使用自立无需支撑的板进行试验时,板应自立于距离背板至少80mm处,实际应用后面有通风间隙的板其通风间隙宽度至少为40mm,上述两种背后均敞开不封闭。

6.4实际应用固定于基材的板,应采用合适紧固件紧固在基材上试验。

6.5有水平接缝的接缝应设置在长翼上,且距样品底边500mm,有垂直接缝的,应设置在长翼上,且距夹角棱线200mm。

6.6试样数量三组长翼加短翼。

6.7材料需依据EN13238进行状态调节6.8从状态调节取出后2h内完成试验。

燃烧学实验指导书

燃烧学实验指导书

燃烧学及燃烧理论实验指导书一、实验目的1、了解气体燃料着火与燃烧的基本要素2、了解不同过量空气系数下气体火焰的特性3、了解脱火及回火现象4、掌握气体火焰传播速度的测量方法二、实验原理气体火焰是指燃气与空气的混合物燃烧时的反应带。

火焰锋面是指混合气体的成分、温度发生急剧变化的区域。

1、气体燃料着火与燃烧的基本要素有:燃料气体、助燃的氧气及一定的温度。

通过隔绝空气熄灭火焰来证明氧气的助燃是必不可少的。

利用室温孔板的导热降低火焰温度使火焰熄灭;以及利用高温金属点燃混合气体来证明温度是着火与燃烧的基本要素之一。

2、通过调节空气侧及燃气侧的调节阀门,可改变火焰的长短和预混空气的过量空气系数,了解不同空气过量系数下气体火焰的特性。

3、通过调节空气侧及燃气侧的调节阀门,在一次过量空气系数α≈1附近,观察脱火及回火现象。

1)、在混合气体从喷嘴流出、火焰正常燃烧时,气体流速在火焰锋面法向的分速度等于气体火焰传播速度。

在一定范围内,适当地调大与调小混合气体的流速,可发现火焰的高度也会随之变化,保持气体火焰传播速度等于气体流速在火焰锋面法向的分速度,可见火焰具有一定的自稳能力。

当超出其稳定能力范围后,就会发生脱火与回火现象;2)、当喷嘴混合气体流速在火焰锋面法向的分速度大于气体火焰传播速度时,火焰将无法稳定在石英玻璃管喷嘴位置而向上移动,随之熄灭,该现象称为脱火现象,也称为吹熄;3)、当喷嘴混合气体流速小于气体火焰传播速度时,火焰锋面将会向喷嘴内部移动,该现象称为回火现象。

当火焰锋面回火至铜质本生灯体时,由于铜具有良好的导热性以及一定的热容量(本生灯体壁厚较大),使得火焰锋面进入本生灯体不远,即由于温度过低而熄灭,该现象称为淬熄现象。

4、气体火焰传播速度的测量火焰传播速度是指火焰锋面沿其法线方向朝临近未燃气体移动的速度。

气体火焰的传播速度与混合气体的流态有关。

1)、气体火焰传播的方式层流火焰传播速度(正常火焰传播速度):未燃气体的着火,依靠已燃气体向未燃气体导热(传热)。

材料燃烧性能测试指导书

材料燃烧性能测试指导书

材料燃烧性能测试一、实验目的掌握固体燃烧的特性及影响固体燃烧快慢的因素,熟悉会用燃烧性能45°测试仪测试地毯试样表面在火焰的作用下燃烧性能及评定方法。

二、实验内容1、每组试验应制备3个试件。

2、观察记录试样的持续燃烧时间和阴燃时间,精确至0.1s。

3、重复试验3个试件,测量损毁长度,精确至1mm。

三、仪器设备仪器:燃烧性能45°测试仪其结构简图如图所示。

燃烧性能45°测试仪结构简图二、所需材料1、400mm×220mm硬纸板纵向横向各三块。

2、丙烷气三、实验原理、方法和手段相同的材料,在相同的外界条件下,表面位置不同时其燃烧快慢也不同。

竖直表面的稳定燃烧速度比水平表面的快;竖直向上的固体表面火焰传播速度最快,相反竖直向下的固体表面火焰传播速度最慢。

这主要是因为固体表面位置不同,火焰和热产物对未燃固体部分的预先加热作用的程度不同。

四、实验步骤1.接通电源和可燃气源。

2.放好试样夹及试样,将燃烧器水平放置,根据试样厚度调节燃烧器喷嘴前端与试样表面的距离为lmm。

3.打开仪器电源开关和燃气开关,同时按点火按钮点着燃烧器(在垂直状态),打开仪器箱门,调节火焰高度24mm。

4.将燃烧器水平放置,对试样表面施加火焰30秒;5.施加火焰完毕,将燃烧器恢复到原位,并观察记录试样的持续燃烧时间和阴燃时间,精确至0.1s。

6.打开试验箱门取出试样,测量损毁长度,精确至1mm。

7.清除箱内残留物质,换取试样重复上述操作步骤。

五、实验结果处理测试项目纵向横向实验次数 1 2 3 1 2 3 损毁长度,mm 48 46 46 18 17 15 持续燃烧时间,s 21 20 19 15 12 10 阴燃时间,s 5 7 5 6 6 5。

消防燃烧学实验指导书修改分析解析

消防燃烧学实验指导书修改分析解析

试验一 燃气法向火焰传播速度(验证)一、试验目旳1.火焰传播速度(又称燃烧速度)是燃气燃烧旳重要特性之一。

它影响火焰旳稳定性,是燃气燃烧器和燃烧设备旳重要根据,也是鉴定燃气互换性旳基本参数。

2.本试验采用本生火焰法测定燃气旳法向火焰传播速度,规定掌握测定原理、测定措施,理解测定旳操作过程和所需旳仪器设备。

二、试验原理火焰前沿面沿其法线方向朝邻近未燃气体移动速度称作法向火焰传播速度。

法向火焰传播速度仅与可燃混合气体旳物理化学性质有关,决定法向火焰传播速度值旳基本量有:燃气成分、可燃混合气体旳预热温度以及燃气与氧化剂混合浓度。

运用本生火焰法测定法向火焰传播速度是一种应用广泛并且较为完善旳措施。

本生火焰有内焰和外焰两部分构成。

当燃烧稳定期,内焰是静止火焰旳焰面,焰面上任意点旳法向火焰传播速度Sn 与该点旳气流速度对焰面旳法向分量Vn 相等。

因此,测出Vn 即可得到Sn 。

实际上内焰并非是一种几何正锥体,焰面各点上旳Sn 也并不相等。

但为了得到比较简朴旳计算公式,可假定焰面上Sn 值不变,内焰为几何正锥体则有: cos n n S V V φ== (1)cos φ=(2)22g a L L LV r rππ+== (3)(1)L L L V Sn α++==(4)其中:L:混合气体流量;h:火焰高度;r:管口半径;Lg:燃气流量;La:空气流量;α:一次空气系数;V:理论空气需要量三、试验仪器燃烧管:用来混合燃气和空气,并使燃气在管口处燃烧。

湿式气体流量计:2台,分别测定燃气和空气流量;空气泵:供应燃烧所需得空气;卡尺:用于测定燃烧管得管口内径;测定仪:放大倍数12X,有效工作距离1-4m,最小读数值0.02mm。

四、测量系统燃气与空气分别通过湿式气体流量计进入燃烧管,根据燃气与空气旳流量以及燃气旳理论空气量可以算出一次空气系数α,可调整空气阀或燃气阀得到不一样得α值。

五、试验环节1.准备工作(1)校正空气和燃气旳流量计(2)按测试系统图连接仪器设备(3)进行气密性试验,打开气源阀门,关闭燃烧管上燃气阀门,规定5分钟流量计指针不动。

燃烧学实验指导书

燃烧学实验指导书
燃烧课实验指导书
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试验方法——全水分
一、实验目的
1、明确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全水分的定义。 2、掌握全水分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二、实验仪器
干燥箱、托盘若干、分析天平(感量 0.1mg) 、药匙、手套。
三、实验原理
在空气中,将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样品置于 105℃的温度下干燥至质量恒定,然后根据 样品质量损失并修正浮力作用计算出全水分。
一般分析水分数据处理表 1 m2/g
m1/g 1 2 3 4 5 6
m3/g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Mad/%
空干基水分平均值/%
七、注意事项精密度
①一般分析样品可在空气或氧气中干燥,如果样品材料容易氧化(在 105℃时) ,可在 氮气中干燥。 ②可同时对几个称量瓶进行操作,一般选择 6 组平行样。
八、实验思考
①对比全水分的测试,本实验中为何不需要选择参考盘? ②本实验中测试的一般分析样品的水分与全水分区别在哪里? ③为何实验中要选择加盖的称量瓶?
挥发分数据处理表 2 m2/g
(1)
m1/g 1 2 3 4 5 6
m3/g
Vd/%
挥发分平均值/%
七、注意事项
①在测定前后对坩埚进行相同的处理, 使坩埚表面吸附的水膜影响很小, 同时快速冷却 以减小剩余的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对水分的吸收。 ②如果进行重复测定,坩埚架上任何空缺处都应放入空坩埚。 ③对于某些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 可能需要对干燥样品进行测定, 以避免在加热过程中 由于剧烈反应引起的燃料损失。 装有样品的坩埚在送入马弗炉之前, 应在 105℃下进行干燥。
二、实验仪器
干燥箱、称量瓶若干、0.1mg 分析天平、干燥器(含变色硅胶) 、药匙、手套。

燃烧学实验指导书

燃烧学实验指导书

燃烧学实验指导书【实验名称】燃烧学实验【实验目的】1.了解燃烧反应的基本概念及原理;2.通过实验观察、分析、测定燃烧反应的各种物理量并进行数据处理,掌握相关实验技能;3.体会科学实验的严谨性,加强实验中质量意识的培养。

【实验仪器及材料】仪器:燃烧装置(包括灯管、燃烧器、氧气源、电子天平等)。

材料:密度分别为 0.4、0.6、0.8、1.0 g/mL 的四种液体:硫酸、甘油、乙醇和甲醇。

【实验原理】燃烧反应是指物质与氧气在适当条件下,发生氧化反应而产生能量和化合物的过程。

燃烧反应是数量最多的氧化反应之一,是自然界维持生命所必需的重要反应。

根据燃烧反应的方式,可将其分为明火燃烧和隐火燃烧两类。

明火燃烧常常是由于化学反应放热产生的高温点火,而隐火燃烧则能静火燃烧产生热量、光和声。

【实验步骤】1.组织学生进行分组,并随机分配不同的实验液体。

2.将灯管插在燃烧器上,加入不同种类的实验液体,并注入适量的氧气,然后开启电子天平功能,记录下实验液体的质量。

将实验液体倒在灯管中,将灯管置于架子上,同时打开点火装置。

当灯管内部温度升高到足够高的程度时,实验液体才能很快地燃烧,产生明火。

如灯管内的实验液体不足,则要用针管注射式等方式将液体加入到灯管中。

如灯管内的实验液体已全部燃烧完毕,则需要再次添加,以继续进行实验。

3.记录下实验液体的燃烧过程,包括产生的热量、光和声。

计算实验液体的密度、热量、光量和声量。

4.进行数据的处理与分析,计算实验液体的燃烧反应的热量、光量和声量,并进行比较和分析。

同时对实验液体的密度和稳定性进行评估,判断其适合用作燃料的性能。

【实验注意事项】1.实验需在安全通风的实验室、教室或房间内进行,以确保实验安全;2.使用实验液体需要注意防护措施,避免燃烧反应时产生的烟雾和有害气体对健康造成影响;3.在实验过程中应该将灯管与燃烧器、氧气源和电子天平等实验设备做好连接和固定程序,以确保实验的精度和安全;4.在实验中应对实验液体的稳定性进行评估,并及早处理实验过程中产生的测量误差和数据偏差。

材料燃烧特性和烟气分析实验指导书

材料燃烧特性和烟气分析实验指导书

材料燃烧特性和烟气分析实验指导书(总4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实验二材料燃烧特性和烟气分析实验指导书1 实验目的(1) 利用锥形量热仪测量材料燃烧时的热释放速率,掌握锥形量热计的基本使用方法,了解炭化材料和非炭化材料燃烧过程中的热释放速率规律,了解热释放速率与外界施加的热流之间的关系。

(2) 利用烟气分析仪对材料燃烧产物中气体产物的组成和浓度、烟和烟密度、气体产物的毒性等进行分析,掌握烟气分析仪的基本使用方法。

(3) 通过综合实验结果分析所选材料的燃烧特性。

2 实验原理锥形量热仪及其实验原理1993年,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正式出版了一个利用锥形量热仪测试材料的标准—ISO 5660。

至今,锥形量热仪已成为火灾科学研究领域最为重要的小比例测试仪器,可用来研究材料的热释放速率(Heatrelease rate)、点燃时间(Time to ignition)、烟密度(Smoke ratio)、质量损失速率(Mass loss rate)、一氧化碳(Carbonmonoxide yield)产率等燃烧特性。

如下图所示,锥形量热仪由以下几部分组成:注:凡图中标有*记号的尺寸均为关键性尺寸,并且公差应为±1mm。

其他尺寸均为推荐尺寸,应尽量采用。

1—电机;2—风机;3—孔板(孔径57mm);4—导压管;5—热电偶;6—环形取样器;7—排气管道(内径114mm);8—孔板(孔径57mm);9—集烟罩;10—试样;11—辐射锥图1 锥形量热仪实验装置示意图(1) 锥形加热器:一个截取掉顶端的圆锥形加热器,额定电压为240 V,额定功率5000 W,且能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产生100 KW/m2的热流。

(2) 样品夹持器:能沿水品和垂直方向,承载长、宽、高为100 mm×100 mm×50 mm的试件。

(3) 荷载池:用于测量样品的质量,其精确度为 g,量程为 kg。

液体燃料燃烧实验指导书 上传

液体燃料燃烧实验指导书 上传

液体燃料燃烧性能综合实验1.实验目的1、熟悉液体燃料综合燃烧性能试验设备的组成及原理;2、观察双头部燃烧室火焰筒内火焰形状;3、熟悉双头部燃烧室出口温度场和燃烧效率的测量方法。

2.实验内容1、双头部旋流杯燃烧室点火和熄火试验;2、双头部旋流杯燃烧室燃烧效率试验;3、双头部旋流杯燃烧室出口温度场试验。

3.实验装置(实验系统简图)液雾燃烧综合实验台主要由双头部燃烧室、供气装置、供油装置、点火装置、测试装置和总控制台组成。

其中,测试装置不仅可以对出口燃气组成进行测试还可以通过更换电偶耙子测试燃烧室出口温度分布。

总控制台控制油流量、点火以及实验数据的分析处理。

双头部燃烧室采用双旋流器旋流杯稳定火焰,旋流器可以更换,主燃孔、掺混孔大小可调。

进入燃烧室的空气由罗兹风机提供,燃油系统采用挤压式供油方式,排气分析仪采用9000B便携式红外线汽车排气分析仪。

试验系统的原理简图如下所示:4.实验原理1、点火性能和熄火性能对燃气轮机的可靠起动和稳定工作至关重要。

双头部燃烧室试验件的结构、燃油与空气的混合方式与目前实际应用的主流燃气轮机燃烧室结构相同,燃烧室主燃区稳火方式采用双旋流器加主燃孔的方式。

点火试验在一定的空气流量下首先对其中之一的燃烧室开始供油,点火,如点火不成功,逐渐加大供油量,直到点燃。

燃烧室点燃后,开始向另一个燃烧室供油,点燃该燃烧室,至此,点火试验成功;熄火试验的原理是在燃烧室稳定工作状态下,逐渐减少供油量,当主燃区回流的高温燃气提供的热量小于新鲜混气着火要求的热量时,火焰就会熄灭,此时的油气比就是贫油熄火油气比。

2、燃烧效率试验采用燃气分析法,在燃烧室稳定工作状态下,采用水冷采样感头采集燃烧室出口燃气样气,利用9000B型燃气分析仪直接测出燃气样气中的CO和UHC浓度值和燃烧效率。

3、出口温度分布采用电偶耙子固定在一维位移机构上,电偶耙子上分布7根电偶,通过位移机构的移动,就可以给出燃烧室出口二维温度分布,采集到的出口温度分布数据通过软件直接给出燃烧室出口温度分布云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燃烧学》实验指导书陈长坤编中南大学土木建筑学院防灾减灾实验室二00五年十一月目录实验一:材料氧指数测定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实验二:可燃液体闪点燃点测定 (4)实验三:固体材料和燃点测定 (8)实验四:热塑性固体材料燃烧特性测试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实验一:材料氧指数测定一.实验目的1.明确氧指数的定义及其用于评价高聚物材料相对燃烧性的原理;2.了解HC-2型氧指数测定仪的结构和工作原理;3.掌握运用HC-2型氧指数测定仪测定常见材料氧指数的基本方法;4.评价常见材料的燃烧性能。

二.实验原理物质燃烧时,需要消耗大量的氧气,不同的可燃物,燃烧时需要消耗的氧气量不同,通过对物质燃烧过程中消耗最低氧气量的测定,计算出物质的氧指数值,可以评价物质的燃烧性能。

所谓氧指数(Oxygen index),是指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试样在氧氮混合气流中,维持平稳燃烧(即进行有焰燃烧)所需的最低氧气浓度,以氧所占的体积百分数的数值表示(即在该物质引燃后,能保持燃烧50mm长或燃烧时间3min时所需要的氧、氮混合气体中最低氧的体积百分比浓度)。

作为判断材料在空气中与火焰接触时燃烧的难易程度非常有效。

一般认为,OI<27的属易燃材料,27≤OI<32的属可燃材料,OI≥32的属难燃材料。

HC-2型氧指数测定仪,就是用来测定物质燃烧过程中所需氧的体积百分比。

氧指数的测试方法,就是把一定尺寸的试样用试样夹垂直夹持于透明燃烧筒内,其中有按一定比例混合的向上流动的氧氮气流。

点着试样的上端,观察随后的燃烧现象,记录持续燃烧时间或燃烧过的距离,试样的燃烧时间超过3min或火焰前沿超过50mm标线时,就降低氧浓度,试样的燃烧时间不足3min或火焰前沿不到标线时,就增加氧浓度,如此反复操作,从上下两侧逐渐接近规定值,至两者的浓度差小于0.5%。

三.实验装置1、基本组成HC-2型氧指数测定仪由燃烧筒、试样夹、流量控制系统及点火器组成。

燃烧筒为一耐热玻璃管,筒的下端插在基座上,基座内填充一定高度的玻璃珠,玻璃珠上放置一金属网,用于遮挡燃烧滴落物。

试样夹为金属弹簧片,对于薄膜材料,应使用U型试样夹。

流量控制系统由压力表、稳压阀、调节阀、转子流量计及管路组成。

点火器火焰长度可调,试验时火焰长度为10mm。

2、仪器正常工作条件环境温度:室温~40℃气源:工业用氮气、氧气,纯度为>99%输入压力:0.25-0.5MPa/min工作压力:0.1-0.2MPa/min3、技术指标稳压精度:≤0.001 MPa/min响应时间:<10秒数字分辨率:±0.1%测量精度:0.5级四.实验材料1.材料:地板革2.试样尺寸:每个试样长宽高等于(120mm)×(6.5±0.5mm)×(3.0±0.5mm)3.试样数量:每组应制备10个标准试样4.外观要求:试样表面清洁、平整光滑,无影响燃烧行为的缺陷,如:气泡、裂纹、飞边、毛刺等。

5.试样的标线:距离点燃端50mm处划一条刻线。

五.实验内容及方法1.检查气路,确定各部分连接无误,无漏气现象。

2.确定实验开始时的氧浓度:根据经验或试样在空气中点燃的情况,估计开始实验时的氧浓度。

如试样在空气中迅速燃烧,则开始实验时的氧浓度为18%左右;如在空气中缓慢燃烧或时断时续,则为21%左右;在空气中离开点火源即马上熄灭,则至少为25%。

根据经验,确定该地板革氧指数测定实验初始氧浓度为26%。

氧浓度确定后,在混合气体的总流量为10l/min的条件下,便可确定氧气、氮气的流量。

例如,若氧浓度为26%,则氧气、氮气的流量分别为2.5l/min和7.5l/min。

3.安装试样:将试样夹在夹具上,垂直地安装在燃烧筒的中心位置上(注意要划50mm 标线),保证试样顶端低于燃烧筒顶端至少100mm,罩上燃烧筒(注意燃烧筒要轻拿轻放)。

4.通气并调节流量:开启氧、氮气钢瓶阀门,调节减压阀压力为0.2~0.3MPa(由教员完成),然后开启氮气和氧气管道阀门(在仪器后面标注有红线的管路为氧气,另一路则为氮气,应注意:先开氮气,后开氧气,且阀门不宜开得过大),然后调节稳压阀,仪器压力表指示压力为0.1±0.01MPa,并保持该压力(禁止使用过高气压)。

调节流量调节阀,通过转子流量计读取数据(应读取浮子上沿所对应的刻度),得到稳定流速的氧、氮气流。

应注意:在调节氧气、氮气浓度后,必须用调节好流量的氧氮混合气流冲洗燃烧筒至少30s(排出燃烧筒内的空气)。

5.点燃试样:用点火器从试样的顶部中间点燃,勿使火焰碰到试样的棱边和侧表面。

在确认试样顶端全部着火后,立即移去点火器,开始计时或观察试样烧掉的长度。

点燃试样时,火焰作用的时间最长为30s,若在30s内不能点燃,则应增大氧浓度,继续点燃,直至30s 内点燃为止。

6.确定临界氧浓度的大致范围:点燃试样后,立即开始记时,观察试样的燃烧长度及燃烧行为。

若燃烧终止,但在1s内又自发再燃,则继续观察和记时。

如果试样的燃烧时间超过3min,或燃烧长度超过50mm(满足其中之一),说明氧的浓度太高,必须降低,此时记录实验现象记“×”,如试样燃烧在3min和50mm之前熄灭,说明氧的浓度太低,需提高氧浓度,此时记录实验现象记“Ο”。

如此在氧的体积百分浓度的整数位上寻找这样相邻的四个点,要求这四个点处的燃烧现象为“ΟΟ××”。

例如若氧浓度为26%时,烧过50mm的刻度线,则氧过量,记为“×”,下一步调低氧浓度,在25%做第二次,判断是否为氧过量,直到找到相邻的四个点为氧不足、氧不足、氧过量、氧过量,此范围即为所确定的临界氧浓度的大致范围。

7.在上述测试范围内,缩小步长,从低到高,氧浓度每升高0.4%重复一次以上测试,观察现象,并记录。

8.根据上述测试结果确定氧指数OI。

六.实验数据记录与结果处理1 记录实验条件:环境温度、空气湿度等参数。

2 实验数据记录说明:第二、三行记录的分别是氧气和氮气的体积百分比浓度(需将流量计读出的流量计算为体积百分比浓度后再填入)。

第四、五行记录的燃烧长度和时间分别为:若氧过量(即烧过50mm的标线),则记录烧到50mm所用的时间;若氧不足,则记录实际熄灭的时间和实际烧掉的长度。

第六行的结果即判断氧是否过量,氧过量记“×”,氧不足记“Ο”。

3 数据处理根据上述实验数据计算试样的氧指数值OI,即取氧不足的最大氧浓度值和氧过量的最小氧浓度值两组数据计算平均值。

4 材料性能评价:根据氧指数值评价材料的燃烧性能。

七.实验中的注意事项1.试样制作要精细、准确,表面平整、光滑。

2.氧、氮气流量调节要得当,压力表指示处于正常位置,禁止使用过高气压,以防损坏设备。

3.流量计、玻璃筒为易碎品,实验中谨防打碎。

八.思考题1.什么叫氧指数值?如何用氧指数值评价材料的燃烧性能?2.HC-2型氧指数测定仪适用于哪些材料性能的测定?如何提高实验数据的测试精度?实验二:可燃液体闪点和燃点测定一.实验目的1.掌握可燃液体闪点、燃点的定义及液体存在闪燃现象的原因;2.掌握用开口杯、闭口杯闪点测定仪测量可燃液体的闪点和燃点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当液体温度比较低时,由于蒸发温度低,蒸发速度慢,液面上方形成的蒸气分子浓度比较小,可能小于爆炸下限,此时蒸气分子与空气形成的混合气体遇到火源是不能被点燃的。

随着温度的不断升高,蒸气分子浓度增大,当蒸气分子浓度增大到爆炸下限的时候,可燃液体的饱和蒸气与空气形成的混合气体遇到火源会发生一闪即熄灭的现象,这种一闪即灭的瞬时燃烧现象称为闪燃。

在规定的实验条件下,液体表面发生闪燃时所对应的最低温度称为该液体的闪点。

在闪点温度下,液体只能发生闪燃而不能出现持续燃烧。

这是因为在闪点温度下,可燃液体的蒸发速度小于其燃烧速度,液面上方的蒸气烧光后蒸气来不及补充,导致火焰自行熄灭。

继续升高温度,液面上方蒸气浓度增加,当蒸气分子与空气形成的混合物遇到火源能够燃烧且持续时间不少于5秒时,此时液体被点燃,它所对应的温度称为该液体的燃点。

从消防观点来看,闪燃是火险的警告,着火的前奏。

掌握了闪燃这种燃烧现象,就可以很好地预防火灾发生或减少火灾造成的危害。

三.实验装置基本部分:盛油样的容器、加热升温装置、控温电路、测温装置、点火源1.手动开口杯闪点和燃点测定仪:内坩埚、外坩埚、气体导管、温度计、电炉、电气装置、挡风板等。

内坩埚在距上口边缘12mm及18mm内壁处各有一道刻线,气体导管喷口火焰能调节成直径为3~4mm的球形火焰,支架是由底座、立杆、电炉托、温度计夹组成,电炉托、温度计夹和紧固螺钉固定在支柱上,并可上、下调节高度,温度计夹应保证温度计位于电炉内孔中央。

2.手动闭口杯闪点和燃点测定仪:油杯、搅拌器和油杯盖、电炉、滑板、引火器、电气装置、温度计、挡风板等。

3.半自动开口杯闪点和燃点测定仪:克利夫兰油杯、点火器、电炉、温度计、温度传感器、微电脑控制板、控制键盘、显示器、挡风板等。

四.实验药品1.煤油预计闪点:45℃(开口杯法),35℃(闭口杯法)2.柴油预计闪点:75℃(开口杯法),65℃(闭口杯法)五.实验内容及方法基本步骤:装试样→放置在电炉上→装温度计→加热升温(按规定)→点火试验→记录数据1.手动开口杯闪点测定仪(1)将内坩埚放入装有细纱的外坩埚中,使细纱表面距离内坩埚的口部边缘约12mm,并使内坩埚底部与外坩埚底部之间保持厚度5~8mm砂层。

(2)将试样注入内坩埚中,对于闪点在210℃和210℃以下的试样,液面距离坩埚口部边缘为12mm(即内坩埚内的上刻度线处),对于闪点在210℃以上的试样,液面距离坩埚口部边缘为18mm(即内坩埚内的下刻度线处)。

注意:首先把坩埚平放在实验台上,然后将药品倒入小烧杯中,再用小烧杯往坩埚里加,加到快与刻度线平齐时,改用滴管滴。

注试样时不应溅出,而且液面以上的坩埚壁不应沾有试样。

(3)将装好试样的坩埚平稳地放置在支架上的电炉上,再将温度计垂直固定在温度计夹上,并使温度计的水银球位于内坩埚中央,与坩埚底和试样液面的距离大致相等。

(4)打开可燃气阀门(注意阀门不宜开得过大),将点火器点燃(点火器的火焰长度为3~4mm,不宜太长),点火器距离试样液面约10~14mm(即点火器与坩埚相切但不摩擦)。

接通闪点测定仪的加热电源进行加热升温,使试样温度逐渐升高。

当试样温度达到预计闪点前60℃时,调整加热速度,试样温度达到预计闪点前40℃时,严格控制升温速度为每分钟升高4±1℃(即控制电流为1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