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鲁迅小说题目的艺术魅力
浅析《呐喊》的语言艺术
浅析《呐喊》的语言艺术《呐喊》是鲁迅先生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的里程碑。
这部小说用生动的笔触刻画了当时社会的丑恶与人性的扭曲,表达了作者深沉的思想与坚定的信仰。
其中尤其值得一提的就是小说中的语言艺术。
1. 描述准确、形象:鲁迅先生在小说中描写的人物、环境等都十分鲜活、形象。
比如:描写了长街中央广场上躺着一位洋人,那种假象和无情的嘲弄之心,让人心中不由泛起冷笑;描写了张小贵的残缺肢体和悲惨的生活,更加凸显了社会的冷漠和人性的扭曲。
这些描写中形象生动的语言,更加深刻地反映出作品的主旨。
2. 标新立异、生动有力:鲁迅先生在小说中大胆尝试大量新的语言形式,使用了许多前无古人的新词、新语言,其中尤其以方言为多。
比如《狂人日记》中,主人公陈清扬口中不时爆出的“阔背呕”,“黑熊尔”等塞满了积怨、狂妄的感情,使其语言表达更富有感染力和真实可信度。
这些新颖独特的语言,更加增强了文本的表现力和生动性,使读者阅读后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3. 对比鲜明、矛盾冲突:鲁迅先生在小说中巧妙地运用对比手法,烘托出小说中所描绘的社会与人性现实的种种矛盾。
比如:“突然这野蛮人的吼叫便断了,地上只剩下几片颜色暗淡的石屑。
这时才显出四周的寂静与清辉,天上红得发紫,霞光映得云杂。
便在这时,他听到些什么,耳朵凑近了细听,又被一声紊乱的近喊打破了。
”其中“野蛮人的吼叫”与“四周的寂静与清辉”构成了强烈的对比,为读者形象地展现出这个混沌的社会和人性荒芜的现实。
4. 平实、贴切:鲁迅先生在小说中使用了许多贴近生活的普通话,让作品更加贴切,让人能够在阅读过程中获得种种醍醐灌顶的感受。
例如“一盏电灯下,令人背脊发凉的墙壁图案,给他心境上的灰暗是不能忍受的”的描写,不仅恰到好处地表达了主人公内心的沉重与落寞,还使得读者深刻地感受到了作品所蕴含的悲剧性和深邃性。
总体来说,《呐喊》在语言艺术方面确实是一部精华之作。
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各种手法,让作品更加生动、形象,同时也让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人性的丑陋和社会的扭曲,影响了整个中国现代文学的走向。
鲁迅小说《呐喊》《彷徨》的开头艺术浅析
开头 艺术 并 无定 法 。或 虚或 实 ,或 曲或 直 ,变化 多端 不 可整 齐划 一 ,开头 艺术 亦是 如 此 。鲁 迅 小说 《 呐喊》 《 彷 徨 》的 开头艺 术 因文 而异 ,与 内容 密切 相 关 ,浑然 成 为一 体 。打开 《 呐喊 》的开卷 之作 《 狂人 日记 》 ,正 文之前 有 一个小 序 ,以突兀 的气 势 ,渲染 了一种气 氛 。这个开头 ,大气包举 ,布罩全篇 ,使全篇
人 ”信号 ,在 小说 《 狂人 日记 》的开 头就有这么一句 , 但我们却从作 者所渲染 的情调 中 ,可 以预示主人公难 以 逃脱 的历史命 运 ,扑面而来 的 “ 品的开头所渲染的情调 中可 以 预示主人公 的历史命运 ,开篇便 给读者 以有力 的启示 , 没有极高 的艺术 功力 ,是难以达到这个地步 的。 《 狂人 日记 》和 《 故 乡 》在渲染浓烈 的生活环境 ,弥漫一 种情 虚 无 缥缈 的 云锁雾 罩 ,便不 是什 么使 人 不可 理解 的东 西 ,它 同作者所描绘 的人物思想感情相融合 ,是小说 的 调 和色彩方 面是相同的 ,但是 ,同中有异 。如前所 述 , 有机组成部分 。其中 “ 记 中语误 ,一字不易 :惟人名 虽 《 狂人 日记 》的开头 ,好似云锁雾罩 ,给读 者一种严峻 皆 村人 ,不 为世 间所 知 ,无关 大体 ,然 亦 悉易 去 ”等 而 清醒的神秘感 ,表现 了作家构 思上的似假而真 ,假 中
一
《 呐喊 》 《 彷徨 》中另有部分小说开头则是 开门见
山,用作者 自己的话说 ,就是用 “ 有真意 ,去 粉饰 ,少
做 作 ,勿卖 弄 ” 的 “ 白描” 手法 ,= f f l = 截 了当地说 明主 题 ,使读者一开始便 明晰地感到全篇的韵律 。 《 药》 《 风 波》《 阿Q t传 》便是这样 的作 品。 《 药 》的开头 ,写 的是一个 “ 秋 天的半夜 ” “ 月亮 干 茶馆 的小市 民华 起来 了” ;因为 “ 天气 阴晦” “ 冷风”劲吹 , “ 没有一 下去 了,太 阳还没有 出” ,这时一个 j 点 活气 ” 的 “ 萧索 的荒 村 ”横在 “ 苍 黄 的天 底下 ” 。 老栓再也睡不下去 了。他 坐起身 , “ 上遍身 油腻的灯
鲁迅小说《呐喊》《彷徨》的开头艺术浅析
鲁迅小说《呐喊》《彷徨》的开头艺术浅析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文学创作不仅最先显示了五四文学的实绩,而且在中国整个20世纪文学发展史中具有崇高的地位。
他的《呐喊》《彷徨》有着多方面的艺术成就。
鲁迅先生的小说开头,或突兀,或含蓄,或写景,或抒情,或比喻,或象征,或冷峻,或热烈。
因文而异,各揽其胜,各呈异彩。
文无定法,或虚或实,或曲或直,变化多端,不可整齐划一。
探讨鲁迅先生小说的开头艺术,对创作实践和创作研究均有裨益。
标签:鲁迅;小说;开头艺术开头艺术并无定法。
或虚或实,或曲或直,变化多端不可整齐划一,开头艺术亦是如此。
鲁迅小说《呐喊》《彷徨》的开头艺术因文而异,与内容密切相关,浑然成为一体。
打开《呐喊》的开卷之作《狂人日记》,正文之前有一个小序,以突兀的气势,渲染了一种气氛。
这个开头,大气包举,布罩全篇,使全篇弥漫着一种严峻与冷峭的氛围,充满着一种恐怖与怨恨的强烈气息,读者好象从中听到了孩子们的哀号声和愤激地向旧社会进行谴责的号角声。
这个开头不仅火气磅礴,而且神秘莫测,一片扑朔迷离。
由于这个开头的神秘性,使得极为严峻的现实主义描写好似被一层层云雾所覆盖。
作者把极为深刻的思想内容,蒙上了一层象云象雾又象风的茫茫纱幕。
这个独特的开头艺术,是鲁迅先生的一大创造。
在这样一个动乱的时代,受着封建毒害的人们陷入了一种近乎麻木的精神状态。
一切的个性被扭曲,交叉着历史的悲哀和现实的无奈,在回光返照的中国封建思想的啃噬中,逐渐沉沦。
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作家用狂人发狂中的日记来作为对封建社会的攻击武器,是具有时代气息的,也是极为巧妙的。
因此,这虚无缥缈的云锁雾罩,便不是什么使人不可理解的东西,它同作者所描绘的人物思想感情相融合,是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
其中“记中语误,一字不易:惟人名虽皆村人,不为世间所知,无关大体,然亦悉易去”等语,曲折动人,似真有其事一般,但是读者读完全篇,便可发现,这仅仅是作者精心安排的一个为其主旨服务的巧妙结构而已。
浅谈鲁迅作品的标题艺术
浅谈鲁迅作品的标题艺术作者:马军红来源:《读写算》2011年第26期写文章讲究给读者的第一印象。
造就文章第一印象的是文章的题目。
茅盾同志曾说:“好文章的标题和开头犹如春云初展,鲜花露放,叫人一见钟情”。
当然,一个好标题的拟定,有时需要花费比写文章更大的苦心。
鲁迅先生一贯讲究标题艺术,其作品的标题,可概括为如下几方面:一、变化多样,不拘一格题目忌千篇一律、千题一式,而应当变化多样、不拘一格。
鲁迅的论文并不都是《论……》,他的记叙文并不都是《记……》,而是各式各样、变化万千,其中有些标题,真是独出心裁,新颖奇警,令人耳目一新。
中国有句成语叫作“人生识字忧患始”(此乃苏东坡句),这个旧社会的人生哲理是为人们所熟悉的。
鲁迅先生将这一句成语推陈出新,改为“人生识字糊涂始”,用作文章的标题,使人觉得新奇,令人产生疑问:识了字便于学习,识字越多,汲取的知识越多,能力越强,“识字”是为了“不湖涂”。
怎么会“湖涂始”呢?这就吸引人们去读一读文章的内容。
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有句名言“无刺的蔷薇是没有的,然而没有蔷薇的刺却很多。
”蔷薇是一种灌木,花朵美丽,茎带刺。
鲁迅先生给他的一篇文章命题曰《无花的蔷薇》,其意是用蔷薇作比喻,蔷薇一般都有花,鲁迅先生却说是“无花的”,那么剩下的是什么呢?当然就是“刺”了。
他以此说明他的文章不以“美丽”供人欣赏,而是以浑身的“刺”来进行战斗。
鲁迅先生在“左联”五烈士遇害两周年后,其悲愤仍积于心头,他毅然拿起笔写文章来悼念烈士们,然而标题却拟作《为了忘却的纪念》,“纪念”,原是一对矛盾的概念,既然要“纪念”,当然就不能“忘却”。
鲁迅却“纪念”之前加上了“为了忘却”,这样新奇的题目,就吸引读者去读一读,了解事情的原委。
鲁迅在讽刺当时的一些“挂羊头卖狗肉”的“革命文学家”时,曾写过一篇《革命的咖啡店》,标题也是新颖的。
咖啡店是供人们休闲的饮品商店,是以盈利为目的的,无所谓革命不革命的问题,鲁迅以“咖啡店”来做文艺批评的标题,已经是新奇的了,特别是在“咖啡店”上面又冠以“革命”二字,就更奇上加奇了。
多角度赏析鲁迅小说的艺术风格
多角度赏析鲁迅小说的艺术风格第一篇:多角度赏析鲁迅小说的艺术风格多角度赏析鲁迅小说的艺术风格摘要:鲁迅是卓越的艺术大师,伟大的文学巨匠。
他的小说,字字珠玑,篇篇精品,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鲁迅小说,不仅是中国人民的宝贵财富,也是世界文学宝库的珍品。
它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生动、具体、真切地刻画出人的灵魂,在读者中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关键词:鲁迅小说;艺术风格;叙述;白描鲁迅是我国现代文学的奠基者,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伟大旗手,其文学活动和文学创作,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呐喊》,《彷徨》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山之作,在艺术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它们继承了我国古典小说的优秀传统,同时又打破了古典小说以叙述情节为主的模式和第三人称的叙述方法,吸收了外国小说的表现方法和艺术技巧,创造出真正具有现代意义的新的小说形式。
一、多姿多彩的叙述手法鲁迅的小说表现出大胆的创新精神。
他的《呐喊》和《彷徨》就是以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而著称的,这些作品几乎一篇有一篇的格式。
从叙述的角度而言,鲁迅小说中有第三人称的小说,如《药》、《明天》、《离婚》等,也有第一人称的小说,如《狂人日记》、《故乡》、《伤逝》等,同时也有第一人称与第三人称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小说,如《祝福》。
从时序上的安排上看,鲁迅小说中有以时间先后组织情节的顺序,如《药》、《阿Q正传》、《离婚》等,但也常用倒叙的方式改变固有的时序关系,如《祝福》、《伤逝》等。
从时空关系而言,横断面切割方式在鲁迅小说中已成为经常运用的主要方式。
《示众》只是一个场景的描写,展示的是现实生活的一个横断面。
《药》则是先后几个场景的组合,像戏剧中的几幕……鲁迅小说虽然数量不多,但其文体形式却万象纷呈,各自不同,奠定了中国现代小说多样化发展的基础。
二、精细老练的白描手法在表现手法上,鲁迅喜欢运用精细而又老练的白描手法。
他认为白描就是有真意,去粉饰,少造作,勿卖弄而已,仰仗的是观察精到,语言贴切,表现节俭。
浅析鲁迅小说的现代思想与艺术特色
浅析鲁迅小说的反封建思想与艺术特色文章摘要: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著有多篇小说、杂文、散文及散文诗。
《呐喊》《彷徨》是他的两本著名的小说集,收录多篇脍炙人口的小说,如《狂人日记》《阿Q正传》《孔乙己》《故乡》《祝福》等,以彻底的反封建思想和卓越的小说艺术,奠定了现代中国小说的基础。
关键词:鲁迅小说反封建思想艺术特色鲁迅,中国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
作为五四文化文学的先驱,他向封建主义发动猛烈的攻击,先后发表《狂人日记》、《孔乙己》、《药》、《故乡》、《阿Q正传》等多篇小说,后收录进《呐喊》、《彷徨》两部小说集,以彻底的反封建思想和卓越的小说艺术,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奠定了现代中国小说的基础。
鲁迅小说的反封建思想《狂人日记》是鲁迅第一篇,也是现代中国第一篇白话小说,是现代中国小说伟大奠基工程的第一块基石。
同时,《狂人日记》还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早以文艺形式出现的彻底反对封建主义的战斗檄文。
《狂人日记》描写的是一个迫害狂症患者的心理过程,狂人出身于封建士大夫家庭,深受封建礼教的压迫,造成了对社会的恐惧心理,他认定现实是个吃人的世界,而他自己正处于即将被吃掉的危险之中,半夜起来查看历史,却看见满纸都写着吃人。
小说通过对狂人的精神状态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揭露了封建礼教在仁义道德掩盖下的“吃人”本质,抨击了封建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对人的迫害。
《狂人日记》深切的思想主要表现为它对封建主义“吃人”的实质性内容的彻底揭露。
小说将“吃人”与“仁义道德”并提,有其深刻的含义:“吃人”是指对人肉体的蚕食和精神的虐杀,体现着封建专制主义的凶残;“仁义道德”则是对封建专制及其礼教道德的美化,体现着封建蒙昧主义的虚伪。
而专制主义和蒙昧主义的交相使用,就构成了封建主义“吃人”的实质性内容。
因此,《狂人日记》对封建主义的揭露,并非局部或枝节性的,而是具有总体的或根本的性质。
从对封建主义的彻底揭露与否定中,升华其对新的理想社会的向往,是《狂人日记》的又一重要思想内涵。
呐喊总结归纳
呐喊总结归纳呐喊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部重要作品,作者鲁迅以犀利的笔触,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愚昧。
本文将对《呐喊》进行总结归纳,分析其艺术特点和影响。
一、《呐喊》的艺术特点1. 现实主义写作风格:《呐喊》以真实的社会现象为素材,呈现了社会上一系列令人痛心疾首的现象和人物形象,力图揭示现实的残酷与不公。
2. 精细刻画人物: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每个角色都有鲜明的个性,通过对人物的描写,鲁迅成功地展现了社会中的各种人物类型。
3. 变换叙述视角:《呐喊》中的叙述视角经常变换,时而第一人称,时而第三人称,不拘一格的叙述手法使作品更加生动有趣,具有一定的阅读体验。
4. 锐利的批判意识:作为一部社会写实小说,《呐喊》对于社会的现象和人物没有任何掩饰与让步。
鲁迅犀利的笔触和批判意识使得小说有力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现象的荒谬和愚昧。
二、《呐喊》的影响1. 文学界的影响:《呐喊》的发表引起了轰动,它对当时的文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不少作家在创作上向鲁迅学习,试图模仿他的犀利笔触和现实主义风格。
2. 社会思潮的引发:《呐喊》揭示了社会的黑暗现象,引发了人们对社会问题的深入思考,使社会意识开始觉醒。
3. 推动文学改革:《呐喊》的出现,为中国现代文学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推动了文学改革的步伐。
它引导了中国文学走向现实主义和民主主义,对后来的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总结起来,《呐喊》以其独特的艺术特点和深刻的社会批判意识,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它不仅呐喊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愚昧,更为后来的文学发展和社会思潮的引发产生了重要影响。
通过对《呐喊》的总结归纳,我们不仅能够深入了解这部作品的艺术魅力,还能进一步认识到它在中国文学史上的独特地位。
《朝花夕拾读后感》文学风格的独特与艺术魅力
《朝花夕拾读后感》文学风格的独特与艺术魅力《朝花夕拾》作为鲁迅先生的代表作之一,不仅通过深刻的思想,还以独特的文学风格和令人陶醉的艺术魅力脱颖而出。
首先,鲁迅在《朝花夕拾》中展现了独特的文学风格。
他的语言简练而有力,每一个字句都充满着深邃的思想。
通过对生活琐碎细节和深刻哲理的融合,他创造了引人入胜的文学氛围。
这种独特的文学风格使得作品在文学史上占有独特的地位,同时也为读者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文学体验。
其次,鲁迅通过巧妙的描写和富有想象力的修辞手法,为作品注入了浓厚的艺术魅力。
他善于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文字充满生动感。
例如,在描写朝霞的时候,他可能使用如“朝霞如绸、如幻、如水晶般晶莹”等生动形象的词汇,使读者仿佛亲临现场,感受到朝霞的美妙。
这样的描写使作品不仅富有艺术感,更激发了读者对于美的欣赏和感悟。
此外,鲁迅的文学风格在表达深刻思想的同时,也通过幽默和讽刺的手法为作品增色不少。
他的文字既能凝重庄严,又能轻松诙谐。
通过对社会问题的嘲讽和对人性弱点的戏谑,鲁迅既在思考深刻的社会现实,又在文字中融入了戏谑调侃,使作品更具丰富层次。
此种独特的文学风格和艺术魅力,让《朝花夕拾》在文学史上独树一帜。
鲁迅用精湛的文字技艺,将生活琐碎细节和深刻哲理相结合,使作品成为文学的艺术之品。
通过这种艺术手法,他引导读者深入思考生活的本质、人性的复杂以及社会的种种问题。
综合来看,《朝花夕拾》之所以令人难以忘怀,正是因为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令人陶醉的艺术魅力。
鲁迅通过深思熟虑的语言运用,为读者展现了一幅幅令人陶醉的文学画卷,使得作品在文学领域独树一帜,成为传世之作。
鲁迅的小说艺术 解读他的独特叙事风格
鲁迅的小说艺术解读他的独特叙事风格鲁迅的小说艺术:解读他的独特叙事风格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作家,他的小说作品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而闻名。
通过深入分析他的小说创作,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鲁迅的独特叙事风格,并探讨其在文学艺术中的意义。
一、深入人物内心世界的描写鲁迅的小说以深入细腻的人物刻画著称,他善于通过细腻的描写与合理的安排,展现出每个人物的内心世界。
在他的作品中,读者可以清晰地感受到每个角色的喜怒哀乐,感受到他们的矛盾、焦虑、迷茫以及对社会现象的反思。
这种叙事风格使读者更容易与人物产生共鸣,进而引发对社会问题的思考。
例如,在鲁迅的代表作《狂人日记》中,主人公的内心独白直接呈现给读者,让读者能够亲身感受到他的孤独和痛苦。
通过这种独特的叙事方式,鲁迅成功地将社会现实与个人命运相结合,使读者对社会的不公、人性的扭曲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二、形象独特的描写语言鲁迅的叙事风格还体现在他独特的描写语言上。
他善于运用形象独特的词汇和比喻,使作品更富有感染力。
例如,在《狂人日记》中,他用“尖锐的铁丝都插在痛处上”来描写主人公心中的痛苦,用“一个个火炉心壁上的疮,都在渗着脓,我不得不来撬雷管”来描写主人公内心的矛盾和压抑。
这种独特的描写语言使作品充满了生动的意象,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作品中所表达的情感。
三、批判现实的思想意味鲁迅的独特叙事风格还表现在他作品中的强烈思想意味。
他通过叙事来批判社会的不公和人性的黑暗,通过对人物的塑造来呼吁读者对社会现象进行反思。
例如,在《阿Q正传》中,鲁迅通过对阿Q这个角色的塑造,揭示了中国旧社会中人性的扭曲和懦弱。
他通过描写阿Q的心理活动和行为,以及阿Q对待现实和自我感觉的矛盾,对社会现象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这种通过叙事来呈现思想的方式,让作品更具有社会意义,同时也增强了作品的可读性。
四、表达真实的现实主义精神鲁迅的小说艺术还体现了真实的现实主义精神。
他通过对人物和事件的真实描写,向读者展现了一个真实的社会画卷,让读者更好地认识现实,思考现实。
浅谈鲁迅《呐喊》、《彷徨》的艺术特色
浅谈鲁迅《呐喊》、《彷徨》的艺术特色浅谈鲁迅《呐喊》、《彷徨》的艺术特色《呐喊》是鲁迅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短篇小说的结集,共收集了《狂人日记》、《孔乙己》、《阿Q正传》等十四篇短篇小说,作品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时期的社会生活,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中国旧有制度及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彻底的否定,表现出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渴望。
《彷徨》写于“五·四”运动后新文化阵营分化的时期,收录了《离婚》、《在酒楼上》、《幸福的家庭》、等作品。
其艺术技巧在《呐喊》的基础上更加“圆熟”。
《彷徨》更多的描写了知识分子的题材.指出那些处于中间状态的知识分子是正直的,却又是软弱的;他们充满理想,却又缺乏毅力.他们曾经和封建势力战斗过,可是没有几个回合就败下阵来,所以他们处于苦闷之中,这是鲁迅在"五四"退潮后对知识分子出路和寻求新的思想武器等问题的思考。
鲁迅小说的艺术特色在《呐喊》、《彷徨》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作品的感情倾向更加鲜明,人物形象更加典型,作品的语言也在向冷峻方向发展。
精彩的细节描写进一步增强了小说的表现力。
鲜明的感情倾向鲁迅的小说作品数量不多,但却包含鲜明的感情倾向。
通过揭示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中国旧有制度及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彻底的否定,表现出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渴望。
《狂人日记》是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也是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塑造了一个反封建战士——“狂人”的形象。
作者通过狂人的叙述,揭露了中国社会几千年的文明史,实质上是一部吃人的历史;披着“仁义道德”外衣的封建家庭制度和封建礼教,其本质是吃人。
同时,作者发出“救救孩子”的呼声,呼吁人民觉悟起来,推翻封建制度。
本篇以鲜明的反封建思想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在思想界,文化界引起了巨大反响,从而为整个中国新文学运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鲁迅名篇赏析 品味他的文学艺术之美
鲁迅名篇赏析品味他的文学艺术之美鲁迅名篇赏析——品味他的文学艺术之美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一位杰出代表,他的作品以其犀利的触角洞察社会、批判尖锐的笔调和对人性的深刻思考而广为人知。
本文将通过赏析鲁迅的名篇,以期能更好地品味他的文学艺术之美。
《狂人日记》是鲁迅的代表作之一。
文章以第一人称的自述方式,讲述了一个看似疯狂却又掷地有声的狂人眼中的社会。
通过狂人的视角,鲁迅逼真地展示了当时社会的丑恶和畸形。
狂人的口吻直接,语言简短而犀利,“自之,粪土当年万户侯,生活无望,生命如草芥”这样的句子,透露出作者对社会阶级固化以及人性扭曲的深刻忧虑。
同时,鲁迅通过狂人的形象为社会中的普通人、平民发声,彰显出对弱者的关怀和呼唤。
《阿Q正传》则是鲁迅借助于一个不折不扣的“阿Q”形象,深刻揭示了封建社会中人性的扭曲和中国人民精神状态的脆弱。
阿Q自嘲自贬,通过自嘲来实现一种精神的解脱。
同时,鲁迅以极低的形象塑造了人们经常的误解,深化了对中国人文化自卑心理的直观感受。
文章中,鲁迅以幽默和讽刺的笔法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特有观念予以揭示,揭示了封建统治下的中国人民处于淤泥之中的状况。
《孔乙己》则是一篇充满了浓烈人情味的小说。
在这个故事中,孔乙己这个角色成了代表了底层人物的普遍形象。
鲁迅通过对孔乙己的描写,展现了底层人民命运无法摆脱的残酷与无奈。
孔乙己的悲剧命运让人扼腕叹息,同时也引发了对社会和人性的深刻思考。
在故事的结尾,孔乙己和酒肆老板一起高歌,这一刻平凡人的生活被尊严地展现出来,同时也彰显了鲁迅对底层人民的尊重与关怀。
《药》是鲁迅的短篇小说之一,讲述了一个因为贫穷无法得到医治的人,最终选择了以死抗争社会的故事。
通过对主人公的描写,鲁迅表达了对社会的愤怒和对制度的质疑。
文章以平实的语言,却犀利地刻画出了社会中的虚伪和不公,引发了读者深深的思考。
鲁迅通过这个形象,倾诉着对不公平和制度虚伪的痛心和忧虑。
总结而言,鲁迅的名篇通过不同的形象和故事,展示了中国旧社会的各个角落中所存在的社会问题。
浅析鲁迅小说的的艺术特点
浅析鲁迅小说的的艺术特点(2)浅析鲁迅小说的的艺术特点(三) 从容。
从容体现的是小说家在叙事过程中对观点传达的隐藏能力。
中国古典小说由于与说唱表演的密切关系,好议论,爱说教。
在故事的叙述过程中,作者总是急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急于对故事人物的言行进行评判,急于按照作者的意愿去决定人物的命运和故事的走向。
鲁迅的小说创作在技巧上有一个走向“圆熟”的过程,其中就包含了其叙事方式渐趋从容的自觉追求。
他对《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议论成份较多、创作意图较明显的作品都做过反思,《药》、《孔乙己》以及收入于《故事新编》里的一些作品的叙事方式,其从容的特点已能显现。
倍受关注的《药》结尾写到的夏瑜母亲、华小栓母亲见到一只乌鸦的情节设置,作者似信手写来,不作一语雌黄,却让读者搜肠刮肚劳神焦思去寻求作者的用意。
有人说是为了渲染坟地荒凉,有人说意在揭示迷信的破产,还有人说乌鸦是孝鸟,此时出现在坟场,可加重老年丧子的悲剧性,这些见解的出现,正是“从容”的叙事方式带来的“硕果”。
同样,在《孔乙己》的结尾作者没有明确直白地交代孔乙己的结局,而是不厌其烦地叙述掌柜在年关、第二年的端午、中秋、再到年关对孔乙己所欠十九个钱的态度,末了加上一句著名的“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说明作者在叙事时充分注意到人物命运与自身性格发展逻辑之间的关系。
五、排除了悲观、痛感的悲剧美从某种意义上说,小说就是写在纸上的人生戏剧。
人生戏剧的两大类型,是悲剧与喜剧。
鲁迅的小说兼有这两种类型。
悲剧题材在鲁迅小说中占有的比重,是人们有目共睹的。
《药》、《明天》、《白光》、《祝福》、《在酒楼上》、《长明灯》、《孤独者》、《伤逝》,等等,都是悲剧性的故事。
它们示人以悲,却又感人以美;它们是哀痛的艺术之花。
(一)由于鲁迅从事文学活动的目的是“改革国民性”,所以他的小说创作,大抵不是以伟大的英雄人物,而是以有弱点的普通人物为对象的。
鲁迅笔下的悲剧,几乎都是普通人物的悲剧。
《呐喊》《彷徨》的散文美
《呐喊》《彷徨》的散文美《呐喊》和《彷徨》的美在于它们深刻揭示了鲁迅对当时中国社会的独特理解和深刻洞见。
首先,从艺术特色上看,《呐喊》和《彷徨》具有以下美点:1. 人物塑造:鲁迅在小说中创造了众多具有深广社会历史内涵和个性化的人物形象,如阿Q、闰土、孔乙己、魏连殳、吕纬甫、狂人、祥林嫂、子君等,这些人物形象生动活泼,内心世界丰富深邃。
鲁迅通过“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的典型化方法和白描手法,将最能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特征进行描写,展现出人物的灵魂。
2. 艺术多姿多彩:《呐喊》和《彷徨》以客观写实的现实主义为主,但也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成分。
在冷静的叙事中隐寓着浓烈的感情,善于创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细节真实传神。
同时,这两部小说也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民族特色,浙东地区的地方风光和民俗、民情的描写使小说成为中国现代最早的乡土文学。
3. 结构形式新颖丰富:《呐喊》和《彷徨》的结构形式非常丰富,体式多样,如日记体、手记体、戏剧体、对话体、随笔体、速写等。
特别是《呐喊》,茅盾曾评价鲁迅是“创造新形式的先锋”“几乎一篇有一篇新形式”。
这些新颖的结构形式为小说增添了艺术魅力。
4. 独特的语言风格:鲁迅的语言风格独特,以口语为基础,吸取有生命的古代语言,形成简练、生动、峭拔的语言特点。
这种独特的语言风格使得他的小说具有更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其次,从主题和思想深度上看,《呐喊》和《彷徨》的美在于它们揭示了鲁迅对当时中国社会的独特理解和深刻洞见。
鲁迅在小说中深刻揭示了中国封建社会的丑恶和黑暗,以及他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深刻关注和思考。
他通过描写人物的生活和命运,展现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现实和问题,引发读者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思考。
此外,《呐喊》和《彷徨》还具有文化价值和社会意义。
这两部小说是鲁迅思想和艺术的代表作之一,对于中国现代文学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们不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也是研究鲁迅思想和艺术的重要文献。
鲁 迅呐喊彷徨的开头艺术
鲁迅呐喊彷徨的开头艺术《鲁迅呐喊彷徨的开头艺术》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巨匠,其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呐喊》和《彷徨》是他的两部经典小说集,其中的开头艺术更是展现了他高超的写作技巧和深邃的洞察力。
在《呐喊》中,开篇之作《狂人日记》的开头便令人震撼。
“今天晚上,很好的月光。
我不见他,已是三十多年;今天见了,精神分外爽快。
才知道以前的三十多年,全是发昏;然而须十分小心。
不然,那赵家的狗,何以看我两眼呢?”这段开头营造了一种神秘而紧张的氛围。
“很好的月光”本应是美好的象征,但在文中却显得诡异。
三十多年未见的月光,如今一见精神爽快,却又要十分小心,这种矛盾的心理瞬间抓住了读者的好奇心。
而赵家狗看人的细节,更是让人觉得周围充满了未知的危险和威胁,为后文揭示封建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扭曲埋下了伏笔。
《孔乙己》的开头则是通过咸亨酒店的格局和顾客的分类,将社会的等级差异展现得淋漓尽致。
“鲁镇的酒店的格局,是和别处不同的:都是当街一个曲尺形的大柜台,柜里面预备着热水,可以随时温酒。
做工的人,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四文铜钱,买一碗酒,——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现在每碗要涨到十文,——靠柜外站着,热热的喝了休息;倘肯多花一文,便可以买一碟盐煮笋,或者茴香豆,做下酒物了,如果出到十几文,那就能买一样荤菜,但这些顾客,多是短衣帮,大抵没有这样阔绰。
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
”这样的开头不仅描绘了一个生动的场景,更通过对不同顾客的描写,暗示了孔乙己这个落魄知识分子的尴尬处境。
他既不属于短衣帮,又无法真正融入长衫客的行列,为他的悲剧命运奠定了基础。
《彷徨》中的《祝福》,开头以“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
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接着一声钝响,是送灶的爆竹;近处燃放的可就更强烈了,震耳的大音还没有息,空气里已经散满了幽微的火药香。
浅谈鲁迅《呐喊》、《彷徨》的艺术特色
浅谈鲁迅《呐喊》、《彷徨》的艺术特色
鲁迅是中国近现代文学界伟大的文学家,其代表作中,《呐喊》和《彷徨》受到许多
读者的喜欢与追捧。
这两部作品的最大的艺术特色是以"嘲讽式的思考"自觉抵抗于极其严
重的"意识形态局限",表达了大量的反抗精神与时代气息。
首先,在《呐喊》中,鲁迅以另类的视角表达了反抗精神。
这种反抗精神是以"嘲讽"
的思考方式背弃传统价值观念,追求另一种价值世界的内心表达。
姚立夏实验了许多较为
封建的经典框架,但是得不到期望的满足,反而只会让他感到空虚和收获一片悲壮。
可以说,《呐喊》展示出了一种叛逆及其精神勇气,旨在表达鲁迅自身反抗意识形态局限的感受。
其次,《彷徨》也通过"嘲讽式思考",强调了其反抗精神。
小说的主人公窦娥,在小
说的前两章就已经清晰地表现了其强烈的反抗意识,即对传统价值观念和社会模式的抗拒。
尤其是窦娥与老荆的戏剧式冲突,以及涉及到的社会现象,表现了鲁迅对时代的批判与反思,也是片中重要的反抗比例。
最后,这两部作品都通过"嘲讽式思考",体现了反抗精神,来反映当时许多现实社会
现象。
鲁迅在这两部作品中,采用不同的手法,对传统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局限的情况进
行了深入的探讨,既给新的思想带来了激励,也为改变社会状况提供了参考。
鲁迅狂人日记的艺术特色
鲁迅狂人日记的艺术特色
鲁迅的《狂人日记》是一部具有深刻的社会批判意义的小说,它揭示了中国封建社会中人性的丑恶和社会的腐败。
这部作品具有以下艺术特色:
1. 独特的叙事手法:《狂人日记》以日记的形式展现,通过主人公的自述和记录,将读者带入到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这种叙事手法增加了作品的真实感和亲身体验感,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主人公的思想和情感变化。
2. 锐利的社会批判:鲁迅通过主人公的狂言疯语,对封建社会的腐败和人性的丑恶进行了深刻的揭示。
他通过荒诞的情节和夸张的表现手法,对当时的社会现象进行了尖锐的讽刺和批判,使作品充满了讽刺的力量。
3. 精细的人物刻画:《狂人日记》中的主人公是一个精神错乱的病人,但他的形象却十分鲜明和生动。
鲁迅通过描写主人公的言行举止,展现了他扭曲的人性和被压抑的情感。
这种细致入微的刻画使得主人公变得鲜活而有血有肉,引起了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4. 夸张的象征手法:在《狂人日记》中,鲁迅采用了许多夸张的象征手法,如以动物的形象来代表人物,以空洞的话语来暗示社会的
虚伪等。
这种手法使作品充满了寓意和象征,增加了作品的艺术张力和内涵。
总之,鲁迅的《狂人日记》通过独特的叙事手法、锐利的社会批判、精细的人物刻画和夸张的象征手法等艺术特色,以一种荒诞而讽刺的方式揭示了封建社会中的人性和社会问题,使作品具有了深远的思想价值和艺术魅力。
鲁迅的讽刺艺术及其语言魅力
鲁迅的讽刺艺术及其语言魅力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巨匠之一,他的讽刺艺术深深吸引着读者。
他运用犀利的笔触和独特的语言魅力,以小说、散文等文学形式,对封建社会及其弊端进行了犀利的讽刺。
本文旨在探讨鲁迅的讽刺艺术以及其语言魅力,并进一步探索其特点和影响。
一、鲁迅讽刺艺术的特点1.1破旧形象的塑造鲁迅在作品中经常通过描写人物的形象来进行讽刺。
他用生动的笔触形象地描绘了那些陈旧腐败的社会形象。
比如在小说《狂人日记》中,他以疯狂的医生讽刺了自私和无知的封建士大夫;而在《阿Q正传》里,他以阿Q的形象揭示了中国封建社会中普遍存在的自卑和自嘲的心态。
1.2 锐利的语言鲁迅的讽刺不仅仅体现在他的情节构思上,他还通过锐利的语言来强调对不公和荒谬的批判。
他敢于直面社会现实,运用大胆而犀利的辞藻,细致地揭示了封建社会各种弊端和虚伪。
例如《狂人日记》里的“我这样直爽的人,实在连被雷打的可能也没有…”这样的语言表达,巧妙地讽刺了一些善于掩饰自己的人。
1.3 挖掘封建伦理鲁迅善于通过讽刺揭示封建伦理的脆弱性和虚伪性。
他的作品中常常探讨人的本性与社会伦理之间的冲突。
例如在《阿Q正传》中,鲁迅通过讽刺阿Q的人性缺陷,进一步揭示了整个社会伦理结构的虚假性和破败性。
二、鲁迅讽刺艺术的语言魅力2.1 独特的文学形式鲁迅在讽刺作品中采用自己独特的文学形式,运用夸张、反差等手法,使得作品更加生动有趣。
他常常通过对比来达到讽刺的效果,例如在《阿Q正传》中,通过描写阿Q的自嘲和无知,使得讽刺更加深刻。
2.2 丰富的表现手法鲁迅的讽刺作品中运用了丰富多样的表现手法。
他使用了大量的比喻、夸张和隐喻等修辞手法,使得作品语言更加生动,触动读者的情感。
通过这些手法,他不仅仅讽刺了封建社会的弊端,更深入地刻画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风气的恶劣。
三、鲁迅讽刺艺术的影响3.1 对社会思潮的引导鲁迅的讽刺艺术对当时的社会思潮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
他通过对现实的直接揭示,使得人们思考,唤起了社会对封建伦理的质疑意识。
朝花夕拾题目的妙处
朝花夕拾题目的妙处
1.真实感:这种文学形式的特点在于真实、亲切、贴近生活,可以让读者更好地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感受到生活中隐藏着的美。
2.可读性:朝花夕拾本身就是一种随笔,文字流畅自然,读起来非常舒适。
3.语言性:鲁迅的朝花夕拾在写作语言上,有许多富于感染力的独特表达,特别是鲁迅独特的时代感,让读者可以在阅读中领略到作家的语言艺术。
4.思想性:通过朝花夕拾,鲁迅将自己对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做了深刻的思考,向读者传达了自己的价值观念。
这些有意义的思考使得朝花夕拾有着很强的思想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鲁迅小说题目的艺术魅力发表时间:2012-08-16T17:15:31.013Z 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2年第30期供稿作者:张爱民[导读] 我们要学习鲁迅先生那种“深思而慎取”的钻研精神,更要学习他那种力求完美的创作态度。
摘要:这些年来,研究分析鲁迅先生作品的评论文章日渐减少,一方面是鲁迅先生正渐渐从学术研究者的视线中隐去,另一方面是由于对鲁迅先生作品的研究角度很难有新的突破口了。
有一种趋势很明显:鲁迅及其作品正渐渐被人淡忘。
难道从鲁迅先生的经典作品中再也发掘不到有价值的东西?其实,只要我们另辟蹊径潜心探究,就不难发现:鲁迅在创作的领域留给后人太多高超绝妙的技巧。
本文单从鲁迅小说的题目来谈谈他在创作中带给我们的启示。
关键词:鲁迅小说;题目;艺术魅力一、例证鲁迅小说题目的艺术价值为了能证明鲁迅小说题目的艺术价值,我们不妨剖析几个例子:例一:《狂人日记》。
这篇小说发表于1918年5月15日,它是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小说,它在鲁迅的小说中占有十分特殊的地位:这篇小说预示着鲁迅先生吹响了向封建社会进军的第一声号角。
小说的题目非常简单,由两部分组成:“狂人”和“日记”。
两个词同属名词,从词性的角度讲都是介绍说明两个事物。
“狂人”意指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精神不正常的病人,“日记”则紧扣小说的行文方式——日记体。
这个题目高度概括了小说的人物特点和行文特色。
具有简洁明了、夺人眼球的作用。
这个高度凝练的题目为这部划时代的作品增添了艺术魅力。
例二:《孔乙己》。
小说用人名作题目,简单至极。
而小说的主旨却相当深刻,这篇小说揭露了封建思想和封建文化对读书人的戕害,批判了国民的麻木和冷酷。
为了表达这个深刻的主旨,鲁迅先生刻画了“孔乙己”这个典型的人物。
“孔乙己”那迂腐可笑的行为以及悲惨的身世让读者在笑过痛过之后终能体味作者的良苦用意。
“孔乙己”这个题目最能传达出作者的哀伤之情,悲愤之感。
整篇小说始终围绕着题目展开,行文起伏,张弛有度。
“孔乙己”既是作品的主人公,又是倾注了作者一切情感和思想的载体,以此为题可谓一举数得。
例三:《阿q正传》。
这篇小说写于1921至1922年间,主要反映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社会的畸形面貌。
小说的题目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观点:为小人物“阿q”立传。
“阿q”是谁?一个畸形社会下的一个畸形的人!鲁迅为这样的小人物立“正传”,而非“外传”“野传”,显然有其深刻的用意。
在世人的眼中,只有帝王将军、王侯将相方可入正传。
而鲁迅先生却一反禁锢,在他的眼里像“阿q”之流的小人物才是中国社会的主流,他们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决定了这个民族的未来走向。
鲁迅用这个题目既表达了对下层人民的关切与同情,更表达了对国家和民族的担心与忧虑。
以上三篇小说都以人物作为小说的题目,概括起来有这样几个特色:(1)题目紧扣作品的典型人物。
鲁迅先生擅长以精炼的笔法生动地刻画笔下的小人物,这些小人物的点点滴滴恰恰具有令人震撼的艺术魅力。
直接以人物为题能让读者把关注的重点放在这个人物的悲惨身世上,从而加深对黑暗时代的认识。
(2)简单的题目直击深刻的主旨。
这几篇小说的主旨都很深刻,而体现作品主旨的人物却很简单单一。
鲁迅先生善于以小见大,从卑微中觅得苦痛,足见其手法之高超!(3)题目本身设置悬念激起读者的好奇心。
“狂人”是谁?为何而狂?“孔乙己”,多么酸腐的名字!“阿q”,多么的不伦不类!这些扑面而来的疑问是勾起阅读兴趣的最佳添加剂。
这几篇小说的题目看似简单,其实是别出心裁,匠心独运。
例四:《药》。
这篇小说写于1919年4月,五四运动爆发前夕。
鲁迅先生写这篇小说的目的是希望能找到治愈中华民族的苦痛的良药。
他在苦苦思索,苦苦寻找,却看不到民族的未来和希望。
“中国向何处去?”这个问题深深刺痛着这位爱国主义斗士的心。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鲁迅先生创作了小说《药》。
他将自己的苦闷、彷徨、痛苦和无奈,这诸多复杂的情愫倾注在这篇小说里。
小说以华小栓治病需要药为引子,引出了一个令人悲愤而又痛心的事实:革命者夏瑜的鲜血被用来当做治病的药方。
人民的愚昧和冷漠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麻木者和革命者最终都走向灭亡,这就是辛亥革命失败的真正原因,这就是中华民族无可救药的根本原因。
小说以“药”为题,可谓寓意深刻。
从表面看,它直接点明了小说的线索;从深层意义上看,它蕴育着作者对民族未来对国家前途的深深担忧。
这个题目让人震撼,催人深思,使人落泪。
例五:《故乡》。
小说写于1921年初,但却概括了1921年前三十年内,特别是辛亥革命后十年间旧中国农村日趋破败、农民生活日趋贫困的历史。
鲁迅先生通过“故乡”的变迁,深刻刻画了这段历史下民生凋敝的惨状。
小说始终围绕“故乡”做文章,时而直叙,时而插叙,时而倒叙,时而补叙。
他变换角度全方位立体地展示了故乡的今与昔,有美好的回忆,也有令人揪心的现在,还有充满期许的未来。
所以说,“故乡”既是实指,也是一种期盼。
作者在小说里既有对故乡破败的苍凉感,也有对中国农村惨状的思考,还有对未来帝憧憬和期待。
因此,小说以“故乡”为题恰恰表明了作者的创作意图。
这个题目最能切中作品的要害。
例六:《祝福》。
这篇小说写于1924年2月,小说的意旨是为了深刻揭露辛亥革命后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彻底被摧毁,而封建思想封建礼教杀人的罪恶现实正在农村大地上演。
小说以祥林嫂这个人物的悲惨命运为主线,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整篇小说之所以能产生一种挥之不去的悲情色彩,关键还在于作者精心设计的那些“祝福”的场景。
小说将小人物的深深苦痛与地主家祝福的欢乐加以对比,以乐景衬哀情,读来让人悲痛万分。
文中三次写到祥林嫂参与祝福的场景,一次比一次凄惨,一次比一次绝望,小人物最终成了礼教的牺牲品,惨死在了祝福声中。
鲁迅先生让我们真正认识到了“祝福”的真实含义,这祝福充满着对旧世界的愤恨,这祝福充满着对愚昧者的同情,这祝福更像是一种诅咒。
所以,这篇小说以“祝福”为题充满了太多的情感,融入了作者太多的感慨。
“祝福”是小说的线索,也是影响人物命运的重要事件,更是封建礼教的行刑场。
由此可见,这个题目的意味太深重了。
以上三篇小说的题目跟前三则相比明显不同,后三例不以人物为题目,而是以小说的线索或者主要场景为题。
后三例题目的深度和难度远远超过前三例,这足以说明作者拟题能力的高超。
这三则题目堪称经典,究其原因如下:(1)题目传神,字字千金。
“药”仅一字,却将小说的主旨道破。
华小栓治病要“药”,夏瑜的鲜血成了“药”,“药”得到了,却没能只好病;这正如中华民族的疾病一样,少数革命者的鲜血治不好民族的顽疾。
小到一个家庭,大到一个国家,都在寻找治病的良药!这个一字的题目可谓力透纸背,难以替代!同样如“故乡”、“祝福”,都属于短小精悍类的题目。
这两个题目将小说的人、事、景、情巧妙地融为一体,它们既是人物活动的关键场所,又是情节发展的主要线索。
(2)小说题目与作者的创作意图密切相连。
如果把“药”改成“华小栓”,把“故乡”改成“闰土”,把“祝福”改成“祥林嫂”,那么小说的整体价值会大打折扣。
为什么呢?因为“华小栓”、“闰土”、“祥林嫂”这三个人仅只是作品庞大内涵的一个元素而已,单纯以这三个人的名字作为小说的题目,势必显得题目的力度与作品的厚度不相称。
而且这三个人物所处环境的复杂性多变性要远远超过“孔乙己”、“阿q”“狂人”。
决定作品题目的关键原因是“药”“故乡”“祝福”更能符合鲁迅先生的创作意图。
二、得到的启示通过对以上六则题目的剖析,我们可以得到很多有益的启示。
鲁迅先生的那些小说之所以能成为不朽的杰作,不仅是因为作品有深刻的思想,如果把视野放得更开一点,我们就不难发现:从题目到内容乃至行文的技巧,这其中的每一个环节对鲁迅先生来说,他都做到了精益求精。
而其中题目的拟定就显得尤为重要,也更能衡量出作家功力的高深,因为一个贴切的题目能使一部作品成为流传千古的符号。
那么,对于读者来说,我们在写作中如何来确定一个精妙的题目呢?从鲁迅先生的经验来看,我们可以遵循以下几个法则:(1)作品的题目要与作品的灵魂相吻合。
任何一部作品都有一个灵魂,这个灵魂也就是作者的思想意旨,好的题目一定要与作者的思想意旨相符合,不可脱离作品避重就轻抑或文不对题。
(2)作品的题目要与作者的思想情感相吻合。
每一部作品都有作者融入的特定情感,或喜或悲,或爱或恨。
而一个贴切的题目应该能折射出作者的某种特定情感,虽然不一定很直白,但可以通过对文本的深层解读让读者品出隐藏在题目中的情感。
譬如“祝福”,譬如“药”,题目本身是个中性词,但仔细阅读过文本之后还是能揣摩出作者的多重情感。
(3)题目应力求言简义丰。
一个好题目不一定要用太多的文字,而那些精炼传神的题目更能增添作品的厚度。
当然,也更能彰显出作者的写作实力。
因为,要拟一个简单的题目并不难,难就难在简单中蕴含着丰富的意蕴。
这对写作者来说无疑是一种考验。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给一部作品拟一个好题目着实是一门很重要的学问。
我们要学习鲁迅先生那种“深思而慎取”的钻研精神,更要学习他那种力求完美的创作态度。
只有多看多想多练,才能提高自己的拟题能力,才能使自己的创作水平向着更高的境界迈进。
作者单位:陕西省安康市岚皋中学邮政编码:725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