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西方政治思想讲义(一)
第2课 西方国家古代和近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讲义--2022届高三历史统编版一轮复习
![第2课 西方国家古代和近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讲义--2022届高三历史统编版一轮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47a01e11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76e4b23.png)
第2课西方国家古代和近代政治制度的演变本节结构重点阐释一、雅典民主制度的特点及局限特点直接民主:公民直接参与城邦政治活动。
所有具备公民资格条件的人都可以参加公民大会,这是雅典直接民主的主要体现。
主权在民:公民均有参与权、知情权、发言权、选举权、被选举权;各机构内部实行集体负责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除十将军外,雅典一切官职向各等级公民开放。
轮番而治:公民通过抽签选举或轮流坐庄等方式担任公职。
陪审法庭、议事会是“轮番而治”的集中体现。
崇尚法治:公民之间是平等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雅典民主政治运行的基本政治原则。
集体领导:集体决策,少数服从多数。
议事会、公民大会是其集中体现。
权力制约:城邦的全体公民对官吏实行监督和制约,如陶片放逐法、官吏任期制、陪审法庭等。
局限性民主性质的原始性:仅是一种颇为原始的直接民主形式,只适用于小国寡民的城邦民主范围的狭隘性:是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之上的,是奴隶主贵族的民主,是少数人的民主,广大的奴隶、外侨和妇女等被排除在民主殿堂之外。
运作方式的随意性:抽签选举和轮流坐庄的参政方式,意味着素养不同的人享有同等的国家管理权,很可能会导致国家权力的滥用和误用。
二、西欧君主制度的演变中世纪早期:西欧实行封君封臣制度,诸侯势力强大,王权依靠教会支持获得政权的合法性,这一时期西欧政治生活呈现出王权、教会、诸侯三元分立的局面。
中世纪后期:自治城市的发展,城市市民登上历史舞台,在教会与城市的支持下王权地位提升,虽然王权在于诸侯的对比上占据优势,但是还需要受到城市市民和教会的制约,形成等级君主制和议会君主制。
15世纪后:在早期资产阶级的支持下王权在全国建立起专制统治,教会势力受到冲击,民族国家形成,王权压倒其他势力建立起专制统治,并为资产阶级的发展提供条件,进入君主专制时期。
17世纪后:君主专制不断加强,引起资产阶级的不满,随着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资产阶级力量的增长和资产阶级思想启蒙运动的开展,各国出现革命或改革,君主专制被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取代,部分国家保留了君主,形成君主立宪制。
刘擎《西方现代思想讲义》读后感
![刘擎《西方现代思想讲义》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81843486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84ac08b.png)
“这是最坏的时代,也是最好的时代”——读《西方现代思想讲义》有感题记:人类因理性1而伟大,因知道理性的局限而成熟当你听到书名《西方现代思想讲义》时,有何感觉呢?我想可能很多人都会觉得高深晦涩从而敬而远之。
可这个暑假当我偶然翻开涉猎浅阅时,发现全书出人意料地流畅生动。
合上书本时,仿佛能看到刘老师微笑着出现在眼前,告诉我:恭喜你,完成了一趟观念的探险之旅。
底色:现代化日新月异,时代病症悄然而生“喜忧参半的现代人”有一种观点认为,“只要科学技术继续向前发展,生产力极大提升,人类社会的矛盾和问题都会迎刃而解的。
”本书立场就是旗帜鲜明地反对这种观点。
西方诸多思想家认为,这些问题本来就是现代化所带来的,一味的现代化自然无法将问题消除。
怎么理解呢?科学技术破除了封建迷信神学的旧秩序,“世界祛魅”、“上帝死了”,社会生产力极大解放,人们的生活水平呈指数级提高。
但科学技术有没有给出关于价值选择的答案,即回答“什么是好的?什么样的人生是值得的?”这种问题。
人们享受高效率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没有准确药方的“时代病症”,如人生志向意义的模糊虚无、对故乡的思而无归、工作压力越来越大、价值多元冲击道德和法治、消费主义当道金钱至上等等。
于是,在生活领域,人们随波逐流不知所求;于公共政治,各国价值多元彼此争斗没有结果。
且不说,生产力的极大提高需要时间,这中间等待的漫长年代,“时代病症”依旧存在,折磨着现代人。
“未来何去何从”正如刘擎所说“我们一方面处在解放的轻松与兴奋当中,另一方面又处在不确定的、没把握的焦虑当中。
”那么我们要如何破除时代的迷思,做一个清醒的现代人呢?书中便探讨了19位西方思想家对“现代”的看法,十九座思想大厦实然庞大,撷取一些发人深省的观念与君分享。
洞见:追求自由和理性,也知其局限和代价“理性可不是天生的”弗洛伊德指出,无意识(人的原始欲望)不仅存在,而且生猛有力。
这说明,理性头上并没有“与生俱来”这一光环,我们许许多多的选择其实受到了潜意识的支配。
政治学讲义 教案 第五章 政治权力
![政治学讲义 教案 第五章 政治权力](https://img.taocdn.com/s3/m/5b8e98483c1ec5da50e270a6.png)
第五章政治权力权力是人们非常熟悉的字眼,它象阳光、空气一样真切,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人们似乎无时无处都能体察到权力的存在。
在人们的社会关系中,在那种一个人或一个集团的行为能带有强制力地影响、支配另一个人或一个集团的活动中,就表明权力的存在。
权力似乎是很神秘的,它看不见、摸不着,是无形的。
它象精灵一样控制着社会各个领域。
诚如一位智者所描述的:“它是一种使人产生神秘感的东西,人们虽然看不到权力的实际形象,但是每一个有理智的人又都感到它的存在。
”权力作为一种充满魔力的社会现象,它从来就是这样既“神秘”,又“普及”。
从整个人类历史来看,政治与政治权力的行使和权力斗争是分不开的。
如果说,人们的根本利益是政治的基础,那么政治权力则是政治运转的动力;如果说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那么,政治权力则是政治的集中表现;如果说经济生活的媒介是货币的话,那么,政治生活的媒介则是政治权力。
货币是经济学中的基本概念,同样,政治权力也是政治学中的基本概念。
政治权力使各种各样的政治行为主体卷入政治。
整个政治过程就是围绕政治权力的获得、巩固、行使、终结和再获得、巩固、行使的斗争和运转过程。
因此,研究政治生活的政治学不能不研究政治权力。
第一节政治权力概述一、权力的含义、构成及本质(一)权力的含义要准确了解政治权力的内涵,首先必须从权力入手,作一些分析考察。
“权力”是一个十分复杂的概念,可以说有多少人研究过权力,就有多少关于权力的定义。
再加上“权力”一词在日常生活和社会科学中的大量使用,人们对权力的认识更是各持己见,莫衷一是。
“权力” 在汉语中简称“权”。
从我国古代书籍来看,“权”有不同的用法。
一是当名词使用,如《广雅·释器》中说:“锤谓之权。
”锤是古时测定物体重量的器具,我国现存最早的锤是战国的秦权和楚权,多为铜质或铁质。
春秋战国时,“权”被引申和扩展。
获得了新的含义,成为常用字。
在这一时期,“权”字在诸子百家的著述中屡见不鲜,并常常当作动词使用。
西方民主理论讲义(精华版)
![西方民主理论讲义(精华版)](https://img.taocdn.com/s3/m/417acfd6d15abe23492f4d0d.png)
• 柏拉图认为,民主制的根本缺陷在于,它 允许无知的公众来决定公共事务。 • 在柏拉图看来,政治统治是一门需要专门 知识的艺术,必须要由一批经过专门训练 的有知识的人来实行,它决不是一件人人 皆可为之的事情。 • 统治能力是与智慧成正比的,而智慧需要 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接受教育和训练,二 是要有闲暇。
西方民主理论
一.西方民主的起源
• 1、民主的原初意涵: • 我们今天说民主的时候,其意思已经 不是原本意义上的民主了,而是指一种间 接民主,它包括代议制、普选制、政党政 治三个方面的内容,而原本意义上的民主 与此完全不同,可是当我们说到它时,反 而要加上一个限定词“直接的”。
• 社会成员是否能够参与或影响公共利益的 决策,是辨识民主的一个关键要素。这种 参与按民主的本意应该是直接的,而不应 该有中介的机构。
• 波利比阿研究历史发现,君主制、贵族制、民主 制每一个都会走向败坏导致动荡,陷入一个取代 另一个的循环之中。他认为“最好”、“最稳定” 的政体,是这三种成份适度结合起来的政体。
• 在分别叙述了执政官、元老院和人民的权 力及其关系之后,波利比阿道:“权力就 是这样组织的,每个部分牵制其它部分, 又与之合作,在所有紧急情况下,它们的 联合又是非常适当的。所以, 难以发现比 这再好的政治制度了。”
• 混合政体力图融合三种单一政体的优势,在历史 中形成的罗马共和国制度在这方面显示了更强的 稳定性。 • 他认为,罗马共和国的执政官、元老院和公民大 会制混合了希腊政治理论中君主制、贵族制、民 主制的因素,并使这三者“精确的调整并处于恰 好平衡的状态”。 • 他指出“如果人们只注意执政官的权力, 那罗马 国家就完全是君主制政体;如果人们只注意元老 院的权力, 它又完全是贵族政体;而如果只注意 民众的权力,它显然又是民主政体。” • 三者相互牵制、相互合作促成了罗马避免走向政 体衰败的循环圈。
《西方现代思想讲义》学习笔记
![《西方现代思想讲义》学习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41aad761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92e5939.png)
《西方现代思想讲义》笔记第一章导论A. 思想的现实意义1.社会现实离不开思想观念的驱动和解释2.利益不只有物质的,也有思想观念上的3.人的选择不只是对现实理性计算的结果,也是思想观念的外在表现B. 概念1.现代:强调对当下新颖性的敏感,当下的时代不再是以往的延续和重复2.现代化:历史变革过程,包括文艺复兴、科技革命、新航路开辟等3.现代性:现代社会的特点、现代化的结果,1)如工商业和城市的崛起、民族国家的形成和现代民主的发展、人口大规模流动、理性主义获得主导地位、自由平等和个人权利意识兴盛C. 古今之变1.个人主观赋予的价值变得极其重要,有时成为压倒一切的标准2.观念中的自然秩序被打破,人不再相信存在自然给定的意义3.启蒙理性主义崛起,理性成为衡量一切的准绳D. 古今之变带来的观念转变1.人类中心主义的转向:人成为与自然世界相对的主体2.个人主义的转向:个人从社群关系中脱离出来,成为高度自主性的主体E. 现代性的困境1.人生活的意义和理由是什么2.谁应该统治谁第二章现代思想的成年:看清现代、反思现代A. 马克斯·韦伯:理性的局限性1.世界的“祛魅”1)神灵的消失割裂了人和世界的联系和沟通,消灭了一切终极而崇高的价值B. 诸神之争1.理性可以帮助进行事实判断,但无法帮人做出价值判断2.价值判断的多元化让人茫然,形成无法化解的冲突C. 工具理性1.用于找到做事的手段,但无法论证做事的原因。
2.塑造出重视理性计算、追求效率的官僚化组织形式1)基本特征是“非个人化”:把人简化成一些指标、忽视与任务无关的个人因素。
3.对手段的追求压倒了对目的的追求,人不断推迟目标问题、不断加强工具和手段D. 现代的铁笼1.人被看作机器的零件、流水线上的一环2.工具理性无法解决一切问题1)例:用罚款惩罚违法行为,只要能逃避惩罚人还是会违法3.人与人、人与组织的关系成为商业的“供求关系”4.“铁笼”同时创造了优越的物质条件,保护了人第三章现代人的精神危机A. 路标1.信仰的必要性1)让人超越死亡达到永恒,克服对死亡的恐惧2)让人超越卑微达到崇高,战胜欲望的羞耻2.宗教信仰受到理性主义的挑战1)接受信仰需要价值判断2)辨别真假需要事实判断3)信仰和真理间存在逻辑断裂B. 尼采1.“上帝死了”:人们编造虚假的思想自欺欺人,是虚无主义的真正根源1)形而上学的信念a. 相信感知的表象背后有一个更真实的本质世界b. 相信混乱的世界实际上是有目的的c. 相信多样的世界背后有一种统一性2)基督教造出禁欲主义,缓解人在奋斗中遭遇挫折的痛苦a. 与生命本能冲突2.“超人”:掌握生命本身的强健力量1)没有对虚幻的信念,虚无就不会导致消极2)不存在绝对的本质或真理,人生意义也不依赖于它3)所有的价值都是生命由自己的力量主观创造的a. 用生命意志去创造,追求自身生命力量的增长和完满,最终确立和实现生命意义b. 人的高贵在于自身有决定价值的能力,自己给事物以荣耀c. 是人唯一拥有的真实的东西,是人战胜虚无的武器3.“视角决定事实”:每个人用自己的视角制造真相C. 弗洛伊德1.发现人类心理结构中的无意识,颠覆了理性人观念1)含有巨大能量,主要是性欲和攻击本能2)隐秘,难以察觉3)支配人的思考和行动2.人格结构三元说1)本我:无意识的领域,追求即刻的满足,不论是非对错2)自我:在成长和适应社会过程中形成;有理性,重视常识和规则;会用理性甄别本我的要求3)超我:心中的理想化人格,通过内疚感和罪恶感影响人的心理和行动3.欲望的解放1)接受欲望的正当性,可以公开谈论、表达D. 萨特1.存在就是虚无1)人和物体的区别是本质可以改变、有待形成的(相对于“自在”的“自为”)a. “自为”的关键是拥有意识2)但意识有对象性、总是对某物的意识,纯粹的意识是虚空3)人获得本质的方法之一是占有物体,以此得到确定的本质4)但有限、固定的物体无法填满人无限的可能性2.人被判定为自由1)正因为没有预先的本质,人才能自由行动2)人永远不会“是”什么,而是永远在“成为”什么3)人唯一的不自由就是不能摆脱自由3.自由是一种负担1)选择必定带来后果,自由选择意味着独自承担责任2)人们会为了争夺主体性相互斗争、想把他人变成客体3)每个人都是自由的,但不能实现“理想的共同自由”第四章20世纪的教训A. 路标1.现代世界的社会政治困境1)公共秩序无法自然形成,需要强制性政治权威的建立和维护2)政治权威不仅需要暴力,还需要政治合法性3)现代人将自己视为自由平等的个体,政治权威需要自己解释其合法性2.现代政治合法性的理论基础:社会契约论1)政治秩序不是天然的,而是理性建构的人造之物2)政治统治根本理由是被统治者的“同意”B. 鲍曼:现代性的本质要素使大屠杀成为现实1.官僚制1)每个人作为零件,在高效运转的过程中丧失了对目标和全局的责任感和道德感2.园艺文化1)社会秩序是一项工程,可以在科学理性的指导下整理干净2)犹太人成为秩序里的“杂质”3.利用受害者的理性计算消解反抗1)提供可能的求生渠道,引导受害者合作4.预防:坚守不可让步的道德感,保持对他人的道德感知C. 阿伦特:极端之恶的平庸性1.极端之恶:完全不可理解1)不仅不把犹太人看成目的,甚至不当作手段2)动机不是出自贪婪、恐惧、复仇,而是纯粹认为犹太人多余3)否认犹太人的尊严和工具性的价值2.平庸的性质1)纳粹并不是复杂而有魅力的反派角色,而具有浅薄、丧失思考能力的特质2)恶行不是从自身的邪恶动机出发,而是因为放弃思考、丧失思考能力a. 将陈词滥调作为抵抗现实的武器和盾牌b. 拒绝真实的思考和对话c. 仅遵守主流规则已经不能防止人作恶3.解决:独立判断1)道德的真正含义不是循规蹈矩,而是做出自己独立的是非判断2)责任风险极大:无法将判断的责任推给规矩3)道德正直(Moral Integrity)a. 能够和自己和睦相处b. 坦然面对自己,不用规矩和套话自我欺骗c. 保全自己人格的完整4)用思考恢复我们作为人的存在本质D. 波普尔1.证伪主义:科学理论的标志是可以被证明是错的1)科学永远是一种“不彻底的正确”2)不是一定会被证伪,而是理论本身必须包括“经验上被证伪”的可能性3)反例: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不论遇到什么事实都能自圆其说2.科学发展的逻辑1)实证机制:观察事实、归纳理论、证实理论a. 和人的经验相协调b. 没有逻辑基础,只有心理学的基础2)试错机制:提出问题、提出猜想、用反面证据反驳3.批判理性主义1)理性:人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2)理性的可错性(理性的自我批判):人的办法总是不完美的,总会出现新问题4.反对的政治理论1)乌托邦社会工程a. 人可以依靠自己的理性,按预定的蓝图改造世界,创造出完美的社会b. 具有全面而永久的“整体主义”特征,是一种时间和空间维度上的全方位规划c. 低估了理性的可错性,不切实际2)历史决定论a. 历史被一套规律决定,向确定的目标发展,最终实现目标b. 主观努力只能发挥有限作用、促进或者拖延这个历史进程,但无法改变历史规律c. 人的知识本身就是影响历史发展的重要变量,因此历史进程无法被决定d. 倡导“零星社会工程”i. 对传统做出渐进温和的改良,防止激进的革命ii. 通过不断尝试和纠错机制实现社会发展E. 哈耶克1.自发秩序:自然生成的规则、自发演化出来的秩序1)并不排斥人为因素,但反对过度拔高2.苏格兰启蒙运动:把理性看成一种怀疑、反省和批判的能力,而不是掌控一切的能力3.“理性的自负”1)苏联的失败:在经济领域推行计划经济2)纳粹的灾难:在社会规划中依赖高度理性化的系统设计a. 认为犹太人是不符合秩序的存在b. 追求的理想可能是崇高的3)虚幻的期望:用整体规划摆脱和政府现代社会的高度不确定性,以及随之而来的焦虑和不安4.“人类的必然无知”1)人的知识总是有限的,必然包含着无知的一面2)认识到理性知识的局限性,保持审慎和怀疑3)运用理性的同时,直面不可摆脱的无知,与不确定性共存F. 伯林1.价值一元论1)不是说世界上只有一种价值,而是说表面上丰富多样的价值,其本质是和谐统一的,可以用同一个评价尺度比较a. 价值:我们认为重要的理念b. 价值观:信奉或珍视什么理念2)可以找到一个最高价值,其他价值都是从中派生出来的a. 对“美好生活”存在一个唯一正确的答案b. 对道德和政治生活提供的解决方案不仅无法摆脱多元价值冲突,反而引发严重的人类悲剧2.价值多元论1)“多元价值的不可公度性(不可通约性)”:无法找到衡量不同价值的通用尺度2)人往往无法同时实现多种价值,不可公度的价值常常无法调和3)有时需要为了一些终极价值牺牲另一些终极价值,这是人类困境的永久特征4)价值观相同的人,甚至一个人自己都面临这种困境3.价值客观论1)反对价值主观主义和相对主义2)价值是多元的,但也是客观存在的,不是主观想象出来的3)人类具有某种最低限度的共通性,可以理解、可以想象对方为什么追求不同的价值4.两种自由1)消极自由:不想要什么就可以不要什么,是摆脱障碍的自由a. “什么都不做”即可实现消极自由2)积极自由:想做什么就可以做什么,是实现目标的自由a. 要实现的目标应当是理性的自我所追求的高级目标b. 如果目标就是“什么都不做”:滥用了消极自由,也没有实现积极自由c. 反思:危险的概念魔术i. 把强制和牺牲变成了真正的自由,用积极自由为奴役他人的做法正名ii. 积极自由同样容易被滥用,但更隐蔽,更具欺骗性,应当警惕G. 马尔库塞1.非恐怖的极权主义:发达资本主义社会,人们虽然享受着富裕的生活,但实际上处于总体性的控制之中,不知不觉丧失了自由1)很隐秘,不需要暴力和强制,很难察觉,也就无从反抗2)可以有效排斥、化解、招安反叛者,从而延续控制a. 资本主义贿赂了人民,换取了服从b. 刺激物质需求和享受欲望,让人无止境地追逐不断更新换代的“虚假需求”c. 消费社会是一个自我强化的系统,商品拜物教成为人们的普遍信仰2.单面人:富裕的生活和舒适的享受以丧失“人”的身份为代价1)对多数人而言,劳动只是赚钱的手段和工具,消费和享受才是目的2)人的“自由”都没有超出“如何赚钱——如何消费”的单一的生活模式3)资本主义社会不是真正自由开放的社会,而是单向度的社会4)体制中的人不是立体丰富的全面发展的个体,而是丧失了真正自由的单面人5)如果社会进步只是变得更富裕,但人的异化没有消失,那就不是真正的进步3.变革的难度1)工人阶级获得利益,被整合进资本主义体系a. 这种整合甚至深入心理层面,曾经的革命主体丧失了革命性,成为维护资本主义的保守力量2)“民主政治”中的批评、抗议只能在体制内起作用a. 不但无法改变体制,还为单向度的社会造出自由多元的假象b. 违背主流的观念、愿望、目标要么被转化为现存体制能接受的方式存活,要么被排斥消灭第五章自由主义及批判者A. 罗尔斯1.无知之幕1)不同人有不同的偏好,因此对公平的标准存在分歧2)假设不知道自己的身份和个人特征,处于“原初位置”,再围绕公平的社会规则订立契约2.正义二原则(《正义论》)1)平等的自由:每个人平等地拥有一系列基本自由,如言论、信仰、拥有财产的自由2)平等分配的例外情况a. 相关职位和工作在“公平的机会平等”前提下向所有人开放i. 人的处境和命运不受无法掌控的因素影响ii. 不平等是为了设立尽可能平等的起跑线b. 差异原则:让处境最糟糕的人改善状况i. 应对天赋差异带来的不平等B. 诺齐克1.反对罗尔斯的主张1)没有完全充分尊重个体权利:把个人天赋当作公共资源分配2)不够自洽:在政治文化上坚持自由主义,但在社会和经济问题上采取了平等主义的立场2.自由至上论(放任自由主义)1)起点:个体权利绝对有限,任何限制都需要很强的正当理由2)坚持全方位地坚持自由原则,对不受任何干预的自由市场资本主义进行道德辩护3)强调“持有的正义”:获取正义+转让正义=持有正义a. 获取正义:财产在最初获取时必须正当,如劳动占有天然资源或接受资源馈赠b. 转让正义:财产转移是通过资源交换或馈赠c. 矫正正义:通过不正当方式获取的财产不论经历多少变化都应矫正3.最小国家理论1)人的不利处境只要不是他人强制造成的,就无法正当地要求补偿a. 只能依靠自愿的慈善救助,不能要求国家福利救济b. 二次分配的“转移支付”无法满足“转让正义”原则2)只同意最低限度的税收a. 用于履行安全保障功能b. 不应用于财富分配4.坚持“历史正义”,反对“模式正义”1)只要财产来路清白,无论多寡都是正义的,形成的财富分配都是正当的2)只要允许自由交易,任何既定的结构模式都无法维系,需要不断进行强制再分配回到既定的模式3)“模式正义”将一部分人当作了其他人福祉的工具C. 德沃金:平等的尊重和关怀1.平等的尊重:尊重每个人自己选择的生活目标和方式1)只要本人自愿、不伤害他人,国家就不应偏袒或干涉(国家中立性原则)2)平等的关怀:为实现各种生活理想提供平等的资源a. 不是提供平等待遇,而是充分考虑处境差异导致的需求差异b. 不应弥补个人选择导致的差异2.社会的奖赏或惩罚应针对个人选择和志向,而尽量减小天赋因素的影响3.同时回应现代人对自由、平等和多元价值的三种诉求D. 桑德尔:社群主义1.道德个人主义1)每个人作为道德主体,是自由独立的个体2)道德责任仅来源于个人的自由选择,不受其他到的纽带约束2.社群主义1)麦金泰尔:“我是谁,我要做什么,需要什么”之类问题的答案在自己的故事之中,只有讲通自己的故事、理解自己成长的过程和影响才能真正回答2)面临不同选项时,我们根据自己的故事的连贯性,选择更有意义的选项3)故事和意义都离不开社群,无法仅仅从个人意志产生4)个人不是孤立的原则,是在社会关系中被塑造的3.构成性的社群观1)个人的目标与社群紧密相连2)社群有一种纽带关系,塑造了人的身份认同、生活理想、道德感和责任意识a. 隔断这种联系,就割裂了人的存在3)个人天然具有作为社群成员的义务,不需要自愿同意E. 沃尔泽1.社群主义对个人主义的批评:虚假而有害1)针对理论:自由主义将人看做脱离社会义务的存在,没有任何尺度和共同标准指导人创造自己的生活——这是对人的虚构2)针对实践a. 个人主义创造了自我中心、“非社会性”的社会b. 每个人都是理性的自立主义者,受到个人权利的保护,但也因为主张自己的权利而分裂c. 个人相互疏远,对公共和政治事务十分冷漠3)社群主义不可能战胜自由主义,但对自由主义的批判不会消失,注定周期性地出现2.“后社会的状况”1)孤立、原子化的自我不是脱离社会的存在,而是被新型的社会造就a. 高度流动性:地理、社会身份、婚姻关系、政治信仰2)自愿型的社群a. 具有可以决裂或退出的权利b. 身份认同或归属关系容易改变、不够稳定c. 从根本上失去了确定性和统一性,,个人不得不随时重新创造自己F. 泰勒1.唯我论:只有自己才对自己具有绝对解释权1)利于抵制对积极自由的滥用2)从消极自由理解个人自主性可能陷入盲区2.坚持个人自主性1)没有自主性,人就丧失了本真性a. 本真性:忠实于自己的内心,不盲从于外在压力和影响,是一种生活方式和道德理想b. 消极自由只是本真性的必要不充分条件2)“忠实于自己”并不是“唯我论”a. 我对自我同一性的发现,并不意味着我独自创造了它b. 自我的理想是在和他人的对话关系和反思中塑造的c. 一件事的重要性和意义要依据一个背景框架来衡量,需要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感知d. 离开背景框架,个人的感觉、选择和决定会变得不可理喻3)“自我”并不独自赋予价值a. 价值和意义来自经历和故事,是在社会生活的关系中形成的b. 我们职能选用和改造,而不能发明价值尺度G. 哈贝马斯1.公共生活的规范性原则1)主体间性:主体与主体间形成的一种关系2)人类生活是发生在人与人之间的活动,相互交往和对话是行动的共同基础3)言谈行动的两个功能:达到功利性目标的策略行动和为了理解彼此进行的交往行动2.交往理性:好好说话是一种客观存在于人与人之间交往中的理性1)是生活中规范性共识的源头:运用交往理性更可能达成共识a. 是出于彼此的信任和平等尊重,大家一起把道理讲通b. 这种规范共识有真正的约束力,能让彼此心悦诚服2)运用条件a. 言谈的有效性(可理解、真实、正当、真诚)b. 理想言谈场景(保障所有参与者平等、自由地展开理性讨论)3)为生活世界确立了理性规范的原则基础,以此抵御“系统的殖民”第六章后冷战时代的争论A. 福山:历史的终结1.历史哲学的论证1)普遍历史观a. 历史存在普遍规律,可以解释所有历史事件b. 历史有自己发展的过程和方向,会从低级阶段走到高级阶段,甚至到达终点2)历史发展的动力是为了获得承认而斗争,这种斗争比阶级斗争更加根本a. 只要人获得的承认不是相互对等的,历史就有矛盾冲突和发展的动力b. 自由民主制度可以实现平等的相互承认,因此“历史终结了”2.政治科学的论证1)普遍化的现代化理论:一个国家不论具有什么文化传统,只要搞现代化就会趋近普遍的共同模式,在制度上大同小异2)现代化发展必然要发展科学技术,必然采用市场经济,必然导致自由民主制3)自由民主政体最大限度地让每个人平等而自主地参与重要公共问题的决策,感到生活的自主权3.辩护1)自由主义的胜利是理念的胜利,对西方社会的不满是因为实践没有达到理念的标准2)其他政治模式往往是本民族文化或特殊国情的产物,不是普遍的政治正当原则3)自由主义民主体制之外的现代化模式迟早面临民主化压力,遭遇巨大挑战而难以维系B. 亨廷顿:文明的冲突1.文明的差异不可磨灭1)七个主要文明圈:西方文明、拉美文明、东正教文明、印度文明、中华文明、日本文明、伊斯兰文明2)文化价值和宗教具有持久性,是影响国家政治发展和国际关系的最重要因素3)文明的核心价值几乎是不可改变的,自由平等、个人主义和民主是基督教文明的产物4)文明之间没有高低优劣之分,都更重视自己的价值2.文明的差异(“文明的断层线”)蕴含冲突的风险1)文明的差异无法消除,冲突的危险也持久存在3.世界秩序只能建立在多种文明共存的基础之上1)应当让每个文明圈内部的核心国家主导“圈内秩序”2)文明圈之间开展平等对话协商、彼此让步,以此控制冲突、避免战争4.批评1)无法解释冷战(意识形态冲突)2)文明圈内部也存在冲突3)文化会相互影响和改变第七章尾声A. 精神内战:国家内部的两极对立1.全球化虽然缩小了国家间的贫富差距,但加剧了多数国家内部阶层的不平等2.全球化让欧美国家感受到文化冲击,但没有有效的应对方案3.政治上的两极对立使自由主义民主失去最低限度的政治共识、陷入严重困境11 / 11。
政治学ppt课件
![政治学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20c85321a37f111f1855bee.png)
《政治学原理》讲义——沈文莉 22
三、中国的政治研究
(一)中国古代政治研究 儒家为主导
(二)中国现代政治研究 反封建反专制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思想
(三)当代中国政治研究
《政治学原理》讲义——沈文莉 23
(一)中国古代政治研究1
先秦的“百家争鸣”,形成了儒家、墨家、道 家、法家等学派
26
(一)中国古代政治研究4
宋代以后,儒家发展出的理学为专制主义政治所利用
朱熹
王阳明
《政治学原理》讲义——沈文莉 27
(二)中国现代政治研究
近代,晚清开始出现反封建反专 制的思想
1、古希腊、古罗马时期 2、中世纪时期
(二)现代西方政治研究
1、文艺复兴时期 2、现代政治学学科的形成
和发展
《政治学原理》讲义——沈文莉 13
古希腊、古罗马时期
古希腊时期——公元前500年~公元前200年 古罗马时期——公元前200年~公元476年 政治研究的最早内容是政体研究,研究的目的是如何
老子
庄子
墨子
韩非子
24
(一)中国古代政治研究2
道家:无为而治 儒家:仁政、礼治
电影链接《孔子》
墨家:兼爱、非攻
电影链接《墨攻》
法家:法、权、势、术
电影链接《英雄》
25
(一)中国古代政治研究3
汉武帝以后儒家思想由于和经 学的研究最为密切而成为此后 的主流政治思想
电 影 链 接 《 汉 武 大 帝 》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观
1、“政治是经济的最集中的体现”,这揭示了政治的本质 2、“政治就是各阶级之间的斗争”,这确定了政治的属性 3、“政治就是参与国家事务,给国家定方向,确定国家活
西方政治思想史
![西方政治思想史](https://img.taocdn.com/s3/m/3a3699d0b9f3f90f76c61b3e.png)
西方政治思想史讲义绪论一、西方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对象政治思想是人们对于政治现象的认识、关于政治问题的观点和主张。
集中体现在关于如何认识国家、组织国家和管理国家的观点和主张。
政治思想的构成要素:对政治现象的描述、分析,对政治问题的价值选择。
政治思想的产生和发展构成政治思想史。
西方政治思想史是古代希腊、罗马、中世纪西欧和近现代西欧北美的政治思想发展史。
二、西方政治思想史发展的基本线索1、古代希腊、罗马政治思想。
2、中世纪西欧政治思想,3、西方近代政治思想,三、学习西方政治思想史的意义1.有助于全面正确认识西方政治文化2.丰富有关政治学方面的知识3.提高思维能力和理论水平4.认识政治思想发展的一般规律,提高分析认识政治问题的能力5.为中国政治现代化提供借鉴和参考第一章古典希腊城邦时期的政治思想第一节古希腊城邦制度与政治思想特点一、古希腊是西方政治思想的发源地。
希腊人将科学、哲学与宗教、巫术区分开来,将从直接经验而来的技术上升为抽象的科学。
希腊城邦制度是产生政治思想的基础。
二、城邦制度的形成和特征希腊城邦制度形成的历史条件。
城邦形成的三条道路和三种类型。
城邦制度的外部特征:小国寡民的规模和多元主义的政治格局。
城邦制度的内在特征:城邦是公民的自治组织。
城邦的基本社会结构,公民的地位和权利,发达的公共生活和政治辩论,政治体制的多样性,公民政治文化。
三、政治思想特点1.自然政治观与整体主义价值观。
2.理性的政治思考与近于科学的研究方法。
3.以政体研究为中心,以协调公民内部关系为主题。
4.公民的政治意识和政治视角。
第二节柏拉图以前的政治思想一、早期自然哲学家的贡献早期自然哲学家的主要派别、代表人物和政治活动。
早期自然哲学家对西方政治观念形成的贡献:理性思考的开端及求知传统;宇宙秩序和人类社会;逻各斯和自然法;自然秩序和社会和谐、社会正义。
二、智者的活动和影响智者的产生和派别。
智者是民主生活繁荣的产物:智者的主要代表人物。
备战2025年高考语文作文热点素材(三)
![备战2025年高考语文作文热点素材(三)](https://img.taocdn.com/s3/m/88b664c2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90d8efd.png)
备战2025年高考语文作文热点素材(三)刘擎《西方现代思想讲义》之韦伯第—章现代思想的成年01 | 路标韦伯与现代思想的成年我们的思想之旅要探访的第一个人物是德国思想家马克斯•韦伯。
为什么要以韦伯作为出发的起点?我可以说出一大堆理由,但最重要的理由是他在西方思想图景中的位置——韦伯是现代思想“走向成年的里程碑”。
韦伯的人生在讲解他的具体学说之前,我们先来了解韦伯其人。
我自己第一次听说韦伯的名字,是在30多年前,哲学家李泽厚的一次演讲中。
李先生说,我们中国人都知道伟大的卡尔•马克思,但德国还有一位“马克斯”也很了不起,就是马克斯•韦伯。
他们都是现代社会学的奠基人(还有一位是法国学者涂尔干)。
韦伯到底有什么了不起呢?我去读他的名著《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可惜当年太年轻,没怎么读懂,就转而去读了韦伯的传记,想先了解一下这个人。
结果让我大吃一惊,本以为他是个大学里的老学究,没想到他非常关注社会现实。
印象最深的一个例子是,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败之后,韦伯写信给德军的实际指挥官鲁登道夫,要求他向协约国献上自己的头颅,挽回德国的荣誉。
鲁登道夫当然不会就这样自杀了,但他同意和韦伯见面。
结果两个人唇枪舌剑,辩论了好几个小时。
我很难想象,世界上有哪个学者能和一个将军展开这样的辩论。
不仅如此,韦伯还常在报刊上发表政论文章,甚至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亲身从军,参与建设和管理军队中的野战医院;在战后又加入德国的谈判使团,作为顾问参加了凡尔赛和会;还参与起草了一战之后德国的共和国宪法。
韦伯不是一个象牙塔中远离大众的学究,而是一位广泛介入公共生活、面向社会和现实的学者。
他是百年前德国最大的“公共知识分子”。
这是韦伯思想生涯的第一个特点。
不过,公共知识分子好像一般都特别忙,很难静下心来扎扎实实做学问。
然而韦伯并不是这样。
他在学术上的涉猎非常广泛,而且都卓有成就,被公认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这是韦伯思想生涯的第二个特点。
韦伯的研究领域非常广泛,包括社会学、经济学、宗教、政治、哲学、历史,甚至还有音乐。
必修三政治与法治第一课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讲义
![必修三政治与法治第一课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讲义](https://img.taocdn.com/s3/m/3f71035a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63275fe.png)
第一课历史和人民的选择课标要求:引述宪法序言,说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阐明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的必然性。
第一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各种政治力量一、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主要矛盾、历史任务(P4)1.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1)地位:是认识和解决近代中国一切社会问题的基本依据。
(2)是什么: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形式上是独立自主的国家,实际上在政治、经济、外交、军事等方面都受到外国殖民主义的控制和奴役。
强调不能独立自主,被帝国主义控制和奴役。
半封建:形式上仍是封建统治和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实际上社会已逐渐近代化,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在不断发展。
强调封建主义占主导,但是资本主义已经在发展。
注意: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是指一半是殖民地社会、一半是封建社会,不是指政治上是殖民地的、经济上是封建的。
(3)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原因:①内因:清王朝对内实行封建专制统治,对外采取闭关锁国政策,中国社会发展几乎陷入停滞状态。
②外因:西方一些国家爆发资产阶级革命,建立资本主义制度,相继完成工业革命,实现机器大生产。
③直接原因:西方列强入侵:1840年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2.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1)基本国情决定近代中国有多重矛盾。
有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统治阶级内部各集团、派系之间的矛盾、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之间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之间的矛盾、资产阶级和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各帝国主义争夺对中国控制权的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之间的矛盾(2)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主要矛盾是对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①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的表现:政治压迫:帝国主义列强通过在中国设立租界、领事裁判权等手段,干涉中国的内政,侵占了中国的领土,破坏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剥夺中国人民的政治权利。
当代政府与政治(讲义)
![当代政府与政治(讲义)](https://img.taocdn.com/s3/m/4d7930bb1a37f111f1855b12.png)
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第一节复习要点一、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一)政府的界定广义政府是指国家的立法、司法、行政机关等所有国家机构的总称。
狭义政府是指国家行政机关。
我国宪法规定,中央和地方的国家机构职权的划分,遵循在中央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原则。
国家行政区划分为省、县、乡三级。
省、直辖市的人民政府决定乡镇的建制和区域划分。
国家在必要时设立特别行政区。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国务院,即中央人民政府,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最高国家行政机关。
国务院实行总理负责制。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是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地方各级国家行政机关。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本级人民代表大会负责并报告工作;同时对上一级国家行政机关负责并报告工作。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都是国务院统一领导下的国家行政机关,都服从国务院。
人民法院是国家的审判机关;最高人民法院是最高审判机关。
人民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最高人民检察院是最高检察机关。
(二)中央人民政府的架构1.国务院组成人员:总理、副总理、国务委员、部长、委员会主任、审计长、秘书长、中国人民银行行长;2.任期:5年,总理、副总理、国务院委员连续任职不得超过两届;3.国务院行政机构包括: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组成部门管理的国家行政机构(各部、各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审计署)、国务院直属机构(具有独立行政管理职能,但行政首长不属于国务院组成人员,但可列席国务院全体会议,如海关总署、税务总局、工商总局、质量监督总局、环保总局、民航总局、广电总局、新闻出版署、体育总局、统计局、林业局、知识产权局、旅游局、安全生产监督局、食品药品监督局、宗教事务局等)、国务院办事机构(不具有独立的行政管理职能,如国台办、新闻办、法制办、侨办、港澳办、研究室等)、国务院议事协调机构(如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绿化委员会、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防汛抗旱总指挥部等)。
(三)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架构正副行政首长均由人大选举产生。
当代西方政治思潮
![当代西方政治思潮](https://img.taocdn.com/s3/m/360fb981960590c69ec3765b.png)
当代西方政治思潮导论1.什么是“当代西方政治思潮”?2.为什要学习这么课?3.怎么学习这么课?4.课程安排1.什么是“当代西方政治思潮”?1.1.当代西方政治思想一般来说可以划分为以下若干阶段:古希腊罗马政治思想:6BC-5AD中世纪基督教政治思想:5-15AD现代政治思想:15-20AD70s当代政治思想:20AD70s-当代政治哲学复兴的标志:约翰·罗尔斯与《正义论》1971年1.2.西方东西方不是一个地理概念,而是一个意识形态概念。
西方通常指那些实行宪政民主制度和市场经济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1.3.政治思潮1.3.1.什么是政治?在一个社会中,人们通过获取、维持、影响、运用国家权力的方式来参与公共决策的活动和形成的关系。
1.3.2.什么是政治思潮?思潮即思想的潮流,政治思潮即政治思想的潮流、流派。
其核心是各种在政治生活实践中发挥指导作用的政治主张及其理论形态。
政治思潮与政治思想(或政治理论):区别:前者重主张,后者重论证;前者重实践,后者重学术;前者的载体是政治参与者,后者的载体是研究者。
联系:政治思潮的核心是政治思想。
没有理论支持的政治主张缺乏说服力。
1.4.两种政治理论当代西方政治思潮的主要研究对象——规范性的政治理论思潮。
一个社会中的人们依据各种规范政治理论而提出关于理想政治生活的各种主张,从而形成各种政治思潮。
政治理论→政治主张→思潮1.5.当代西方政治思潮的特点1.5.1.西方政治思潮的历史发展A,古希腊罗马政治思想:以自然主义的观点来看待政治,认为社会是自然有机体的组成部分。
(亚里士多德:“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政治学》)B,中世纪基督教神学政治思想:以超自然的神的观点来看待政治,认为人类社会是神创世界中的一部分。
政治隶属于神。
C,现代政治思想的总的特点是高扬人的主体性。
随着主体性哲学的发展和人的发现,政治思想开始了一个新的阶段。
政治既非自然,也非神创,乃是自由平等的个人所创造。
当代西方政治思潮
![当代西方政治思潮](https://img.taocdn.com/s3/m/e9f164c826fff705cc170ae9.png)
《当代西方政治思潮》讲义1、当代西方政治思潮引子:研究西方政治思潮的意义一)政治思潮作为一种观念形态可大体归结为: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具有共同政治倾向和较为广泛影响的重大政治思想潮流。
(徐大同)1)首先,政治思潮与现实政治的关系。
2)其次,政治思潮与社会思潮的关系。
政治思潮是社会思潮的一个部分。
哲学,伦理学、社会学3)再次,政治思潮与政治学潮流的关系。
政治学潮流是从政治学原理及其体系出发,由于理论观点和研究方法的差异,而形成如历史学派、分析学派、制度学派、行为主义学派、后行为主义学派等不同的流派。
4)最后,政治思潮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政治思潮的阶级性、连续继承性和稳定性二)20世纪西方政治思潮实际上是指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时期进入垄断资本主义时期以后,西方各主要发达国家的政治思潮。
这个时期的西方政治思潮,从其思想渊源来说,当然可以上溯到古代希腊、罗马和基督教统治时代。
但是就其性质来讲,则应该是15一16世纪,特别是17—18世纪以来近代西方政治思想发展的继续。
或者说,他们都是同出一源的政治思想。
首先,他们有共同的经济根源。
资本主义商业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的状况。
其次,他们有共同社会政治基础。
建立、维护或反对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统治是各时期各种政治思潮的共同核心。
第三,他们有共同的理论内容。
这主要表现在:其一、“用人的眼光”,从人出发,从经验和理性出发,构成了近现代政治思想发展的基本出发点。
其二,政治思想的核心问题是解决如何协调个人和社会,特别是个人和国家关系问题‘从近代的契约论直到现代各种思潮无不如此。
其三,政治思想的基本内容都没有离开国家问题。
20世纪以米西方政治思想中国家管理问题显得特别突出,而且在对国家管理的内容上也有极大变化。
它的含义远远超出国家政府的范围,更强调政党、公民以及利益群体的政治参予和监督。
把现代科学技术引进行政管理,更使整个管理方法得到更新。
2、三个分期1)垄断资本主义。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1880到1945);新自由主义,新保守主义,马克思主义。
西方政治思想史讲义
![西方政治思想史讲义](https://img.taocdn.com/s3/m/aa6836eb50e2524de5187ead.png)
第一章西方政治思想的起源——古希腊早期政治思想第一节 社会背景一、古希腊政治文明的重要性1. 西方生活的三大来源:Greek rationalism, Jewish monotheism, Christian love.2. 古希腊为西方政治理论提供了早期最杰出的学说。
3. 政治和法律相关学科已经萌芽。
4. 为后世提供丰富的分析样本——政治制度。
二、 城邦制度公元前8-6世纪,古希腊进入了城邦时期。
1). 城邦的概念:城市国家(city-state)。
一般由一个中心城和若干卫城,以及围绕卫城的街道和农田组成。
2). 城邦制度的意义(1)城邦林立,为政治制度和思想的比较与竞争提供了基础。
(2)形成了早期的民主制度。
第二节 早期希腊主要政治思想著名的史诗包括:a.荷马史诗:相传由古希腊盲诗人荷马创作的两部长篇史诗,分别为《伊利亚特》和《奥德赛》。
b.赫西俄德:《工作与时日》、《神谱》第二章柏拉图的政治思想第一节 思想背景与生平一、苏格拉底(前470—前399)“苏格拉底首先把哲学从天上召唤下来,寓于城邦之中,甚至引入家庭,迫使哲学思考人生和道德,善与恶。
”不同的学习方法。
对人文科学而言,教学任务决定了其不仅要学习著作的内容,更要洞悉其呈现的生活观。
三种不同的教学方法:第一,权威主义的(捏陶器);第二,自由主义的(树浇水);第三,苏格拉底的,共同探讨,通过反思,获得洞见。
二、柏拉图(前427—前347)的求学与教育经历学术志趣的转变——由文学而哲学创立阿卡德米学园,培养了大量既懂自然科学,又懂政治学和哲学的治国之才。
三、主要著作《理想国》、《政治家》、《法律篇》。
第二节 正义与城邦一、正义问题的重要性城邦败坏的根源在于个人行为失范,失范的原因在于不知道何为正义。
二、对各种正义观的批判1. 正义就是偿还债务2. 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3. 不正义能带来更大的利益?柏拉图认为,正义是心灵的德行,不正义是心灵的邪恶。
2019届江苏版高考政治二轮复习第1部分专题突破专题十四现代西方国家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讲义
![2019届江苏版高考政治二轮复习第1部分专题突破专题十四现代西方国家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讲义](https://img.taocdn.com/s3/m/1f100d00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bd9bd9a.png)
2.凯恩斯革命 (1)主要内容 凯恩斯主张采取赤字财政政策,通过扩大财政支出来增加投资,刺激消费, 扩大需求。 (2)影响 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创立了宏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相对 于此前迷信于只靠“看不见的手”来调节经济的理论,它的出版在西方经 济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凯恩斯的政策主张,在一定范围内、一定程 度上对缓和与摆脱经济危机具有积极作用。因此,凯恩斯提出的各种反危 机的政策主张,不同程度地为西方国家所奉行,成为西方国家制定经济政 策的重要理论依据。
c.认为两种所有制的存在是商品生产存在的主要前提,关于社会主义商品 经济的范围,毛泽东提出有些生产资料也是商品的论断。 d.认为价值规律对生产不起决定性调节作用,主张在限制价值规律的消极 作用的前提下,运用价值规律管理经济,进行经济核算。
2.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探索 (1)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认识过程 ①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 ②实行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③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2)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重要创新及其意义 ①创新:邓小平认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 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 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内容索引
核心考点一 现代西方国家市场经济的兴起与主要模式 核心考点二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核心考点一 现代西方国家市场经济 的兴起与主要模式
真题体验 1.(2018·江苏高考)有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就像一辆汽车,在一条宽阔的两边都有路沿 的公路上前进。对于经济这辆汽车,我们并不需要一个熟练的货币司机,由他来持续 转换方向盘以适应不可预期的道路的不规则性,而是需要某种方法,能够使坐在车厢 内后座上的货币乘客保持稳定。 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材料所代表的政策主张,并简述其内容。
现代西方哲学讲义
![现代西方哲学讲义](https://img.taocdn.com/s3/m/3c1efb0f964bcf84b9d57b6f.png)
现代西方哲学讲义2015.06第一讲现代西方哲学概论 (2)第二讲新黑格尔主义之鲍桑葵 (4)第三讲意志主义之叔本华 (8)第四讲意志主义之尼采(1) (12)第五讲意志主义之尼采(2) (17)第六讲生命哲学之柏格森 (20)第七讲精神分析学之弗洛伊德 (25)第八讲实用主义之詹姆斯 (31)第九讲科学哲学之波普尔 (35)第十讲现象学之胡塞尔 (40)第十一讲存在哲学之海德格尔(一) (44)第十二讲存在哲学之海德格尔(二) (51)第十三讲:存在哲学之萨特 (57)第十四讲分析哲学之维特根斯坦 (62)政治哲学之罗尔斯 (65)第十六讲哲学的终结与后哲学 (70)第一讲现代西方哲学概论三、现代西方哲学(一)西方哲学的发展线索1. 柏拉图主义与亚里士多德主义:柏拉图和亚理士多德哲学奠定了整个西方哲学的传统和基本走向。
实际上,西方哲学一直有两条线,分别由柏拉图和亚理士多德开启。
前者重概念和先天,后者重具体事物和经验。
2. 唯实论与唯名论:中世纪早期主要以柏拉图主义为其思想资源,后期则转向亚里士多德主义。
基于共相与殊相关系的唯名论与唯实论之争也源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分歧:唯实论是柏拉图哲学的产物,唯名论则与亚里士多德有不解之缘。
3. 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近代哲学中的唯理论延续了柏拉图路线,经验论则是亚里士多德的后裔。
康德看到了唯理论和经验论各自的优势和局限性,于是对二者加以综合,形成了他的批判哲学体系。
4. 大陆哲学与分析哲学:19世纪晚期,穆勒基于德法两国和英国哲学家对康德的不同回应,首次在欧洲大陆哲学和英国哲学之间做出区分,后来这种区分逐渐被双方的哲学家所采纳和加强,形成了两种风格迥异的哲学传统,从而构成了20世纪以来西方哲学的一道独特的风景。
大陆哲学与分析哲学不是两种不同的哲学思潮,而是“做哲学”的两种不同的风格。
“二十世纪的哲学史是刺猬与狐狸的历史,是那些努力想认识一件大事物的哲学家与那些只满足于认识许多小事物,甚或只是一件小事物的哲学家的历史。
2013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讲义:1.1.1人民民主专政 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新人教2)
![2013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讲义:1.1.1人民民主专政 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新人教2)](https://img.taocdn.com/s3/m/2ddf0d3558f5f61fb6366622.png)
1。
三大基本原理(1)政治与经济的关系(也是历史唯物主义原理)★★★①经济决定政治。
经济利益关系是最根本的利害关系,政治以经济为基础,并为实现和维护一定阶级和集团的根本经济利益服务。
政治关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变动.②政治反作用于经济,给经济的发展以巨大的影响.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2)政治与阶级的关系在阶级社会里,政治的实质是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阶级性是政治的根本属性。
(3)政治与政权的关系一切政治活动都是围绕着国家政权展开的,政治的核心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
2。
几个具体问题(1)我国现阶段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在我国由于国内的因素和国际的影响,阶级斗争还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在某种条件下还有可能激化,但已经不是主要矛盾。
敌我矛盾还存在,但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已经成为国内政治生活的主题。
△敌我矛盾:用专政的方法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用民主的方法解决。
△阶级是个经济范畴;阶级斗争是个广泛的社会范畴.(2)党在现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领导力量、依靠力量、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方针、奋斗目标)。
★★★(3)我们当前最大的政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因为它代表着人民的最大的利益、最根本的利益.第一单元 公民的政治生活(第一课:生活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 第二课: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引言:政治生活是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
有序参与政治生活是公民享有的权利、应履行的义务和应具备的能力。
当前,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也是我们参与政治生活的重要追求。
一、我国的国家性质(第一框题→人民民主专政:本质是人们当家作主)考点1:宪法对我国国家性质的规定(1)国家A 。
王东岳老师的西方哲学课讲义完整版讲课讲稿
![王东岳老师的西方哲学课讲义完整版讲课讲稿](https://img.taocdn.com/s3/m/631a6da5998fcc22bcd10d82.png)
王东岳老师的西方哲学课讲义序言西方哲学跟东方思维方式的差别是如此之大,乃至于经过翻译后的西方哲学书籍几乎全部走味。
即使读翻译后的西方哲学原本原著,仍然很难体会西方哲学究竟想说什么。
本文如果严格按照西方哲学的表述方式,读者一定会是在云里雾里。
因此本文只能讲述西方哲学最基本的梗概,用相对直观、经验化和科学化的方式来表述这些大学哲学系中二百多个课时的内容,探究这个哲学思维的基础。
这些内容要是。
这种表述方法可能只能把哲学的一些意念给读者,并不能展现出西方哲学的思维方式和真正的推理方式,仅仅算是西方哲学思维方式的启蒙。
如果读者在这个基础上,还想对西方哲学的思脉进行更细致的了解,建议读一两本西方大哲的原著,比如柏拉图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笛卡尔的《哲学原理》和《形而上学的沉思》、贝克莱的《人类知识原理》和《海拉斯和婓洛诺斯的对话三篇》、休谟的《人类理解论》、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黑格尔的《逻辑学》和《历史哲学》等等。
这里所说的西哲原著仅指西哲原著译本,因为学习外语本非易事,况且就算把外语学得非常好,也不见得定能理解外语原著,正如我们要理解中国的哲学书也并非易事。
如果觉得西哲原著难读,建议从王老师的《物演通论》入手。
“哲学”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说法。
“广义哲学”大抵是把一切稍显玄妙的东西都标榜为哲学,或者,是把粗陋的政治鼓吹附会其间,故在现代中国早已泛滥成灾。
因此,才出现国人多“哲人”的局面,此可谓萝卜白菜哲学。
然而,惟因如此,国人也离哲学最远。
钱钟书在《围城》一书中写道:“中国从来没有过‘哲学家’,只有‘哲学家学家’。
”也就是说,中国的哲学研究者大抵是在研究其他哲学家的哲学,而并非自己的哲学。
所以中国会有很多“哲学家学家”,但其中没有一个是哲学家。
本文仅就“狭义哲学”而谈。
严格说来,中国自古就与哲学无缘。
在有关“国学”的系列讲座中,王老师曾经只用“中国思想史”之说,而不用“中国哲学史”,即为避免混淆。
《00316西方政治制度》自考考前重点讲义
![《00316西方政治制度》自考考前重点讲义](https://img.taocdn.com/s3/m/efc519c1ad51f01dc281f1b9.png)
导言1.【记忆】简述政治制度的含义及其主要形式?【201110多选】答:一、政治制度的含义:政治制度指的是一个国家的整体政治统治形式。
政治制度实际上包括了政体、国家结构、政府制度和政治体制的所有内容。
二、政治制度的形式有很多方面,主要有政体、政府制度、国家结构、政治体制等。
(1)政体指的是一个国家的统治阶段如何组织自己的政权,即政权组织形式。
(2)政府制度主要是指一个国家行政机关的制度,主要内容包括国家行政机关的组织形式以及它在整个国家机关中的地位和与其他机关的关系。
(3)国家结构指的是国家的各个部分是如何整合而成其为一个国家的,即国家的整合形式,是一个国家的纵向权力机构和权力分配关系。
(4)政治体制指的是国家机构的具体设置和具体形式、运作的具体方式、具体程序和具体环节。
2.【记忆】简述研究西方政治制度的意义及历史唯物主义对于研究西方政治制度的指导意义?答:一、研究西方政治制度的意义包括:(1)了解和认识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有助于我们分清中国政治制度与西方政治制度的根本区别,理解这种区别之所以产生的历史背景、社会环境和国情条件。
(2)了解和认识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是我们面向世界、学习外国的需要。
(3)了解和认识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把握西方各国的内政外交及其走向,分析其内外政策的形成根源和制定过程,分析国际关系的发展趋向,从而更透彻地理解中国的外交战略和政策、政略。
(4) 了解和认识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有助于完善我们的知识结构。
二、历史唯物主义对于研究西方政治制度的指导意义包括:(1)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是指导比较政治研究的根本方法。
(2)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社会经济基础,一定的上层建筑是一产生于一定的经济基础并与之相适应的。
(3)历史唯物主义告诉人们不应停留在孤立地、静止地描述某一种政治制度,而是要说明它为什么是那样的原因。
(4)我们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知道下研究政治制度,就应该看到,影响各国政治制度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所有这些因素综合起来就是一个国家的国情。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 笔记 讲义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 笔记 讲义](https://img.taocdn.com/s3/m/e6544776a417866fb84a8e79.png)
阅读书目: 阅读书目: 张耀灿、陈万柏主编: 思想政治教育学概论》 1.张耀灿、陈万柏主编: 《思想政治教育学概论》 部分,湖北科技出版社, 1995年版 年版。 第1部分,湖北科技出版社, 1995年版。 陆庆圭主编: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 2 .陆庆圭主编 :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1部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1年版 年版。 分,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1年版。 戴耀荣编著: 3.戴耀荣编著: 《思想政治工作学比较研究讲授 提纲》 部分,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2年版 年版。 提纲》第1部分,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2年版。 4.张耀灿主编 张耀灿主编: 4.张耀灿主编: 《试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主要范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社会主义实践》 畴》, 刊《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社会主义实践》, 河南人民出版社, 1991年版 年版。 河南人民出版社, 1991年版。
7、思想政治教育 8、德育 面向青少年(学生) 面向青少年(学生)的思想政 治教育 9、思想政治教育学 研究人的思想品德形成、 研究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 展规律和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 教育的规律的科学
二、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对象 的特殊性 (一)研究领域 人的思想观念、 人的思想观念、政治观 道德品质的形成、 点、道德品质的形成、变化 和发展。 和发展。
(四)内化与外化 1、内化和外化的含义 2、内化和外化的关系 (五)教育与管理 1、教育与管理的基本含义 2、教育与管理的关系
四、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学科特点 (一)阶级性 (二)实践性 (三)综合性
五、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体系 (一)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理论 (二)思想政治教育史 (三)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理论 (四)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理论
董仲舒的教化思想(“天人感应”理论 ) “天人感应” 性者,天质之朴也;善者,王教之化也。 “性者,天质之朴也;善者,王教之化也。无 其质则王教不能化,无其王教, 其质则王教不能化,无其王教,则质朴不能 春秋繁露•实性 实性》 善。”(《春秋繁露 实性》) “凡以教化不立,而万民不正也。夫万民之从 凡以教化不立,而万民不正也。 利也,如水之走下,不以教化以提防之, 利也,如水之走下,不以教化以提防之,不能 止也。 古之王者明于此 是故南面治天下, 古之王者明于此, 止也。…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治天下, 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大学以教于国, 渐民 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大学以教于国,…渐民 以仁,摩民以义,节民以礼, 以仁,摩民以义,节民以礼,故其刑罚甚轻而 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举贤良 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 对策》 对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十九世纪末,欧洲各国社会民主党人,利 用民主立宪之普选权,胜利地打入了代议 制机构的权力中心,逐渐形成为议会中处 于制衡和仲裁地位的政治势力。 • 恩格斯最后岁月的活动舞台,他所处的历 史背景和斗争条件已经与马克思在世时完 全不同了。
• 恩格斯《1891年德国社会民主党纲领草案批判》: “可以设想,在人民代议机关把一切权力集中在 自己手中、只要取得大多数人民的支持就能够按 照宪法随意办事的国家里,旧社会有可能和平长 入新社会,比如在法国和美国那样的民主共和国, 在英国那样的君主国,……。但是在德国,政府 几乎有无上的权力,帝国国会及其他一切代议机 关毫无实权,因此,在德国宣布要这样做,而且 在没有必要的情况下宣布要这样做,就是揭去专 制制度的遮羞布,自己去遮羞那赤裸裸的东西”
• 1891年9月29日,在致倍倍尔的信说:“显 而易见,这样的时刻日益临近,到那时, 我们在德国将拥有多数,或者无论如何将 成为唯一有足够的力量执掌政权的党—— 在保持和平的条件下。正是这个原因,我 不希望这一持续不断的发展过程因某种危 机而中断,诚然,这种危机可以使它缩短 二、三年,但也同样可以使它延长十至二 十年。”
• 与新政相比,进步主义运动只是序曲,但 是两者的宗旨是一致的。 • 进步运动被一战打断。20年代似乎又回到 了自由放任轨道上,但是其繁荣是表面的。 • 1929年的大萧条及其罗斯福的新政标志着 自由主义从古典向现代的最终转化。
• 新政完成了政府职能的转变: • 一是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 二是政府对人民福利的责任。
• 1895.3 恩格斯在《卡· 马克思<1848年至 1850年法兰西阶级斗争>一书导言》说道: • “历史表明我们也曾经错了,暴露出我们 当时的看法只是一个幻想。历史走得更远: 它不仅打破了我们当时的错误看法,并且 还完全改变了无产阶级借以进行斗争的条 件。1848年的斗争方法,今天在一切方面 都已经过时了。”
• 1863,拉萨尔创立“全德工人联合会”。 • 1869,爱森纳赫大会,建立“社会民主工党”,接受马克思的第一国 际的思想。领导人有李卜克内西和倍倍尔。 • 1875,哥达大会,拉萨尔派和爱森纳赫派合并,成立“德国社会主义 工人党”。 • 1878,俾斯麦通过《反社会党人法》。 • 1890,俾斯麦倒台,非常法废除。 • 哈雷大会,改“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为”德国社会民主党“,准备 起草新党纲。 • 1891,恩格斯发表马克思1875年写的《哥达纲领批判》,并写了 《1891年德国社会民主党纲领草案批判》。 • 爱尔福特大会,通过《爱尔福特纲领》。 • 1895.3 恩格斯写《马克思<1848至1850法兰西阶级斗争>一书导言》
• 恩格斯这时的论断修正了马克思、恩格斯1872年 最后一次合写《共产党宣言》序言时提出的如下 的论断:“无产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即 资产阶级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 目的,无产阶级应该摧毁和打碎这个机器。” • 共和国的民主立宪制既然是无产阶级将来进行统 治的现成的政治形式,还需要打碎吗?还需要暴 力革命去摧毁吗?
• 十九世纪九十年代与法国大革命时期相比,在民 主立宪体制的成熟性上,已经完全不同了。 • 在成熟的民主宪政体制中,普选制成为它的根基, 民主宪法成为国家政治生活准则,国家代议制机 构成为国家权力中心,平等自由竞争的多党政治 形成格局,已成为欧洲先进国家政治社会生活的 主流价值观念。 • 在这个平台上,运用它的政治游戏规则,社会民 主党是能够取得政权的,从而也就能够实现党的 和平过渡的路线。
• 二、个人主义。认为个人比社会更真实, 个人优先于社会。 • 导出自然权利(天赋权利)理论,认为 人生而自由突。个人拥有任意 处置自己所有物的权利,引出私有财产权。 这必然会发生贫富分化。
• 三、重视消极自由,轻视积极自由。 • 消极自由是指一个人能够按照自己的意 愿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而不被干涉、强迫和 控制。 • 积极自由的含义是:成为我自己的主人, 而不被异己的力量所控制和决定。它追求 的是自我控制、自我决定。
• 四、坚持自由放任(laissez-faire)的经济 政策,反对政府对财富实行再分配和实现 社会正义的企图。 • 反对政府对经济的干涉,反对政府征收 除了足以维持和平、治安和财产权以外的 税赋。
洪堡:《论国家的作用》
• “国家应杜绝关心公民的实际福利,除了 为公民提供必要的共同安全和抵御敌人的 入侵外,国家不可能再有更多的作为。”
第一章参考文献
• 伯恩斯:《当代世界政治理论》,商务印书馆,1983。其中第二章 《当代自由思想》。 • 萨拜因:《政治学说史》,商务印书馆,1986。其中第二十三章《近 代的自由主义》。 • 文森特著:《现代政治意识形态》,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其中 第二章《自由主义》。 • 米勒等:《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2。其中”自由主义“词条(415页)。 • 哈茨:《美国自由主义传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 钱满素:《美国自由主义的历史变迁》,三联书店,2006。 • 方纳:《美国自由的故事》,商务印书馆,2003。其中第七章《进步 时代的自由》。 • 李剑鸣:《大转折的时代——美国进步主义运动研究》,天津教育出 版社,1992。 • 鲍兹:《古典自由主义:入门读物》,同心出版社,2009。
• “正如马克思所预言的,由于1870—1871年的战争和公 社的失败,目前欧洲工人运动的重心从法国移到了德国。 在法国,要从1871年5月的流血牺牲中复原过来,自然需 要多年的时间。在德国则相反,工业因获得法国的数十亿, 简直像处在温室条件下一样更加迅猛地发展起来,而社会 民主党也更加迅猛和持续地成长起来。由于德国工人善于 利用1866年实行的普选权,党的惊人的成长就以无可争辩 的数字展现在全世界面前。接着就是当局以实行反社会党 人法高度赞扬了这些成就;党暂时被打散了。但是这种状 况被很快克服了,当时正是在受非常法压迫、没有报刊、 没有合法组织、没有结社集会权利的情况下,真正开始了 迅速的增长。于是国家的手就软了。反社会党人法没有了。 政府和统治阶级使尽了一切手段,可是毫无用处,毫无成 效,毫无结果。当局,从巡夜人以至首相,都不得不接 受——并且是从被看不起的工人那里接受!——表明自己 无能为力的明显证据,而这种证据数以百万计。国家已经 走入绝境,工人却刚才起程。“
唐纳利: 《普遍人权的理论与实践》
• “事实上,这些价值和结构变化甚至今天 也没有完全实现,自现代以来的大多数时 期内,它们一直限于小部分人。尽管如此, 理想已经确立,理想的实现也已经开始。 即使对人权的要求是作为资产阶级保护其 自身利益的策略而起步的,长期以来,普 遍的、不可剥夺的个人权利的逻辑也已摆 脱了这一出身。”(p77)
现代西方政治思想
古典自由主义的特征
• 一、否认政治生活的自然性和重要性,把 私人生活置于国家之上。 • 认为自由是自然的人类状态,政治权威 (国家)不是自然的,而是约定的,其目 标(功能)仅仅是维护秩序、保障安全。 • 人民的同意是政治社会形成的基础,国 家的建立基于社会契约。 • 力图实现个人自由的最大化和国家权威 领域的最小化,将国家视为必要的恶。
胡佛的“真自由主义”
• 在20年代主张改革的进步主义者已经独占 了自由主义的称号,而胡佛却偏要来个正 名。 • 选择“真自由主义”可见当时已经存在两 种自由主义概念,双方都想争这块招牌。 “真自由主义”更加接近于美国19世纪的 自由放任主义,政府少管,让企业发挥主 动精神。
罗斯福的新政
• 罗斯福的新政是对古典自由主义的再一次 改革。这次改革使政府不仅要担负起全面 调节经济的责任,而且要对人民的生活福 利作出一定的承诺。 • “四大自由”使自由概念从消极的不受政 府干涉演变为积极的指望政府扶住。从此, 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受到政府这只看得见 的手的积极调节。
• “认为自由主义开始于17和18世纪的资产阶级 革命,无疑是正确的和有益的。认为18和19世 纪自由主义的主流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逐 步丧失了其革命性,变成了一种建立在财产而不 是出身基础上的特权、不平等和压迫,也是正确 的和有益的。但是,自由主义不仅仅是资产阶级 革命或它的陈旧的遗留物。在解释一种理论传统 时,我们必须避免发生学术上的谬误:它的起源 未必就决定它的最终发展,无论这种起源在多大 程度上规定、限制或限定了这种发展。平等、自 主和自然权利起初的基本原则可以,而且实际上 也确实被比较激进的自由主义理论家、活动家和 政治家用来准确地抨击这种新的阶级统治和不平 等。”(118-119)
• 进步主义运动走出了自觉依靠政府权力 (通过法律)来遏制资本垄断的第一步, 也就是走出了从古典自由主义向现代自由 主义过渡的第一步。 • 美国人改变了以往消极的国家观,普遍接 受了政府有责任规范经济使财富为公众利 益服务的看法。
• 正是在1912年大选中,罗斯福的进步党将 “自由派”这个词引入美国的大众政治, 随后威尔逊在1918年也用来表示自己的政 治立场。 • “自由派”概念出现后,它代表的就是区 别于右派和左派的中间派。 • “自由主义”这个概念从这时起也就与自 由放任划清界限,美国人不再称主张自由 放任的人为自由主义者,而将其归为保守 主义者。
进步主义运动:
• 其实质是借助国家的公共权力来限制过于 庞大的的私人经济权力,打破垄断,维护 自由企业的自由竞争条件。 • 进步主义是美国首次对古典自由主义的改 革尝试。美国人开始接受政府对私人企业 的某种限制,认为政府有责任维护经济公 正。
西奥多· 罗斯福的“新国家主义”:
• 国家利益高于任何党派、阶级和个人利益,联邦 政府有权干预经济、规范经济,使之服从国家和 人民的整体利益。 • “那种错误地认为一切人权对他的利润说来都是 次要的人,现在必须让位于提倡人群福利的人, 这种人正确地主张,每一个人都应保持自己的财 产从属于社会集体的总权利,由这些权利来调节 他的财产的使用,公众福利可能要求调节到何种 程度,就调节到那种程度。” • 罗斯福宣称:对人权和产权他都要竭力维护,但 是如果必须面对选择的话,他一定会把人权置于 产权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