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_建筑防排烟设计

合集下载

高层建筑的防烟排烟系统设计

高层建筑的防烟排烟系统设计

高层建筑的防烟排烟系统设计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高层建筑的数量也日益增加。

高层建筑不仅给人们提供便利和舒适的生活空间,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安全隐患。

其中,防烟排烟系统的设计是高层建筑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设计原则、系统组成和实施要点三个方面,探讨高层建筑的防烟排烟系统设计。

一、设计原则高层建筑的防烟排烟系统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1. 安全性原则:防烟排烟设计应确保人员疏散通道畅通,有效减少火灾对人员和财产的伤害。

2. 经济性原则:防烟排烟系统的设计应该以经济、实用为主导,合理利用各种资源并确保系统长期可靠运行。

3. 可操作性原则:系统的设计应易于操作和维护,以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迅速响应和有效控制火灾蔓延。

二、系统组成高层建筑的防烟排烟系统主要由以下组成部分构成:1. 排烟风机:排烟风机是防烟排烟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

其作用是通过强制风机将烟气排出室外,保持建筑内的烟气浓度低于安全标准。

2. 烟气探测器:烟气探测器用于实时监测烟雾浓度,一旦探测到烟雾,即可启动排烟风机,及时排除烟气,降低火灾对人员和建筑的威胁。

3. 隔离门和防火分区:高层建筑内的防火分区和隔离门是防烟排烟系统的重要部分。

通过设置防火隔离门和区域划分,可以将火灾蔓延控制在一个小范围内,减少烟气扩散的可能性。

4. 疏散通道:高层建筑的防烟排烟系统应包括疏散通道的设计。

疏散通道应保证在火灾发生时人员能够快速、安全地撤离。

三、实施要点在高层建筑的防烟排烟系统设计中,我们还需要注意以下实施要点:1. 风机配置:根据建筑的平面布局和高度确定排烟风机的数量和位置。

通常情况下,排烟风机应位于建筑的顶部或侧面,并采用多台并联配置以确保排烟效果。

2. 烟气探测器位置:根据建筑的布局和可能的烟气产生源,合理设置烟气探测器的位置。

通常情况下,烟气探测器应安装在建筑的走廊、楼梯间和火灾风险较高的区域。

3. 隔离门和防火分区设置:在高层建筑内设置合理的防火分区和隔离门,以限制火灾蔓延范围,并确保疏散通道的畅通。

建筑法规 防排烟设计.

建筑法规 防排烟设计.

2.防烟分区
划分防烟分区的目的是为了在火灾初期阶段将烟气控制 在一定的范围内,以便有组织地将烟排出室外,使人们在避 难之前所在空间地烟层高度和烟气浓度在安全允许值之内。 (1)设置排烟设施的走道,净高不超过6米的房间,应采用 挡烟垂壁、隔墙或从顶棚下突出不小于0.5米的梁划分防烟分 区。 (2)每个防烟分区的建筑面积不宜超过500㎡,且防烟分区 不应跨越防火分区。 (《高规》5.1.6)
自然排烟设计还应考虑以下几点: a.对于高层住宅及二类高层建筑,当前室内两个不同方向设有 可开启的外窗,且可开启窗口的面积符合要求时,其排烟效 果受风力、风向、热压等因素的影响较小,能到达排烟的目 的。因此,在实际设计中,应尽可能利用不同朝向开启外窗 来排出前室的烟气。
有两个不同开窗方向的前室示意
划分防烟分区,应注意以下问题:
(1)疏散楼梯间及其前室和消防电梯间及其前室作为疏散 和救援地主要通道,应单独划分防烟分区,并设独立地防排 烟设施。 (2)超高层建筑地避难层应单独划分防烟区间,并设独立 地防排烟设施。 (3)净高大于6米地房间可不划防烟分区。 (4)不设排烟设施的房间(包括地下室)和走道不划防烟 分区。 (5)走道和房间(包括地下室)按规定都设置排烟设施时, 可根据具体情况分设或合设排烟设施,并据此划分防烟分区。 (6)一座建筑物的某几层需设排烟设施,且采用垂直排烟 道(竖井)进行排烟,其余各层(按规定不需要设排烟设施 的楼层)。如增加投资不多。可考虑扩大设置范围,各层也 宜划分防烟分区,设置排烟设施。
加压防烟方式示意
Ⅰ.下列部位应设置独立的机械加压送风的防烟设施: a.不具备自然排烟条件的防烟楼梯间、消防电梯间前室或合用 前室。 b.采用自然排烟措施的防烟楼梯间,其不具备自然排烟条件的 前室。 c.封闭避难层(间)。 《高规》8.3.1

建筑防烟排烟系统设计计算及示例

建筑防烟排烟系统设计计算及示例

建筑防烟排烟系统设计计算及示例摘要:一、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概述二、设计计算方法1.防烟设计原则2.排烟设计原则3.设计计算步骤三、示例解析1.建筑防烟设计示例1.建筑概况2.防烟分区划分3.防烟设施设计2.建筑排烟设计示例1.排烟区域划分2.排烟口设置3.排烟量计算及设备选型四、注意事项与建议正文:一、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概述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是建筑物火灾自动防护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功能是在火灾时防止烟雾在建筑物内部扩散,保障人员疏散的安全。

防烟系统主要包括防烟区和防烟设施,排烟系统主要包括排烟区和排烟设备。

二、设计计算方法1.防烟设计原则(1)合理划分防烟分区,确保烟雾不扩散至其他区域;(2)设置防烟设施,如挡烟垂壁、防火卷帘等;(3)保证疏散通道的畅通,便于人员疏散。

2.排烟设计原则(1)根据建筑物的特性、火灾风险和人员疏散需求划分排烟区;(2)设置合理的排烟口,利于烟雾迅速排出;(3)保证排烟设备的性能和可靠性。

3.设计计算步骤(1)收集建筑物的基本资料,如建筑高度、面积、用途等;(2)根据建筑物的特性划分防烟区和排烟区;(3)计算防烟分区和排烟区的烟量,确定防烟设施和排烟设备的类型和数量。

三、示例解析1.建筑防烟设计示例1.建筑概况某商业建筑,高度为50米,建筑面积为10000平方米,共分为地上三层。

建筑内设有两个防烟区,分别为A区和B区。

2.防烟分区划分根据建筑物的平面布局和防火分区划分,将A区划分为两个小分区,B 区划分为一个分区。

3.防烟设施设计在A区的两个小分区之间设置防火卷帘,防火卷帘的宽度为1.5米,能够在火灾时有效阻止烟雾扩散。

在B区设置挡烟垂壁,挡烟垂壁的高度为5米,可有效防止烟雾上升。

2.建筑排烟设计示例1.排烟区域划分根据建筑物的平面布局,将整个建筑划分为两个排烟区。

2.排烟口设置在建筑的每个排烟区内设置两个排烟口,分别位于建筑的两侧,以确保烟雾迅速排出。

3.排烟量计算及设备选型根据建筑的防火分区面积和相关规定,计算每个排烟区的排烟量。

高层建筑防火排烟规范最新版本

高层建筑防火排烟规范最新版本

第一节一般规定1.1 高层建筑的防烟设施应分为机械加压送风的防烟设施和可开启外窗的自然排烟设施。

1.2 高层建筑的排烟设施应分为机械排烟设施和可开启外窗的自然排烟设施。

1.3 一类高层建筑和建筑高度超过32m的二类高层建筑的以下部位应设排烟设施:(1)长度超过20m的内走道。

(2)面积超过100m2,且经常有人停留或可燃物较多的房间。

(3)高层建筑中的中庭和经常有人停留或可燃物较多的地下室。

1.4 通风、空气调节系统应采取防火、防烟措施。

1.5 机械加压送风和机械排烟的风速,应符合以下规定:(1)采用金属风道时,不应大于20m / s。

(2)采用内外表光滑的混泥土等非金属材料风道时,不应大于15m / s。

(3)送风口的风速不应大于7m / s;排烟口的风速不应大于10m / s。

第二节自然排烟2.1 除建筑高度超过50m的一类公共建筑和建筑高度超过100m的居住建筑外,靠外墙的防烟楼梯间及其前室、消防电梯间前室和合用前室,宜采用自然排烟方式。

2.2 采用自然排烟的开窗面积应符合以下规定:(1) 防烟楼梯间闪室、消防电梯间前室可开启外窗面积不应小于2,合用前室不应小于2(2)靠外墙的防烟楼梯间每五层内可开启外窗总面积之和不应小于2(3)长度不超过60m的内走道可开启外窗面积不应小于走道面积的2%(4)需要排烟的房间可开启外窗面积不应小于该房间面积的2%。

(5)净空高度小于12m的中庭可开启的天窗或高侧窗的面积不应小于该中庭地面积的5%。

2.3 防烟楼梯间前室或合用前室,利用敞开的阳台、凹廊或前室内有不同朝向的可开启外窗自然排烟时,该楼梯间可不设防烟措施。

2.4 排烟窗宜设置在上方,并应有方便开启的装置。

第三节机械防烟3.1 以下部位应设置独立的机械加压送风的防烟设施:(1)不具备自然排烟条件的防烟楼梯间、消防电梯间前室或合用前室。

(2)采用自然排烟措施的防烟楼梯间,其不具备自然排烟条件的前室。

(3)封闭避难层〔间〕。

现代建筑防排烟设计要点及注意问题探讨

现代建筑防排烟设计要点及注意问题探讨

现代建筑防排烟设计要点及注意问题探讨摘要:本文主要对现代建筑防排烟设计方法和要点及注意问题进行分析与探讨,以供同仁参考。

关键词:现代建筑;防排烟;设计方法;设计要点;注意问题一、前言近年来,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的高速推进,城市各类高楼林立,消防安全已经成为建筑行业不容忽视的一项关键性因素。

如果不加以有效的消防控制,将会导致严重的社会影响。

根据最新的研究表明,当建筑物的楼体高度超过100米,即便出现了大火,也不过是30秒的时候,就能将大量的浓烟从楼面飘落至地面。

这表明,在建筑的安全性方面,防排烟的设计与施工是至关重要的。

因此,为了确保建筑物的安全性,我们必须合理地进行消防防排烟设计,从而保障高层建筑的使用安全。

二、现代建筑防排烟工程设计方法分析现代的建筑防排烟系统包括自然排烟和机械排烟,自然排烟与机械排烟相比,它既不需要大的动力设备,也不会产生过多的污染。

此外,它们还可以同时起到换气的效果。

对于那些大空间的建筑,这种自然排烟的应用更为广泛,因为它们不仅能够顺利的排烟,还可以提供良好的视野。

此外,将自然排烟配合其他机械排烟一起工作。

当使用自然排烟系统来排烟时,由于环境因素,如温度、地面高度、天气条件、地面风速、方位、大楼内部的热量,这些因素均对通风系统的性能有很大的影响。

通常,自然排烟使用屋顶通风系统或者开启高边框通风系统。

若将高侧窗的安装位置放置在迎风面时,那么受到的空气压力将随着环境的改变而改变;若空气压力低于或者等于某种特定的压强,那么就可以保证排放的烟雾量;反之,若空气压强超过某种特定的压强,那么就可能导致烟雾无法被完全抽离;此外,由于室外风速、风向、气候特点等因素的存在,对自然排烟的影响较大,而机械排烟的构造复杂,应用起来不太容易,而且投入价格昂贵,因此,只要设计正确,自然排烟这种方式的应用还是一种更加可行的解决方案,为了确保安全,自然排烟系统应该拥有充分的空间。

自然排烟与机械排烟相比,自然排烟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如果室内还有火灾威胁,仅凭借自然排烟的方式很难完全消灭烟气。

高层民用建筑防烟排烟设计

高层民用建筑防烟排烟设计

高层民用建筑防烟排烟设计在城市的天际线上,高层民用建筑如同一座座挺拔的巨人。

然而,在这些宏伟建筑的背后,防烟排烟设计是保障人们生命安全的重要环节。

高层民用建筑的特点决定了其在火灾发生时面临着独特的挑战。

高度的增加使得烟雾和热气的扩散更加复杂,人员疏散也变得更加困难。

因此,科学合理的防烟排烟设计至关重要。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防烟系统的设计。

防烟系统的主要目的是防止烟雾侵入疏散通道和避难区域,为人员的安全疏散创造有利条件。

常见的防烟方式包括机械加压送风系统和自然通风系统。

机械加压送风系统通常用于不具备自然通风条件的楼梯间、前室等部位。

在设计时,需要根据建筑的高度、面积、人员数量等因素,精确计算送风量和送风压力,以确保烟雾不会进入这些区域。

同时,要合理设置送风口的位置和数量,保证送风的均匀性。

自然通风系统则利用建筑的自然开口,如窗户、阳台等实现通风防烟。

在设计中,要考虑开口的面积、位置和朝向,以及建筑物周围的环境因素,如风压等,以确保自然通风的效果。

接下来是排烟系统的设计。

排烟系统的作用是将火灾产生的烟雾及时排出建筑物,降低烟雾浓度,提高能见度,为人员疏散和消防救援争取时间。

机械排烟系统是高层民用建筑中常用的排烟方式之一。

其设计要点包括确定排烟量、排烟口的位置和尺寸、排烟风机的选型等。

排烟量的计算需要综合考虑建筑物的面积、高度、火灾类型等因素。

排烟口应设置在烟雾聚集的区域,并且要与防烟分区相配合,避免烟雾的无序扩散。

自然排烟系统则是通过可开启的外窗、阳台等实现排烟。

在设计时,同样要考虑窗户的面积、开启方式和位置等因素。

在防烟排烟设计中,还需要注意系统的控制和联动。

例如,当火灾探测器报警时,防烟排烟系统应能自动启动,并且要与消防报警系统、消防电梯、疏散指示系统等协同工作,形成一个完整的消防安全体系。

此外,风道的设计也是不可忽视的环节。

风道应具备良好的密封性和耐火性能,以防止烟雾泄漏和火势蔓延。

同时,风道的布局要简洁合理,减少阻力,提高系统的运行效率。

dgtj08-88-2021建筑防排烟系统设计标准

dgtj08-88-2021建筑防排烟系统设计标准

建筑防排烟系统是建筑物中的重要安全设施,其设计标准直接关系到建筑物内部烟气的排除和人员疏散的安全性。

为了保障建筑物内部的烟气排放和人员疏散的有效性,国家制定了一系列的建筑防排烟系统设计标准,以规范建筑防排烟系统的设计、安装和运行。

以下是dgtj08-88-2021建筑防排烟系统设计标准的相关内容:1. 标准适用范围dgtj08-88-2021建筑防排烟系统设计标准适用于各类民用建筑和工业建筑的防排烟系统设计、安装和验收。

2. 术语和定义标准中包含了建筑防排烟系统中常用的术语和定义,例如“烟气层”、“排烟口”、“输入风口”等,以便在设计与实施过程中准确理解和运用。

3. 设计原则标准规定了建筑防排烟系统的设计原则,包括了烟气层的形成与控制、排烟口的设置与布置、输入风口的位置与数量等方面要求。

4. 设计基础标准明确了建筑防排烟系统设计的基础要求,包括了建筑物的功能分区、人员密集场所的烟气控制等方面,为系统设计提供了合理的依据。

5. 系统组成标准规定了建筑防排烟系统的组成部分,包括了排烟风机、排烟管道、排烟口、输入风口、控制系统等,对每个部分的要求进行了明确规定。

6. 设计参数标准中规定了建筑防排烟系统设计中的各项参数,包括了排烟风量、排烟口尺寸、输入风口面积等,需要根据建筑物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设置。

7. 设计计算标准对建筑防排烟系统的设计计算方法进行了规定,包括了排烟风机的选型计算、排烟管道的阻力计算、排烟口与输入风口的面积计算等。

8. 系统控制标准明确了建筑防排烟系统的控制原则与方法,包括了手动控制与自动控制、火灾信号输入与系统联动等内容。

9. 安装与验收标准规定了建筑防排烟系统的安装要求与验收标准,包括了材料与设备的选用、施工质量要求、系统调试及验收测试等内容。

10. 系统维护标准中还对建筑防排烟系统的日常维护与管理进行了规定,包括了系统的定期检查、保养和维修等事项。

dgtj08-88-2021建筑防排烟系统设计标准对建筑防排烟系统的设计、安装与运行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和规范,其实施可以有效保障建筑物内部在火灾发生时的安全疏散和烟气排放,确保了建筑物内部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

gb51251—2024《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

gb51251—2024《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

gb51251—2024《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是建筑行业中的重要标准,对于保障建筑物的人员安全和建筑物的正常使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下面将从标准的背景、技术要求、系统设计、设备选型和验收等方面进行介绍,总计超过1200字。

1.标准背景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是保障建筑物内人员疏散和消防控制的重要设施,特别是在火灾发生时,可以有效地帮助人员疏散,减少火灾对人员和建筑物的损害。

为了提高建筑物的消防安全性,保障人员生命财产安全,制定本标准对建筑防烟排烟系统的设计、选型、安装和验收进行规范。

2.技术要求2.1设计要求:建筑防烟排烟系统的设计应符合相关消防法规的要求,并根据建筑物的用途、高度、面积等因素进行合理设计,确保系统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2.2设备要求:系统的设备包括排烟风机、风口、排烟管道等,这些设备应符合国家相关的技术标准,保证其质量和性能。

2.3控制要求:排烟系统应设置有手动和自动控制方式,手动控制可由人员控制,自动控制可以通过感烟探测器和烟雾控制器实现,确保在火灾发生时能及时启动系统。

2.4防火性能:排烟系统应具有一定的防火性能,包括系统的排烟管道、风口和排烟风机等都应符合相关的防火标准,确保系统在火灾发生时不会变成火灾传播的通道。

2.5隔烟性能:排烟系统除了要保证排烟功能外,还应具备一定的隔烟功能,即可以防止烟气进入逃生通道和其他安全区域,以确保人员的疏散通道不被烟气阻塞。

3.系统设计建筑防烟排烟系统的设计应根据建筑物的具体情况进行,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3.1排烟风机的选型:根据建筑物的面积和高度等因素,确定合适的排烟风机型号和数量,确保排烟的风速和排烟效果。

3.2排烟风口的设置:根据建筑物的布局和消防安全要求,确定合适的排烟风口位置和数量,以保证排烟的效果和烟气的疏散。

3.3排烟管道的设计:根据建筑物的结构和布局,确定合适的排烟管道的布置和尺寸,确保排烟的通畅性和防火性。

建 筑 防 排 烟 系 统 设 计 标 准

建 筑 防 排 烟 系 统 设 计 标 准

建筑防排烟系统设计标准如下:
1.自然排烟应设于房间的上方,宜设在距顶棚或顶板下800mm
以内,其间距以排烟口的下边缘计。

自然进风应设于房间的下方,设于房间净高的1/2以下。

2.通风机应能根据需要分别进行送风和排风,且能根据空气的温
度、湿度、有害气体含量和空气含尘量进行调节。

3.通风机应设在空气洁净、便于检修、不会受室外冷风直吹的地
方,并应采取防止受雨、雪、冰冻和杂物落入的措施。

4.通风机可采用轴流式通风机或离心式通风机,但不得采用正压
送风机。

5.通风机的电动机应为防爆型,并应设置过电流保护装置。

6.通风机应采取减震措施。

7.通风管道的截面尺寸应根据送风量和风速确定,且送风管道的
风速不宜大于8m/s。

8.排烟管道的截面尺寸应根据排烟量和排烟速度确定,且排烟管
道的风速不宜大于10m/s。

9.排烟管道的坡度不宜小于5‰,且不得有倒坡或坡度反向等现
象。

10.通风机和排烟管道的连接应采用法兰连接或焊接,且法兰连接
应使用石棉橡胶板垫片。

11.通风机和排烟管道的材料应根据环境条件和使用要求确定,一
般可采用钢板、铝合金板材或不锈钢板材等材料。

12.通风机和排烟管道的外表面应进行防腐处理,并应定期进行维
护保养。

13.通风机和排烟管道的设计和安装应符合安全规范,不得影响建
筑结构和室内美观。

14.通风机和排烟管道的设计和安装应符合节能要求,采用节能型
通风机和排烟管道,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以上是建筑防排烟系统设计标准的一些基本要求,具体的设计和施工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和处理。

高层建筑防烟排烟系统的设计与改进方案

高层建筑防烟排烟系统的设计与改进方案

高层建筑防烟排烟系统的设计与改进方案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高层建筑在城市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然而,高层建筑所面临的安全隐患也越来越多,其中之一就是火灾的发生。

为了确保高层建筑内的人员安全疏散和减少火灾对建筑物的损害,高层建筑防烟排烟系统的设计和改进变得至关重要。

高层建筑防烟排烟系统的设计需要考虑多个因素,包括建筑结构、人员疏散、烟气排放等。

首先,建筑结构的设计应考虑到防火分区的设置,以便将火灾局限在一个区域内,减少火势蔓延的可能性。

其次,人员疏散通道的设计应满足人员疏散的需求,确保人员能够迅速、安全地逃离火灾现场。

最后,烟气排放系统的设计应考虑到烟气的产生和排放,以减少烟雾对人员的伤害和影响。

在高层建筑防烟排烟系统的改进方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和探索。

首先,可以考虑引入先进的烟雾探测技术,以提高火灾的检测速度和准确性。

传统的烟雾探测器可能存在误报和漏报的问题,而新型的烟雾探测技术可以通过多种传感器的组合,提高火灾检测的可靠性。

其次,可以考虑引入自动喷淋系统,以迅速灭火和降低火势。

自动喷淋系统可以根据火灾的发生自动启动,并通过喷淋水雾来控制火势,从而减少火灾对建筑物的破坏。

此外,还可以考虑引入智能疏散系统,通过智能监控和导航技术,提供人员疏散的指引和帮助,以提高人员疏散的效率和安全性。

除了技术方面的改进,高层建筑防烟排烟系统的设计还需要考虑到人性化的因素。

例如,在疏散通道的设计中,可以考虑设置无障碍设施,以方便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人群的疏散。

此外,还可以考虑设置避难室,以提供人员疏散时的临时避难场所。

这些人性化的设计可以提高人员疏散的效率和安全性,减少火灾对人员的伤害。

在高层建筑防烟排烟系统的设计和改进中,还需要注意与其他系统的协调和配合。

例如,防火门、防火墙等 passiv 防火措施的设置可以与防烟排烟系统相结合,形成一个完整的火灾防护体系。

此外,还需要与消防系统、电力系统等其他系统进行协调,以确保系统的正常运行和互相配合。

建筑防排烟系统设计规范

建筑防排烟系统设计规范

一.建筑防排烟旳一般规定1.1建筑中旳防烟可采用自然通风方式或机械加压送风方式;排烟可采用自然排烟方式或机械排烟方式。

1.2民用建筑下列部位应设立防烟设施:1防烟楼梯间及其前室;2消防电梯间前室或合用前室;3高层建筑旳避难层(间);4人民防空工程避难走道旳前室;1.3民用建筑下列部位应设立排烟设施:1高层建筑面积超过100m2、非高层公共建筑中建筑面积不小于300 m2且常常有人停留或可燃物较多旳地上房间;2总建筑面积不小于200 m2或一种房间建筑面积不小于50 m2且常常有人停留或可燃物较多旳地下、半地下建筑或地下室、半地下室;3多层建筑设立在一、二、三层且房间建筑面积不小于200 m2或设立在四层及四层以上或地下、半地下旳歌舞娱乐放映游艺场合;高层建筑内设立在首层或二、三层以及设立在地下一层旳歌舞娱乐放映游艺场合;4长度超过20m旳疏散走道;多层建筑中旳公寓、通廊式居住建筑长度不小于40m旳地上疏散走道;5中庭;6非高层民用建筑及高度不小于24m旳单层公共建筑中,建筑占地面积不小于1000 m2旳地上丙类仓库;7汽车库。

1.4防烟与排烟系统中旳管道、风口及阀门等必须采用不燃材料制作,且风道不适宜采用土建风道;当防排烟系统采用金属管道时,其钢板厚度按《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43-)》高压系统选用。

1.5机械加压送风系统、排烟系统和补风系统旳风速应符合下列规定:1采用金属管道时,不适宜不小于20m/s;2采用内表面光滑旳混凝土等非金属管道时,不适宜不小于15m/s;3机械加压送风口不适宜不小于7m/s;排烟口不适宜不小于10m/s;机械补风口不适宜不小于10m/s,公共汇集场合不适宜不小于5m/s;自然补风口不适宜不小于3m/s。

1.6加压送风机、排烟风机和用于排烟补风旳送风机宜设立在通风机房或室外屋面上。

风机房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2.0h旳隔墙和1.5h旳楼板及甲级防火门与其她部位隔开。

新版《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规范防火设计规范 (一)

新版《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规范防火设计规范 (一)

新版《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规范防火设计规范 (一)近年来,建筑防火问题成为了公共安全的敏感话题之一。

为应对防火需求,国家标准化委员会颁布新版《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旨在规范防火设计规范,提升建筑消防安全标准和系统建设水平。

一、强制性标准范围新版《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依据我国国情,结合实际操作流程,对消防安全建设标准进行了重新制定。

此标准在国内所有民用建筑中的实施范围极为广泛,包括商业大厦、居住区、科研单位、宾馆酒店、培训机构及医疗机构等。

二、排烟系统的节能原则新标准注重绿色、低碳、节能的理念,采用新型材料和技术,实现排烟无负担。

此外,它还明确了排烟系统的核心功能、操作原理和特点,使得排烟系统的能效独具特色。

三、电梯室等防烟楼梯间的设计为避免电梯因起火而被雾化烟气粘在电梯间墙壁上,新标准要求电梯室内和楼梯间应设置防火帘,同时还要求要建设自然通风、排烟系统,加强疏散通道安全设计,确保人员避免受到烟雾影响。

四、建筑排烟设计流程新标准中还规范了排烟设计流程,包括消防产品的准备工作、规定须遵循的管线路径、烟道尺寸的测试、排烟设备的安装和排烟通风设备的运行方式等,奠定了规范化的基础。

五、标准的评估和实施新版《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并不仅仅是纸上谈兵,它需要尽快落地、开始实施。

在评估排烟系统设备方面,新标准明确了必须进行现场检测,以便评估设施的运行状况,并对消防设施人员的培训做出明确要求,定期组织消防演练,提高消防安全培训素质。

六、细化不同场所的要求新标准针对不同类型的场所(如大型商场、剧院等)进行了详细规定,旨在为消防工作在组织和实施时提供更具体的指导。

这使得现有消防安全规定能够针对特定场所进行适当地调整和改进。

总之,新版《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是我国防火安全领域的一项重要规定。

它不仅规范了室内防火系统,提高民众消防意识,还进一步加强了公共消防安全意识。

未来,相关部门应密切关注它的落地情况,并对方案进行适时改进。

GB51251-2022《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3]

GB51251-2022《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3]

GB51251-2022《建造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一、概述《标准》是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于2022年12月29日发布,2022年5月1日起实施的国家标准,适合于新建、改建或者扩建的各类民用建筑和公共建造的防烟排烟系统的设计、施工、验收和维护管理。

第1章:总则,规定了本标准的适合范围、引用标准、术语和定义等;第2章:设计原则,规定了防烟排烟系统的设计目标、设计依据、设计分类和设计要求等;第3章:防烟分区,规定了防烟分区的原则、方法和要求等;第4章:排烟系统,规定了排烟系统的类型、功能、参数和配置等;第5章:送风系统,规定了送风系统的类型、功能、参数和配置等;第6章:控制系统,规定了控制系统的类型、功能、参数和配置等;第7章:电源系统,规定了电源系统的类型、功能、参数和配置等;第8章:施工与验收,规定了施工与验收的普通要求、施工质量控制、验收方法和验收标准等;第9章:维护管理,规定了维护管理的普通要求、维护内容和周期、维护记录和报告等;附录A:防烟排烟系统设计计算示例;附录B:防烟排烟系统检测方法;附录C:防烟排烟系统验收报告格式;附录D:防烟排烟系统维护记录格式。

正文:按照《标准》的各个章节进行编写,详细说明防烟排烟系统的设计方案、施工方案、验收方案和维护方案等内容,并提供相应的图表、数据和计算过程等支撑材料;附录:按照《标准》的附录进行编写,提供防烟排烟系统设计计算示例、检测方法、验收报告格式和维护记录格式等内容。

页边距:上边距25mm,下边距20mm,左边距30mm,右边距20mm;页脚:页码居中,宋体,小五号;标题:按照一级标题、二级标题、三级标题的顺序进行编号,编号格式为“1.”、“1.1”、“1.1.1”等,标题内容居左,宋体,一级标题为小三号,加粗;二级标题为四号,加粗;三级标题为小四号;正文:正文内容两端对齐,宋体,小四号,行距为固定值20pt;图表:图表应有清晰的标题和编号,编号格式为“图1-1”、“表1-1”等,图表标题居中,宋体,五号;图表内容应清晰可辨,图形采用CAD制图软件绘制,表格采用Word制表软件制作;公式:公式应有清晰的编号,编号格式为“(1-1)”等,在公式右侧标注;公式内容应清晰可读,采用Word公式编辑器编辑;参考文献:参考文献应按照引用顺序进行编号,编号格式为“[1]”等,在正文中引用时在右上角标注;参考文献的内容应按照国家标准GB/T 7714-2022《信息与文献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著录。

消防防排烟系统设计方案

消防防排烟系统设计方案

消防防排烟系统设计方案消防防排烟系统设计方案一、设计目标本方案的设计目标是为了提高建筑物内部的火灾安全性能,减少火灾发生后的烟雾积聚,保障人员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

二、系统组成消防防排烟系统由以下几部分组成:1. 排烟系统:包括烟雾排放通道、排烟风机和排烟口等组成。

主要功能是将火灾现场产生的烟雾排出室外。

2. 进排风系统:包括进排风口、进排风风机等组成。

主要功能是保障建筑物内部的通风。

三、设计原则1. 科学性原则:根据建筑物的具体情况,结合国家相关规范和标准,进行系统设计。

2. 安全性原则:确保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能够在火灾发生后正常运作。

3. 经济性原则:在保证系统功能的基础上,尽量降低成本,提高性价比。

四、具体方案1. 烟雾排放通道:根据建筑物的结构特点,确定烟雾排放通道的位置和数量。

通道应设置在建筑物的高处,确保烟雾能够顺利排出室外。

2. 排烟风机:选用符合国家标准的排烟风机,根据建筑物的面积和高度确定风机的数量和功率。

风机应具备高效、低噪音、耐用等特点。

3. 排烟口:根据建筑物的具体情况,确定排烟口的位置和数量。

排烟口应设置在建筑物的高处,并保证烟雾能够顺利排出室外。

4. 进排风口:根据建筑物的通风需求,确定进排风口的位置和数量。

进排风口应合理分布,确保建筑物内部的通风效果。

5. 进排风风机:选用符合国家标准的进排风风机,根据建筑物的面积和高度确定风机的数量和功率。

风机应具备高效、低噪音、耐用等特点。

6. 控制系统:采用先进的自动控制系统,能够根据火灾发生的状况自动启动排烟系统和进排风系统。

控制系统应具备稳定性、可靠性等特点。

7. 电气系统:根据系统的功率和电气负荷,设计合理的电气系统。

电气系统应符合国家电气标准,确保电气设备安全可靠。

8. 火灾报警系统:与火灾报警系统相结合,当火灾发生时,能够及时启动防排烟系统。

灭火器配置应满足国家相关标准。

五、施工方案1. 建筑物的排烟通道、进排风道等设备应按照国家相关规范进行施工,确保结构牢固、安全可靠。

GB51251一2023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

GB51251一2023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

GB51251一2023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GB51251-2023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是保障建筑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技术标准在建筑设计和施工中具有指导意义。

GB51251-2023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是我国新颁布的一项标准,旨在规范建筑防烟排烟系统的设计、安装和维护。

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建筑业的快速发展,建筑安全问题日益凸显。

特别是在火灾发生时,烟雾对人们的生命安全造成了巨大威胁。

因此,建筑防烟排烟系统的设计和使用变得至关重要。

二、技术标准概述1. 标准目的GB51251-2023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的目的是确保建筑内烟气积聚的有效排除,提供人员疏散和消防通道的安全。

它为建筑防烟排烟系统的设计、施工和维护提供了具体规范。

2. 适用范围该技术标准适用于各类建筑物的防烟排烟系统,包括高层建筑、商业综合体、住宅楼等。

无论建筑的用途如何,都必须符合该标准要求。

3. 技术要求GB51251-2023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包含了以下方面的技术要求:- 防烟门和排烟口的设置要求;- 排烟风机和排烟管道的设计和使用;- 火灾探测与自动控制设备的要求;- 防烟和排烟系统的测试与检验。

三、防烟排烟系统设计1. 防烟门和排烟口防烟门和排烟口的设置是建筑防烟排烟系统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GB51251-2023技术标准,这些门和口的数量、位置和尺寸必须满足相关规定。

例如,防烟门应设置在人员疏散通道中,以便迅速疏散烟雾。

2. 排烟风机和排烟管道排烟风机是防烟排烟系统的核心设备,它通过排烟管道将烟气排出建筑。

根据技术标准的要求,排烟风机和管道的设计必须满足烟雾排出的要求,同时确保排烟系统的高效运行。

3. 火灾探测与自动控制设备火灾探测与自动控制设备在防烟排烟系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标准规定了火灾探测器的类型、布置和安装要求,以及自动控制设备的性能和可靠性要求。

四、防烟排烟系统的使用与维护1. 系统使用建筑防烟排烟系统的使用要求符合技术标准规定。

防排烟系统设计方案

防排烟系统设计方案

防排烟系统设计方案为了满足大楼、矿井或工厂等建筑物的安全需求,防排烟系统的设计方案需要考虑多个因素,包括烟雾排出、烟雾控制和疏散通道等。

下面将从这几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烟雾排出烟雾排出是防排烟系统设计中的首要任务。

为了实现有效的烟雾排出,建筑物需要设置合适的排烟口和排烟管道。

排烟口的位置应尽可能靠近烟雾产生的区域,并与烟雾源相对应。

排烟管道应采用合适的材料,确保烟雾能够顺利排出。

此外,还应考虑排烟系统的容量和风机的选择,以确保烟雾能够快速、高效地排出。

二、烟雾控制除了排烟口和排烟管道的设置,烟雾控制也是防排烟系统设计中的重要环节。

烟雾控制的目的是防止烟雾扩散,减少火灾的蔓延速度。

为了实现烟雾控制,可以采用烟雾隔离带等措施来划分烟雾扩散区域,将烟雾限制在一定范围内。

此外,还可以考虑设置防火门、防火窗等设施,以阻止烟雾的扩散。

三、疏散通道疏散通道是防排烟系统设计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疏散通道的设计应考虑人员疏散的安全和效率。

为了确保疏散通道的安全性,通道的宽度、坡度和通风等方面都需要符合相关规定。

此外,还应设置灯光、标志和紧急照明设备等,以提供足够的照明和指示,保障人员疏散的顺利进行。

四、灭火设备在防排烟系统设计方案中,灭火设备也需要充分考虑。

灭火设备的设置可以帮助扑灭火灾,减轻烟雾的产生和蔓延。

常见的灭火设备包括灭火器、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等。

灭火设备的数量和位置应根据建筑物的具体情况来确定,以确保在火灾发生时能够及时切实地应对,减少烟雾的危害。

综上所述,防排烟系统设计方案需要综合考虑烟雾排出、烟雾控制、疏散通道和灭火设备等多个方面。

只有综合考虑各个环节,合理设计系统,才能确保建筑物的安全,保护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

通过科学合理的方案,我们能够在火灾发生时,及时排出烟雾,控制烟雾的扩散,并保证人员能够安全疏散。

2023新版《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规范

2023新版《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规范

2023新版《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规范
目前为止,GJB 2262-1993《建筑防排烟系统技术标准》是中国建筑行业中的主要技术标准。

根据预测,未来几年内可能会出台2023版的《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以适应新的建筑设计和消防要求。

新版标准可能会涵盖以下内容:
1. 设备选型与安装:新版标准可能会对防烟排烟系统的各个设备的选型和安装要求进行详细的规定,包括烟雾探测器、排烟风机、排烟阀等。

2. 系统设计:新版标准可能会对防烟排烟系统的整体设计原则进行规范,包括系统组成、系统容量计算、管道布局等。

3. 环境控制:新版标准可能会要求防烟排烟系统能够在火灾发生时及时控制建筑内部的环境,包括温度、湿度、氧气浓度等。

4. 规范和测试要求:新版标准可能会要求防烟排烟系统的设计、安装和运行过程中,需要符合一系列的规范和测试要求,以确保系统的正常运行和可靠性。

需要注意的是,目前还没有正式发布2023新版《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因此以上介绍仅为推测和猜测,具体的标准内容可能还需要等待正式发布。

建议在相关政府部门或建筑行业协会发布新版标准后进行查询和参考。

最新防排烟施工规范标准

最新防排烟施工规范标准

最新防排烟施工规范标准在建筑施工领域,防排烟系统是保障人员安全的重要设施之一,特别是在高层建筑、地下车库、大型商场等人员密集场所。

以下是最新防排烟施工规范标准的内容概要:一、总则1. 本规范适用于新建、改建、扩建的各类民用建筑和工业建筑的防排烟系统施工。

2. 防排烟系统的设计和施工应符合国家相关安全标准和规范要求。

3. 施工单位应具备相应的资质,并严格按照设计文件和施工规范进行施工。

二、设计要求1. 防排烟系统应根据建筑物的用途、规模和结构特点进行合理设计。

2. 系统应包括但不限于排烟风机、排烟管道、排烟口、防火阀、控制设备等。

3. 系统设计应满足快速排烟、防止烟雾扩散和火灾蔓延的要求。

三、材料选择1. 所有材料应具有防火、耐腐蚀、耐温等性能,符合国家相关标准。

2. 排烟管道应选用不燃材料,如镀锌钢板、不锈钢板等。

3. 防火阀应选用经过国家认证的产品,确保在火灾时能自动关闭。

四、施工工艺1. 施工前应进行详细的技术交底,确保施工人员熟悉施工规范和操作流程。

2. 施工过程中应严格控制工程质量,定期进行质量检查。

3. 施工完成后,应对系统进行调试和检测,确保其正常运行。

五、安全措施1. 施工现场应配备必要的安全设施,如消防器材、安全警示标志等。

2. 施工人员应穿戴符合标准的安全防护装备。

3. 施工过程中应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防止事故发生。

六、验收标准1. 系统施工完成后,应按照设计要求和施工规范进行验收。

2. 验收内容包括系统完整性、设备性能、操作功能等。

3. 验收合格后,应编制验收报告,并由相关责任人签字确认。

七、维护管理1. 防排烟系统应建立定期检查和维护制度,确保系统长期稳定运行。

2. 发现问题应及时维修,必要时应更换损坏的部件或设备。

3. 维护记录应详细记录,便于追溯和分析。

请注意,上述内容仅为概要,具体施工时应参照最新的国家或行业标准执行。

高层民用建筑防烟排烟设计

高层民用建筑防烟排烟设计

高层民用建筑防烟排烟设计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高层民用建筑已经不再是新鲜事物。

在这些高层建筑中,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也出现了新的安全隐患,尤其是火灾问题。

高层建筑火灾的主要危害是产生大量烟气,从而导致人员逃生困难和消防灭火困难。

因此,高层民用建筑防烟排烟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

防烟排烟设计的原则高层民用建筑防烟排烟设计需要遵循以下原则:1.水平分隔原则:建筑应划分为若干隔离的消防分区,并在每个分区内设置防烟分隔。

这样可以使烟气不向其他区域扩散,使人员逃生更加安全。

2.建筑物立面及水平通道排烟:设置立面和水平通道排烟设施,使得高层建筑内的烟气可以尽快地被排出建筑物外,从而降低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3.防烟区排烟:在防烟区内设置排烟设备,将大量的烟气排就近排出,并加强排烟设备的板型,来保证排出烟气的流速和流量。

4.适当的风机控制策略:在排烟系统中采用合理的风机控制策略来调整排气量,保证排气量等于火灾产生的烟气量。

高层民用建筑防烟排烟设计的关键技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设计方案优化技术在设计方案确定后,需要对方案进行多次优化,以进一步提高系统的效益和可靠性。

优化方案应与主要设计参数、条件和规范要求相匹配,遵循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尽量降低工程投资和运行成本,并实现烟气排放控制和节能。

监测与控制技术对于防烟排烟系统的监测与控制,需要采用先进的火灾监测与控制技术,实时掌握火灾发生情况和烟气排出状况,以及对防烟排烟设备的运行和控制进行合理化管理。

正确的机电设备选型机电设备是防烟排烟系统的核心部件,设计中应根据具体烟气排放量、繁忙程度、水平距离和型号等参数,选择适用的排烟风机、启闭器、烟控传感器和电梯防烟门等。

合理的逃生通道设计在高层建筑中,设计人员不仅需要考虑防烟排烟系统的设计,还需要结合高层建筑逃生通道的设计。

在设计逃生通道时,需要综合考虑疏散人数、层数、疏散速度等因素,最终确定适合的逃生通道设计方案。

高层民用建筑防烟排烟设计的实现效益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降低人员伤亡:防烟排烟系统的存在,使得高层建筑内的烟气可以得到及时排出,从而降低人员伤亡率。

高层建筑防火排烟设计规范

高层建筑防火排烟设计规范

高层建筑防火排烟设计规范
主要参考以下几个规范:
1. GB 50016-2014《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对建筑的防火设计进行了规范,包括了防火分区、防火阻隔、防火材料及构造等要求。

2. GB 50045-95《消防排烟设计规范》:对建筑的消防排烟系统的设计进行了规范,包括了排烟通风系统的布置、设备选型、风道布置等要求。

3. GB 51351-2017《建筑消防设施自动控制系统设计规范》:对建筑消防设施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进行了规范,包括了火灾报警系统、消防水系统、排烟系统等自动控制设备的选型、布置等要求。

4. GB 51353-2012《建筑防排烟系统设计规范》:对建筑防排烟系统的设计进行了规范,包括了排烟系统的布置、设备参数、排烟口设置等要求。

除了以上规范外,高层建筑防火排烟设计还需要根据当地的法律法规进行具体的要求,例如国家消防法规、地方消防规定等。

同时,还应参考相关的技术标准和规范,如建筑消防设施设备技术标准、建筑排烟系统技术规范等,以确保高层建筑的防火排烟系统能够安全有效地发挥作用。

第 1 页共 1 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距该防烟分区最远点的水平距离不应超过30m。当 室内净高超过6m、且具有对流条件时,不宜超过 35m。
2.5建筑面积大于500㎡且室内净高大于60m时的中 庭、展览厅、观众厅、营业厅、体育馆、客运站、 航站楼等公共场所采用自然排烟时,应设置与火灾 自动报警系统联动或由其他电动设施控制启闭的自 动排烟窗。自动排烟窗附近同时应设置便于操作的 手动开启装置。
——
前室或合用前室自 2 然排烟(防烟楼梯
间不具备自然排烟 条件)对防烟楼梯 间加压
高层 25000—30000 非高层 25000
35000—40000 ——
3 防烟楼梯 楼梯间 高层
间及其合
用前室分 别加压送
非高层

合用前 高层

非高层
4 消防电梯前室
高层
非高层
防烟楼梯间自设施: 1 高层建筑面积超过100㎡、非高层公共建筑中建筑面积大 于300㎡且经常有人停留或可燃物较多的地上房间; 2 总建筑面积大于200㎡或一个房间建筑面积大于50㎡且经 常有人停留或可燃物较多的地下、半地下建筑或地下室、半 地下室; 3 多层建筑设置在一、二、三层且房间建筑面积大于200㎡ 或设置在四层及四层以上或地下、半地下的歌舞娱乐放映游 艺场所;高层建筑内设置在首层或二三层以及设置在地下一 层的歌舞娱乐放映游艺场所;
1.7 防 烟 与 排 烟 管 道 在 防 火 阀 、 排 烟 防 火 阀 两 侧 各 2.0m 范 围 内 的 风 管 , 采 用 金 属 风 管 时 厚 度 £≥2.00mm,采用其它防火风管时其耐火极限不应 低于1.5h,以保证火灾时防火阀、排烟防火阀正常 工作。
1.8机械加压送风管道和用于机械排烟的补风管道不 宜穿过防火分区或其他火灾危险性较大的房间,当必 须穿越时,应在穿过处设置防火阀,加压送风管道防 火阀的动作温度为70℃,补风管道防火阀的动作温度 可为280℃。
2.3采用自然通风方式的场所,其自然通风口的净面积 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防烟楼梯间前室、消防电梯间前室,不应小于2.0 ㎡;合用前室不应小于3.0㎡; 2 靠外墙的防烟楼梯间,每五层内可开启外窗的总面 积不应小于2.0㎡,且顶层可开启面积不宜小于0.8㎡; 3 中庭、剧场舞台可开启外窗的总面积不应小于该部 位建筑面积的5%;
3.4机械加压送风防排烟系统的加压送风量应经计算确定。常 用的基本计算方法如下:
1 压差法:当疏散通道门关闭时,加压部位保持一定得正压 值所需送风量。
(公式略)
2 开启着火层疏散门时,为保持门洞处风速所需的 送风量:
LV nFv(1+b)*3600/a
对于多层建筑和20层以下的高层建筑取2,20 层及20层以上取3。
2.6设置在外墙上的自动排烟窗其净面积按下列要求 确定: 1 当开窗角度大于70°时,其面积可按窗的面积计 算; 2 当开窗角度小于70°时,其面积近似按公式 (4.9.6)计算窗的有效排烟面积:
三.机械防烟(加压送风)
3.1建筑中下列场所应设置独立的机械加压送风的防烟设施: 1 不具备自然排烟条件的防烟楼梯间; 2 不具备自然排烟条件的消防电梯前室或合用前室; 3 采用自然排烟措施的防烟楼梯间,其不具备自然排烟条 件的前室(或合用前室); 4 高层建筑的封闭避难层(间); 5 人民防空工程避难走道的前室
根据以上公式(3.4—1)和(3.4—2)分别算出的风量, 取其中的大值,再与表3.4规定的数值相比较,取其中大值 作为系统计算加压送风量。
表3.4 机械加压送风量
序 条件和部位

1 对防烟楼梯间加压 (前室不送风)
加压送风量
高层
<20层 25000—30000
非高层 25000
图 示 20—32层 35000—40000
高层 非高层
16000— 20000
16000
12000— 16000 13000
15000— 20000 15000
22000— 27000 22000
20000—25000
—— 18000—22000 —— 22000—27000 —— 28000—32000 ——
注:1.表3.4的风量数值系按开启宽×高=1.6m×2.0m 的双扇门为基础的计算值。当采用单扇门时,其风量 宜按表列数值乘以0.75确定;当前室有2个或2个以上 门时,其风量应按表列数值乘以1.50—1.75确定。开 启门时,通过门的风速不宜小于0.7m/s。 2.风量上下限选取应按层数、风道材料、防火门漏风 量等因素综合比较确定。
3.8民用建筑防烟楼梯间的加压送风口宜每隔2或3层 设置一个;合用一个风道的剪刀楼梯应每层设一个; 每个风口的有效面积,应按风口数量均分系统总风量 确定。 3.9前室或合用前室的加压送风口应每层设置一个,每 个送风口的有效面积,通常按火灾着火层及其上下相 邻两层的三个风口均分计算确定(开启门时,通过门 的风速不宜小于0.7m/s),也可设定为火灾时着火层 及其上一层的二个风口均分计算确定。
4 长度超过20m的疏散走道;多层建筑中的公寓、 通廊式居住建筑长度大于40m的地下疏散走道;
5 中庭; 6 非高层民用建筑及高度大于24m的单层公共建筑
中,建筑占地面积大于1000㎡的地上丙类仓库; 7 汽车库。
1.4防烟与排烟系统中的管道、风口及阀门等必须采用 不燃材料制作,且风道不宜采用土建风道;当防排 烟系统采用金属管道时,其钢板厚度按《通风与空 调 工 程 施 工 质 量 验 收 规 范 ( GB50243—2002 ) 》 高压系统选用。
建筑防排烟设计
建筑防排烟设计疑难问题
第一部分:基于现行规范(高规、建规、人防、汽 车库等)进行防排烟设计中一些常见问题的解析
一. 建筑防排烟设计的规定
1.1建筑中的防排烟可采用自然通风方式或机械加压 送风方式;排烟可采用自然排烟方式或机械排烟 方式。
1.2民用建筑下列部位应设置防烟设施: 1 防烟楼梯间及其前室; 2 消防电梯间前室或合用前室; 3 高层建筑的避难层(间); 4 人民防空工程避难走道的前室。
4 需要排烟的疏散走道可开启外窗面积不应小于走 道面积的2%; 5 需要排烟的房间可开启外窗面积不应小于该房间 面积的2%; 6 其他场所,宜取该场所建筑面积的2%—5%。 7 建筑面积大于500㎡且净空高度大于6m的大空间 场所,不应小于该场所地面面积的5%。 。
2.4自然排烟口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应设置在排烟区域的顶部或外墙上。当设置在外墙 上时,排烟口底标高不应低于室内净高度的1/2,并 应有方便开启的装置,同时自然通风口的开启方向应 沿火灾气流方向开启;
6前室的加压送风口为常闭型时,除设置由消防控制中心控制且与加压送风 机联锁的自动控制装置外,尚应设置现场手动开启装置;手动开启装置宜 设在距地面0.8—1.5m处。 7前室的加压送风口为常开型时,其前室应采用带启闭信号的常闭防火门。 并应在加压送风机的压出段上设置防回流装置或电动调节阀。 8人民防空工程避难走道的前室、防烟楼梯间及其前室或合用前室的机械加 压送风系统宜分别独立设置,当需要共用系统时,应在支管上设置压差自 动调节装置。避难走道的前室的机械加压送风量应按前室入口门洞风速不 小于1.2m/s计算确定。 9采用机械加压送风的场所不应设置百叶窗,不宜设置可开启外窗。系统加 压送风量应计算窗缝的漏风量。 10防烟楼梯间的加压送风口可采用自垂百叶式或常开百叶式风口,并应在 加压风机压出段上设置防回流装置或电动调节阀。
3.7机械加压送风系统的全压,除计算的最不利环路阻 力损失外地余压值应符合下列要求: 1封闭楼梯间、防烟楼梯间与走道之间的压差应为 40—50帕; 2防烟楼梯间前室或合用前室、消防电梯前室、封闭 避难层(间)与走道之间的压差应为25—30帕; 3人民防空工程避难走道的前室与走道之间的压差应 为25—30帕。
3.5封闭避难层(间)的机械加压送风量应按避 难层净面积每平米不小于30m3/h计算。
3.6在改建工程中,当不具备设置加压送风竖井的条件 时,楼梯间可采用直灌式加压送风系统。直灌式加压 送风系统的设置应符合以下规定: 1超过15层的高层建筑,应采用楼梯间多点送风的方 式,送风口的服务半径不宜大于10层; 2直灌式加压送风系统的送风量宜比计算数值或表3.4 中的送风量增加20%,加压送风口不宜设在首层。
2 防烟楼梯间前室或合用前室采用敞开的阳台、 凹廊可自然通风时,该楼梯间可不设防烟设施;
3 除建筑高度超过50m的一类建筑和建筑高度超过 100m的居住建筑外,防烟楼梯间前室和合用前室 内有不同朝向可开启窗自然通风时,该楼梯间可不 设防烟设施。
2.2需设置排烟设施的场所,如满足自然排烟条件时, 宜优先采用自然排烟方式; 1 按本措施1.3条中规定的需设置排烟设施的地下和 地上房间等; 2 多层建筑中的中庭及高层建筑中净空高度小于 12m的中庭; 3 建筑面积小于2000㎡的地下汽车库。
3.11加压送风系统的余压值超过3.7条规定的数值较多 时,宜设置以下超压装置: 1设置泄压阀,且在穿越防火墙处设置70℃防火阀, 泄压阀板的开启面积可用以下公式计算:
2采用旁通阀 在楼梯间的适当位置设置压力传感器,控制加压送风机 出口处的旁通泄压阀,调整楼梯间的余压值。 在每层防烟楼梯间前室、消防电梯前室或合用前室设置 压力传感器,控制加压送风机出口处的旁通泄压阀,调 整加压送风前室或合用前室的余压值。 采用变频风机。 3.12未能设置在独立管道井内的加压送风管采用金属风 管时,其厚度£≥1.6mm,或采用耐火极限不小于1.0h 的防火风管。
3.10机械加压送风系统设计中需注意: 1机械加压送风口不宜设置在被门挡住的部位。 2防烟楼梯间和合用前室的机械加压送风系统宜分别独立设置。 3建筑层数超过32层或建筑高度大于100m时,其送风系统及送 风量应分段设计。 4剪刀楼梯间可用一个风道,其风量按两楼梯间风量计算,送 风口应分别设置。塔式住宅设置一个前室的剪刀楼梯应分别设 置加压送风系统。 5地上和地下部分在同一个位置的防烟楼梯间需设置机械加压 送风时,加压送风系统宜分别设置。若合用一个风道时,风量 应叠加,且均应满足地上、地下加压送风系统的要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