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二

合集下载

桃花源记第二段翻译

桃花源记第二段翻译

桃花源记第二段翻译
桃花源记第二段翻译是: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发源地,于是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

于是他下了船,从洞口进去了。

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人通过。

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

(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

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的。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到处可以听到。

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样。

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

《桃花源记》是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源诗》的序言,选自《陶渊明集》。

此文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的现实生活不满。

文言文《桃花源记》翻译

文言文《桃花源记》翻译

文言文《桃花源记》翻译《桃花源记》是东晋文人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源诗》的序言,选自《陶渊明集》。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文言文《桃花源记》翻译,欢迎参考~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桃花源记翻译】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

一天,他顺着溪水行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水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遍地,鲜嫩而美丽,落花纷纷的散在地上。

渔人对此(眼前的景色)感到十分诧异,继续往前行船,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发源地,于是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

于是他下了船,从洞口进去了。

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人通过。

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

(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

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的。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到处可以听到。

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样。

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

桃花源记 (2)

桃花源记 (2)

桃花林的经过。
二(2~3)
写渔人进入桃花源, 在桃源人家里做客及辞去 的经过。
太守派人先后探访桃源未 果的情形。
三(4~完) 写渔人离开桃源后,
进入桃花源
所 见
所 闻 所 历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良田美池、阡陌交通 (环境良好) 鸡犬相闻。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生活安定) 避秦时乱, 来此绝境 (与世隔绝之久)
豁然:开阔明亮。 开朗: 开通、敞亮的样子。 平旷: 平坦开阔。 属: 类。 悉: 都。 怡然自乐: 喜悦,心满意足。 所从来: 从哪儿来。 咸: 全。
问讯: 打听消息。 先世: 祖先。 妻子: 妻子儿女。 邑人: 同乡人。 不复出焉:不再从这里出去。 焉: 于此,从这里。
遂: 就 间隔:断绝了往来。 皆: 都。 叹惋: 感叹,惋惜。 延: 请。 语云: 告诉(他)说。 不足:不值得。 既: 已经。
便要还家, 设酒 不复得路 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无问津者
似有而无的 理想社会
小结
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 踪为线索,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 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 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 故事曲折回环。它虚构了一个与黑 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 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 人民的意愿。
古义: 与世隔绝的地方。 “来此绝境” 绝境 今义: 没有出路的地方 古义: 不要说,更不必说 无论 “无论魏晋” 今义: 不管(连词)
古义: 像这样 如此 今义: 这样
“说如此”
古今词义的差别。
古义:沿。 “缘溪行” 缘 今义:缘故,缘分。
延 古义: 请。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今义:延长,延伸 古义: 渡口,这里问津指探访。
今义: 口液

文言文《桃花源记》原文及翻译2篇

文言文《桃花源记》原文及翻译2篇

文言文《桃花源记》原文及翻译2篇第一篇:《桃花源记》原文及翻译桃花源记是我国古代文学名著之一,是唐代文学家陶渊明创作的一篇散文。

下面将分两篇文章分别介绍《桃花源记》的原文和翻译。

【原文】深山之中,有一洞,洞内盘曲通幽,与世隔绝。

南有冰泉,泉水碧净,鱼鳖可数。

洞口旁有桃树千载,花开时节,满山皆香。

岂非一处仙境乎?【翻译】在深山之中,有一个洞穴,洞内弯曲幽深,与外界隔绝。

洞的南面有一泉水,泉水清澈见底,鱼鳖游动,可数不胜数。

洞口旁边有一片桃树,已有千年的历史,花开的时候,整个山林都被芬芳环绕。

这岂不是一个美丽的仙境呢?【原文】洞口人物勿入,历有莫知其出。

齐人犯之,不得无死。

元和之间,有民居洞庭者,见光暗而行,手足相索。

及入莫逐,暮春与中有仙意者,辄见其它。

其湖广之人,不知其近海,亦欲各道所闻,然后能不恶人之口耳。

【翻译】洞口有规矩,不得随意进入,历史上曾经有人进去,却没有人知道他们出来的方向。

齐人胆敢进入,必定会死无葬身之地。

在元和年间,有一户居住在洞庭的人听说洞内光线阴暗,只能摸索着行走。

进入洞内后,寻找不到回去的路,直到暮春和仲夏时节,才会再见其他人。

湖广的人们不知洞口离海多远,也渴望更多地了解外面的世界,才能消除对别人的恶意传言。

这是《桃花源记》的原文及翻译,下面将进行第二篇的内容。

第二篇:《桃花源记》原文及翻译桃花源记是我国古代文学名著之一,是唐代文学家陶渊明创作的一篇散文。

下面将分两篇文章分别介绍《桃花源记》的原文和翻译。

【原文】自谓先民,亡失于外,今水陆载道,不可得闻焉。

竟不知天下事之用无穷耳,至于百姓,不可数计。

且吾黎民老矣,迅尔新民,比出详实,可使知之。

【翻译】自称是先民的后代,迷失了外界的消息,如今水陆交通便利,仍然得不到丝毫的消息。

但实际上天下间的事情是不可尽知的,尤其是百姓的生计,更是无法准确计算。

而我们的老百姓已经年老了,快要离开人世,而新一代的人逐渐成长起来,比我们更为聪明,可以让他们了解这一切。

《桃花源记》原文及翻译

《桃花源记》原文及翻译

《桃花源记》原文及翻译桃花源记原文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桃花源记翻译东晋孝武帝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一个人以捕鱼为职业。

(有一天,他划着小船外出打鱼,)沿着小河往前走,忘了走了多远。

忽然遇上一片桃花林,小溪两岸几百步以内(全是桃树),中间没有别的树,绿草如茵,香气袭人,(风一吹来)桃花纷纷落下。

渔人(对此感到)十分诧异。

又往前划,想找到那片林子的尽头。

(他找到)林子的尽头,(发现这里)有一座山,就是小河的源头,山脚下有个小洞,隐约好像有点光亮。

(渔夫)于是离开小船,从洞口进去。

起初山洞非常狭窄,仅容一个人通过。

又向前走了很多步,(黑暗狭窄的隧道)突然(变得)宽阔敞亮了。

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林之类的景物。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里)能互相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

人们在田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男女女穿的衣服,都和外面的人一样,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逍遥快乐。

村中人见了渔夫,竟然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里来的,渔夫详细地回答了他们。

探究《桃花源记2》的文化背景教案

探究《桃花源记2》的文化背景教案

探究《桃花源记2》的文化背景教案的历史文化背景一、教学背景分析《桃花源记2》是由清代名士陶宗仪所著的长篇小说之一。

该小说内容丰富、构思独特,总结了当时的文化、历史和社会背景。

因此,教授这本小说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小说本身,还可以帮助学生深入探究那个时代的文化面貌、人民的思想和智慧、社会的经济阶级和政治体系等多个方面。

二、教学目标分析本教案需要实现以下目标:1.帮助学生理解《桃花源记2》中的相关文化背景和历史背景,及其与作者活动的背景之间的联系。

2.帮助学生理解个人的思想和行为如何受到经济、社会和文化背景的制约。

3.通过学习历史和文化背景,提高学生的历史、文化和社会认知与素养。

三、主要内容设计A.导入课堂:引导学生思考1.引导学生分析“桃花源记”的题目,提问“桃花源”表示什么等问题。

2.引导学生回忆关于清朝的历史与文化。

B. 阅读理解:帮助学生理解小说内涵及其背景1.任务一:概括小说情节及个人性格特点2.任务二:分析小说主要文化和历史背景,理解作者思想。

3.任务三:分析个人思想和行为如何受到社会、经济和文化背景的影响。

C. 课堂讨论:启发学生思考1.学生结合课程内容和自己的思考,分组进行讨论,透彻分析桃花源的形成原因以及其对现实生活的启示。

D. 课后拓展:加深学生印象1.为了加强学生对历史和文化背景的理解和掌握,教师可建议学生开展一些有趣的阅读和调查活动。

例如,收集资料参观贵州省赤水市革命历史博物馆等。

四、教学方法本教案的教学方法主要是阅读理解、案例分析和讨论,并结合图书馆和博物馆等资源进行实地调查和收集材料。

五、教学过程安排第一步:引导学生思考1.教师出题:“桃花源”代表什么?2.引导学生回忆清朝的历史背景,提高学生学习《桃花源记2》的积极性。

第二步:阅读理解1.学生分析和总结小说情节,包括人物关系和表现的性格特征。

2.分析小说中的主要文化和历史背景,认识作者的思想。

3.讨论个人思想和行为如何受到社会、经济和文化背景的影响。

桃花源记(第二课时)教案(精选4篇)

桃花源记(第二课时)教案(精选4篇)

Thinking actions in mind, not creeds, will help meet our greatest needs.(页眉可删)桃花源记(第二课时)教案(精选4篇)桃花源记第二课时教案1教学目的1.朗读、背诵文育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重点:(1)朗读、背诵文言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理解__的叙事线索。

难点:理解__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导人上节课我们已疏通了__意思,这节课我们一起分析__的内容。

二、课文分析1.朗读课文,试背诵课文。

2.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按渔人行踪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节)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

第二部分(第2~3节)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源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

第三部分(从第4节到完)写渔人离开桃源后,太守派人先后探访桃源未果的情形。

3提问:渔人怎么发现桃花源的?讨论并归纳: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人。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4.提问: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讨论并归纳: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5.提问: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的生活环境的?讨论并归纳:土地平旷,屋舍产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呼陌交通,鸡犬相闻。

6.提问: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的?讨论并归纳: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7.提问:桃源人见渔人为什么“乃大惊”?讨论并归纳:写出桃源人对陌生人的惊异,显示桃源与世隔绝的久远。

8.提问:渔人—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讨论并归纳: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定与平的生活而叹惋。

桃花源记翻译 2

桃花源记翻译 2

桃花源记陶渊明1.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东晋孝武帝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靠捕鱼为生。

(一次,渔人划着船)沿着小溪往前行,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缘:沿着,顺着。

远近:偏义复词,仅指远。

2.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溪水岸几百步以内,中间没有别的树木,芳香的青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

夹岸:溪水的两岸。

数百步:约二三里。

古代六尺为一步。

芳草:芳香的青草。

落英:落花缤纷:繁多的样子。

3.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渔人对此感到非常惊讶。

渔人又向前划去,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渔:动词,捕鱼。

异之:即“以之为异”,意思是对见到的景象感到诧异。

异,形容词用为动词的意动用法。

之:指见到的景象。

前:向前,方位名词作状语。

穷其林: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

穷:形容词用做动词,穷尽,走到尽头。

4.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

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没有了,(在那里)便看到一座山,山边有一个小洞,洞里隐隐约约好像有光亮。

水源:溪水的发源地。

仿佛若有光:(山洞里)模模糊糊,好像有光亮。

仿佛:见不真切。

若:好象。

(山洞既狭小,又深远,里面的光线自然隐隐约约,似有若无,不清楚,不真切。

这样解释,既避免“仿佛”与“若”意思重复,而且又丰富了语意,比较妥当。

5.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渔人就离船上岸,从小洞口进入。

洞口起初很狭窄,仅能容一个人通过。

便:副词,就。

舍:舍弃,抛开,这里是“离开”的意思才:只,仅仅。

通人:使人通过。

6.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渔人又向前走了几十步,一下子由狭隘幽暗而变为开阔明亮。

豁然:开阔敞亮的样子。

7.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只见那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土地,幽美的池塘,以及桑园竹林之类。

旷:空阔、宽阔。

俨然:整齐的样子。

之属:用在名词后,表示“这一类”或“等等”的意思。

属:类。

8.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桃花源记文言文通用15篇

桃花源记文言文通用15篇

桃花源记文言文通用15篇桃花源记文言文通用15篇在日常过程学习中,许多人都对一些经典的文言文非常熟悉吧?文言文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古人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文言文。

为了让更多人学习到文言文的精华,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桃花源记文言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桃花源记文言文1陶渊明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1.用“∣”为下列句子划分朗读停顿。

(每句停一处)⑴忘路之远近⑵太守即遣人随其往2.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

⑴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___________________⑵阡陌交通,鸡犬相闻___________________⑶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___________________⑷闻之,欣然规往___________________3.翻译下列句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用原文语句回答问题。

⑴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

桃花源记 第2课时

桃花源记    第2课时

初二年级 语文科 自学探究 学案 班级: 姓名: 主备: 审核:初二语文小组 时间:2014年 9月 19 日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归园田居·其三》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学习内容:第21课 桃花源记 第2课时学习目标:正确理解作者在文章中寄托的理想社会,详略得当的写法。

重 难 点:了解作者理想中的社会和“世外桃源”的真切含义。

一、自主学习(相信自己就一定行!)(一)自学指导(学习一些语文基础知识,受益终生哦!)写作背景:年轻时的陶渊明本有“大济苍生”之志,可是,他生活的时代正是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民不聊生之时。

陶渊明的一腔抱负根本无法实现。

加之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权贵,因而和污浊黑暗的现实社会发生了尖锐的矛盾,产生了格格不入的感情。

义熙元年,他仓促而坚决地辞去了上任仅81天的彭泽县令,与统治者最后决裂,长期隐居田园,躬耕僻野。

他虽“心远地自偏”,但“猛志固常在”,仍旧关心国家政事。

但他无法改变、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了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

《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二)自学检测1、下列句子朗读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B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C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D 、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2、为下列各句中的“之”字选择适当的用法。

A 、结构助词“的” B 、语气助词 C 、代词(1)忘路之远近( ) (2)渔人甚异之( ) (3)问所从来,具答之( )(4)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 (三)自学小结:通过今天的自学,我们学到了什么呢,不妨试着总结一下:二、小组学习(各抒己见,达成共识,有你课堂才会更精彩)下面是是关于桃花源的两副对联,仔细口味后,请你也拟写一副内容类似的对联。

陶渊明桃花源诗原文及赏析

陶渊明桃花源诗原文及赏析

陶渊明桃花源诗原文及赏析(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合同协议、演讲稿、策划方案、报告大全、条据文书、公文素材、教育资料、散文诗歌、作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texts for everyone,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speech drafts, planning plans, report summaries, documentary documents, official document materials, educational materials, prose and poetry,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陶渊明桃花源诗原文及赏析有关陶渊明桃花源诗原文及赏析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许多人对一些广为流传的古诗都不陌生吧,古诗是中文独有的一种文体,有特殊的格式及韵律。

人教版桃花源记第二课时

人教版桃花源记第二课时
桃花源记
(第二课时)
上节课我们已经借助工具 书和课文注释疏通了《桃 花源记》这篇文章的大意, 下面,我们一起来回顾:
用自己的话概述文 章主要内容:
熟读课文、思考, 本文线索是什么?
以渔人的 行踪为线索
发现桃花源 (1)
再寻桃花源 (5)
以时间先后 为顺序
访问桃花源 (2-3)
离开桃花源 (4)
古义:此处为“不用说”“更不用说”之意; 今义,是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
4.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古:色彩鲜艳美丽;今:味好,香浓 5.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古:为“看到”,今:用为助词 6.不足为外人道也。 古:不值得;今:不满不充分 7.诣太守,说如此。
古:像这样;今:这样
(三)一词多义
①便舍船 舍
(放弃、舍弃,动词)
②屋舍俨然 (房屋,名词)
①处处志之 (作标记,动词) 志
②寻向所志 (标记、记号,名词)
寻 ①寻向所志
(寻找,动词)
②未果,寻病终 (不久,副词)
①欲穷其林 (这、那) 其
②得其船 (他,代渔人)
乃 ①乃大惊
(就,于是)
②乃不知有汉 (竟,竟然)
①武陵人捕鱼为业 (作为) 为 ②不足为外人道也 (对,向)
1.第一段描写桃花林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段景物描写具有神秘色彩,暗示将会出现“奇 境”, 为2.渔第人二进段入描桃绘花了源桃渲花染源了怎气样氛的,生烘活托图了景桃?花有源什的么美作好用。?
明确:描绘出一幅祥和安宁、自得其乐的理想生活图景, 与当时战乱纷扰、社会黑暗、人民疾苦的现实形成强烈的 对3.照当。渔人一一说了外面的情况后,桃源人为什么“皆
叹惋”?又为什么对他说“不足为外人道也”?这样

桃花源记赏析句子(二)

桃花源记赏析句子(二)

桃花源记赏析句子(二)
桃花源记赏析句子
•桃花源记,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一篇伟大的短篇小说。

•以下是一些经典的句子,体现了作者对人类理想生活的追求和对自然景物的描写。

人的心态和追求
•“吾问耕者,曰:‘今年何如?’答曰:‘可得几谷。

’”(寻常百姓)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桃花源的变化)
•“不事桃李,而尽杀之;鲜不为而尽缴之。

”(村民对外界贪婪行为的抵制)
自然的描写
•“溪上谷口,闻笙歌之声。

”(桃花源的宁静)
•“垂采其实,遇之弥历。

”(桃花源的丰美)
•“水泉从山里溜出来,不知是定是无。

”(自然景观)
桃花源的特点和价值观
•“村中之人,乐与齐来趣;尔来何远?”(村民的开放心态)
•“于是中外货殖通泽,举往来何二三百年者,无不土木其间者。

”(桃花源对外界的影响)
•“此其不可聚易如,言而有信;视而有见,行而有迹。

”(桃花源的神秘性)
以上是一些精选的经典句子,展现了《桃花源记》对人类理想生活和自然美的追求,以及对社会价值观的反思。

这些句子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对和谐社会和人与自然共生的向往。

桃花源记一二段翻译

桃花源记一二段翻译

桃花源记一二段翻译
第一段:
古有农夫耕田在洞庭湖畔,他每天去他的田里耕种,有一天,他看到一把小船正从岸边开航,他在船的尾端看见了一位老人,这位老人把他召集到船上,告诉他,他和他的父亲是桃花源里的人,他要把他带回去。

第二段:
原来,曾经那里住着一个叫桃园结义的群体,他们有一个社会约定,每年放假数月,每月都会集结在桃花源里。

老人告诉农夫,他们用自己的生活方式发明了一种独特的文明,让桃花源因此变得安详繁荣。

但是他们最终还是忘记了当初创造桃花源的初衷。

桃花源记原文与译文

桃花源记原文与译文

桃花源记原文与译文桃花源记原文与译文《桃花源记》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的现实生活不满。

下面小编为你整理了桃花源记原文与译文,希望能帮到你!《桃花源记》陶渊明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xíng),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yǎn)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qiānmò)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zhuó),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tiáo),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便要(yāo)还家,为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jiàn)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yù)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yì)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jí)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jì),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作者介绍】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东晋浔阳柴桑(现在江西省九江市西南)人。

中国文学史上的著名诗人之一。

他的曾祖陶侃(kǎn)做过晋朝的大司马,祖父和父亲也做过太守一类的官,到陶渊明时,家境破落。

他自幼博览群书,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处在动乱社会,很难有所作为。

他喜爱山水,不慕荣利,为了养家,做过祭酒、参军等小官。

41岁时任彭泽令,仅80余天,以“不为五斗米折腰”为由离职,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直到去世。

著有《陶渊明集》。

桃花源记 2

桃花源记 2

• 五分钟当堂背诵
(提示:注意渔人在桃花源 中的活动,以此为顺序背诵)
• 课堂练习Biblioteka •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具答之 不复出焉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此 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 也。” •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古今不同意义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子 古义 今义

绝境 古义 今义
了解世外桃源人们的生活习 惯,作者寄托的社会理想
学习过程:
• 旧知回顾:
•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
缘 阡陌交通
欲穷其林
落英缤纷 屋舍俨然
便舍船
黄发垂髫 之
渔人甚异
• 默写课文第一、二节(注意纠正错别 字)
• 学习课文第三节
1,回顾1、2两节课文内容
2、指名朗读
3、全班齐读
4、小组合作,理解课文中 的重点字词,翻译课文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无论 古义 今义
• 课外作业
• 背诵并默写课文第三节
记住所学的主要实词的意义, 主要虚词的用法
5、课堂交流(以小组为单 位,向全班交流学习情况)
交流过程中注意以下词、句
①乃大惊 ②乃不知有汉 ③ 便要还家
④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⑤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⑥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 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遂于外人间隔。
⑦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无论魏晋。
6、问题讨论
桃花源人来到此地的原因和 经过是什么?为什么这里人 们不愿让外人知道?
桃花源记 课型 新授课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学习目标:
• 理解“世外桃源”的社会理想
以渔人行踪为线索的记叙顺 序
掌握常见的实词的意义及常 见虚词的用法
学习重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桃花源记》阅读训练
一、【甲】林尽水源,————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乙】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

夫子式①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②似重有忧者。

”而曰:“然!昔者吾舅③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

”夫子问:“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

”夫子曰:“小子④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节选自《礼记•檀弓下》) 芜湖市(09安微省)
【注释】①式:同“轼”,车前的扶手横木,这里用作动词。

②壹:真是,实在。

③舅:公公。

古代以舅姑称呼公婆。

④小子:古时长辈对晚辈或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1.解释下面加粗词语。

(4分)
①阡陌交通:②便要还家:
③子之哭也:④苛政猛于虎也: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

(4分)
①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今吾子又死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表达方式看,甲乙两文都运用了¬¬¬_______ (填2字);从艺术表现手法看,甲文主要运用了______ (填2字)的手法寄托作者的理想,乙文主要运用了_______ (填2字)的手法突出主题。

)
4.桃花源人、泰山妇人为什么都不愿意离开他们各自生活的地方?(用自己的话回答)
5.根据本文内容,恰当选用文中的四字短语填空。

)
武陵渔人“忘路之远近”,发现了桃花林,甚是好奇,就“□□□□”。

进入桃花源,他感到桃花源人的生活是那么“□□□□”。

离开桃花源时,他“□□□□”,但再来寻找时还是“□□□□”。

6.从第②③段对桃花源的描写可以看出,桃花源让作者向往的是:
(1)___ ____ ;(2)_______ ;(3)_______ 。

7.下面是从陶渊明《桃花源诗》中节录的诗句,认真阅读,回答问题。

相命肆农耕①,日入从所憩。

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②。

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③。

路荒暖交通④,鸡犬互鸣吠。

俎豆犹古法⑤,衣裳无新制。

童孺纵歌行,斑白欢游诣。

草荣识节和,木衰和风厉。

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

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
(注释:①肆:致力。

②艺:种植。

③靡:没有。

④暖:遮蔽。

⑤俎豆:祭器。


1).这些诗句和《桃花源记》中哪些句子表达的意思一致?
2).这些诗句描绘了怎样的社会情景?
二、(2006苏州阅读)《桃花源记》中的二三段文字,完成1-5题。

1. 哪两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
A.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行道之人弗受(《孟子》)
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
C.余人各复延至其家更若役,复若赋(《捕蛇者说》)
D.不足为外人道也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出师表》)
E.遂与外人间隔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
2.下面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部分,哪一项不正确?()
A. 此人一一为(桃花源中人)具言所闻,(渔人)皆叹惋
B.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马)也。

(马说)
C.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曹刿论战》)
D.旦日,客从外来,(邹忌)与(客)坐谈。

(《邹忌讽齐王纳谏》)
3. 翻译①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②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4.第①段描写桃花源中人的生活场景,表现他们________的心情。

(用原句回答)5.“黄发垂髫”分别指代什么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怎样的生活图景?
6.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其实并不存在,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也只是诗人心中的“桃花源”,古今文人描写这些想像中的世界有什么相同的用意?(2分)
三2006包头市(课改卷)
(一)(甲)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6.在原文划横线的空缺处填写原句。

7.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交通:户:
8.甲、乙两文都反映了古人对人类美好社会的追求,不同的是,甲文对理想社会进行了,乙文则是。

9.乙文中与甲文“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相对应的句子是。

10.概括甲文的大意。

四【甲】林尽水源,————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乙】岳飞,字鹏举,相州汤阴“人。

少负“气节,沉厚寡言。

天资敏悟,强“记书
传,尤好《左氏春秋》及利、吴兵法。

家贫,拾薪为烛,诵习达旦,不寐。

生有神力,未冠,能挽弓三百斤“。

学射于周同”。

同射三夹“,皆中的”,以示飞。

飞引弓一发,破其害“;再发,又中。

同大惊,以所受良弓赠之。

飞由是益自练习,尽得同术。

①相州汤阴:今河南汤阴。

②负:具有。

③强:擅长于。

④斤:在这里表示弓的强度的单位。

⑤周同:人名,擅长射箭。

⑥矢:箭。

⑦的:箭靶的中心。

⑧筈(kuó):箭的尾部。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

(2分)(2011年河北省)
(1)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延:.
(2)生有神力,未冠,能挽弓三百斤未冠:
2.跟例句中的“与”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2分)………………【】
例句:率妻子邑人来止匕绝境,不复出焉,速与外人间隔。

A.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
B.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以鱼我所欲也》)
C.似与游者相乐。

(《小石潭记》
D.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出师表》)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以分)
(1)此人—一为具言所闻,旨叹惋。

译文:
(2)飞由是盖自练习,尽得同术。

译文:
4.选文甲中桃花源的美好和谐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答:
5.选文乙是从哪两个方面来表现岳飞年少有志的?
答:
五【甲】林尽水源,————并怡然自乐。

【乙】明日,宿旦子冈①。

甫②行数里,见四野禾苗油油然,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

盖江北之俗,妇女亦耕田力作,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洵③美矣。

偶舍骑步行,过一农家,其丈夫方担粪灌园,而妇人汲井且浣④衣,门有豆棚瓜架,又有树数株郁郁然,儿女啼笑,鸡犬鸣吠。

余顾而慕之,以为此一家之中,有万物得所之意,自恨不如远甚也。

——选自戴名世《乙亥北行日记》【注释】①旦子冈:在江苏省江宁县附近。

②甫:刚。

③洵(xún):确实。

④浣:洗衣。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2分)(2011年山东菏泽)
①黄发垂髫()②甫行数里()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4分)
①阡陌交通()②悉如外人()
③其丈夫方担粪灌园()④自恨不如远甚也()
3.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只标一处)(2分)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4.翻译下列句子。

(4分)
①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②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

5.【甲】【乙】两段文字所展现的生活图景有什么共同之处?
6.文中说“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联系全文,说一说桃源人为什么“叹惋”?
7.离开桃花源时渔人“处处志之”,再来寻找的人划“不复得路”。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8.陶渊明在封建文人中属特立独行的人,他的哪方面行为最能表现他这一性格特征?
9.“自云先世避秦时乱”,“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不足为外人道也”,这三句话有着怎样的内在联系?
10.在陆游诗中哪两句也算恰到好处地体现了“林尽水源”、“仿佛若有光”、“初极狭”、“豁然开朗”这样一波三折的意境?
11.韩愈说“桃源之说诚荒唐”,那么陶渊明为什么要“荒唐”地虚构出这样一个美好的理想社会模式?
12. 文中最后写剂子骥“规往”,“未果,寻病终”,后无人“问津”,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13、请你用自己的话,说出桃花源人与渔人的交谈都涉及了哪些内容。

14.文中哪些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仍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3分)
15.陶渊明生活在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时代。

他笔下的“桃花源“其实并不存在。

那么,陶渊明描写这一世外桃源有什么用意呢?(3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