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范例
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优秀6篇)
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优秀6篇)《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篇一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烛之武退秦师》(板书课题)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说教材《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先秦历史散文《左传》,本篇所记述的是秦晋大军兵临城下,郑国危若累卵。
受命于危难之际的烛之武,不费一兵一卒,不动一刀一枪,却使秦晋盟散约毁,自动撤离的故事。
新课标对文言文教学的要求是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积累语言知识。
高一教学就是在初中对文言文学习的基础上继续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烛之武退秦师》是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一册第二单元讲读课文。
该单元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掌握文言词语的含义及其在课文中的用法。
课文安排在单元的首篇,如何指导学生学好这篇课文,树立学生学好文言文的信心,这是一个关键所在。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结合该课的特点以及所教班级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左传》有关知识,解决几个生字,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教师恰当的提升引导下,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领学生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用现代汉语复述课文内容。
情感与态度目标: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新大纲对高中阶段文言文教学要求是让学生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因此,我把该文教学重点确定为把握文章情节和人物形象的分析。
教学难点则是对烛之武外交辞令的赏析。
说教法在教法上,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我准备采用两种教法,一是对于文言文词句方面的知识,采取学生质疑、教师点拨的方法;学生质疑法,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善于发现问题的能力。
二是对于文章的人物形象、烛之武外交辞令的语言艺术,则采取学生自主讨论法。
学生自主讨论可以发挥学生的积极能动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说学法在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讨论法、朗读法和参照注解勾画圈点法,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让学生养成良好阅读习惯。
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
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烛之武退秦师》。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烛之武退秦师》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的一篇文言文。
这篇文章出自《左传》,是中国古代叙事文学的经典之作。
它不仅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刻的历史意义,还在语言表达和人物塑造方面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
本文所讲述的是在秦晋围郑的危急关头,烛之武凭借其出色的口才和智慧,成功说服秦穆公退兵,解除了郑国的危机。
文章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是一篇进行文言文阅读和文学鉴赏的优秀范例。
通过对这篇文章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春秋时期的历史文化背景,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培养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能从烛之武身上汲取智慧和勇气。
二、学情分析授课对象为高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在初中阶段已经接触过一些文言文,但对于文言文的实词、虚词、句式等基础知识的掌握还不够扎实。
同时,高一学生的思维较为活跃,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精神,但在分析和理解文言文的深层含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基础知识的巩固和拓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思考、合作探究等方式,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和艺术特色。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理解烛之武的说辞,学习其高超的语言艺术和论辩技巧。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诵读、翻译、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2)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提高学生的分析和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感受烛之武的爱国精神和机智勇敢,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2)让学生认识到在人际交往中语言表达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2)分析烛之武的人物形象,理解其说辞的逻辑和艺术。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教案【优秀5篇】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教案【优秀5篇】导语;烛之武退秦师载于左传·僖公三十年,题目为后人所加。
内容讲述公元前630年,秦、晋借口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且与楚国亲近,而合攻郑国,在自己的国家(郑国)危难面前,烛之武前往敌国交涉,于强秦面前,其不卑不亢,能言善辩,终于使秦国从郑国退兵。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下面是细心的给大家整理的5篇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的相关范文。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篇一(第一课时)知识与技能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概括大意。
2、翻译1-2段,初步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互助合作,完成1-2段文言文的翻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初步感知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机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重点难点: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知识链接(3分钟)1、简介左传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依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编次,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240多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件,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
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外交辞令,记事条理清楚,详略得当;写人简洁生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是历代散文的典范。
★ 左传的别名: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
★ 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
2、秦晋围郑背景:见全优设计“走近文本”预习检测:(10分钟)(一)朗读展示:1、学生自渎:读准字音,读通文章。
2、教师或学生范读:边听边思考各自然段的大意。
3、学生集体朗读。
(二)整体感知,把握情节1、概述本文的故事。
2、归纳各段段落大意。
(用简洁的短语概括)秦晋围郑、临危受命、说退秦师、晋师撤离学法指导:(2分钟)1、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力求直译,字字落实2、文言文翻译的方法:①人名、地名、国名、专用名词等保留不译,②单音节词换成双音节词,③补出省略的成分,④调整倒装句的语序。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优秀9篇】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优秀9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以下是爱岗敬业的给大伙儿收集的9篇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的相关范文,欢迎借鉴。
烛之武退秦师优秀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赏析人物形象,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言文的能力。
2、学习烛之武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得失、顾全大局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分析烛之武这一人物形象。
教学方法:探究拓展法。
教具:多媒体。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一、导入:曹操有句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古往今来,有多少志存高远之士,哪怕社会、命运对他如何不公,但到了紧要关头,依然挺身而出,为国家为苍生献出自己的一分光和热。
烛之武就是这样的一个让我们敬佩不已的人,今天我们来看烛之武退秦师。
这节课我们重点分析三个人物形象。
二、第一个人物——郑伯。
1、找学生读郑伯说的。
话: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然后让学生说对他的看法。
(大部分同学会说郑伯是一个礼贤下士、从谏如流的君主。
)启发学生们是不是还能有别的理解:他平白无故的怎么礼贤下士起来了呢?让学生们想一想郑伯和勾践有什么共同之处。
(二人都是事到临头才开始求贤。
)2、让学生们品味他的话:“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言外之意就是:你出来干活,是帮我的忙也是帮你的忙,你如果不肯帮忙,对你也没有好处。
话里含有威胁的意味。
再想一想秦晋攻打郑的原因——当年慢待重耳,可知郑伯是个目光短浅又自私的人,如今来求烛之武,也不过是临时抱佛脚罢了。
3、从郑伯身上可得出什么教训?启发学生思考,找人回答。
明确:一定要不断挖掘和重视人才,不要等到危机出现后再重用人才。
三、第二个人物——佚之狐。
他真的是慧眼识英雄的伯乐吗?1、找学生读佚之狐的那句话: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让学生谈对佚之狐的看法。
多数学生会说这是个伯乐。
那么请学生思考如下问题:他真的是慧眼识英雄的伯乐吗?据史料记载,说服秦伯的初定人选是佚之狐,佚之狐也未必不能劝退秦师。
《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各位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烛之武退秦师》。
为了说明我的教学设想,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学法指导、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以及作业布置九个方面加以详细阐述。
一、教材分析《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先秦历史散文《左传》,本篇所记述的是公元前630年秦、晋联合攻打郑国前发生的一场外交斗争。
文章篇幅虽然短小,但故事情节有头有尾,层次井然,内容波澜迭起,曲折有致。
全文通过记述烛之武说服秦伯退军的故事,赞扬了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能够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去说服秦君,维护了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同时,也反映了春秋时代各诸侯国之间斗争的复杂性。
该篇课文被编排在高中语文必修下册中,是一篇重要的讲读课文。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学生可以领略古人的才华和品德,欣赏和借鉴古人的叙事艺术以及外交辞令的精妙之处。
同时,这也是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能力的重要篇目。
二、学情分析高一下学期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数量的文言词语的积累,文言文阅读能力有了明显提高。
但对我校的学生而言,他们的文言文基础相对较差,对文言知识的积累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此外,学生目前对文言文的学习还存在不同程度的畏难情绪,有很多学生对文言文不感兴趣。
因此,教师必须针对学生现状开展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三、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特点、学生心理、智力发展水平以及他们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 知识与能力:了解《左传》有关知识,解决几个生字,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
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提高学生概括归纳的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讨论、探究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体会烛之武的劝说之词的魅力,理解烛之武的形象,并掌握一定的文言文学习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2篇
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精选2篇(一)尊敬的评委、教师们:大家好!今天我将为大家讲解一篇高中语文课文《烛之武退秦师》的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这篇课文选自高中语文必修一的《楚辞》,作者是屈原。
全文通过描绘烛之武退秦师的情景,展现了楚国民族英雄屈原的风采与忠诚。
从篇幅上来看,本文属于短篇散文,紧凑有力,语言简练。
本文参杂了一些较为复杂的成语和比喻,需要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了解《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背景和主要内容;(2)掌握文中比喻的运用,理解比喻的含义;(3)能够分析屈原的人物形象及其形象塑造的手法。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讲解课文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2)通过阅读理解,让学生理解比喻的含义;(3)通过分析屈原的形象塑造,让学生了解屈原的性格和处世之道。
3.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2)启发学生对忠诚、勇敢和不屈不挠的品质的追求。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文中比喻的含义;(2)分析屈原的形象塑造方法。
2.教学难点(1)理解比喻的含义;(2)分析屈原的形象塑造方法。
四、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显示课文中的名句:“烛之武退秦师,百里而千岁。
”让学生猜测课文标题,并进行展开讨论,激发学生的兴趣。
2.核心内容的讲解(1)为学生介绍《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背景,简要讲解周朝末年楚国与秦国之间的战争;(2)通过分段阅读,让学生理解文中的比喻,如“击筑蛮衣,来犹百回就”等,帮助他们理解比喻的含义;(3)让学生分析屈原形象的塑造,如他忠诚于楚国、不屈不挠的精神等。
3.提问与讨论根据课文内容,提问学生屈原的形象塑造和屈原的行为是否值得称赞,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并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观点。
4.拓展延伸通过与其他文学作品的对比,例如《岳阳楼记》、《离骚》等,让学生了解屈原在古代文学中的地位,以及不同时期不同文学作品所表达的含义、思想和情感。
《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
《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烛之武退秦师》是古代文学作品《蜀碧烛之武退秦师》的一部分,该文学作品是以历史事件为背景,通过描述烛之武一系列的事迹展现了其忠诚、勇敢和智慧的形象。
这个故事在中国文化中被广泛传颂,具有艺术性和历史性的双重价值。
下面我将针对该作品进行一次说课。
一、教材分析《烛之武退秦师》是古代文学作品集《蜀碧烛之武退秦师》的其中之一,在初中语文教材中作为选学内容出现。
通过阅读和学习该篇文章,可以使学生了解到中国古代历史文化中的一位英雄人物,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文学欣赏能力。
二、教学目标通过学习和阅读《烛之武退秦师》,使学生能够:1.了解烛之武这一历史人物的生平和事迹;2.理解作者通过描写烛之武的形象,表达对忠诚、勇敢和智慧的崇尚和赞美;3.提升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培养学生的历史文化意识;4.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能够对文章进行分析和发表自己的见解。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通过阅读并理解文章,学生能够了解烛之武的生平和事迹,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培养学生的历史文化意识和文学欣赏能力。
2.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一些古代文化和典故,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分析和发表见解。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任务型教学方法:通过设置任务或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文章中的内容,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共同解决问题,互相学习和提升。
五、教学过程与设计1.导入环节:通过与学生共同了解烛之武的基本背景和相关历史背景,为学生进入文章阅读做好准备。
2.阅读与理解: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文章,通过询问学生的理解和解答问题的能力,检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情况。
3.分析与讨论:在小组合作学习的环节,让学生通过讨论和交流,对文章进行更深入的分析,讨论烛之武形象的塑造和作者的表达意图等。
4.写作与表达:通过分析文章中的描写和语言表达特点,引导学生写出自己对于烛之武的印象和对文章的感受,并与同学进行交流和分享。
《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范例
《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范例一、课程背景《烛之武退秦师》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中的一段著名故事,讲述了楚国将领烛之武在战争中以诈骗之计打败了入侵的秦军,被后人誉为“楚国军神”。
该文本属于古代典籍类型,对于学生们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二、教材解析1. 故事情节故事主要发生在战争时期,百姓们都非常的害怕。
烛之武则想出了一个诈骗之计,通过传谣的方式制造了假象,让秦军以为楚国已经得到其他国家的支持,溃不成军。
烛之武在战争中大显身手,被后人称为“楚国军神”。
2. 文学形式该文本属于“战争故事”类型,它通过讲述一个英雄人物在战争中的机智和勇敢,展现了古代人民的无畏精神和爱国情感。
同时,烛之武的形象也富有传奇色彩,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3. 文化价值《烛之武退秦师》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中的一段重要故事,不仅反映了古代战争时期的社会背景和人民心理,也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军人道德风范。
三、教学目标通过学习《烛之武退秦师》,学生们可以了解古代中国的战争史和文化价值,感悟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文化传统。
具体目标如下:1.了解《烛之武退秦师》所讲述的故事情节;2.理解《烛之武退秦师》所表现的古代中国社会和人民心理;3.思考《烛之武退秦师》对于现代军人精神的启示;4.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文化自信心。
1. 课文朗读首先,老师可以放一段《烛之武退秦师》的背景音乐,然后要求学生们跟读课文,要求使用地道的普通话发音,注重语音语调上的准确性和自然性。
2. 课文分析在课文分析环节,老师可以引导学生们分析《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情节、主题、文学形式和文化价值等方面。
特别是要引导学生们思考这个故事对于我们当代人的意义和启示。
3. 讨论与交流在讨论与交流环节,老师可以邀请学生们就其中的一些问题进行讨论,例如“烛之武的诈骗之计是否符合军人道德?”“如何理解烛之武的勇气和智慧?”等等。
通过讨论与交流加深学生们对于故事背后文化价值的认识,同时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高一语文《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
高一语文《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引言《烛之武退秦师》是中国古代历史散文的典范,出自《左传·宣公十五年》,讲述了烛之武以其智慧和口才说服秦军撤退的故事。
本课旨在通过对这一历史事件的学习,提升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历史感悟力。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
学生能够复述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并理解其历史背景。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讲授、讨论和角色扮演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尊重和兴趣。
通过烛之武的智慧和勇气,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文言文词汇与句式解释文中的生僻字、词及特殊句式。
2. 故事内容理解讲述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分析烛之武的策略和智慧。
3. 历史背景介绍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发生的时代环境。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对文言文中的难点进行详细讲解。
2. 互动讨论组织学生讨论烛之武的说服技巧及其对现代的启示。
3. 角色扮演分配学生扮演烛之武和秦军将领,模拟说服过程。
4. 多媒体辅助使用PPT展示相关的历史图片和资料,增强教学直观性。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入烛之武的故事。
2. 知识讲解逐段讲解文言文,强调重点词汇和句式的理解和记忆。
3. 课堂互动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烛之武的说服策略。
4. 角色扮演进行角色扮演活动,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5. 课堂小结总结烛之武的智慧和勇气,以及这一历史事件的深远影响。
五、作业与评估1.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烛之武说服策略的短文。
2. 评估方式通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作业完成情况和文言文翻译能力进行综合评估。
六、教学反思课后进行教学反思,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和理解能力。
七、教学资源利用图书馆资源和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关于春秋时期的历史资料。
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
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各位老师,大家上午好!我叫曹连连,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烛之武退秦师》。
为了清楚地向各位老师阐述我对该课的教学设想,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选择、学法指导、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1.教材简析:《烛之武退秦师》是先秦历史散文《左传》中的名篇,属儒家经典之一。
该课主要讲述了在秦晋大军合围郑国的危急情况下,烛之武临危受命,凭其三寸不烂之舌,以一番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说辞,不费一兵一卒就劝退秦师、智走晋师,从而救郑国于灭亡之中的故事。
2.该课的地位和作用《烛之武退秦师》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阅读鉴赏部分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讲读课文,也是学生进入高中阶段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
本单元的学习,要在重视学生诵读和背诵的基础上,让学生掌握文言词语、文言句式在课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让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内容及思想,理清文章的思路;并让学生了解与课文有关的作家作品知识,感受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培养学生的文化修养。
该课安排在单元的首篇,因此,该课在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树立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信心、为学生打好文言文学习的基础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教学目标《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文言文阅读的要求是:诵读浅显文言文,理解词句的含义,重点掌握常见的150个文言实词、18个文言虚词和主要文言句式在课文中的用法,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思路及其思想感情,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因此,根据课文特点和大纲要求,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左传》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有关文学常识,积累文言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重点掌握语文大纲中规定的150个文言实词中本课所涉及的词:鄙、朝、辞、从、过、既、见、去、若、使、是、说、退、微;18个文言虚词中本课所涉及的词:而、其、且、所、为、焉、也、以、矣、因、于、与、哉、之;积累古汉语常识(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特殊句式);并理解文中关键词句的含义。
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合集3篇)
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合集3篇)1.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第1篇各位评委老师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烛之武退秦师》, 下面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必修一第二单元, 本单元是古代记叙散文单元。
学习本单元, 既可以从中领略古人的才华和品德, 又可以欣赏和借鉴叙事艺术。
本文记述的是秦晋大军围攻郑国, 郑国危在旦夕, 受命于危难之际的烛之武, 不费一兵一卒, 不动一刀一枪, 却使秦晋两国人马自动撤退的故事。
关于文言文的学习, 《课程标准》有两方面的要求: 一是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 理解词句含义, 读懂文章内容;二是体会作品中蕴含的民族精神, 汲取民族智慧。
依据课标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 考虑到学生实际情况,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 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左传》有关文学常识, 积累文言知识。
2、能力目标: 学习提要钩玄的阅读方法, 提高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与态度目标: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置个人安危于不顾, 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诵读课文, 积累文言知识, 分析烛之武的形象。
教学难点: 对烛之武高超说辞艺术的赏析。
二、说教法和学法《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就是让老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最大限度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引导同学们自觉主动学习, 合作交流, 探究分析, 共享学习成果。
高中的同学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 但大部分同学对文言文有一种畏惧心理, 缺乏兴趣。
本文是高中第一篇文言文, 老师更要做好引导, 使学生树立学好文言文的信心。
因此, 我准备采用情境教学法和讨论分析法学习本文。
情境教学法就是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 组织形式多样的朗读, 寓教学内容于具体形象的情境之中, 让学生获得感同身受的效果。
讨论分析法就是通过设计问题, 引导学生开展积极的讨论, 让他们自己去分析, 去感悟, 老师可合理启发补充。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烛之武退秦师教案6篇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烛之武退秦师教案6篇作为一名老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以下是勤劳的小编为大伙儿收集整理的6篇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的相关范文,欢迎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篇一[学习重点]1、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概况。
重点了解《左传》作为先秦历史散文杰作的基本内容和语言特色。
2、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的知识,以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学习难点]1、掌握正确诵读方法,养成阅读文言文的良好习惯,在课余拓展迁移中提高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烛之武智退秦师的政治活动,鉴赏烛之武的娴熟而精要的外交辞令。
[文习赏识]《左传》是我国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
以时间先后为序,详细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实。
《左传》也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
作者相传为鲁国的史官左丘明。
有它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
有关春秋时期各诸候国间的政治、军事,外交以及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重大史实都有载述,具体面完整地显示了时代概貌。
显然,传统“天命”、礼教思想时有流露,这是历史局限性。
《左传》又具有很高的文字价值。
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叙事委婉详尽,情节富于故事性和戏剧性,描写人物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性格鲜明、栩栩如生,常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显示了作者高超的艺术表现能力。
[整体感知]本文记述了秦晋联合攻打郑国的一个故事。
郑国被秦、晋两的国包围,危在旦夕,郑文公派能言善辩的烛之武前去说服秦伯。
烛之武巧妙地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向秦伯分析了当时的形势,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说明了保存郑国对秦有利、灭掉郑国对秦不利的道理,终于说服了秦伯。
秦伯不仅撤走了围郑的秦军,反而派兵保卫郑围,迫使晋国也不得不撤兵,从而消除了郑国的危机。
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10篇
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10篇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1各位领导,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烛之武退秦师》,为了说明我的教学设想,我从教材分析、教法选择、学法指导、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五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教材简析:《烛之武退秦师》是先秦历史散文《左传》中的名篇。
秦晋大军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
烛之武临危受命,巧妙利用秦晋矛盾,任凭三寸不烂之舌,不费一兵一卒,不动一刀一枪,离散秦晋盟约,劝退秦师,智走晋师,保卫郑国。
__内容生动有趣,情节波澜起伏,人物忠义智勇,辞令精妙绝伦,是一篇历史散文佳作。
该课的地位和作用:《烛之武退秦师》是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
本单元学习先秦历史散文,学习本单元,要在重视诵读和背诵上;掌握文言词语的含义及其在课文中的用法;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并能用现代观念加以审视。
课文安排在单元的首篇,指导学生学好这篇__,打好基础,树立学生学好文言文的信心。
教学目标:《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高中阶段在文言文方面的要求是:“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掌握课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能理解词句含义,读懂课文,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
”根据课文特点,结合大纲要求,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左传》有关知识,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
2、能力目标:初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在诵读过程中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3、德育目标: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标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根据教学目标设定,__确立三个教学重点。
1、理解好把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理清__思路,把握__思想内容。
3、分析烛之武的形象。
教学难点:烛之武的劝说是一篇非常漂亮的外交辞令,短短125个字,却说了五层意思,说得委婉曲折,面面俱到,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其语言艺术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这是教学难点。
《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优秀9篇)
《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优秀9篇)教学目标篇一(一)知识目标1.学习本文精彩的人物语言——说理透辟,善于辞令,以及起伏跌宕,生动活泼的情节。
2.掌握文章中出现的古汉语常识,注意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
(二)能力目标1.训练学生古文句读能力和概括能力2.通假字的准确识别运用(三)情感目标1.正确认识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说服秦君,维护了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2.了解烛之武说服秦伯的方法——善于利用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方法,认识烛之武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重点:烛之武人物形象的把握。
波澜起伏,生动活泼的情节。
难点: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对《左传》的语言特点有所了解。
解决办法1.注意与已有知识联系,初中已学过《曹刿论战》,对《左传》有了一些了解,要在此基础上有所拓展。
要使学生有意识地关注《左传》在先秦文学史上的地位,并自己参看有关书籍。
2.引导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对《左传》的语言特点有所了解。
课时安排3 课时学生活动1.课前预习。
(1)借助工具书,通读原文。
(2)参考有关资料,对《左传》在先秦文学史中的地位及《左传》的语言特色有所了解。
(3)初步了解故事情节,特别注意对烛之武这个中心人物的把握。
(4)画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及难点。
2.课内采用讲析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明确目标1.疏通课文,把握课文的结构。
2.了解背景知识,作家、作品。
二、整体感知1.解题本文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
主要是记公元前630 年郑国烛之武利用秦、晋矛盾,向秦伯分析了当前的形势,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说明了保存郑国对秦有利,灭掉郑国对秦不利的道理,终于说服了秦伯。
秦伯不但撤走了围郑的秦军,反而派兵保卫郑国,迫使晋国不得不撤兵,从而消除了郑国的危机。
烛之武临危受命,不避艰险,只身说服秦君,解除国难,表现了他深明大义和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以及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 教材背景•本篇文学作品选自《战国策》中的《楚策》部分,作者为楚国人。
•《烛之武退秦师》讲述了楚庄王时期燕国使者酣乐母通过巧妙利用燕火到楚国传递对楚国发动战争的消息,使楚国能够提前做好准备。
•文章通过描写燕火传递的过程以及楚国君王和官员的反应,展现了楚国人民坚韧不拔、机智聪明的精神。
2. 教材特点•选材独特而生动,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描述具体,情节曲折,能够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力。
•融入了一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知识,有助于学生对古代历史和文化的了解。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
•理解作者通过描写燕火传递的过程和楚国君王的反应来展示楚国人民的聪明才智。
2.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和好奇心。
•引导学生感悟聪明才智的力量,激发学生面对困难时的坚韧和勇气。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解读文章中的隐喻和修辞手法,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分析文章描写的燕火传递过程对整篇文章的重要作用。
2.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楚国人民聪明才智的具体表现。
•引导学生探究作者的写作手法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情节推进的作用。
四、教学方法与学具1.教学方法:–情景模拟法:模拟燕火传递的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体验其中的紧张和刺激。
–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分组合作,进行文本解读、表演和讨论。
–问题导引法: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索。
2.学具准备:–课件或黑板–课本《烛之武退秦师》–燕火道具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向学生展示一组古代传递信息的工具,如信鸽、烽火台等,并进行简要介绍。
•引发学生思考:古代人民如何在没有现代通信工具的情况下传递信息?2. 了解背景(10分钟)•运用问题导引法,提问学生对楚国历史和楚庄王的了解。
《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原创完美
《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好,我说课的题目是《烛之武退秦师》,下面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必修一第二单元,本单元是古代记叙散文单元。
学习本单元,既可以从中领略古人的才华和品德,又可以欣赏和借鉴叙事艺术。
本文记述的是秦晋大军围攻郑国,郑国危在旦夕,受命于危难之际的烛之武,不费一兵一卒,不动一刀一枪,却使秦晋两国人马自动撤退的故事。
关于文言文的学习,《课程标准》有两方面的要求:一是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二是体会作品中蕴含的民族精神,汲取民族智慧。
依据课标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考虑到学生实际情况,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左传》有关文学常识,积累文言知识。
2、能力目标:学习提要钩玄的阅读方法,提高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与态度目标: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诵读课文,积累文言知识,分析烛之武的形象。
教学难点:对烛之武高超说辞艺术的赏析。
二、说教法教授本课,拟定两课时。
教授一篇散文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语言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为了发挥教材的立体功能,贯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我将采取诵读法、讨论法、启发法、点拨法,以及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方法,培养学生勤于思考、主动探究的能力,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都能积极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三、说学法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
为此,我会设计如下学习方法:朗读法、讨论法、质疑法等,以此指导学生如何品析作品的语言,如何感知作品语言、感知人物形象,体会作者情感。
四、说教学过程下面介绍具体的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播放三国演义《空城计》片段影片,作一些必要的补充说明,并设计以下导入语:大军压阵,兵临城下,城里却无可御敌之兵,诸葛亮却凭借对人心的揣摩,上演了一出空城计,成功吓走了司马大军。
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
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烛之武,是中国春秋时期的一位著名军事家和政治家,他的故事在《左传》中有所记载,尤其是他在鲁国烛地之战中以智谋退却秦军的故事,被后人传颂,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以智取胜的典范。
本文将围绕“烛之武退秦师”这一主题,展开说课。
一、背景介绍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战争频繁。
鲁国作为当时的一个小国,常常受到周边大国的威胁。
鲁僖公十四年,秦国发兵攻打鲁国,鲁国面临着巨大的危机。
烛之武作为鲁国的大夫,虽然年事已高,但在国家危难之际,毅然挺身而出,承担起了指挥抵御秦军的重任。
二、烛之武的智谋烛之武深知秦军强大,直接对抗无异于以卵击石。
因此,他采取了一系列巧妙的策略来退敌。
首先,他利用秦军不熟悉地形的弱点,布下疑兵,使秦军不敢轻举妄动。
其次,他通过派使者与秦军沟通,传达出鲁国愿意和谈的意愿,以缓和秦军的攻势。
最为关键的是,烛之武利用秦军统帅的贪婪心理,假装答应给予丰厚的贿赂,诱使秦军统帅放松警惕。
三、退敌策略的实施烛之武的退敌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心理战:烛之武通过散布谣言,夸大鲁国的军事实力,使秦军产生恐惧心理,不敢轻易进攻。
2. 地利利用:他巧妙地利用地形,设置陷阱和障碍,增加秦军的行动难度。
3. 外交谈判:烛之武派遣使者与秦军进行谈判,表现出鲁国的和平姿态,同时也为后续的计谋赢得了时间。
4. 贿赂诱惑:烛之武承诺给予秦军统帅大量财宝,使其产生贪念,从而放松了对鲁国的警惕。
四、秦师的撤退在烛之武的精心策划下,秦军统帅逐渐放松了警惕,甚至开始期待贿赂的到来。
而烛之武则趁机加强了鲁国的防御,同时秘密联络其他诸侯国,寻求支持。
最终,在内外压力之下,秦军统帅选择了撤退,鲁国因此得以保全。
五、历史意义与启示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不仅展现了他个人的智谋和勇气,也体现了中国古代兵法中“以智取胜”的精髓。
烛之武的策略,实际上是对《孙子兵法》中“兵者,诡道也”思想的具体实践。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在面对强敌时,不应只依赖武力,而应充分发挥智慧和策略,寻找敌人的弱点,以达到以弱胜强的目的。
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范文
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范文一、说教材1、教材简析:《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先秦历史散文《左传》,本篇所记述的是秦晋联合攻打郑国之前开展的一场外交斗争。
郑国被晋、秦两个大国的军队所包围,国家危在旦夕,烛之武奉郑君之命,去说退秦军。
烛之武巧妙地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说服了秦伯。
秦伯不仅撤走了围郑的秦军,反而派兵保卫郑国,最后晋军也不得已而撤退,从而解除了郑国的危机。
文章赞扬了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能够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去说服秦君,维护了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同时也反映了春秋时代各诸候国之间斗争的复杂性。
2、大纲要求及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文言文的要求是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积累语言知识。
高一教学就是在初中对文言文学习的基础上继续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烛之武退秦师》是新编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
该单元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掌握文言词语的含义及其在课文中的用法。
课文安排在单元的首篇,如何指导学生学好这篇课文,实现“由教到不教”,树立学生学好文言文的信心,这是一个关键所在。
3、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结合该课的特点以及所教班级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A、基础知识目标:了解《左传》有关知识,解决几个生字,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B、基本能力目标: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用现代汉语复述课文内容。
C、思想教育目标: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标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4、教学重点与难点:文章虽然作于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末期,但内容生动有趣,语言也比较浅显,且新大纲对高中阶段文言文教学只要求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不必对艺术特色等作过多的分析。
因此,我把该文教学重点确定为:诵读复述课文,背诵课文,在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理解词句,把理解词句与理解文章统一起来,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烛之武的说解是一篇非常漂亮的外交辞令,短短125个字,却说了四层意思,说得委婉曲折,面面俱到,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其语言艺术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各位老师好,今天我说课的篇目是《烛之武退秦师》,接下来,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方法,说教学重难点,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这七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论述,下面我对本篇目进行分析。
一、说教材《烛之武退秦师》是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文章,本单元选取了诸子学说的经典篇章,如《孟子》《左传》《史记》等,在这之前,同学们已经学习了本单元的《论语》,对本单元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为本课题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
本篇文章有助于了解中华文化的一些重要理念,领会其中包含的人文精神,增强核心素养之一——文化自信。
前人说“烛之武一言,贤于十万师”,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烛之武以优秀的外交辞令说服秦国退兵,学习本篇课文学生领会论事说理的技巧和叙事写人的特点。
且本课题的理论、知识是学好以后课题的基础,它在整个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说学情本次课堂的授课对象是高中学生,作为高中年级,他们已经具备了阅读古文诗歌的能力,但在深入解读课文,结合背景分析情感方面,还有进步空间。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所以本节课重在提升学生理性评价历史叙述中体现的思想、观念,人物的能力。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只有让学生深刻领悟前人的智慧,体会古人的思想与情感,才能更好的把握当下和未来。
三、说数学目标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折,结合高中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心理特点,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翻译课文,并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合作交流,把握烛之武人物形象,并分析烛之武是怎样说退秦师的,体会他优秀的外交辞令。
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学会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得失,顾全大局的精神,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
四、说教学重难点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范例
下面是高中语文课文《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范例,希望大家喜欢!
《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
根据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程理念,本课教学采取“以学
定教,顺学而导”的方法,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灵活地组织教学环节,设计有效的教学
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探索、交流中学习。
通过比较、分析、概括出小数的含义,在交流中轻松愉快的学习知识,增长本领,从
而达到创造性学习的境界。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烛之武退秦师》(板书课题)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说教材
《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先秦历史散文《左传》,本篇所记述的是秦晋大军兵临城下,
郑国危若累卵。
受命于危难之际的烛之武,不费一兵一卒,不动一刀一枪,却使秦晋盟散
约毁,自动撤离的故事。
新课标对文言文教学的要求是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积累语言知识。
高一教学就是在初中对文言文学习的基础上继续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烛之武退秦师》是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一册第二单元讲读课文。
该
单元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掌握文言词语的含义及其在课文中的用法。
课文
安排在单元的首篇,如何指导学生学好这篇课文,树立学生学好文言文的信心,这是一个
关键所在。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结合该课的特点以及所教班级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左传》有关知识,解决几个生字,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教师恰当的提升引导下,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
方式,引领学生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用现代汉语复述课文内容。
情感与态度目标: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家安全的爱
国主义精神。
新大纲对高中阶段文言文教学要求是让学生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因此,我把
该文教学重点确定为把握文章情节和人物形象的分析。
教学难点则是对烛之武外交辞令的
赏析。
说教法
在教法上,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我准备采用两种教法,一是对于文言文
词句方面的知识,采取学生质疑、教师点拨的方法;学生质疑法,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善于发现问题的能力。
二是对于文章的人物形象、烛之武外交辞令的语言艺术,则采取学
生自主讨论法。
学生自主讨论可以发挥学生的积极能动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
新能力。
说学法
在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讨论法、朗读法和参照注解勾画圈点法,培养学生自己
获取知识的能力,让学生养成良好阅读习惯。
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用2个课时,按以
下4个环节展开。
美术课的板书应融画与于一体,因此在教学中,应将作画过程与板书相配合,将范图、多媒体课件相对应,做到和谐一致。
1: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人们常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所以,导入新课的开场白就显得十分重要。
好
的导入语,能营造好的课堂氛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
我设计的导语是:战国时期,出现了众多巧舌如簧的说客,他们没有在硝烟的战场冲锋陷阵,却凭借自己的口才,在风云变幻的外交场合,取得了伟大的胜利。
例如蔺相如凭借自
己的三寸不烂之舌,完璧归赵;又如诸葛亮凭不费吹灰之力,促成孙刘结盟。
今天我们就
追随着“只身赴敌营”的烛之武,去感受那场没有硝烟的战争,看他是如何凭借自己的口
才和个人魅力使虎狼之师不击自退?
2:落实基础,整体感知
首先,简单介绍《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并
且讲述《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背景。
然后,要求学生自读全文,请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
书解决字词问题。
教师有针对性的对某些容易读错写错或者古文中难以理解的字词进行指导,梳通文章。
这为学生阅读文本扫清了障碍,也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特征。
接下来
是诵读,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手段。
先请几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并找出自己在字词
句方面不理解的地方,大胆质疑,然后师生共同解决出现的问题。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
有针对性的解决一些文言知识,例如,重点实词,词类活用,古今异义、文言句式等;然
后再学生齐读,通过学生概述本文故事的方式整体感知课文。
最后,学生讨论,理清文章
脉络,以此来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
教师总结段落大意:第1段:秦晋围郑、临危受命、
第二段:智退秦师,晋师撤离。
3. 分析全文,研读赏析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
读实践。
”此环节力图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体地位,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出发点,学生边读边思考,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和概括能力,解决教学重点和难点。
要求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人物个性,用语言激情的方法来感染学生,为下一步
分析人物形象奠定基础。
引导学生分析烛之武说辞的四层意思,体会高超的语言艺术。
这样,既把握了教学重点,又突破了教学难点。
能力目标:学会通过观察、操作、分析和概括去获得的学习方法,体验数学与生活的
联系,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操作的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4. 拓展延伸
开放性讨论说说学习本课后的启发。
可以从这一模块的主题解读昨日的战争方面来谈。
(解读昨日战争,就是让我们体会到和平的可贵,才能感受到正义力量的伟大)
5. 布置作业
写篇劝说辞,三四百字,要重点展现步步深入,打动对方,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我的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
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解文章主要内容。
板书:(可以围绕烛之武的形象设计)
整理学生队列,安排见习生,学生在音乐《找朋友》的节奏中进行准备活动和热身运动。
达到课程的初始要求,使学生在比较宽松的环境中身体处于课程要求的生理兴奋状态。
人物情节性格
慷慨许之-----------------------义
烛之武夜缒而出-----------------------勇
面见秦伯-----------------------智
在学法方面,《课标》指出,学生应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设计过程中,为了进一步
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感受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应用,感受生活数学和
数学生活,因而我设计了一系列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和年龄特点的教学活动,在这些教学活
动中,着重以引导学生运用自主探究、合作探究两种学习方式交替学习,让他们真正以课堂主体的身份参与全程。
教师:孩子们,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萤火虫)。
有一只萤火虫,在它身上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情,你们想知道吗?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吧。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