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第二章第二节城镇化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2.2城镇化教学设计第2课时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

2.2城镇化教学设计第2课时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
2.2城镇化教学设计第2课时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本课时是关于城镇化教学设计的第二课时,重点在于让学生深入理解城镇化的基本概念、类型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通过本课时学习,学生应掌握以下知识与技能:
1.了解城镇化的定义,理解城镇化率的概念,掌握计算城镇化率的方法。
2.掌握城镇化发展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段特征,了解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主要特点。
2.提出问题:城镇化是什么?它对我们的生活和环境有哪些影响?这些问题将作为本节课的核心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3.创设情境: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家乡的城镇化经历,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感受城镇化的影响,为新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讲授新知
1.教学内容:城镇化定义、城镇化率计算方法、城镇化发展的阶段特征、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熟悉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包括土地利用、交通、住房、生态环境等方面。
4.学会运用地图、统计数据等资料分析城镇化发展的趋势和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本课时通过以下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形成对城镇化的深入认识:
1.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对国内外城镇化发展实例的分析,总结城镇化的一般规律。
2.利用图表、统计数据等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使其能够从多角度、多维度了解城镇化现象。
d.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全班分享,共同提高。
(四)课堂练习
1.教学内容: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城镇化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方法: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
3.教学过程:
a.教师发放练习题,题目涵盖城镇化率计算、城镇化问题分析等。
b.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城镇化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二

城镇化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二

《城镇化》教学设计一、课程与教材分析课标要求:运用资料,说明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以及城镇化的利弊。

本课时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城镇化的意义、世界城镇化的进程、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地理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四个部分,重点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是: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地理实践力。

本课时教学内容与前面学习的乡村和城镇内部空间结构密切相关,同时又是后面学习的基础,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本课时教学对象为高一学生,他们已经对城镇有了直观的认识,也拥有了基础的历史、地理知识。

同时具备一定的分析、推理、归纳、抽象思维能力。

三、学习目标【区域认识】学生能够结合图文资料和实例等,对比分析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

【综合思维】学生能够结合资料等,从多个角度综合说明城镇化的意义以及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人地协调观】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到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树立人地和谐的观念。

【地理实践力】学生能够针对城镇化过程中的出现的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

四、重难点1.重点:城镇化的过程和意义、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对应的解决措施。

2.难点:举例说明地理信息技术在城镇管理中的应用。

五、教学方法和媒体教学方法:讲授法、小组合作讨论法、探究学习法、地图法教学媒体:多媒体教学平台六、教学过程环节一:新课导入【复习导入】前面学习了乡村与城镇的空间结构。

【过渡】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什么是城镇,什么是乡村?【学生活动】思考,回答。

【设计意图】复习旧知、引入新知,引发学生思考兴趣。

环节二:新课讲授1、城镇化的概念【教师活动】该部分内容较为简单,请同学们自行了解回答。

【学生活动】查阅资料,回答:城镇化也称城市化,一般是指乡村人口向城镇地区集聚和乡村地区转变为城镇地区的过程。

【教师总结】城镇化有三个主要标志:城镇人口增加、城镇人口占区域总人口的比例上升,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扩大,其中衡量城镇化水平的最重要指标是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

2.2城镇化优秀教学案例(第2课时)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

2.2城镇化优秀教学案例(第2课时)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
3.各小组分享讨论成果,其他小组成员给予评价和建议。
4.教师对各小组的表现给予指导和反馈,鼓励学生发挥团队协作优势。
(四)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来自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2.学生总结自己在讨论过程中的收获和感悟,明确今后的学习方向。
3.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归纳,强调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及可持续发展城镇化的重要性。
2.设计具有挑战性和探究性的问题,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研究等方式寻找答案。
3.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教师在学生解答问题时给予及时引导和点拨,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小组合作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分享观点,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五)作业小结
1.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一个具体的城镇化案例,撰写一篇分析报告。
2.作业要求:内容完整、观点明确、分析深入、条理清晰。
3.鼓励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积极运用所学知识,提高实际分析问题的能力。
4.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和评价,及时给予反馈,帮助学生提高。
五、案例亮点
本节课的案例亮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2.分析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包括土地利用、水资源、生态环境等方面。
3.引导学生关注可持续发展城镇化,了解实现可持续发展城镇化的途径和措施。
4.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城镇化过程中的环境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判断能力。
2.运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2.2城镇化 第二课时(教案)-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2.2城镇化 第二课时(教案)-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4内容名称城镇化第二课时设计者授课年级高一课时2课时选用教材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章《乡村和城镇》第二节《城镇化》一、课标分析《普通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本节内容提出:2.4运用资料,说明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以及城镇化的利弊。

本条课标表明教学重难点以及教学方法,通过资料和实例,从综合和区域的角度分析城镇化的变化发展过程及各阶段的特点,同时以人地协调观为背景探讨城镇化所带来的利与弊,以时代发展的角度运用地理信息技术来解决,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二、教材分析本节内容选自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章《乡村和城镇》第二节《城镇化》第二课时。

该内容属于必修二第二章,本章是对第一章人口学习的深化,也为后面产业与交通的学习奠定基础本章第一节从空间角度讲解城镇,该节以时间角度进行知识串联,从人口到城镇到城镇化的过程、特点、利弊及解决等有很强的逻辑性。

三、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学过城镇、聚落等概念,在必修二第一章掌握了人口的迁移,对于本章城镇化的学习有一定基础。

城镇化与学生的生活环境有一定的相关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要维持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学生仍处于思维活跃的时期,教师要注意为学生搭建学习体系的桥梁。

四、教学理念采用对比法、地图法等引导学生分析不同地区的城镇化阶段和特点。

通过知识点与案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的地理核心素养。

在城镇化的利于弊以及解决上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

五、教学目标1.①说明城镇化对区域发展的作用,以及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②解释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③说出地理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作用。

2.城镇化进程中的问题20min 师:首先是同学们提到的环境问题,它是指城镇生产生活排放的污染物超出一定限度时环境质量下降所产生的问题。

同学们注意勾画【板书】环境问题我们生产、生活中排放大量的污染物比如二氧化硫到空气中,就会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甚至形成酸雨。

师:重庆的别称是什么大家知道么(勒是雾都),然而世界上有个国家在历史某个阶段内也有这么个称号“雾都”,那就是大气污染严重时的英国,英国就因城镇化进程过快导致伦敦出现了历史上最严重的浓雾事件即伦敦烟雾事件,我们可以通过一个视频(3min)来了解一下。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章乡村和城镇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章乡村和城镇教学设计
4.深入思考乡村和城镇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绿色发展,从我做起”为主题,设计一份环保宣传海报。要求突出乡村和城镇环保的重要性,呼吁人们关注并参与环保行动。
5.观看一部关于乡村和城镇发展的纪录片,如《乡村中国》等,并结合本章节所学内容,撰写一篇观后感。要求体现纪录片中的乡村和城镇发展现象,以及所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4.介绍地理信息技术、地图阅读与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这些工具研究乡村和城镇问题。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以下活动: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针对一个乡村或城镇案例进行讨论,分析其发展特点及原因。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补充,教师给予指导和建议。
6.每位学生绘制一幅乡村或城镇发展规划图,包括空间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等方面。要求运用地图符号和地理信息技术,展示规划思路。
-通过地图阅读与分析,培养学生的空间概念和空间思维能力。
3.精讲精练,突破重难点:
-对于乡村和城镇的空间组织、功能差异等难点内容,教师应进行详细讲解,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创设问题情境,促进学生主动探究:
-提出与乡村和城镇发展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讨论,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1.采用多元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源等手段,展示不同类型的乡村和城镇图片、案例,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其特征。
-结合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身感受乡村和城镇的发展现状,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强化地理信息技术应用,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结合GIS等软件,指导学生进行乡村和城镇空间数据分析,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

《第二节 城镇化》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第二节 城镇化》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城镇化》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城镇化的观点和意义。

2. 掌握城镇化经过中的主要问题和挑战。

3. 了解城镇化对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影响。

4. 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城镇化经过中的主要问题和挑战,城镇化对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影响。

2. 难点:如何理解并分析城镇化经过中的复杂问题,如何提出和实施解决方案。

三、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图片、视频和案例资料。

2. 设计互动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3. 准备地图和教学器械,便于教室展示和互动。

4. 邀请当地政府或相关企业参与,提供实地经验和案例。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些城镇变化的图片,引出城镇化的观点。

并介绍城镇化的经过及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二)新课教学1. 城镇化定义从学术的角度讲,城镇化就是指农村人口不息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息向城镇聚集,从而使城镇数量增加,城镇规模扩大的一种历史过程。

也可理解为,城镇化是农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农村社区转变为城市社区的过程。

2. 城镇化经过在讲解过程中,可以结合我国城镇化经过的实例,如我国户籍制度改革等,让学生了解我国的城镇化经过。

3. 影响因素影响城镇化的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

其中社会经济因素是主要的。

主要包括:人均收入、消费水平、产业结构、人口城市化政策等。

4. 意义(1)增进经济发展:城镇化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缘,增进经济发展。

(2)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城镇化可以改善人民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

(三)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城镇建设,了解城镇化的具体实践和效果,让学生亲身体验城镇化带来的变化和影响。

(四)教室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城镇化的观点、经过、影响因素和意义,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城镇化经过中来。

教学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城镇化的观点和意义,掌握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了解城镇化对环境和社会的影响。

2.2城镇化优秀教学案例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

2.2城镇化优秀教学案例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
2.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案例分析,让学生在探究中掌握知识,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3.教师关注小组合作过程,及时给予指导和评价,确保学生能够充分发挥个人优势,共同完成任务。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
2.教师通过课堂提问、作业批改等途径,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审视城镇化问题,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地理观念。此外,我还运用多媒体手段,如城镇化的动态演示、城市景观图片等,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直观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城镇化的概念、特点和动力机制,掌握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历程、现状和趋势。
3.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在本章节学习中的表现。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注重启发式教学,关注学生个体差异,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和评价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地理素养和可持续发展观念。同时,注重课堂调控,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5.培养素养:本节课注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地理观念,如关注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同时,通过对城镇化问题的探讨,培养学生具备初步的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展示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典型图片,如高楼大厦、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引发学生对城市化问题的思考。
2.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所学的地理知识,如人口迁移、经济发展等,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3.提出问题:“什么是城镇化?城镇化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哪些影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发他们对新课内容的探究。
3.情境创设:本节课利用多媒体手段,如动态演示、图片等,为学生创设了生动、直观的学习情境。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城镇化的发展和影响,有助于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高中地理必修二 第2章第2节 城镇化 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必修二 第2章第2节 城镇化 教学设计

第二章乡村和城镇第二节城镇化本节是从时间发展角度认识城镇的发展过程一城镇化。

城镇化过程是城镇的动态发展过程,这个过程不仅促进了城镇的发展,面且还带动了农村的发展。

从面推动了整个社会的发展。

大规模的城镇化运动在全球展开,对于发达国家面言,已经步人后城填化阶段,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当前还处于城镇化从起步到快速发展的过渡时期。

近年来,人们对城镇化有了新的认识。

现代社会城镇化在积极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城镇化进程加速也让城市管理问题目益凸显。

地理信息技术作为城市各种地理要素空间的数字化描述。

城市与空间定位有关的各种信息的载体,成为城镇管理的重要手段。

在讲述的时候重点结合案例分析,并注意联系当地实际。

学习目标核心素养目标课程标准运用资料说明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

运用资料说明城镇化的利与弊。

综合思维能够通过案例和资料综合分析比较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差异。

核心目标1.了解城镇化的概念和主要标志。

2.结合实例和资料,了解世界城镇化的进程和不同地区的城镇差异。

3.结合实例,知道城镇化中的问题,会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4.了解地理信息技术在城镇管理中的应用区域认知结合区域资料,理解城镇化的概念,城镇化的主要特征,了解城镇化的意义,出现的主要问题。

地理实践力通过调查本地区的情况,了解地理信息技术在本地区城镇管理中的应用。

人地协调观通过学习了解本地区城镇化过程中的问题,以及应对的措施,体现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

1、城镇化的概念及主要标志。

2、不同地区城镇化的差异及原因。

3、运用资料概括城镇化的进程,明白各阶段的主要特点。

多媒体自制教具导入:尽管才经过30年,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镇分布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的城镇不断涌现,城镇数量急剧增多,原有的城镇规模持续扩大。

其实在我们的家乡也在出现此类似的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呢?请同学们看到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城镇化。

教师板书:城镇化一、城镇化的意义学生阅读教材P31页,思考以下问题:1.城镇化的概念2.城镇化的主要标志是什么?教师讲述;1.城镇化概念:城镇化也称城市化,一般是指乡村人口向城镇地区集聚和乡村地区转变为城镇地区的过程。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第二章第二节城镇化优秀教学案例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第二章第二节城镇化优秀教学案例
为了提高教学的实用性,我结合了大量的实例和数据,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城镇化现象。同时,通过开展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互动环节,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兴趣,使他们能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提高课堂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引导他们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实际问题,从而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此外,我还教育学生要关爱环境,关注社会问题,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教学策各种现象,如城市扩张、人口流动等,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城镇化现象。
2.通过播放相关纪录片,让学生感受城镇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引发他们的思考。
3.创设生活情境,如农村劳动力转移、城乡差距等,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城镇化问题。
4.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让学生参观城市功能区,了解城市空间结构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四)反思与评价
1.让学生在课程结束后进行自我反思,总结自己在课堂上的学习收获和不足之处。
2.设计课后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巩固课堂所学。
3.开展课堂评价,让学生互相评价,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自我反思能力。
4.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关注他们的知识掌握程度、思维能力及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发展。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引导学生直观地了解城镇化现象,提高他们的地理观察能力。
2.利用数据和实例,让学生分析城镇化进程中的主要问题,培养他们的地理思维能力。
3.开展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互动环节,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提高他们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4.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实际问题,培养他们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问题导向:本案例设计了具有探究性的任务和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提高了他们的地理素养。

2-2城镇化(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2-2城镇化(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2.2城镇化一、课标分析(一)内容要求“运用资料,说明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以及城镇化的利弊。

”“通过探究有关人文地理问题,了解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二)课标解读该课标的内容要求所指导的内容为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章《乡村和城镇》中的第二节(城镇化)。

这一节内容较多,可将这一节内容分为“运用资料,说明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和“运用资料,说明城镇化的利弊;通过探究有关人文地理问题,了解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分为2个课时来落实。

在第一课时(“运用资料,说明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中,课标中的行为动词为“说明”,属于理解层面的认知要求,要求学生能够通过阅读、运用相关资料,要求学生能够对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加以归纳并解释清楚,但在了解城镇化过程和特点之前,必须建立在对城镇化概念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通过案例比较的方式,发掘城镇化推进的差异,根据课标要求的“不同地区”说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至少要呈现两个及以上地区的城镇化资料供学生学习,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指导学生掌握分析资料剖析城镇化过程和特点的能力。

在认识不同尺度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的同时,还要归纳城镇化的一般规律。

课标中的行为条件为“运用资料”,指学生应重点借助关于体现城镇化过程与特点等相关资料来学习本条标准所对应的相关内容,这就对学生分析相关图、表、文资料提取信息,归纳说明问题的能力提出了要求。

第二课时包含两条内容标准,分别是(1)“运用资料,说明城镇化的利弊”和(2)“通过探究有关人文地理问题,了解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1)课标中的行为动词为“说明”,属于理解层面的认知要求,要求学生能够通过阅读、运用相关资料,要求学生不仅仅要能够解释清楚城镇化的利弊观点,也要能够结合具体区域进行分析,利弊两方面都要考虑到。

课标中的行为条件为“运用资料”,指学生应重点借助关于体现城镇化利弊的相关资料来学习本条标准所对应的相关内容,也进一步锻炼了学生提取信息,归纳结论的能力。

人教版地理(2019)必修二第2节城镇化(第2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2019)必修二第2节城镇化(第2课时)教学设计

2.2城镇化学案(第2课时)【课标要求】1.运用资料,说明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及对区域发展的作用。

2.结合实例或资料,说明城镇化的利弊,说出地理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

【学习目标】1.了解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人地协调观)2.结合实例,说明地理信息技术在城镇管理中的应用。

(地理实践力)【知识回顾】1.城镇化的定义和标志。

3.世界城镇化进程及特点2.城镇化对于区域发展的意义 4.城市化过程中的不同阶段的特征(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新课学习】三、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自主学习】1.城镇化带来的环境问题①环境污染②资源短缺、生态破坏2.对社会的不利影响四、地理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五、城市道路交通管理显示有关道路的路况、交通流量、沿线环境等空间和属性信息,可以提供多类型的查询查询空间信息:某个加油站、立交桥的坐标位置。

查询时间信息:某辆车某一时间处于什么位置及某时某地的车流量等。

查询路面质量、沿路环境、居民分布情况等;发布交通信息:及时把交通拥堵情况、车流量、交通事故、交通环境情况发给驾驶员,显示在车内显示屏幕上,帮助驾驶员找出最佳行车路线城市抗灾减灾实时跟踪灾害发生、发展过程;对灾害进行快速分析、评价和模拟,并辅助开展灾后的应急和恢复工作为提高火灾防救工作的针对性,可以建立各防火区的火灾信息系统,并建立相应的救护路线模型和灾后损失评估模型城市环境管理环境规划与决策、监测、评价、预测与模拟对城市多种信息如大气、水、土地、噪声等进行管理和处理【课后巩固】城市渠化是指将城市内河河道取直,硬化河堤、河底,改造岸坡为直立砌墙或混凝土墙,把天然河道变成人工明渠。

据此回答1~2题。

1.我国各地在城镇化过程中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城市渠化现象,其主要作用是()A.改善城市供水条件B.增加休憩娱乐场所 C.提升内河航运能力D.增强排污排涝能力2.城市渠化对地理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是()A.河流流速减慢,泥沙淤积加重B.底栖生物生存环境变化,生物多样性减少C.阻断与地下径流的联系,地下水位上升D.河道取直,水质恶化。

第二节城镇化-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2019版)教案

第二节城镇化-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2019版)教案

第二节城镇化-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2019版)教案一、教学内容及目标1.教学内容:城镇化的概念、城镇化的过程及影响、中国城镇化的现状和问题。

2.教学目标:–理解城镇化的基本概念和城镇化的过程及影响;–了解中国城镇化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二、教学方法1.概念讲解法:结合教材,对城镇化的概念进行简单易懂的讲解,并进行案例分析。

2.PPT讲解法:通过PPT演示,对城镇化的过程及影响进行详细系统的介绍和分析。

3.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感受城镇化过程中社会、经济等方面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城镇化的概念、城镇化的过程及影响。

2.教学难点:中国城镇化现状和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城市是什么?你生活的城市是什么样子的?城市和乡村有什么区别?请同学们谈一谈你们的看法。

2. 概念讲解与案例分析(15分钟)1.城镇化的概念–城镇化是人口向城镇集聚、从事非农产业和城市生活方式在传承变化这三个方面的综合体现。

–案例分析:北京市地区的城镇化现状及特点。

2.城镇化的过程及影响–城镇化的进程:城镇化的三个阶段。

–城镇化的影响:•经济影响:促进经济发展、推动产业优化布局、改善居民消费水平。

•社会影响:丰富文化娱乐、促进教育文化、提供公共服务。

•生态环境影响:加强资源环境保护、建设生态城市。

–案例分析:上海市浦东发展区对周边环境及经济的影响。

3. PPT讲解(20分钟)使用PPT进行讲解,从城镇化的概念、过程及影响入手,进行系统的介绍和分析。

4. 中国城镇化现状及问题(30分钟)1.中国城镇化的现状–中国城镇化的特点:速度快、成就大,但城乡发展不平衡,城市贫困现象突出。

–中国城镇化的阶段:初级阶段、加速发展阶段、相对饱和阶段、高水平阶段。

2.中国城镇化存在的问题–经济发展模式:资源不足、环境污染、城市空间浪费。

–社会问题:人口老龄化、城市贫困、社会治理。

–生态环境问题:自然资源浪费、污染环境等问题。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第二章第二节城镇化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第二章第二节城镇化教学设计
此外,学生在分析问题时,可能存在单一视角、缺乏系统思维的情况。因此,教师需关注学生思维的引导和培养,帮助学生建立全面、多角度的地理分析框架。同时,学生在情感态度上,可能对城镇化问题关注不足,需要通过生动、具体的案例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责任感。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城镇化进程中的动力机制和影响因素,分析我国城镇化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介绍城镇化的概念、类型和发展过程,让学生掌握城镇化基本知识。
(2)分析城镇化发展的动力机制和影响因素,引导学生了解城镇化进程中的关键问题。
(3)讲解我国城镇化发展的特点、阶段和存在的问题,让学生结合实际,深入认识城镇化现象。
3.实践活动:
(1)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当地城镇化发展的现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第二章第二节城镇化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城镇化的概念、类型及其发展过程,掌握城镇化水平的主要衡量指标。
2.学习分析城镇化的动力机制,了解影响城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如经济发展、人口迁移、政策制度等。
3.掌握我国城镇化发展的特点、阶段及其存在的问题,学会运用地理学视角分析城镇化进程中的实际问题。
1.分组:将全班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组选一个组长,负责组织讨论。
2.话题:给出一个关于城镇化问题的主题,如“如何解决城镇化进程中的人口问题”。
3.讨论要求:每组针对话题展开讨论,要求每位成员发表观点,组长做好记录。
4.结果分享:讨论结束后,每组选一名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
(四)课堂练习,500字
3.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新教材2025版高中地理第二章乡村和城镇第二节城镇化学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二册

新教材2025版高中地理第二章乡村和城镇第二节城镇化学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二册

其次节城镇化课标要求学习目标1.运用资料,说明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以及城镇化的利弊。

2.通过探究有关人文地理问题,了解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1.结合实例或资料,运用综合思维,理解城镇化的概念、驾驭城镇化的主要标记、分析城镇化的意义。

2.结合资料,运用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分析说明不同区域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

3.结合实例或资料,说明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培育地理实践力,树立人地协调观。

4.结合实例,说出地理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作用,培育地理实践力。

必备学问·自主学习——新知全解一遍过一、城镇化的意义1.概念:乡村人口向________地区集聚和乡村地区转变为城镇地区的过程。

2.标记:城镇人口增加、城镇人口占区域总人口的比例________、城镇建设用地规模________。

3.衡量城镇化水平的最重要指标:________________。

4.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关系:城镇化与工业化亲密相关,一个国家和地区城镇化的水平,体现其工业化程度和社会__________水平。

[特殊提示] 图示法理解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关系项目意义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城镇化有助于推动区域________和服务业的发展,改善产业结构;城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住宅建设等会拉动______,为经济发展供应持续的动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城镇里建筑密集,人口密度和居住密度大,水、电、自然气等设施集中,可提高________、水等资源的利用效率改善城乡居住环境城镇化伴随着污染物的集中排放,同时也便于人们对污染物进行集中处理,提升________;通过平整土地、修建设施、绿化等措施,改善城乡________环境增加区域社会和谐城镇里就业机会众多,教化、医疗、交通等公共服务设施完善,不仅为城镇居民,也为乡村居民供应优质服务;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受教化水平的差别不断缩小,人们的________和生活方式等渐渐趋同【学问链接】我国城市的等级划分2014年10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调整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的通知》。

2.2城镇化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人教版地理必修二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

2.2城镇化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人教版地理必修二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

城镇化教学设计课题: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第二节城镇化第2课时授课人:授课班级:一、课标分析(一)课标要求1、运用资料,说明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以及城镇化的利弊。

2、通过探究有关人文地理问题,了解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二)课标解读本条要求“运用资料”,要求学生利用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等各种资料;“说明”则要求学生能够在上述等资料中提取地理信息、合理推测与概况说出不同国家和地区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等,帮助学生建立人地协调观。

以人文地理问题,即城镇化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作为案例,将地理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落实课标。

二、教材分析主要介绍了城镇化的“弊”,集中体现在城镇化的过程中因各类污染物排放超出环境承载力而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以及由于人口和设施之间矛盾引发的社会问题。

结合城镇化的意义,学生可对城市化的影响产生综合认识,提出改善措施,由此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

介绍了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和政府部门的城市管理。

可结合警车出警的情景,分析地理信息技术在城市交通、物流等城市管理中的应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三、学情分析从学生已有的基础知识来看,他们对城市化有一定的了解,但这种了解往往是表象的、片面的,本节教学需要帮助学生更加理性、深入去分析有关城市化的问题。

学生对城镇化的学习兴趣比较浓厚,因为研究的是我们身边的地理,所以教学要尽可能从我们生活的周边入手。

教材中统计图表较多,学生对统计图表往往缺乏正确的分析方法,教学过程中需加以引导四、教学目标1、结合实例,分析城镇化过程产生的主要环境问题、社会问题,说明合理利用城乡空间的意义。

(综合思维、人地协调)2、结合资料,说明不同国家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不同问题。

(区域认知)3、通过活动,了解地理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

(地理实践力)五、教学重难点(一)重点:1、运用资料,描述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其解决措施。

2、了解地理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

2024秋季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二章乡村和城镇《第二节城镇化》

2024秋季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二章乡村和城镇《第二节城镇化》

教学设计:2024秋季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二章乡村和城镇《第二节城镇化》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人地协调观:理解城镇化进程中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化观念。

2.综合思维:分析城镇化发展的动力、过程、特点及其对乡村和城镇的影响,培养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综合思考问题的能力。

3.地理实践力:通过案例分析、数据解读等实践活动,提升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城镇化现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区域认知:认识不同区域城镇化发展的差异性和特殊性,理解区域地理环境对城镇化进程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城镇化的概念、动力、过程及影响。

•教学难点:理解城镇化过程中人口迁移、产业结构变化、城市空间扩张等复杂现象及其相互关系。

三、教学资源•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教材及相关辅助材料•多媒体教学课件(包含城镇化发展的图片、视频、数据图表)•国内外城镇化发展案例资料•学生所在地区或熟悉地区的城镇化现状调查资料四、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城镇化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

•案例分析法:通过国内外典型城镇化案例,分析城镇化发展的动力、过程及影响。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城镇化对当地经济、社会、环境的影响,促进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

•地图分析法:利用地图展示城镇化过程中的空间变化,增强学生的空间认知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情境导入:展示一组对比图片,一边是乡村的宁静与田园风光,另一边是城市的繁华与高楼林立,引导学生思考这两种生活方式的差异及背后的原因。

•问题引入:提问“什么是城镇化?为什么会出现城镇化现象?”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兴趣。

2. 新课教学•城镇化概念解析:明确城镇化的定义,即人口向城镇集中、乡村地区转变为城镇地区的过程。

•城镇化动力分析:探讨推动城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包括经济发展、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政策引导等。

•城镇化过程展示: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城镇化过程中的人口迁移、产业结构变化、城市空间扩张等现象,结合具体案例进行深入分析。

2.2城镇化(第二课时)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

2.2城镇化(第二课时)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
5.收集与城镇化相关的新闻报道或政策文件,分析其内容,了解国家在城镇化进程中的政策措施及其影响。
作业要求:
1.请同学们认真对待作业,确保作业质量。
2.作业完成后,进行小组内交流,互相学习,提高作业水平。
3.提交作业时,请注意格式规范,书写工整,确保作业的可读性。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给予评价和鼓励,强调城镇化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本节课内容,分析自己所在地区的城镇化现象,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章节“城镇化”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特布置以下作业:
1.结合本节课内容,分析你所在地区的城镇化现象,从人口、土地利用、产业发展等方面进行阐述,并对比我国其他地区的城镇化特点。
2.增强学生对我国城镇化发展战略的认识,激发学生为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而努力学习。
3.培养学生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价值观念,理解城镇化进程中的劳动者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4.引导学生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关注城镇化进程中的生态环境保护,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本章节教学设计以“城镇化”为主题,紧密结合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的内容,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城镇化相关知识,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b.利用信息技术,丰富教学手段。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等现代信息技术,让学生直观感受城镇化进程中的地理现象,提高教学效果。
c.开展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组织学生参观城市规划展览馆、实地考察城镇化发展典型地区,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地理知识。

高中地理必修22.2城镇化 教案

高中地理必修22.2城镇化 教案

高中地理必修22.2城镇化教案教案:高中地理必修2-2 城镇化教学目标:1. 了解城镇化的概念和特点。

2. 掌握城镇化的发展过程和影响因素。

3. 了解城市化对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影响。

4. 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城镇化的概念和特点。

2. 城镇化的发展过程和影响因素。

3. 城市化对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影响。

教学难点:1. 城镇化与农村现代化的关系。

2. 城市化对环境的影响。

教学准备:1. 教材:《地理》必修22. 多媒体设备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城市的图片和视频,引起学生对城市的兴趣。

2. 引导学生思考:你们身边的城市化现象有哪些?二、概念解释(10分钟)1. 讲解城镇化的概念:城镇化是指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转移,城市人口比重不断增加的过程。

2. 引导学生思考:城镇化的特点有哪些?三、城镇化的发展过程(15分钟)1. 讲解城镇化的发展过程:城镇化经历了初期、加速和成熟三个阶段。

2. 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中国城镇化的发展历程,让学生了解我国城镇化的进展情况。

四、城镇化的影响因素(15分钟)1. 讲解城镇化的影响因素:政策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和自然因素。

2. 引导学生思考:你认为哪些因素对城镇化的推动作用更大?五、城市化对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影响(20分钟)1. 讲解城市化对经济的影响:城市化可以促进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2. 讲解城市化对社会的影响:城市化可以改善社会服务,提高人民的文化素质。

3. 讲解城市化对环境的影响:城市化会带来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等问题。

六、小结与拓展(5分钟)1. 总结今天学到的知识点:城镇化的概念、特点、发展过程和影响因素,以及城市化对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影响。

2. 引导学生思考:城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有哪些?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七、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相关阅读作业:要求学生阅读相关资料,进一步了解城镇化的发展和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材版本:人民教育出版社地理必修(2)章节:第二章第二节一、教学目标•1、了解城镇化的概念、标志及意义。

•2、运用有关资料概括不同地区城镇化进程、特点及发达国家的城镇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的差异及特点。

•3、通过探究有关人文地理问题,了解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二、教学重点:不同地区城镇化进程、特点及发达国家的城镇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的差异及特点。

三、教学难点: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问题引导法、讨论法、辩论法、材料分析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五、教学过程[知识巩固]1.说出乡村和城镇的空间结构。

2.影响地租高低的因素?3.合理利用城乡空间的意义?[新课导入]:<情境创设,设疑导学>学生观看:1,影像《民工潮》片断2,课件展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发展3,课件展示上海1911、1949、1990年城市用地图并提出:1,上海城市用地扩展图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发展图反映了什么现象?2,什么是城镇化?3,城镇化的基本特征有哪些?<互动交流,共同探究>学生交流[新课教学]:一、城镇化的意义1.城镇化的定义城镇化也称城市化,一般是指乡村人口向城镇地区集聚和乡村地区转变为城镇地区的过程。

2.城镇化的主要标志城镇化有三个主要标志:城镇人口增加、城镇人口占区域总人口的比例上升、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扩大。

衡量城镇化水平的最重要指标是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

3.城镇化与工业化的联系城镇化与工业化密切相关,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反映社会的进步。

一个国家和地区城镇化的水平,体现其工业化程度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4.城镇化的意义城镇化和区城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的。

城镇是区域的中心,集中了大量的人口、工业、服务业和基础设施等,能带动区城经济发展、社会繁荣、环境改善;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又可为城镇的发展增添动力,推动城镇化进程。

(1)促进区城经济增长城镇化有助于推动区域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改善产业结构;城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住宅建设等会拉动内需,为经济发展提供持续的动力。

(2)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城镇里建筑密集,人口密度和居住密度大,水、电、天然气等设施集中,可提高土地、水等资源的利用效率(图2.14)(3)改善城乡居住环境城镇化伴随着污染物的集中排放,同时也便于人们对污染物进行集中处理,提升环境质量;通过平整土地、修建设施、绿化等措施,改善城乡居住环境。

(4)增强区域社会和谐城镇里就业机会众多,教育、医疗、交通等公共服务设施完善,不仅为城镇居民,也为乡村居民提供优质服务;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城乡居民人均收人、受教育水平的差别不断缩小,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等逐渐趋同。

二、世界城镇化进程1. 时间差异(1)在18世纪中叶之前,世界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很低,不到2%。

(2)自18世纪中叶开始,欧美各国相继经历了工业革命,城镇化开始加快发展。

在19世纪的100年里,世界人口增加了70%,城镇人口增加了340%,1900年世界城镇人口比例提高到13.3%。

20世纪以来,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城镇化的速度、规模、范围都达到了空前的程度,世界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迅速上升。

至2016年,世界城镇人口比例达到54.3%。

2.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过程(1)发达国家的城镇化过程发达国家城镇化起步早,城镇化水平高。

例如,英国、美国的城镇化在19世纪迅速发展,至20世纪70年代,城镇化水平已达70%。

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随着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以及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的完善,在英国、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相继出现了与城镇化过程相反的人口流动现象。

这种现象主要表现为大城市人口向乡村居民点和小城镇回流,大城市中心区人口萎缩。

(2)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过程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起步比发达国家晚得多。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水平很低。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发展中国家纷纷取得民族独立,经济迅速发展,城镇人口的增长速度超过了发达国家。

但由于乡村人口基数大,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水平还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城镇化还处于较低水平。

例如,印度、巴基斯坦、肯尼亚、埃塞俄比亚等国家的城镇化水平还不足40%。

3.城镇化进程示意图综合世界各国城镇化进程,各国城镇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可以表示为一条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图2.19),这条曲线符合一般城镇化发展的实际。

(1)初级阶段城镇化水平较低,发展较慢。

(2)中期阶段人口向城镇迅速聚集,城镇化推进很快。

随着人口和产业向城镇集中,城区出现了劳动力过剩、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恶化等问题。

汽车普及后,许多人和企业开始迁往郊区。

(3)后期阶段城镇化水平比较高,城镇人口比例的增长趋缓甚至停滞。

在有些地区,城镇化地域不断向农村推进,一些大城市的人口和产业迁往离城市更远的农村和小村镇,使大城市人口减少。

<问题探究,实例分析>1)城镇化进程可分为哪几个阶段?以及各个阶段的特点2)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各处于哪个阶段?3)比较英、美、日、巴西、印度等国的城镇化的开始时间、发展趋势各有什么不同?它们各处于城镇化的哪个阶段?4)教师补充:中国的城镇化。

三、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城镇化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给区域经济的展带来了巨大活力。

但是,在城镇化过程中,也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

1. 环境问题城镇是人类对自然环境干预最强烈、自然环境变化最大的地方。

当城镇生产和生活排放的污染物超出一定的限度,城镇环境质量就会下降,甚至出现大气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和噪声污染等环境问题,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

图片展示2. 社会问题在有些城市,尤其是人口超过百万,甚至千万的大城市,城市人口规模和人口密度不断增加,加上缺乏合理的城市规划和管理,城市的基础设施远远不能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会出现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等现象。

上述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在各国的城镇化过程中都是难以避免的,要在城镇化过程中加以解决。

发展中国家现在正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各类城镇化问题相对较多。

有的发展中国家城镇化畸形发展,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失业率高、贫困等社会问题突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或制约了城镇的发展,引起了各国的普遍重视。

发达国家的城镇化过程中也曾出现过环境污染问题,经过后来的不断治理,大部分得以有效解决。

城市,尤其大城市是人口高度密集的地区。

随者城镇化的发展,城市的方方面面在不断地变化,居民生活不便,城市管理面临很大挑战。

地理信息技术在城市规划,市政建设,公共服务等城市管理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

在城市管理中,借助地理信息系统对各类空间信息的储存、分析和处理功能,结合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定位、导航功能,可为市民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搭建信息平台,提供便利。

在城市规划和建设管理中,地理信息系统依托其强大的数据管理、图层分析、制图等功能,为政府、企业等提供全方位的应用服务。

例如,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可以对公共服务设施布局提供优化方案。

[课堂小结]一、城镇化1.概念2.标志3.衡量城镇化水平的指标4.城镇化与工业化的联系5.城镇化的意义(1)促进区城经济增长(2)提高资源利用效率(3)改善城乡居住环境(4)增强区域社会和谐二、世界城镇化的进程1、时间差异2、空间差异3、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过程(1)发达国家的城镇化过程(2)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过程4.城镇化进程示意图(1)初级阶段(2)中期阶段(3)后期阶段三、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1. 环境问题2. 社会问题四、地理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1.城市管理2.城市规划和建设管理[课堂练习]2.(2015·重庆文综,4~5)下图中的曲线示意中国、日本、意大利和法国四个国家的城镇化率变化情况,曲线上的圆点表示各国不同高铁线路开始运营的年份。

读下图,回答(1)~(2)题。

(1)上图中第一条高铁开始运营时,四个国家中乡村人口比重最小的为( )A.20%~30% B.30%~40%C.40%~50% D.60%~70%(2)上图中2000~2010年高铁新运营线路最多的国家在此期间( )A.工业化程度提高B.人口增长率增大C.逆城市化现象明显D.经济发展水平最高2、答案(1)B (2)A【解析】第(1)题,本题考查城市人口比重的计算。

图中第一条高铁运行时间为1965年,此时四个国家中乡村人口比重最小的是城镇化率最高的国家,该国城镇化比重为60%~70%,则其乡村人口比重为30%~40%,故选B。

第(2)题,本题考查我国城市化特点及原因。

2000~2010年高铁新运营线路最多的国家为最下边曲线所代表的中国。

该时段中国处于城市化加速阶段,是工业化程度提高促进城市化的结果,故选A。

[布置作业]1、城镇化的概念、标志及衡量城镇化水平的指标2、城镇化的意义3、城镇化过程三个阶段的特点4、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六、教学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