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性能的钢结构抗震设计理论与方法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 ) 上还是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 。
! " # 基于位移的设计方法 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大致可分为按延性系数设 计的方法、 能力谱方法和直接基于位移的方法。 )按延性系数设计的方法。其实质是通过建 * 立构件的位移延性系数或截面曲率延性系数与塑性 铰区混凝土极限压应变的关系, 由约束箍筋来保证 核心混凝土能够达到所要求的极限压应变, 从而使 构件具有要求的延性系数。 )能力谱方法。此方法最早是由 A " 2 0 0 4 5 6等 提出, 其实质是目前采用的基于力的设计方法加位 移变形的校核。该方法首先通过静力弹塑性分析 ( )计算基底剪力 !F 与顶点位移 C : 1 / D 0 2 5 6 5 ( : = : B E 然后将 !F&" " 6 曲线, 6 曲线转换为谱加速度# 5与 谱位移 # ; 曲线:
能的抗震优化设计( 概念, 并建议中国 " 9 < @ >) (世 纪的抗震设计规范应顺应国际发展趋势, 发展适合
〔〕 中国国情的 9 < > 的抗震设计理论 $ 。9 < > 设计
理论是通过对强烈震害分析总结而提出的一种新的 设计方法, 虽然不同于目前的设计理念和方法, Hale Waihona Puke Baidu并
〕 % 不排斥现行设计理论和经验〔 。9 < > 理论提出多目
7 抗震设计理论的发展过程 随着人们对于地震动和结构动力特性理解的深 入, 结构抗震理论从最初的静力理论阶段、 反应谱理
) , , ( : , & + 2 9 : 3 5 A : 0 + 2 N# $ $ S( % V + , N # # T + N P %
* P
科研开发
〕 ! 本取代了过去的静力震度法〔 。反应谱理论考虑
彭观寿, 等: 基于性能的钢结构抗震设计理论与方法
基于性能的钢结构抗震设计理论与方法 !
彭观寿
( 华侨大学 摘 要
高轩能
泉州 ! ) " # $ # %
土木工程学院
在综述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理论的发展过程基础上, 结合《 建筑工程抗震性态设计通则》 ( & ’ & (% " $ ) ) ( 试用) 的相关规定, 对基于性能的钢结构抗震设计理论、 方法、 抗震构造措施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介绍, 并对我 # $ $ * 国钢结构抗震设计理论研究的发展方向进行探讨。 关键词 抗震性态设计 钢结构 抗震设计理论 抗震构造
) ; 江西省 !华侨大学高层次人才科研基金资助项目( $ ! K ( * $ " 教育厅科技基金资助项目( ) 。 # $ $ * O % # 第一作者: 彭观寿 男 % P Q *年#月出生 硕士研究生 : ’ C 6 0 , 6 + M 2 !> 5 N @ 5 N A 2 . 7 收稿日期: # $ $ " O $ Q O # "
!F ( ) * 5 ! $* " 6 ( ) # * F ;G ! * ! 式中, ! * 和 $* 分别为第一振型的振型参与系数和 模态质量。 # 5G & " ,然后确 接着建立需求谱曲线: # # ;% ( ) " " 5 定结构的等效阻尼比, 最后检验结构的抗震能力。
)直接基于位移的方法。直接基于位移的抗 H 震设计是根据在一定水准地震作用下预期的位移来 计算地震作用, 进行结构设计, 以使构件达到预期的
了结构物的动力特性( 自振周期、 振型和阻尼) 所产 生的共振效应。但是, 在设计中仍然把地震惯性力 看作是静力, 因而只能称为准动力理论。反应谱理 论在" 到 #世纪! # 年代中是以弹性理论为基础的, 结构非线性反应研究盛行的" #世纪$ #年代出现了 极限设计的概念, 以纽马克为首的研究者们提出了 用“ 延性” 来概括结构物超过弹性阶段的抗震能力, 并指出在抗震设计中, 除了强度和刚度之外, 还必须 重视加强延性, 从而使抗震设计理论进入非线性反 应谱阶段。随机振动理论在" #世纪$ #年代已有初 步发展, 它不但为振型组合提供了普遍接受的方法, 更重要的是为后来发展的抗震设计概率理论奠定了 基础。由于对地震动的认识不深, " # 世纪 $ # 年代 在国际上发生了一场关于场地条件对反应谱形状影 响的争论。我国研究者比较全面地总结分析了与此 问题有关的震害经验和地震动观测数据, 提出的调 整反应谱的方法, 已逐渐被更多的国家所采用。 动力 理 论 阶 段 ( 。 " #世纪% #&’ # 年 代) ( ) % * 年, 美国圣费尔南多地震的震害使人们认识到了“ 持 时” 的重要性, 从而推动了按地震动加速度过程计算 结构反应过程的动力法的研究。动力法把地震作为 一个时间过程, 选择能反映地震和场地环境以及结 构特点要求的地震加速度时程作为地震动输入, 将 建筑物简化为多自由度体系, 计算每一时刻建筑物 的地震反应。动力法与反应谱法相比具有更高的精 确性, 并在获得结构非线性恢复力模型的基础上, 很 容易求解结构非弹性阶段的反应。通过这种分析可 以求得各种反应量, 包括局部和总体的变形和内力, 也可以在计算分析中考虑各种因素, 如效应、 多维输 入和多维反应, 这是其他分析方法所不能考虑的。 !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 #世纪) # 年代初, + , , . / 0 1 ( 0率先提出了基于性能的结构抗震设计 概念( , , 他 0 2 3 / 2 4 5 6 7 0 8 9 5 : 0 ;< 0 = : 4 = 7> 0 : = 6 9 < >) ? 提出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要求进行结构分析, 使结 构的塑性变形能力满足在预定的地震作用下的变形 要求, 即控制结构在大震作用下层间位移角限值, 其 核心思想是从总体上控制结构的位移和层间位移水 准。该理论被认为是未来抗震设计的主要思想, 是 " *世纪世界抗震设计规范的大潮流。我国学者已 认识到这一设计理念的变化, 开始了有关剪力墙、 框 架构件等结构的变形容许值的研究, 提出了基于性 ! #
标的设计理念, 它所确定的抗震功能目标既要保证生 命安全又要考虑到经济财产损失。因此, 在设计中应 当进行全面费用分析, 选择经济效果最佳的抗震设计 方案。结构功能目标可 9 < > 理论更强调个性设计, 按实际需要、 用户要求、 投资能力选择不同等级的设 防目标, 并有利于减震隔震技术和新结构材料的推广 应用。同时, 结构的抗震能力是按选定的抗震功能目 标进行设计的, 具有可预见性。9 < > 的理论框架包 括地震设防水准、 结构抗震性能目标和结构抗震设计 方法等三个方面。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是 9 < > 理论的重要内容, 其目前的设计程序延续了现行的结 构设计体系, 强调结构位移和非线性静力分析, 实际
( , ) & + , , + /& 0 1 0 , ’ 2 0 2 3 0 2 4 5 6 0 6 +8 2 0 1 3 9 0 : 5 6 2 = > + 5 ! " # $ # % . . . 7 ; <
’ + , 0 # ’ ) 0 ? > 3 + 5 >0 2 : 3 + @ 5 A @: > -@ 1 , + C 2 :+ / : > -B 3 / + 3 C 6 2 A D E 6 9 @9 0 9 C 0 A@ 9 0 2: > + 3 6 9F , ,6 9G 0 2 2 . B . ;, B .0 “ ” ( ) ( ) , 6 A A + 3 @ 6 2 A -F 0 : >H 2 3 6 ,I 5 , 9/ + 3J 3 / + 3 C 6 2 A D K 6 9 @( 0 9 C 0 AL 9 0 2+ /K 5 0 , @ 0 2 9 & ’ & (% " $ ) # $ $ * : 3 0 6 ,1 3 9 0 + 2 0 : 0 9 . . , 0 2 : 3 + @ 5 A @ : > 3 / + 3 C 6 2 A D E 6 9 @ 9 0 9 C 0 A@ 9 0 2 : > + 3 2 @C : > + @+ / 9 : , 9 : 3 5 A : 5 3 9 : > 6 2 : 0 D 9 0 9 C 0 A A + 2 9 : 3 5 A : 0 + 2 6 ,C 6 9 5 3 9 B . ;6 6 2 @ : > M 0 9 : 0 2 3 + E , C 9 N? > @ 1 , + C 2 : : 3 2 @ 9 + / 6 2 : 0 D 9 0 9 C 0 A @ 9 0 2 : > + 3 / + 3 9 : , 9 : 3 5 A : 5 3 9 6 3 6 , 9 + @ 0 9 A 5 9 9 @ N . B B . ; 5 " 2 6% # , B 3 / + 3 C 6 2 A D E 6 9 @ 9 0 9 C 0 A @ 9 0 2 . 9 : 3 5 A : 0 + 2 9 : , 9 : 3 5 A : 5 3 6 2 : 0 D 9 0 9 C 0 A@ 9 0 2 : > + 3 . ; 6 2 : 0 D 9 0 9 C 0 A A + 2 D
钢结构 " # # %年第*期第" "卷总第) *期
彭观寿, 等: 基于性能的钢结构抗震设计理论与方法
#! , , 简称 J 并被认为它是未来抗 C 0 AL 9 0 2 K ( L) . 震设计的主要发展方向。 〔,〕 〕 % 造成巨大的财产损失〔 。如:
论阶段, 发展到动力理论阶段和目前的基于性能的 抗震设计理论阶段。每个阶段的形成、 特色和发展 速度, 都标志着人类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对自然规律 认识的加深。 静力理论阶段( 。初期以 # $世纪 % $ O * $ 年代) 佐野利器的水平静力抗震理论为代表, 认为结构物 所受地震作用可以简化为作用于结构上的水平等效 静力, 其大小等于建筑物的重量乘以一个与结构特 性无关的地震系数。 日本出 # $ 世纪 # $O! $ 年代, 现了刚柔理论之争, 并提出了消震、 隔震、 减震、 能量 耗散理论和抗震设计的能量理论, 对当时的抗震理 〔 〕 论研究起了重要推动作用 * 。 反应谱理论阶段( 。比奥 # $ 世纪 * $ O " $ 年代) 特( ) 在# K 0 + : $世纪* $ 年代初明确提出了从地震动 加速度记录中计算反应谱的概念。反应谱是指将地 震波作用在单质点体系上, 求得的位移、 速度或加速 度等反应的最大值与单质点体系自振周期间的关 系。豪斯纳在# $世纪U $年代初首先采用反应谱作 为抗震设计理论, 到# 这一理论已基 $世纪" $年代,
以保证生命安全为单一设防目标的“ 小震不坏、 中震可修、 大震不倒” 的抗震设防水准, 尽管可预期 做到大震时主体结构不倒塌以保证生命安全, 但仍 可能导致中小地震作用下结构丧失正常使用功能而 % P Q P 年美国加州洛马 ) 普里埃塔( R + C 6J 3 0 : 6 S N %级地震造成的经济损失 ) 达S $亿美元; % P P *年%月美国加州北岭( T + 3 : > 3 0 @ . " N P级地震所造成的经济损失达 ! $ $ 亿美元; % P P U 年日本( 阪神) S N # 级地震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则高 达%$ $ $亿美元; % P P P 年 P 月我国台湾省南投县大 也造成 ** 地震( S N " 级) $ $ 亿新台币的经济损失。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信息化水平的提高, 一 旦发生地震, 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越来越 难以估量, 现行的抗震设计理论在减少地震造成的 经济损失方面也显得越来越不适应。在此背景下, 美国学者在# $ 世纪P $年代初期率先提出了基于性 能( 性态) 的抗震设计理论( J 3 / + 3 C 6 2 A D K 6 9 @( 0 9 D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0 1 " % # 2’ ( -& " 0 1 % $ % #, 0 " " 3, 0 # 4 ) 0 4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基于位移的设计方法 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大致可分为按延性系数设 计的方法、 能力谱方法和直接基于位移的方法。 )按延性系数设计的方法。其实质是通过建 * 立构件的位移延性系数或截面曲率延性系数与塑性 铰区混凝土极限压应变的关系, 由约束箍筋来保证 核心混凝土能够达到所要求的极限压应变, 从而使 构件具有要求的延性系数。 )能力谱方法。此方法最早是由 A " 2 0 0 4 5 6等 提出, 其实质是目前采用的基于力的设计方法加位 移变形的校核。该方法首先通过静力弹塑性分析 ( )计算基底剪力 !F 与顶点位移 C : 1 / D 0 2 5 6 5 ( : = : B E 然后将 !F&" " 6 曲线, 6 曲线转换为谱加速度# 5与 谱位移 # ; 曲线:
能的抗震优化设计( 概念, 并建议中国 " 9 < @ >) (世 纪的抗震设计规范应顺应国际发展趋势, 发展适合
〔〕 中国国情的 9 < > 的抗震设计理论 $ 。9 < > 设计
理论是通过对强烈震害分析总结而提出的一种新的 设计方法, 虽然不同于目前的设计理念和方法, Hale Waihona Puke Baidu并
〕 % 不排斥现行设计理论和经验〔 。9 < > 理论提出多目
7 抗震设计理论的发展过程 随着人们对于地震动和结构动力特性理解的深 入, 结构抗震理论从最初的静力理论阶段、 反应谱理
) , , ( : , & + 2 9 : 3 5 A : 0 + 2 N# $ $ S( % V + , N # # T + N P %
* P
科研开发
〕 ! 本取代了过去的静力震度法〔 。反应谱理论考虑
彭观寿, 等: 基于性能的钢结构抗震设计理论与方法
基于性能的钢结构抗震设计理论与方法 !
彭观寿
( 华侨大学 摘 要
高轩能
泉州 ! ) " # $ # %
土木工程学院
在综述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理论的发展过程基础上, 结合《 建筑工程抗震性态设计通则》 ( & ’ & (% " $ ) ) ( 试用) 的相关规定, 对基于性能的钢结构抗震设计理论、 方法、 抗震构造措施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介绍, 并对我 # $ $ * 国钢结构抗震设计理论研究的发展方向进行探讨。 关键词 抗震性态设计 钢结构 抗震设计理论 抗震构造
) ; 江西省 !华侨大学高层次人才科研基金资助项目( $ ! K ( * $ " 教育厅科技基金资助项目( ) 。 # $ $ * O % # 第一作者: 彭观寿 男 % P Q *年#月出生 硕士研究生 : ’ C 6 0 , 6 + M 2 !> 5 N @ 5 N A 2 . 7 收稿日期: # $ $ " O $ Q O # "
!F ( ) * 5 ! $* " 6 ( ) # * F ;G ! * ! 式中, ! * 和 $* 分别为第一振型的振型参与系数和 模态质量。 # 5G & " ,然后确 接着建立需求谱曲线: # # ;% ( ) " " 5 定结构的等效阻尼比, 最后检验结构的抗震能力。
)直接基于位移的方法。直接基于位移的抗 H 震设计是根据在一定水准地震作用下预期的位移来 计算地震作用, 进行结构设计, 以使构件达到预期的
了结构物的动力特性( 自振周期、 振型和阻尼) 所产 生的共振效应。但是, 在设计中仍然把地震惯性力 看作是静力, 因而只能称为准动力理论。反应谱理 论在" 到 #世纪! # 年代中是以弹性理论为基础的, 结构非线性反应研究盛行的" #世纪$ #年代出现了 极限设计的概念, 以纽马克为首的研究者们提出了 用“ 延性” 来概括结构物超过弹性阶段的抗震能力, 并指出在抗震设计中, 除了强度和刚度之外, 还必须 重视加强延性, 从而使抗震设计理论进入非线性反 应谱阶段。随机振动理论在" #世纪$ #年代已有初 步发展, 它不但为振型组合提供了普遍接受的方法, 更重要的是为后来发展的抗震设计概率理论奠定了 基础。由于对地震动的认识不深, " # 世纪 $ # 年代 在国际上发生了一场关于场地条件对反应谱形状影 响的争论。我国研究者比较全面地总结分析了与此 问题有关的震害经验和地震动观测数据, 提出的调 整反应谱的方法, 已逐渐被更多的国家所采用。 动力 理 论 阶 段 ( 。 " #世纪% #&’ # 年 代) ( ) % * 年, 美国圣费尔南多地震的震害使人们认识到了“ 持 时” 的重要性, 从而推动了按地震动加速度过程计算 结构反应过程的动力法的研究。动力法把地震作为 一个时间过程, 选择能反映地震和场地环境以及结 构特点要求的地震加速度时程作为地震动输入, 将 建筑物简化为多自由度体系, 计算每一时刻建筑物 的地震反应。动力法与反应谱法相比具有更高的精 确性, 并在获得结构非线性恢复力模型的基础上, 很 容易求解结构非弹性阶段的反应。通过这种分析可 以求得各种反应量, 包括局部和总体的变形和内力, 也可以在计算分析中考虑各种因素, 如效应、 多维输 入和多维反应, 这是其他分析方法所不能考虑的。 !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 #世纪) # 年代初, + , , . / 0 1 ( 0率先提出了基于性能的结构抗震设计 概念( , , 他 0 2 3 / 2 4 5 6 7 0 8 9 5 : 0 ;< 0 = : 4 = 7> 0 : = 6 9 < >) ? 提出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要求进行结构分析, 使结 构的塑性变形能力满足在预定的地震作用下的变形 要求, 即控制结构在大震作用下层间位移角限值, 其 核心思想是从总体上控制结构的位移和层间位移水 准。该理论被认为是未来抗震设计的主要思想, 是 " *世纪世界抗震设计规范的大潮流。我国学者已 认识到这一设计理念的变化, 开始了有关剪力墙、 框 架构件等结构的变形容许值的研究, 提出了基于性 ! #
标的设计理念, 它所确定的抗震功能目标既要保证生 命安全又要考虑到经济财产损失。因此, 在设计中应 当进行全面费用分析, 选择经济效果最佳的抗震设计 方案。结构功能目标可 9 < > 理论更强调个性设计, 按实际需要、 用户要求、 投资能力选择不同等级的设 防目标, 并有利于减震隔震技术和新结构材料的推广 应用。同时, 结构的抗震能力是按选定的抗震功能目 标进行设计的, 具有可预见性。9 < > 的理论框架包 括地震设防水准、 结构抗震性能目标和结构抗震设计 方法等三个方面。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是 9 < > 理论的重要内容, 其目前的设计程序延续了现行的结 构设计体系, 强调结构位移和非线性静力分析, 实际
( , ) & + , , + /& 0 1 0 , ’ 2 0 2 3 0 2 4 5 6 0 6 +8 2 0 1 3 9 0 : 5 6 2 = > + 5 ! " # $ # % . . . 7 ; <
’ + , 0 # ’ ) 0 ? > 3 + 5 >0 2 : 3 + @ 5 A @: > -@ 1 , + C 2 :+ / : > -B 3 / + 3 C 6 2 A D E 6 9 @9 0 9 C 0 A@ 9 0 2: > + 3 6 9F , ,6 9G 0 2 2 . B . ;, B .0 “ ” ( ) ( ) , 6 A A + 3 @ 6 2 A -F 0 : >H 2 3 6 ,I 5 , 9/ + 3J 3 / + 3 C 6 2 A D K 6 9 @( 0 9 C 0 AL 9 0 2+ /K 5 0 , @ 0 2 9 & ’ & (% " $ ) # $ $ * : 3 0 6 ,1 3 9 0 + 2 0 : 0 9 . . , 0 2 : 3 + @ 5 A @ : > 3 / + 3 C 6 2 A D E 6 9 @ 9 0 9 C 0 A@ 9 0 2 : > + 3 2 @C : > + @+ / 9 : , 9 : 3 5 A : 5 3 9 : > 6 2 : 0 D 9 0 9 C 0 A A + 2 9 : 3 5 A : 0 + 2 6 ,C 6 9 5 3 9 B . ;6 6 2 @ : > M 0 9 : 0 2 3 + E , C 9 N? > @ 1 , + C 2 : : 3 2 @ 9 + / 6 2 : 0 D 9 0 9 C 0 A @ 9 0 2 : > + 3 / + 3 9 : , 9 : 3 5 A : 5 3 9 6 3 6 , 9 + @ 0 9 A 5 9 9 @ N . B B . ; 5 " 2 6% # , B 3 / + 3 C 6 2 A D E 6 9 @ 9 0 9 C 0 A @ 9 0 2 . 9 : 3 5 A : 0 + 2 9 : , 9 : 3 5 A : 5 3 6 2 : 0 D 9 0 9 C 0 A@ 9 0 2 : > + 3 . ; 6 2 : 0 D 9 0 9 C 0 A A + 2 D
钢结构 " # # %年第*期第" "卷总第) *期
彭观寿, 等: 基于性能的钢结构抗震设计理论与方法
#! , , 简称 J 并被认为它是未来抗 C 0 AL 9 0 2 K ( L) . 震设计的主要发展方向。 〔,〕 〕 % 造成巨大的财产损失〔 。如:
论阶段, 发展到动力理论阶段和目前的基于性能的 抗震设计理论阶段。每个阶段的形成、 特色和发展 速度, 都标志着人类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对自然规律 认识的加深。 静力理论阶段( 。初期以 # $世纪 % $ O * $ 年代) 佐野利器的水平静力抗震理论为代表, 认为结构物 所受地震作用可以简化为作用于结构上的水平等效 静力, 其大小等于建筑物的重量乘以一个与结构特 性无关的地震系数。 日本出 # $ 世纪 # $O! $ 年代, 现了刚柔理论之争, 并提出了消震、 隔震、 减震、 能量 耗散理论和抗震设计的能量理论, 对当时的抗震理 〔 〕 论研究起了重要推动作用 * 。 反应谱理论阶段( 。比奥 # $ 世纪 * $ O " $ 年代) 特( ) 在# K 0 + : $世纪* $ 年代初明确提出了从地震动 加速度记录中计算反应谱的概念。反应谱是指将地 震波作用在单质点体系上, 求得的位移、 速度或加速 度等反应的最大值与单质点体系自振周期间的关 系。豪斯纳在# $世纪U $年代初首先采用反应谱作 为抗震设计理论, 到# 这一理论已基 $世纪" $年代,
以保证生命安全为单一设防目标的“ 小震不坏、 中震可修、 大震不倒” 的抗震设防水准, 尽管可预期 做到大震时主体结构不倒塌以保证生命安全, 但仍 可能导致中小地震作用下结构丧失正常使用功能而 % P Q P 年美国加州洛马 ) 普里埃塔( R + C 6J 3 0 : 6 S N %级地震造成的经济损失 ) 达S $亿美元; % P P *年%月美国加州北岭( T + 3 : > 3 0 @ . " N P级地震所造成的经济损失达 ! $ $ 亿美元; % P P U 年日本( 阪神) S N # 级地震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则高 达%$ $ $亿美元; % P P P 年 P 月我国台湾省南投县大 也造成 ** 地震( S N " 级) $ $ 亿新台币的经济损失。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信息化水平的提高, 一 旦发生地震, 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越来越 难以估量, 现行的抗震设计理论在减少地震造成的 经济损失方面也显得越来越不适应。在此背景下, 美国学者在# $ 世纪P $年代初期率先提出了基于性 能( 性态) 的抗震设计理论( J 3 / + 3 C 6 2 A D K 6 9 @( 0 9 D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0 1 " % # 2’ ( -& " 0 1 % $ % #, 0 " " 3, 0 # 4 ) 0 4 # " ,
! " # & ’ # ( ) * & % ’ *+ & ’ # # " # $% $